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题目由孟兆祯院士亲拟
风景园林新青年与《中国园林》联合发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12月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在此背景下,2014年6月7日-8日,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园林博物馆、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和广东园林学会主办,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和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联合承办的“中国风景园林传承与创新之路暨孟兆祯院士学术思想论坛”具有特殊意义。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行业领导、专家学者、设计师及高校师生等100余人,旨在深入研究中国风景园林界孟兆祯院士的学术思想,以其体现中国文化内质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法体系引领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探求中国风景园林传承与创新之路。
孟兆祯院士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园林教育家、理论家和实践家,从事风景园林事业近六十年,对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艺术融会贯通,并因地、因时巧妙地与当今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借古开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孟兆祯风景园林学术思想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指导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影响。孟先生一直提倡:“人类社会生产应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人与天违,天人俱伤;人与天调,天人共荣”和“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创造有中国特色、地方风格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园林”。
1.学术活动之行
传道授业:6月5日下午孟先生抵达深圳,就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林业大学实践基地“北林苑”,为活动挥毫泼墨,并做了题为《风景园林开小灶》的讲座,讲座分为上下两场,6日上午举行下半场,先生用自己从业60多年来的经验和在中国园林艺术理法方面的心得体会为北林苑人烹制了滋补五脏,营养六腑的“四菜一汤”。讲座结束后,先生还对相关项目进行指导,结合当前广场设计存在的绿化率不足、利用率不高、文化内涵不足的问题,给项目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建议。
知行合一:6月7日-8日举行了两场会议考察与论坛,在结合对孟院士主持设计的实践作品——深圳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红云圃”和仙湖植物园实地考察,和对孟院士以《园衍》为代表的学术思想理论的学习的基础上,与会专家和学者更加多维度、多视角地分别就“中国园林传承与创新之路”、 “孟兆祯院士学术思想与研究对中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意义” 等议题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演讲,并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在论坛开始前,参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孟兆祯院士理论开创的实践基地——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并参加了北林苑20周年回顾展开幕仪式,其对深圳风景园林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会议结束后,与会者还考察了反映深圳特区风景园林30多年来领先成就的设计作品深圳湾绿道和二线关绿道,为此次学术活动划上圆满的句号。6月7日晚的会场晚餐,孟先生的即兴表演,让大家领略到先生炉火纯青、行云流水般的京胡演奏艺术。
2.老中青济济一堂 共彰显学科华彩
参加论坛的嘉宾有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领导和设计师、高校师生,来自五湖四海的老中青三代共聚一堂,“借景”于孟,论传承,议创新,共彰风景园林学科华彩。两场论坛分别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李雄教授和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何昉教授主持。
政府领导包括深圳市副市长刘庆生先生,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女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李如生先生,原北京园林局副局长、北京风景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张树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晨,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田学根,原深圳市园林集团董事长刘更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委副主任胡运骅,原深圳市规划局副局长郭秉豪。
