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报道:景雪瑶、许雅楠、赵汉卿、李丹、王佳玥
摄影:李静娴
园林的多样性与个性——尹伟伦院士
Landscape Diversity and Individuality
尹伟伦院士,通过讲述植物的多样性和个性,包括植物配置原则,例如多方巧搭,四时不谢,传统惯例,以及动物的多样性等说明了植物,动物多样性与风景园林多样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世界上众多的园林构成了多样性,同时每一种园林形式又有其个性。例如,中国南北园林就有差异,就北方园林的代表北京园林而言,大多是帝王宫苑,具有皇家气派,并吸取了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融汇于皇家园林之中;而江南园林大多表现为私家园林,其风格则以唐宋写意山水园为传统,特点则是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南北园林个性突出,差异明显,正是这种个性化差异体现了园林的多样性。进一步说,东西方园林也各有特色,并构成其多样性与差异性。为了表现园林的个性和实现园林的多样性,园林设计师需要突破固有模式,不能默守陈规。古今中外多样性的园林呈现,正是园林设计师们勇于创新的结果。由植物配置构成的植物多样性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设计脱离了植物,园林也便没有了生命。
他也强调到园林分类科学研究,是生态文明建设之必须。其次他讲到植物多样性构筑了城乡园林绿化基础,就种类而言,体现园林花卉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例如,木本植物资源的丰富性,北京市野生乡土花卉资源的丰富度等。第二,园林绿化需要丰富多样的乡土资源。我们现在要提倡节水耐旱,适应性强,减低养护成本,节减农药化肥的植物资源。
最后,尹院士总结到,种植设计中要关注乡土花草功能分类多样性,低矮地被等乡土花草特色景观,以及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通过植物种质资源,植物配置的多样性与风景园林多样性相辅相成。
景观多样性:使不可见变成可见——佐治亚大学Sungkyung Lee教授
Landscape Diversity: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Sungkyung Lee教授本次演讲是在当代城市景观的背景下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解释多样性应对的特定问题,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试图揭露出被忽视的集市独特的文化景观价值。
围绕这个主题各位嘉宾谈及了时间、文化、季节性、植物、哲学、历史等方方面面,我想说有一点大家似乎遗忘了,就是人。这个“人”不是指设计师或著名设计师,而是指普通人。我的研究方向是风景园林与人文领域相结合的,诸如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我对“人的维度”非常感兴趣。
一、人的维度
我在学习期间参加过一个项目,需要选择一个地域性的设计案例,观察人们是怎样使用它的。我们小组选择了一个养老院,这里面的景观很有画面感,具有强烈的可视性,但可惜的是它没有被任何人使用。从中我认识到了应当怎样定义“什么是个好的设计”,好的设计应该是关注人的设计,为人所用的设计,满足特定群体的特定需求的设计。实现这样设计的第一步是对自己周围环境具有敏感性,从观察中去学习。例如紫禁城里,游客们在墙下的阴凉处坐下来休息,这种小气候在人大量活动区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师应该具有观察力,关注周围的人和环境,以及人是如何在环境中活动的,并用这些因素来强化设计。
二、作为作品的景观
作为有具体过程的景观作品,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 专家设计的空间,并由专家赋予价值的空间。这种情形下我们风景园林师就是所谓的专家。
- 社会创造的空间,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形式。设计师扮演了角色,同时其中规范被公众加以定义。
- 日常居民与使用者创造的空间,指当地居民用独特的方法使用一个特定的空间,甚至是长期性的。
三、一个概念框架——为社会使用者所创造的空间
以北海公园为例,可以看到人们在空地上跳舞,用水在地上练习书法,这些体现了中国人具有的创意和艺术性,这些人们也是这块空间的日常使用者,那么更多的人长期重复利用,会使之变成一个独特的居住地点。
