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上半场)
清华景观硕士教育之反思
邬东璠(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邬东璠副教授从课程现状、学生反馈、国际借鉴、改革思考四个方面介绍了清华大学景观学系研究生教育的情况。
一、 课程现状
1. 课程结构
清华大学景观学系课程在2003年建系开始至今是以STUDIO为核心板块,其余包括理论与原理、景观技术、历史、应用自然科学在内的4大板块围绕STUDIO组织开展的。STUDIO包括三个板块,即规划、设计和综合训练。
2. 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上清华大学已经开设了包括景观历史与理论、应用自然科学、景观技术在内的一系列课程。历史理论方面开设了景观学史纲Ⅱ(欧美部分)、景观学史纲Ⅰ(亚洲部分)、风景园林经典文献阅读、景观学导论、东方古代园林史、西方古典园林史的课程,但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景观技术与应用自然科学方面开设的有景观生态学、景观水文学、景观地学、植物与植物景观设计、竖向与道路;实践板块开设的课程有场地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景观规划、综合景观规划设计和综合论文训练,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风景园林师实务的课程,从实践到实战的延伸的方向上做了一些探索。
3. 学制类型
从学生的学制类型上主要分工学硕士、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非全日制)三类。以下主要介绍关于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教育思考。
二、 学生反馈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成立十周年的时候,曾经对所有的毕业生做了一次摸底调查。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最核心的问题体现在课业负担重,主要是课程作业量较大。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各门课程均有相应的设计作业,另一方面是由于两年的学制仅其中一年集中授课,节奏较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忙于应付作业,而少有时间思考和讨论。
第二个反馈较多的问题是课程安排的时序与联系欠佳,在学时安排上,基础课程在两个学期的分布不平衡,春季学期的课程过于密集。另外其余几大板块的课程理论上应该与STUDIO高度结合,但实际上其他课程的设计与STUDIO的相关性并不大,因此STUDIO会另外安排一系列讲座以补充学生当时欠缺的理论知识,希望今后的基础课程能够更紧密的围绕STUDIO教学开展。
第三个问题就是需要增加理论的课程,以及开放性的问题中提到的需要增加关于表达、实践以及跨专业(如社会学、管理学)的课程。
第四个方面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需求不同,清华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的课程设置是一样的,对于非全日制的同学来说第一年是需要脱产学习的,非全日制学生强调跨专业的理论学习课程、新技术和新理念;全日制的学生强调跨专业的联合STUDIO,实践、设计及研究方法课程的需求。
三、 国际借鉴
在研究生教学的研讨和调整中,与一些国外知名高校课程体系进行了比较。例如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伯克利大学等。从中发现我们短板的地方有缺少seminar和colloquium的课程,缺少非核心STUDIO课程,缺少相关视觉表现、媒体的课程。哈佛大学属于多类型学制,最综合和完整的学位与课程体系是三年:前2年的核心课程和核心设计课给学生打下LA的全面基础,第3年全部为选修课程和设计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并从3年的完整课程体系中,可以根据学生基础,设置3年、2年、1.5/2年的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
从校友的访谈中也得知,国外高校的对每一门课程的投入都比较大,每学期能选的课只有大概三四门,学生选课数量少,能学的比较深入。同时课程的连续性好,每学期的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都是对上一学期的进阶;其次在于重视自主思辨能力的培养,德国、法国、日本重视培养学生在研究中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重视思维训练、互动、重视大量的文献阅读。
四、 改革思考
关于清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的思考,总结如下:
1. 提高STUDIO核心课粘结力的思考
1.1 围绕核心课程需求丰富各版块课程内容,例如增加理论、视觉表现、媒体、交叉学科等类课程;
1.2 理顺STUDIO与密切相关讲授课的同步关系,提升STUDIO的核心地位,景观技术课程与设计STUDIO更相关,而应用自然科学类课程与规划STUDIO更相关,再次理论类课程与毕业设计和综合论文相关性强,另外还有理想状态下的国际Workshop应有独立的时间段会相对合理;
1.3 如何使密切相关的讲授课深入嵌入STUDIO的问题上,邬老师提出可采取:
- 第一,讲授课多板块拼盘的方法,将技术及自然科学板块讲授课分解为课下自学、课上答疑讨论及结合STUDIO研究对象的集中Workshop三个部分;将历史理论板块讲授分解为专题研究和课上讨论两个部分。
- 第二,足够复杂和复合的规划设计对象。需要一个适合所有相关专题方向的研究对象,难点在于详实的数据获取和深度的调研支持,能否与地方政府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地方提供平台、学校负责创新,形成弹性的共赢格局。
- 第三,师资和时序统筹,学期前所有教师的深度研讨和对课程板块时序的精心策划,打破现有的均匀分布式的讲授时间分配。
2. 培养志趣、提高自学思辨能力的思考
- 增加Seminar锻炼学生思辨力,例如日本学术例会式seminar(多师多生),哈佛专题讨论式seminar(一师多生);
- 增加Study、Research锻炼学生自学和自主研究能力;
- 增加预备知识板块培养志趣,借用本科部分课程形成预备知识板块,制定针对不同知识背景学生的不同培养方案。
3. 理想课程体系模型思考(如下图)
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东南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培养途径创新与实践
李哲(东南大学)
