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王欣博士是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园林系主任,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师从孟兆祯院士。他本人非常热爱风景园林事业,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教学工作都具有自己十分独到的见解与看法,吾每每与之讨论,都有满载收获之感。笔者挑选了初学者和普通教师的部分问题,向王欣博士发出采访邀请,他欣然接受,并希望自己的建议和经验可以给学生和青年教师一些帮助和启发。
采访对象:王欣 博士(以下简称王)
采访者:李胜(以下简称李)
采访时间:2009-10-24
李:王老师,本次采访将围绕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展开。首先请王老师对大学本科生4年做个合理规划吧。
王:首先很高兴来风景园林新青年发表一些不成熟的个人看法。说实话,我很喜欢这个网站,因为我自己曾经想建这么一个网站,但最后没有实现,只建了一个很冷清的论坛。有很多事,总是构思布局容易,执行实现很难。
关于这第一个问题,其实不是那么好回答。因为不同学校,不同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规划,并不能一概而论。再说我不习惯扮演 “青年导师”的角色,一下子面临这么严肃而宏大的课题,心里很是诚惶诚恐。我想还是谈点个人体会吧,仅供参考。
都说万事开头难,读大学也是如此吧。从高中到大一有个适应过程,有的同学高中的时候是个好学生,大一一放松成绩一泻千里,从此成为班里各门功课“不及格”的承包户。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经常要在大一养成……
至于专业上,大一主要是基础课,这中间英语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到了今天,风景园林师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国外园林,而社会对英语更有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英语能力的不断提高是不可回避的。美术课是大一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很多以前对风景园林没有了解的同学,首先在美术课上摔了跟斗——对画画一窍不通,从而产生严重挫折感,甚至从此对设计学习丧失信心。事实上,手绘图固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也不用看得那么严重——很多优秀的设计师,其实手绘图不见得那么出色,尤其是风景规划,更对手绘能力没有很高要求。设计教育设立美术基础课,来源于包豪斯甚至更早的巴黎美术学院,这是一种经典的艺术素质教育。其实很多时候,更重要的是培养艺术感觉、艺术素养,而非艺术技能——风景园林学生学画画不是为了成为画家,而是要理解风景中的美。了解了这一点,你就大胆地画吧。
大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重要的是基础训练,转变高中以来依赖教师依赖题海来获得好成绩的观念。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打好英语、美术、制图等专业素质基础。
大二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基础课,事实上这些课程一般从大一下半年就已经开始。比如树木学等植物生态类课程,园林设计初步等等。要想学好这些课程,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要注意实践第一,理论第二。我们都知道,光看理论不下水是学不会游泳的,要学会游泳还得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下水扑腾才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和学游泳有相似之处。每年都会有学生来问我:学习设计该先看点什么理论书,甚至问是不是要学点哲学啊?在初学阶段,其实最重要的第一是画图实践,第二还是画图实践!你在画图中培养感觉发现问题,之后看理论书才会有效(当然设计案例方面的书还是要看的)。在没有太多实践积累之前,还是让那些现代、后现代神神叨叨的哲学思想暂时放在你的书架上吧,看了也没用,说不定还会走火入魔培养一个光说不练的假把式出来。
这有一个思维习惯的转变问题,从小学以来一直是“听老师讲课——按书学习——按书上和老师说的做题”的被动模式,突然要你坐在图板前面,开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达”的主动思考模式,可能会头脑一片空白。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还是练习,练习加练习。
除学习之外,我认为培养一些健康有益的业余爱好也是非常重要的——琴棋书画、摄影、摄像,风景园林设计师往往需要多才多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除了培养社会能力之外,还能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对风景园林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改善人们生活的宗旨理解更加透彻。
大三就是大量的专业课了,这时候熬夜画图越来越普遍,大一大二锻炼身体的成果在大三显出它的价值。尽管学业比较繁重,仍然要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多教师研究室、工作室招收大三学生,让学生在里面做一些辅助性工作——初看这些工作或许微不足道,但对增长见识,加强专业理解非常有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专业技能的积累需要时间和耐心。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利用假期去专业设计院、公司等实习,接触实际工作。
大四在课程上以选修课为主。进入大四,是时候冷静下来考虑一下个人发展的事情了。是考研呢还是就业?考研考本校还是外校?就业是做施工呢还是设计?等等,这些都将深刻影响你接下来一年的学习。需要说明的是,考虑个人前途的时候还是应该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既不能过于现实以赚钱为唯一标准,这或许将导致你目光短浅。也不能好高骛远,忽视现实条件,这或许将使你遭受本来可以避免的挫折。
好吧,罗里罗嗦一大堆。以上不过是从个人学习和教学体会而谈,仅供大家参考。
李:做为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园林系主任,王老师认为浙江林学院风景园林本科教学有何特色,如何贯彻落实?
