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志愿者:胡天骄、刘纾萌、王佳玥
摄影:李静娴
2015年6月6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植物专业委员会年会暨风景园林植物与人居环境建设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五层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园林植物景观与生态。年会由上午的主旨报告、下午的论坛一(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及生态修复)和论坛二(园林植物资源及绿化工程)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每个部分又分为嘉宾报告与圆桌讨论。
上午的主旨报告由“我国花卉苗木业形势及面临的挑战(张启翔)”、“植物景观的应用与表达(李战修)”、“北京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技术研究与实践(黄三祥)”和“努力提升植物景观设计水平(苏雪痕)”四个部分组成。下午的报告中,十位来自教育、科研、生产、工程等不同领域的嘉宾从不同角度对论坛主题进行了诠释。
专题发言之后,邀请各位嘉宾一起参与到圆桌讨论环节,圆桌讨论主要由主持人和台下观众进行提问,嘉宾们进行针对性解答。讨论充分调动了嘉宾与观众的积极性,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主旨报告
主持人:包满珠
嘉宾:张启翔、李战修、黄三祥、苏雪痕
发言题目:我国花卉苗木业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发言嘉宾:张启翔(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张教授结合自身经验积累,就我国花卉及苗木产业的发展形势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作了详细的阐述。
一、 我国花卉及绿化苗木产业的形势
- 花卉苗木业发展稳定,运行平稳,产品有升有降;
- 绿化苗木规模化生产技术有了较快发展;
- 苗木新品种培育和创新能力增加;
- 基础研究有一定的提升;
- 花卉及绿化苗木的衍生品和多样性开发得到发展。
二、 我国花卉业新常态及面临的挑战
- 转型期面临巨大挑战,2011-2020年是稳定发展和调整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以质量与高效作为重点;
- 苗木产业存在的问题突出,如总量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等;
- 受多重因系叠加影响,导致花卉苗木价格下滑;
- 加入91版UPOV(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面临挑战;
- 消费、销售方式以及需求的变化,导致新常态下花卉及苗木产业的变化。
三、 新形势下应对挑战的措施
- 控制规模,从数量扩张到提高质量转变;
- 突出特色发展,对地域性种类和品种给予高度重视;
- 注重并加大新花卉作物(包括苗木)开发力度;
- 加大选择和开发抗功能性园林树木与花卉;
- 注重花卉多样性与产品多元化调整。
发言题目:植物景观的应用与表达
发言嘉宾:李战修(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工、首席设计师)
李经理结合公司在北京的经典案例,阐释了自己对于植物景观设计的一些观点和见解。
一、 植物景观设计构成
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师,对植物景观理解和重视的程度决定了设计的成败。
二、 评价植物景观设计的标准
以“师法自然”为准则,评价标准是是否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和实用性,而“没有量就没有美”则预示了现代人的审美从繁杂精致化向大气简洁方向发展的趋势。
三、 北京现代园林的特征
北京现代园林的发展突出体现了大事件的推动及带动作用,如2008年奥运会及2014年APEC会议。经历了20多年数次重大事件的推动后,北京现代园林形成了庄重大气、简约恢宏的造园风格,突出了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是突出生态本质,崇尚简约自然,将会更加明确植物景观的重要性。
四、 北京的植物主题节
以特色植物景观为主题的节日将“逛公园赏花”变成北京市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五、 公司案例
1、 “一城”——东、西、北二环环城绿带
植物景观是整合和协调统一碎片化空间最有效的设计手法。二环带状公园植物景观以郁郁葱葱的乔木林为主,体现“绿色城墙”的理念。