专家学者、企业领导及设计师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系吴良镛教授(不便远途跋涉,发来贺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孟兆祯教授(致辞、总结),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金柏苓,华南理工大学刘管平教授(因在国外未能参会,发来贺书),《中国园林》杂志社主编王绍增教授,《建筑学报》原主编、中国著名建筑评论家、中国建筑学会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顾孟潮,上海园林设计院名誉院长周在春,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中国园林博物馆馆长李炜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杨锐,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王向荣教授,澳门市政厅花园及绿化部高级技术顾问、原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唐振缁,中外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深圳市中外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肇钊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高翅,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景观学系主任刘滨谊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刘晓明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成宁玉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朱育帆教授,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专业院院长李金路教授,广东棕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桂昌、棕榈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张文英教授、北京山水心源设计院主设计师夏成钢等。
刘庆生副市长以一句“见物思人见人思事,吃水不忘掘井人”开启了本次论坛饮水思源的重要意义。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真知灼见,精彩纷呈,本限定每人十分钟的发言,都因真情实意而滔滔不绝,由于时间所限,很多人都未能如愿,大家都表意犹未尽之势,希望研讨会能定期举办,成为一个行业学术常青会,研讨中国风景园林的继承与创新之路,将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推向新高潮,共同促进行业团结和发展。
3.华山论剑 薪火相传:
由于篇幅所限,仅呈现部分专家精彩语录:
(1)吴良镛——知行合一 育人为本
孟院士一直探索能体现中国文化内质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法体系,在中国园林理论经典——《园冶》的研究上颇有建树,他用现代语言加以再阐释,并将其化入当代的传承、应用与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新作——《园衍》。《园衍》的内容非对传统造园方法的一般叙述,而是加入了自身的体会,将源于中国文化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系统化、理论化,书中结合了他自身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他倡导的“知行合一”的风景园林教育理念。《园衍》立题构思独到,行文发人深省,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的传承和创新,足以给当代以启发,是风景园林领域重要的专著。孟院士为祖国的风景园林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深圳举办此次学术思想论坛非常有意义,希望借此加强风景园林界对历史和当前世界的深入探讨,希望一些卓有贡献的学者更为社会广泛认识,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优秀青年专家脱颖而出。
(2)孟兆祯——深情厚谊 园林融梦
孟先生首先表达了对大家济济一堂来参会的深情厚谊的感谢,并且幽默地说:“仙湖植物园主任问我来到这里是什么感觉?我是个男子大丈夫,我就没有感觉过回娘家是什么感受,这次到深圳,到仙湖植物园,就是回娘家!”先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话,博得满堂喝彩,大家又一次感受到先生治学严谨之外的平易近人。
接下来先生从政策感召、感谢老师、中国文化几个方面娓娓道来,总结其从事风景园林事业并取得成就的动力和源泉,先生说生在中国是件幸福的事,有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浸润,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说起小时候茶馆听书的故事,先生还即兴表演了一段精彩的说书,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中国文学的魅力。园林和京剧是先生最热爱的两门艺术,他说每一行都是一辈子都学不完的,所以要一直学习下去,中国文化传统从未间断,因为文字没有间断,而传统就是要“相传成统”,文化是逐步积累起来的。先生深情感谢老师们对他的教导,认为要更好地教导学生,让文化代代相传。先生说到“中国梦实际就是综合国力”,如何占领学科战略高地,中国风景园林共筑中国梦。
先生总结发言更是精辟概括了本次会议论坛的精神,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点起了明灯。
传统越论越传承,
道法自然文为心,
锦绣前程中国梦,
融入行云水流清。
(3)刘秀晨——园林大家 三品楷模
大学问家往往是科技和艺术一些门类融会贯通的。钱学森先生说,一个科学家要学点艺术,一个艺术家要懂些科技。这些是激发创新火花的重要基础。孟兆祯先生就是典型的范例。无论从学品、艺品还是人品,孟先生都堪称风景园林学界的楷模。
(4)金柏苓——溯根求源 三点意义
