笔者按:初识朱胜萱是在2008年的夏天,因为上海世博公园,笔者来到Nita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工作实习,由此得到了接触和了解朱胜萱的机会。朱胜萱,云南人。他皮肤黝黑,像极了从云南出来闯江湖的小伙子;他一头中长发,从外表就能判断身上蕴含的设计师气质;他个子不高,但是有着先进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他眼睛很迷人,从里头你能阅读到很多智慧的闪光。在2009年的夏天我再次拜访了朱胜萱,对他进行了一次非官方的访谈。(文章中出现的“景观”一词,等同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风景园林”的概念)
朱胜萱简介:荷兰Nita设计集团中国区执行董事,荷兰戴尔夫特大学访问学者,师从荷兰著名景观大师NIKE ROOZEN。长期致力于城市生态学领域,积极倡导GREEN CITY的理念。多次在重大工程建设中荣获突出贡献奖。2002年 成为NITA GROUP 合伙人,负责中国分部的管理工作。
Nita主页:www.nitagroup.com
采访时间:2009-8-27
仇银豪(以下简称仇):我们从Nita开始,您在2002年成为了Nita的执行董事,至今已经有7个年头,那么这7年期间,您觉得Nita走过了怎样的一个发展历程?
朱胜萱(以下简称朱):7年使得Nita(尼塔中国)从一个实验型的小型事务所迈向基本完善的综合设计机构。
七年间更多的是积蓄和等待,积蓄着团队的力量和等待着市场的理性回归。在中国地产业最火爆的2002年到2007年,中国景观设计市场开始登上设计舞台,众多的国外事务所、国内大型景观设计院如雨后春笋般勃发,众多院校也纷纷开设景观设计专业,可就在这么火热的市场下Nita几乎未承接到任何地产商业项目,那时蓬勃发展的居住区商业景观与Nita所倡导和提倡的格格不入,Nita无法适应那时的市场节奏和审美。那段时间的快速发展毁掉了一批刚刚崛起的优秀设计团队,快速的、媚俗的复制不仅误导了众多刚进入设计界的设计师而且直接引导了大量的投资商和政府的决策者形成错误的审美情趣。在中国设计市场一片大好时,Nita只能孤独的坚守着自己的理念和梦想,随着居住区商业景观市场的低迷,设计行业的冷却和淘汰给了Nita发展的机遇 。
这7年期间, Nita如同一个孤独的追梦者,但我们相信坚守信念是团体唯一的出路。
仇:Nita是一个什么样的设计团队?
朱:Nita是一个有梦想的富有创造力的年轻团队。Nita如同一群有信念的追梦者。Nita(上海)设计师的平均年龄仅为30岁,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和行业状态下Nita在设计师的选择上别无出路只能自己培养。目前大部分的骨干设计师均为早期的建筑师、规划师等改专业。国内所谓的景观、环艺、风景园林等专业均存在着专业教育的局限、落后、闭塞。
仇:Nita奉行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朱:我们是“GREEN CITY”理念的倡导者,我们相信“绿色城市”理念能提供一个统一的基本认识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城市、景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其原理是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利用各种先进的处理方法和手段,强调环境的自然生态性,强调城市发展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要最大限度的降低环境污染,强调减弱城市对自然的互相冲突,利用环境的和谐增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
“GREEN CITY”对“绿色”的阐述不是简单的扩大绿化生态面积,也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而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规划布局设计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师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等等。我们倡导在今后的发展中推广先进的技术方法来改善目前各方面的矛盾冲突,运用一些先进的手段及材料对绿色城市理念做出推广与传播。
简而言之,景观设计中包括以下的一些基本目标:
1)保护自然资源,提倡环保节能的设计趋向和生活态度;
2)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最大程度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
3)通过先进的科学数据分析,创造高效的自然环境,尽量消化城市对自然造成的影响;
4)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现有的原生态体系精心保护并有效的利用其进行周边辐射影响。
仇:世博会给Nita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世博公园到江南广场,再到世博村以及白莲泾公园的陆续中标,Nita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高度认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Nita的成功是因为什么?
朱:成功是因为坚守吧,一个信念的坚守。 在面对铺天盖地均是快速的、媚俗的复制时Nita冷静的坚守着,坚守着自己的风格和理念。坚守着设计师最基本的设计准则和职业道德修养。
当世博公园国际方案竞赛成功,NITA被业界开始聚焦和关注,如此重要的项目且成为2010上海世博第一个开工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世博公园的实施过程中中我们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工作强度。当公园实施效果初步呈现后,后面的项目就相对轻松了。
仇:Nita被上海世博局聘为景观项目总协调单位,您是怎样让Nita去做到有效的协调?
朱:首先是合作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由于世博公园建设过程中业界和媒体有较好的评价,自然给了上海世博局对Nita极大的信心,Nita有了对设计控制的话语权自然就可以做出有效的协调。当然对5.28平方公里内上百于个项目快速的建设中设计的协调控制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Nita自2005年起就针对此项目组建了一个专业的管理协调技术团队。
仇:世博给Nita带来了什么?给您个人带来了什么?
朱:2010上海世博给了Nita荣耀和机会,团队的发展会有更大的可能性。同样业界的聚焦也带给了Nita压力和责任。
对我个人而言是这些年坚守的肯定和承认,当然也带来了对未来更多的信心。
仇:那Nita又给世博带去了什么?