① 西二环顺城公园(6hm²)——北京市乃至全国一平方公里高端产业最聚焦、创造价值最大的区域,以银杏、元宝枫、棣棠等为主,体现金融街的“金色”主题;
② 东二环商务区带状公园(6.3 hm²)——植物景观表现出多元化的特色,在保持二环路绿色项链及古城绿色肌理的同时,结合现代城市建筑文化的特色,将现代建筑符号以立体几何构成的形式延续到绿地之中;
③ 北二环德胜公园和城市公园(10.4 hm²)——以厚重的绿色植物形成新旧城之间的缓冲区,并根据古城墙每隔100m一个城台的特点,用高6m,每组30株的整齐侩柏树阵形成有节奏而连续的景观,另外选用紫薇、紫藤、丝绵木等老北京的乡土树种来体现京味文化。
2、 “一河”——通惠河沿线绿地
通惠河是北京的一条经济命脉,同时也是一条景观河道,近十几年公司沿河道设计的6个风格不同的公园(玉河遗址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庆丰公园、通州商务园滨水公园和大运河森林公园)也整体体现出了由小空间到大尺度,由人文到自然的变化过程。
3、 “一片”——北坞公园(41.2 hm²)
三点特色:
- 借景万寿山、玉泉山;
- 种植京西稻田;
- 秋景种植呼应西山。
最后,李经理就目前许多设计师对植物的生态习性及季相变化都比较熟悉,也掌握了植物的疏密及层次,但种植效果仍然不佳的现象提出了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没放在当地特定的物候条件下去思考植物应该怎样去表现;
二是没有从如何与特定的周围环境相融合的角度去思考;
三是没有与场地所固有的文化特征相融合。
总之,只有通过实际调研及经验积累,遵循从“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最终通过不断建成的实例才能检验植物景观设计的合理性。
发言题目:北京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技术研究与实践
发言嘉宾:黄三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高级工程师)
黄老师就古树名木资源的现状以及保护复壮措施等作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就一些常见问题作了解答。
一、 古树名木资源的基本情况
1、 总体情况
古树名木共40721株,其中古树39408株,占96.78%;名木1313株,占3.22%。
2、 树种分布
古树种类较多,隶属31科,45属,65种,侧柏、国槐较多。
3、 生长环境
44.1%的古树名木都分布在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名园,印证了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保护管理情况
-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
- 开展资源普查,挂牌立碑
- 全面加强养护管理
- 积极开展抢救复壮
- 启动防雷保护
- 组织开展古树认养
- 强化行政许可和监督
三、衰弱的主要原因分析
- 自身衰老
- 自然灾害
- 人为活动
- 有害生物
四、主要保护复壮技术
- 树体空洞无损检测技术
- 土壤改良技术——密实土壤、铺装土壤
- 树洞修补技术
- 树体加固技术——硬支撑、软支撑、活体支撑
五、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抢救复壮重要?还是日常养护重要?
古树名木日常养护管理是根本、基础,抢救复壮是手段、措施。
2、古树是否需要补树洞?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不补就不补。
3、古树封堵树洞时是否需要填充?
尽量内部不填充,可通过内部架设龙骨,外部留通气孔的方式解决通气和支撑问题。
4、 古树是否需要吊营养液?
对古树来说,一般不提倡进行树干输营养液,确有防止蛀干害虫需要时,要做好输液针孔的处理。
发言题目:努力提升植物景观设计水平
发言嘉宾:苏雪痕(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要想提升植物景观设计水平,首先要从根本抓起,也就是教育、教学抓起,因为我们学校在植物景观方面做的远远不够,所以五年前,我们成立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教研室,我们在本科、研究生阶段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希望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能从中获得启发。有两个事例:一是一位美国的园林系的大学教授受邀来访中国,武汉城建学院就展示出了学生的课程作业,看完以后教授说画得都很漂亮,但是建筑的形式模式化,没有独创,没有体现中国的特色,而且没有植物,没有环境。然后武汉城建学院的老师就问他你们学院对学生的植物掌握程度是怎么要求呢?教授说是800种,然后老师问你们是农科还是工科呢?教授说我们是工程学院。