王:事实上,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定位。各校根据本校教学历史、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培养目标等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形成特定的教学模式。
浙江林学院从85年开始园林教育,是我国较早开始园林教育的高校之一。最初学生培养的定位,以及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浙江省各县市的园林管理处和建设局规划设计所等——因此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园林管理处人员,植物养护、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园林工程、园林经济管理等等,都是需要学习的。同时因为毕业生大多去向城建部门,所以尽管设于林业院校,仍然注重规划设计和建筑工程教学,有“以植物为基础,以设计为特色”的说法。96、97年开设风景园林专业,但很快随国家专业调整被并入园林专业。2007年开始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硕士研究生招生,2008年恢复风景园林本科招生。
由于历史因素以及毕业生多方向就业的基本现状,我校风景园林本科教学仍然注重综合性,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施工管理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三个模块化方向。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倾向于综合性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能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留出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自身条件再进行选择和发展。为此目标,我校除当前重综合基础,模块化选课的通行做法之外,还建立了“创新中心——开放实验室——教师工作室——设计院”等多样的实践平台,勤奋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定位选择特定教师参加实践工作。
李:近几年,浙江林学院学生多次获得国内、国际性大奖,代表着浙林学生专业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王老师谈下专业竞赛与实际项目的联系和区别吧。
王:专业竞赛与实际项目的区别和联系,正如同时装设计和日常衣服裁制。尽管同样用来“蔽体”,那些穿在模特儿身上走在T型台上的时装显然和我们平常所穿的衣服有点不同。
作为竞赛的设计作品,更注重设计领域的新拓展,设计的新方法和思考设计理念的表达,它不象实际项目那样要注重设计的可实施性,比方说施工难度、景观细节、易用性和维护管理难度等均不是主要考虑的内容。但是有些人,尤其是初学者,把设计竞赛看成简单的“拍脑袋比赛”,一味求怪求奇,这就走入了岐途。须知看上去多少有点古怪形式的设计获奖作品只是设计的结果,而非设计的目的。在本质上,设计竞赛作品和实际项目是一样的,都是要解决实际问题,都是要创新地营造人类良好人居环境。
自2005年以来,我校连续在国内外竞赛中获奖,有全国二等奖,中日韩第二名,世界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入围奖等奖项。作为主要的指导教师,经常有人问我有什么秘诀?和名校相比,我校竞赛成绩并不突出;之所以如此问我,我想或许是因为浙林并非传统设计名校,却有了一些还能看的成绩,给广大非名校风景园林学子带来了希望。我认为其实从设计思维上讲,真正的天才和笨蛋都极少,大多数人都差不多,关键看努力程度和努力方向。路子走对,加以不懈的努力,就有了成功的基本要素。竞赛也是如此,学生较为娴熟的表达技巧,勤于思考讨论和方案比较,加上指导教师的正确把握方向,就是获奖的保证。所谓秘诀其实根本没有,老老实实做设计别想评委口味之类的那些“机巧”,就是最大的秘诀。
出身于名不经传的学校,一朝站在设计领奖台上,这或许是许多学生的梦想——其实这个梦想离你并不遥远,我们学校的许多学生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大家努力吧。
李:现在很多学生以能进行“左手设计”而自傲,王老师对其有何看法?
王:关于这个问题,我特别不理解的是这种学生想干吗?到学校来是来学设计的,小的方面来说是为了掌握一门养家糊口的技能,大而言之为建设良好人居环境而努力。热衷于复制粘贴,和以上目标的达成有关系么?
或许你蒙过了老师,轻轻松松拿到优秀的成绩,其实这根本上是在骗自己。ASLA注册风景园林设计师总数不到2万,中国一年毕业的风景园林学生都不止这个数,说明什么?设计师严重产能过剩。探头出校园看看,现在市场上低端设计师快和街上抢着擦皮鞋的人有一拼了。面对严峻的生存竞争,不思考如何勤奋提高专业水平,以复制粘贴水平而自夸,脑子实在有点进水。
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也说明某些学生价值观严重扭曲,不以勤奋学习工作为荣,不以投机取巧占用别人劳动成果为耻。这样的人我建议大家都不要和他交朋友,因为他迟早会出问题。
李:风景园林是门综合性学科,涉及面广,不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的,但由于学习时间有限,社会客观要求学生毕业就能使用。王老师有何想法?