在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日益成为21世纪国际工程教育的核心,以及当代中国职场整体变化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学位培养的内核不断深化,知识体系不断扩展,知识构成和获取方式随之发生剧烈变化。传统的知识传输导向的教育模式正转变为由实践与科研协同引领知识增长的教育模式。培养途径成为连接今日高校与明日职场的关键枢纽,成为当代风景园林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
东南大学的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是“科研精进、实践创新、国际视野、行业先锋”,即宽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本土意识、创意的工科思维、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综合创新能力,培养能够在未来完成本行业关键使命的卓越人才。
在与国内外名校的比较及反思中发现哈佛大学的教育模式属于精英领导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思辨与质疑的能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发扬团队精神;宾夕法尼亚大学具有示范意义的课程体系建构,能够很好的更新和融入新理念和新技术,并始终将设计课作为核心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哲学、设计理念、设计分析和设计表达等多方面的设计综合能力;谢菲尔德大学以设计项目为基础的欧洲经典风景园林研究生教学模式,教学注重对传统方法和模式的传承,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探索;北京林业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办学规模大,学科方向较全,办学与中国的时代发展背景和专业实践特征紧密结合。
通过比较我认为,东南大学下一步在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和模式上的改革途径有:
- 途径一,在教学体系上的调整,突出课程的模块化。现阶段无法在有限的学分下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足够多的专业知识,因此需要学生在同样的学时下学习更多的知识,即一门课程引领促进多门学科学习的模式。另外配套推行小分制,明晰培养方案的主干课程和前沿课程,起到核心引领和同时代成长的作用。因此东南大学借鉴国际工程教育CDIO的指标,形成了由1门核心理论课、1门核心设计课、6+2个课程模块以及2+7门专业前沿课的课程体系。1门核心课由原来的导师分散指导变为合并设计,研究生一年级的公共设计课是本科课程的延续,公共课程需要体现前沿性。
- 途径二,国际合作培养,建构一个系统的国际合作的培养机制,建设一个数字景观国际交流中心,以实现国际双学位培养,争取重大国内、国际科研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行业人才,发表高质量的论文、著作。
- 途径三,产学研结合培养,建立卓越应用人才孵化器,包括三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苏州园林设计院),一个江苏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一个教育部遗产重点实验室和八个实习实践基地(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苏州园林设计院、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公司、杭州园林设计院、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院、老圃<上海>景观建筑工程公司、东莞市岭南景观设计公司深圳分公司)。
- 途径四,实现本硕博统筹培养,本科生在大四阶段当学积分达到要求即可选修研究生的课程,同样研究生也可以选修博士生的课程。总之,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基于东南大学的传统和前沿发展的优势,强化学生设计的主干,用理论和实践两个课程的核心引领学生多方向发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硕士培养途径创新与实践
胡希军(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胡老师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学科发展情况、招生规模、师资力量、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特色与创新等方面介绍了中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的学科情况。
一、 基本情况
1. 学科发展概况
- 1965年园林专业创办,文革停办;
- 1983年恢复园林专业招生;
- 1996年获得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学位授予权;
- 2000年确定为国管专业;
- 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专业;
- 2005年获得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博士学位授予权;
- 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
- 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
- 2010年获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 2011年获得风景园林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 2012年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 招生规模
2011-2015研究生招生在50人左右;
3. 师资情况
- 师资结构:专任教师29人,指导教师50人(包括校外导师29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 学缘组成:以园林、风景园林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为主,涵盖林学、生态学、城乡规划、建筑学等专业。
- 遴选条件: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均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且有丰富的实践经历。指导教师在招生周期内均至少有1项在研的科研课题或生产实践项目,且有一定的在研经费。
二、 早期培养模式
1. 培养方案:依据专指委指导意见、在原有科学硕士培养方案基础上修订培养方案;
2. 课程体系
核心课:根据学科方向,开设《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植物学》、《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园林建筑学》等6门核心课程;