朱:Nita除了帮助世博组织者在复杂的工程建设中科学、合理、高效的解决景观环境的各种问题外,给世博带去了两个特殊的公园(世博公园和江南公园),给发展中的中国公共景观建设带去了不一样的处理方式。
仇:谈一下世博公园吧!
朱:是一个十分冗长和沉闷的故事,对老百姓而言结果特别简单,就是黄浦江边乔木覆盖率很高的蛮自然生态的绿色公园。但对我们而言就是个充满着故事的历程。
世博公园自2006年5月开始国际方案征集,经历了半年左右的选秀般的淘汰,连竞赛用的设计任务书都进行了南北两方代表的征集,Nita的胜出其实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我自己。胜出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我们自始至终保持着简单而合理的创作理念,在众多轮忽左互右的专家和领导指导意见中依然清醒的知道这片土地需要什么。
其实竞赛的成功不代表这个项目的成功,真正的战役从施工开始,如此重要的代表项目大到国家领导小到地方专家,我们几乎每个星期会同时面对着不同的反对意见,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推翻。为了抢时间进度参与施工图设计的单位多达四家,协调工作可想而知,据统计正式的有会议记录的方案讨论会就有一百二十多次,我亲自参加的有关设计调整的工程例会就有二百四十多次。
由于植栽施工的季节限制,两年的建设期限,在一片工业厂房上没有任何可利用的植物资源要全新的建造一个完全恢复了的绿色公园,所有的一切围绕着施工种植季节展开,从开工起我们就面对着一场战斗,只不过对手是时间。
仇:Nita是个国外的设计团队,那么在中国进行项目时,又是怎样去实现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互补?
朱:文化一直是我们在中国承接项目时受到最多质疑,我认为文化本身是流淌的,没有固定一成不变的东西,怀有尊敬的心态去平和的对待本土地域文化,不一味的迎合和媚俗。
文化的本身是互通的,在广义的范畴文化没有所谓的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上海外滩的建筑文化本身是外来的,但现在已经地域化了。
在中国我们都过度的在表面浅层次上关注文化,肤浅的去添加所谓的文化内涵,我宁可理性的科学的解决问题也不为所谓的关注文化就媚俗的去添加文化的外衣。也就是我宁可让别人说我不了解所谓的本土文化,也不去媚俗的伪文化。
仇:您对当今中国景观界是个什么样的认识?
朱:混乱的开局,很黯淡的未来,不是初级阶段而是一个错误的阶段。上至决策者下至老百姓所有的人都由于错误的引导对景观有了一个错误的认知,教育培养体系的混乱导致景观设计业界的未来黯淡,会有很长的弯路需要我们去走。
仇:您想将Nita带到什么样的高度?听您说您要将Nita做成一个集团,更多的去关注新材料、新技术对景观设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朱:我希望将来Nita(尼塔中国)三年内成为中国设计界的一面旗帜,有一定影响力的设计团队。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不仅需要在上层理论建设中关注我们城市的交通、人口、社会、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等宏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实际的行动,有实际的工作去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新材料、新技术是Nita未来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改变目前所谓的“景观设计”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材料的产业链也至关重要,目前的设计师为什么只知道防腐木、花岗岩?是因为材料产业的匮乏和制约,未来自然资源的滥用导致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我们已经有专业的团队去长期关注资源型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这将为未来景观设计提供全新的工具,也会为Nita提供有力的竞争力。
仇:作为一个景观设计的直接的执行者,您觉得应该怎样去实现对环境,对社会的职责?给读者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吧?
朱:首先一定要有一颗爱的心。要有很敏感的知觉,和风、细雨、叶落等一些细微的自然现象都会牵动和感染自己,要懂得敬畏和怜惜,敬畏我们的道德约束、文化传统、自然规律,可能我说的过于文艺和宽泛了。设计师首先要做一个能克制自己欲望的人,不要一味的索取,为了自己的便利去无谓的践踏。
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实现自然人的职责,去关爱家人和朋友,去爱护自己生活的社区环境。设计师需要跟着自己的心去走,社会责任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实现的,不要空谈报复和理想坚守自己的信念用一颗爱的心去工作和生活我想就是最直接的实现社会责任吧!
“混乱的开局,很黯淡的未来…会有很长的弯路需要我们去走。”
有点众人皆醉的意思。
“…大到国家领导小到地方专家,我们几乎每个星期会同时面对着不同的反对意见,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推翻。为了抢时间进度参与施工图设计的单位多达四家,协调工作可想而知,据统计正式的有会议记录的方案讨论会就有一百二十多次,我亲自参加的有关设计调整的工程例会就有二百四十多次…”
参与了北川绿地设计之后我特别佩服张艺谋这样的大师,可以在类似上文中诸多繁杂的干扰中最终导演出奥运开幕式这样精彩的作品,十分赞叹!
不必去抱怨外环境多么恶劣,设计师解决的问题从来都不单是图纸上的。
@germaniris,
做设计和这个奥运会开幕类比,有点意思。
@仇银豪, 你好,我是某建筑报记者,我们最近在做一个世博专题,拜读您这篇文章后,想采访朱胜萱,不知你可否帮忙提供下他的联系方式。我的邮箱 ruibing10@gmail.com。先行谢过。
@mary, 你好,仇仇最近有点忙,没时间上来,这样的事你可以直接到NITA的网站上找他们的办公室联系。
少点嗔念,少点抱怨,用心干好已揽到的活儿……
设计师不应该那么娇气!
做设计也是一种责任!对得起自己,对得起那块土地和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生灵!!
安老师说得很有道理也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