再以韩国釜山的鱼市为例,体现了典型的居民创造空间的过程。釜山南边靠海,这个历史性的鱼市在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期间形成,难民逃离家乡向南挺近,在唯一未受到摧毁的釜山地区形成了难民区,自此人口增加一倍。城市无法提供足够住房、食物和水,人们因此不得不自己寻找方法生存下去。因此形成了街市,即现在的中央商务区,承担了都市核心行政职能及经济职能。现在,经济职能从老商业区转移之后,形成新的城市中心。老区所面临的问题即是重建,它所采用的重建战略是建造大型综合建筑,例如107层的综合大楼,里面包含了大型商场、运动设施、电影院、办公区域等等。另外还有整治街道的综合项目,这些在景观上做了巨大的修改,目前,道路右侧是老鱼市,左侧是现代化的高楼,内部也设有出售海鲜的地方。
另一个例子是百货大楼的顶上的屋顶花园,在韩国这意味着一个设计师的梦想成真了,因为在韩国都市的中心区难以创造这样一个开放空间。这是一件非常棒的事。
但更重要的是应当将目光放在地面上。上图红色与绿色部分是原本老鱼市的区域,而现在破坏了一半,只留下红色区域的鱼市了。我对现在的战略表示怀疑,尽管在谈及城市时经济效益是不得不重视的,但我想强调的是在做战略调整时需要谨慎,这里有两个被人忽视的问题:景观的价值是否弱化了?景观的真实感和质量如何?以前的鱼市很混乱但是很真实,但基于纯经验上的价值论断是危险的。
Lee教授在自己的研究调查使用了Minsik Choi拍摄的记录照片,1957年到2008年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贡献给了记录这个特殊的集市。对挑选出的52张1957至2004年的照片的视觉分析中她提出了两个问题:照片里有什么内容?人们在那里做些什么?其中有70%的照片是女性。鱼市本是一个性别空间(主要为男性从业者),但因战争的现实,要求体力劳动的工作环境下,男性受到优遇,而鱼市不需要太大体力或设备,因此形成了女性的工作机会。女性在鱼市上进行着吃喝、烹饪、带小孩、照顾家人等活动,履行着传统女性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一个有意义的社会维度,鱼市不仅仅是工作场所,也是传统家庭责任的体现场所。如果将自己置于这个视角中,不难想象其生活的艰辛,女性必须非常粗鲁强硬才能生存下去。
现在鱼市的女性从业者大都来自工人阶级,但50-60年代的时候这些女性都来自中或中上阶级,女性地位遇到挑战,她们在新的空间中有着不得不适应的情景,她们不得不去重新适应新的生存方式。如何在这种空间中如何生存下去是值得思考的。
最后,Lee教授提出了“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是一个老鱼市?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这需要放在独特的背景中用独特的视角进行诠释。这是一旦失去就无法重现的景观,这种独特的景观不是设计师能设计出来的。
中国社会现在也在经历着快速的变化,同韩国当年一样。传统园林可能会得到相对较好的保护,但这些类似的风景正在逐渐消失。在谈到社会发展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只有1%的人在关注我们失去了什么?这是两个需要得到同样重视的问题,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正在失去,这样才能有所创造。
自然与文化视野下的景观多样性——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
Landscape D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e and Culture
王教授开篇以1980年代京沪铁路沿线苏南段景观,1980年代西北黄土高原,甘肃岷县,安徽九华山,贵州大平地等等30年前的国土风貌与当今的变化引出自己的主题“自然与文化视野下的景观多样性”。他同时指出中国自然,历史,地貌丰富多彩。
我理解的景观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景观指一切可见的事物,而狭义的景观指地球上天然形成的地表物(自然的景观)以及附加在这些地表物上上的人类活动的形态(文化的景观)的总和。可见风景园林是与自然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学科,一方面风景园林要保护和管理自然的景观,另一方面风景园林要保护、管理、恢复、改造、创造文化的景观,并使得自然的景观与文化的景观和谐共生。风景园林是自然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对自然和文化的正确认识是风景园林实践的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对自然的尊重,维护前人的文化遗存,并针对每一块不同的区域,创造出真实的、唯一的景观,才能维护和延续景观的多样性。
