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年5月28-30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盟第47次世界大会在中国苏州召开,本次竞赛主题与大会的主题一致,为“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Responding to Nature to achieve Harmony and Prosperity –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本次大会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届,也是有史以来大学生竞赛参赛作品最多的一届,共收到12个国家和地区的327份大学生设计竞赛作品,从中评选出IFLA大汉奖1名、IFLA兹维·米勒奖1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奖1名、评委奖15名。在此次竞赛中,中国学生包揽了竞赛的一、二、三等奖,以及11个评委会奖,我们向所有获奖同学和其他参赛同学表示祝贺!同时我们邀请了荣获一等奖的同学和我们一起谈谈他们的感受,感谢获奖同学分享他们的经历和喜悦,也希望借此机会为大家创造一个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平台。
小组成员:
白桦琳、杨忆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08级硕士研究生
郝君、王乐君、王南希: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09级硕士研究生
导师:李雄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
文:杨忆妍、白桦琳
关于作品
黄河边即将消失的活遗址——碛口古镇的保护与和谐再生
中国存在许多这样的一类古老城镇,它们曾经在历史上辉煌过,或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或因特有的生产方式、或因独有的风土人情等等,但是由于已经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它们即将消失。针对 现在这类型古镇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提出一种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模式,希望使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古镇能够永远的留存和发展下去,保留和发挥它 们独特的价值。
碛口古镇位于中国山西省临县,坐落在黄河晋陕峡谷中部,黄河与湫水河的交汇处,因黄河第二险滩大同碛而得名,是古代黄河水运与中原陆运的重要转换地。独 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碛口曾作为明清商贸重镇的辉煌,繁荣的经济带动了碛口多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有着独特建筑形式和城市结构的小镇。黄河文化、黄土文化与晋商文化融合于此,和谐发展。近代由于战争的毁坏、洪水的泛滥、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社会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碛口已经失去了其独有的优 势,人们纷纷离开了古镇,碛口逐渐走向衰败。但是,碛口面对如此巨大的改变,依旧留下了相对完整的建筑 群、清晰的城市结构、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坚守居住的居民,成为了一座即将消失的活遗址城。
我们在分析了碛口古镇的历史变迁过程并将过去的碛口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碛口进行对比之后,将其现状分成了:西市街和中市街、东市街和西头村三个部分来分析优劣势,之后提出了“保护——更新——再生”的具有区域针对性的规划模式,目的是使碛口由古代的水陆码头转型为现代的特色旅游小镇并且保持古镇的完整风貌。碛口古镇最具特色的“巷巷相通,院院相连”的城市格局,依山势而上的建筑形式,小镇居民之间和谐 的邻里关系,以及面朝黄河背靠大山的自然生活方式都将被还原到新建的区域中,生活条件的改善将吸引周围的居民回到古镇生活,使没落的古镇重新焕发生机。
对于城镇格局和老旧建筑保留得最完好的西市街和中市街,主要进行恢复性保护,并提取其城市肌理、建筑形式、 地方材料等元素融合到要更新与再生的部分中,对于老城中缺少植被的现状,利用当地建筑屋顶的覆土建造简单的屋顶花园就可以得到改善;东市街大部分已经被洪水冲毁,当地居民在古镇地基上新建了很多不符合当地 风貌的建筑,所以我们将这部分作了更新改造,不符合基地特质的新建筑全部拆除,利用古镇的地基和原有格局结合地形进行重新整合,建造一片景观绿 地作为古镇与新城的过渡区域,又兼具交通集散与休闲的功能;西头村区域主要将现有较为混乱的村落、农田和道路进行调整,将从原有古镇中提取出的元素结合 新的技术,再生出了一个面貌全新的符合古镇风貌并且适应现代人生活的西头村。
