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此文是作者寻找自己设计语言过程的回顾与小结,同时也是从业几年来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识和感悟。多年来,他游走于设计与旅行之间,经历赋予了他独特的想法和实践能力。强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独立思考;直言风景园林师犹如“医生”,景观问题同样需要望闻问切。那么你又意下如何呢?
难得多年同学钟惠城来一个邀请说一定要帮这个网站做贡献写些对于年轻风景园林师的建议和看法,确实感动,这是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很是不错。
虽然如此,我还是一再拒绝,并不是我自大或者其它。其一,我还在旅行中;其二,觉得自己无才无德,也只不过在一些公司干了几年的“混混”罢了,自己也是年轻设计师哪有什么资格指导别人。而且自己确实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作品以供大家分享,实在是底气不足,想想看能在我这里获得的益处确实太少.其三,自己也并不是很喜欢写东西,写的也不好。
唯一能够被分享的就是自己确实走了很多弯路,也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以自己的错误和挫折来提醒各位我想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所以就又把此事放于心上。
如果总结设计师或多或少出现的问题,我自己体悟如下:
在工作和心态上:眼高手低,有动力和想法却不勇于实践;有创意却视而不见其适用性;有喜欢做某些却厌恶和轻视做某些事;自己故意把自己归类于某一人群,美名曰“这就是设计师”;看书无数对很多大师的作品个个熟悉,然后自以为是,空谈理论而完全不实践,本质和技巧本末倒置。
在设计上:寻求复杂不寻求简单,寻求纹路肌理和图案,却忽略功能和目的把画图当成设计;追求这种或是那种风格,却忽略了我们最本质的东西;求不平凡,而不寻求平凡;寻求差异而不寻求和谐;寻求我要设计什么而不是问我应该少做些什么!
以上的问题看似很多,但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2类:
<一>关于对待大师和参考资料的态度
很多行业内的大师,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榜样,是我们的前辈,引导我们向前发展,他们的探索为我们铺了路,我们踏着他们的肩膀继续前进,所以不管你是否喜欢他们,只要他们说的做的于你有所裨益,就应该尊敬他们。心存感激,也就仅此而已。
许多人盲目崇拜和抄袭某些大师的作品,我并不反对。如果你愿意做个跟别人屁股跑的设计师,如果你只满足于把这位大师那个特色的作品,重复再重复的在其他地方放置一遍的话,并没有什么问题。当然我相信真正的大师,更希望自己的追随者,后浪推前浪,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手去解决问题。要不是这样,这位所谓的大师也是空有虚名者了,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了。
至于参考资料,有的人很爱看书,没事就到图书馆里,看这个理论,参考这个作品。很好,很好!都是很好的作品,很好的理论,然后回去满腹经纶说一大堆理论,说一大堆概念,或者用这个的形式用那个的样式,好像把书都看了就懂了,好像把图片都照搬了就都对了。
这就好像A吃了一个苹果,然后就此写了一本1万字的书。B吃了一个苹果然后也写了一本一万字的书。
第一,你认为A写的和B写的会是一样么?如果不一样,难道他们说的不是一个东西?
第二,如果这些书你看过了,那么苹果你吃过了么?
买一个苹果咬一口,就知道苹果是什么味道了,好过买一千本看一万本书,然后做一万遍的分析总结引用这个概念那个概念,本末倒置。买个苹果去吃便知道一切了,事实便是那么简单,如果喜欢你也可以写一本3万字、4万字的书,想写多少字随你自由。
如果有本书叫做《如何成为百万富翁》,现在把这本书买回去,今天晚上认真把它看了,好了明天可以去公司辞职了,都成为百万富翁了,还上什么班?
什么嫌一百万太少?那花10天就看它10遍。
还嫌少?那就看上1000遍
……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师很多,作品很好,别人是做好了;而你如果一味去跟随,去做就未必对。实践检验真理,一个好的作品的出现,一个从概念到现实的完整过程,并不是你去看了,大师说了,你了解了,你就明白了,也就能做了。有时候事情总是按照思维相反的方向进行。没有做过而只是照搬的,往往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东施效颦,也容易吃力不讨好。只有自己去做了且每一步都是真切的经历过,没有任何猜疑和幻想得到的,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否则只是别人的经验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垃圾。
我想似乎唯有实践,实践,实践,做,做,做,吃苹果,吃苹果,吃苹果,才能够真实真确的了解。看书了解知识,实践把知识转变成自己的东西,了解只是催化剂,体悟才是真实的知识。
<二>关于设计和设计师的问题
通常不管对于设计多年的还是刚接触设计的,都会遇到一个同样的问题,拿到一个设计任务,一个原始场地或者小的设施的设计任务,或者其他类似的工作该怎么开始?
