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26日,第二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京津冀一体化与城市建设发展”在天津大学建筑馆报告厅展开。
25日的论坛分为三场专题报告: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师武军的“城市更新——天津的实践与探索”专题报告,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总建筑师周恺老师的“文化建筑:相容”讲座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副系主任于洋博士的“新型城镇化与规划制度改革”专题报告。而26日上午为博士生研究课题的交流与讨论环节。26日下午在主办方天大建筑的同学的带领下一起参观了天津市区。以下是对这一次分论坛的纪要。
10月25日上午
主持人张赫简要介绍了到场嘉宾后,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玉坤致开幕词,简要介绍了论坛的整体概况,强调了学科的开放性与开拓性。党委副书记曾鹏对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论坛的历史发展、论坛目的进行了简要介绍,强调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学三个学科紧密的联系,需要继续加强交流,而博士生论坛则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接着,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师武军,就“城市更新——天津的实践与探索” 做专题报告,介绍了天津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总结了城市更新作为复杂巨系统在未来工作中的发展方向。
城市更新——天津的实践与探索(天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推动城市发展,包含新区建设与城市更新两大部分的工作,前者在于空间拓展,后者侧重空间形态、功能结构与结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品质等单一维度或多维度的改造活动,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物质环境等多个方面。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改变大规模扩张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更新成为近期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
我国大都市规划对此都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概念,北京总体规划“瘦身健体”,上海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建设用地零增长”的核心思想。天津市规划的核心思路则是“经济的升级版、城市的升级版”。
以天津市城市更新为例,总结其中的经验与不足:
1.天津城市发展回顾
天津市市域面积11956平方公里,至2013年人口达到1472.21万人。在历史上,天津市是北方洋务运动的中心,2006年“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对天津城市的整体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在近些年的发展之中,天津市的城市更新发生了由问题导向的被动式向预先规划的主动式、由基本的形象改造向综合内涵提升的改变。
(1)改革开放-90年代初期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天津市建筑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务即解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改善居住条件。
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即:震后重建规划和旧区改造规划。
(2)90年代中期-2005年
房地产市场开始兴起,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1996年天津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有了明确定位, 提出了城市更新的总体目标即: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加强城市特色软环境改善。
主要城市更新项目包括:危平房改造、海河两岸开发改造、情系百姓规划(2003新世纪危改)、老城厢地区就去改造规划(2003)。
(3)2006年至今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写入国家发展战略,天津市城市整体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
主要城市更新项目包括:2007年迎奥运市域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天津钢厂地区改造、中心城区特色提升规划。
城市更新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并与城市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2.天津城市更新的主要特点
(1)拆除重建与保护式更新相结合
拆除危房,保护式更新,例如民国体育场更新规划、棉三工业遗产更新规划。
(2)充分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
城市设计虽为非法定规划,但已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城市设计导则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3)注意把握城市更新的契机
以近期建设项目带动城市更新,如情系百姓规划;以大事件带动城市更新,如迎奥运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市更新,例如1994年路改带动危改,地铁建设带动城市更新等。
(4)城市更新突出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
开展一系列历史保护规划,如系统性规划、重点地区保护规划-14个历史文化街区、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开展专项研究,如五大道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制定规划控制导则引导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
(5)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工作组织上成立综合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实施建设上依靠市场运作,设立城市投资公司。
(6)同步推出相关保障措施与政策
在实施天津市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总结为工作缺乏宏观指导,可持续性有待增强,城市更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有效的管理机制还未能建立。
3.下一步工作思路
对于天津市城市更新的下一步工作思路,应当基于现阶段发展趋势判断,从全国宏观发展形势来看,天津市的发展态度应当:
(1)积极推进制度化建设,推动更新工作规范:从法律体系、运行机制、机构建设多方面考虑;
(2)完善市场主导的更新模式,积极应对复杂多样的发展需求;
(3)加强更新规划研究,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4)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研究,不断凸显城市特色:处理好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注重非物质层面的保护、建立多维度保护更新机制;
城市更新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一种综合解决城市问题的方式,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城市更新面临着资源环境紧张、文脉与特色小食、社会矛盾凸显、资金短缺等诸多难题,需要策划师不断创新思路、深入延吉,寻求健康可持续的更新路径。
问题讨论:
Q:城市更新是技术发展改造的过程,城市复兴则是针对古建、街区等的保护恢复,您如何看待更新与复兴之间的区别?
