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9年10月20-23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盟第46次世界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绿色基础设施:高效能景观”。在今年的IFLA风景园林学生设计竞赛中,中国学生共递交了一百多份参赛作品。中国学生囊括了除一个三等奖外的全部一、二、三等奖,其中二等奖由清华大学的王川等4位学生共同获得。我们向所有获奖同学和其他参赛同学表示祝贺!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欣欣向荣。我们分别邀请了获奖同学谈谈他们的感受,感谢获奖同学分享他们的经历和喜悦,也希望借此机会为大家创造一个可以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平台。
我们很高兴能够在YOUTHLA这个平台上和大家分享这次IFLA的竞赛过程,并希望能够透过这次竞赛,共同思考和探讨更多的问题,比如生态文明下专业领域的拓展之类。
周折的选题
竞赛选题是关键,是一个不断多方寻找和自我否定的漫长过程。
阶段一:题目入手
最初我们对“绿色基础设施”这个题目有两种理解:一是使道路、管线等“灰色基础设施”变得更绿色和生态,及绿色的基础设施;二是目前专业所倡导的与灰色基础设施同时考虑的“绿色基础设施”,比如河流廊道、自行车绿廊等。
而从以上两点出发,我们很久没能找到特别强有力的题目:针对第一种,我们考虑了道路、桥梁、石油管线等等,但没能找到特强烈的矛盾或跟景观紧密的结合点,毕竟我们希望景观手段的介入应该能够使之发生有效而巧妙的改变;针对第二种,考虑了生态环境破败的水乡整治、垃圾处理、雨水回收等,但最后仍然因方式俗套不够新颖而告终,毕竟,国际竞赛需要提供非常独特的视角并提出非常有力的想法来。
阶段二:问题出发
真正着手竞赛已在七月中下旬,离提交作品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家都开始有些着急了,因此我们的选题思路也开始转向从问题出发,希望能够针对现实突出的生态和社会矛盾尖锐问题,利用“绿色”的“基础设施”予以解决,毕竟问题入手找到的出发点会多少带有一些与生俱来的震撼性,从这个角度,我们提出了例如广东台风、全球变暖、北京沙尘暴、城市内涝、山西煤矿沉降等选题。
在对很多想法逐个质疑和否定之后,我们最终把目标锁定为两个:一个是针对目前水坝建设导致泥沙滞留水库坝底,使得下游缺少泥沙补给而土壤贫瘠的问题,希望能够通过一种全新的“绿色水坝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像现在用每年清淤的办法。另一个则是民勤绿洲沙漠化问题,希望能从坎儿井等中国古代智慧中寻找一些启示。在和老师讨论并考虑了问题尖锐性和可实施性后,我们选定了民勤沙漠作为突破口。
艰难的解题
题目确定之后,主要矛盾明确:针对民勤地方的新生沙漠,要实现生态恢复和绿洲重建,需要解决沙丘固定和水源收集两个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植物恢复、绿洲体系重构提供可能。
首先收集有关沙漠防治的资料,我们发现很多是成熟的工程技术或对沙漠防治绿化方式的探讨,而这些对于生成独具特色的竞赛方案并无裨益;反倒是相对浅显的一些沙漠知识提供了很多思考的契机。其中对后期方案产生很大影响的便是《防沙治沙基本知识问答》一书中提到的“沙山筑井”现象(一种沙漠自然集水现象)。最终,我们利用沙墙阻挡沙丘移动,同时形成广泛分布的集水沙丘,从而同时解决了沙丘移动和水源问题。
其次,当选定具体场地之后,场地的特殊性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思路。设计场地选择在绿洲靠近沙漠最新被淹没的部分,历史上曾经是村庄和农田,因此理论上这里依然存在农田的地下粘土保水层,而加之历史上的输水渠便解决了水的收集问题。
于是,我们的绿色基础设施包括了两套重要系统:1、沙墙和集水沙丘;2、地下保水层和地下收水渠。两个系统一上一下,分工明确,又相互联系,为沙漠化之后新的绿洲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此外,在我们的方案中,“风”同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就场地而言,场地主导西北风是加速其沙漠化,导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而我们恰恰是有效的利用了这个负面作用力,将其转换为我们绿化处理的原动力:一方面,我们通过沙墙的引导,利用风力吹动沙丘恢复淹没的种植土层;另一方面,风也是促成“沙山筑井”收集水汽的重要成因,或许这也是本方案受到青睐的原因之一吧。
仓促的成图
有人曾开玩笑说,做设计时间总是不够。的确,我们又一次毫无悬念的印证了这句话。等选题和解决方案基本定下来后,离交图只剩下一周的时间了。这次IFLA对图量的要求还是不少的,四张900mm×450mm的展板。由于大家时间的不确定性,以及有组员临时不在北京的特殊性,我们在快速讨论好每张图的内容后开始分头作业,好在大家都还算比较有效率,而网络的便利性又一次发挥光芒。
回味与总结
现在回想,不能不说选题的特殊性对我们的获奖起了不小的作用,因为沙漠问题作为一种全球化问题,考虑的已不是人们单纯的生活环境营造,而是拓展到土地资源急剧恶化状况下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构建。民勤作为一个沙漠风口浪尖上的城市,自然最好的代表了这种危机。同时,可能评委会觉得解决方式上利用自然力和自然现象也比现在常规的硬碰硬的直接防治更巧妙和有趣吧。虽然方案与我们现实专业实践领域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我们相信随着学科发展和多专业间的深入交流,我们风景园林设计师有能力也有义务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承担更多的工作。
作为竞赛,我们的探索还多存在于理论层面,不免存在一些问题,也希望大家能够广泛讨论,提出建议。
衷心的感谢
我们这次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清华大学景观学系老师们一贯地辛勤培养和同学们的热心支持,更离不开朱育帆老师在本次竞赛中所给予的专业指导和强有力的建议,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特别感谢HELEN同学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协助我们完成竞赛英文文字的翻译整理工作。
王川、崔庆伟、许晓青、庄永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2009年10月31日
初次来访,为风景园林新青年加油!
什么叫”囊括了除一个三等奖外的全部一、二、三等奖”
真是不理解啊.
@LA, 就是说三等奖不止一个
@kevin, 看起来确实有点怪
想问下,解决这个沙漠化问题的地下解决方法会不会要牵扯到什么技术问题的?毕竟具体的施工技术问题我们还是很不了解的,但是要具体画出图表达出来这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