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电脑制图成为风景园林制图主流方式的今天,古老的手绘渐渐被高新技术所替代。本文的主人公奇普·沙利文(Chip Sullivan),一位热爱绘画热爱设计的风景园林师,以自己的从业经历告诉了我们手绘的意义——不仅利于表现个性化特征,而且对于培养设计素养大有裨益。对于青年人来说,更值得关注与学习。
Article Source: Daniel Jost. Drawing the landscape Architec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gazine.December, 2008
翻译:刘欣
校对:黄晓兰
要不是因为有足够多的机会绘画,能够享受笔尖在纸上挥洒的那种感觉,奇普·沙利文(Chip Sullivan)恐怕就不会选择风景园林师作为自己的职业了。从1988年开始,沙利文就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们教授绘画入门课程了。他的著作《Drawing the Landscape》 是全美大学该专业的必读书。此外,沙利文创作的插画也经常刊登在LA杂志上。
沙利文表示:“绘画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也乐意与别人分享其中的乐趣。
正因为如此,沙利文和我们坐在一起,回顾起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孩提时代的经历如何滋养了他绘画的热情;如何成为学院里的教师;以及作为教授所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我们的谈话有一个特别的话题:手绘对于如今的风景园林师的价值。今天,沙利文的学生们入行时的情况与老师们30年前入行时已经大不相同了。有各种新技术可供风景园林师们使用,以至于古老的手绘似乎显得有些过于古雅甚至有些古怪了。但是沙利文坚持认为,在研究和设计景观的方法中,手绘始终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虎父无犬子
沙利文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绘画的热爱:“据我母亲说,她给了我一支蜡笔,我一接过来就开始涂鸦了。”不过小沙利文可不是绘画神童。在学前班,小沙利文只会用黑蜡笔勾画,而且上色时常常把颜色涂到线外去。这让老师们一度担心小沙利文是不是有问题。
尽管如此,沙利文的家庭一直鼓励他画下去,并且不断赞美他的“作品”。小沙利文长大一些后,经常以家乡——西佛吉尼亚州的韦尔顿(Weirton)一座高高耸立的钢铁厂为对象进行素描。当他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他的叔叔莱恩时,叔叔欣喜异常:“多棒的钢铁厂,简直就是张设计图。我要把这些画带到厂里去,让他们照着这个建一个!”
不过家庭给予沙利文的不仅是鼓励,也有挑战。小沙利文的父亲本身是位相当出色的艺术家。二战爆发前,老沙利文曾打算去高校进修成为美术设计人员。沙利文回忆说:“我父亲常常自诩在五年级的时候就能完成所有的报纸连环插画。”小沙利文也以此为目标,他花费大量的时间画插画,以期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
除了画插画,沙利文还喜欢玩火车模型。这一爱好与他的祖辈一脉相承并且伴随终生。沙利文常常画出新型的列车组,并且想象着驾驶自己设计的火车奔驰在大地上——当时大部分火车爱好者都喜欢做模型。而沙利文更清楚地记得,铁路模型杂志里的表现图以及上了色的祖父的列车组背景让他更为兴奋。他说:“艺术化的大地景观在我看来具有非常的吸引力。
沙利文还深受马科斯·费舍尔(Max Fleisher)和艾德·罗斯(Ed Roth)的影响。前者是卜派(又称大力水手)[i]和贝蒂娃娃的创作者,后者是被人们称为“艾德老爹”的T恤大王[ii]。高中的时候,沙利文不在自习室做家庭作业,而是为伙伴们画画,并经常从这些艺术家中获得灵感。很快,绘画于他不再只是一种爱好,沙利文订阅“艾德老爹”的产品目录,并开始为他的朋友们设计T恤。人们为沙利文的绘画付费,沙利文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有鉴于此,沙利文决定以绘画为职业。上世纪70年代,沙利文原本在佛罗里达大学主修美术设计。当时正值地球日的首次发起,环境敏感设计的重要性开始引起公众的注意。在了解到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结合了艺术与生态学的学科后,沙利文也开始学习风景园林设计。在大学,沙利文感到如鱼得水:“那时候画家、美术设计师、艺术家都在同一座楼里。你可以从这个教室溜到那个教室,受到不同的启发。相互协作的氛围非常棒。”