A: 前者解决的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城市内城地区老城区的保护。在这个问题中活力很重要,我们既要重视保护过去的历史,同样要重视激发活力。
Q: 请问我们要如何在环境上的保护和土地经济的开发作出选择?针对三界改造中,政府、公众和开发商利益团体之间的博弈,设计师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声音?比如三界博弈结果政府考虑到公众和开发商的权益最终将地块的容积率调整为7,但控规容积率则为3.5要如何解决。
A: 其实我们的专业就是平衡,规划的主题就是在于平衡环境与功能;第二个问题则涉及到规划的权威性的问题,一方面大家都在说规划很重要,但另一方面规划也在不断被调整,规划的权威性越来越差,导致城市环境和公民利益不断受到损害。必须要强化规划的主导作用。当出现经济矛盾的时候能不能异地平衡而非就地平衡,老百姓的意愿有的时候可以满足有的时候不能满足
Q:城市规划是个很复杂的问题,ECONOMIC-Model有的时候是有问题的,为什么我们还用GDP来形容发展的情况,大家应该深入探讨绿色GDP。从经济方面考虑这个问题,比如有的地方的规划由于房租过高,店面出租不出去。以及我们应当大力发展TOD,请谈谈TOD在天津的发展。
A: 你的问题非常的好,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非常重要的手段,规划不仅关注形态的问题,同样应当要关注经济。但是我们生活中关注经济的人比注重规划的人要多的多的多,政府、老百姓都在关注经济,经济当然是要考虑的,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从规范的角度、环境的角度去解决这个问题。绿色经济我们在天津也考虑这个问题。TOD我们也作为思想在贯彻落实,5、6号轨道线我们也在建设,更期待通过改造来促进城市。通过TOD来带动城市轨道线经济的发展。
Q: 本来想就技术问题来探讨。但是又联想到技术之外,天津大学在打造世界上一流水平大学,天津市规划院是生产经营单位,已经成功转化为规划、研究、政策咨询综合性的机构,超出了单纯设计机构的概念。
A: 我们规划院建立了一个机制,每年拿出5%的津贴鼓励大家申报课题,提出议题。与政府,市规划局、国家某些机构合作,城市需要研究的问题非常的多,除了空间的研究,我们也要研究技术的问题经济的问题,单纯的空间研究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要想出台公共政策,除了空间,你必须要有经济等的支持。从规划院的出发点,要多与院校合作,因为院校理论性很强,规划院实践性很强,两者联合的发展,对学校和设计院都非常有帮助。
经济在转型、政治在转型、城市发展也在转型。如何把资源配置、空间资源配置相结合,要通过政策、经济、社会多方面角度来开展。
Q:新型城镇化走向哪儿,共识是制度改良创新阶段,对天津旧城更新阶段;低碳城市发展,天津走在全国前面,更想知道的是分享的比较成功的案例,还有就是没有实现的落差。
A:新这个谈的很多,就是对“人”的观点,但是政策还是没有落地中。比如说农民工,如何让他们融入城市,享受城市政策问题,居住问题。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我们的空间政策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是经济的和社会的。天津还没有比较成型的政策。
关于低碳城市建设问题,天津不能说是国家第一个,但是实践上是第一个。上海东滩当时与国外合作是第一个,但是它的选址是生态条件非常好的地方。而天津这个选址从刚一开始 就是中西方讨论非常激烈,一开始西方选址在一个生态条件非常好的地方就是现在国际会展中心,最后住建部和我们不同意,选择了在xxx地方,希望最后形成一个可复制可发展的模式。低碳模式,设定总量,生态城,完全落实实得层面,控规把指标落实下来,绿地率,建筑密度,容积率,出入口。改变了审批的过程,落实到了具体的项目管理,包括具体建设,绿化交通等等。有了宏观目标后要转化成具体落实的可操作目标。指标设定相对来讲比较高,成本比较高,推广起来难度较大。最近我们在做一个规划,原来叫中心生态城、中心渔港……三个功能区整合,现在梳理和编制。是否可以延续指标,经过分析,有些指标可以有些则不能,包括建设成本。
10月25日下午
下午两点半,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总建筑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周恺老师从一张西藏的风景图开始讲述他的设计作品以及背后的理念——“相容”&“成去无定,乐在其中”。
