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下午的会议由瑞士拉珀斯维尔应用科技大学Peter Petschek教授,哈佛大学设计学院Bradley Cantrell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 Joerg Rekittke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李敏教授,同济大学金云峰教授、刘颂教授、王云才教授,东南大学石刑教授、傅大放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胡永主任,美国环境系统研究局马劲武高工,共11位嘉宾发表了演讲。
Rain(Storm) Water Management (RWM)雨洪管理
Peter Petschek(瑞士拉珀斯维尔应用科技大学教授)
清洁的雨水是一种基础且宝贵的资源,通过一步步的雨水管理步骤,景观设计师们可以为环境的保护做贡献。2015年,有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可供使用,以使清洁雨水进入自然水循环。来自瑞士拉珀斯维尔应用科技大学景观学系的Peter Petshek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以数字地理模型(DTM)为中心的智能景观设计。SEU的景观学系的学生也在课程设计中应用了智能景观进行雨洪管理。
一、对雨洪管理RWM的介绍
近期的雨洪管理中,有过滤雨水中汽车污染物的铺路石。从前,在无法营建池塘、盆地和沼泽地的场地上,新的模块化滞留系统没法使用。系统的材料是聚乙烯,他们像海绵一样吸水,并且能够经受住土壤下四米的压力。导入到这些结构中的雨水应该首先经过自然泥土的过滤,嵌入到检修孔中的特殊过滤系统会模拟自然土地的过滤。我们再没有借口因为场地不适合营造池塘而拒绝雨洪管理了。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雨水处理措施,瑞士拉珀斯维尔应用科技大学在分级(Grading)中,一步步推进工作流,以确保雨洪管理不会出错。分级书籍的epub版本同样支持手持设备,以帮助进行滞留和过滤的基本运算。
二、分级是雨洪管理的一部分
由于景观设计师的每一次干预都涉及对地表的调整,因此分级在景观设计中有很大作用。雨水调控与分级密不可分,管道设计也是分级的一部分,如今的管道设计可以使用数字工具,高清、半自动并且可建模。
分级意味着数字地理模型,大多数与场地工程联动的数字地理模型都是由电脑计算与绘制,完全自动并且高清。
瑞士拉珀斯维尔应用科技大学的分级教学分为模拟和数字的两种方式,学生在有着坚实的手绘轮廓线和测绘基础之上,在第二学期基本都完全接触了数字分级技术,同时也将数字分级技术运用到场地设计课程。为了证明使用数字工具能更好得解决分级问题,他们做了一个比较试验,验证了数字分级的容易性。
三、智能景观是雨洪管理的一部分
基础设施的BIM设计是项目的不同参与者共享同一个模型,这样避免了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的不同造成的冲突。佩切克教授发明了“智能景观”这个词,以描述建立、管理数字数据模型和在BIM中使用绿色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
- DTM保证了高效精确的的地表坡度设计,使雨水径流进入水循环。
- 基于3D机器控制系统的GNSS挖土与堆土需要形成设计场地的DTM数据,机器保证了地表的精确性,因此雨水径流得以发生。
2015年SEU瑞士拉珀斯维尔应用科技大学第一次将雨水管理加入到先进景观技术课程中,尽管设计场地很小,只是一个停车场,但学生们都很积极,通过分析场地现状相处设计方案引导水进入水循环系统。
景观的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
金云峰(同济大学教授)
金云峰教授此次在数字景观研讨会上围绕数字建造的思考,从“数字设计到数字建造”“同济大学数字设计与建造技术”以及“同济大学数字设计与建造研究成果”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数字设计到数字建造
1. 数字设计
数字设计由早期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朝着辅助设计方向发展,由于参数化设计,运算生成设计,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技术的出现,设计师的设计方式开始极大改变。
2. 数字建造
数字建造,实现了实体性、物质性的现象与代码的编译可能,借助3D打印机、数控机器人等辅助建造设备,从二维走向三维,便于设计方和业主的交流。
二、同济大学数字设计与建造技术
