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报道:赵智聪、彭琳、潘剑彬
生活中的建筑设计:创建微气候以提高人体舒适度
Living Architecture Strategies: Creating Micro Climates for Human Comfort
发言人:Graeme Hopkins 格莱米.霍普金斯
澳大利亚风景园林师协会资深会员,注册风景园林师和建筑师,擅长用自然和生态栖息地(包括采用绿色屋顶和墙体)来发展可持续性的城市环境。
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言。我是一名风景园林师,主要从事于绿色屋顶和绿色墙壁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主要活动领域是城市化的一些地区,包括建筑和街道的区域。
我来自澳大利亚的Adelaide,这是一个非常干燥的城市,在这里做园林绿化,条件是比较恶劣的。我们的工作有一些度假地、一些小型景观,一些绿色屋顶等。
今天的发言主要是关于城市以及如何调节城市的微气候。因为现在城市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小,我们需要发现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来进行园林布置。现在世界人口的一半生活在城市中,到2050年会有70% 的人生活在城市中,我们需要在建筑之间的寻找绿色的空间。上海的人口已经接近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了,而上海只是一个城市,所以我们需要用植物来降低局部气温。绿色基础设施的应用应该出现在城市的方方面面,地面的、垂直的都应包括。这样的措施可以增加湿度、降低气温。
工程师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来进行空调的设计,以进行室内气温的调节。在空调方面我们已经消耗了很多能源。作为风景园林师,我们的工作空间是街道、建筑之间的室外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温度为25°到30°,对人类来说是比较舒适的温度。我们要做的就是设计这样的空间,让人在户外更为舒适。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全球气候变化。例如在澳大利亚夏天已经变得越来越热,热浪成为人们公认的自然灾害,很多人因此死亡,这个数量已经超过火灾等灾害引起的死亡。
如果开放空间设计的不好的话,更多的人们会进入室内享受空调,这将引起更多的问题。开放空间质量不好,也会带来商业活力的下降。
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可能对户外空间舒适的要求不同,除了温度外,也就是提供阴凉外,空气流动也是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我们应该尽量通过设计来带来空气的流动。而在温带地区可能因为云系比较多,因此可能要减少风量。另外就是空气的湿度,我们可能需要一些喷雾的装置,需要植物来增加空气的湿度。
城市街道,也就是城市的峡谷地区,与周围建筑的高度和宽度有关,我们通过计算机模拟来考察街道的风速、风向,然后来考察热量如何分布。图像当中越神的地方表示温度越高。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景观设计,同时将污染物排出。植树和墙面的绿化都能起到一些好的效果。
如果建筑高度、街道宽度都一样的话,设计相对来说会简单一些,如果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变化较大,我们会尽可能利用自然条件来解决问题。十字路口比较大的街道往往是比较热的地方,周围建筑若能有高差的话,也会带来一些自然风。总的来说,街道越宽,则风的流动越顺畅。如果在街道中央种植树叶密度比较大的树的话,影响了空气的流动,而如果树木靠近建筑一些,则降温和增加风速的效果会比较好。
另外一些设计,是通过装置或结构的设置来创造出一些天然的空调。我们有一些研究结果来支持我们的设计。中间这张图是新加坡一个城市环境,在街道上提供了一些树荫,中间这个结构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机械的空气流通器,可以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增加一些风。这个广场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地方,周围有很多餐馆。
马德里也有类似的构筑物的建设,它可以把二氧化碳带到超过九米的高度以改善环境。周围的树在经过长时间生长后,就可以撤掉这样的人工装置,用树木替代它的功能。在一个干燥而高温的地方,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微环境。
还有一些技术我们也在应用。从河面上吹来的冷空气,可以通过这样的机制传递到街区。下午温度升高的时候,可以通过这样的设计过滤一些热的空气,而把凉爽的空气吹进居民区。同时通过风闸,可以将空气进行一定程度的进化。同时提供了一条行人可以通过的走廊,行人在那里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如何在保证城市居住密度的同时,利用绿化来提高环境质量,居住的舒适程度也是我们关注的内容。例如在高层建筑的立面进行绿化。在日本、新加坡都有很好的做法。在建筑外围直接1.5公里的范围内,采取一些阳台外伸以种植植物,垂直绿化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增加绿化的面积。
我们要建设一个三维的空间让绿化能够环绕建筑空间,来进行绿化建设,而不仅仅是平面的绿化设计。这是一幢高层公寓楼的绿化,在外走廊、走廊端点、阳台等进行绿化,楼房的两端都开窗,使其空气流通性很好,同时通过绿化来净化进入楼道的空气质量。
三维的公共空间设计还有很多例子。低密度住宅、低楼层住宅的周围有很多沙丘可以用来绿化,这些小沙丘可以通过植物的装点与居住房屋形成很好的对话。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些沙丘不可忽视,他们能成为增加植物面积的很好空间。公共空间的顶楼也都很好的被利用起来。
在澳大利亚的每一个层面,不管哪种类型的建筑、哪种性质的用地,我们都可以见缝插针的进行绿化,一些大家觉得不能绿化的地方我们也都进行了尝试。
上述这些例子都经过一些科学的研究和统计,有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支撑。