在专题报告的开篇,周恺老师主要介绍了他们的团队,强调建筑师的工作需要包容,需要团队,感谢他的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这是一种和人的相融。此外,他也鲜明地提出他的观点:“建筑与环境、自然、城市、行为、建造应该都是相融的。华汇公司是做学校起家的,做了10年,后来转向做办公建筑。公司做的设计不一定最酷炫的,但是是少给社会‘惹麻烦’的。”
在对公司简要的简要介绍之后,周恺老师先后讲述其在天津的代表作品:冯骥才博物馆、圭园工作室 、天大的新校区校史博物馆、天大新图书馆、天津画院、天津市少儿活动中心、天津武清区文化公园用地;天津市外的代表作品:承德博物馆、建川文革博物馆、南京佛手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艺术家工作室1号地、石家庄正定博物馆、裴艳玲大戏院、厦门海峡收藏品交易中心方案设计、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抗震纪念园(中国建筑创作奖景观类金奖)。
从周恺老师对其作品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其对场地的关注以及对自然的理解,正如他最后所说:“建筑和自然比较太渺小了。建筑一定要服从于自然,属于自然。”
继周恺的讲演后,今天的最后一场专题报告开始。报告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副系主任于洋博士,主题是“新型城镇化与规划制度改革”。于洋老师观点鲜明,他就以下主要论点展开了生动的论述:
(1) 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计划经济体制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病态的,无只有人的流动,而缺乏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土地资源
(2)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行政力量不断向市场力量妥协的倒逼式改革。
(3) 城市化是过程,而非目标
(4) 新型城镇化是要回归正常的城市化,以人为本的城市化,人的城镇化。
(5) 无中国特色城镇化。
(6) 城市化根本推动力:人口聚集——扩大分工——生产率水平提高——市场交换——收入提高——社会进步
(7) 城市规划是对于土地资源及开发权的管制,是在空间内利益再分配的手段。
(8) 基于唯理的传统城市规划:1933年《雅典宪章》;蓝图式的空间规划;机械的功能分区;计划经济思维(以人口规模落实指标);无视产权的增量规划
(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城市规划面临着挑战,如何应对经济社会民生的问题
(10) 城市发展的模式的转变由增量转向存量
(11) 现代城市规划的逻辑起点基于土地开发外部性的管制,如城市建设所来带的公共健康问题等
(12) 城市规划学科亟待研究的方向:规划实施与评估;规划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制度
(13) 规划的角色需要再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该如下:政府制定市场规则;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审批、实施、监管);界定产权
10月26日上午
参加会议的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学校的6个博士生介绍了他们正在研究的博士论文情况,并与在座的其他博士生就选题、研究方法、指标确定、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其中:
哈尔滨工业大学姚雪松的论文题目为《城市公园布局合理性识别与规划思考——以长春市为例》,主要研究了公园可达性的评价方法,与传统缺少计量性的规划方法所不同的是,她试图寻找科学的计量方法,通过人口密度与公园可达性的对比分析后,发现长春市40%的人都处于可达性很低的位置,而那些人口密度较高、可达性却很低的区域正是问题所在,应该提高这些区域的公共公平使用率及绿地服务能力。最后她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见缝插针增加老城区,增建新城区的绿地用地,建设多级别多尺度的配置,结合人口密度来进行分区度多样性布局。讨论环节中,有同学提出疑问:在旧城中建公园阻力非常大,这个论文提出的建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姚博士认为,国外借鉴很重要,他们在旧城中采取增加街头绿地,提升小区环境,结合停车场、建筑设置绿地,突破公园的概念,进行见缝插绿。