“数字模拟设计”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科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成立了两个国家级实验平台,实验室引进与开发了彩色三维打印机、激光粉末烧结系统等先进数控加工设备并且引导学生开展了广泛的活动。
三、同济大学数字设计与建造研究成果
景观的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分析与建构思想表达,受到其他学科如仿生学、互动性数字设计、材料科学等的启发,并将其创造性地融入数字化设计与建造中。
1. 基于形态自生成技术的数字化建造
及通过分析生物过程和结构规律,一次为设计原型,进行数字化的转译与建构。
1.1 天棚与景观
通过对自然界蜘蛛网及其膜结构的构成逻辑进行研究,探索在极小曲面逻辑中重新分配肥皂泡来进行景观建造的可能性。
1.2 蚕丝混凝土结构
通过对蚕茧微观空间机构构成规律及宏观表皮生成特点进行仿生,拱形结构位于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前办公大楼前。
2. 基于人机交互技术的数字化建构
首先确定互动系统的主体控制器,进而选定传感器和效应器通过传感器将外界物理条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电信号以控制器控制输出,进而实现互动功能。
2.1 机械花园
由于靠近花朵的距离不同,产生不同的感应、不同的声音,引起感官效果。装置的“大脑”采用了开源代码的编写方式。
2.2力之动态
该人机交互依赖于数字加工,实现由动能的传感到热量及光强度的感应。
3. 基于环境性能分析技术的数字化建构
根据周边环境性能如绿化、风、阳光等产生不同的参数,并且考虑各影响因素的程度,形成回应环境的数字化建造。
3.1 数字花朵
3.2 复合生态屋,对西立面的风压进行分析,分析后形成菱形单元,冬天希望能抗风。
4. 基于数控加工技术的数字化建构
以数控加工的思路为切入点,通过断面、嵌片、折叠、等高成形、发泡等多种方法,在相应数控设备上实现。
4.1 集群建造
320根铝管通过集群算法生成不同空间结构,组装成室外景观展亭。
4.2 数字弯折
数控加工技术建造的曲面景观坐具,画图则较难形成。
4.3 机器人木构曲廊
探讨了数字化预制技术和机械臂辅助构筑物精确空间建造的方法。
5. 基于传统材料多维表达技术的数字化建构
即将“砖”“木”“竹”等传统材料换成“预制材料系统”并将“功能”融入其中,形成新的建构设计方法。
5.1 竹编景墙
通过研究传统技艺中的编制手法,通过数字编成与演绎,获得一个个变化的预制材料单体,进行单元拼接,但传统技艺无法达到此难度。
5.2 机器人陶土打印
通过对声学性能的模拟进行数字化几何生形,通过机器人陶土打印技术模拟传统陶罐工艺,最终打印建构出近四米高的连续变化的空腔声学立柱。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南京市40年城市下垫面历史变迁研究
石刑(东南大学教授)
一、研究缘起
起因于对城市发展的认识和相关科学规律的理解,由于当今快速的城镇化过程,虽然GDP总量不断上升,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如热岛效应较为突出,因此石刑教授基于时间的尺度上,对南京市热岛效应的变化及其城市化进程关系进行探讨,有助于科学性得认识城市环境问题。
二、研究方法
1. 该研究采用卫星遥感技术。
卫星遥感是对地观测、感知地球的一种技术手段,在地理学、地球科学等城市规划方面都有广泛应用。研究采用了 NASA自1973年发射的LANDSET系列卫星的遥感数据,可靠性稳定性强,且数据免费。
2. 城市下垫面的确定与分布采用了监督分类的技术处理卫星遥感数据。
监督分类的方法处理数据,以一种已知的地表类型作训练区为基础选择特定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并分析出其他区域的遥感数据对应的地表类型。
3. 城市热岛效应观测的三种方法九条原则。
分别是固定点观测、流动观测和遥感观测。1950-2007年有190余项热岛效应观测实验在全球分布。
3.1 以南京市为实际点的固定点观测,不足之处是每一个点都要有人有物,人力物力大但同时性较好。
3.2 流动观测法,观测设备在车上,如美国菲尼克斯流动观测车行进的路线,非常灵活,但同时性比较差。
3.3 卫星遥感法,覆盖范围较大,数据精度有缺陷,运用单窗算法。
三、初步结果
1. 范围是南京市,北纬32度到32度7分,东经118度42分到118度51分,面积130平方公里。
2. 城市下垫面类型及分布
图中,黄色代表农田,浅蓝色代表城市下垫面,红色代表森林,蓝色代表水面。图片对比,沧海桑田,河西区域1980年大片绿地以红黄色为主,被开发建设。在紫金山南侧,月牙湖东侧绿地被开发。紫金山森林总体缩小,但变化不大。
