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塔园位于上海市松江城区,全园面积11.52公顷,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冯纪忠先生规划设计的园林作品。方塔园的是一个以方塔为主体的文物公园,其规划设计背景是为了保护基地遗存的北宋方塔及明代影壁,规划后迁入清代天后宫等文物建筑,同时也是为松江城区市民增添一片休闲游乐的公园绿地。
初闻方塔园是源于早些年读一篇关于“中国传统园林传承与发展”的论文,文中以方塔园为例,对方塔园在“传统与现代”的探索实践给予极高的评价,这激起了我的兴趣,渴望有机会能早日拜访。去年十月底参加本科的苏杭实习,途经上海转杭州,由于时间仓促,松江城区离上海市区较远,未能成行。今年九月得知冯纪忠先生讲谈录《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一书已见与市,特买来拜读,探访方塔园的心愿更加强烈。十月中旬,参加北林本科的南方实习,再访苏州,第二站放弃了杭州,直奔上海,此行重点是参观方塔园,只想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10月21日抵达上海的第二天立即前往方塔园,有幸正好赶上好天气,心情也倍加激动。我和同学从北大门进入方塔园,由北往南走到方塔,绕湖至大草坪,而后重点参观了园东南角冯先生设计的著名园林建筑——何陋轩,其后在园子里各处转游,最后登方塔俯瞰全园景色,就这样“全方位、多角度”般感受方塔园。
关于方塔园的规划设计,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研究探讨,文献资料较多,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下载阅读。参观方塔园之前,我主要阅读了《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这本书,在这里我只想结合参观游览写写自己的一点读书心得,旨在向未曾了解方塔园的同仁介绍一下这个著名的园子,更想通过方塔园的介绍,探讨一下方塔园在“传统与现代”探索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示。由于阅历学识有限,若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教。
一、方塔园的规划设计思想
方塔园的规划设计,冯先生首先是围绕“与古为新”这一精神立意,在尊古的前提下,创作一座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园林。设计师尊重场地特征,园林的规划设计至始至终是为了突出宋塔的主体地位,因此,园林氛围的营造也是为了体现与宋塔韵味相一致的宋代典雅、疏朗、朴素、简远的风格意境。同时,设计师对宋代文化的主体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宋代的政治氛围相对来说自由宽松,其文化精神普遍有着追求个性的表达的取向。正是这种精神能让我们有共鸣,有借鉴。”为此,设计师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上也试图体现这一核心精神。
二、方塔园的空间转换及视线组织
方塔园在空间的规划上,强调空间的“旷与奥”、“开与合”、“收与放”的对比效果,我想这是设计师基于建筑师对空间的敏感,同时也是以文人的情怀对中国山水风景的深刻认识,“旷与奥”的空间设计在整个园子里处处体现,正是这一系列的空间转换,丰富了游人空间体验。在视线组织上,设计师通过对游线的引导,让游人视点随着不断变化的空间一起游动,从视觉层面获取对景物变化的不同感知,视觉体验和空间体验相辅相成。
1、甬道
由于城市道路与方塔基座的相对标高过低,为了体现方塔的崇高,为了强调游人的观塔感受,设计师有意把塔院广场设计为下沉广场,因此,大门与广场的相对高差就有所增大,观塔的效果更佳。甬道是指从北门往南进入塔院广场的步行园路,是不断转换的直线下沉步道,左侧有曲线形花坛,强调曲折对比,设计目的在于引导游人的视线进入塔院广场时只注重脚下,当抵达广场时,豁然开朗,再抬头仰视方塔,方塔的巍峨感油然而生。
2、堑道
堑道位于方塔园北部,是自东门,经垂花门往北,再往西进入塔院广场,以花岗岩石砌两壁的步道。设计意图是为了遮挡原基地北侧碍景的五层高的工房,同时堑道也有高差变化,空间也有收放,冯先生《方塔园规划》文中解释为“这是尝试运用我国园林幽旷开合的处理手法”;“不论是北入口的甬道,或是东入口的堑道,高低起落,都是为了弥补塔基过低的不足,通过甬道和堑道的标高变化以模糊游人对塔基标高的概念。”
3、塔院