第二位演讲人的报告题目为《城市社会来临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的城市规划发展浅思》,关键词为城市社会、信息技术,文章提出,截止2010年,全世界的城市化率已达到50%,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的西北落后城市的城市化率偏低,而沿海及一些主要城市的城市化率高。虽然用城市化率是否超过50%作为城市化是否来临的标志,但是达到这个指标的城市仍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雏形阶段。她提出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为:扩张型走向内敛型,土地利用模式为:增量到存量,存量的再利用,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向规划精确化、科学化、弹性化的方向发展,城市规划师将转变为城市管理师,参与基于信息技术的城市管理运营活动,在海量、实时的大数据支撑下,利用云、物联+人联+人物联的网络化关系,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动态规划和管理。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为:城市定义是量化定义,但在国外发达国家,信息应用比较普遍、完善。如果要提城市社会背景来临下,是针对中国来说,质量和国外相差很大。研究背景应更有地域性的特征。向管理者转变的提法,在国外是普遍的。应将国内外分开来说,在国外是已经形成的观念。 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孟同学的论文为《东北严寒地区农村居民社会因素对农宅采暖能耗影响的研究》,他想通过研究解决农村居民舒适水平低,但能耗却很高的现实问题,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重点选择了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常住人口数等几个因素,数据分析后发现,年收入和采暖能耗关系特别大,有显著相关性。呈现出收入增加、能耗增大的趋势。文章认为该研究中应用的回归分析公式可以对寒地农村采暖能耗进行有效预测,并为建立寒地农村住宅能耗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讨论中有人提出了两点疑问,一是没有明确东北严寒地区的范围,二是问卷份数较少,结论下的过早。郑博士解答到:该文章的范围确实没有明确下来,目前主要是除大连以外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一部分。调查问卷以现场面对面的形式为主,问卷一份有18页,采访农民难度较大,今年还将调查工作仍将继续,争取取得更多地一手数据。
华南理工大学的沈爽婷论文题目为《广州市“三旧”改造规划的回顾与若干建议》,从政策、案例、回顾、建议等四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三旧”改造规划的优越性是:向存量要增量,切实得到了“政府支持”,而缺陷性是:“三旧”概念不明晰;容积率以经济账为核心,忽略了公平性;审批主体不确定,导致已审批项目难以实施。最后她提出了三点建议:构建指标体系,从区位、设施、建筑、村民改造意愿等方面考虑布局;突出政府指导,控制规范市场行为;划定更新改造单元,实现单位内容积率平衡。 哈尔滨工业大学叶洋的论文为《公交导向理念下的城市建成环境空间优化设计研究》,这个题目是在机动车激增现象,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背景下提出,各个收入阶层的公交使用率差别大,奥克兰等和中国模式相同,高收入阶层更多的选用私家车出行,而就不再选择公交出行。而纽约等地,无论是何种阶层,公交使用率都很高。虽然经济水平高,但不会导致公交使用率的变化。她计划从两种特征的城市中选出案例,进行比较,找出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现象。 最后一位演讲人也是就其博士论文题目做报告 ——《滨海城市空间布局的御灾构型与智慧评价》,研究背景是由于我国滨海城市是城市密集、城市发达地区,保障安全对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有必要利用大数据对灾害影响区域形成全方位的监控,智慧技术就是收集大数据,进行处理,评估损失,进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