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大家呈现了风格清新的北欧景观,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仅凭个人之力而营造一个公园的传奇人物。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优美的文笔,踏入这个具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维格兰雕塑公园吧。
1.北欧印象
欧洲园林中有不少中国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品:雪铁龙公园、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海德公园、拉维莱特公园。这些作品都位于西欧,而对于北欧,多数人则较为陌生。
北欧包括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冰岛五国,纬度高,气候较为寒冷,部分地区位于北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北欧国家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城市规模不大,与山水风光结合较好。北欧大都是高工资、高福利、高税收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工作节奏不快,在节假日爱好外出度假,热爱大自然。
2010年夏季,我游览了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四国,这些国家优美的自然风光、宜人的城市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途径斯德哥尔摩、哥德堡、赫尔辛基、哥本哈根、奥斯陆等城市,规模普遍不大,城市布局紧凑。园林方面,老城区绿地不多,结构简单,多为行道树和街头绿地,主要提供林荫空间;新城区建设了大量公园向市民免费开放,公园的设计从布局、功能和用料各方面都较为简洁朴素,追求实用,不像西欧的园林作品强调于作品的创意、构图和做工。
挪威奥斯陆市中心的维格兰公园(Vigeland Park)是我行程中的一个亮点。
2.公园简介
维格兰公园位于奥斯陆近郊,是历史更为悠久的福格纳公园(Frogner Park)的一部分。维格兰公园占地32公顷,既是一个公共公园,也是一个雕塑主题公园,全年日夜对外开放。公园的整体布局、构筑、雕塑、宽阔的草坪以及两旁枫树成林的笔直大道皆为维格兰设计。整体布局规整,从中轴线、林荫道、大草坪、地形、斜插道路等要素也能嗅出一些法国规则式园林的气息。值得一提的是,园内214尊雕塑,758个人物,均为真人大小,全由维格兰一人独立制作成同雕塑成品一样大小的模型,没有任何弟子或者其他雕塑家的协助。因而维格兰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由艺术家“单打独斗”出来的雕塑公园。
3.维格兰其人
几乎以一己之力塑造了一个公园,不免让我对维格兰的生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古斯塔夫·维格兰(Gustav Vigeland,1869-1943)生于挪威南部沿海城市曼达尔(Mandal)。几百年来祖祖辈辈都在附近山谷的一座村庄里以农为生,但他的父亲却成为了一名技艺精湛的木匠,并且拥有自己的家具作坊。维格兰的艺术天赋首先在绘画和木刻上展现了出来,15岁时,他的父亲把他带到奥斯陆,拜名师学徒。两年后父亲逝世,维格兰被迫回乡帮助母亲养家糊口,他一有空闲,就会自己读书绘画,并开始研究解剖学和艺术,尤其喜爱丹麦新古典主义雕塑家托瓦尔森(Bertel Thorvaldsen,1770-1844)的作品。
1888年,维格兰带着以希腊神话和圣经为主题的大量雕塑、群像和浮雕的草图回到奥斯陆寻找生计。然而,木雕艺人在当时很难维持生计,在经历了一段艰苦时期后,维格兰遇到了非常赏识自己的雕塑家博格斯利(Brynjulf Bergslien,1830-1898),并进入后者的画室开始接受实践培训。数月之后,维格兰在挪威国家画廊举办首次雕刻展览。维格兰的天赋很快受到人们的认可,他开始利用获得的一些赞助游历各地。他从未在艺术学院学习过,但他坚持边工作边自学。1891年,他来到哥本哈根,获许在比森(Vilhelm Bissen,1836-1913)的工作室进行雕塑创作。1893年,他来到巴黎并在逗留了六个月。在参观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的工作室时,维格兰受到大师的启迪,进而钻研如何在雕塑中细腻地处理男女关系,并不断在自己将来的创作中提高。1895年和1896年,维格兰两次访问意大利研究文物古迹和文艺复兴艺术,回国后写到“我一天比一天更加意识到,雕塑应该更为精确严密”,但多年以后才将其体现于雕塑作品。
