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上午九时许,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林业大学隆重举行。会议首先宣读了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的决定。并且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颁发了聘书。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重代表风景园林学会致辞。他简单梳理了风景园林教育发展的历史,并提出了对风景园林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紧接着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伟明致辞,系统地梳理了北京林大大学园林发展的历史、规模、办学特色等。并对风景园林教育委员会在风景园林教育方面的作用提出了3点期望。随后,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黄宝印,站在全国各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角度,指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定位:以历史眼光对发展方位做出准确把握,以全局眼光对肩负的使命保持高度自觉,以此切实提高风景园林的研究生教育。此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人事司高延伟处长发表讲话,认为
- 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风景园林世界提出了重要要求;
- 需要进一步深化风景园林教育的内涵;
- 完善一级学科的体系。
委员会的成立应致力于促进形成教育、行业、社会共同指导,联合指导的新格局。最后一位讲话的是中国科协的领导徐翔。他介绍了中国科协的规模、作用,并阐释风景园林学会应该发挥跨学科、跨行业、跨所有制、部门四跨的作用。最后由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李雄教授宣读了被表彰的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优秀论文、先进教育工作者的名单。在开幕式结束后,大家移步到学研中心广场合影留恋。
随后,会议进入精彩的主旨报告环节。
首先演讲的是孟兆祯院士,孟院士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的学科人才培养与构筑》。他高屋建瓴地从5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实现人才培养,归纳如下,
1、应发挥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他认为中国园林是中国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风景园林教育应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2、园林建设必须密切结合中国特色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特点,意思是指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地理特色明显,60%为山地,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到后期山水文化的发展,为自然山水艺术打下了坚实根基。中国古代文人,热爱自然,祖国和人民,神化以民生为本,文人写意正面向善,将诗情画意的社会美融入自然山林的自然美,从而创造风景园林的艺术美。
3、强调园林的综合效益。生态是环境效益的生态基础,生态必须与其他效益拧成一股绳,并用中国特色体现出来。
4、要持续完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实验和教学方法。
5、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三才,文才、画才和口才,文法载道,书以成文。园林作品以象表意并落实在园林空间中。诗词歌赋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书法、绘画和金石是我们学习园林的辅助,书中学文,印中学文,用以提高园林的立意、造诣。左图右史,开卷有益,风景园林师要以模山、范水位座右铭,要结合模型的制作才能兼具兼修。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青少年传统文化基础薄弱,高校的风景园林教育应该加强通识教育这一块,补文艺、园林艺术、设计课,实现风景园林的中国梦。
清华大学景观系系主任杨锐教授第二个出场,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报告。杨锐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十问风景园林学》。杨锐教授的演讲包含时空坐标、价值观、特征、硬核、方法论、边界、定义、目标、战略、行动建议十个部分。
1、在时空坐标一节,杨锐教授首先阐释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提出来的人类世的概念。并且认为当今的风景园林处于一个非常关键且重要的时代;但很遗憾的是,就在我们技术活力高度上升的今天,地球的活力正逐渐减低;此外,全球化与地域文化活力降低、能源的不可持续性;大数据信息的破碎化等等问题,都迫使我们必须要有绿色的互换,实现从棕色向绿色发展。
2、在价值观一节,杨教授指出价值观与使命是对于学术共同体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并阐释了四观、四戒。在特征方面,杨教授认为,风景园林不是理工、也不是人文,而应是一座桥梁,风景园林学需要把艺术、科学、人文、理工等两两相成的要素结合起来。
3、风景园林的特征,杨锐教授认为像是一种溶剂,或一杯水,其性质取决于所加入的溶剂不同。风景园林的特征在于连接性、整体性;综合性、落地性;
4、风景园林的硬核是——境。“境”这个字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境字的含义有时间、空间和人。境有条件成为风景园林学的硬核,能够将精神、物质层面结合起来,境可以分为道、德、理、术、用、制、象、意8个方面;它既能能够吸收传统文学、美学等营养,同时也能吸收现代科学中的要素;境有四个特点:动态的、整体涌现性、开放性、复杂性;境品是衡量风景园林学的指标;目的是提升土地的境品,提升了是否能维持、是否能提高;境过程包含了13个步骤。总结起来,以境为风景园林内核的风景园林学,是一个知行合一的结构。
5、在方法论一节,风景园林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连接性;例如境中所包含的道、德、理等要素,皆有不同的接口连接其余学科,因而风景园林形成一个齿轮状,能与其余学科进行连接。
6、在边界一节,杨锐教授认为,界定边界其实并不重要。他以一张图为例,这张图上的图像是由若干个点构成的,因此在一张图上看每个点都有可能成为中心也都有可能成为边界;对于风景园林来说,并不在乎什么边界,而且是加强什么内核更为重要。
7、风景园林的定义
因此,他对风景园林的定义是:风景园林学是守护山水自然、地域文化、和公众福祉为目标,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营造健康和可持续地境的学科。
8、风景园林的目标
杨教授认为,风景园林有潜力成为生态生带“人类世”领导型学科之一,并且有潜力在实践、理论、教育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对于9、10战略及行动建议,我们应该采取合作的战略、确保风景园林的使命和价值观的高度一致、风景权法律地位研究、合加强对全球大政方针制定的敏感度,在国家战略层面、全国性景观评估、实践范例、不断提升风景园林的基础理论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高翅教授第三位出场,他的演讲题目是《谈风景园林大学教育》。高翅教授首先讨论了什么是大学,大学内具有多种文化,大学的职责是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人才,为民族复兴培养担当者。大学需回归大学的本质和精神。大学培养人,其首要任务是唤醒学生内心的力量,使其在未来不可预知的人生岔路口上,做出更有意义的选择。事实上 ,各所大学的差异就在于此。人之为人,需要有人文精神。回答最根本的三个问题:你从哪儿来?你是谁?你到哪儿去?大学需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人生目的,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宇宙怎样建立关系,引导学生建立精神信念和信仰,因为其是人一生安身立命的关键。“修身”是大学培养学生的核心内容,从引导学生发现个人的兴趣爱好,发挥个性,提升精神境界开始,使其可以感受真善美,可领悟人之尊严,可在时代的有限性中发展无限的人格。而目前大学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教育,缺少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大学教育需培养具有文化自知、自信、自强、自觉的真人。