王:这个问题我想要分几个方面来说。
一是首先不要有心理负担。老先生说风景园林师首先应该是诗人、画家……他没说在大学里就要成为诗人、画家。人总是在工作中学习,大学毕业之后职业人生才刚刚开始,许多知识面巨广的设计师也是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中锻炼成长的——说不定他大学时候画的画还不如你呢。
二是时间就如海绵里的水。我特别觉得现在时间不够用,网上逛逛、QQ聊天,半天就“刷”地过去了——网络是个好东西,但也是吞噬时间的恶魔。如果能精心规划一下,科学分配时间,我想留给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三是我主张发展综合技能要根据个人特点。如果有人画画很好,文学很烂,是不是必须每天吟诗做词?我看不必。能做全才固然好,做个出色的偏才也不错。毕竟将来的绝大多数设计项目都要讲究团队协作,大家都发挥所长,拼的是团队力量,单枪匹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最后大家不要被我误导,毕竟在大学阶段,最好还是能全面发展,打好各方面基本功,做个偏才是无奈之举。但我想可以聪明一点,从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入手,可以事半工倍。比方说我色彩死活画不好,但对中国画情有独钟,那就练中国画了,在此基础上去理解西洋绘画。
李:最后王老师对我们这些投身专业教师行列的青年风景园林人也说几句吧。
王:大概由于国内园林专业教育在1997年后开始扩张,各校青年教师特别多。如果厚一厚脸皮,我想混一个“青年后教师”。哎,光阴似箭,还没干啥中年就从“很远的将来时态”变成“不远的现在时态”了,真是不甘心,我真没什么资格可以讲话给青年教师听的。在这里希望各位宽容下,让我这个“青年后教师”混进青年教师队伍。给自己留几句勉励的话。
一是希望自己能够不失去理想。我学生时候的理想是做一个设计大师,之后又希望做一个卓有成就的设计教育者。年龄奔四,尽管思想境界生活工作日益平庸,我还是希望能保有一点点理想,让自己有继续前进的动力;尽管老死丘园平淡一生是一种幸福,但我还是希望很老的时候,能和下下代讲述外公年轻时候的精彩奋斗故事。
二是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尽职的设计教师。教设计和做设计其实并不相同,正如同世界冠军的教练可以不一定是世界冠军,而世界冠军也不一定能当一个好教练。如何能教好设计还真的是一门学问呢。我曾经遇到一个前辈教育我:“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尽管当时没说什么,但我很想告诉他:“其实,教师真正和唯一的衣食父母是国家和民族”。民族振兴在教育,教育振兴在教师,教师受民族之托教导青年培养人才。中华文化几千年不凋的世界奇迹,其根本原因是维持了独立的学统和道统,历代学人可以不受政治社会经济的影响,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当代教育的很多问题,大半来自把教学降低为经济活动,教育被异化成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为民族振兴而教学,让我多了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呵呵。当然也更能享受教学相长的乐趣。
三是希望自己能做好设计。不想当设计大师的设计师不是好设计师。设计本身就是风景园林师一生的追求。我只想简简单单地做好每一个设计,从中获得莫大的快乐,也能为设计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一万个人有一万种人生,我想我的人生肯定不能缺少设计。
很高兴来风景园林新青年聊天,一通谬论而已,多谢。
看了对王欣老师的采访,颇有感慨。
对于手绘,在我还是本科生的时候手绘水平的高低是评价周围同学专业水平的最重要标准。有些有美术基础的同学往往被拥戴为“牛人”,这在同学们之间产生了错误的舆论导向。上进的同学们不停的练表现技法,心里脆弱的同学就直接放弃了。对于考研,似乎同学们也把手绘表现看的比设计本身重要。就林大来说,三个小时的设计考试似乎能被充分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快速手绘表达了。我个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缺乏来自老师的正确引导,二是就本科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基本还对专业一窍不通,缺乏实践经验,缺乏理论基础,能够被用来判断设计好坏的标准也就只有普世的对美的感觉了。