最后维格兰用完了所有的赞助,为了维持生计,1897-1902年间,他接受了修复特隆赫姆中世纪教堂的工作,并创作了不少以人与龙和蜥蜴搏斗为主题的雕塑(在基督教中,龙和蜥蜴是邪恶势力的象征)。这一主题在他随后的一些雕塑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格兰创作了一批挪威名人的半身人像,并负责雕刻一些纪念碑。然而作为雕塑家,他最得意的创作当属维格兰公园的一大批精美雕像。1921年,奥斯陆市政府和维格兰达成一项协议,市政府为其提供一间新的、宽敞的工作室,而维格兰承诺逝世后,将全部艺术作品和未来的雕塑原创模型全部捐赠给市政府。
从1924年到1943年逝世,维格兰一直在工作室里生活和工作。1947年,他的工作室开始对外开放,作为博物馆展览其全部作品。目前,维格兰博物馆同时也是维格兰的陵墓,装有他骨灰的骨灰盒放在工作室的塔楼里。
4.维格兰公园
现在的维格兰公园布局规则而完整。主要的雕塑作品集中于中轴线,由正门——120余米的大草坪——“生命之桥”组合雕塑(序曲)——几何花坛——“生命之泉”(前奏)——台地花坛——“生命之柱”组合雕塑(高潮)——“生命之环”雕塑(尾声),总长约850m。三条长约700m的林荫道与中轴垂直相交,交点为“生命之泉”组合雕塑,林荫道之间则是大片草坪,这也是市民散步、遛狗的主要场地,并设置了一些儿童活动设施。大量的斜线道路穿插于草坪之中,围绕着中轴线的广场,简洁有序。
全园的高差变化在15m左右,最低点为“生命之桥”,从几何花坛开始基本是层层而上的台地园,到达最高点“生命之柱”,随即降低5-6m到达公园边界。地形的设置于雕塑的规模、节奏也相呼应。
其实,维格兰公园最初的设计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而是经历了40多年的不断发展变迁,一部分一部分增加完善形成的。
公园最初设计的景点只有喷泉。1900年,维格兰创作了一个由六个大汉合力将一巨大的碟形水盆挺举过顶的小型雕塑模型,并推荐给奥斯陆市政府,在还未收到否定回复之前,他已构思了一个更大的喷泉,并不断扩展、完善。1906年,他将1/5大小的模型向公众展示,那六个举盆的男人改成了立于喷泉中央的巨人。周围的围墙上有20组人树合一的雕塑,围墙外壁上还有一系列浮雕作为装饰。此次展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一个筹资委员会当即成立,通过协商,奥斯陆市政当局在1907年,决定将喷泉修在挪威议会大楼前的广场上。
维格兰注定是个工作狂。在雕塑即将完工前,他又设计了一系列花岗岩雕塑,欲将其添加到喷泉群雕中。1916年,他展示了他的新计划,获得公众和政府的认可,很多欣赏他作品的达官贵人也解囊相助。这样原址就显得过于局促,新雕塑被移至挪威皇宫附近。1921年,当市政府承诺给维格兰在福格纳提供一个新的工作室时,他又改变了自己的计划,建议将喷泉、花岗岩雕塑和最近添加的部分作品——“生命之柱”建在市区近郊。市政委员会则希望维格兰将这些雕塑置放在福格纳公园并对公园进行重新规划。维格兰接受建议,公园的方案经过两年的不断讨论、修改、坚持、妥协,后于1924年获得批准。
此后,维格兰从丰富、完善公园内容的角度又增加了许多构思精巧的细节。1928年,他计划在正对科肯文大街(Kirkeveien)处修建公园正门,并被采纳。1931年,他对园内池塘上的拱桥进行翻新,于栏杆上增加了许多雕塑,并扩充池塘西边的场地,增加了临水的平台。在他的余生,维格兰继续为公园创作新的雕塑模型。1947年,市政委员会采纳了维格兰生前已有的一些设计方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园的主轴。从东面的正门一直延伸至西面的生命之环,主轴两旁的雕塑作品主要分为五个主题区(正门、生命之桥、生命之泉、生命之柱、生命之环)。通过适当的地形设计使游人一进正门就能将园内的雕塑尽收眼底。
正是因为维格兰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每个组合雕塑从整体到局部都显得完整、逼真、活泼。
4.1 正门
正门是进入游人视野的第一个雕塑,由五个大门和两个锻铁行人门组成。大门的最终设计于1926年完成,并同一些细小铁件一起在1927年公布于众。大门的顶部和底部的面板饰有抽象的几何图形,每个大门不尽相同,三维蜥蜴布满中间的面板,尽显铁匠的精湛工艺。
4.2 生命之桥
园路从正门开始延伸,绕过草坪,通向100米长,15米宽的生命之桥。在花岗岩的栏杆上,站立着58尊单个或群体的青铜人像(1926-1933年),男女老少齐备。其中,最著名的应属“愤怒小男孩”,雕塑神态传神,右手已被游人摸得锃亮。桥下临水处则开辟为小广场供游人活动。
4.3 生命之泉
经过生命之桥,园路穿过玫瑰花园来到“生命之泉”组合雕塑,这是公园最早的一组雕塑。在水池中央,六个巨人将一个碟形水盆高举过顶,泉水由盆中喷出,盆的周边形成水帘。这些代表不同年龄的巨人可以理解为身肩生活的重负,因而每个人都要为举起沉重的水盆付出各自的最大努力。水是生命力的象征,它在这个生命之泉中与四周围墙上的20组人树合一雕塑相呼应,而这里的大树毫无疑问象征着“生命之树”。除此之外,喷泉池壁上还有60幅青铜浮雕演绎着生命的循环往复。