王教授指出1990-2003年间,每年4-5百万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及中国农业生态系统、农业重心北移的现状。乡村建筑类型分布情况的例子说明了快速城市化进程的结果。当今社会尽管经济,交通的发展为城市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自然的环境,半自然的环境或者少人工控制的环境变成了人工控制的环境。城市景观极其缺乏多样性,生态,景观,国土面貌,文化的传承严重丧失。于是,他指出景观的多样性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是一个国家历史延续的表达,我们作为景观设计师要维护景观多样性,其三大途径分别为:景观保护、景观修复、景观创造。景观的保护和修复是人对自然的一种管理而不是人对风景的隔离。而更多的工作是我们对景观的改善、改良和创造。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景观多样性的国家,只要我们保护好它那么中国一定是一个具有美丽的多样性景观的国家。也许列入遗产的重要区域可能得到了重视,但对大量的我们身边的平常的景观却视而不见,随意铲除,随意改变。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接着他列举了自己的部分项目,包括兰州市规划,潍坊市生态规划,杭州西湖的恢复项目,厦门市杏林湾规划,鱼塘城市新区建设规划,江洋畈公园设计等案例,指出我们需要恢复和修复被污染的景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我们风景园林的机会。从实践与经验的反思中,王教授提出了我们的设计就是自然与文化,可是我们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到底是怎样的?是否有偏差呢?
从西方历史上梳理下来,到文艺复兴的时候,人们认为有三种不同层面的自然,第一,原始自然;第二,生产自然;第三,美学自然,第四,自我修复的自然。第一类自然是中国人的理想,中国的园林是模仿原始自然而建造的。第二类和第三类都是人工干扰的自然,上面布满了人类的记录,人工的痕迹,如果去解读这些痕迹遗存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区域的文化线索,它反映出了这个区域的文化状况,包括宗教、思想、人的行为等等,这是一种最真实的文化,自然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作为设计师需要保留原有的文化景观,而不是重新创造的美学景观。例如,江洋畈公园里蜿蜒的栈道,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就体现了真正的自然是对原有自然的保护、修复。
最后,王教授总结道景观的多样性对于一个国家极其重要,是一个国家身份的表达,是一个国家自然与文化的延续。维护一个国家的景观多样性就是要维护每一块地的景观的个性。只有有了个体的个性,才会有整体的多样性。我们需要去了解最真实的自然,最真实的文化,让前人留下的自然与文化传承给后人,同时我们也要创造我们这一代的文化,不用去抄袭、复制,要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什么。这是基于对土地的深深的理解,从而创造出来的。
景观特质的多样性:创意和可持续景观设计的机会——里斯本大学Luís Ribeiro教授Diversity of Landscape Character: an opportunity for creative and sustainable landscape design
Luís Ribeiro教授首先提出了景观特质多样化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然后通过对景观设计方法的分析来阐释,最后在一个非常多元化的景观特色背景下对葡萄牙的四个不同的案例研究成果进行了鉴定。
一、目的与目标
总目标:景观特征,作为一种支持创意可持续景观的概念。
更具体的目标:展示如何在设计中利用地域独特的物质及的现象学的资产,最终确定它的景观特征。这些被利用的元素可以是资源也可以是局限性,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二、景观设计方法
理论帮助我们传承知识,也是大学的基础。