原场地仅保留有宋代方塔,和明代影壁,都是不同时代的建筑物。为了突出方塔的主体地位,设计师“按照中国的传统形式,塔周围常有封闭的院落,不同于开敞暴露的纪念碑”,以塔身高度决定塔院的尺度,设东、南两段院墙,并考虑了在塔院观塔的最佳仰角。院墙为传统的粉墙黛瓦,“院墙简洁是为了不至于分散观赏方塔的注意力。”
4、园路
方塔园的园路以粗糙面的自然条石铺砌,铺砌的方式有整齐划一,有自由排列,也有碎拼之分。石材质感古朴素雅,有历史沉淀感,正所谓“石令人古”,个人认为这对方塔院整体气氛的营造起了重要的作用。方塔园很注重园路的曲折多变,道路交叉口的设计也讲求变化。
三、方塔园的水面与大草坪
“园内原有丁字形河道,规划将中心部分适当扩大成池,增加水景。”创造大水面的同时,利用挖湖的土方用于北侧堑道堆山,土方平衡,可谓一举两得。大水面的形成,碧波塔影蔚然一景。池之南为大草坪,缓坡入水,临水面稀稀疏疏点缀垂柳,背景为一片密林,由北岸南望,大草坪的浅绿与背景密林的深绿,在色彩明暗对比上,更突出大草坪的处于画面的中心地位,更显景色的广袤与开阔。尤其自塔院走出南院墙,空间突然由闭到开,见到此景,不禁为之一叹。
四、方塔园的新建筑
这里谈的新建筑是指冯先生设计的园林建筑,主要介绍北门、东门、赏竹亭及何陋轩。在冯先生设计方塔园的那个时期,改革开放正在开始,中国建筑设计更多是学习西方,而探寻“中国传统与现代建筑的传承之路”的课题仍是冯老这一辈建筑师的关注点。冯先生曾留学奥地利,接受过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洗礼,以自己多年的积累及出众的才华,在建园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创新地设计了“经济、适用、美观”的方塔园钢构的园门及竹构的何陋轩。
1、北门
2、东门
3、垂花门
4、赏竹亭
赏竹亭位于园东竹林南侧,是木构草顶方亭。赏竹亭设计的独特之初在于长条石凳是从亭内延伸至室外的,既可遮阳避雨,又可利用竹林提供的绿荫在夏日里纳凉,也可以在冬日里晒太阳,形式感强烈的长条石凳的布置可谓是形散神不散,与亭合为一体,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构思独到。网上有学者称冯先生深受现代主义的影响,该亭的设计与密斯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有异曲同工之妙,条石坐凳是密斯的墙,赏竹亭外的石马是密斯的雕塑,开敞的草亭是密斯的展馆。究竟冯老灵感出自何处,难已断定,但我相信赏竹亭是一次很有价值的探索与创新,因为它已经超越了我们对亭最初的概念,原来亭还可以这样设计。
5、何陋轩
何陋轩位于园东南角的小岛上,是一竹构草顶的茶室建筑,是1986年最后完成的建筑作品,《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书中以较大的篇幅对何陋轩的设计做了详细介绍。这是冯先生最为满意的建筑作品,设计灵感来自冯先生对松江到嘉兴一带民居样式的记忆,也来自于对宋代“自由、开放”精神的深刻解读,同时何陋轩的落成也是“标志着冯老完成了现代建筑的全新超越”,何陋轩表达出建筑的“意动空间”及“时空转换”。何陋轩坐落在角度相差30°围绕轴心旋转的三层台基之上,设计师想表达建筑在自己寻找方向,最后建筑正好旋转到中国传统建筑布置的“南北向”;建筑周围以不同圆心的弧墙自由环绕,目的在于表达自由的意志,同时产生出光影的时空变换。我想这是冯先生的自我精神和思想的隐喻,也是冯老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这个意义上,何陋轩更是一个感悟人生的建筑。
五、小结与感悟
匆匆的游览,感受零零散散,未能面面俱到,方塔园可读可写的地方还有很多,以下对“方塔园为何能打动我”做个小结。
1、丰富的空间变化
方塔园给我最大感受是空间的变化很丰富,空间的体验也很丰富。在空间的塑造上,冯先生的设计手法是极为高超的,巧妙地处理原场地的不利地形,塑造了处于不同标高不同视点不同氛围的空间。很可能这是他作为建筑师,以一个建筑师的视角,很注重空间的营造,对空间有着敏锐的思考。同时,冯先生也向中国古典园林学习,方塔园的空间设计也源于中国古典园林给予的启示,他在《方塔园规划》文中谈到:“通过山体与水系的整理把全园划分为几个区,各区设置不同用途的建筑,形成不同的内向空间与景色。这也是学习我国大型园林布局的特点。”
2、设计的不断完善
方塔园建成至今已经三十来年,从基地老照片的破败景象与如今林木郁郁葱葱井然有序的景象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对比。书中谈到2007年冯老重访方塔园时,依然指出设计中存在中的不足与遗憾,并写下自己的修改意见,设计师对于作品的那份认真劲值令人敬佩。
3、方塔园的成功原因