而后,高翅教授对风景园林教育展开讨论。他认为,风景园林教育在着眼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应该以教育质量至上,这是一个高校具有社会担当和责任心的体现。基本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是最基本教育质量的体现。在本科学习阶段实行导师制才是导学的本质。办学的目标和定位应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具备全球视野。风景园林教育也需教会学生看家本领。注重人文和科学交融,理论结合实践,传承创新并重。风景园林专业的老师也应该注重为人与为学的统一,具备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点燃和激发学生为风景园林事业奉献智慧和力量。
培养学生具备“人与天调”的价值观,教会学生体会自然之美,体会风景园林之美。不再以课堂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需要从结果型评价转变为过程型评价。风景园林老师们的研究需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开始,积极申请自然科学基金。
最后,高翅教授呼吁风景园林业界的人才使用单位,对才从高校毕业的学生更多一点耐心,学生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需要时间学习和成长,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呼吁企业多一点职业教育的投入,让刚走进社会的学生看到职业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天花板。呼吁企业多多参与校企互动,承担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高翅教授总结道:高校老师的重要责任是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学校内师生的交往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风景园林学科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大学需引领社会发展风潮。
第四位发言的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系系主任丁圆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艺术院校的风景园林学特色教育》。他首先阐释了艺术院校风景园林教育开展的背景,历史根源。认为艺术院校风景园林教育大多从环境艺术专业中走出,在过去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学科间的纵向发展,而忽略了彼此之间的联系,环境艺术专业应运而生。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艺术院校风景园林的教育和发展该考虑如何适应大形势的变化,如何保持艺术院校自身的艺术特色和人文背景。目前国内的环境艺术教育,在其内部的专业设置中,存在两个方向,即外部空间设计和室内设计。
丁教授展示了一项自2005年起的全国高校环境艺术调研结果,数据显示全国环境艺术专业大概有800余所,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内容复杂、门类多样的特点。
接下来他梳理了的艺术院校开设风景园林专业可能存在的长项,
1、对尺度、对象的考虑;
2、在没有城市规划专业作为支撑的前提下,以设计领域为基础,并突出设计领域的优势。
3、以造型、色彩等见长,未来向生态与艺术结合方向发展。
接下来,他以中央美术学院风景园林教育为例,阐释了艺术院校的风景园林教育。其特点是的,工作室教育与中小尺度的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在中央美院的课程设置中,有2年的通识教育,1年半的个性教育。个性教育主要依托于导师工作室制,每个工作室的人数控制在7人之内。他以自己的工作室为例,介绍了在读书交流、设计意图表达、观念艺术、以及低造价的空间改造的案例,从这些的例子中凸显了中央美术学院风景园林教育的特色。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李雄教授,他发言的题目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发展与使命》。
李雄教授首先就国家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由原来仅有的学术型学位转变为学术和专业并重的学位。专业学位教育试办开始于1990年,2005年通过《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5年将是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十周年。截至2014年,共有59所大学和机构具有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全日制学术型风景园林硕士逐年递减,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生逐年递增。
在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过程的初期,出现了以下问题:
(1)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概念差异化;(2)专业学位学术化;(3)专业学位矮化;(4)专业学位盈利化;(5)专业学位边缘化。而在进一步推进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的进程中,以下问题凸显:(1)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规范性差异较大;(2)指导性培养方案执行差异较大;(3)核心课程设置不能反映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核心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4)学位授予标准差异大;(5)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培养环节因校而异;(6)教学方式陈旧;(7)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的形式化;(8)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
李雄教授最后提出改进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的方法,如下:
(1)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宣贯《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基本要求》;(2)启动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估,以评促建,保障教育质量提升。(3)推进中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丰富和优化课程教学;(4)遴选全国示范性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加强实践基地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5)落实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论文指导规范,优化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最后总结: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伴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建设等形式,是风景园林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