19至20世纪景观设计的通用方法有:对公众利益的更多关注;对土地特色和限制因素的更多关注;设计形式得到功能的支持等。例如,波士顿公园体系将湿地这一限制因素转化为水处理的系统。里斯本的Vale-do-Silencio Park与Gulbenkian Gardens实现了满足生态、活动等功能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景观设计的理论有:建立通用设计的框架;为公众利益设计;通过公众参与对景观进行阐释;支持创新、修复、保护的解决途径。除此之外还提出了自然、文化、景观保护措施。
三、葡萄牙大陆和岛屿的四个例子
1. Santana历史花园(亚速尔群岛)
景观特质:历史花园的修复。为建立绿色基础设施系统、提升公用和旅游价值而修复花园遗产。
场地分析:亚速尔群岛位于北大西洋,最大的岛屿圣·米格尔圣岛上具有美丽的湖泊景观,海洋性气候非常舒适。19世纪时岛屿盛产橙子,园艺技术先进,因此还有多个19世纪的历史公园存留。首都Ponta Delgada的好多花园园林越来越恶化老旧,国家决定购买进行修复。
具体案例:Antonio Borges Garden是一个综合罗曼蒂克、英格兰风等多种风格的典型19世纪园林,为公众利益而进行修复以承接大量游客。Santana广场花园是市政府总部所在地,历史悠久、植被很棒,但是设计本身已经消亡,为此重新进行植被评估、空间分析,如今不只是政府花园,还对外开放
总结:修复项目的意义并不是修复过程本身,而是它的结果。通过花园的修复,我们为城市贡献了绿道基础设施系统,这几乎是免费的。
2. Santa Luzia公共花园(马德拉岛)
景观特质:糖厂废弃工业区的修复。受马德拉岛景色的启发,为提升公用和旅游价值,直接利用废弃工业区进行景观设计。
场地分析:地块是包含于城市组织中的糖厂废弃工业区,位于山坡上,沿着风暴流。地形陡峭同时也具有平台区域,视线开阔与封闭并存。
设计策略:并非保留工业建筑,而是保留工业基础设施,比如平台、墙体,材料是老旧的,但是设是是现代的。马德拉岛海拔跨度大,气候类型丰富,植被多样,把设计区域的不同地块因地制宜进行利用,有水花园、热带花园、剧场花园,这也是对马德拉岛景观要素的尊重和发扬。
3. Flamenga公园(里斯本市区)
景观特质:通过城市的扩张,由18世纪地产区域转换为新的居住区中的当代公共公园。
设计策略:由于经费不充足,于是关注留存下的东西,看是否可以重新利用,比如平台、叠台。最终完成了一个古代元素和现代材料结合的现代设计。
4. 塔霍河线性公园(里斯本市区)
景观特质:以飞速的转换进程穿过市区的一个15公顷的带状公园,结合都市、郊野、工业、自然等多种风格。
条件分析:位于伊比利亚半岛最大的河流塔霍河河谷地区,穿越工业与农业地区、三大都市区。地形复杂,有盐碱地和废弃的工业园区,预算紧张。
设计策略:它的建成提供了滨水区域的可达通道,并为社区提供各种户外的休闲空间。长达700米的木桥从这个岸线整齐的海滩区延伸至不远处的原始自然风景,并最终到达远处的观鸟台。一批废弃的集装箱被重新利用来建造场地的服务建筑。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植被覆盖,周围用木桩篱笆围起来,作为文化景观的遗存和科普植被脆弱性的范例。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可再生材料和循环技术。
四、总结
这四个案例都对创意可持续景观的研究做出了贡献。STN历史遗产修复,在城市增加基础设施的机会。
- Santana历史花园(亚速尔群岛):用充分利用历史遗留结构的方式,来维护作为城市公园系统的花园艺术遗产,从而促进对一个无与伦比的19世纪花园集群的游览量。
- Santa Luzia公共花园(马德拉岛):废弃的工业设施和模式启发了可持续的景观设计,达到了颂扬马德拉岛的景色、提升公众和旅游业效益的目的。
- Flamenga公园(里斯本市区):历史遗存和分区启发了创造力,促进了可持续的建设,节约了成本。
- 塔霍河线性公园(里斯本市区):一个复杂的大都市地区转化成了一个供社会使用的趣味景区。
境谱:初步梳理风景园林中的多样性概念——清华大学杨锐教授
Spectrums of Jing: Sorting Diversity Concept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首先杨教授介绍了这个题目中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多样性,谱,风景园林学,境和境其地。
1. 多样性
他介绍说多样性的概念在西方是从14世纪开始的,在中国类似的概念也有,比如周易里提出的万物,或佛教里面提出的万象,万法,万千等等。我们和西方不同的地方就是没有在科学的层面上发展它。现在多样性的研究主要还是应用在生物学和文化学里面,并且多样性的研究一定针对的是一个问题,主要是对于同质性的担心。
2. 谱
谱在英文对应的三个词是光谱,谱系和乐谱。谱分析法就是把不同的观点、人、事物现象放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关系。我们希望利用谱分析法找到风景园林学各种概念的关系。