在我到国外大学学习之后,我发现手绘变成了鸡肋,可有可无。手绘的好坏完全不被作为评价设计的标准。本来手绘并不出色的我发现我比绝大多数外国学生画的好,本来很烂的画也被他们大呼小叫的称为“佳作”。就是这样的“佳作”也没有从教授那里占到多少便宜,反而有个老师跟我说:手绘的都是骗人的。虽然这话有点过激,但也不无道理。
不知道现在国内大学的学生是否依然把手绘看的那么的重,但前两天我听到刚入学的中国的师弟嘲笑一个设计能力很强的外国学生的手绘图,我想,在国内这种情况可能还是没有多大改观吧…。
对于学生竞赛,我们国内很多大学都看的很重,有的学校甚至把ifla竞赛作为必修课,要求研究生必须参赛。诚然,通过得奖来来提高学校知名度几乎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但把这种“功利”加之在学生身上、加之在本来纯粹的学术性竞赛上似乎又不是那么的妥当(纯粹理想主义的说法)。
还有一点,看到王老师在谈竞赛那段说了诸如:和名校相比…,因为浙林并非传统设计名校…,出身于名不经传的学校…的句子,使我想到前不久有位浙林院的学生给我留言说北林对于她遥不可及云云(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非北林的学生如是说),不知是我敏感还是理解上有错误,觉得王老师字里行间似乎不经意流露出“底气不足”(用了这么多模棱两可的修饰词为的是不想冒犯王老师和众同学,希望能体会我的苦心)。客观的讲,实现各校在实力上和舆论上的平等确实不太现实,浙林院和所谓的“传统设计名校”可能真的在有些方面存在差距,但我觉得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所在的学校就不如某些名校、本校学生就不如某些“名校”学生,以致自暴自弃。就我个人而言,可能是由于无知者无惧,我还真没觉得国内各校之间差距有多么大。况且,大学里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学。
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小辈,以上说法俨然是在召开校长联席会议,绝无冒犯之意,纯属有感而发。
@kevin,
关于手绘,我觉得在20年前,甚至10年前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出一个设计图,尤其是小尺度那种,能当场来一幅手绘是非常“专业”的表现。
但我怀疑在普遍把园林绿地当作“城市基础设施”来建设的今天,唯美的设计是否仍然是园林设计师唯一选择?手绘图训练是否可以因人而异。
参加设计竞赛的意图,我可不敢对母校北林妄加猜测。
至于我校,主要是希望利用设计竞赛形成设计学习氛围,引发学生对风景园林界热点问题的关注。
要知道,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师生往往过于“现实”,
更注重做几个设计赚点小钱,不太愿意关注和讨论学术性问题
——如果不是参加设计竞赛,好多人连IFLA是什么?最近国内外学术会议有什么主题都搞不清楚。
所以参加设计竞赛,并非出于“功利目的”,恰恰相反,正是出于一种反功利的目的。
最后一个问题,KEVIN深受国外环境影响啊。
尽管我在这里发言基础出于个人观点,但这个采访好歹会有一点代表学校?
我个人及其自负的人,但在这儿发言,
还是向前辈学校表示一点谦虚的敬仰比较保险。
呵呵。
@王欣,
啊?不能编辑的?改正错字,再发一遍。
关于手绘,我觉得在20年前,甚至10年前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出一个设计图,尤其是小尺度那种,能当场来一幅手绘是非常“专业”的表现。
但我怀疑在提倡把园林绿地当作“城市基础设施”来建设的今天,唯美的设计是否仍然是园林设计师唯一选择?手绘图训练是否可以因人而异?
关于参加设计竞赛的意图,我可不敢对其他学校妄加猜测。
至于我校,主要是希望利用设计竞赛浓郁设计学习氛围,引发学生对风景园林界热点问题的关注。
要知道,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师生往往过于“现实”——
更注重做几个设计赚点小钱,不太愿意关注和讨论学术性问题。
如果不是参加设计竞赛,好多人连IFLA是什么?最近国内外学术会议有什么主题都搞不清楚。
所以参加设计竞赛,并非出于“功利目的”,恰恰相反,而是出于一种反功利的目的。
最后一个问题,KEVIN深受国外环境影响啊。
尽管我的发言基本出于个人观点,但这个采访好歹会有一点代表学校的意思?
也许俺本人是一个及其自负的人,但在这儿发言,
我想还是向前辈学校表示一点谦虚的敬仰比较保险,
呵呵。
手绘好很重要!不仅是为了好看,更多的是便于表达和交流!
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工程作法,辅以明晰、漂亮、快捷的图示语言表达,您就会……
手绘就像文凭,漂亮一点总是好的。
@single,
能漂亮当然好,问题是有的学生,在绘画上确实缺少天分甚至兴趣。
这些学生难道就没有学习风景园林设计,乃至成为专家的资格了吗?