方塔园的设计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这是我此行归来不断思考的问题之一,我想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因为冯先生是个出色的设计师;其二,有着一群优秀的甲方并对其设计师的信任。冯先生是一位博学多闻的设计师,不仅受到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洗礼,而且自身还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在那个年代,冯先生能赶上的设计项目并不多,他非常珍惜得到的设计项目,他曾说“你看有多少机会真给我设计?所以我遇到一个设计,就要用点心,这样的话才行”,“忽然有这么多东西来了,那当然要好好地做。完全不在乎什么报酬……那些都不想了。能做,大家很开心地做……”。冯先生的设计曾遭到很多人无理的指责,冯老虽然做出了小部分的妥协,但设计的大方向却毫无动摇,他极力的坚持着。这也正是因为有着出色的甲方对他的充分信任,我们今天才有幸见到这个完整的作品。
4、方塔园给予我们的启示
方塔园是冯纪忠先生对于中国“传统与现代”这一命题的有益探索,“与古为新”的设计理念得到了恰当的诠释,方塔园的设计吸收借鉴了古今中外造园的优点,创造出兼具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特色,又符合时代特征的园林作品,在一定意义上方塔园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式的现代公园。
反观当前,西方现代景观如火如荼的在中国建设,尽管未来现代园林景观趋向于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地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设计人,如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风景园林文化,如何探索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新风格,仍然是摆在我们这一代设计人需要去探索解决的最重要问题。同时,随着国人对中国文化由“忽视”到逐渐“重视”,未来中国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将不断加强,对具有中国精神特质的设计的需求或许会有所增加,或许我们这代人正好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到来。
冯先生给予我们启示是,在学习实践中不要忽视对自身素质学养的提高,只有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深入了解中西方造园史,深入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融贯中西,吸取精华,我们才能像冯先生这样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那些持全盘否定传统园林文化观点的人是完全错误的,且不负责任的,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有着自身的优点,并没有缺失其现代意义,方塔园的设计就是一个现实的佐证,正如冯先生在《方塔园规划》一文中强调的:“中国园林手法灵活,是一份宝贵的遗产。中国园林的传统在现代园林规划中是具有新的生命力的。通过方塔园规划,我们感到继承传统主要应该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揣摩其匠心独具,吸取营养,为我所用,不能拘泥形式,生搬硬套”。如果你也有兴趣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实践,当前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空谈“天人合一”,而是应该做足基本功,在学习现代设计理论、手法的同时,更应加强对中国哲学、诗词文化和书画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国学及人文素养,我相信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的背后一定是一位有着较高境界的人,冯先生就是我们的楷模。
初访方塔园,带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期待,更带着一份对冯先生的缅怀和敬仰之情。虽然冯先生所处的时代给予他很少的实践机遇,但每每有机会,他都是用心在设计,认真对待设计。作为一个设计师,冯先生能为后人留下这个出色的园林作品,看着人们尽情地享受着他的设计带来了的愉悦,我想他是幸福的。而如今,我们的实践机会如此之多,我们是否更应该好好珍惜呢?