根据84,90,02,07城市各类下垫面的量化变迁表中,看出各类下垫面的绿地率下降,硬化率提升。南京市热岛效应的变化,七月份白天,反应的是城市冠层温度,和严格热岛效应定义有差异。对数据进一步处理,过去三十年热岛效应明显,变化有3-4摄氏度,呈增长趋势,但得出判定结论需进一步数据。
3. 下垫面历史变迁与热岛效应历史变迁关联性
采取黑箱的方法,不涉及其内在的机理。利用ENVI-MET对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三维城市景观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然后选择合适的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起下垫面历史变迁和热岛效应之间的关联性。需要较多的数据点以提高统计和回归分析的质量和可信度。
4. 下一步的工作
需要更多的数据点,未来可以获得三十年的数据。LANDSET栅格从30.30米到15.15米数据。
一种快速的实景三维园林信息模型建立方法
胡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主任)
报告嘉宾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信息委员会胡永主任,多年关注风景园林行业相关技术的推广研究交流。胡永主任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信息中心工作,从事北京市信息化建设。这次的演讲主要聚焦信息采集的方法。
当今景观的信息模型情况是,园林的信息模型从建筑信息模型演变过来,有的借助第三方开放平台,模型库较少,成本高,标准低,力量相对薄弱。通过新技术以实现实景三维的新的数据形式,为一镜全景呈现快速取得信息,摸索了新的建立方法。
一、信息模型的建立过程
1. 数据采集
胡永主任向我们介绍了All-in-One产品,这一产品集成了工业CCD摄影、GNSS、IMU惯性测量单元(陀螺仪、加速计、磁力计、压力计)于一体,可安装在汽车、火车、轮船、平衡车上进行数据采集。该设备一键操作,体积小,质量轻,可放在无人机上,园路,人行道狭窄的胡同,采集效率高达每小时100公里。
2. 数据入库
存储的数据在设备的优盘里,后可以导到服务器上。将外业数据通过image view软件进行轨迹和照片数据的融合处理,形成完整的内业数据处理基础成果。
3. 数据发布
可在线分享实景GIS,实景数据支持360度全景影像
4. 确立信息模型
建立信息模型,更适合在后期管护中运用,BIM适合在设计阶段使用。对采集成果进行编辑,对园林小品设施进行标注,同时还可以加载多种类型的遥感影像。
5. 信息模型的维护和使用。
胡主任接着给我们进行了信息采集的视频演示。采集完影像后可在视频上进行标注,相应的GIS坐标上也进行了标注,对于快速采集地物信息十分方便,不需要再做测量,影像采集和GPS坐标进行结合。树的高度和道路的宽度,指示牌等都可以量测编辑,采集车最高时速一百公里,测量回来后可进行编辑分析问题。
二、信息模型的基本要素
信息模型要素主要分为十类:古树名木、行道树、护树设施、花架花钵、绿地等。
三、局限性
1. 数据采集设备的限制,要求放在交通公路上使用,无法人工携带,虽可借助自行车,但最低时速有要求。镜头的朝向有一定的限制,不能实现固定点数据的采集。
2. 受限于设备和技术路线的限制
3. 并非真三维,无法实现辅助设计功能,主要用在养护管理上,与其他软件对接较差
四、发展方向
澳门半岛高密度城市街道空间绿视率评价研究
李敏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李敏教授的分享从其课题研究背景以及空间绿视率的相关概念出发,结合澳门高密度城市街道空间绿量实证研究,详细阐述了街道空间绿量的评价方法,继而总结出街道空间绿视率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当今高密度城市街道空间绿视率的绿化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一、研究背景以及相关概念
研究背景:如今,绿视率逐渐成为判断城市绿化水平与绿地质量的评价标准,但传统二维平面的绿化评价指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均很难真实反应空间绿量情况,因为绿量不仅仅是平面绿量还有空间绿量。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如何提高绿化水平、构建合理的绿地系统?这就需要引入三维绿量评价指标才能客观评价高密度城市街区的绿化质量。
相关概念:
- 高密度城市:人口密度大于15000人/k㎡
- 超高密度城市:人口密度大于25000人/k㎡