选修课:根据院校优势,开设《景观恢复工程专题》、《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竞赛》、《3S技术与园林应用专题》等17门选修课
3. 社会实践
1年理论课,1年独立实践(大部分学生在校外进行)
4. 考核方式
全部采用学位论文的方式考核。论文选题、行文框架、内容要求等,基本上与科学学位论文相同,无明显区别;
5. 培养责任:导师负责
三、存在的问题
1. 没有体现专业硕士的特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学位论文……的“科学化”现象明显;
2. 两年学制时间太短——学生时间紧张、导师积极性不高
3. “放羊式”的独立生产实习——跟踪很难,监管到不了位;
4. 单一的考核方式
5. 培养效果——学生的实际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能力不强。
四、特色与创新
强调学科特色和地域特色
1. 园林植物与应用——是我校的根基,是农林院校的立身之本
(1)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
华中地区人居环境适用的观赏植物评价和高功效绿化配置技术;
南方丘陵山地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2)园林植物的生理学、生态效应、抗逆性的研究
木兰科植物、华中地区行道树的固碳释氧、降温增湿、滞尘效应;部分园林植物的热胁迫、低温胁迫、水分胁迫等研究;
(3)具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引种驯化及生物学和生理学研究
特别是榉树、冬青、珙桐等珍稀观赏植物资源;
(4)珍稀植物生物学特性和保护利用、园林植物新品种选育和园林应用
特别是榉树、常绿杂交冬青、木兰科植物、珙桐、茶梨等。
2.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1)建立了导师工作室制
每个项目成立项目组,有导师、博士生、研究生组成,全程参与项目讨论和规划设计全过程。
(2)跟踪施工全过程
积极配合施工全过程,要求学生了解园林工程的各个环节。
3.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1)在园林工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立体绿化特别是墙体绿化工程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地研发。目前已经开发了室外绿墙、室内绿墙、移动绿墙、室内森林、湿地景观制作,墙体绿化容器、基质,苗木,灌溉设备等10余项产品,并已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或专利,工程案例广布与省内外。
(2)坚持校企联合培养,积极引入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与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等21家单位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了专业硕士生的工程实践教学条件。
强调实践性和案例教学
1. 积极推动“案例库”的建设和完善;
2. “案例教学”是我院的“传统特色”教学方法和模式: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都要求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法;
3. 要求导师们把最新承担的课题和项目,在第一时间内进课堂。
推动“团队”培养模式
1. 课程教学的“团队”模式
2. “案例教学”的“团队”模式
3. 指导学生实践的“团队”模式
4.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团队”模式
特立西南,构建产学研平台,促LA研究生培养
张建林(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原是西南农业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的学校,风景园林系是园艺园林学院中的一门学科,除此还有园艺系、园林系,是以农林院校为背景的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果树学,省部级重点学科——蔬菜学、果树学,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园艺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学、茶学。2011年获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获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风景园林系师资团队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27人,其中青年教师占到多数。近五年年均报考人数在150余人,实际年均招生人数约10人,招生比例15:1,生源来自本校推免、外校推免和考研三类,2001年-2011年共计招收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17人,2012-2014共计招收风景园林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00人,2015年风景园林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2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45人。
在教学平台的建设方面,西南大学建立了产、学、研融通公立的科教平台,建立专业实验室9个,总面积1820m2;实训平台如忆峰苑景观设计展示平台、厚艺园;专业图书及文献2170册。拥有西南大学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南大学山地生态景观园艺研究所、西南大学空间艺术研究所、重庆市花卉工程中心等科研院。
西南大学风景园林系有风景园林生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造景与设计、风景园林植物资源与培育4个研究方向。近五年研究数目达到35个,经费563万元,发表SCI学术论文8篇,A类论文56篇,出版教材4本,专著3本,专利4项。具有西南山地景观管理与实践、园林植物造景、景观生态规划、城乡生态恢复等研究特色。拥有4个重点建设基地,签约基地20个、重点基地4个。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系是以知本朔源、研水习山、行古志今为办学理念,培养具备独立从事风景园林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的学研基地。
提问讨论互动
问题一:清华大学评定教授的标准是什么?