尽心于绘画
尽管在读研期间,沙利文曾在一家规划公司工作,同时也为多家公司服务过。然而毕业后,沙利文发现很难找到工作。由于当时阿拉伯世界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整个美国陷入经济衰退。不过沙利文没有呆在父母家里,而是动身去了美国西南部进行探险。他花了三个月在沙漠中露营,研究了印第安阿纳萨齐遗址(Anasazi civilization)。他还对该遗的Pueblo Bonito岩洞[iii]进行了素描。印第安人们出于太阳崇拜而做出的种种设计让他惊叹不已。
旅程归来后,国家经济已经好转。沙利文在著名的佐佐木事务所谋到了一份差事。他在这所事务所工作了近十年,期间他从未对绘画产生厌倦或是视之为令人厌烦的零星工作。相反,一下班回家,他就埋头进行个人艺术创作。
正是在佐佐木事务所,沙利文遇到了他艺术上的导师——风景园林师兼艺术家弗兰克·詹姆斯。詹姆斯创作的一幅“荡秋千的小女孩”的图画极大地震动了沙利文。沙利文回忆道:“詹姆斯这幅作品表现出的纯然天成和禅意是我前所未见的。我简直是看到了一个天使在飞翔。”沙利文请詹姆斯教他绘画,詹姆斯请沙利文做他的酒伴。就这样两人建立起亲密的友谊。“我们经常彻夜相对,讨论绘画。”沙利文说。
沙利文在与詹姆斯的交往中受益匪浅,沙利文领悟到:通过练习人人都能学会绘画。“詹姆斯当然不是比所有人都画得好,因此他强迫自己去学习。这也是为什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学好绘画。这当然要花费一点时间,然而如果你做了,你就能画好。”
在佐佐木事务所,沙利文自学了水彩。起因十分有趣:有些同事们让沙利文教他们画水彩,而沙利文却没有什么画水彩画的经验。“可能他们认为‘这家伙带着贝雷帽,他肯定会水彩’。”沙利文并没有拒绝同事们,他找到一本水彩方面的书开始自学,然后为他们的同事们建立起一个绘画沙龙教他们水彩。周末的时候,沙利文组织他们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写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艺术技艺,沙利文抽出几个月的时间离开事务所到纽约的艺术学生联盟学习。“建筑师们在画廊里展示他们的画作,我认为风景园林师也应该这么做。”沙利文回忆道。最终他成功地让自己的几幅作品得以展览。这一时期的作品集也让他得到了罗马奖[iv]。从1985年到1985年,沙利文成为罗马美国研究院[v]的一员。在那里,他再一次被不同领域的创意专业所包围。“这犹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源自早年在美国西南部探险的经历所带来的灵感,沙利文对意大利乡间别墅进行素描,并研究这些别墅的设计如何适应了当地的气候。这些草图成为他2002年出版的《Garden and Climate》(《庭园与气候》)的基础资料。
学术界的召唤
赢得罗马奖也为沙利文的事业打开了另一扇大门。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理事彼得·沃克是罗马奖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沃克对沙利文的作品印象深刻,于是征询他是否有兴趣为自己的事务所工作,或者作为哈佛的客座教授与他一起教授绘画。沙利文荣幸地接受了教职的邀请。
“我从没想到会去教书,所以我到那里完全缺乏准备。但是与彼得这样的大师一起教书的经历非常棒,也成为我今后教书授业的起点。”哈佛的客座教授生涯结束之后,沙利文申请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风景园林系的一个正在公开招聘的职位。沙利文没想到他能获得这一职位,结果他得到了。并且在这一职位上一直工作到现在。多年来,沙利文教授了一系列不同的课程,这其中包括有一个“关注气候设计原则”的设计实践课和一个名为“神奇的创造力”的理论课。在“神奇的创造力”里沙利文关注了改变人们对世界看法的机制。而沙利文的绘画入门设计课在他的任职期内一直开设。
