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鹿特丹,为了处理不断增加的城市雨水,设计师们独辟蹊径。在那里,过剩的地表雨水被储存在设计成能临时浸洪的“水之广场”里。
Article Source: Florian Boer. Watersquares- the Elegant Way of Buffering Rainwater in Cities. TOPOS, VOL. 70. June, 2010.
声明:此翻译为正式授权文章,已征得作者同意在风景园林新青年(Youth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上发表,严禁转载。
Notice: This article is a reprinted version in Chinese with the official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Florian Boer and DE URBANISTEN (www.urbanisten.com). Do not copy without permission.
我们正经历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大型暴雨的次数每一年都在增加。随着城市排水系统难以负担突如其来的大量雨水,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稠密的城市空间里可供渗透暴雨的地块实在少之又少:那些原本可以用来吸收雨水的用地不是成了建筑面积,就是成了不能渗透的公共领域。城市里的一些地区一次又一次地被淹,对公共空间与私人财产造成了破坏。许多荷兰的城市深受其害,因为它们地处海平面以下,雨水无法排走。对于像鹿特丹这样的城市来说,这的确是一个真实而严峻的考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市规划师与工程师制定了一套水规划,将城市内有效蓄水与提高公共空间质量结合起来。这一所谓的“水规划2号”于2007年10月正式生效。这套空间战略直接将空间的数量与所需水资源的水量联系起来:在城市郊区,所有新的开发都必须建造大型的雨水缓冲区。在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和市中心里,也必须找到更紧凑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法既有大尺度的技术办法,也有小尺度的更具美学价值的方案介入。其中,在鹿特丹博物馆公园里正在建造一个能迅速调节排水溢流的下沉集水盆地。与此同时,城市议会激活了一个补贴计划:鼓励个人在自己的物业里建造屋顶绿化,以此能让雨水落入地面之前得到缓冲。其实,缓冲的效果是有限的,但内含的教育意义却是积极的。最后,一个在街面缓冲雨水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水之广场。
这一方案,由De Urbanisten 和Studio Marco Vermeulen提出,将提升公共空间质量与一套工程技术系统结合起来。作为空间设计师,能将资金用在洪泛设施上又同时设计出人们喜爱的空间,这便是水之广场这一想法的来源。大多数这样的空间可以有效地被用作开放空间。只有在大型暴雨时,空间被用来暂时储存雨水。因此,花在技术基础设施上的钱可以转化成花在建造更好城市空间的钱。水之广场可以被理解为两方面的战略:一方面,它让投资在蓄洪设施上的资金使用既透明清晰又赏心悦目;另一方面,它带来了营造环境质量与城市空间个性的机遇。
我们首先发展出了几个原型,这些原型可以根据环境的尺度、空间的使用、储存雨水的能力应用于不同的地点。可发展的类型有:下沉广场、灵活的街道断面、水气球,还有拦截坡面的坝。为了解释它们的运作,我们把焦点放在广场这一原型上。一个实验性的水之广场被设计出来用于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也用于提高公共空间的质量。
这一试点的设计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运动场和一个山形游乐场。运动场相对于地平面下沉了一米,周围是人们可以用来观看比赛的台阶。山形游乐场也做了下沉处理,由多个处于不同水平面的可坐、可玩、可憩的空间组成。这两部分都由草地与乔木围合而成。大多数时候(几乎一年里90%的时间),水之广场是一个干爽的休闲空间。即便在常规的雨季里,广场仍保持干燥,雨水将渗入土壤或被泵入排水系统。后者为鹿特丹特有的处理方法,因为这里地下水位太高以至于有时雨水无法回渗土地。
只有当遭遇强降雨时,水之广场才会一改其面貌和功能。收集的雨水将从特定的入水口流入广场的中央,并且水流动过程可见可听。设计还确保了广场被淹没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时间的暴雨只会淹没水之广场的一部分。此时,雨水将汇成溪流与小池,孩子们可以在其间戏水游乐。之后,雨水将在广场里停留若干小时,直到城市的水系统恢复正常。若暴雨延长,水之广场将逐渐浸泛,直到运动场被淹没、广场名副其实成为一个蓄水池。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大胆而不怕湿身的人会去享受水之广场的乐趣。我们的试点广场将可以容纳最多1000立方米的该社区范围内的暴雨。
卫生是很重要的一个议题。水之广场并不是一个污水处理设施。雨水通过一个分离的净水系统从公共空间和屋顶被收集到一起。收集到的雨水首先将汇入一个所谓的“水匣子”,在此得到过滤。如此过滤后的雨水将被逐日并储存在广场里,直到可以被排至附近的水体。这样一来,可以避免目前污水溢流至沟壕和运河的现象,城市的排污系统将不再有负担。因此,许许多多的水之广场将成为提高城市水质的一个方法。
雨水并不会在广场里储存太久。根据暴洪的体量,最坏的情形是32小时,理论上两年将发生一次。但这应该不会产生健康问题,甚至是在夏天。在雨水被排走以后,广场内仍会留有一些垢物与残屑。因此,在其作为缓冲池使用后,对水之广场的清理将十分重要。基于这一原因,该设计试点由光滑的斜坡建成,避免死角。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比如说混凝土很合适,但太硬。我们目前正对一种能使混凝土变湿后产生图案与纹理的技术进行试验。广场里的水匣子将与雨水总管相连,通过一条高压软管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这一设施的另一个优点是干净的小水潭可以供孩子们在夏天玩耍,也可以在冬天结冰时注水形成溜冰场。这些设施若在常规建造中将十分昂贵,但由于水之广场在执行雨水缓冲功能具备了现成的工程设施,以上的功能将轻松实现。
另一个问题是当游乐场注满水时的安全问题。通过与鹿特丹居民的谈话,我们发现他们关心的问题是水之广场是否适合年纪较小的儿童玩耍。我们目前正在实验一套结合公共空间美学品质的警示系统,这套系统通过色码灯对水深做出指示。不同颜色的灯标识水之广场不同的标高(比如说,颜色从黄转为橙,最后再到红色)。水位越高将出现越多的红灯。此外,简单的边界护栏可以防止年纪较小的儿童进入注满水的广场。还有,暴雨本身也将提示人们广场正在执行雨水缓冲的任务。
目前,一套为鹿特丹城设计和推广的针对水之广场的实验性计划正在展开。与此同时,一份最佳试点选址的问卷也在进行中,我们希望该试点能在2011年开始建设。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对水的处理成为紧迫的任务
这样的设计
更说明了我们的设计是解决生存的问题
学习 ~~~
@胡凯凯, 很不幸,生存问题你是解决不了的,你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设计中表达你对生存的态度。
@杨云峰, 好悲观
对
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解决问题!
