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1:风景园林本科教育规范化
风景园林本科教育规范化分论坛共有来自全国11所高校的11名嘉宾进行发言,共同探讨风景园林本科教育规范化的问题。主要展示了各自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教育的办学特色,也提出了不少目前本科教育规范化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演变及教学探索
北京林业大学 董丽
介绍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的历史、演变过程、现阶段本科和研究生植物造景课程安排及未来相关教学思路的探索。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造景设计课程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园林植物应用分散在相关的课程中,如汪菊渊院士的《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孙筱祥先生的《园林设计》课程和花卉学、树木学等课程;第二阶段是88年伴随着《花卉设计》成为独立课程,园林植物造景成为独立的课程,94年成为专业课程,02年植被造景设计开课,90年代研究生也开设了植物造景课程;第三阶段是发展完善阶段,07年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开始授课,08年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教研室成立,11年园林植物景观规划、园林花卉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与修复技术三门课程确立。
现阶段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原理植物经典书目译著和以培养人才为使命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从课程设计的材料基础、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切入,结合生态园林建设、生态规划和生态修复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组织包括理论教学、现场实践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二级学科发展探讨工科特色的专业教学研究
同济大学 金云峰
介绍了工学背景的同济大学的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二级学科的基本情况、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介绍了生态工程的概念和发展。总体认为现在的工程应有强调复杂性的“大工程观”,超越传统的以技艺和技能位核心的传统工程观。
风景园林专业2011年被评为一级学科,该学科的学生可以被授予工学或农学两种学位。在二级学科方面,教育部批复了6个,同济进行了整合,设置了4个二级学科。考虑到同济作为工科院校这一特色,思考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二级学科究竟应该如何开展。
1989年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队发起和签署的《华盛顿协议》对于风景园林工程二级学科的设置是很有启发的。首先,是对教学观的影响。我们需要从传统工程观超越到新工程观。传统工程观偏重技艺和技能本身。新的工程观强调工程系统性和复杂性。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责任感等。第二,该协议对教育的启发体现在“大工程观”的培养。需要从培养服务施工建造导向的工程转向全面驾驭综合的现代风景园林工程导向。我们需要看到,现在的工程与技术是复杂的。比如说湿地,不是靠传统知识就能解决,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第三,协议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启发。在实践中要树立应用的环境,采用“技术构思选择——方案设计应用——工程实施模拟”三位一体模式。第四,考虑将生态工程纳入风景园林学的研究和应用。例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辰山公园等。1963年,有了生态工程的概念。生态工程包括一系列实施技术手段,体现了一种哲学观念的转变。最后是风景园林工程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规划设计类的课程结合在一起,穿插起来;其次是跨领域教学。
面向职业需求的风景园林教育思考
东北林业大学 许大为
介绍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境。
我国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职业结构不同,所以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如何掌握如此多的课程内容?如何具备如此多的能力?现在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误解、实践经验不足、建筑知识不够等等,反思学校应该教授什么内容?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区别是什么?应该培养综合能力还是专门技能?实践教学的可视少、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如何弥补?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人才培养的差异和层次,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所体现的潜质、行业领导者和突出的创新能力,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误区应该纠正。面向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思考以下问题: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作用、专业技能和特殊技能、设计综合能力提升、企业讲堂、发现和创新以及职业规划。