三十年前,孟先生受周维权先生邀请在清华大学开设了《园林工程》课,如痴如醉,至今怀念,记忆犹新。认为本次研讨最重要的是讨论孟先生形成学术思想的基础和源泉,他深植于中国文化,并不仅仅局限于园林,还有诗词书画,梨园曲艺等。孟先生对园冶的深刻诠释和独创性的全面发挥,其著作《园衍》不仅充实当代园林学理论,更为后学者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文化和技艺树立了实实在在的范本。金先生认为园林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确立园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即什么是好的和美的,并指导园林建设,即如何才能造出美的园林。
孟先生在这个时候强调中国园林的文化传统,并不是排斥园林的现代化和多元化,而是首先对中国园林找到建立在自身传统基础上的立足点,为一脉相承的传统和多彩多元的现代园林文化找到一个合理的兼容点,继而为今后园林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找到一个明确的出发点。对于传统,不要妄自菲薄, 也不能拿传统文化做招牌就能做的好。
(5)顾孟潮——孟氏六边形借景理法
孟先生继承和发展了《园冶》精华,最重要的园林灵魂是借景而不是造景,他传承发展和创新了借景理法。孟氏六边形借景理法是对《园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研究后结合实践提出的对《园冶》的发展和创新。他提出“彰显地宜”即入境式设计,而明旨、立意、相地、问名、布局、理微、余韵是动态相连、因果互动的关系,其中借景是灵魂,处于中心地位。总结了孟先生学术思想的四个理论意义: ①发展与深化园冶借景理论,准确地显示了造园设计全过程的六个关键环节互为因果的关系,不仅把园冶中所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因借、体宜”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分析清楚,而且增添了理微与余韵环节与借景的相互呼应关系,用现代学术语言,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园冶的借景理论。②在表明其六项与借景互为因果关系时,也隐藏了“主、费”二字与借景互为因果的关系,全面反映园冶六字真言(因、借、体、宜、主、费),直观说明园冶为何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③建立了中国园林理法术语关键体系和借景设计链。④再次凸显了借景在园林设计中的中心重要地位。
同时,顾先生还将孟先生有关借景的三大特点与思维方式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借景随机”是有效思维,在相地中要充分考虑;“借景无由、触情即是”是创造性思维;“臆绝灵奇”是借景最高境界,是超越性思维,是从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再到道德境界,直至天地境界。
最后提到中国园林没有灵魂就没有生命,但也不是贴标签,穿衣服做表面文章,而要深刻理解学习,并感谢孟先生为学科正名,和风景园林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
(6)杨锐——灯火相传 两个任务
杨锐教授首先代表吴良镛先生宣读贺词,认为贺词是对孟先生学术思想的科学评价。随后又谈了充分研究和认识孟先生学术思想价值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风景园林学有两个艰巨任务:现代风景园林的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孟先生的学术思想在这两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价值。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是在于人的传承,灯火代代相传。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这盏灯实际上很弱,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灯火是靠以孟先生等在内的一批老先生把这盏灯保护下来的。杨教授认为他们四五十岁这代人如何把保护下来的灯火继续传下去,首先是要接过来,让他能够发扬光大,生火取暖,烧柴做饭,在传统园林基础上走出围墙继续发展。最后强调孟先生学术思想价值深厚,希望清华和北林继续研究。
(7)王向荣——触情俱是 亲涉亲为
王老师从初到北林时,教师宿舍播放的电视剧《话说长江》的歌词“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开始,这句代表了中国的自然和文化的歌词勾起了他对自身及学科成长故事的动情讲述。不论是自身的学习成长,还是学科发展的坎坷经历和学科地位的巩固,都离不开孟先生的不辞辛劳、奔波忙碌。孟先生对于园林、戏剧、书画、烹饪四大艺术的精通,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借景理论也是在中国文化深层积累之上发展而来。
从四个方面谈孟先生:
- 脱离表面,注重深层,注重情感触动内心,而中国园林的精髓就是情感的东西,这对研究中国园林理论是一个很大的指导。
- 与时俱进,对现实问题密切关注,如山水城市、城市绿地问题、水问题、屋顶绿化等,时刻关心中国未来的发展。
- 从事实践,亲涉亲为,笔耕不辍、实践不息,八十二高龄还亲自画草图做设计,烫假山。正是带着对自然和文化的情感和深厚理解,去从事实践,带动北林实践教育的发展。
- 教书育人,虽然平时气场强大,对待学生平易近人,看待问题一针见血,直指要害,对晚辈乐于提携帮助。
(8)朱育帆——恩师如父 回归传统
作为孟先生第一个博士生,也是孟先生为风景园林事业培养的高徒之一。后经孟先生推荐到清华大学跟随吴良镛先生做博士后,并留校任教。朱老师从和恩师的传承关系及对借景理论的认识两方面讲述:首先“谈恩师,父如山”,师生关系是一种熏陶式父子传承关系,正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经历了一段叛逆期后,“子”对“父”的回归也正是这一代中青年设计师在经历过“西学东渐”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回归,这种古典血液中流淌的传统文化是让学者最持续的动力;其次孟先生的借景理论是触类旁通的核心理法。
(9)高翅——谢天谢地谢恩师,园冶园衍园林梦(孟)
高校长也是孟先生得意弟子,他首先作诗谢恩师,“谢天谢地谢恩师,园冶园衍园林梦(孟)”,生动表达了感恩之情,又巧妙总结了孟先生的学术成就。
接着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深刻剖析体会孟先生学术思想,提出要做一个文化自觉的风景园林人,研究中国风景园林范式和语汇,用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才能“顺脉达气、气脉融通”。通过入境式设计,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10)刘滨谊——三点启示 传承创新