邬东璠(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学校争取了一些自己的话语权,我们评职称的标准与学校的有些区别。但首先是因为条目众多,其次是学校正在改革,之后会有很大的变动,评聘标准就是其中很大的一部分,评聘标准今后会与国际接轨,但基本的教学、科研以及获奖的标准都是一样的。
问题二: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关系的处理,以及由于各学校在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的内容差别较大,因此各学校对于学科教学内容有什么好的建议?
胡希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取消了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的课程模块,将其作为专题形式运用到教学中,并分成若干方向,并且专题课程至少要有一半以上结合实践项目来进行教学。
问题三:怎样协调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院校背景状况下学生的对学科掌握的连贯性?
邬东璠(清华大学):这确实是困扰我们很大的一个问题,第一学期一开始的设计STUDIO教学中发现,因为学生教育背景的差别,有的学生设计感很强,有些相对较弱,且差距较大。我们的对策是拼盘很多讲座在STUDIO的大平台之下,快餐式的来弥补之前所欠缺的学科知识;第二在STUDIO的分组学习过程中尽量将不同院校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混合,形成内部互补提高的机制;第三,在讨论能否借鉴哈佛的教学模式,在不占学分的前提下入学前期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弱项的学科知识,学习一些预备知识,来提前弥补知识体系的不足,例如跟着本科生上设计课等等。
朱玲(沈阳建筑大学):要求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入学之后提前修学分,例如跨专业的学生提前需修够12个专业学分(包括设计类),如果是本专业但没有评估通过院校的学位的被要求修3-6个学分。学制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可做适当延长,但原则上不要求延长学制。
(分论坛 下半场)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运远 北京林业大学
一、联合培养模式探索的内在必要性
现状:北京林业大学自2005年期开始培养在职风景园林硕士,并与2009年作为首批获批培养单位之一招收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
十年在职风景园林硕士培养和六年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培养,园林学院每年输出两百多名毕业生,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存在的问题:
对于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无法满足风景园林事业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向培养实践型、操作型方向发展。
对于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对行业认识不足、对实践单位信息掌握不全面,其结果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出大量无用功,不能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无法完成人才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输送。以及目前的实践体系无法完成学生从实践到就业的顺势对接。
对于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及用人单位信息沟通不畅,企业接收不到所需人才。缺少沟通的信息平台。
15年5月7日《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对于研究生教育包括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一系列的改革意见,专业学位的改革任务中有两项提到了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开展联合培养,这两项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实践基地系统是培养单位为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建立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是产业结合的重要载体。加强实践基地系统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推动教育理念转变、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基地系统构建的目的和意义是建设一个以学校、学生及用人单位三方一体的,以行业信息沟通平台为基本支撑,以联合培养及输出为主要手段,以学生就业及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的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模式。
实践基地系统建设可以通过创新建设模式,构建长效机制;健全标准体系,规范基地管理;严格培养过程,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团队;建立激励机制,加强示范引领五个方面来重点实施和突破。
北京林业大学基本形成了自己实践系统,其总体构成,一是管理机制的建设,二是操作平台的建设,第三是三方一体的产学研的模式。
管理机制的建设就业服务中心为主体,配备就业助理团,加强建立专业硕士实践评估体系,不少于12个月的实践实习期,是学生实习就业有效对接。