我对那个光滑的广场材质很感兴趣,有没有具体的资料呢?
@macross, 就是文中所指的遇湿后会产生纹理的特殊混凝土,希望建成后会有详细的介绍。
风景园林是解决不了环境问题的,只能去缓解或尽量避免恶化环境。就原有环境而言,任何风景园林项目都会或多或少对其产生影响。
上海世博会上城市实践区就有这个水广场的情景模拟,当时只是很震惊,现在看来,单纯的收集也是不行的,还有净化,嗯,果真看东西不能太片面,还是应该溯溯源
@景, 说的可是成都活水公园的复制品?这个98年建成的生态公园到现在都是一个良好的城市范例。
@Ken, 1999年成都活水公园建成不久的时候,我去过那里,感觉还是一个很开阔很好玩的公园。到了2008年,我再去活水公园,那里已经是茂密的森林。而且很好的融合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我在那里看到了真正被使用的小剧场,各个年龄层的人在不同时段进入公园。戏水、散步、锻炼、唱歌·····这是一个有着极强生命力的公园。虽然它的污水净化功能对于宏观城市水环境的意义并不大,但是它的教育科普意义已起到广泛作用。
@kevinzhou, 不知Kevin有没有用照片记录下这一切,若有,可不可以将这一变化结合自己的感受写成文章与大家分享?
@钟惠城,我手头只有一些09年的照片,10年前确实没有留下照片!对于活水公园的分析,很希望身在成都的同学能够提供获取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资料!
坤叔?
利用雨水的收集来解决城市的排涝问题 同时营造出可以游憩休闲的空间,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我看完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收集的雨水是排入下水道的,但是总是有进出口的,那么在进水口进来的水中带了污水那怎么处理呢?或者说当雨水浸泡怎么游乐空间的时候,这个场所就可以当做是一段雨水排涝的明沟,那么入到污水是如何处理的?
@徐德培, 从译文看来,项目仍处于构思阶段,由于对城市整体的雨污分流提出设想,导致这是一个长期、逐步完善的过程。入水口有处理闸(闸怎么设计肯定还在琢磨),出水还是要结合水泵排出积水到城市雨水管,由于地下水位高很难回灌到绿地里。至于积水期间把场地的灰尘、污物的净化,估计还没深入考虑,就我们的国情来说,国内空气质量差,灰尘多,欧洲应该能好很多,所以估计没那么迫切。但是这种项目要是拿到中国实施,我觉得在东部,大概得花大力气琢磨除尘、截污。
@杨云峰, 恩,所得有道理,在国内,人口那么多,管理的确是一个问题,就像国内的草坪不是用来踩的,而是用来保护的,总是在公园看见“小草青青,请勿践踏!”的警示语。而国外的草坪如果不用来践踏,我想估计会失掉它的生态价值。在国内就不行,如果草坪开放了,那么更换草坪或许可以成为一项工作了,总的来说,一个设计要看他所处的环境背景……
我也觉得让收集的雨水达到可以让人玩的程度,是个雄心勃勃但是有待商榷的做法。欧洲水环境质量检测的系统里面,对可游泳水体的水质要求就非常严格。我们知道普通游泳池里灌的是自来水,还得要漂白粉。这个水之广场在暴雨之后就相当于一个露天游泳池了,不知设计师的那套过滤装置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反过来说,为了全年不到10%的时间设计一套净化过滤装置,似乎又有点小题大做了。
总结起来,我觉得所谓可以在满灌的时候也让人游玩这种说法,是方案公示时候的一种亲民的策略,实际效用总是让人有些怀疑的。
另外,也要说以广场收集雨水这种做法,其实一直都存在,像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就是一个下陷的、可以收集雨水的蓄洪设施,喷泉之类的也都是用来缓冲雨水的。
那个可以用来做论文的材料么???
想法挺好的,但是有个很大问题就是:下暴雨的时候应该是这个广场最出彩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却不可能有人使用。
如果真的设计出来并且实施了,水污染的问题绝对是最大的问题,管道,广场的污染如何治理。哪位朋友有心得可以交流交流哈。
我想知道这个广场的尺度是怎么定出来的,是有什么计算方法吗,这种调蓄容量应该如何确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