二是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校长George Anderson给北林园林专业学生做报告时,第一句话就说:“不懂植物的园林设计是不可被信任的。”然后他又说:“如果人类再不重视植物,就将自己毁灭自己。”他已经将植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所以根据我们在国外的交流学习,设计水平要想提高,最重要的还是植物。我提议,对于植物的掌握需要量化,本科生至少500种植物,研究生至少1000种,负责植物教学的教师至少2000种。同时我想对院长提出两点期望,一是将本科生的苏杭实习由秋天改到春天,因为花朵也是观赏的一个主要因素;二是增加华南地区植物的实习,植物最精致资源最多的就属厦门植物园。这样的话在华北地区掌握200种植物,江浙一带150种,华南地区150种,就可以达到要求。植物的拉丁学名也很重要,因为你不懂拉丁,你就无法进行国际交流。
第二是科研,科研也很重要,我们有很多的园林高校和科研所,学校是一个非常大的平台,提高我们的理论,进而指导生产,科研单位也一样,而且要一直坚持下去,同时找到思路去做。
说到管理行业,比如风景园林师协会,现在大家都说要评风景园林师,我认为要评,但不要随便评,孙筱祥先生是我们的老师,设计、建筑、植物、绘画、文学,样样精通,他应该称得上是特级的风景园林师;园林最主要的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是生态优先,而现在对于植物景观却不够重视,所以如果你只会设计建筑等硬质景观,那是低级的风景园林师;如果你只会植物景观,不会硬质景观,那你也是低级的;如果你植物景观和硬质景观都设计得好,那就是中级的;而像孙先生这样,才是高级的。有一个分级标准是必要的,不能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当风景园林师。
关于园林城市的评比,如果让我来制定标准,第一点就是看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而且要看在植物多样性规划的指导下,苗圃的规划和苗木生产的规划落实得如何,现在正处于苗木调整阶段,量多但是结构不合适。
目前,很多学生对于国外的大师盲目崇拜,我认为不管是听谁的课,重要的是要自己思考,现在最主要的是生态环境,而且园林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分析案例。现在的很多园林都是在强调概念,比如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号称是21世纪的典范,它的理念是架构主义,十个景点中只有两个是植物景点,一个是藤本园,一个是葡萄园。但真正的园林应该是改善环境的,老百姓能接受的,大家愿意去的。再比如香港的南莲园池,与佛教有关的植物寥寥无几,无忧树、菩提树、娑罗树、乌木、鸡蛋花、文殊兰等都没有;又如厦门植物园的竹园,本来是可以做得非常多样而富有文化的,但是设计者根本不懂竹子,怎么去做竹园?改革开放以来,在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怎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从国外我们学到了什么能够符合我国当前园林建设的需要?这值得我们思考。
圆桌讨论环节
包满珠:“张校长提出了我国新形势下花卉产业面临的机遇,新常态下,一些高端的产品卖不出去,正在往亲民的方向走,但是高档的温室生产成本又比较高,请问我们的花卉产业怎么才能持续下去?”
张启翔:“包教授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简单地说,高档的温室现在过多,而且现在中国有很多的地方还在建高档的温室,高档的温室和高附加值的花卉联系在一起,所以无法进行可持续的发展,现在在北京1公顷的温室最节约的能耗也要花费在100元以上,即使是现在用的所谓的地热所耗费的电费也是很高的,其实节约不了太多能源。所以,现在特别高档的温室的建设需要谨慎,其实按照现在的需求已经过剩了,我认为应该是相匹配的,高档的温室要种植附加值特别高的花卉,一是满足不同的人对不同花卉的消费需求,二是高档花卉要重视出口。
包满珠:“如果你遇到一个场地,你有一个自己表达的意愿,但是比如说遇到甲方领导提出不同意见,你是怎么看的?”
李战修:“之所以会出问题,就是因为现在很多领导都是非专业人士,我们现在做风景园林的设计师有很多,但我觉得北林毕业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协调,以我们的专业能力去引导领导的专业意识,最终达到领导认可、专家认可,群众喜欢。”
包满珠:“填补树洞对树木会有什么影响?有没有跟踪做过这方面的研究。”
黄三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目前填补树洞我们用的材料,只要是化工材料,对树都是有影响的,很多时候填补树洞的材料除了填补空隙、与树体结合这个作用外是没有其他好处的,所以我们现在对于材料的应用,就是少使用或者不使用。”
包满珠:“苏老师说风景园林师要有等级,请问苏老师是如何构想风景园林师的?”