依托北京林业大学良好的专业背景、校友资源、行业口碑等人力优势,结合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手段与学院办公设备等硬件设施条件,搭建及时高效、资源共享的实践基地系统操作平台。该平台的运转主要分为实习实践需求信息来源、就业实践信息发布与就业实践招聘三个方面。操作平台的建设需要与设计院、企业的沟通为渠道,兄弟院校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多维的信息与通信平台,宣讲、面试洽谈等硬件设施。
三方一体的产学研模式,摒弃之前的两两对话,建立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交流的合理局面,即建立学校和学生间的反馈和管理引导,学生和企业间是支持培养选拔,学校和企业间的需求导向和推荐。由学校提出并加以控制管理,解决实际人才流动问题;同时建立校方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反馈的合作机制,使学校实时了解行业动向及人才需求方向;适时制定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向,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高就业率。
具体的方式是学校的操作管理方面,最核心的是学校的操作管理方面,学校在实践基地系统建设过程中扮演了实践和质量评估、管理教育、筛选把关、定向推荐等的角色;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与校外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建立教学基地,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学生实践就业方面,对毕业生进行实践及就业的基本培训,主要以讲座及座谈的形式帮助其定向自身的价值及就业方向;根据学生自身就业方向的定位,为其推荐相应类型的实践基地并联系实践内容相关的校外导师,使实践过程与未来就业方向接轨。
在与用人单位合作招聘方面,根据用人单位性质不同将实践基地的分为核心实践基地和一般实践基地;向用人单位推荐所需的学生,组织学生参加笔试面试,协调控制淘汰率,在用人单位与学生中做好沟通纽带工作,例如了解核心实践基地的人员需求,通过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和定向推荐向其输送人才,避免学生盲目选择和低效短期实习;不定期赴实践基地检查指导学生实践,并与用人单位进行认真的讨论和总结。
三、实践基地阶段性成果
1. 相对完善的研究生就业辅导团队,阵容强大的学生助理团,方便快捷的多维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咨询微信公众平台关注人数已突破一万八千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实践就业专栏;
2. 前瞻性的就业与实践指导教育,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北京及周边各大设计院的短期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实践,并会对实践工作进行引导教育对实践岗位进行推荐介绍,组织学生参与就业指导、学习培训、就业实践交流会、职业规划讲座等活动;
3. 特色鲜明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园林讲堂”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设计师、工程师等专家到学院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术开阔眼界、了解行业当前发展方向及各大设计院的工作特色等内容;每学期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studio”不定期的邀请各大设计院的知名设计师与其他高校的老师来共同参与学术作业评图与指导;组织“奥雅之星”、“建王杯”等设计竞赛,企业通过这种助学活动起到宣传营销与挖掘人才的效果。
4. 实践及实践总结与专业实践汇报(答辩),实践答辩不合格者不能进入毕业设计环节,答辩成绩计入学习总成绩;撰写专业实践报告,并提交由校外专业实践单位出具的时间表现说明;
5. 良好的校友推荐介绍氛围。北林园林学院每年有四百多名本科生、两百左右研究生毕业,在园林市场特别是设计行业占有相当的比例。庞大的校友基数与良好的专业素养,为北林学子创造了良好的校友推荐介绍氛围,而且学院传帮带的文化氛围帮助北林人打开了“北林设计”的市场。
6. 校企单位与教师工作室支持。拥有北林科技、北林地景、深圳北林苑等业内知名的园林相关企业,为北林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锻炼机会。大多数学生也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任课教师和相关企业的研究项目或建设项目。
7. 与众多设计院建立良好的合作与推荐机制。北京林业大学立足北京,放眼全国,为全国各大设计院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园林事业发展的基础。北林与众多设计院长长期保持有良好的合作与推荐机制,从多方面确保了学生实践就业岗位的质量水平。
8. 与国际公司、先锋事务所进行频繁的交流;
9. 全面而数量巨大的各型园林相关企业作为支撑。
总结以上成果,北京林业大学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实践基地系统建设系统;在产学研三方一体的模式下对学校、学生、企业的合作形成了统一的认识;为今后更高质量的创新实践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高校相关人才的培养拓展了思路。
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的是学生实践成果评估体系建设,实践基地的评估与认证,实践导师相应责任的制度制定,优势实践基地资源的公平共享。
风景园林研究生的分类教育与融合教育
许大为(东北林业大学)
一、 题目的产生
1. 长期从事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的感受
2. 师资缺乏引发的思考
3. 学生少、选课分散引发的思考
4. 对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的方法探讨