我们认为对于古镇不应该把它当成一个死的遗址孤立的保护起来,而应该让人与古镇和谐共生,使古镇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于过程
读研这两年做了好几次竞赛,每次做之前导师李雄老师都会对我们说“做竞赛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我们一直坚信导师说的这句话无比正确,所以每一次做竞赛我们都很享受过程,并不看重结果。
从得知要参加这次的竞赛到完成作品一共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其中还有一个多月是寒假,时间还是比较紧的。在放假前我们先确定了分组,出于讨论方便的考虑,我们 小组五名组员全部是女生;之后的假期中我们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自己的理解并泛找了一些材料。开学后进行了第一次讨论,大家对题目的理解都不太一样,但在大的方面我们一致认为要选择一个有特点的地方,并且得是“活”的,不能 是传统意义上的遗址。之后我们针对这样的方向分别进行选址和找资料,又经过两次讨论最后确定了三个选址:山西碛口、茶马古道和江西景德镇。我们分析了这三个选题,各有利弊,较为倾向碛口和茶马古道。
我们将前期工作进行到较为深入后找导师讨论了一次,将几个选题的各方面利弊和我们的入手点都说明清楚,导师听过后觉得我们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并以他对题目的理解和他的经验分别分析了我们的几个选题,还给 了我们一些相应的建议,我们觉得受益匪浅,更让我们欣喜的是导师建议我们去现场看一看,虽然是假题,但去现场总能有所收获。由于茶马古道的地点不够明确,我们最终将选题定在了碛口,并花了近一周的时间前往碛口调研。
事实证明,我们选择碛口是正确的,当我们到了那里,就一天比一天更加坚信我们选对题了,这里值得我们去做这个题,这里有东西让我们去做。在碛口,我们能看到他往日的繁盛与辉煌,也能看到如今的落没与消逝;黄河在这里骤然变窄,形成了“碛”,尽管如 今的黄河已不复当年的气势,我们仍能看到此处地理位置的独特与优越。碛口在过去是著名的水陆转运码头,以晋商为主的商业十分繁盛,各种文化交融与此。尽管现在由于生产方式和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导致了落没,但那些晋商特有的大院和井然有序的 布局无不在告诉我们他辉煌的历史和他需要重现的生机。
我们在调研时深深地被碛口古镇独特的 魅力吸引了,他建筑的特色,街道的布局,有地域特色的材料和植物都打动着我们;甚至被 战争和洪水毁掉的部分也用残留下的痕迹提醒着我们他曾经的模样;还有碛口的居民,多为老人和孩子,他们贫穷苦于生计但淳朴厚道,我们多希望他们能像他们的祖辈那样过上富足光鲜的生活;我们不停的发现着碛口的亮点,原始的屋顶绿化、完美的依山傍水的环保节能的传 统建筑、完整先进的城镇布局、结构与肌理,等等;每一个发现和感悟都让我们的思路越发清晰和饱满。我们越是感受到碛口如今的衰败就越是想将竞赛做好,哪怕只是在我们的作品中,能给碛口一个美好的未来。
碛口之行收获颇丰,回到学校之后我们就马上将精力投入到完成竞赛作品上。先还是要正确理解题目,题目里的每一句话都要对作品内容起到指导 作用。这次的题目是”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并且要求参赛作品必须对作者所居住或学习的国家内,对城市历史的遗址保护和更新具有独特的认 识,应采用创新性的理念和方法,在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同时,珍视场地的价值和精神。”正是根据这些要求,我们选择了碛口古镇,因为碛口作为一个需 要保护的遗址,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它值得我们保护并且继承它的优点;作为一个城镇,在现代社会中因为其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交通都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它变得闭塞和贫穷,我们应该采取方式来让它重新焕发生机。因此我们对场地采用”保护–更新–再生”的方式,分段分情况对古镇进行保护和更新。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很快将文本大纲列出,并将题目定为了“黄河边即将 消失的活遗址——碛口古镇的保护与和谐再生”。
李老师在我们确定题目之后便放手让我们自己去做,只是关心一下进度,我们觉得这样很好,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去做,做出来的东西也都是我们自己的,很宝贵很有成就感。