苏雪痕:“我在上学的时候,孙筱祥先生和我说过,当时大家就在议论做还是不做,但是他做到了,说明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难度很高,就像特级教师,也是个别人才能做到。为什么叫名校?因为它有名教师,如果都是名教师,它就不是名校了,所以我说就是要分等级,但是这样可能就会得罪很多人了。我们作为专业人士,应该学学陈先生喜欢的梅花,要有骨气,专业人员如果都去随波逐流,那是不行的。等级标准化的制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管是做园林的,还是做建筑的,总之有关人员要在一起讨论,讨论的过程,也是公平地制定规则的过程,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会计师有等级,建筑师有等级,我们风景园林师也一定要有等级。”
论坛一: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及生态修复
主持人:李延明
嘉宾:张德顺、赵文斌、都丽萍、曾凤、尹豪
报告题目:植物园规划的创新模式探索
张德顺(同济大学教授)
植物园是园林专用绿地的一种类型,其规划水平直接影响了科普效果和景观质量,也是展现科技、文化、艺术和园林的重要场所。构建植物园的景观框架和科研展示内容,需要风景规划、植物分类、植物生态学等学科综合起来进行融合,对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交通人文进行本底研究,使植物园成为园林外貌、科技内容、及可持续发展的多维景观实体。接下来张教授结合辰山植物园、眉山植物园、无锡植物园、茌平植物园、济南动植物园、潍坊植物园等规划项目,针对不同项目的区位特点、立地特征、植物的区域分布、历史渊源来阐述植物园在新时期的探索模式。
时代的发展对环境和种质资源保护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对植物园的需求更多,对植物园的园区景观规划要求更高。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植物园在“以科学的内涵和优美园林外貌相结合”的建园思想指导下,使植物园在园林艺术上具备了一定的风貌特征,但是离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内涵与景观统一、研究与示范并重、启智与体验兼顾还有很多探索的空间。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全球环境问题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气候无序变化、碳排持续增长、生物不断灭绝、污染恒定加剧。为优化城市植物环境,满足适宜人居环境建设需要,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发展应走什么样的模式,取舍哪一方面内容成为植物园规划的重要课题。
1.动植物园一体化的生物乐园
动物园、植物园分别是展示动植物的游憩科普场所,长期以来是两类具有相同科普特征而不同游览对象的专用绿地类型。动植物园一体化可以促进植物的保护研究、旅游观赏、科普教育,把动物的生境和植物的生态群落融为一体。
2.迎合大众心理和审美情趣需求的特色专类植物
泰安岳麓益康园按照人体结构分为六大保健区域,通过六大保健区域的营造建立起一处完整的康健花园系统,作为一项理念率先引入,在营建地区特色景观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一处良好的亲近自然休闲养生的胜地。
3.声景景观的传承发展
追求园林景观空间的多感官享受已成为当今发展的重要议题,其中听觉与视觉占感官体验的绝大部分,在进行无锡植物园概念设计时,通过基地的水体景观的现状调查,确定园内人工型水声音景观和自然型水声音景观相结合的理念。
报告题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及生态修复技术初探
赵文斌(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环艺院工程师/副院长)
赵文斌副院长从大遗址、考古遗址公园的意义入手、从而对这个特定的项目提出针对性的原则。最后以汉长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案例展开探讨。
经过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三个五年计划,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六片、四线、一圈”150处大遗址格局。我国大遗址保护的理论、方法、成果已得到世界的认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大遗址,最初的理念来自于西方,但由于东西方遗址特点的不同,它的保护方式应有所不同。针对我国大遗址特点,什么样的保护与展示形式才适合我国的大遗址特点呢?目前在我国文物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以大遗址为核心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目前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展示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考古遗址公园植物种植与生态修复原则有:
- 在植物种植规划与配置效果上:以考古工作为基础,尊重遗址历史场景和地域特征,避免人工化、园林化设计手法运用;
- 在植物品种选配上:具有历史依据、符合遗址氛围,考虑后期维护难度;
- 在植物种植施工上:以不对遗址造成任何破坏为前提,更加重视技术交流与现场对接。
汉长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2014年丝绸之路申遗的重要起始节点,始建于公元前200年,平面近似正方形,面积约4平方公里,是西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权力中心。从现状植被条件与规划难点提出了以下四点基本规划原则:
- 不对原址造成任何破坏,植物与遗址保持安全距离
- 立足于现有植被进行设计
- 对严重影响整体格局的现状植物进行挑战
- 尽量保留野草,保持野趣
主要策略有:
- 注重现场调研、梳理现状植被
- 适当补充具有历史依据、符合遗址特征的植物
- 植物规划建构遗址整体格局与历史环境氛围
- 根据土壤扰动深度限定确定植物最小安全距离
- 注重现场设计与配合
因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植物配置在植物品种、种植方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限制,如何在不破坏遗址历史环境的基础上,提高生物的多样性、空间的丰富性和观赏性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和生态修复的关键难点,也是值得继续深入思考的方向。
报告题目:园林植物景观实践(特形、异形植物巧利用)
都丽萍(北京东方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特形、异形植物巧利用在大量苗木当中占的比例较小,但在当今生态环境利用的情态下对生态是一种贡献,在景观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
标准化生产苗木带来了规格统一、品质效率提高等影响,为机械化操作提供了基础,也保证了大量苗木的供应。植物景观是具有多样性的,植物树形数姿是植物造景的一大优势,结合植物生态习性、周围环境、空间我们可以仿照自然生长形式来组合、配置、拼搭。园林可以仿照自然,选择地点、利用空间做出组合,利用不同配置手法造境、点缀、提升景观品质。
特形、异形苗木是有偏冠、匍伏、自然结顶、丛生乔木、地被、分枝点过高或过低等特点。这些是由于自然环境或者生产过程、绿地改造等造成的。如何利用和运用它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树形树姿孤植、丛植、对植、组合等配置。使用区域可以是林缘、水边驳岸、相对制高点、路缘、草坪绿地边缘、节点、桥头、建筑周边和坡上坡下等地方。利用方法可以是:
- 2-3种规格拼组搭配
- 多种规格同种乔木巧妙拼搭群体植物景观
- 同种植物为主不同种植物少量组团栽植
- 关键节点、拐点、角隅、视线交点等孤植、丛植、拼搭等
在形态特形、异形苗木的利用上还应该在绿化设计说明、种植图中建议有说明,设计交底时对业主、监理、施工方重点说明。
报告题目:广东省滨海地区景观生态修复及应用技术研究
曾凤(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
曾凤工程师从项目背景、研究进展、小结建议、项目实景、团队介绍六方面做了广东省滨海地区景观生态修复工程的汇报。随着滨海旅游地产的火热,公司近几年来承接的滨海旅游项目也越来越多。在滨海地区有台风袭击、盐雾危害、土壤盐分高、保肥能力差这样一种特殊环境。这些因素会导致园林植物的存活率比较低、枝干损折、树叶枯落、植株白化等危害,影响着绿化工程。
研究进展一:在多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中对滨海地区的野生资源展做了详细记录,建立了生长繁殖力、耐盐性、抗病虫害能力、耐修剪性、观赏效果的6个指标的评价体系。
研究进展二:第二是对项目上所应用的园林植物进行的跟踪调研,在2011-2012年间对阳江银滩项目的园林植物应用进行了共5次调查,内容包括园林植物受台风危害调查、阳江滨海冬季植物生长情况、台风影响后的园林植物恢复情况。植物的受害规律反过来指导我们在绿化设计时重视建筑的布局、高度、抗风的缓冲作用。还有一些规律例如在相同地方乔木的受害性大于灌木和地被,这关系到如何合理布置乔木,在两年来的调研里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抗风适生棕榈植物:例如狐尾椰子、老人葵、砂糖椰子、鱼骨葵、矮蒲葵、美丽针葵、红刺林投等。
研究进展三:大规格乔木移植技术,包括种植土处理、土球处理、修建处理,从全方面考虑在移栽技术方面进行改良,以提高植物存活率。
报告题目:设计结合植物——植物景观营造的思索与探究