答案也许有成百上千,恩,应该要设计生态的,应该该要设计业主喜欢的,应该做突破传统的,应该做色彩鲜艳的,应该做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特色的…… 不管怎样设计师不同,答案自然各不相同。标准在哪?没有标准,也没有对和错,只有设计师自己的喜好而已。但不管什么答案,如果我来分类的话,答案通常只有2种:
第一类叫做制造问题型,第二类叫做解决问题型。
第一类设计师通常的思维方式是,我要….或者我不要…. “恩,我要在这里放个泳池,我要在那里放个亭子,这个娱乐设施我不喜欢我不要……”。做出来的效果,也许会给人意想不到的震惊。当然喜好是个人的行为。我没资格评价。以个人观点来看比较偏向于第二种,也就是解决问题型。
第二个类型,就好像不断的提问!然后不断的给出答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设计什么?为什么而设计?什么最重要,什么最不重要?问题然后答案,继续问问题继续寻找答案。。。
如果对于这个方向是寻求一个究竟,就会发现我们的角色就好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一个所谓的设计师,变成了一个医生。一个给场地开药打针做手术的医生了。我相信没有一个词汇比“医生”这两个字来的贴切了。
我们在城市的大地上建房子,规划公园,建公路,做这个做那个,因为我们要发展,要进步,要比英国发达,要比美国漂亮,要比沙特奢侈,要…要…要…
这就好像一个少妇,她在照镜子,觉得眼睛看上去不够大,然后去割了双眼皮,鼻子不够挺隆了鼻子,脸上有皱纹然后去拉皮,个子不高然后锯腿骨使骨头从(重)新生长…这时皮割了,隆了,拉了,骨断了然后呢? 难道是套上个装饰品让其看上去更美么?难道更美的代价是任其后面的皮肤发烂发霉发脓?如果身体不恢复正常和健康,何谈其他?
而社会所求LA的角色便是医疗这个脓伤,而不是给伤口增加更多的麻烦,足矣。好的医生是让伤口更好更健康地恢复。
所以一切都是答案,是解决问题的答案。需不需要泳池只是个答案,在哪里放置也只是答案,什么形状是个答案,在哪里放树放什么树,也仅仅是个答案而已。剩下的也仅仅是答完题然后交卷,仅此而已。
那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医生”呢!谁来批改这个试卷呢?你怎么知道自己该拿多少分呢?有没有标准呢?
标准固然有千千万。正如有的人不喜欢看到疤,有的人喜欢看到疤看到脓,不过试问既然喜欢看到疤看到脓那还做什么“手术”呢!所以你不介意的话,我就拿这个所谓的“恢复程度”来作为标准。
在解答这个问题前不如再问个问题,何为健康?
切出的心脏是不是把它放回去,它依然能够继续健康跳动?砍断的手粘上去是不是也能够活动自如?
这个答案不用说大家自然知道,我们的身体不仅仅是块肉是块皮是块骨头,是系统是联系,是交流,是通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一个个密密麻麻的网,相互编织,这块肉这个皮肤简单的的来说,充满无数大管子小管子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物质”。这些大大小小的管子只有一个一个的功能,运输,运输,运输,交换,交换,交换……如果更根本更科学的说的话,其实没有肉,没有皮,没有骨头,有的只是无数运动的网交织无数运动的网,仅此而已。
身体如此,我们周围的环境也是如此。网不连接不运动,不交换获得能量,便不健康,便趋于死亡。
说到这里,似乎这个“手术”,这个标准、分数是多少也就有答案了。“手术”便是把不连接的连起来,使不运动的运动起来。那么”能拿多少分,用什么标准“也很清楚了,100%联系的恢复便拿100分,30%联系的恢复便拿30分,仅此而已(最简单的数学问题)。
当然这种恢复不仅仅是场地和设计的问题。扩大来说,还包括设计师和甲方的联系,设计师和施工方,同事之间的合作,养护,水电,供应商等等的。掩藏在后面一层叠一层的互动的网,是否堵塞,是否流动顺畅!是否需要疏通…
这时候才能够成为一个像医生般的好风景园林师!
