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旱城”,地处迪拜,一个延伸至内陆沙漠的卫星城。它的城市形态以沙漠和本地气候为背景,通过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而成形。此文介绍了这一59公顷的规划项目中所使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Article Source: Sabine Müller, Andreas Quednau. Xeritown, Dubai. TOPOS, VOL. 70. June, 2010.
声明:此翻译为正式授权文章,已征得作者同意在风景园林新青年(Youth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上发表,严禁转载。
Notice: This article is a reprinted version in Chinese with the official permission of SMAQ (www.smaq.net). Do not copy without permission.
该总体规划的目标是通过明确规划用地、土地使用、建筑高度和体量的位置与布局来搭建旱城的设计基础。同时,它也明确了交通设施、基础设施与开放空间的位置。
早在规划的初始阶段,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已经被引入。在不增加额外费用的基础上,气候敏感的布局与基于具体场地朝向的建筑设计将阳光、风、土壤与水等资源进行了整合。相同的策略也被应用于社会公共性与社区意识的发展中,这些发展依赖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的布局。在建筑特点这一层面上,可持续性则通过结合传统气候知识与当代生活方式对建筑的类型进行处理来实现。因此,该项目的城市形态在其规划之初,就以生物气候原理作为出发点。该地区所拥有的潜力应该被挖掘并作为主要科技途径的替代物。
自然整合——阳光、风、土壤与水
总体规划由许多密集的城市聚落组成,建筑与开放空间呈对开分布,形成了对环境危害极小的景观布局。这一关系通过两种方法实现:一是考虑巴瓦弟(Bawadi)建筑原则中明确的百分之十的面积将作为公共的“游览胜地”。这些公共空间被归类为“风景”(landscape),籍以强调发展规划中最主要的吸引力来源于自然风景。这些区域有着少量植物生长,暗示着它们是这片沙漠地区中最湿润的地域;其余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方则用于建筑开发。景观设计遵循着一个简单的原则:植物只能用当地产生并循环的中水来灌溉。水被诠释为珍贵的独特资源。低维护的旱地景观塑造了这一名字:旱城。第二种方法则是,积极回应当地炙热的阳光。规划要求达到的建筑面积被浓缩以实现城市肌理的自我成荫:南北枢接的狭窄街道遮挡了上下午的太阳光,同时还配有阴凉、适宜步行的户外交通。建筑体块呈南北朝向,最大弱化太阳光的吸收,在绝大多数能源被消耗在空调使用的气候环境中,这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城市聚落的形态与组合方式不仅让人回想起因风动而形成的沙丘,还通过人工岛屿合理地分布具有降温作用的海风。这些由自然资源组成的廊道使得户外环境更加舒适,减少了建筑内空调使用的需要。与此形成对比,具有上行坡度的建筑高度伸向聚落内部,转移了南部沙漠的热风。不平的天际线打破了风的流动,形成小型的涡流并促使风进入核心区内的各院落。城市肌理由具有不同高度的院落联排住宅、院落别墅与公寓组成,旱城标志性的天际线因此而呈现。而每一地块也因为有了自然景观、改善的微气候和壮观的远景而得益。
主要的吸引力——公共生活与风景
规划中,一条城市林荫大道环绕着城市并将聚落彼此联系起来。它不仅是一条可以通往各住户的交通系统,还为一套健全的公共事业网络打下了基础,这些公共事业有社区幼儿园、游泳池、公共图书馆、沙漠博物馆,以及供迪拜居民与游客使用的清真寺。
与其他当前的发展规划不同的是,在这里,车行道与人行道是不分离的,弧线型道路被设计用来减缓车行速度。林荫大道是旱城公交线路的主心骨,它为公共交通提供了便捷的出入口。一场空间与空间的斡旋因此而展开。狭窄的小巷从这里通往聚落的核心,在更大的聚落中则可以通往公共露天剧场。这条林荫大道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空间,大道一侧与咖啡厅、餐馆、由拱廊遮阴的门庭和店面紧密相连,另一侧则是美丽的风景。
这一发展规划中最主要的公共部分由城市荫蔽做为框架——一套由提供低压直流电的光电板组成的顶棚构筑物。这些顶棚不仅是旱城可持续性的代言人,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中看而且中用。此外,一条流动的水道,将林荫大道变为一处可供闲逛、坐憩、观景或者等待公共交通的地方。
资源节约的效果——利用科技装备强化
基于生物气候原理的设计不仅体现在这一发展的布局规划中,它的效果还通过多方面的科技得以强化,如接地管、可变暗LED街灯与屋顶风力涡轮等。节水装置与灌溉系统缓和了对饮用水的需求。垃圾回收设施与土壤再利用并不是阿联酋的传统,但在这一项目中则被作为标准推行。总的来说,旱城的规划致力于寻找既能集约资源又能创造利于社会互动的舒适环境的解决办法。它的空间性可能让人联想起传统住宅,但该项目所做的并不只是改变“城市意象”,其真正的推动力在于他的生态、气候及社会功能。
好文,翻得也好。让我想起一句话:Design will save the world.
很久没来看了~
这篇文章确实很不错~很好的规划设计~学习了!
不错的文章和设计 欣赏……
翻译得真好,读起来相当收益。
这个设计让我想到了也门的Shibam城,世界上最早的摩天大楼群城市。这两个城市在不少方面都有明显的联系呢,哈哈
(附个维基的链接:http://en.wikipedia.org/wiki/Shibam)
Shibam城是我在学可持续城市的时候,老师提到的第一个案例。现在在这里,又看到了更生动、更现代的解释。其实我觉得在讲到“可持续”的时候,没有什么比各个文明真正的传统更“可持续”的东西了。我们在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的时候,经常只是在用现代的方法重新诠释一些传统的智慧而已。
我在这个旱城明显的轮廓和地界里,好像读出了这么一个意思:在可持续化的时代里,城市的生长将受到全程控制,自由扩展将不再可能了。城市将存在一个不能跨越的边界。阿联酋的另一个建城项目,Masdar city,在这点上也是不谋而合的。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