我们在将整个思路明确之后,安排好要 出的图和大致效果,然后分开来出,当然也会互相修改和提出建议,由于时间比较紧迫,我们是边出图边汇总排版的,虽然这样需要更多的反复修改和调整,但更能保证效果。做图的过程自然是比较乏味的,但我们经常交流,遇到问题会热烈讨论,这让我们的竞赛做的充满乐趣,相对顺利很多。后期的制图排版小组成员经历了几次讨论,最后决定配合黄河这个主题,版面整体色调采用橙黄色系,并配合白色和深咖色。事实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除了图面效果,文字也是作品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文字越多越详尽便好,我们尽量用简洁的文字说明更多的问题,除了前期分析的部分,尽量只用 标题性的文字,因为图才是更能表现内容的重点,文字只是辅助,好的作品即使没有文字也应该是清晰易懂的。
最终,在无数次的讨论和反复的修改调整之后,我们的作品成果出炉了,看着最终的成品, 我们都很满意,我们不仅享受了做竞赛充满乐趣和惊喜的过程,还收获了了一份十分宝贵的能让自己满意的成果。
关于结果
我们一直奉行”结果不重要,过程才重要”的理念,所以在做竞赛的时候完全没想过要得奖,刚知道获奖的消息时非常意外,当然最后也因为得奖而觉得很开心。但我们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一种被肯定的喜悦。重新审视我们的 作品,它不能说是完美的,它是存在很多不足,但它就象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觉得它即独特又美丽,它值得这样的肯定和奖励。虽然这个荣誉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喜悦,但我们还是觉得做竞赛的过程才是最开心最重要的。
我们倾注了很多心血在我们的作品上,从解题选题到最终作品出炉,全都是我们亲历亲为的,虽然辛苦,但很值得。做竞赛是一个历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带头顶一个,图画的很漂亮,但是我更关心细节。如何将思想化作具体的设计落实在实实在在的场地上,植物、地形、构筑物和水体具体是怎样和场地发生关系的,这应该作为设计师首要关心的东西。
大家在看了我们作品之后都会提出很多问题,我们很郁闷,因为大部分问题其实我们已经在图面或说明中表现出来了,但应该是做得不到位吧,所以会被问很多我们明明表现了甚至重点表现了的部分。。。
我一直在想,这应该不能仅仅归罪于竞赛的形式以及图纸要求的空间不够,应该还是我们没能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展现出我们的想法和成果。。。但我还是觉得对于竞赛这样的假题,想表现得面面俱到肯定是不可能的,再加上时间那么短,我们已经算是去过现场有真实感受的了,但还是不可能做到像真题一样啊,再说竞赛的意义本来就不在于它是真题还是假题,而是我们的想法,就算不全面不现实,重在敢想敢做有思想有创新嘛~~
拉拉。。。我是不是太罗嗦了。。。还有阿,写这样的东西出来就变成众矢之的了。。。谁也没说一等奖的作品就要完美嘛,我们当然会有很多不足,望大家包容体谅~
@yyy, 你们做得很好哇,作为竞赛已经绝对做够了。我可能没表达清楚意思,我不是说你们这个作品细节不够,我只是想跳出竞赛来表达观点罢了,呵呵。
我看懂你写的了~是别的人没看懂~他们以为你说的和你其实说的,不一样~
@周啸,
呵呵,现在实施不了的规划和概念看多了,看到亮眼的东西都想探究一下可行性,如何才能将想法正真落实,不过作为竞赛已经很不错了,加油~~
不错,不错,很高兴看到林大的发展之快,赞一下~
同样好奇,分析、设计是如何落实的,
少点感性的文字,来点实在的东西,期待~~
呃。。。周啸让我们写竞赛总结,所以我们就把过程写得比较感性了。。。针对作品本身的细节没有过多解释,看图吧~
植物、地形、构筑物和水体具体是怎样和场地发生关系的,这应该作为设计师首要关心的东西。Ding~
地图叠加式分析考虑应用吗?
@Lucia,
“地图叠加式分析考虑”
看图面应该是用了,不过即便是这种方法在横向上局限性也很大
@Helen, 我看到了单独的地图(green architecture et al…) 如果单独的分析overlay一下 是不是会有新的发现。
@Lucia, 呵呵,期待她们的回答吧,不过McHarg那套模式,按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视了动态过程和关键点的作用~~
米有用那种方法来分析。。。我们不太会阿。。。那些分层图是我们的一个成果,可以对应着总平面来看,算是一种表现方法吧,不是分析的过程。。。
你好,可以QQ流嘛,很喜欢你们的竞赛风格。我是四川农业大学的,我也想进步,想学更多东西。希望能不吝赐教。可以么?我QQ是:306418819
其实我们做的东西更多的是保护与再生,我们自己新设计的东西不多,主要是从在场地上发现的可取之处中提取,然后着重保护,并在新的场地上加以利用。
地形、建筑、水体和植物,如果能看清楚我们前面的分析部分就不难看出,场地原本在这些方面就做得非常完美,这是一个古老的小镇最显要的亮点,我们仅仅是将这些要素提取出来,在西头村的更新中利用了进去,因为现有的西头村杂乱无章,建筑形式、用地布局等等都混乱不合理,完全失去了古镇本来完美的特色。
@yyy, 其实何为古镇本来面目?何为混乱不合理?每一草一木的变化便是历史的车痕,从以往的丽江到现今的丽江,从以往的宏村到现在的宏村,多了人为干涉,大兴土木,少了些原滋原味,风土人情,情理之中,也竟然成了意料之外了!
