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landscape、空間,從來就不是去社會、去政治的,充滿了社會政治的過程。”
瑠公圳位于台湾的台北县新店市,如今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聚落“妨碍市容”,影响发展,地方决策者意欲效仿“首尔清溪川改造”这样的城市景观改造案例,进行搬迁住户、恢复圳道、美化景观的建设工程。这样的决策在我们身边的城市中屡见不鲜,再熟悉不过,我们的规划设计者通常都乐见其成,我们的市民也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
但是在下面为大家介绍的这个视频中,我们却看到了台湾同行对这种决策的不同思考和行动。他们从规划设计的专业视角出发,看到的不仅是眼下新的工程项目、未来美观的城市环境,更看到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看到了他们现在的生存状态和未来需要面对的难题,还有他们已经留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历史。他们一方面在帮助这些居民抗争,争取合法的居住权;另一方面他们在帮助决策者制定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参与式规划设计” (participative design and planning)为决策者提出替代性的景观方案,在改善城市景观的同时避免公园挤走居民,绿化抹平历史的后果。
写在瑠公圳上的历史──新店市力行路非列管眷村(文化资产版)
此视频是规划设计团队邀请一位纪录片导演拍摄的十分钟短片,希望能给县长看,改变决策者的想法。我们在这里介绍这个短片给大家也是希望能让大家对“参与式规划设计”这种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有个直观的了解。如果这种规划设计行动背后规划师、设计师、专家学者所担当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让各位同行有所触动;如果这种规划设计行动背后以民为伤,为民谋福的根本思想能够让决策者有所感悟;如果这种规划设计行动背后居民对自身权利有意识、敢维护的觉悟能够给我们所有人启发,那么我们强力推荐这个短片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本片作者给本站的邮件中有一句话,我认为恰能够反映台湾规划设计师对规划设计的独到认识,现呈现于此作为本文的结尾:“landscape、空間,從來就不是去社會、去政治的,充滿了社會政治的過程。”
郭湧
2010.07.02 于柏林
非常赞同公众参与的作法。。去年有一次lecture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了randy hester一句话:你可以做一个有良心的设计师,也可以做一个满足自我的人。设计和规划永远就是一个社会问题。
民主是需要条件的,中国目前的国情还没有谈论民主的条件,9亿农民的国情下也许强权政治效率和方法更高。
@曹凯中, Agree.
@曹凯中, 我觉得这个案例的背景中,行政力量的角色本质上是一样的,不存在所谓民主或强权的区别。关键是规划师、设计师在其中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更何况,我们现在的政治也不是没有民主嘛(>.-)。所以哪种行政手段更优劣的话题,似乎不应该是我们深入的方向。在这里让我们就专业论专业,ok?
@jacklion, 和谐社会,人民生活的有尊严
正好我想起纽约的highline 其实highline这个项目就设计本身而言 无非是一个通道式的屋顶花园 保留和重塑的历史的材料 但之所以著名 因为项目形成背后是一个全名参与用地规划使用的过程 在曼哈顿downtown的黄金角落 不修建高级写字楼 不推倒建传统绿地 而是保留和利用历史废弃的公共交通设施, 以及荒废后由于鸟虫停留带来的植物种子形成的野草环境,进行改造设计形成的既保留历史风貌 又与周边切尔西艺术区的城市现状发展接轨的新型城市空间。据我每天的观察了解,真的活跃了周边的各种活动也和周边的精神气质相得益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纽约客并不觉得中央公园代表纽约,而那野生的带有工业遗骨的highline确实真真正正纽约的内在气质体现。这其中包括普通民众,包括修建的资助者,也包括当时的彭博市长的支持。所以我觉得所谓的全民参与规划也是要又条件的 不仅符合规划设计学者 普通民众的意志 更重要的在决策层也要想到一块去,才能和唯眼前利益试图的势力抗争并取得胜利。
@lucaspeng, 说highline才真正体现纽约的内在气质可能不妥,但它确实把一段不容忽视的记忆留给了本就多彩的城市。我也同意设计师不能自绝于决策层之外,需要和决策者一道工作去争取更多的利益。
想起GSD前系主任提出的三个词汇,他曾提到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问题是解决“脑”、“心”、“手”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问题。。。。
如今,我们的“脑”(规划理念or设计思路)和“手”(设计手法or作品产出)已经比较专业了,是时候拉我们的“心”一把了。当我们的“心”(此案例里具体指责任心、关注民生的良心)得到提升时,我们的思路将更加开阔,影响力将更加深远。
谢谢分享!
@钟惠城, 心就是责任感!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短短十分钟,长久的触动。
去年,84岁的大连体育场开始拆迁,现在每次路过,看着渐拆渐少的残垣断壁,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按一下快门。她见证了服装节的盛况,她见证了甲A联赛的辉煌,如今正在无数市民的感怀中渐行渐远。几年后,一座崭新的商业中心将会拔地而起,永远地抹平那八十多年的痕迹。破旧立新没有错,但是否必须以“三光”图之亟待商榷。
我们在追求华丽丽的gdp的同时,的确有必要为城市的足迹多考虑一些。
@Brian,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存在于记忆中,没有记忆的城市怎么会有多彩的生活?
我们在追求的东西,是不是正在摧毁我们自己的生活?
还是责任!
木有本,水有源……
设计师手中的笔重千斤啊!
决不能因为我们一时的不察或疏漏,让一块土地失去了记忆……
其实,设计师并不只是我们;还包括那些“决策者”们!
我们有义务与“决策者”们共同学习,一起感悟土地……
@安友丰, 我也觉得设计师必须和”决策者“一道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设计的意义。我理解这个短片制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规划设计师和决策者的交流,是一种帮助决策者感悟土地的手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师在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更加敏感地感悟土地,然后把这种感悟传达给其他人。
我感觉涉及到2方面
一,拆迁。老人是不愿拆的,尽管周围环境,居住条件不好,但老房子满是回忆。
二,文化景观资源在这里有了新的定义,不再是要有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牵扯到历史人物,要留下过著名的诗词歌赋。几十年形成的生活方式、居住习惯能得到保留和铭记,就是对当地居民的最大尊重,毕竟谁都不愿被遗忘。
片中,设计人员的要务不是设计,而是“指引”与“协调”。。
@MJ, 在这个案例里文化景观的概念不仅作用于遗产保护的领域,更被引申到日常的生活中作为一种处理现实问题的思路,我觉得是个亮点。
数十年的生活方式和居住习惯得到保留和铭记,不仅是对当地居民的尊重,更是对他们现实利益的保护。所以规划师真正着眼的不仅是文化或环境美化的问题,而是居民的生活权利。这让我看到了规划设计的另一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