沙利文的绘画工作室刚开始授课的时候,学生人数只有20来个,而现在学生通常超过80人。沙利文与艺术家Joe Slushy联合授课。每次课程开始都有一个课前讲解。沙利文说:“我尽可能让自己的讲解简短一些、再简短一些、这样能更坦率、更直接。”
课程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助教。沙利文在各个小组之间示范、点评。他会单独审阅每位学生的作品,如果有必要就在描图纸上亲自动手示范。沙利文坚信自己所教授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很基础的,比如姿势、轮廓、色调、视觉效果等。与有的绘画“大师”不同,沙利文不鼓励学生们学习某种特定的绘画形式。“我们试着鼓励每个人建立自己的绘画方式。我自认我的工作很简单,就是给与人们自信,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自信。”
为了使学生们放松下来,沙利文把第一天的习画课程安排在校内的林间空地进行,那里有着葱郁的老橡树环绕周围。他要求每个学生用钢笔或铅笔画三棵树。完成之后,沙利文又让学生们用蘸着墨水的木棍以同样的对象作画。据沙利文说,这一教学灵感来自于梵高——梵高就是经常用木棍作画。这些作业都完成以后,沙利文让他们把两种作品摆在一起,“我问他们哪种更美更生动,很显然,是那些用木棍完成的作品。”沙利文说:“它们并不昂贵,最原始和直接的工具也能让你能自由表现,并且让作品呈现出更丰富的质感。”
手绘VS 电脑
沙利文相信,作为一种快速表现工具,素描在风景园林师这一职业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设计过程中。“它能快速地让你传达出下意识的内容,这一点很棒。你可能在一瞬间迸发出一个好主意,但转瞬而逝的灵感显然难以用文字记录。而通过速写,你就能够及时记录下这些创意。这些即时性的绘画是CAD不能比拟的,毕竟CAD是一种以精确性为导向的工具。”
对个性化特征的表现,手绘可能更有潜能。沙利文鼓励学生在做设计表现时,重新使用他们过去对自然事物的素描原本。因为比之于从绘画书或者软件里摘出的千篇一律的植物范例,它们往往更具有表现力。
和詹姆士·理查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成员,在2008年十月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 》发表了一篇题为《Travel as Creative Fuel》(《旅行为创造加油》)的文章——一样,沙利文相信素描是理解景观的好方法:“看看文艺复兴时期,那时候哪有教科书啊。人们去教堂,然后绘画。通过素描,你能创造你自己的能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使用的创意教科书。我就随身带着口袋大小的速写本。我记录下周边的环境与事物,将来在艺术作品和景观设计的时候,他们将能给与我灵感。甚至我的插画也源自于这些不经意的小作品。我正在建立一个可视化信息的资料库。”针对有些人喜欢用摄影做记录,沙利文则认为:绘画需要你去思考并理解空间,这一特点是摄影所不具备的。通过数码相机能够很容易地获得大量的图片,而绘画则要求你投入。正是因为这种投入,你的想法更容易融合在自己的记忆中。当你在别的地方尝试设计的时候,这些想法就有意无意地跑出来了。
尽管中意手绘,沙利文也不是个反对新技术的人。他承认CAD在制图中的优势,他也不鼓励学生们用手工制图。实际上,沙利文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把绘画与新技术“混搭”起来使用,以创造独特的设计与表现。学生们可以先完成小幅的铅笔稿然后再放大。在作业里,学生们可以用Sketchup完成透视,可以用Photoshop修改,然后用软件上色或者在水彩纸上打印。沙利文认为旧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可以让人们拥有创造丰富视觉环境的无限可能。“这种方式有难以置信的潜能。”沙利文说。
沙利文自己也热衷于用电脑动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在空间行进的感觉。在一次作业中,“我要求我的学生们开动头脑风暴联想动画情节,而不是用平面图或是剖面图进行设计。于是他们开动脑筋,利用他们构思的图版素材,用Powerpoint、Flash、iMovie等软件作了三分钟的动画。事实上,利用软件你能够做出相当有震撼效果的动画。”
