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8日下午13:30-16:45,风景园林教育大会分论坛“风景园林本科教育特色与多样化”在重庆大学建筑馆多功能会议厅5213顺利召开。会议由成玉宁教授、刘晖教授、王良桂教授和万敏教授主持,共有来自全国8所高校的8名嘉宾进行发言,共同探讨风景园林本科教育特色与多样化的问题。其间穿插了提问讨论环节。主要展示了各自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教育的办学特色,也提出目前本科教育规范化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现按照各位老师的发言顺序,对其发言内容进行总结。
(分论坛 上半场)
同济大学风景园林毕业设计特色教育-从“综合运用,有效实践”到“全面评估,角色转型”
金云峰(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导)
金云峰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毕业设计应有“学以致用”的特点,“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济大学的特色教育体系中的教学理念为“综合运用、有效实践”,教学目标应当做到“全面评估、角色转型”。
毕业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它强调的不仅是“学”的过程,更是学以致“用”的过程。“承上”是延续和综合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四年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等,这些内容最终都围绕于毕业设计,是完成毕业设计教学任务的根基;“启下”是立足于毕业设计的教学成果,强调通过毕业设计的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对于未来发展的最大帮助,也强调毕业设计对本科教学的反向指导作用。
特色教学理念与目标应当具有前瞻性。不仅仅将毕业设计视为本科阶段重要的考察,更应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学生定位发展以及学生业务能力,重新审视毕业设计被赋予的丰富内涵。达到“综合运用、有效实践”,“全面评估、角色转型”。
“综合运用”首先不应局限于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要求,而应是各门课程和实践活动的系统整合;其次毕业设计过程应对学习知识进行全面掌握和运用,集中体现本科阶段所学的各门课的相关知识、各类技能与实践操作手段。应当引导学生使用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全面挖掘自身的专业能力完成各项毕业设计任务。
“有效实践”中的“有效”必须用到学科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必须能从实用性和操作性的角度检验实践结果,实践的过程必须能解决当下的具体问题,也为以后的实践积累经验。
特色教学目标应做到“全面评估、角色转换”。针对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风景园林行业实时的人才需求信息,不但遵循毕业设计成果的要求,更注重学生在过程中的学习,关注毕业设计项目方的评价,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设计成果的意见和建议。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要能够充分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转型,必须具备至少两个方面的属性:一是实用性,二是研究性。
特色教学内容应具实用性。具备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进和提升,更包含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做到“真题真做、现场调查、专题研究、校企联动”。教学应用的成果转化是对毕业设计的全面评价也是对毕业设计时间的反馈与调试,同时转化形成的新的成果又是促进特色教学改革与创新、指导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因素。
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教学,始终强调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已经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不仅能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更为毕业生顺利完成学生与工作的角色转换或者继续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深造提供直接帮助。
中央美术学院景观工作室教学
丁圆(中央美术学院景观学主任、教授、12工作室导师)
丁圆教授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构架,风景园林专业以及相关专业设置的构成关系,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景观12工作室教学情况。
他首先指出,目前国内专业背景为农林院校、建筑院校、艺术类院校和其他类院校四种。这使得专业基础不一、教学机制严谨性不足,环境艺术设计转换而来,受原有影响经验教学、随机性、科学性不足等问题。艺术类院校较其他几类院校的优势和特点是重视人文与艺术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会促进艺术学科间横向经验交流频繁,教学形式多样等。应当与其他专业背景院校互补学习。强调了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能力:了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规范标准;掌握开展不同空间尺度景观评估和规划、场地规划、细部设计的方法,具备综合运用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进行空间营造的能力。
2. 风景园林植物应用能力:了解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生态习性,掌握园林植物引种驯化、新品种选育及园林植物产业化技术,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生态与多样性保护及其他园林植物应用能力。
3. 风景园林工程的组织实施能力:了解风景园林工程材料的特性、结构、施工工艺,掌握风景园林工程的技术方法、程序和要求,具备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监理和养护管理能力。
4. 风景资源和遗产保护能力:了解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具备开展风景资源勘查、风景价值识别与评估、保护和修复以及开展风景资源预警等工作的能力。
5. 风景园林经营管理能力:了解风景园林法规与政策体系,掌握风景园林经营管理与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开展风景园林法规与政策体系、法定行政程序实施管理,风景园林经营与使用者行为管理,风景园林工程监理,风景园林教育与科研等工作的能力。