以下就是一个二氧化碳的穹顶如何影响我们的设计策略。而策略的效果也进行测量。我们发现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二氧化碳的罩,罩的厚度越来越大,导致了城市温度的逐渐上升。可以看到顶楼22层楼上面的热量如何进行了发射、折射。因此只有通过屋顶绿化才能很好的排出这些二氧化碳。
还有一些都Adelaide城市CBD地区的热岛效应的研究。左边是夏季,右边是冬季。红色地区就是城市热岛效应的集聚区。
下面是棱角效应,可以发现凡是有公园的地方,公园对于降温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做了一些比较研究。可以看到公园周边的温度要比城市其他地区温度低1到2度。
另一项研究是关于有多少水需要用于屋顶绿化,多少种植物应用于屋顶绿化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我们研究的影响下,也吸引了一些研究紫外线、研究通风系统的专家加入进来。
在相同屋顶类型上,设置不同的土,设置不同的植物或相同的植物,来测试他们对涵养水分、降低温度等的作用。影响这个实验的因素有很多,不同高度的楼房,不同质量的屋顶等,都存在差异。我们希望能找到一种最好的配置方式。
还有一个尝试,是关于绿色墙的。这个建筑约20到30层。对绿色墙面的建设是个非常有挑战的事情。这样的建筑对于能耗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对热岛效应的增加也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希望设置两层墙面,其中一层被称为生态墙面,以此来取代玻璃幕墙等结构。我们需要在墙面上增加一些可以附着植物的构建。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对这么高的绿色墙面进行养护。我们监测了12个月的连续数据,包括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指标。
经过测试,加了绿色装置的墙,比后面支撑它的墙的墙面温度低8°,去除了11%的二氧化碳。
这是我们在大规模安装这样的绿色墙体。我们制作了很多这样的单元,然后逐一加装到建筑墙面上。这将是一个大有作为的系统。
本草纲目2.0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2.0
发言人:吴志强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第一部份
一, 祛邪后补:城市生态化面临的挑战
1.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如同人体,是因为机体出了失衡的状况,所以外部的风邪才能让我们染病。
2. 城市污染监测问题
我们首先需要对城市污染进行监测,需要对问题进行分类和细化。通过这些工作,我们才能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3. 生态理论和方法论的应用
我们需要合适的理念来解决我们的问题。蕴涵在我们传统中的智慧可供我们今人所使用。
二, 古为今用:原著精华汲取
李时珍(1518-1593)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医学著作,标志着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成熟。
2.1 哲学思想
从《本草纲目》中,我们读到了一种哲学思想,即我们需要了解到问题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片面的看待问题。我们需要一种架构,将问题组织起来。
2.2 结构框架方面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找到问题,找到解决方法,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基本要素。
2.3 未来中华文明发展是通过三方面的融合,达到三层次的目标。通过古代智慧的全新领悟、现代科学理性、人类共同挑战的应对这三方面的融合,才能发展新中华文明。
第二部分药理解释
通过以下六个步骤来解决问题:
1) 了解城市面临的问题,即进行污染监测;
2)确证下药,即根据问题诊断选择合适的植物,通过与别的专业的配合,找到药物污染类型和植物选种之间的关系;
3)药物配伍,我们把不同的植物配置在一起,正如《本草纲目》中的“君臣佐使”,即,药物中中有一味是主药,其余则是辅药,主药和辅药需要配合在一起使用。配方存在一定的原则,有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和因病制宜;
4)药材炮制,即如何对植物进行栽培和养护;
5)施药见效,我们所追求的是向生态的良性系统的转变,而不是在一个地方起到一时的作用;
6)处方体系的分类原则与方法上,将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对症下药。例如,《本草纲目》中叫植物分为了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我们在不同的类找到子类,并建立起子类之间的互动。
第三部份案例
介绍的案例分别有铁西工业区生态转型、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草纲园(包括10个本草园)、广州海珠生态城、崇明生态智慧岛。案例主要的内容为运用大量的植物,来处理重金属、病原体、工业污染物等各种场地的污染,生物多样性保留等。
失与得·文化景观是在后城市设计之必需
Lost and Found: Cultural landscape as design imperative in a post-disaster city
发言人:Neil challenger 内尔.查林杰
新西兰林肯大学,环境、社会和设计学院高级讲师,风景园林师,多年积极从事设计与文化层面的结合,在新西兰地域景观设计方面有突出成果
1.介绍
这是我们的Arahura河,也称为玉河,就是产玉的地方,是无价之宝,它如同玉带缠绕着我们的国家。我们国家有很多土著文化。我们经常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境遇。
地震摧毁了很多我们的基础设施和自然生态环境。如何保留我们的城市文脉,必须要对震后的文化进行重建。
2.民族性与设计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新西兰一个儿童的聚会,再看一下新加坡春节期间销售的东西,以及墨西哥的一个庆典。我们会看到不同的民族创作的风景园林不一样,对风景园林的使用也不同。
