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唐景观设计的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万科建研中心生态园区荣获ASLA(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2014年综合设计类荣誉奖。本文详述了这个项目的背景和设计思路,表达了张唐景观对于生态景观的技术与艺术如何结合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时代问题
生态与艺术之间似乎一直存在一个悖论:生态的景观是原始的,往往意味着杂乱、荒芜,甚至蚊虫滋生。与人们心中的艺术相去甚远。这种悖论导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景观是为了美化生活,应该更靠近艺术的方向,那么现在所提倡的生态景观是否与景观的初衷相违背了呢?然而,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无可回避的,尤其在中国。因此,当代景观设计师肩负着两个重任——做低能耗的生态景观(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还要在技术上实现),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项目背景
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其研究重点在于住宅产业化研究,将成为主要进行建筑材料、低能耗,以及生态景观相关方面的研究基地。在景观方面将重点研发生态材料,例如如何将预制混凝土模块应用在将来的地产项目中、探索不同类型的透水材料、植物配植等。此外这个项目最重要的是要探索如何将景观的艺术与生态结合起来,使生态景观成为可供欣赏、教育和参与的场所。因此,该项目是动态的,并可进行观察、修改的。我们希望可以摸索出一套适宜于中国当前的技术、经济状况的低能耗生态景观设计手段。项目于2010年正式启动,2012年大致完工,包括3个方面的核心内容:预制混凝土模块的研发与应用;景观生态水循环处理系统的展示;景观生态材料与手法的实验与应用。
项目构成
(1) 预制混凝土模块的研发与应用
预制混凝土(precast concrete,以下简称PC)技术在欧美国家已非常成熟,应用普遍。从外观上,预制混凝土模块的尺寸、颜色、质感,与花岗岩相差无几。同时,它有着显著的低能耗意义:首先,采用PC替代石材,可以避免大面积矿石的开采。其次,在中国,大部分硬质景观铺装都会采用混凝土垫层,因此,只要采用硬质铺装——无论是用于车行还是人行——都无法实现雨水渗透。而PC的厚度很大,可以省去混凝土的垫层,从而加强了雨水向地面的渗透。同时,PC还可以进行异形加工,使得嵌草铺装成为可能。停车场、消防车道这些规范所要求的大面积硬质铺装,其视觉效果和生态意义都能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我们还设计了多样的PC户外构件,比如坐凳、自行车架等。借助模具,其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同时具有更强的耐久性,可在中国未来的居住区中普及。
(2)景观生态水循环处理系统的展示
广东地区具有暴雨季、干旱季极度集中的气候特征。如果在这个地区设计雨水花园,就意味着暴雨季的大量雨水必须通过长期储存,以供旱季使用。如何保存大量雨水的水质,成为这个地区雨水花园的真正实现低能耗的关键。
因此,我们的设计就是让暴雨季节的大量雨水持续循环、流动起来,以保持水质。首先,32m高的风车提供了动力,将最初收集的雨水提升到建筑屋顶上,通过屋顶的雨水花园进行曝氧处理,直至跌落到地面的水池,实现初级净化;然后,雨水将流经地面上的植物净化系列水池,组织了参观、维护的通道和功能;得到再次净化的水,将通过一个检测阀,达到净化标准的水可以进入一个镜面水池,成为儿童嬉戏活动的场所,未达到标准的水,将会重新回到水循环系统,再次进行净化。
以风能为动力,让雨季储存的雨水流动循环,不断净化,直至下一个雨季的到来。这样的雨水花园,尊重地域特点,以节能为根本,同时提供了教育、欣赏、娱乐的可能。
(3)景观生态材料与手法的实验与应用