尹豪(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如果用园林植物景观的一个通俗的称呼:种植设计,拆开来看就是种植设计的三要素“种”——栽植技术,“植”——植物材料,“设计”——艺术与空间理论。其中植物材料的认知是关键。植物是设计灵感获得的媒介,通过观察分析摹绘,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形式语言与设计风格。植物可以给我们设计思维和力量。另一层理解,植物是艺术形式表达的媒介,艺术是现代园林的特征和典型的融合。例如Martha Schwartz 和Robert B. Marx都强调艺术在现代园林中的角色,植物材料作为他们表达艺术理念的一个媒介。其实在中国传统画,如芥子园画谱中用很传统的方式描述了山水和植物。
杰基尔花园设计的色彩规划理论主要体现在色彩序列、灰色调、光与影的控制上。植物配置中对于灰色调的控制很关键,关系到了色彩的对比与协调。中国传统园林当中对于从明到暗有一系列控制方法,在植物材料的配置上同样如此。
设计中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空间形态,我们需要在一个视觉空间形态下去展示园林,例如北京植物园的宿根园的改造过程,一个最初的想法就是要创造空间,将每一块的植物配置主题展示清楚,主题之间又不会互相干扰。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绘画作品获得形式和空间的一些训练。我们依然可以只用植物材料做出一个很好的空间,一个感人的作品。植物材料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讲应该掌握到植物材料本身的大小上面。还有一个是设计尺度问题,在不同尺度下应该注意植物配置的不同方面,做规划层面上的一些探讨。
最后,在种植技术上我们会关注到气象因子、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子,其中我们需要干预最多的是土壤因子。植物景观营造中的核心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风格问题、空间问题、植物材料设计问题、植物材料规格问题。
圆桌讨论环节
观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般位于荒野郊外,一些遗址里埋藏深度比较浅,一般在半米-2米左右,类似遗址在配植方面应该如何协调植物品种?展示空间之间的关系?
赵文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有它的特殊性,所选的植物品种需要依据它的考古成果来确定,通过分析以及文献记载来确定能用的植物品种,在不同的遗址的分析当中要采用不同的植物以起到展示在不同遗址的作用。例如西安未央宫,为了让人知道城墙规模,我们在主要道路上采用油松,让人能看到城墙边界,同时考虑到游客的遮阴效果,在主要道路控制距离以外补种了一排国槐。
观众:张教授介绍了植物规划的有关新的动向,在演讲里多次提到植物园,在处理植物园的景观的时候必然有美与科学的问题,有时候他们是一对矛盾,应该怎样处理这样一对矛盾?
张德顺:在2005年辰山植物园的矿坑的考察中得出一个结论,艺术与科学问题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是一个矛盾。有时很难去取舍其中某一方面,很多成功的案例都是美与科学的结合。
尹豪:我们说科学性主要是植物材料的培育、栽植,里面涉及到很多科学问题不一一详谈。而艺术性这一块,即空间的问题,例如花径的设计,有时侯长达上百米,以达到尺度上的合理,我们做花径更多关注到的是花径内部植物材料的搭配,有没有人看到花径中间的长长的草毯,草毯是一个基底,没有基底,那些秀色可餐的内部植物就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来。另外可能还有花径背后的背景,例如花灌木,这些也应该纳入到花径的统筹的设计当中去,不应该只关注前面草本植物的配置。
观众:植物空间尺度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社会阅历,尹豪老师您是用什么方式什么途径修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植物空间的尺度?您对植物空间尺度的理解是植物的那一阶段?
尹豪:我觉得对植物的观察不仅仅是在最漂亮的时候具有观赏性,应该是一年四季。”美“不能理解得太窄,需要全方位地去观察。怎么培养的问题我还在努力学习和总结当中。但是我觉得一个最实际的方法就是去看。
赵文斌:这个行业有个倾向是重设计轻植物,我们的行业在植物的研究方面,比如说引种、驯化上比较注意,但我们在植物种植技术、修剪等传统的一些方法上可能还不够。我们师法自然,在大自然中靠自然力量对它进行修剪,城市绿化里人为的因素更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种植和修剪技术要上来。
观众:异形、特形植物修剪的时候也需要一些特殊的处理措施吗?
都丽萍:异形、特形植物有它自己的形态,我们原则上要遵循它的原则,保留它原有的树形,比如说杨树是直立型的,修剪成圆头的就不太现实,我们还是尊重它本身的形态。
观众:在生态修复里面,对于原生群落的构建和乡土植物的应用应该如何做?
