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报道: 王应临,赵智聪,谢佳,杨云峰
29日下午的会议分在4个分会场,分别是风景园林历史与遗产保护分会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分会场、园林植物与应用分会场、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分会场。由于时间和人员有限,我们只能选取部分发言为大家进行播报。
赵纪军《中国现代园林史研究回顾及展望,1980,1990,2000》
这是一篇文献综述,统计从建国之后的时间段开始,延续汪菊渊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时的界定。始于1980年代,到《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1987年)、《中国园林史》(1988年)。
80年代,对园林的理解就是公园和花园,研究集中在公园,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园。当时,园林的概念就是公园,非常有局限性。到了90年代,中国园林杂志创办,其中一篇文章为《我国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是汪先生写的,为综述和描述性的内容,没有探讨园林建设发展走向的原因。《中国风景园林当代50年1949-1999》主要内容为历次园林绿化会议纪要、政策、条文等等,是资料汇编,不是完全意义的学术研究文献。后来孙筱祥先生谈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规划设计,标志着专业范围的拓展。《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2000年),《缺少批评的孩子-中国近现代园林》这两篇文章认为现代园林仅仅局限在公园的范畴是局限的,要拓宽视野。
2000年代多元研究视野
- 学科教育的文章——《造园组创建50周年》、《回顾与展望——中国la学科教育研讨》
- 关键人物的文章——朱友玠, 程世抚, 汪菊渊,孙筱祥, 陈植
- 行业实践的文章——《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建筑综述》,《中国大陆地区现代园林设计思潮与实践》,《中国现代园林发展初探》
- 政策方针的文章——《园林结合生产》
展望:深化与整合
- 深化——拓展深入多元研究(传统与现代,园林与社会,历史与实践)
- 整合——中国园林理论,中国现代园林通史
在历史连续的时空进程中,“过去”与“现在”是绵延的一体,中国现代园林则延续了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近代园林的很多内容。中国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是“百年大课题”,园林作为文化的表征之一,也不可避免涉及“现代化”问题。
建国以来,意识形态成为园林变迁的不可无视的因素。而营造园林不仅关于“看”,而且关于“做”,剖析园林与社会的关系将深化对中国现代园林的理解。在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历程中,至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需要进一步研究关键人物的思想,并对其理论与实践进行历史的评价。
李雄《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的诞生与意义》
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基点是学科和教育。呼吁非教育领域人士给予教育界更多支持。
一、风景园林学发展概要:
国际上风景园林学科诞生于1828年,1863年欧姆斯特开始自称自己是风景园林师。1899年IFLA成立。1900年,哈佛大学设立第一个风景园林专业。目前,在世界上60多个国家,430多大学中广泛设置了风景园林学科。
国内1930年南京林学院陈植首次设立造园学。1939年国民政府颁布高校分系统一课程,规定造园学课程。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和林学院组成造园组。1956年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1964年园林专业,1985分设风景园林,园林两个方向。
目前国内有175个风景园林类本科专业点,25个风景园林专业硕士 86个科学硕士,30多个博士点。1998年以来,增长迅速,本科年平均增长14%,硕士点增长9%,博士点增长28%.