但也许他有其他的天赋呢?
个人觉得对于学园林的学生来说,手绘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能用其和自己的设计思想进行交流,好的表现只是锦上添花。
赞一个~
“三是我主张发展综合技能要根据个人特点。如果有人画画很好,文学很烂,是不是必须每天吟诗做词?我看不必。能做全才固然好,做个出色的偏才也不错。毕竟将来的绝大多数设计项目都要讲究团队协作,大家都发挥所长,拼的是团队力量,单枪匹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尤其欣赏上面这一段。特别是对于专业不断细分的今天,一个项目和设队越来越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产物,而一个团队中不仅仅需要一些设计好的,手绘好的人,还需要一些成员有好的沟通能力,一些成员有比较严谨的条理,一些成员有想象力,这些素质很难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因此每个人都能找到一席之地。每种技能都能让自己在团队合作中成为必需。可能在刚开始的教育中让学生树立对于自己特点的信心很重要。
我也接受了北林的正统教育,所以手绘我同意安老师看法。 我想打个比方,就好像一堆人开会,要说明一件事情,如果一个人汉语讲得非常差,而且他又只会讲汉语,那沟通的效果可想而知, 但如果他会讲英语,别人又基本能听懂,那也许很轻松的就完成交流任务了。在我理解,无论是手绘或者计算机或者模型,目的是交流和表达。 当然汉语或者英语本身也是一门艺术,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受人尊敬, 但如果所涉及的主题是景观的话, 即使你的英语再流利, 即使手绘再迷人, 言之无物的话也是没用。
我个人倒是觉得大学教育前两年相当重要的一件事是要扭转小学和中学教育中所传授的那种‘非对即错’的观念。 一进大学时候再也没有了数理化的考试,再也没有了正确答案,甚至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教授都会有完全相反的看法,这其实挺让人头疼的, 因为你再也找不到了方向,不知道往哪里走才是正确的。 和老师的及时沟通和交流,重新树立对事物判断的标准可能是非常必要的。我以前身边有许多人都是特别聪明的孩子,高中时候成绩非常好,但到了这种设计专业后好像就是觉得有劲没处使。特别希望老师能和这类学生及时沟通,让他们找到方向。
只是自己对于教育的一点想法:) 和王老师和大家交流~
@YanMing,
听得比较多的一句话:好的设计手绘表现也好,手绘好看的不一定是好设计。
@YanMing, 是啊是啊,你说得太对了。有什么好方法改变这种状况么?
我们学校偏处一隅,没有设计学习大环境,作为设计教师,我为这个事情头痛不已呢。
@YanMing,
哈,我来接着胡说两句
我记得我刚去林大的大一,孙筱祥先生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经典讲座,(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标本馆还没盖,还有那个学校的老报告厅)据说每届新生都会参加这个入学讲座。 当时听着孙先生名头太震撼了,就把老人家的教导牢牢地记在了心里,特别清晰的是那个‘大自然的鸟巢’和万恶的钢铁森林的对比,还有就是‘非对称的一定要比对称地好’(具体地记不清楚了,大致是这个意思)。
孙先生的教诲在心里留下了着实很长时间,但随着以后的教育和工作以及再教育,我曾经不断地质疑着其中很多观点,有一段时间很困惑,自己想难道孙先生那么牛的人观点不对么?自己是不是有问题了? 再到后来看到好多更牛的人也反对了其中的某些观点,自己才放心。 这看似搞笑,但其实很真实,如果从逻辑的角度来看,从高中毕业的理科生全是做着几何题,解着方程来到大学的,来之前没有人告诉他们设计专业和数学专业的区别。如果你一上来,有一个业界巨牛的大师抛出一个观点,那按着理科生的思路就直接把这个观点当成公理或者定理了。价值判断,以至于是非判断全会以这个公理或者定理为准。 如果一个学校教员的观点都及其类似(比如他们的教育背景或者从业背景相似),那很少就会有人去主动怀疑这个公理或者定理的合理性,适用性等等,也许其中一些学生有怀疑的苗头,也被打杀了。