风景园林教育“链式” 理论与实践
南京林业大学 赵兵
介绍了风景园林教育“链式” 理论与实践,希望能从风景园林学这一庞杂的体系找到一个触点,让学生摸到脉络,了解整个专业。具体实践包括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两个方面。
链式理论是指一个分子被活化后,引起许多分子都能连续不断地进行的化学反应。风景园林学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在这一庞杂的体系中,如何能让学生摸到这个脉络,进而了解整个体系是我们所思考的问题。在对于“链式理论”的理解之上,我们设置了风景园林课程体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核心课程,带动其他主干课程。并基于这一课程体系,近几年,组织了二十余所的专业教师,完成了10部教材。教材的特点在于,体现系统性、可持续性、教材与科研相辅相成的先进性、实践性、互动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学生也依托于该成果,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该课题研究于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的二等奖。
形式认知与材料实验
重庆大学 杜春兰
《形式认知与材料实验》是重庆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的一门课程,旨在联系课内和课外实践。
目前,《形式认知与材料实验》课程在重庆大学已经开展了4年。设计这门课程的最初是因为发现了如下问题:1)学生设计依托于在图纸上的想象;2)忽略材料作为风景园林呈现载体的重要性;3)理解材料特征及使用的局限性;4)缺少实体创作的学习乐趣与设计创新。在和整个课程体系的结合方面,这门课安排在了课内和课外实践的联系环节。一共32个学时。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认识景观设计材料,了解使用途径;利用材料形式表达手法的多样性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贡献、能力贡献、素质贡献三方面。教学方式采取理论讲解、现场作业、调研参观和课题实验结合。教学内容包括:1)理解形式和材料的相互关系;2)解读材料和材料的语汇,材料创新的重要性;3)形式构成手法与材料表达;4)材料运用与实际操作。课程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材料品种仍有待进一步扩充,需要与植物认知过程更有效搭街,与陶艺课程的结合等。
规范与特色:风景园林专业设计基础教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刘晖
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梳理了规范中与基础教学相关的知识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基础课程体系包括一条主线、四个平台和七个课程群。风景园林专业设计课教育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思维。在教学内容方面,风景园林要素包括设计要素和构景要素。此外,需要注重设计表达,需要针对场所、场景、生境的营造对学生进行培养。最后介绍了专业基础教学的基本条件,包括师资团队,办学条件和学习氛围等。
风景园林本科规范化教学研究
东南大学 李哲
介绍了东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特点。
目前,西方百余年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并不能给我答案,告诉我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应该如何进行。例如,是不是应该用一种理论来引领我们的教学。这种理论是生态?环境?还是空间。目前都还没有答案。本次主要汇报内容是教学方法的创新。目前,东南大学从4个方面进行拓展培养目标。第一,基于专业规范,构建风景园林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体系;第二,基于学科自律性,组织教学内容;第三,基于创新实验平台,优化教学方法;第四,实现风景园林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与创新。在课程体系方面,东南大学建立了以科学技术类课程群和人文类课程群的课程群体系。在实验虚拟平台构建方面,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实施在线方面进行虚拟平台整合。例如三维仿真设备的运用等。这些设备对于尺度、场地等方面的教学非常有用。运用虚拟平台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研究型教学与实践性知识体系的融合。
云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办学特色
云南大学 李晖
2003年,云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通过了专家组论证。我们也主要在思考西部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办学特色。第一个特点是教学突出地域经济、文化和生态的教育特色。云南大学在民族学和生态学、旅游学这几个方面都很强。风景园林专业课也突出生态性和时代性。例如开展自然景观类课程、风景区规划类课程,比较有特点。第二个特点是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带动专业建设。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特色探索,积极申报了自然科学基金,题目都偏重地方特色。以科研带动教学,来促进课程体系的发展。
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青岛理工大学 刘福智
多年从事教学下来,现在困惑较多。首先,现在风景园林发展是滞后的。除了比较老的农林类院校,后期新兴的风景园林办学,包括在综合类和建筑类院校里,风景园林专业是被边缘化的。然后,现在学生数量大,但所占学科比重小。另外2011年一级学科确定之后,还存在好多小的问题。比如一些院校本科有园林专业,又有风景园林专业,是好是坏呢。学分方面,目前本科4年170个学分,基本学分50学分,实践环节50个学分。但60个课时的设计课,算下来已经4年170学分了,其他学科实际如何安排,还需要讨论。到底怎么应对风景园林专业什么知识领域都要了解这一需求。总体认为,风景园林专业需要打造共同的基础,要进一步精简。在此基础上,分模块,各自发展特色。