纵观历史,专业名称不断变化,但教育体系脉络先后承接,连绵不绝,各种名称都是阶段和组成部分。
学科地位——1997年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二级学科)城市规划(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二、学科一级诞生过程。
3月8号正式公布风景园林学是一级学科,列在工学、农学门类下。共增加21个一级学科(与1997年相比比)
三、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情况
风景与园林19个,城乡规划13个,建筑学14个。其中建筑城规9所,农林类10所。
四、硕士点授权
风景园林65个,城乡规划57个,建筑学57个。
五、一级学科建设建议的二级学科目录
- [1] 风景园林历史与实践
- [2] 园林与景观设计
- [3] 大地景观规划(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
- [4] 风景园林遗产保护(conservation & management)
- [5] 风景园林植物应用(planting design)
- [6] 风景园林技术科学(technology and science)
六、意义
能够极大的满足风景园林行业蓬勃发展的需要,提升风景园林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从根本上理顺了风景园林教育学科体系。促进学科科研和基础理论的研究。通过专业教育的评估机制,规范风景园林教育的核心体系,保障和提升教育水平和学科的健康发展。推进风景园林职业制度的建立,完善教育体系与职业制度的关联。在国际交流中真正与其历史和未来的地位相匹配,才能得到更全面更健康的发展。
21世纪充满机遇和挑战,城市化将对城市环境、社会服务等提出新的要求。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风景园林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风景园林必将具有美好的明天。
朱育帆《关于和德国合作开展的设计研究》RTD
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设计为例, 浅论五种敏感型设计师式的认知方式
有一种知识是必须通过设计的过程来获得的。如何去感知设计师式的思维,获得知识。如何令你的设计与众不同。处理“设计师——需求——场地”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场地自己是会说话的,取决于设计师的态度。三置论的观点。设计之后和之前的关系。
1、景深-格局性认知:
景深源自光学术语,指在摄取有限距离的景物时,可在呈像面上构成清晰影像的物距范围,简单地说景深就是在所调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可接受的清晰区域。和曝光与测光一样,摄影的景深是一个难以掌控的概念,因为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类比摄影中大景深可将更大的范围纳入清晰成像的范畴,设计学中也因观念和方法的不同导致场地原有信息在设计中的可见(可判)性呈现出巨大差异性,进而使将景深的概念引入设计学成为可能。景观设计中景深的概念是指场地原置在生成设计结果中所呈现的清晰性。简而言之景深越大,原置在设计中越清晰。设计学意义上景深大小实际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原置元素的可见性,如并置类;另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原置结构的可见性或可判性,如有机并置或转置,这个标准通常对设计产生格局性影响。 探究景深也就是探究场地原有信息和设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context),景深越大,说明设计中原置的信息含量越大;景深越小,说明原置对于设计产生的影响越小。
“设计学光圈”(Design Aperture)的选取正是设计师式感知场地的敏感方式和结果。 作为跨界使用的术语,景深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它在设计和原置关系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评判基点。值得注意的是景深并不是一个小的概念或某种巧术,一方面对应于设计目的,景深的选取直接反映出设计者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另一方面景深的选取确实体现了设计者对场地设计格局性的认知,从而显示出可以左右设计整体布局的潜质。
将景深概念引入设计学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设计学“景深”概念的价值核心是让设计者思辨式地认知“原置”的存在意义,设计师式感知的方向不能回避判断原置景深的可能性和深刻内涵,这种感知是具有全局性的整体意义。
2、内置-本土式触碰:
在全球化席卷的时代,设计领域被越来越严重的同一化现象所笼罩,在这种危机面前通过探寻差异性的本土化/地域主义/vernacular等方法和思想拓展着人们多样性的设计认知。内置是一种基于本土式认知模式,用以激活和整合场地若干不同属性并生成整体特色的设计方法。案例将说明内置如何成为辰山矿坑花园特色形成的转折点和设计阈。
3、在场-应激性感知:
和古代设计师不同,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现代设计师通常没有时间和精力过多地在工地驻留解决设计问题,尽管先进软件工具精控能力的提升使得机上操作已经可以替代相当多的在场设计工作,但是必须说明的是,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工具可以完全顶替现场的空间体验,设计师和场地之间的直接对话应是不可能被完全替代的,尤其是面对复杂设计场地条件(如山地)。 设计师在场的应激性感知能力是设计能力体现的重要环节,它也是产生变通的前提,而且,这里强调的不是一次现场,而是多次在场操作形成的系统性。
4、脱先-次序性感知:
“脱先”为围棋术语,日文为 “手拔ハンドプル”,指暂不理会对方着法而改下他处行棋方法。 对于急于掌握设计要领的初学者而言,提供设计步骤按次序如程序般完成设计是受欢迎的,但是对于具备相应技能的设计师而言,某种意义上探讨设计程序也许是一件相当无聊的事情,因为设计尤其是方案设计阶段实际上是可以无视次序的,设计师可以任意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调控并跳跃式地发展他的想象空间,把这部分设计归纳成为程序化的事物将使得设计中最为珍视的敏感性和灵动性丧失殆尽。 但是设计是有次序性的,很显然,因为次序的颠倒很可能导致十分不同的结果,也就形成了探讨设计次序性感知的相关意义。 在设计探索中,设计结构的成型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除非是商业化套用定式的操作),通常不可能一蹴而就,设计中遇到瓶颈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脱先是一种高级的应对技巧,其思考的源点在于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次序出了问题,暂缓甚至是有意模糊(Intently blurring)的思路使得设计保持了弹性从而可以规避盲目用强的方式而使得设计无法进行或过早进入无可挽回的结局。
5、手谈-建造者式判知:
与设计师不同的是,施工人员的思路通常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这要求他们的知识结构里对材料的性能工艺等具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知识,施工人员最先想到的是如何施工,工艺次序是什么,哪些地方存在操作问题,我们可以敬称他们的工作和思考方式为“手谈”。而设计师通常不太关注这些方面,想当然地认为那是施工人员应该去克服的问题,设计的本职工作是通过笔、模型或电脑等方式来完成构想。设计师与建造者(包括普通的工匠和具有高超技艺的艺匠)进行深度交流是获得建造者式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刘滨谊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坐标系初探
在申请一级学科之前,我经常和规划、建筑的老师宣传我们的学科很大,很强。申请了一级学科后,突然感觉我们的学科其实很弱,很小。这就逼迫自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中国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后的未来发展是什么样的?如何应对这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以“不变”应“万变”。如何认识理解把握综合复杂千变万化的风景园林?以“不变”应“万变”。两个方法,借助哲学,依靠社会。
一、风景园林的哲学认知
存在形式(garden+scenery+landscape)三层含义:与感受,与科学,与行为活动文化道德相关。追求:三大领域(研究与实践)
- 一层意义:与感受、艺术、美学紧密相关,基于视觉感受的空间、风景、景色
- 二层意义:与科学息息相关,由自然和人工因素组成的物质环境
- 三层意义:与行为活动、文化、社会、道德息息相关,户外生存活动。
二、风景园林的未来社会需求
- 生态背景保护:环境生态,风景园林生态学
- 公众活动组织:游憩旅游,游憩学
- 规划设计建设管理: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美学
三、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坐标系
- 背景轴——自然环境与资源,农村环境与资源,生态环境与资源
- 活动轴——行为,感受文化
- 管理轴——构成,材料形态,风格精神
聚居背景,聚居建设,聚居活动三轴线组成人居环境学。
同济大学风景园林教育的基本领域——景观学专业实践:资源保护,规划设计,建设管
张哲,风景资源属性的变迁:风景资源引入竞争机制的可行性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景观建筑学系
现状:
风景旅游需求供需极不平衡——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缺口严重
行动(竞争)已经存在
资源属性——
有整体性、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
既然竞争无法避免、如何面对竞争、引导竞争成为关键——从经济学角度对风景资源的产品属性及变迁进行剖析,对我们专业规划人士(管理者、设计者、开发者)的一切行动都将起到基础保障的作用。
产品属性——
自然垄断性(资源不可逆、风景资源保护利用固定投入高、地域性和真实性,范围和规模)、准公共产品性(俱乐部产品,消费拥挤,局部排它性,生态法线的限制)外部性(市场失灵的表现,外部不经济性,过度拥挤影响公共产品,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两个联合容易造成资源过度开发,纯粹应用市场机制无法实现目标。
变迁——