其次,他对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和其中的12工作室做了介绍。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学囊括2年的基础教育(建筑学基础),1年半的专业基础教育(风景园林基础),1年半的工作室导师制(个性教育)这三大部分。教学设计追求“小而精”,强调原创性、探索性和艺术性,关注艺术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
2005年完善了中央美术学院专业结构,正式成立景观设计专业,随之成立12工作室。各工作室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工作室关注社会热点课题,包括传统村落再生,生土窑洞建筑活化,“理想城市艺术介入”,健康老龄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口袋公园设计等。
12工作室的教学定位:
(一)注重实践锻炼的工作风格,重视文化艺术的原动力、生态低技术、被动式方法研究和风景园林的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强调原创性、探索性和艺术性为学科建设目标。
(二)重点突出中小尺度的风景园林设计能力,“空间艺术化、艺术空间化”的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和空间艺术造型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上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训练,加强学生艺术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着力培养富于学术创新精神和原创设计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工作室教育体系实践性应用性重点方向明确。对知识体系进行补充,突出方法论的学习和应用(读书会-规划、建筑、景观、艺术),注重方法加强多层次实践锻炼;突出实际课程的规划设计和研究能力的锻炼培养,注重艺术素养培养,进行小课题讨论从而增加观察事物敏锐感,引导学生参与委托课题研究和实际设计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能力。
并且还指出由于风景园林学科具有多元生源背景,科学和人文多层次,户外自然与人工环境多样性特性。所以必须在风景园林学科基础之上,给予更多拓展空间,发挥学科的多样性。教学标准化体系中教学质量管理资格认证体系的单一扁平化、非特色化应当通过鲜明个性的特色教学达到教学质量的控制。
融通·创新——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思考
张斌(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教授、园艺林学学院副院长)
张斌教授提出了风景园林学科的“各美其美、殊途同归”;特色教育的“核”与“规”。并对华中农业大学的风景园林教育做了一定的介绍。
他首先探讨了“核”与“规”的问题。行业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对行业进行定义的基础。风景园林学科的“核”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风景园林本科教学以规划设计为主导;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是风景园林学科的“规”。
其次对华中农大风景园林专业的办学历史及人才培养做了简短的介绍。华中农大坚持“艺术与科学交融,人文与理工渗透(文理生兼收),理论与实践融通”的教育理念,探索培养“基础宽宏、专业精诣、个性鲜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华中农业大学复合型创新型风景园林人才的“看家本领”是各种尺度下综合协调,运用各种软、硬质风景园林要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中农大有以下几点教学特色。
一、打造复合的课程体系与结构:博专有度的课程体系 + 梯度设计的实践体系
1. 博专有度的课程体系的总原则是“基础宽宏、专业精诣、个性鲜明”。主要反映在课程的合理安排上。专业课有效整合5大板块——艺术原理+规划+设计+工程技工+史论,教学目标明确,避免交叉重复或遗漏;选修课设置6大板块——文化类+艺术类+技艺类+自然类+规划设计类+经济管理类,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达到各模块最低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再结合个性和兴趣聚焦选择一两个模块,使知识结构既有厚度和深度。
2. 创新的实践育人体系的总目标是缩小学生“眼、手、脑”三者的差距。渐次基础认知到综合体悟再到设计实践,最后进行研究创新。
二、教学执行与创新探索
1. 基于教育对象,探索因材施教的理性基础,依循学生认知规律,阶段性目标划分。
2. 基于教学方法,鼓励课程衔接,促进知识融汇。
三、多元的教育教学载体,展开系列“景园”活动,提供多元的教育学方式。
四、责任表达爱心,每一门课程均落实课程建设责任人;每一次实践活动均落实领队、人员,并组织先行集体研讨、集体备课;每一个实习基地均有责任联系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有高职导师负责职业规划的业务提升;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或导师;每一位教授都必须教授一门以上本科生课程。
从“综合”到“提升”——风景园林专业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研究
朱捷(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朱捷教授在发言中解释了为什么风景园林专业城市设计课程教学需要“综合”?如何达到“综合”?“提升”了什么?这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综合” ?
城市设计具有很强的专业综合性,它是以修建环境中日趋复杂的空间形态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文化、功能、生态和经济等诸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空间对象展开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城市设计的重点往往是城市公共空间,因此和风景园林专业关系密切。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教育需让学生充分了解城市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城市框架和肌理的组织技巧。城市设计可以为风景园林专业同城乡规划学、建筑学专业提供一条相互联系和互动的纽带。
二、如何达到“综合”?
1. 合理设置课程
2. 坚实的理论基础:图底理论—形态学、联系理论—拓扑学、场所理论—现象学、生态学、类型学、其他城市学术思潮。城市空间构成的基本方法、城市典型空间类型、城市设计基本步骤。
3. 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复杂性。了解现象学的场所精神理论,掌握“识别性、可达性、多样性、活力、语境”设计概念。
4. 理解城市设计研究的系统性。理解新型理性主义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城市片区层面上的城市设计研究的基本过程,了解景观都市注意的设计理念。
三、“提升”了什么?