3. 风景园林学
杨教授认为风景园林学是一门有关土地营造的学科,通过规划、保护、管理、建设等手段提升或维持特定范围内的土地品质以改善人类个体或群里与这片土地相关的生存、生产、生活、状态。这段话可以用“境其地”3个字来表达。在营造土地的过程中有八方面很重要,即道,德,理,术,用,制,象,意,即我们思想层面,道德层面,方法、技术层面,功能,用途,机制层面,形象层面以及意义层面。
4. 境其地
杨教授认为风景园林就像是左右手一样,左手代表土地系统,右手代表人类的系统,风景园林师要做的就是把土地和人放在一起,演化出安全的、实用的、美观的另一片土地。但是现在我们把左手和右手放在一起并没有演化出美好的事物,而左手和右手还可能都是残废的。“境”不是简单的“其”和“地”的叠加,而是另一层的再创造。“境其地”是指为了保持或提高生存、生产、生活、生态和精神品质,人类个体或群体营造特定土地的过程。
回顾相关学科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起源于1943年,1986年正式提出,1992年变成世界性的公约,20世纪末把景观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一个尺度上的内容。风景园林的多样性远远复杂于生态意义上的景观多样性。另外还可以看到气候的多样性。中英文气候有很大不同,中文气候是时间上的维度,英文上的气候更偏向空间分布。风景园林学和土壤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但是研究也是不够的。文化多样性是1995年提出的,晚于生物多样性,但文化多样性的研究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宗教,艺术,经济,社会,都是和人有关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不是孤立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都不等于风景园林的多样性,风景园林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存在道、德、理、术、用、制、象、意的多样性。风景园林的现象和这八个字都是密切相关的。
杨锐教授分别研究和阐述了道、德、理、术、用、制、象、意的多样性,并指出这只是一种尝试和初步的研究框架。
在“境德”的多样性方面,杨教授提出中西价值观对等的交流是不够的,中国价值观受到西方四次价值观的影响,但是中国好的思想并没有反过来去影响世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其实就是一个境其地的过程,调节人和天,然后产生美的过程。杨教授认为我们的价值观对于创新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可惜的是现在的交流是一个单向的交流。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做不同的项目时候也会有很多价值观,对于分析风景园林的作品是很有意义的。
在“境理”的多样性方面,从周易开始,到新学我们就和西方有一个很大的连接。在新学之后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之间的过渡实际上就是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园林学。风景园林学比园林学尺度会更广一些,是从居住区的尺度到地球的尺度。但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我们都借用了别的学科的理,却没有自己风景园林学的理。
“境用”的多样性是指在不同的时期风景园林的功能是有变化的,对于不同的个体,风景园林的功能也会有变化。
“境制”的多样性可以从人工、自然机制,境制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自组织的还是他组织的几个维度来考虑。
“象”也可以找到不同的维度,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方面都有多样性的表现,同时在视觉方面又表现为比如对比,统一,和谐,冲突等关系。
“境意”受到环境历史的影响。西方文明,中部文明,东方文明的“意”是不同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意”。中国强调的就是情景交融,圆明园四十景,可以分成三层,立意、达意、传意。其中有一景“万方安和”,通过达意表达出来,万字就是代表光明的意思,立意和达意都是设计师的工作。中国在“意”的方面确实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传意是设计师和使用者的沟通,以辞赋,匾额,绘画等方式表述。