- 绿视率:1987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青木阳二正式提出绿视率概念,认为其是在人的视野中绿色所占据的百分比,发言研究的“街道空间绿视率”则指人眼感知的街道空间内绿色植物景象所占视野的比率。
二、街道空间绿量的评价方法
城市街道空间绿量由物理绿量与心理绿量两部分组成,物理绿量可通过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进行度量,心理绿量可运用绿视率指标测定评估。其中物理绿量及度量可以直接测量,卫星、遥感、航拍测量等方式均可准确测量(澳门抽样调查绿地率基本都在20%以下);而绿视率则是将人眼感受到的感知绿量通过照片形式固定并通过计算将感受绿量物理量化,具体分为分为调研时间的选择、抽样方法、拍摄方向、计算方法四个部分。
1. 调研时间的选择:应该在植物景观效果最佳、植物生长最茂盛且外界影响因素最小的时刻进行绿视率测量,一般宜在6-7月份进行。
2. 抽样方法:
- 系统抽样法:将调查的城市区域看作整体,按照一个或多个限定条件将其分为几个部分,再从中抽取一个观测点。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观测点选取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且易于理解、效率高,适用于范围较小的区域。
- 分层抽样法:每个城市根据自身特点设定一个或几个对观测点影响较大的划分条件,将总体分为若干区域,再从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测点,合起来组成样本。
3. 拍摄方向:调研观测点的拍摄方向主要由道路形态决定,城市道路应朝道路沿线和垂直方向拍摄,丁字路口于交叉点上朝3个方向拍摄,十字路口分别在步行道取4个点朝道路交汇中心拍摄,圆形地拍摄方向数量取决于相交道路的数量。
4. 计算方法:GIMP软件多用网格法进行计算,将图像按40*40网格划分,采用四舍五入法统计绿色方块所占比例。
- 公式:绿视率=绿化面积/视野面积*100%
三、澳门半岛街道空间绿量实证研究
1. 实验仪器:数码相机、电脑、标杆、皮尺、卷尺、三脚架
2. 拍摄点的确定:澳门半岛街区道路转角较多,视线路线差异大,故取值点不宜太少,拍摄点按15-50m间距设定,共502个。
3. 照片处理:用cad圈出绿色部分求出其占整个画面百分比。
4. 样本街道:共选择29条人口密度大于25000人/k㎡的街道
测量结果显示,85%测定点的绿视率在20%以下,约61%在10%以下;因此可将20%定为评价1级临界值,将10%作为达标数值,10%以下为未达标数值。对于街道宽度小于12m的狭窄道路,绿视率要求值宜适当降低,以5%作为达标值。
四、结论与启示
研究显示,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绿视率低于15%时,街道空间的人工痕迹感觉明显增大;绿视率大于15%时,自然感觉便会增加。通过分析影响绿视率大小的各类相关因素,得知行道树数量、道路宽度及绿化配置形式对街道空间绿视率的影响较大,而绿化树种的冠幅、绿带宽度、长度和数量对街道绿视率的影响较小,相关性较强的影响因素,可作为提高街道绿视率的设计指引。
综合生态:协议、仿真和操作的不确定性(Synthetic Ecologies:Protocols,Simulation,and Manipulation for Indeterminate)
Bradley Cantrell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设计与工程有限元方法创建了静态对位,不断波动的系统。而计算设计研究,工程模拟和计算流体动力学等为设计者提供了工具来挑战系统工程与知情动态解的确定。综合生态景观手法描述自治协议是通过数据的多个物理和时间尺度从过去和未来的情况出发的概念学习方法指导。这种方法,发展为景观的不确定性的一种反应,表示为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设计计算方法。
一、合成生态的案例——代谢森林(Metabolic Forest)
课题要求学生设计一种“综合生态”,使用的实时监控和响应技术摆脱简化的稳定、确定、秩序的方法。奥克兰西部最为关键的问题时港口空气污染浓度的加剧,“代谢森林”寻求代谢导致癌症和其他健康相关问题的有害颗粒物,通过响应周围基础设施旨在提高植被的生物代谢与微污染物的改善功能。
通过上图中的不断计算与模拟,可以推导出如下结论,即高速公路系统和城市之间的城市森林缓冲区可以归类为地中海气候的潮湿温带雨林。
针对具体问题,通过提供提供所需的生物过程的条件,设计生物系统来抵消被认为是有害的输出。两极嵌入式智能使空气中颗粒脱落到茂密的森林以改变空气密度使之接近高速公路空气密度。
二、Sedimachine