生命之泉周围的地面由黑白花岗岩的马赛克铺成。其图案形成一个迷宫,“路程”长达近3千米,由16个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方中有圆的图案组成。迷宫似乎可以看做是对生命之旅的写照,人生曲折坎坷,只有凭着极大的耐心,才能最终找到出路。
4.4 生命之柱
经过生命之泉,拾阶而上,登过三级台地花园,之后便足至生命之柱(120x60m)。从八个入口处进入铸铁人形大门,就到了生命之柱的近前。这些均由维格兰于20世纪30年代设计,并在他自己的铁匠铺内锻造完成。生命之柱四周有环形台阶,台阶上呈放射状矗立着36组花岗岩雕塑。与生命之泉一样,主题同样是生命轮回。
生命之柱由121个雕塑人物构成,其模型是维格兰在1924-1925年间的巨作。这是由一整块石料雕刻而成的。人物部分高14.1m,包括底座的总高为17.3m。石料采自挪威东南沿海的伊德峡湾山,雕刻成形后重达180吨。它是在它现在所在的场地上雕刻的,当时曾在工地搭建了一个木棚,用于遮盖石料和同现在的生命柱同样大小的石膏模型。从1929年到1943年,经过这些石匠日夜不停的工作,生命之柱终于在维格兰辞世之前完工。
生命之柱有各种解读:生殖器的象征、生存的斗争、人类对精神领域的向往、日常生活的超越以及循环往复。
4.5 生命之环
主轴上的最后一尊雕塑是生命之环(1933-1934年)。四个成年人和三个儿童连成一个空心环。雕塑直径3m,立在一个金字塔形的底座上,好像正在旋转。作为生命之泉以及花岗岩群像主题的生命轮回的概念在此浓缩为一尊雕塑,而生命之环进一步强调了人类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4.6 维格兰博物馆
生命之桥西南200m处为维格兰博物馆。这里曾是奥斯陆市政府为维格兰所建的工作室和寓所,而这位雕塑家将其几乎所有作品捐给奥斯陆以资回报。博物馆1947年开馆,藏有大约雕塑1600座、画作12000幅、木刻420件。展出的有维格兰早期的作品、他的肖像、纪念碑,还有几百幅草图。
5.结语
国内常见的雕塑公园往往散置着各类抽象雕塑,难寻主题,雕塑对于公园来说常常只是填补一个个空档。雕塑与场地之间联系很松散,游览中很难在场地和雕塑之间寻找到什么共鸣。究其原因,可能公园设计与雕塑创作完全分离,过度追求场地普适性导致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维格兰是位雕塑家,先创作雕塑,然后设计公园。虽然我不懂雕塑,但我希望从园林角度去解读公园。在我看来,维格兰公园布局妥善地解决了雕塑展示和游人活动问题,成功之处主要有三点:
1.所有雕塑集中放置于主轴线上,便于游人集中注意力参观,提高游赏体验——这对于一个32公顷的雕塑公园来说尤为重要,省去了游人寻找、发现雕塑的时间。
2.主轴线上的雕塑组合序列在地形的烘托下也形成了序曲“生命之桥”组合雕塑——前奏生命之泉”——高潮“生命之柱”组合雕塑——尾声“生命之环”雕塑一条完整的序列,契合了游人的欣赏体验。植被在其中起到过渡、衔接的作用,例如林荫道、大草坪、玫瑰花坛、台地花坛等等。
3.主轴两侧布置的三条林荫道和大片草坪为周边居民的散步、游览提供了便捷的场地,较好地区分了游客和居民。
公园如同一个精致而不雕砌的橱窗,小心翼翼的展示着维格兰的作品,讲述着一段段独特的故事。
维格兰精力充沛,亲力亲为,毕生心血凝聚于维格兰公园中。可以说,维格兰成就了维格兰公园,维格兰公园也成就了维格兰的艺术贡献。
参考文献:
1. 维格兰博物馆网站 http://www.vigeland.museum.no/
2. Vigeland Sculpture Park and Museum in Oslo, Picura Normann as出版
左手
其实北欧的景观设计已经走在很多西欧国家前面了
丹麦的尤其好
躺在维格兰公园的草坪上晒太阳很舒服,坐在那片专供宠物狗狗们玩耍的草地边看它们嬉戏更是很开心。
感觉北欧的公园都很实用。
非常棒的介绍!必须顶~
感谢杨云峰的介绍,内容很丰富。
介绍的很不错,同感,国内的大多数雕塑公园仅仅只是雕塑的展示,忽略了人在欣赏过程中场地对雕塑的一种烘托,缺乏一种场景的序列感,从案例中获益匪浅。
北欧的风格有种神秘的感觉···感谢杨老师的介绍,很期待听杨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近代北欧园林设计理论呀···
雕塑的描画惟妙惟肖,愤怒的小男孩,看起来真实亲切,贴近生活
这里的雕塑非常出名,感谢作者能让我们看到公园的全貌~
看得我好遗憾啊!!!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
看到这个公园的完工过程和景点名称,感叹太伟大了,心里的莫名感动。
被维格兰这个人的一生感动了,感谢杨老师,您的努力与奉献也会一直福泽下一位读者的。
最后一句话说的真好~
公园如同一个精致而不雕砌的橱窗,小心翼翼的展示着维格兰的作品,讲述着一段段独特的故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