- 技术的进步弱化了进入壁垒。排除性量化技术的出现,特许经营,经营管理只能分开。
- 准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变迁。灵活态度,满足公共产品的需求。风景资源作为公共资源应由国家管理,但是现在政府通过合理的记住手段,激发企业积极性,介入形成准公共产品。
- 体制创新为展开竞争谋求了全方位的支撑。
总结——既有公共性,外部性
可以界定直接受益人和责任人。价格形成和收费是可能的。有竞争性就要以竞争性手段处理。达到一定规模后,技术障碍被克服,风景资源自发形成的特征在经济发展地区比较普遍。追求利益是竞争追求的目标,但是不应因此放弃,在服务和管理方面有好处。应当归置管理竞争。不要回避竞争,会更有效发展。
党安荣, 从数字景区到智慧景区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等对于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数字景区的建设意味着整个规划设计的对象或基础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拿到的是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成为现在风景园林师要处理的问题。
一、数字景区组成与框架
二、智慧景区概念与框架
2008年IBM总裁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智慧地球”的核心是“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其基础是传感网、物联网和因特网在各行各业的高效融合与综合应用。同时利用最新的手段,实现对景区资源环境旅游等的管理全面系统及时感知,可视化的反应,有更好的手段和基础。
由此,我们提出了“智慧景区”的概念, 智慧景区:是通过传感网、物联网、互联网、空间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对景区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游客活动、灾害风险等进行全面、系统、及时的感知与可视化管理,提高景区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与分析的自动化程度,实现综合、实时、交互、精细、可持续的信息化景区管理与服务目标。从而形成了智慧景区总体框架:信息技术层加入传感器物联网概念,数据基础设施加入云计算,数据仓库的概念,新加入信息共享与技术平台层,面向景区规划管理(资源保护、业务管理、旅游经营、安全防范),综合决策支持。
三、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
- 2009年以来,九寨沟景区两度主办智慧景区论坛,积极开展智慧九寨规划与建设。
- 2010年以来,黄山景区不断探索智慧景区内涵,逐步落实智慧黄山景区规划与建设。
- 2011年以来,更多的景区步入智慧景区的行列,踊跃投身智慧景区的规划与建设。
四、智慧景区特点
- 全面感知:以“传感网”为基础的“物联网”,对智慧景区运行的各类系统进行感知、测量、监控和分析;
- 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融合,各类数据与系统全面融合,提供智慧景区基础设施;
- 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提供发展动力;
- 协同运作:基于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景区各系统和参与者进行高效协作,达到景区发展的最佳状态。
五、智慧景区的发展
“智慧景区”建设,要把握好三大方面,即基础设施、创新应用、产业发展。
- 智慧景区基础设施:一是景区道路以及服务设施要智慧化,二是景区信息基础设施要智慧化。
- 智慧景区创新应用: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开展创新应用。
- 智慧景区相关产业:发展新一代景区资源环境保护与经营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
韩锋,遗产保护与管理之根本——遗产地能力建设:2010Unesco保护与管理世界遗产中国项目——庐山文化景观研究
此为Unesco北京办公室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合作的项目,原因:
- 中国世界遗产的缺口——文化景观;
- 中国对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困惑——庐山的登录;
- 中国风景名胜区与文化景观。目标是传播贡献和能力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讲座和三年计划(价值的认知-性格-真实性完整性-管理对策)。研究队伍包括核心专家组(自然价值,历史文化,景观社会学三个方面,是观察者),地方专家组(能力建设的主要对象)
研究首先要确定庐山的文化景观价值。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重点及国际认可的庐山文化景观价值是什么?庐山国内学界诠释的庐山价值是什么(历史文化、自然科学)? 庐山相关社会群体对庐山价值的认知取向(社会认知)?
同时,对庐山文化景观价值认知的调查表明,行政管理人员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六十的人知道其文化景观价值;游客中知道庐山文化景观价值的人数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