Bradley Cantrell、Justine Holzman和David Merlin共同设计的’Sedimachine’模型,被设想作为一种大规模模拟沉积物转移的模型用来提出解决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土地流失问题。Sedimachine是一种简化的物理和数字模拟混合模型。实验先建立数学模型,然后使用数据分析并且操作部署设备的物理模型,建立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新型关系。
Sedimachine 的监测能力依赖于 Microsoft Kinect技术。从Kinect表面收集到的数据是通过参数化建模插件生成的数据以表示当前的地形。
模拟是非常简单的,只需阐明基本过程。但最重要的方面是该项目是虚拟和物理建模的集成实时反馈回路的应用,强调一种全新的、自动化的操作方式。通过监测、传感、驱动装置等方法采用闭环反馈控制系统,根据驱动的具体操作规则,基于控制设备的设计,开发大型沉积物处理投机策略将成为可能。
Wetlands Treating Highway Runoff with Different Filter Materials
傅大放 (东南大学教授)
傅大放教授的发言就如何把水景和景观修复结合在一起这一问题,从功能、分析、宏图等方面与大家分享了其参与的“昆山嵌画(The Kunshan Mosaic)”项目的规划模式及其设计理念。
一、水景的功能
傅教授的发言中首先指出,水景的首要功能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其他主要功能,具体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 水体环境的改善
主要包括:营养物的去除即解决水体富营养化(Nutrient uptake)、改善源头水质(source quality)、河流底泥(substrate)、河岸区域(riparian zones)、水体循环(water circulation)、遮阴处理(shading)等方面。
2. 城市景观整合
主要包括:绿色走廊与蓝色走廊结合以发挥更大的生态功能(green&blue corridors)、绿色城市马赛克(mosaic of green patches),山体作为生态保护区(mountain as key refuge)等方面。
3. 生物种群扩大
发言提出,绿色范围的面积决定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具体包括:生物形态多样化(mosaic of habitat types)、绿色地块最大化(maximise size of green patches)、种群修复原位化(translicate species with limited dispersal)等方面。
4. 乡土食物供应
主要包括:保证食物安全(providing food security)、减少食品运输路程(reduced food miles)、向当地居民提供高经济价值作物(high value crops for local community)等方面。例如,在不增加污染的情况下,苏南河滩地种了蔬菜可否形成景观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5. 微观气候调节
通过景观的营造最大化的调节城市的微观气候。主要包括:减轻城市热负荷(reduce heat load)、强化植物蒸腾降温效应(increased evapo-transpirational cooling)等方面。
二、构建城市嵌画
1. 基本要素
基于昆山的外环线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如何使破坏最小化是项目主要指导思想,实现城市嵌画需考虑以下四大要素:
- 水体:清洁水体、丰富生物(鱼类与水生植物)、品质生活
- 森林:清新空气、多样种群(植物与野生动物)、观赏娱乐、苗木生产、微观气候
- 农业:自产自销、区域自理、互动参与
- 文化:公共空间、交互链接、交流活动
2. 环路交错类型分析
快速环线的建设可能会带来环境破坏,通俗的恢复环境的做法为打造绿色走廊,但环线同时破坏了原有水系,项目如果要把新老昆山生态走廊结合,可以尝试把原有斑块扩大,使新老走廊有所关联,原有水网和外围水网发生关系。通过模型分析水网走向、闸阀泵站,同时布点检测,研究人员发现昆山水质较差,其水网水质比五类水体还要差,那么如何通过景观工程改善水体质量? 就此问题发言中归纳出五种水路交叉类型用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交叉类型:主流穿越型(通航)、主流穿越型(不通航)、小河交错型(绿地)、小河交错型(道路)、沿路廊道型——平行河道型。
项目根据不同的交叉类型确定不同的设计形式,根据水质去计算削落带的面积,水体停留时间以及植物的种类。通过计算不同点的沿河绿地延伸入水的面积、深度、形状确定设计形式以及不同设计要素的比例。
三、宏图