自我感觉学习设计的过程有点儿像一个Disillution的过程,也就是自己的观点、审美甚至是价值观被 不断地修整、打碎、重建的过程。也许伴随着偶像一个一个地被建立起来,然后又被取代。形成这种过程的必要条件是有多元的观点存在。
如何促进这种观点多元化、俗话说就是百花齐放的教学环境我觉得是挺重要一问题。这也可能涉及到教员的背景的多元化,教学环节中涉及的理论及观点的多元化,讲座主题的多元化,请各种不同来历的客座评图人来给学生不同的反馈 (我感觉一些学校这个环节做的不是太理想,设计课做完了只是为了打一个分,同学甚至都没有互相看过其它人在干什么,没有一个正式的展览,陈述或者点评,一方面学生不会有积极性,他们的表现欲没有被激发,一方面也没有得到教员最后的反馈)。
我想如果有这样一种相对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对于那种‘关手绘的问题’也是一种解决办法,比如思维非常线性、理性的学生能找到一些比如说在美国的,跟自己思维和做事方式对路的成功的大师或者设计方法,没有美术基础的同学也会看到一些从来不用手绘但也做出了出色作品的欧洲的设计师的思路。
这样的话,就有助于缓解学生那种盲目怀疑自己能力的现象,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设计,也更好的发现自己。 伴随之而来的也是我觉得在中国有必要适当加强的那类‘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因为我认为教育的过程不应该为了社会的需求和效率而过度地抹杀个性,过度地搞一刀切(我国政治及做事程序上有此传统)。比如你手绘不行你就感觉在学校混不下去了。 尤其是对于这种有多元化人才需求的设计行业。在教授一些general agreement 的同时,我们的教育还应该帮助每个人不断地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这可能有一点口号化,但我确实是这么想的) 多一些针对每个学生个人的谈话可能会有帮助。
当然我想多元化这三个字说着轻松,但实施起来却很困难。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机会聘请有不同文化背景、执业背景,教育背景,不同侧重的许多教员,另外社会及行业现状也会给这种情况制造困难,比如某种特定手绘风格在商业上的成功造成了学生对其的迷信,再比如长期的客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教育对于在设计中对于‘个人’的不断抹杀等等。 这可能就需要教员们更多吸收新的东西,不一样的东西介绍给学生。另外的一个角度我认识是不断地从其它的专业角度对于景观设计行业进行审视,比如从经济学,社会学,数学,生物学等等,帮着学生开阔眼界,改换思路。
这些都是我对专业教育的一些胡乱想法,我没当过老师,没有经验,这些可以算是我头脑中的一种“理想的设计教育”吧。
@YanMing, 大明,有时间发这么长的感慨,没时间完成那篇小小的文章。。。但鉴于你真诚地抒发己见,俺决定继续真诚地等你哈。。
看着以上关于教学的讨论,热血沸腾,我不是老师,但我当过一次兼职教师,改天我把我的“假教师”体验拿出来说说,抛个砖头。。
@钟惠城, 非常期待非常期待!
@YanMing, 讲得挺好的,我觉得很有启发。尽管实际的教学会涉及到很多很复杂的现实问题,比方说你说的内容有一些涉及到管理甚至体制的问题,解决起来很难。但我从来不认为这可以构成我们停步不前的理由。
现在本科生的设计课,多半还是在教会学生模仿而已——无论是模仿历史上的某种范式或是当今社会设计流水线产品。要改变这种非一朝一日形成的现象,有相当难度。
但是,甭管实际情况如何,甭管有无教学经验,我觉得大胆质疑和讨论教学的好处就是拓展思维,对教学者是有很大好处的。我想,只要不断改革进步而不是停滞不前,中国的设计教学总会越来越好的。
@YanMing, 先赞一个~
大明,看了上面的内容,我觉得你真的很适合做个教师。
“要知道,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师生往往过于“现实”——
更注重做几个设计赚点小钱,不太愿意关注和讨论学术性问题”
很真诚的话语。王老师的为人值得敬佩,每次听王老师的课都收获颇多,重要是王老师渊博的知识与讲课激情更加鼓励我们!