支持!有机会一定要去见识一下!
谢谢!方塔园和辰山植物园都在上海松江,彼此离得不远,两者可以一同安排在你的游览计划里。很巧的是辰山植物园案例最近已经在YouthLA作了介绍,去松江可以同时感受这两个不同时期的作品,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思考的。
辰山植物园的文章在哪里看?可否给个链接!此文章您写的很不错,很受教!
不好意思,刚注意到你的回复,YLA有一篇《孔夫子也会喜欢它——上海辰山植物园
》的文章,链接为 http://www.youthla.org/2010/12/the-new-chenshan-botanical-garden-in-shanghai/
没事啊!谢谢!很感谢了!
作者先从专著和照片平面的了解方塔园,再去立体的亲身体会、经历,再加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终成此文。除专业观点之外,文中充满了谦逊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老先生及老先生的学识、创新想法的崇敬,读过此文后很能感受体会作者的所学所想,不似一般的游记。
这种谦逊认真的学习态度很值得我个人好好学习,YLA也很非常欢迎这种结合了作者自身观点、想法的较为详尽的游记。
谢谢!共勉!
写得相当不错,至爱之一啊!下一次去上海一定不会错过!
谢谢LZ分享。
这么多年,立得住的“古而新”的设计,也就这么一个方塔园。
前些日子读了冯先生的《组景刍议》和《人与自然》,十余年的老文章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始终是我们学生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看过太多单纯从形式上的模仿,而更深度的继承则需要我们继续的发掘。看了lz的这个介绍,对冯先生通过空间节奏的掌控,对旷与奥,敞与蔽的把握,所引导的游者空间感受的变化都有了很深的感触。支持,一定要去现场体验!!!
总之,从尊重自然照顾原有着眼,应大则大,应小则小,应分则分,应合则合,那就必然是和小单位的狭隘观点、陈腐的形式主意不相为谋的,所谓意境就是思想性。所以,归根到底,提高思想水平,才是开辟风景的最基本问题。——冯纪忠
北门入口的下沉甬道处理相当精彩,赏竹亭的那个石凳…也许未莅实景,不能全然感受其空间之奥妙。
冯先生v587
30年后中国仍无人出其右
之前看有关与对方塔园的认识文章,都有些理解不了,谢谢lz,介绍的很详细
喜欢那个堑道
读了之后很有感触,不过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赏竹亭的凳子,的确,可能是见识还不够,这种设计的念想值得学习。
苏杭实习匆匆忙忙,短短一两个小时,只留下了对方塔园初略的印象,有幸看到这篇文章,似乎对杜老师当时热情讲解有所领悟!
方塔园也需列入园林专业必实习的固定点之一:)感谢楼主。
我是上海交大的风景园林硕士生,我们入学后第一个实习考察地点就是方塔园,确实值得游赏和品味,堑道之妙虽有很多游人不懂鉴赏,但是它强烈的光影变幻之感和空间围合的递进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建筑都安排在方塔四周,所以水面,草坪显得非常纯净。
北门,东门与方塔的关系显得特别有建筑师的逻辑,一个经过一条充满等待的路,一个经过一条略显压抑的栈道,最终到达方塔。方塔与入口之间有明显的逻辑控制(相对于同时代的一些公园作品)。
个人感觉设计师在那个年代没有拘泥于古典的形式,也没有刻意的现代(特别是作为一个有国外背景的建筑师)。而是一种很温和的态度来处理公园。所以公园形态看起来很自然,却处处体现了设计感。
感受大师的风范,难得的好文章,感谢楼主。
我是郑州网友,已经参加工作了,但我对景观设计很感兴趣,想通过业余时间自学景观设计,想听听大家给我建议,有什么好书推荐下~感激不尽
YLA豆瓣小站有部分书目推荐,请见 http://site.douban.com/123348/room/866756/
文革结朿后.各地都兴起园林建设.松江方塔园规划中.少了当地居民对设计的意见.结果重要的文物和松江独特自然风貌被流失了.
愿闻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