@郑建南, 现在很多的所谓古镇都只是旅游的牺牲品。其实大家都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常识,古镇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看的,也不是用来玩的。我想这点,这个作品做得还是挺好的。
用来住的古镇必然有更新换代,那自然也“古”不了,要保留下来完整的古老,只能适当牺牲一点现代的便捷,我觉得作为旅游,只要不是商业化得太过分,还是一条可取之路的呀。
对于屋顶花园的部分比较感兴趣,不知道有没有细节体现。
算不上是屋顶花园,只是屋顶绿化吧。在最后一张图纸的最上一排,表现第一部分地块的效果图里面的右面那张,是表现屋顶绿化的。这个是从场地原有的特点中提取的,碛口的建筑就是那样的,二层在一层之上但向山体进深一部分,所以一层的一部分屋顶成为了二层的露台和走廊;而顶层的屋顶则没有被利用,自然生长着草本植物,虽是无意之为,在我们看来却有着原始的生态,所以加以整理和推广应用。
成果是令人羡慕的,过程是令人享受的!英雄!
wnx这张还挺好看·~~~^_^
个人认为,总体上看,这一届的作品没有上一届的好。这个一等奖的作品给我个人的感觉是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也很细致,分析和做法都是中规中矩的,理性的。但缺陷似乎是整个作品过多的是排列,没有把他真正想要表达的重点表现出来。亮点和重点稍欠缺。
说到文字,其实要尽量少。竞赛作品嘛,最好是人一看你的图就知道你想要说的。获奖作者在回复中还说到她们的作品成了众矢之的。是的,大家都很关心这些作品,关心竞赛。本来竞赛其实就是一个大讨论,谁对谁不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依托这个平台学到了东西。成为众矢之的有什么不好呢,能力越大,那么责任就越大,你能获得大奖说明你们是有能力的,同时,你们也必须承担这些责任。
@蒋健,
我觉得你说得很对,我们在出成果之前想了太多东西,可最后做出来却发现好多东西没表达出来,一是时间紧没法改了,再有也是我们不太知道怎么能更好的表达了,很可能重做很多也不能保证效果。。。唉
至于没有上一届的好,我觉得这个跟题目也有一定关系,总觉得外国人出题比我们要看得广,可发挥的也多,咱们的题老是跑不开所谓传承。。。所以当初在选题的时候我们觉得挺受限的,其实条件限制越多越好入手,但越不容易做出彩来。
@蒋健,
还有,很感谢你看懂了我们的作品,能认真看的人真的不多,能理解到我们做的是“不是用来看的,也不是用来玩的。”太难得了,谢谢~
其实去年我们也得了入围奖,当时的图面效果是真好,跟今年的根本不是一个风格的,呵呵。但很明显对于题目的深入理解还有我们对场地的探究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了,也跟题目有关吧,去年我们主要做了一个模式,不仅是对哪个某一场地,所以跟IFLA竞赛的要求有出入,而今年就特别尊重场地的特质和精神,做得完全是有针对性地,所以更符合竞赛的要求。
做竞赛和做项目还有很大不同的,思维模式都不一样,竞赛挺能开发人的,可惜都是“异想天开”,不能实现。其实我觉得做竞赛还是挺享受的,比做项目有意思多了~呵呵~
首先恭喜下!初始看到你们的作品是在中国园林上,可惜只有图版没有中文说明,IFLA一直也是我的梦想,可惜本人火候不够!茶马古道这四个字是在08年做丽江时见到的,很有味道,记录了一个历史的过程。我一直在想是否我们一直在走一条弯路,从95年朱老师的“十度”到05年“安全的盒子”再到去年的喀什地区的“绿色的避风港”到今年“碛口古镇”图面效果是一年比一年来的精致了,立体点也有风景区向古城镇发展了,正如“探索与发现”一样,选址一年比一年新鲜而古老,我们像是撞破了脑袋拼命想这哪个地方又是“香格里拉”哪个地方又是“伊甸园”,凡是能跟文化越深越偏,历史越久越依稀,都能让人惊奇一番,弄到最后便是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全球云云,这招我也干过,并且屡试不爽。可否实施不管,分析透彻否不管,图文并茂否不管,想来这些我们又貌似倒退。
立意很棒,起点很高,图面精致,表达稍欠,可添可弃!总归是我学习的方向!
再次感谢作者的无私奉献!
@郑建南, 近日在做一个历史街区的复兴工作,读了方可的“有机更新”,回来再一次细嚼发觉作者的两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一句是“我们认为对于古镇不应该把它当成一个死的遗址孤立的保护起来,而应该让人与古镇和谐共生,使古镇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还有一句“保护–更新–再生的处理方式。”
恩,三个奖中国全包了。不错~加油!
想请问一下这些平面的场地图包括等高线之类都是自己用软件画出来的吗?具体的地块的平面轮廓应该去哪里弄,针对这点很疑惑,谢谢
请问本作品素材非市场流通的“水晶石”等素材,是由北林内部供应的吗?
请问学姐 这个成果都用到了哪些软件?
记得老师 说过学生时代重要的是把思维打开,以后工作了要收回来很容易。不然工作中各种现实条件一束缚那时候再谈打开就晚了。所以竞赛应该更多做的是概念吧,特别是那种尺度比较大的场地。
你好,请问可以传一份清晰版的竞赛到我邮箱吗?很想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