北京电影学院风景园林本科课程设置
北京电影学院 温馨
主要介绍美术系下的风景园林本科课程设置特点。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有8个方向,6个有本科专业。风景园林专业设置在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下面。每年招收50个学生,分方向之后,每个专业10个学生,规模较小,采用工作室教学。课程内容主要是在影视方面的景观设计,比如好莱坞、影视城。课程设置,一年级的时候主要是基础课程;二年级时,主要是数字园林、新媒体艺术概论、虚拟技术课程。但师资力量丰厚。三年级时,主要是影视景观主题公园设计。四年级毕业设计。总体主要侧重造型能力培训,也有中国园林史方面的课程。
分论坛2: 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规范化
下午的分论坛分为一共有8位老师进行了报告,由刘滨谊教授和陈玉宁教授主持,其间穿插了讨论环节。现按照各位老师的发言顺序,对其发言内容进行总结。
李树华
李树华教授指出科技论文应首先具备创新性,论文对于研究者十分重要性,因为论文一旦印刷一次就会永久存留,研究者应该慎重撰写论文。他主要阐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科技论文的条件,包括(1)独创性,也可以称作原创性,即新的知识发现或新的见解;(2)正确性,是正确记述的科学论文,并对研究者性格的锻造有重要作用;(3)客观性,
研究结果的记述必须客观,特别是讨论与结论部分,一定要在基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推导出自然的结论。(4)可追证性;科技论文根据必要,无论哪位研究者都可以进行追证;(5)可读性,考虑读者立场,不要太追求偏颇的个性,全文文脉清晰、语言简洁明快;(6)不偏性,
撰写论文一定要公正无私,不拘泥于已有学说,谦虚地进行真理的发现与探讨。李树华教授进而讨论研究论文的选题,指出研究者本人应该自己考虑的基础上选择研究题目,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 可能性,个人能力所限,所在团队、研究室设施、人力、财力、时间等限制条件;
- 发展性,选题宜小,但完成该题目后又可在此基础上开展新的课题研究;
- 新颖性和时效性,如果前辈的研究中存在大的疑问和问题,也可以就此开展研究;
- 应用性,在上述基础之上,宜选择应用性大的问题;
- 趣味性,研究者应该对研究的问题有兴趣。
进而李树华教授以自身研究作为案例,阐述自身的研究领域,包括(1)植物景观与生态修复设计研究;(2)园艺疗法与康复景观设计研究;(3)园林植物历史与文化研究。最后李树华教授致结束语:研究学问,须坐得住。保有“静”的心态,但使学术思维活跃起来。
适宜性的“风景园林设计”MLA课程教学——以华中科技大学景观学系为例
万敏
万敏教授首先介绍华中科技大学MLA的招生与生源情况。性别比例上,女生较男生多;专业背景组成方面,园林背景占50%,风景园林背景占20%,其余为艺术或建筑学北京,专业背景较为综合。然后万敏教授提出华中科技大学MLA风景园林教学课程需要适宜多学科背景,适宜从设计至规划的跨度,以及适宜风景园林行业特点。华中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是一场“快乐风暴”,在72学时的学习中,36学时是城市景观体验阶段;18学时是个性捕捉与创意设计阶段;18学时是“快乐风暴”规划阶段。以城市景观体验阶段的学生作品“没有归期的停靠”为例,该作品展示了长江岸边移动船舶住宅及其环境,由于该阶段学生仅能选择3张最能体现场地特点的照片,所以其必定是学生感受最为深刻的东西,这也是之后个性捕捉与创意设计阶段学生张扬个性的基础。在第三阶段的“快乐风暴”规划阶段,课程受蒙太奇的启发,进行头脑风暴,探索规划主题,并对主题进行各种组合,学生需要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组合,进行方案规划。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培养与教师队伍成长的思考
林菁
随着的高校扩招,高校研究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以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人数统计为例,1994年4人,2004年51人,2014年179人,风景园林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普及教育。
风景园林培养一般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前者个偏科研,后者偏应用。在培养年限、毕业成果有所差别,但在教学方式上差别不大。据北京林业大学的毕业生统计,近两年绝大多数硕士生去了设计院,由此可见那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培养中应该是被强调的。因此,在林业大学近年的硕士培养方案中,将风景园林的理论课程增加了很多,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依然占了绝大多数学时。风景园林的前辈们重视规划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老先生们均有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而对自己学生的培养方式是在实践中进行培养。因此,老一辈的教授、学者们均有很多有影响力的作品。
但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看到,当今很多高校教师的成长途径是从学校到学校,只有为数不多的教师有实践经验。教师不参加实践就很难进行设计教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1)任课教师工作强度非常高,教学压力大。2)同时还要指导毕业设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论文发表、科研经费等要求依然严峻。
但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教师的风景园林实践却不能为风景园林教师评价加分。这就造成了高校教师从事实践的尴尬局面,一方面难以调动所依托的规划设计院的资源,一方面难以获得较好的规划设计项目资源。这就逐渐会造成,大家都不会做设计,试问,如果教师们都不做设计,如何培养规划设计高端人才?