总结了孟先生学术思想的三点启示:
- 从中国传统中寻找发掘明确“风景园林的目标”——认清、认准中国的风景园林
“人与天调”即风景园林永恒目标和价值观,当代人需要通过文化的传承从历史上的价值观找回丢失的核心目标和价值观,中国风景园林要担负起21世纪引领世界风景园林的重任,就必须发展创新目标和价值观。 - 敬畏中国传统 、热爱中国文化——做一名合格的中国风景园林人
认为中国风景园林有3个原型:市井居住园林(营造实现)、山水园林(选择实现)、理想梦幻中的仙境(发现实现)。并总结地域广阔类型多样的自然山水与人造园景紧密结合、丰富的文化艺术以及与其他各类艺术相通、深厚大量的实践与理论积累是中国风景园林三个基本特征。 - 坚持风景园林的实践第一——学习前辈、传承创新
“借景理法”是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在传承中国风景园林基础上的创新,它围绕人的感受展开,切中风景园林学科古今中外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
(11)成玉宁——行云流水 文人情怀
试解读孟先生融入时空的文人园林情怀,孟先生是文人造园的传承者、传统技艺的承袭者、从理论到实践的捍卫者、更是现代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者。从形意会字到说文解字,孟兆祯先生不单纯从“形式和法式”上理解中国传统园林,而是更多地从思维模式上去解读传统园林。精于辩证思维,发扬光大以“中和”为原则的中国园林美学及其思维范式,孟先生关于传统的理解超越了园林空间与景象的局限,直指中国园林的思维本质。
发现融于孟先生景园思想体系中四对基本范畴:“科学与艺术”圆融的景园观;“景象与意境”共生的认知论;“因借与体宜”的方法论;“物我与无我”的审美观,体现孟先生对于传统园林艺术的把握与创新,以当代的方法完整地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的精华。
孟先生对待传统园林秉持的不是唯形式论,也非就形式而论形式,更不是对于“虚无”的简单表现。以假山的模型技艺为代表,其产生与清代宫廷中的传统的烫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承袭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对现代材料加以应用,建立起了塑性材料和假山之间的关联。这表明了孟先生并非只关注于意境的主观表达,还注重对意境生成过程的客观表述。
说借景是“觅因成果”,精深之处在于体现地宜。对“宜”的把握,即是在探讨适宜性问题。孟先生对于“宜”的解读直白、浅显、易懂,其核心价值观念就是对场所的评价与判断和基于对适宜性的理解与把控。采用传统的语言和逻辑进行表述,深入浅出。在艺术与技术,质与量之间,恰到好处的把握了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因借与体宜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思维模式、范本,也反映了孟先生对于传统园林的全新理解。
孟先生的“无我”之境,并非不将自身情怀、理想融入景园之中,而是“有我”而不外露,赋予外物形式之外的灵性之美。孟先生的“我”并非单纯感怀自身浮沉、沉浸山水之乐的“小我”情怀的体现,更多的是借助物象,将“大我”情怀融于其中,体现传统文化、地域风格以及时代内涵。
(12)刘晓明——发展历程 特征领域
刘老师是孟先生指导IFLA获奖第一人,他对孟先生学术思想发展历程、两大特征和三大领域成果做了总结。
- 孟先生学术思想的贡献
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的一座里程碑、宝贵遗产
对于行业的推动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孟先生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
形成期(1952年至1979年)
成熟期(1979年北林返京复校至2002年)
升华期(2002年至今) - 孟先生学术思想的两大特征
尊崇自然 弘扬文化
古意新诗 自成一体 - 孟先生学术思想的三大领域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风景园林学科体系
倡导中国文化观主导的规划设计理法
推动风景园林是“科学的艺术”的教育思想
(13)马晓暐 ——道法自然 自在赏境
在美国生活了十二年,五十岁又重回学校跟随先生读书的意格公司总裁,认为跟随先生的学习是丰富而幸福的。先生博采众长,从园林之外看园林,以言寓教。在先生的指导下,马老师在中国自然观对西方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已成果丰硕,先生对于“自然观——自由观——自在观”的提点更是让他茅塞顿开,醍醐灌顶。
在三大核心任务和风景园林整合的优势与力量方面也作了精彩阐述。
(14)夏成钢——文化切入 象外之意
认为孟先生学术思想是中国化的现代风景园林,其切入点为文化,承载的场地情感和相外之意非常重要。孟先生理论弥补了方法论的空白,是以借景为中心的整体观、系统观,需要将空间和文学两种思维方式结合。以中国人的人文,体现中国人的园林,表达中国人的文化。先生认为园林设计要讲究而不是将就,所以在理微上精雕细琢。
(15)张文英——永葆童心 澄怀味象
认为先生是中青年们工作路上引路的航灯,专业和学术追求中的榜样和目标。从三个方面谈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 虚怀若谷
学无止境,知识永远在更新,学术研究的延续性和深入的过程,对国家、社会、民生特别关注,应用到现代生活 - 永葆童心
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保持求知欲和创作力,藏童心,拾童趣,又随心所欲而永葆一种无碍的心智与豁达乐观的态度,从而像孔子说的那样“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高山景行
以先生的高尚品德和学术成就为榜样,“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学习先生澄怀味象、踏境识景、立意构象的功力并传承创新。
资料来源:
主办单位相关会议印刷资料,北林园林资讯、风景园林杂志、北林苑微信平台新闻资料,现场摄影、录音资料整理。
照片提供:北林苑微信平台、薛晓飞、齐羚
感谢孟兆祯院士百忙之中对稿件的修改。
太赞
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