当然是否好的风景园林师并不一定以它为评判标准。因为标准固然各式各样,因人而异。以艺术价值评判,以环保节能来评判,以设计特长来评判……
有的人寻求多,而有的人寻求少;有的人寻求简单,但有的人寻求复杂;有的人寻找个性,另外一些人发掘共性…..
不管怎么说,如果硬要给个标准的话,我相信几点,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相信自己不跟着别人屁股跑,走自己的路不被别人干扰,只有自己掌握自己,自己知道自己干什么,才是一个好的设计师,当然最最最关键的是“您是否也这么认为?”
又sofa?
好赞的经历~~
关于第一类问题:站在巨人的肩旁上;
关于第二类问题:市场还得是第一位的。
拙见.la2010zhanglin@163.com
@张林,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很make sense只是有点抽象鸟:)。。。斗胆衍生几句。为一个la学生,个人觉得对于在校生,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景观设计师,一个所谓的”大师“挺必要的:)
Reason 1: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所表现的设计价值本身是符合社会大背景的(当然也有很多若干年后才得以光辉世人的例子),从大师那里获取的不光是风格,更多的应该是如何将自己的那些飘忽不定的灵感具象化的方法,用一种想对来说readable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个from concept 2 form的过程。
Reason 2:兴趣!-因为喜欢某个作家而热爱文字坚持写作的,因为某部美剧而狂恋美语英文狂人的抑或因为某部动漫而yy不止投身F女队列的---一个好的‘大师’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巨大的:)私意为自己真正喜欢上LA是接触了接触了Maya Lin之后,才知道memorial设计可以做得这样(那时候没见过多少大师,VM Wall设计与故事也的确很有传奇色彩。。现在每到一个地方field trip,总是对墓地有着别样的情怀lol.).感觉好似身在庐山,忽一日,拨云敛雾,忽觉期间花草丰美,目迷五色,惊喜乃不能言。景观是个累人的活,如果不能爱上自己的专业,四年该是何等的煎熬lol…不怎么恰当的比方。。。大师于学生,好似唐诗之于初涉格律的填词人,是必经之路,而后你楚辞、汉赋、宋词、元曲还是明清志异就看个人了吧。。
废话了啊又废话了啊。。
PS:赞同“景观医生”说,la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谢谢好文。。。尤其对于我这样的低年级的娃,每次来YLA都感觉自己好幸福!生活在学长与学姐们谆谆善诱的和蔼目光中~~~
写的挺有道理的,但是我也赞成楼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观点,很多时候大师的作品确实给人以启迪。我还是很认同董骢老师当时说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师,但是要做好一个“裁缝”,同样一个东西,你既满足了客户需求,又最美观实用,就是一个好裁缝,至于自己的品牌,那是要努力,也要运气和天赋的。我们都还刚起步,所以有无限可能~
匪浅
吃苹果 做医生 当裁缝
很好的比喻
作为学生来说,还很难体会设计的灵魂所在,更多还是注重画面感
所以前辈说得很有道理,至少可以让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去思索提炼自己的东西
@Cathy, 确实,做为学生一般都是在画图,纯粹的画图,那边抄一个,这边抄一些,应付老师应付学分,理论知识掌握的不扎实。
很赞同作者比喻的“医生”一词,让我想起大一时看过的一句话,从此觉得园林工作者是无比神圣的,呵呵,作者是谁,原文是什么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大意是:在当代,我们设计时,要考虑到,从古至今,园林工作者的身份已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古代的园林设计师是生活的调味剂,那么在现代,我们是城市的啄木鸟,要做的,是帮这个已被我们伤害得千串百孔的大树治病。看完了很受感触。
不知大家看过《城市的远见》这个视频没,是台湾制作的采访节目,里面有关巴塞罗那的城市建设那部分看了确实值得我们去深思,景观设计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