曾凤:我们的研究中会对筛选的一些野生种进行繁育,有时在做设计做工程中,在市场上很难找到想要的一些苗木,这些会制约我们对野生植物应用到稳定性群落的构建里面。我们也希望能在这方面努力去发展。
论坛二:园林植物资源及古树名木
主持人:赵世伟
嘉宾:吴世江、梁杰、叶广荣、赵晓燕、董丽
报告题目:紧抓园艺产业发展机遇,打造高端园艺产业集聚区
吴世江(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延庆县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 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
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北京延庆举行,吴主任的报告旨在向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内的领导推荐、介绍世园会。报告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园艺消费趋势
- 园艺消费长期呈增长趋势
- 园艺消费结构逐渐多元化
- 新消费方式诱增潜在需求
二、2019北京世园会简介
理念:让园艺融入自然 让自然感动心灵
主题:绿色生活 美丽家园
目标:世界园艺新境界 生态文明新典范
2019世园会预计会有千万量级的客流,吸引上亿人次的眼光。在此前提下,作为筹办地的延庆县致力于把集聚眼光转化为集聚要素,将园林园艺的高端企业、科研机构、人才、信息等要素也吸引到世园会的周边。在这番考虑启发下,延庆县做了园艺产业集聚区的规划。
三、延庆园艺产业集聚区规划
一轴两带三区
- 规划选址:园博会围栏区周边。
- 功能定位: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政府搭台、企业运营;因地制宜,三产融合。
- 发展目标: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园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实现转移就业的主渠道。
- 三大功能:科研与孵化;展示与交易;办公与生产。
- 五大功能:出产品、出标准、出名企、出人才、出技术。
- 六大优势:政策聚焦、信息服务、交易结算、生活配套、展示交易、公共服务。
最终目标是想把园艺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园艺产业发展的福地、园艺科研创新的高地、园艺休闲消费的乐土。
报告题目:几种引进新优彩色树种的物候亮点
梁杰(北京胖龙丽景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部副总经理)
梁经理今天的报告中与大家交流了她工作中的一些经验。
她首先简单介绍了胖龙丽景公司的观赏树木生产与科研项目,该项目主要提供国际木本植物从资源建设到商品建设的产业链服务,包括引种、科研、示范、繁育、生产、商品化、育种等内容。胖龙丽景选取了与我国纬度接近的地区作为引种区域,经过多年的选育形成了一些比较优秀的树种,主要产品可以分成九大类二百余个品种,十分丰富。
72物候是对农民进行农事活动的提示,古人在24节气的基础上划分而来,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一岁。每一候都有植物代表,为了方便设计师选用植物材料,胖龙丽景通过不断地沟通与交流,根据24节气72物候对植物材料进行了记录、分类。
接下来梁经理选取40个品种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槭树系列、海棠系列、白蜡系列、皂角系列、红瑞木系列等。
报告题目:广州古树名木复壮技术
叶广荣(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高工/副部长)
叶老师从事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已经十年,在今天的报告中把广州的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工作对大家进行了介绍。报告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 古树名木保护的意义
古树是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则是国内外稀有的、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或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在文化、科研、经济等方面古树名木都是重要的资源。
二、广州市古树名木概况
广州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从1985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对一万一千多株古树名木进行了保护,其中主要有10个种,包括无患子科、桑科和橄榄科等。在古树名木生长情况方面,经过每年的巡查可以得出,长势良好的有78%,22%的古树长势一般或者较差。针对这部分古树,需要建立衰弱评价体系,开展抢救复壮。
三、古树名木衰弱诊断及原因分析
古树衰弱诊断主要有叶片、树冠、树干、树皮、根系五个诊断指标。
四、古树名木抢救复壮技术
- 立地土壤改良技术
- 立地生态铺装技术
- 树洞修补技术
- 病虫害防治技术
报告题目:基于清漪园造园意境的颐和园园林植物精细化养护实践
赵晓燕(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 高级工程师)