5. 因此,教育过程中的不断思考——分类教育与共同培养的方法
二、 现状
1. 现实的问题:
- 师资的缺乏;
- 研究生分类与共同培养的矛盾导致教育缺乏针对性;
- 就业的问题——90%面临就业的压力——教育如何满足实际需求是目前我国各类人才培养的共同问题;
- 项目的缺乏,许多高校缺乏研究项目与设计项目——研究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低;
- 新型研究生招生制度
- 学分制的影响——学生基数的限定
- 学科交叉带来的挑战
2. 从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看分类教育与融合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
应修学分:20-25学分,其中必修18学分,选修2-7学分
- 公共课:外语 学分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自然辩证法) 学分3
- 必修课:中外园林史专题 学分3;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学分3
- 专业课: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 学分2;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 学分2
(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执行的执行情况
应修学分:20-25学分,其中必修18学分,选修2-7学分
- 公共课:外语 学分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自然辩证法)学分3
- 必修课:中外园林史专题 学分3;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学分3
- 专业课: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 学分2;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 学分2
(3)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 必修课程(不低于14学分)
- 选修课程(不少于4类课程):风景园林资源管理类课程,园林植物类课程,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类课程,园林文化与艺术类课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类课程,旅游类课程。
(4)选修课的指导与热度分析(共享平台、17门课程)
- 学术型研究生推荐选课:当代风景园林发展专题(热选)、区域性景观与生态规划热选)、生态学专题、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保护、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技术与方法(热选)、
- 专业学位研究生推荐选课:风景园林设计经典实例解析(热选)、建筑外环境设计、园林施工与组织管理专题(热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调查方法专题(热选)、城市景观设计专题、风景园林工程技术、
- 其他选修:近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景观美学专题、风景园林建筑技术、风景园林政策与法规、城市规划理论专题。
(5)选课的结果分析
基于教育目标的选课指导(导师引导)、基于选课人数的选课结果(限定性政策)、基于学科交叉的选课(寻求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未来学科发展)、基于学分的选课(低学分的课程设置)
3. 研究生人才培养需求
- 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发展需求:学科需要高端研究人才——研究型人才培养基础研究;
- 行业对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基于研究能力提升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
- 介于二者之间的研究应用型人才
4. 研究生教育目标
教育的根本:研究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目标
- 学制:3-5年
- 课程结构:公共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培养目的:研究型、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
- 研究的内涵——有共同特性(研究型、研究应用型、应用研究型;体现层次与深度)
主要体现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创新能力、基础研究的内容、持续而明确的研究方向、研究项目的支撑、通过对本领域的调研确定研究方向与具体研究题目。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
- 学制:2-5年
- 课程结构:公共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培养目的: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以问题入手,寻求研究方法和技术途径解决实际问题,主要针对行业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
- 调查分析、问题研究、项目实践
三、 分类教育
1. 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相关课程与教学内容)
- 专业理论的深化——最新理论、观点(学科交叉)
- 学科前沿——发展研究动态
- 创新能力——提出研究题目的能力、研究方法的提出与选择、新技术的研究
- 研究的成果总结(小论文发表)
- 专题讨论——学生的学术观点的确立、查阅文献和总结分析能力培养
- 学科交叉理论、技术、方法的拓展
2.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如何体现研究与本科教育的差异)