最后,林菁教授以国外设计教学经验的来结尾,希望各高校能够探索设计实践与教学双赢的模式。从国外的教学经验看,设计课教师主要实行主聘任制。她认为当下我们需要做的是以下4点:
- 从事规划设计的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 承认高水平设计实践
- 有兴趣、有能力的老师搭建学术平台
- 推进教学改革,请事务所的设计师来评图,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
提问及对话环节
王向荣教授第1个问题:请各高校的教授介绍自己每年研究生招收的规模。
山东建筑大学4人/年,华中科大3人/年,清华大学学术型1-2人/年,全日制1人/年,非全日制4-5人/年,同济大学全日制每年40人总人数,平均2-3人/年;东南现在每个导师每年固定6人。西安建筑科技大,4人/年,1个学硕,3个专硕;
王向荣教授第2个问题:有无针对学术型、专业型硕士的统一的课程?
同济,有。北林,2个学期的设计课程。西建大,尝试刚进来的时候有小设计,学术和专业型硕士一起上。清华:有景观规划和设计studio,
王向荣教授第3个问题:老师如何介入实践,介入实践的时间应如何分配?
西建大:曾经尝试过将一个学期分成两段,教学与时间各占一半,但效果不好,期待看到更好的探索。清华李树华教授认为,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应该具有通过逻辑思维,推导出的设计能力。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看,规划设计仅仅占从业人数15%-20%,而应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一个好的教授一定是一个好的研究者。
同济刘滨谊教授认为教育要有超前性。
分论坛嘉宾讨论环节
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规范化
韩锋
韩教授认为,风景园林升级为一级学科后,其内涵和外延尚在探索中,风景园林具有很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但也面临着职业化不够成熟等问题。风景园林的培养目标应是,1、更多对应市场和专业技术。2、职业社会引导或市场引导教学。3、以美国的风景园林为例,风景园林的发展超越了绿线对于风景园林的职业限制,而是做整个城市乃至乡村的发展的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应不仅仅是培养技术工,而是要将理论学到的内容应用于实践,要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因此,高校的老师应该做实践,并且应该做示范性的实践。
对于师资问题,同济大学现在也面临师资不足的情况。同济通过建立科研基地,如本科、研究生的实践基地,甚至联合培养的方式弥补师资的不足。同济大学现设有15个双学位,有40门英文开设的课程,在课上有来自国际、国内师资;将理论、实践打通,以规划设计为核心,联系可教授其余相关理论的老师,搭建多学科团队平台。
在学位论文方面。韩峰教授非常强调选题的重要性。认为选题应站在国际、国内、解决问题的症结。在教学组织实施方面,实行模块化教学的专项资金,确保资金金费的充足。
在招生方面,同济大学希望拓展跨专业招生,并且尝试不以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希望招收地质、哲学、社会学、环境工程学、测量学、数学、管理学背景的学生。
探索与调整——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与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0年
李迪华
李迪华教授首先陈述了北大在地理学背景下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由于师资不足,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均外聘。北大风景园林教育非常重视研究部分,在2-3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研究的时间占到70%。在诸年的研究中,学生研究选题涉及到乡土景观、儿童游乐场、景观感知、水生态系统及规划、宜居环境研究、自然保护研究、土地利用与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北大风景园林教育一直将研究生论文质量放在较高的位置。但在10年的教学工作中,依然有如下困惑:(1)研究和设计是什么关系?北大风景园林教育的心得是,只有研究做好才能做好设计;(2)独立研究能力重要,还是创新能力重要?(3)教学过程是以理论课教学为主,还是实践教学为主?(4)培养模式上,是师徒模式还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模式更好?最后,李迪华教授还对未来北大风景园林教育提出设想。在2016年,将实现地理学与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不分科学硕士和专业硕士;争取每门设计课不超过10人,专题研讨课不超过6人。
问题导向 研产结合——浙江农林风景园林学研究生教育实践
王欣
王欣教授首先介绍了浙江农林园林学院的教学概况。浙农林现有硕士生导师2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15项。现有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110人,2015年才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对生源构成、就业意向和社会需求进行了调研。大部分研究生将其就业圈定在浙江省范围内。风景园林企业研究院大量出现,如杭州绿城,对研究生的需求扩大。浙江农林的办学特色为:
- 多重开放的学研环境,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教学科研尽量贴近风景园林的教学科研。
- 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对接行业实际问题,凝练研究方向和重点,力图做到设计中研究和研究式设计的统一,实现学研产的有机结合。并以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作为案例介绍研究生研究教育的成果。