宏图部分由三个方面构成,包括大型多样种群区块、城市农场和围区水质管理。其中,就围区水质管理部分傅教授具体阐述了项目中如何改善水质这一问题,即项目把植物多样性较好的斑块现有绿植体量和目标体量进行计算,确定斑块面积,让斑块中的地系统对水质进行净化。老城中分不同的围区单元进行调查,确定现有水体和目标水体面积以及水体流动形式,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基于数字景观模拟的上海东方明珠可视程度分析-dla-DN
刘颂 (同济大学教授)
刘颂教授在发言中以东方明珠在上海北外滩区的视觉引导作用为切入点,与家大分享视觉分析及其应用、数字景观模型的构建、景物遮蔽分析、景物构成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数字景观模拟方法的优势进行了肯定。
一、数字景观技术体系
1. 视觉分析及其应用
通过计算机建模获取量化的视觉基础数据,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数学统计信息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规划控制角度来看,视觉分析分为点线面,如果转化为数学分析模型,即可分为:
- 视点分析-点状空间-可视性-可视性分析、
- 视廊分析-线状空间-可视程度-景物遮蔽分析、
- 视量分析-面状空间-视觉质量-景物构成分析、天际线分析
2. 数字模型的构建
数字景观模型的构建是视觉分析的基础。研究选取代表性的数字工具:ArcGIS、SU来进行数字景观建模的构建。
3. 景物遮蔽分析——东方明珠可视性分析
具体方法:
- 构建数字模型,记录空间数据;
- 利用空间数据求得遮蔽物相对视点的高度h、目标物相对视点的高度H、视点至遮蔽物的水平距离D;
- 通过数字工具的空间数据运算功能计算X=[(H-1.60)*d]/[(h-1.6)]*,即获得遮蔽指数X值。
应用:东大名路上东方明珠的可视情况分析:
- 在东大名路上每隔60米取一个观测点,共41个
- 关联属性表,批量计算41个观测点的x值
- 获取到41个点的景物遮蔽指数x,图表表示
- 将x值反应到实际区域中,即可得到整条路的视觉质量趋势
利用遮蔽指数分析,可以对目标物的可视情况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规定景物遮蔽指数x的值来对视廊的质量进行控制,从而对建筑的高度提出要求。
4. 景物构成分析
景物构成指数主要用来描述某一固定视野中人感受到的城市视觉环境组成情况,数值大小取决于环境构成要素,本身的外形总轮廓线所限定的空间与整个视域空间之比。研究中采用颜色媒介获取景物面积,具体思路为:在已获得的视野图像上,通过对某一颜色的RGB值或RGB值区间的提取,计算该颜色的栅格个数,从而进行比例计算。
二、结论
1. 用数字技术实现景观视觉环境的模拟与定量化分析。
2. 依托数字模型对视觉景观模拟分析,有利于在方案设计阶段对方案的视觉景观进行评价和权衡,从而调整方案到最优状态。
3. 进行景观视觉分析也可以对有价值的视觉景观对象进行识别,从而为观赏点、游线等的选择提供充分的依据。
4. 在视觉景观控制和保护方面,景观视觉分析可以对现存的项目产生的视觉影响进行评估,也可以对新建项目产生的视觉影响进行预估,提供一个量化的分析数据,辅助决策。
数字景观保护和规划的网络资源比较
马劲武(美国环境系统研究局高级工程师)
由于数据在地理设计中很难获得,但却至关重要,因此马劲武高工此次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地理数据的获得方法和各自的优缺势。
马劲武在esri工作了18年,掌握的地理信息理论及资源丰富,向我们推荐了可以获得免费数据的四个站:
- Global Forest Watch (GFW)
- Global Ecological Land Units(GELU)
- Global Land30(GL30)
- Landsat8 Views(LS8V)
1. Global Forest Watch全球森林观察——GFW
全球森林观察可以实时观察全球森林健康,检测森林变化,展示国家统计数据,允许数据的下载,并且有着交互的信息图片。通过该网站,马劲武惊讶得发现,在全国18%的森林覆盖率的前提下,江苏省的森林覆盖率却只有2%。
- 优点:网上信息图片的交互界面良好,容易获得的多种数据来源,可以改变的年份和地区监测数据。
- 缺点:以森林数据可视化为中心,缺少其他的数据。
2. Global Ecological Land Units全球生态土地单元——GELU
它是第一个全球的和全面的生物圈地图,既是生态的,也是生理学的,且是故事图。
- 优点:全球生物体的地理敏感成图,与真实生活相关的故事地图,可利用大数据。
- 缺点:在TOC中集合3923种等级仍然太多并且低效。
3. Global Land30中国的礼物——全球土地30