我认为
艺术学习是园林的一部分,学习手绘又只是了解艺术、审美的途径之一。
但不可否认的是,手绘可以很好表达设计,交流思想。
不能一直停留在手绘的提高与争执。
我不知道国外其他学校如何,但是我们学校还是比较重视手绘的。基本上大一大二大家全手绘,大三大四转电脑。毕业设计两者最好都用。hand drawing never dies~电脑虽然好用,但是还是喜欢纸笔的感觉。最初的那些浮动的转瞬即逝的灵感,最好就是抓起一支笔哗哗地画下来。感觉电脑总是不够灵活啊也许是我电脑用得不够好吧。。。。。窃以为,景观是一个手艺活,a lot of times, u need think with ur hands`抄的maya lin的话。觉得蛮有道理的~
谢谢王老师的文章。~~
@HOWL,
我也是特别喜欢画图的感觉,只要有时间,我觉得慢慢画草图,甚至CAD、排版都是一种工作享受。尤其涉及到设计,我更试图体现出一种手工作品的风格——可惜能这样做的机会太少了,大多数时间甲方和催命鬼一样,只能出流水线产品。
我特别欣赏托马斯丘奇的工作室风格,也包括部分秉承了他风格的哈普林——设计室有必要象目前国内动辄上百人的规模吗?有必要什么类型的设计拿来就做么?
三五个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加二三个实习生,安安静静做好一种类型的风景园林设计或者规划,这是我的理想。
但现在做不到这点,今天做道路景观、明天做植物园、后天做居住区——东西自己看了都摇头。
@王欣,我只能说,快速设计也会有好作品,慢慢画也会有烂图。。。。关键还是画图的人的水平跟用心的多少
王老师本身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渊博的学识让我们敬畏!希望王老师一直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梦想
@大海,
寒啊!我现在正在检讨自己,怕自己陷入设计师常见毛病——想法很多,实际工作没有。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其实阿,人还是不能太贪心,能做好一两件事情就不错了,呵呵。
本校有招国外留学归国人员教师计划,不过这话我说了不算,要包院长(陈院士博士),马书记(王向荣教授博士)说了才算。总体上,我们学校的氛围还是不错的——不过这话俺说了也不算,要李胜这样的年轻人说了才算,呵呵。
有空来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走走看看,交流指导。祝各位春节快乐!
@王欣, 哈哈,我相信胜哥,我先报名了哈
@YanMing, 哈哈,好的,大明,跟哥走:)
@王欣, 我要是系主任,我一定会在招留学人员的同时招些国内设计院里的骨干做老师~学生学得的也许会更全面。
这形式好像在国外比较常见吧,国内。。。
@jingyanxin,
这玩意,想想容易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你也知道,国内设计院设计师不比国外,做设计都连轴转,尤其是有点成就的,那个忙啊——上上次筑原陈圣泓先生来我院讲座形容“连做梦的时间都没有”。在这种状况下,能请到卓有成就、、热爱教育、乐于奉献的设计师来给你带课?——愿意这样做的不多哦。
就算利用私人关系等拉来做了老师,他本质上还是设计师,这周有紧急项目那周要出差,而学校的课程表是按部就班的——两者往往会产生矛盾。现在学生牛气着呢,都有学生评老师制度,外聘教师很难管理。
其实在我校历史上曾经这样做过,效果并不好。现在我们只在小范围内应用,比如本科生设计课
请学校设计院设计师来参与评图。另外最现实的就是强调“双师型”教师——教师也在设计院做设计,这个现在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当然,如果真有可能,请社会设计名流给讲讲课,采用比较自由的形式,尤其是面向研究生。这个可能比较现实——还有待于实验,呵呵。
@jingyanxin,
招设计院骨干做老师,我们这也有,不过比例不大。
因为设计院和高校是两种系统,出来的是两种人——有的设计做得很好,但不一定适合高校环境。
另外,如果请年纪大的来发挥余热,恐怕会有点问题。如果招年富力强的,又影响人家个人发展——同事不是博士就是硕士,写论文搞课题都驾轻就熟。设计院的同志做设计是厉害了,学历科研恐怕都会欠奉,在现金高校体制下,如何生存呢?
还有,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系主任通常只对专业教学负责,人事要由DEAN说了算。俺只是从教学角度随便发表个人意见,呵呵。
@王欣, 所以说国内还是没有那个制度~
目前中国高校大多数风景园林设计教师最受挫折的一件事,
不是学生设计做不好,也不是创新能力不足,而是学生太不认真。
有时候看他们拿几根线条来“改图”——希望老师帮他多画画以便完成作业,投机取巧得个好分。
或者是1个星期下来什么也没画——下课根本不画,上设计课光翻书或者东看看西瞧瞧,美其名曰没灵感——真想拿起一本书劈头扔过去。
想想还是忍了。
你一逼急了他还牛了,说因为遇到**老师让我从此对设计没兴趣了,老子不学了!
