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报道:彭琳 赵智聪
文物界大遗址保护与展示规划初探
Exploration on Great Site Conservation and Exhibition Planning
赵文斌 褚天娇
本次发言主要介绍了大遗址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现状、大遗址保护与展示规划理论、原则与手法。
大遗址是由20世纪90年代国家文物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具有规模大、影响深远的历史遗址。例如内蒙古黑水遗址、二里沟遗址。根据对我国十一五期间公布的100处大遗址进行调研,发现不少存在问题。本文借鉴了国外遗址保护与展示的主要方式,包括法国、意大利、德国和美国以及亚洲国家日韩的案例。而在国内,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我国文保界针对那些具有保护与展示价值的大遗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保护方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遗址为核心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目前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展示最有效途径之一。201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考古公园的定义,以重要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体有科研、教育等功能,如圆明园遗址公园。在保护方式上,我们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例如从过去被动的抢救保护到主动规划保护等等。然后重点介绍了大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手法,其中展示手法有露天保护展示(如废墟展示与原址修复展示)、回填保护展示、覆盖保护展示、修复保护展示、遗址重建保护展示、整体模型复原保护展示、异地搬迁保护展示等多种类型。
历史名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影响
The Important Effect of Historical Gardens to Historical Cities
胡承江 李雄
首先,介绍了历史名园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依据《佛罗伦萨宪章》,“历史园林应是以其历史性和艺术性被广为关注的营造兼园艺作品”。
研究以北京市北海公园为例,从两个方面阐述历史名城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第一方面是历史名园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影响,阐述了北京城与北海之间的800多年的历史渊源,认为北海对北京城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第二方面是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两个方面分析了历史名园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最后,结论部分再次强调保护历史名园、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重大意义。
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30年回顾
A Review on 30 Years History of Chinese national park development
贾建中
发言内容包括我国风景名胜区30年来的成就、主要问题机遇、展望三个部分。
首先,风景区到底是什么?尽管各有各的定义,但是现在仍然面临问题。今年国庆期间,景区门票问题炒得很厉害,可以发现公众对风景名胜区的理解是不统一的,将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区混淆。
在风景名胜区的定义上,应强调风景名胜区事业是国家公益事业。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最有特色的资源。
关于30年主要成就,主要从7个方面总结。
首先我们建立了风景名胜区体系,从1982年,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公布,标志我国风景名胜区制度的建立。当然,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我国风景名胜区制度构建了:
- 等级体系,国家先后共有7批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加上省级风景名胜区共有19万平方公里,除上海之外,遍布我国所有省份,占我国国土比例超过2%;
- 类型体系;
- 价值体系,中国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文化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国家三大法定遗产保护地。
法规和体制方面。实现了8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区一法”和中央、省政府、市政府三级管理体系。
规划与监督方面。规划包括区域省域体系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多个层级。规划审批程序严格。规划监管制度完备。
能力建设方面。就不细说了,十一五期间投入725个亿。管理队伍方面还没有统计出来。管理方式上逐渐开始用数字化的管理,例如遥感等。
资源保护方面。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除了自然保护区方面,风景名胜区占了很重要的作用。保护风景名胜区,同时也保护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环境。
经济社会贡献方面。风景名胜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收入源泉。此外,223个国家青少年教育基地中有62.6%是风景名胜区。
国际交流与影响方面。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遗产地的主体。
主要问题在于我们过于注重强调风景名胜区的经济功能。
有几点展望:
- 加强风景名胜区法制建设,泰国与台湾、日本都已经有了;
- 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资金的长效稳定投资;
- 突出规划作用;
- 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风景名胜区从经济资源转向社会公益资源;
- 公众参与;
- 国际合作方面有很大的空间。
总之,保护珍贵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