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构建“景观化城市”的设计能力,不仅能打造“城市景观”,也能打造“景观城市”。
提问及对话环节
第一个问题:如何解释“顶天立地”?
赵兵:“顶天立地”是我们苏州省教育厅队风景园林专业建设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很巧的是,我们学校很早就提出来要有国际化的视野,立足本土的办学模式,其实这两样是契合的。“顶天”即在品牌竞争力或专业办学理念上要有国际化的战略,能够看见全球相关专业的所作所为和优缺点;“立地”则解读为本土行为,中国在园林建设中几乎是最大的市场。如果我们不去立足于本土,不去为本土服务的话,很显然就没有“根”。
第二个问题:贵校开设《场地规划》这门课的学时是多长?课程上如何侧重分析方法?
陈磊:课程分为原理课(20学时),设计课(36学时),总共56个学时。其中原理课着重讲方法论。场地规划可从纵向上“宏观/中观/微观”由大到小进行分析,也可从平行角度进行分析。再则从问题出发,把各种场地分成不同的类型区讲,要求学生自己做调研,做课程设计,真题真做,有真实感受。
(分论坛 下半场)
期待质变——园林专业课程生态培育与品牌专业建设
赵兵(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赵兵老师对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状况提出问题并发起探讨,并对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做了概况说明。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的自然栖息地被人类活动的痕迹割裂得支离破碎。学科、学校、学院三重隔离使得教育生态环境日趋破碎化。
二、探索与实践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其基本思想内核是:真正确立起系统整体观念、民主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的思想以及动态发展的观点(课程价值取向);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课程目标),把科学、艺术和道德融入人的生活成长中(课程内容),注重教学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体验性探索性的框架下进行自主性学习,并且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中外风景园林相关专业进展
强调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间的联系,建立解决全球性社会环境问题的团队。基于项目服务的经验性学习,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建立起桥梁。
四、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坚持顶天立地,坚持特色发展,坚持分类建设,坚持示范引领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的基本原则。计划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训练,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发展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加强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以及对课程教材资源的开发的打造200个全国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专业;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形成富有弹性、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产出一系列优秀教学成果和优质教学成果。
基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的场地规划与设计教改研究
陈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陈磊副教授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场地规划与设计课程沿革。
依托建筑学专业的场地设计课程具有工程性和技术性的特点。风景园林专业更加强调场地本身条件及特性对于设计的影响。场地规划与设计通过培养学生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的场地分析方法,分析认识场地的“特质”,尊重场地“特质”规律二进行设计。场地分析课程在风景园林本来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各设计课程的基础理论支撑,其理念及设计的方法论贯穿于后续的缩影设计课程。希望通过场地分析培养学生对场地调查与观察的能力,掌握场地分析方法。通过总体布局培养学生系统性、整体性思维,建立场地与环境、建筑、城市、景观园林是相辅相成和相互渗透的整体的宏观认知体系。通过对工程技术初步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程性图纸表达方法。之后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进行场地分析、总体布局,并运用于实践教学当中。
理工院校环艺专业风景园林设计课的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高莹(大连理工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
高莹老师在发言中介绍了大连理工的办学基本情况及其特色。
在众多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中,由于教育平台以及学科背景差异的影响,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针对理工院校环艺专业风景园林设计课的教学体系构建展开探讨,对其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题统筹,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分析,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此类学校文理交叉的综合效应,为风景园林设计课教学提供有效的科学支持。
以通用设计为导向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模式探索
沈中伟(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傅娅副教授代汇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 副系主任)
沈中伟老师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背景。探讨了风景园林本科教育开展设计类“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建筑大类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特色。
2002年西南交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开始招收景观建筑设计本科专业,经过不断发展与积累,2015年7月13日,建筑与设计学院成立。在新学院成立的背景下确定本科专业的特色转变为:建筑+设计+艺术。在工学、农林、艺术这种多样化,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位一体的风景园林教育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领域又具有综合性与多样性特质。并且现阶段高中毕业生专业通识基础缺失。由此风景园林本科教育开展设计类通识教育非常有必要性。它能培养设计思维模式。
提问及对话环节
第1个问题:如何解决实践和教学脱节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做设计时若不结合实际场地的问题?
朱捷:老师要有严格的评审逻辑,不能让同学们有侥幸的心理。设计过程中老师应当时时关注学生的动向,及时提出问题。我们杜绝纯粹的视觉设计,设计应当结合生活,充满人文情怀,具有特色。
刘晖:在教学设计课程中增设“诊断”环节,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再进一步发展设计。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杜绝白日做梦的概念,要有逻辑线索。
第2个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丁圆:可给给学生设立阶段性目标,适当给点压力,以控制节奏感。另外可以采用“挑拨”的手段,制造“矛盾”来形成竞争。
成玉宁:老师不容易,首先要当警察,其次要做阴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