境的多样性实际上是由道,德,理,术,用,制,象,意八个演员角色,出场顺序的不同而创造的。
杨教授总结了几个结论:
- 多样性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自然,文化很多领域都有多样性的研究,但是现在并没有一种研究将多样性系统化,进行集成,风景园林在这方面是有潜力的。风景园林本身有连接性、集成性、落地性。
- 多样式是来自于历史的演进,来自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来自其他学科的发展和风景园林学本身的发展。
- 运用境其地的理论重新定义风景园林学,应用“境谱”的途径对多样性开展研究旨在找到风景园林学在多个向度的发展坐标;八要素谱系式的解剖和阐释、展现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应该触及的知识广度和深化。
- 建立了一个非常初步和粗糙的研究框架。检验这个框架是否有效的指标是看他是否能够有新的发现。
- 图示的方法存在局限性,同时也具有重要意义。杨教授希望通过八个要素谱系式的解剖或尝试能够展示风景园林学科应该触及的广度和深度。
接下来他提出了两个讨论:
- 为什么要研究风景园林学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提出都带来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风景园林多样性研究如何影响风景园林学的实践?
- 多样性的基础是开放性。学科的交叉和文化的交流是很重要的。没有开放性,就没有多样性。风景园林学科如何增强开放性?
最后杨教授介绍了他的研究小组,也希望感兴趣的人可以加入到研究行列中。
景观身份——东京农业大学阿部伸太教授
Landscape Identity
在思考景观身份的时候,大自然是很重要的,在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自然的关照,京都是个传统的城市,有一种民居叫做町屋,夏天炎热,城市拥挤,町屋的结构可以使凉爽的空气在屋中流动。
景观按性质分类,可分为三种类型:
1.自然景观:人为无法形成,例如宫崎县松山地区发生过巨大地震和海啸,在造成巨大破坏的同时,景观也要适应巨大的变化。日本虽然地小,但山区地形崎岖多变。
2. 人为景观:人与大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
3. 人设计的景观:全球化过程中城市设计变得重要,会促进城市竞争力,但在景观方面犯的错误是一样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景观,在人文景观再设计的时候需要加以考虑。
例如东京迪士尼乐园,它位于一个垃圾填埋场之上,我们需要保护周围自然景观,同时将海风带进来,毫无疑问这需要投入大量成本。
在日本约80%的人口是居住在国家约20%的面积中,但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个人的认同感。东京日本桥是所有日本道路的起点,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这种景观被毁掉了,这是100年前江户时代武士们生活的情景,同样例如築地、银座的歌舞伎座。又以皇宫为例,展现了景观的重要原则:用(功能)、强(结构)、美(美观)。
人们的生活与气候息息相关。人们与气候进行互动,景观在各地各有特色。农作物和家畜可以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产生。日本传统设计以木头居多,这也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的展现,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使用这种结构,但这会面临火灾的危险,所以我们需要加以保护。在1939年有一张“东京绿地计划图”,但这个设计已经不存在了,本来东京可以成为一个充满绿色的城市。
最后,从景观身份来讲,什么是最重要的? 生活方式是有个支撑的,这些支撑元素可以成为我们身份的体现,让空间和体系成型,所有人都会受益,人们需要更多欢快的时光,让我们用它原创的元素来做设计,这非常重要。地区自身的魅力只属于这个地区。我们可以绘制出只存在于这样的地区的景观的魅力。而更多的是,我们必须创造出空间和系统,使人们在这一地区能够比现在生活得更加幸福。
圆桌讨论三
主持人:刘滨谊
嘉宾:Sungkyung Lee、王向荣、Luis Ribeiro、杨锐、阿部伸太
刘滨谊:风景园林的多样性范围太广,其中是否还有一些重要切入点,比如景观特征、特质,即我们如何看待多样性,又怎么研究多样性呢?