自然界的雨水通过降雨、渗透、蒸腾等作用而循环往复。但随着城市的建设,大自然最基本的循环被粗鲁地打断,雨水不再下渗而是被收集在地下雨水管网中,河湖得不到补充,地下水日趋减少,往往城市大涝,乡村大旱。
在本项目的两处地块中,我们尝试去了解:哪些植被/材料可以最大程度地使雨水渗入地下?什么方式可以帮助雨水的下渗?在一处三角形的地块中,我们采取了植物实验,与低矮的灌木和草坪相比较,乔木因为可以延长雨水落地的时间,是雨洪管理中最有效的元素。因此,在这个地块中我们将乔木种植在三角形坡地的高点,与低矮植被形成对比和参照;由于坡地草坪会使雨水迅速流走,因此我们采用了波浪形的草坪,不仅从形式上提供了不一样的空间感受,在功能上也增加雨水下渗的时间。草坪的坡度及波浪的坡度可以调整,从而实现最佳的渗透效果,而不会引起积水亦或流速过快。
在无法种植植被的区域,哪些硬质可以最大程度帮助雨水下渗?在半环形的地块中,我们对不同硬质材料进行了考察。半环形的波浪之间使用了不同的渗水材料(树皮、陶粒、碎石、细沙等),波浪的边界采用溢水设计,可供观察、比较不同材料的溢水量大小。
思考
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如何来衡量什么是低能耗的生态景观呢?我们认为可以从3个方面来思考:
(1)最少干扰
如今,举国上下大兴土木,方法统一粗暴,无外乎推山填湖,做好混凝土的基础,建好地下车库,最后堆些土,种些花草。依此看来,景观只是一个装点门面的行业。我国在规划报批过程中,有“绿化率”这项指标,其“绿化”泛指有植物的地方,这一指标实则是流于表面。例如,目前居住区绿地常用的排水方式是将种植区的雨水排到硬质铺装边缘的排水沟内,再汇入市政管网中,更为生态的做法应该是尽量使雨水下渗,以补给地下水。对于一个实施性项目而言,其生态性应以项目整体是否对于现有的生态环境的干扰最少来衡量,而非以最“绿”为标准。
(2)持久性
土地制度的缺陷、快速资金流动、盲目开发建设……很多体制上的结症,使得中国的景观项目都忙目地追求短期效益,而这带来最大的浪费。我们能否使景观更加持久、结实,使其使用的时间更长一些?实际上,这一点与项目成本无关,关键在于要去除“繁荣”的假象,去除“镶金镀银”的表面功夫。除了为开发商服务,我们还需要以基本的职业道德把设计指向使用者。
(3)简单设计
我们提倡极简设计的初衷,是出于对干净、纯粹事物的热爱,而简单也契合了生态概念的本质。简单,首先意味着要去掉装饰,因为任何装饰的实质都没有指向自然、生态;其次,反对为设计而设计。即设计的目的要明确,去掉不必要的手段和技巧,去掉繁琐的材料变化;最后简单也包含着顺其自然的含义。生态的事物一定不是强硬的、扭曲的,而应是符合场地、符合自然规律的。
景观设计的精髓不在于创造了如何惊人的形式,亦非展现设计师的个人价值,而是我们给社会提供了什么,可以让人们更健康、更富足地活着。
本文原文刊载于《景观设计学》2014年第2卷第3期(P.92-99)
对生态景观非常赞同。PC的使用希望在国内越来越多看到。
另外风车花园对雨水收集也很有借鉴意义,请问是前期就要结合建筑进行设计的对吗?
现在已建成效果如何?目测建筑只有三层,是不是裙房类建筑屋顶更容易被利用起来?
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对低能耗生态景观的思考说的太棒啦!不能同意更多!
很喜欢这种科研式的景观态度。
很符合现在的景观设计潮流——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有几点不解:
1 既然为了排水,为什么不用透水混凝土呢,块面的排水应该比PC缝隙的线性排水效果更好啊
2 项目位于广东地区,为什么不多种植些乔木用来遮阴和降温
3 风车的美观性个人感觉差了些
1 很喜欢这种探索式做景观的方式,雨水园的生态与艺术逐渐落地。
2 大部分混凝土由水、石子、水泥做成,怎么探讨它比原材料石头更具生态性呢?
1.同样对于预制混凝土的应用表示不解,如果是考虑其透水性,它只是因为厚度大而省去了混凝土垫层从而使透水性增加的话我觉得透水效果不佳。的确不如透水混凝土。
但我想如果结合嵌草格的形式,透水效果会大大增加。以及考虑到预制混凝土的美观,经济等其他因素,它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透水材料的实验将要如何检测其下渗的程度呢?以及结果是什么呢?希望有详细的说明。
同第五楼有相同的疑问,希望有详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