有一个关于加州的不同种族的人如何使用公园的研究。研究发现意大利人总是会和家人一起去,而白人则经常一个人或者成双成对的去公园,而黑人则会成群结队的去公园,经常是去进行体育锻炼。这个研究里没有涉及华人,可能华人在美国不太去公园,可能对华人来说公园是指一个户外场所,有花有树而已,而不是一个要特意去的地方。所以如果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不考虑文化背景的话,人们可能就不会去这些公园。
我在这里要讲的是如何将风景园林设计成可供使用的地方。如果不全面考虑文化多样性的话,可能有些地方就会成为一部分人不会使用的地方。
在研究的时候我们如何来了解这些情况呢?社会学家和设计人员都会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马斯洛的需求层级告诉了我们人有哪些需求,这都是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需要满足的。还有我们的归属感、自尊自重等等,都应该得到满足。当我们对不同文化团地进行研究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的答案往往都是宽泛的,不会告诉我们一些他们的文化里特有的情况。有一些人的社交活动程度可能很高,对他们的了解可能会让我们认识更多特殊文化群体的特殊性。
场所感的研究。
这是一个叫做Rotorua的地方,这里有地热,闻上去有硫磺的味道。这是在毛利文化中一个十分好的地方,他们喜欢在这里聚会。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必须考虑这些环境给我们的感受。让人们有好的归属感,是风景园林设计必须考虑的要素。我们需要让人使用这个地方,就必须考虑他们的民族性。但到这里,我们得到的还是一个空壳,没有发挥文化的更大作用。
我们进一步来研究新西兰的情况。为毛利人设计的最有用的风景园林,往往出自于毛利人设计师。毛利人与风景园林的关系在于他们的信仰、他们行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不仅可以使用在毛利人身上,也可以用在其他国家。
3.Making Newzeland,
我们来看看新西兰的具体案例。
新西兰由主岛和一系列小岛构成,有着悠久的历史。不断涌来的欧洲人,改变了毛利人的生活方式。毛利人开始了斗争,而且外来的殖民者也带来了很多疾病。结果是数万毛利人死亡,岛上欧洲人的数量逐渐超过毛利人。之后所有的一切开始改变,毛利人丧失了土地,丧失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毛利人的生活方式被丢到了一边。这大概是毛利人文化群体与欧洲人群体的相互关系的变化。
Christchurch城的情况。
欧洲人对这个城市进行了规划。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整个城市是比较英式的,从城市景观到城市生活状态都和英国接近。这些影响了后来的发展。当时还从英国引入了大量鸟类,鸟类还发生了变异,成为当地特有的物种。欧洲来的白人在这个城市占了统治地位。这个城市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民族的特征。现在已经比刚建成时拓展了5倍。正式由于殖民统治,把当时的土著文化转变成了属于新西兰的文化系统,外来的东西被吸收和消化,同时在很多村镇仍然可以看见原来的影子(Maori Landscape)。
我们唯一剩下的就是那条河了,河岸两边种满了当时从欧洲流传而来的花草。
城市和乡村景观的残留是毛利人文化和社会结构留存的基础。
毛利文化复兴运动起到文化复兴的一定效果,民间建设了很多毛利人学校,一些毛利人纹面。到了1975年的时候,当时对于毛利文化进行驱除或非法处置的法案被废除,使得当地毛利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之一。一些部落开始复兴一些文化活动,现在这些力量在新西兰社会中已经非常可观。毛利人的政治也同样发生了变化。这些都为毛利文化的回归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下Christchurch的地震问题。
这座城市处于地震带上,是地震多发地区。2010年9月我们遭受了7.1级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那时开始我们就进入了艰难的重建时期,到现在都没有结束。2011年2月,一天就发生了4起地震,烈度都比较高。Christchurch几乎被夷为平地,城市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最大的损失出现在CBD地区。75%以上的高层地区倒塌或毁损,人员伤亡十分严重。
我们要在这个城市中恢复它的文脉,重新充满活力。我们和当地政府、私营企业等商讨,如何让他们参与到城市设计之中。我和我的一些学生共同做了一些设计。学生们打下了两个基础,第一,从历史的角度打下了基础。我们曾经是毛利人,我们曾经是逐水而居的,我们曾经目睹了这里的一切,所以我们要恢复这里的一切。二是,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打下了基础。考察了我们现在的文化习俗,我们现在的文化活动。恢复了一些文化的脉络,尽管和一切的不尽相同。毛利人景观,毛利人文化价值,如果两者叠加,就会成为我们的设计利器。在一座公墓设计中,充分尊重了毛利人的信仰和行为。
我们还希望唤醒一种关系。这是一个毛利学生的设计。他希望在城市当中必须要有一些具有叙述性的建筑,能够昭示历史,能够启发未来。通过城市外墙和街道的关系来体现这些设计想法。
这些学生的方案没有完全得到实施,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匠心独运。
这些都应该被视为文化景观,在设计上注重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族群的互动性。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满足不同文化群体的需求。Christchurch的地震是城市文化上的损失,但通过我们的重新设计,我们可以重建城市文脉,给毛利人和其他人都提供好的社区环境,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
Neil还是三句不离新加坡和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