Sungkyung Lee:我们的起点是:看到景观的区别;最具挑战性的是:看到了多样性后是否做好准备;达到多样性的目的是:了解。要更好地了解景观个体,以创建新的风景园林。
阿部伸太:要去纵观历史。历史上已有许多原创性设计,可以参照,但不可以一模一样。
Luis Ribeiro:我认为可以从不同视角观察。曾有一个学生问我,如何量化风景园林本身的特征?方法论具有逻辑和客观性,我认为应用质量、直觉两者结合来鉴定风景园林的区别,即客观分析、主观视角。
杨锐:我有两点要说。一是多样性既是结果又是过程,而过程常被忽视。有了多样的思想,去尊重不同价值观和技术,自然而然会有设计的多。二是尊重。用谦卑的态度了解土地和人,对于中国来说,要小心谨慎的判断哪些东西需要改变,哪些不需要。
王向荣: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日升日落、晨光暮色一样自然,不管见不见于心,都在那儿,只是我们往往无形中忽视这些自然现象和过程。中国文化有些弱点,过于关注群体而非个体特征。设计师应该具有阅读自然过程和区域文化的能力,训练的太少,应该培养。
刘滨谊: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儿,再提一问:实践和研究的关系是什么,不做设计能研究吗?不搞研究能设计吗?
杨锐: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提出的,对日本明治维新有极大影响。大部分人需要同时进行研究和设计,但也有例外,中国古代有很多文盲,像六祖惠能就一字不识。知,即“理解”,研究有助于理解,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否则设计是盲目的。
王向荣:研究和设计并非缺一不可,但好的设计师肯定两者兼顾。咱们学科很广,比如哲学使视角更高、结构框架更完整,有些领域可以而且应该研究,但有些则很难。个人经历来说,很多实践妙在内心的触动和刹那的灵光一现,灵气在于天性和积累,不好研究。
杨锐:不能把实践等同设计,还有保护、规划、管理、维护……纯粹的研究效果也较差。
Luis Ribeiro:设计是知识的应用,必须去研究。有个我很热爱的教授问我:艺术和设计的区别是什么?我的答案是,设计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去应对不同类型知识,才能最终得到艺术的解决方案。解决过程包括研究、阅读、倾听公众的批评意见。
Sungkyung Lee:我自认为是一个研究者,但设计和研究的过程很像——创新性地、艺术性地解决问题。设计要进行场地分析、找出问题、提取灵感、表达。研究也同样,要提出问题、找出应对的知识类型、制定知识框架、找出研究点。两个过程非常类似,只是沟通方式不同。
阿部伸太:王教授关于自然存在的观点和我不谋而合。在日本,舒适就是以最自然的状态存在。那么我们的研究就是讨论怎样的存在是最自然的,这是我们的初衷。
刘滨谊:讲一下我的看法,风景园林是科学、艺术、工程三方面的结合,科学离不开研究,艺术离不开熏陶,工程要不断实践。作为过来人,我认为工程最重要,二是科学和研究,三是可遇不可求的艺术,三者组成一个金字塔,缺一不可。
本次的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由李雄老师的结语迎来了尾声,他希望作为北林园林学院的学术交流平台,能以本讲坛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中外风景园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并对中国风景园林行业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提高人居环境,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经验和素材。
最后特别鸣谢北京林业大学等主办单位为风景园林新青年志愿者媒体报道提供的参会支持!
Pingback: [会议报道] 2015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16日上午) | 风景园林新青年 YouthLA
Pingback: [会议报道] 2015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16日下午) | 风景园林新青年 Youth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