当被问道更乐意看到哪种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在未来为景观设计师所应用,沙利文说如果有软件能使得动画情节图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简便,那自然是很好。他甚至开玩笑说,要是有一种机器连到你的大脑,然后把你的想法直接打印出来就好了。
沙利文至今还未发现有令他满意的绘图板技术,至少在他目前所尝试过的技术中没有发现。“我知道有些人很主张这种技术,但是我还是喜欢蘸有墨水的笔尖接触到纸面的感觉。通过笔触,你能感觉到其中的张力。你能感到在纸面摩擦的触觉。”而用塑料笔在塑料表面的接触就没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了。
不过对于开发新技术的人员,沙利文也有自己的建议:“我有个很酷的主意,我们可以开发某种译码笔。你用它在纸上作画,但同时它也输送电子信号到电脑里记录并储存下来。这样就能连接纸面和电脑两种介质。这样你就在作画同时把它电子化储存起来了。”
[i]卜派的卡通原型为艾尔济·西格(Elzie Segar)在1929年以漫画形式所创作,在报纸连载漫画刊登后,这个动画人物逐渐成名。在20世纪30年代,马科斯·费舍尔(Max Fleisher)及戴夫·费舍尔(Dave Fleisher)则进一步创作了动画片《Popeye the sailor》,即我们所熟知的《大力水手》。
[ii]艾德·罗斯是一位战后个性汽车设计者,T恤漫画家,另有卡通作品《老鼠芬克传奇》。
[iii]查科国家历史公园中的其中一处遗址。
[iv]罗马奖为美国罗马学院享有盛名的一个奖项。此奖年度性颁发,获奖者为15名现代艺术家(艺术领域包括有建筑、风景园林、设计、历史保护、文学、音乐及视觉艺术等)及15名学者(研究领域有古典文化研究、中世纪文化研究、文艺复兴时期及近代文化研究、现代研究等)。
[v] http://www.aarome.org/。 成立于1894年的美国罗马学院,坐落于罗马城内最高山 Janiculum。
先沙发一个~~翻译的不错!
的确不错,翻译和校对都很到位。。。
@钟惠城,
主要是晓兰校对的好,还解决了不少专业名词和语句。
我自身水平很有限的~
恩~没有看到英文原文~~感觉上意译的成分不少啊~赞一个~
@梁斯佳,
素滴,意译的部分很多,偶主要是以译文通畅准确为目的,想尽量减少翻译腔。
有些地方对照原文,形式上有不少出入。但是意思上应该没有扭曲。
还有几处本来可以更生活化,晓兰建议尊重原文,就没有“发挥”。嘿嘿。
@刘欣, 总之~赞一个啦~想到我翻译的那篇了~翻译的有点儿紧巴巴的~应该多向你学习~恩~
不错~~
大2时看过他的 景观绘画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98567/
我就是照着他的书练得手,还记得当初用各种笔触画出各种不同的表达质感的图案,
一圈圈的笔触。
他看待与传授绘画的方式跟国内老师教的很不一样,很好。
@jetyun,
其实吧,此人的画风我很不喜欢。我最喜欢水彩的调调,hiahia~
祝贺第一篇翻译的诞生!赞一个!
哇~不错不错的翻译~~
不过英文书籍不能加书名号?~好像英语里没有书名号这个哈~记得老师曾说过作文里不能出现的符号……
@Colorful,
您说的对,这篇译文书名号这样用是不正确的。
比较标准的做法是:《中文译名》(“英文原名”,作者,出版时间)。
谢谢您指正~
@刘欣, 还好还好,下次注意就是。记得有位志愿者说过,他(她)很敬仰美剧字幕组,就像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者。我认为说得很对,我们能把内容传达到位就很好了。
@钟惠城,
规范的东西还是要严格遵守。
也请您多多指教~
@刘欣,
哈~没事~比我翻译得好多啦~我倒是觉得很多专业术语我还没解决……
比如翻译后看了一本书才知Zen Garden是枯山水我就直接翻译成了禅院……囧
happy new year to all of you
来支持一下!文好~翻译的也不错!
在百度搜索一篇文章,发现这篇不错,就一直看到了结尾,看到了评论的时候,居然发现有 钟惠城 的名字。厉害啊,原来这个是师兄建的网站 风景园林新青年。以后要多上来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