- 如何发现实践中的问题
- 调研分析能力培养
- 实践与项目系统思维的培养
-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 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 实践项目的训练与企业实践
四、 融合教育
1. 学科领域前沿动态:理论与方法研究、技术研究的成果——为研究提供思路的指导、为实践提供先进技术方法、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基本能力)
2. 设计类课程的联合教学——多样化的设计思维,都需要的能力
3. 实践项目的共同参与——用科研的思维开展项目分析——系统思维
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理念创新、形式创新
新的方法与技术手段应用于实践
4. 调研分析、专题讨论——学会提问题——为研究提出课题(项目实施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研究课题)
5. 联合竞赛——团队合作、能力互补、研究思路的系统性对竞赛的意义(作用)——提供思路清晰的概念与设想——提供创新性的理念与可行的方法
五、分类与融合教育的总结
- 分类教育各取所需、实现深度与细化教育
- 实现不同的目标培养——研究型、研究应用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 融合教育使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相互提升与促进
- 融合教育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全英文教学实践与反思
赵纪军(华中科技大学)
针对全英文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做了单个课题的深入思考和风景园林英文教学方面的探索和心得,总结如下:
一、 课程总体构想
- 专题式教学
- 研究性导向
- 中英文结合
二、专题式教学
- 文化交流:中西杂糅与中西合璧
- 范畴变迁:行业与学科核心价值
- 造园理念:园林人物理论与实践
三、 课程具体实施
- 英文典籍及论文结合用于教学选材
- 基于英文语境理解外来引入知识点
- 通过中英对照理解中国园史知识点
- 进行适度的翻译练习从而为我所用
- 鼓励学生用英语口头表述研究心得
四、 课程运行的对策
- 对于中英交互:The original contexts
- 对于学生学习:Practice makes perfect
- 对于教师教学:Intensive self-improvement
轻工业学院环境设计(景观方向)研究生教育探索
朱丽博(郑州轻工业学院)
一、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类研究生现状及特点
1. 现状
(1)学科建设现状
郑州轻工业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立于1999年,2003年获得硕士招生权。目前该方向共有20名硕士生导师(含8名企业导师)。每年该方向研究生招生人数在14-21人。
(2)学生生源现状
郑州轻工业学院环境设计方向研究生集中在设计学(学术型)和艺术硕士(MFA、专业型)名下展开招生。学生专业背景复杂,学科跨界广是艺术类院校招生的最大特色,虽然学生基本涵盖了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学(环境设计)、风景园林等专业。但仍不可避免存在部分学生来自于其他艺术类专业(如数字媒体设计、视觉传达、绘画等)。
(3)学生培养现状
尽管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两种学位培养的方式做出了不同的要求,但郑州轻工业学院仍坚持学术型和专业型同等对待的原则。
学术型硕士配有一位校内导师,以理论研究为主。专业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度,即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企业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其培养要求以设计实践为主;但均要求完成学位论文+毕业设计工作。
2. 艺术类研究生的特点
(1)学生对待设计过于感性,缺乏研究能力,在设计中喜欢拿精致的图纸进行炫技;
(2)在设计过程中过于定性和直观感知,不重视设计过程中内在的逻辑分析;
(3)过于强调所谓的文脉和符号概念,不善于结合场地开展深入分析和设计。
(4)目前还尚未能够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学生极少唱诗采用跨学科手段来解决社会的本质问题。
二、郑州轻工业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探索与策略
1. 课堂内结合双导师制
课内STUDIO能够保持专题制的学习
2. 课堂外的”生长空间“设计训练营
课题的设置不仅是要求研究生做单纯的设计工作,而是要学会展开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场地去展开设计。
三、郑州轻工业学院研究生教育探索总结
在课程衔接紧密度不高,加强STUDIO课程教学开放性、加强参与企业项目设计实践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和反思。
提问讨论互动
问题:请问北京林业大学在选择校外合作单位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
李远远(北林):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在建立实习基地系统,将实习基地更好的转化为学生的实践单位,首先充分掌握学生的就业需求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针对学生择业的方向,把实践和就业结合,顺接实习基地和学生需求。其次,学校的主要作用就是掌握更多的信息,完善就业服务和实践系统建设,将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捆绑,有机结合成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