赵老师的报告目的在于探讨如何把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意境长久保持下去。报告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清漪园园林植物景观意境的根源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贯穿了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一切艺术作品,都已有无意境或意境的深邃程度作为评判标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同中国文化和艺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常被称为文人园。
清漪园作为颐和园的前身,由仰慕汉文化的文人皇帝乾隆一手打造,在清漪园的设计中处处体现诗情画意,表达乐山乐水的山水之恋。当然作为皇家园林,也体现出了皇权与等级的观念。
二、清漪园的植物景观分析
研究清漪园的历史沿革,可将其大致分为元明天然山水时期、清清漪园时期、清颐和园时期、现代颐和园公园时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植物景观各有不同。分析清漪园的植物景观,大体有以下特征:
- 尊重植物特性,适地适树
- 讲究季相变化,配置四时不谢之花
- 效仿江南园林,在昆明湖区营造清新婉约、层次分明的水乡景观
- 体王者之风,思农桑之事
三、园林植物在清漪园虚景营造中的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重视虚实关系的处理,清漪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之作,在处理虚实关系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
植物作为园林基本要素中最富变化的一种,其季相变化、清香、光影、声音都在清漪园虚景营造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从清漪园到颐和园植物景观意境的变化
自1888年在清漪园遗址上复建颐和园以后,御苑改为行宫,延续清漪园时期的创作意境,更是注重宫殿区名贵花卉的栽培,为其增添了花开富贵的雍容气象。
晚清至明国时期颐和园宫殿区增植牡丹、太平花、芍药、海棠、兰花等名贵花卉。
建国后在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绿化恢复和改造,形成了一个拥有1600余株古树,40万株乔灌木,165个树种的植物群落。
五、颐和园园林植物精细化养护实践
如何通过建成后的管理延续颐和园造园的初衷?如何将颐和园的景观意境控制在清漪园原有的设计思路中?这需要分析清漪园时期的植物造园意境与对园中植物不懈地精细化养护来延续诗情画意的植物景观效果。而精细化养护有一项几个途径:之一,追求景观细节;之二,讲究视觉效果;之三,强调生态和谐;之四,探索可持续发展途径。
报告题目:多视角的植物景观研究
董丽(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董教授提到当下从政府到百姓都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就赋予了风景园林学科一种新的责任与使命。风景园林学科是解决人地关系的一个学科,而植物在其中又扮演怎样的角色,植物景观如何形成?这其中研究非常重要。
实际上设计单位、科研单位、企业、高校都在进行着各自的的实践与研究,今天的各位嘉宾的报告很好地反映出了这一点。而董教授选择“多视角的植物景观研究”这个报告题目,正是想在高校的角度,再次对植物景观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植物景观的研究是多视角、多层次的,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植物材料
- 植物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植物景观建造技术
- 植物景观维护技术
- 植物景观评价技术
圆桌讨论环节
圆桌论坛的讨论主要围绕2019年世园会的话题展开。主持人提出“如果世园会门票是200元,你是否愿意支付门票钱来参观?希望在园中看到什么?”的问题,请台上台下的嘉宾从各自不同的出发点来回答。
吴世江:专业人员的视角与游客视角存在一定矛盾,这无关对错,是一个选择问题,在组织世园会各部分规划设计时,我一直强调普通游客的视角,希望可以兼顾专业性与观赏性。
赵晓燕:首先希望可以看到美景,第二作为专业人员希望可以看到新优的东西,希望能看到借助良好的施工与养护技术把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很好地表现出来。
叶广荣:结合自己2013年参观园博会的经历,希望园中有完善的配套设施,比如遮阴设施。
梁杰:世园会是一个世界级的大会,自己可能会多次参观,在此基础之上希望每次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希望景观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董丽:世园会是一个园艺博览会,不同于园林博览会,希望在其中看到新的园艺成果,包括品种、技术,而更重要的是理念,通过展示来引领人们。
苏雪痕:苏教授赞同董教授的观点,强调世园会的定位十分重要,不能偏离。世园会要着重资源和技术才能把握未来,只有资源没有技术只能为别人做嫁衣。所以我们筹办世园会一定要在资源、技术方面有所收货后,不能白白花费资金,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张德顺:担忧世园会仅仅是政府出资搭台,展示的是国外的品种、技术,随着大会结束景观效果越来越低,而最终什么都留不下。希望世园会可以制定一个高目标,从规划设计开始,一百年以后可以成为一个世界遗产,像颐和园一样具有经久的魅力。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可以给参与报道的志愿者们一些物质赞赏。
风景园林新青年目前使用的支付宝账户为:zan@youthla.org,您可以在转账时备注一些鼓励的话,我们会将鼓励和物质支持转交给参与报道的志愿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