该网站由全国地理信息中心创建,之所以叫三十,是因为地图的分辨率为30。地图将生态系统分为10种,水体、湿地、人造地表、冰川、草地、裸地、耕地、森林等。网站有中英两种模式,可以直接在网站选择图层,类似一个小地理信息系统。呼伦贝尔、千岛湖等景点都可以在地图上标明。
- 优点:地理敏感和分类的制图,有典型网站参考的标注图例,是一个独立运营的地理信息系统。
- 缺点:用户个性化的定义需要有开发者的技能。
4. Landsat8 Views 地球资源卫星观测8
- 优点:通过ArcGIS的动态图像信息能够应用来自USGS的最新地球资源卫星观测到的数据,整合ArcGIS桌面版和手机应用,应用的界面原型。
- 缺点:需要容易改变的检测用户界面。
5. 四种网站资源的总结
在演讲的最后,马劲武以一句话与在场的众多人共勉“If you want to be a good landscape architectect ,you need to get your hand dirty”,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你的双手需要接触泥土,不会是干净的。
Improvis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in the Field场地的临时设计与实验
Joerg Rekittke(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我们实验了可携带数据的使用以重建三维的数字景观,这极大得改进了获得的地理参考数据的准确性和密度。我们假定这些工具和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使用会获得可视化的提供,可理解和设计的空间数据。
一、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包括半结构采访、观察研究和小组讨论,书面报告的分析和其他一些研究方法
二、勘察和测量
勘察场地是每一项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常被低估,结果是设计者带回家和工作室的信息越全面,越能够明白怎样对场地进行干预。
三、轻型扩张的装备
景观设计在密集拥挤区域的野外作业以及通常很难接近的城市和大城市环境是一项只能靠步行的艰巨任务,这一内在限制就要求了大量轻型和可携带的装备。
四、马尼拉——带一个或是俩
早在2010年,在菲律宾马尼拉的一个贫民窟式分级项目的背景下,带有旅游标准和业余标准的普通数码相机的手持GPS设备已经代表了我们在现场的唯一数字化工具。
五、飞行员和步兵
在我们三年的回顾中,我们开始区分两个主要群体用户,分别是使用电子工具的以地理为导向的景观设计师和在野外作业的研究人员。
六、雅加达——带一个两个或是三四个
在那个时候,我们最终提倡使用廉价的,普通的工具和技术,但当我们看到在墙上所记录的,意识到我们没有办法在更昂贵和华丽的工具如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详细的地形测量以及从航拍设备获得信息。
七、试误
所有景观业团队工作与数字工具领域中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的生成三维文献信息的精确、可行,但是未得到充分发展。
基于图示语言和Infraworks的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设计的思考
王云才(同济大学教授)
讲座探讨的核心,是空间形成和雨洪形成的关联。
一、空间形成
通过将大的空间做到基本单元,由基本单元组成复杂空间。分成多个复杂空间,在现实中找到,落实到更小的基本空间单元。
二、雨洪形成机制
从点形成到径流形成到流域的汇流形成。环节:储存、渗透、调节、循环、释放雨洪形成的空间机制:
三、BIM综合平台与图式语言的结合
整个过程分为五个过程,景观水平空间与垂直空间,水效应分析的基本单元,每个空间的水效应,测到不同类型使用方式的小空间。
接着以安徽南漪湖为例,分为五步,一是景观图式语言与空间形成,二是空间水平维度的拼接和垂直维度的嵌套形成多尺度空间单元,三是infraworks建模与数据预分析,四是现场踏勘验证及绿色基础设施设计规划,五是规划结构模拟建模及设计。
建模面积有600平方米,共164个基本组合单元,成为语言的基本词汇,融合成34种复杂单元,是更大一级空间。在此基础上,找到56个汇水单元,边界是绿色基础设施的网络化的过程。通过网络建模,空间的叠合,是地表建立的信息过程,得到各种组合。寻找到56个汇水空间,再找到汇水点。大小汇水空间叠合,为了控制雨洪的绿色基础设施的单元网,在单元网中有更小一级的空间。水网形成了多元多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网。
感谢志愿者的辛勤工作!
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