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近期连续遭遇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健康出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本文就这个现象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经历京城雾霾天气长达10天的肆虐后,首都人民在初步放晴的1月16日清晨,如久潜深海极度缺氧的鲸们跃出海平面,引项向天歌。扭动的躯体,异形般伸向天际,只恨鼻孔没有高配版带T的涡轮增压。
但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已是强弩之末,17日、18日,京城又恢复了雾霾天气,气象专家还继续解释道:风向北转南、南转北,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雾霾天气的主因,仍是汽车尾气。
于是国务院近日发出指导意见:“要求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意见要求,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的保有水平和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时速,大城市要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的60%左右。”
在咱们国家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市中,人们在无止境追求速度效率与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搬起了一块叫做交通拥堵的石头砸向了自己的脚。私家车+公车围堵VS公交突围,如火如荼。首都摇号限购、限号行驶,问责政府公车使用,开辟BRT,大幅提升公交地铁运力……治理相当努力。
从飞机上看过京城“连城绝”的人们,都会理解公共交通对承担首都人民出行的分量和意义。但是亲身当过上班族的人们又体验到,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和出于公交出行效率的考虑,公交站点确实无法密集布点到市民的家门口,“最后一公里”成了每次交通广播嘉宾热议的话题。作为公共交通大系统的延伸,在这些社区一级尺度里的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车这一旧工具成为新选择。
2012年6月16日北京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正式开始试运营,首批2000辆公共自行车将分别在建国门、天坛等63个租赁服务站点投入使用,计划到2015年北京公共自行车达到5万辆。
这些解决最后500米 – 1000米的租赁网点,如公共交通大系统的神经末梢,深入到社区的机体里,激活这这个沉重的躯体。
然而,回看以往的数据,担忧再起。截至2009年,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已由1986年的62.7%骤降至18.1%。2005年,环保社团自然之友开始了一项长达5年之久的社会调查。根据上百名环保志愿者的现场骑行调查,在本市四环内公认比较适合骑行的28条道路中,仅有18条道路基本达到了“安静、林荫、安全、车少”等要求,而且主要集中在后海北河沿、文津街等次干道和公园周边。
作为专业人士,我们看到,在城市规划中,机动车的行使权力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访的北京市民中有46.6%认为自行车专用道数量不足。地铁2号线和4号线南段,沿线77%的路段上出现自行车道被机动车占用现象。
曾被誉为“自行车王国”的中国,如今,人们骑车却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情。车辆行人混行、非机动车道被占用、自行车道设计不合理,立交桥绕行太多,进出车辆速度快导致的自行车出行安全隐患却真实存在。
“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
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我似乎,听到了她烛骨般的心跳”
汪峰这首《北京北京》有了另类城市情感的解读。
能否让我们在自行车的一踩一踏之间,重新找回我们对城市的感觉?这不仅仅是解决拥堵的办法和策略,更是低碳出行的环保理念。“以公共自行车链接大公交系统,进而代替或减少私家车的出行,还大家一个绿色环保的城市”。
大洋彼岸的洛杉矶在行动:被认为是世界小汽车之都‘堵城’,平均每个市民都拥有1.8辆小汽车。也是全美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政府于2011年提出了打造“自行车之都”的设想。计划在未来30年里修建2560公里长的自行车道,并严防机动车与自行车“抢道”,以确保自行车在洛杉矶市畅通无阻。
欧洲早已在行动:已有11个国家拨款兴建自行车专用车道,瑞士境内目前已有9条全长3300公里的自行车公路。美国纽约市政府于2009年5月,开始编写街道设施规划手册,主要致力于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
广东也行动了: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地区建成可供骑行、总长约1690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分别穿过珠海、惠州、中山等9座城市,方便居民的出行、休闲和体育锻炼。
咱们北京也行动吧。
作为规划专业人士,可以做两件事,一是绿色出行,二是做点北京的绿道研究。
题图来自中国网
北京目前是汽车的城市,毋庸置疑,完全不适合自行车出行
是的,尺度太大,密度太大,功能布局也太不合理。解决首都的问题,只能靠迁都了
哪儿解决了?你觉得迁到哪儿去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