- 多学科协同的人才培养。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问题,多学科协同学研产的学科群建设思想。制定学科群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最后,王欣教授以一句简短的话总结了浙江农林的特点,“立足浙江,服务江南 “。
风景园林学的科学研究之路——分享一些研究的心得体会
冯娴慧
冯娴慧教授认为各学科建立的标准是研究主题的差异,而不是研究方法的不同。但学科的界限是模糊的,学科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我们需要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推动学科的发展,或解决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问题。风景园林学科的选题需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活的户外空间的营造,城市居民生态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的问题。选题的基石是文献研究与综述,并寻求新的系统结构。而题目的界定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之后,冯教授详细介绍了课题“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对近地面层(覆盖层内)微气候与大气污染(汽车尾气)分布的影响”该课题探讨城市绿地、微气候、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气候、空气质量之间的多种链式成因及其反馈关系,期望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提供定性、定量的参考依据。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一是实地观测方法,二是数值模拟方法。最后确定实验方案。
冯教授指出,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需以适用性作为标准,并对方法进行基于研究目的的改进,风景园林学科是一个“桥梁”式的学科,在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需要根据自身研究问题的需求进行转化。冯教授在之后的问答环节指出,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需要突破“绿线”的限制,扩展自身的研究领域。
分论坛3:风景园林教育与实践
2014年11月29日下午13:30-16:45,风景园林教育大会 “风景园林教育与实践” 分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B1音乐厅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研究所所长贾建中、意格环境设计公司总裁兼首席设计师马晓暐、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巧女女士主持。
发言的嘉宾有北林地景规划设计院副院长赵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副所长王忠杰、棕榈园林副总经理付强、福州市园林局副局长杨晓、苏州市园林设计院院长贺凤春、北京山水心源景观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李毅、笛东联合(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裁袁松停和中国林业出版社副社长康红梅等业界杰出代表。
关于风景园林规划教育的思考
王忠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
风景园林规划的实践应结合当今发展社会发展主题,在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政策指引下,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此为基点培养满足风景园林规划的需求的高水平从业人员。在教育部公布的风景园林一级学科下6个六个二级学科中,中国城市规划院在大地景观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培育和应用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近10年,风景园林所工作项目主要体现了综合性、社会性、生态型、科学性、专业性、协调性的特点,在承接的项目中、新疆玛纳斯资源城市规划结合了湿地演变过程,统筹考虑城市合理发展和生态空间保护,取得较好的成效;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注重科学保护与社会居民发展结合。结合实践工作经验,他提出风景园林教育应结合地理、规划、社会、历史等多学科。
关于园林工程行业技术人员分级及培养标准的构想
付强 棕榈公司
棕榈园林成立了棕榈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力图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的取得成就的同时,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现阶段风景园林行业人才培养存在三个方面问题:制定园林行业的规模化和集中程度不够,园林行业发展的趋势——专业化、精细化程度较为粗放,园林行业技术从业人员技术分级及培养标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棕榈园林在实行职业资格许可时,制定了5级的职业发展通道,明确了任职资格等级标准的组成及各部分用途,本着人职匹配、员工激励的原则,提出了任职资格体系的四大核心应用。
城市建设需求与风景园林教学
杨晓 福州园林局
风景园林行业培养的人才层次包括:决策者、设计者、管理者、研究者和实施者,涉及到政府部门、施工企业、设计单位,不同的结构需要的风景园林人才类型不同,如政府部门需要复合型人才:把握大局,站位高、视野广;善于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她以亲身经历的公园设计和福州山体保护规划等项目为例,生动讲述了她的从业经历。她也提到了施工企业与设计单位对知识结构全面、人际交往能力和执行能力强的人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