或者干脆当面来和你说:我以后不打算干设计,学这个对我没用。
你还得耐下性子来和颜悦色地和他讨论他那几根线条的优点——
KAO!这郁闷简直没法说了。严重影响工作情绪。
当然,每个班总有7、8个学生还是认真的。
这些同学就为拿个好分(我也不懂他们为什么这么注重这个?——这些同学虚荣心强,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的。
有的同学实在是。。。不知道如何表达(俺遇到一同学半夜24点给我电话,问有没有时间?他图画完了要来交作业!)——你要反反复复讲他才能明白,这些同学自然也只能鼓励为主。
真正能让你教得不郁闷的一个班也就3、4个同学而已。
唉!我算是明白了孟子为什么把“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称为人生三大乐之一。
我怀疑教学也要认真与不认真之间,不认真当然不好,过于认真操之过急也不好,这玩意简直和做菜一样,讲究火候。
@王欣, 我不知道其他学校,我也是学生,没什么发言权。但是我们学校上设计课学期三个作业,没有期末考试。三个均分下来不及格就重修。都是international student学费都是当地学生的四五倍,几门不过就没得毕业了。设计的时候老师会给你一些提示,但是主要的设计还是得自己去完成。到时候交上去,好就好,不好就不及格。再说了老师不是你爹娘,话都给你说到了,还是不听的话也不多浪口舌,发成绩的时候,微笑着给你个D,一边都哭不出来哈哈~
就连每年毕业设计都会卡下来几个,我觉得有这个压力,学生应该能上点心吧。。。毕竟等到大四或是找工作的时候再后悔重学,有点得不偿失对吧。
@王欣,
哈哈王老师还真是挺认真的!
如果把那些改图具体到每堂课的作业会不会好一些? 或者布置一些描图和案例学习的作业,第二个星期交。 我们这的大设计课全是一星期或者两星期一个REVIEW, 也就是说把一个大的任务拆成一堆小任务,每星期留一个下回要检查的作业。
@YanMing, 确实该如此。我也按照看到的国外资料上的做法编制了设计指导书,从现场调研到案例分析到方案研讨到最后成图,各阶段都有目标还都有成绩分比例的,但是实行起来还是有很多问题。
我想可能国外在执行这个程序中有一些具体的做法,俺只是学了个形似,呵呵。
你们说的这些,我觉得真的很有启发。如有可能,能否帮我收集一点设计指导书之类的教学材料,俺好好学习下?我很愿意和大家交流下教学资料和教学体会。
我目前上《园林设计》《中国园林史》两门课程。
@王欣,
没问题,到时候发给你一些 关键是在指导书上写出来, 每次作业占最后总成绩的百分之多少,评分标准是什么,比如1设计合理性,2创新 3表达 等等。 这样一清二楚的话,学生自己想得多少分他们心理就清楚了。
原来是这样…作为你的学生我表示极其汗颜……
“我怀疑教学也要认真与不认真之间,不认真当然不好,过于认真操之过急也不好,这玩意简直和做菜一样,讲究火候。”
其实王欣老师不用怀疑,这玩意就和做菜一样:选料、配料、佐料、煎、炒、烹、炸……
火候是关键!
@安友丰, 虽然俺号称教龄17年,但前面6年是稀里糊涂过来的,中间7年在北林读书,自05年博士毕业后才是正儿八经地教学,经验不足。要多向安老师及各位请教!
“我只想简简单单地做好每一个设计,从中获得莫大的快乐,也能为设计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
王老师的想法很让人佩服~
偶然间翻出这篇访谈。想到曾经找过王欣老师,却没有好好听取老师的话,多画图多看书!现在大三都要结束了,这才认识到自己看的书,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有坚定了考研的决心!!这样才有更多的时间去专心学习!
这学期上了王欣老师的课,可惜懒惰又懒散。但是老师给我留下来极其深刻的印象,那呵呵笑的幽默与直率的性格,令课堂充满活力,很有味道。看到老师以前的采访,不由得感慨大一大二的蹉跎。
作为一个即将进入浙江农林大学的大四学生来看这个文章,其实回首四年本科,对于王老师对四年大学规划是觉得很合理的。看之前很多前辈对于手绘的一些看法,其实也就是表现与设计本身之间的议论,我觉得二者不应该是冲突的,像有很多建筑或者园林的老先生其实手绘都很棒,尤其是一些中国古典的绘画技巧使我们在做园林的时候更有中国人的归属感,不应该和艺术生一样把手绘效果等同于设计本身,但是在设计之外完全有必要把手绘、表现弄得棒一些,不仅仅是因为工作要去应对甲方,对于园林人来说我觉得手绘也是很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