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上半场)
积累创造与实现价值——我的风景园林三十年
陈跃中(北京易兰规划设计事务所)
陈跃中先生的发言从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学习与积累
陈跃中先生首先回顾了自己的丰富的求学历程:在重庆大学的学习阶段,阅读了大量书籍,积累了风景园林学和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了自己的手绘及设计功底;而在美国求学的阶段,接触到了大量关于如何进行场地条件分析,如何通过风景园林学科知识解决使用者基本需求的途径等方面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为他日后的职业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实践与创造
在这一部分,陈跃中先生展示了近些年其主持的典型项目,包括Atlantis, Paradise Island Bahamas; Duke Ellington Circle, New York; 海南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南昆山十字水生态旅游度假区。在讲述Duke Ellington Circle, New York项目时,陈先生回顾了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强调了立法对于项目实现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理念与价值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陈跃中先生得出了他对风景园林实践的三个方面的理解:
一、生态理念
“生态至于我不只是某种类型的项目,更是指一种观念,一种原则和一系列具体手法,应用于所有的项目。在任何一类项目中,都应该贯彻保护生态,尊重自然的理念。”
二、大景观
“大景观的实质就是景观师来做规划。它是在城市设计层面上,以景观规划设计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将景观设计纳入场地前期的整体规划。在景观规划设计师确立总体布局、道路组织、地形环境、场地竖向标高的条件下,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相互配合进行设计”。
三、新文人园
“我一直在实践中尝试将场地的历史人文价值与现代功能有机结合。用当代的设计语言和精神表述演绎传统园林的精华。为此,我近期正在研究和实践传统文人园的沿革及手法,希望不久即可与大奖分享成果”。
第四部分:开拓与实践
陈跃中先生从他早年在美国著名规划设计事务所工作经历,以及回国后从EDSA东方,Ecoland易兰设计到Ecoland易兰设计上市的创业经历,表示在未来的实践中,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绿道升级到省级公园体系构建的思考
何舫(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
绿道作为一种线性开敞空间连接了各个城市。绿道的穿越,在全国首次打破了市域界限,从市域走向省域。绿道网提供休闲游憩、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培育等功能,倡导健康、快乐的慢生活方式,是广东第一次在省级范围内铺开的绿道网络。绿道升级,除了提高建设质量,增加连接数量、促进多功能开发,还可以从绿色基础设施的线性空间向面状空间拓展延伸。
2009年,广东省开展了区域绿地划定研究,提出建设绿道、省立公园;2012年,广东省开展了省立公园体系建设研究;2013年,广东省开展了省立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研究;2014年,广东省提出了省域公园体系建设研究。
在这一大背景下,何舫教授从绿道升级与省级公园体系两个方面作了精彩的发言。
第一部分:绿道升级
何舫教授首先简单阐述了广东省十五年间绿道建设的思考、探索与现况。接着,讲述了绿道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及未来工作的重点。然后,指出了绿道升级的意义并分析了绿道升级与相关专业、领域的关系,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传统地域文化、大众审美等方面。最后,展示了2012至2015年间绿道升级路径的探索历程: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到省域公园体系建立的过程。
第二部分:省级公园体系
何教授先讲述了“公园体系”的概念,即由若干类型的公园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公园类型、规模、等级和比例等。不同类别公园的连接,是公园体系建立的重要特征。然后,仔细分析了从绿道迈向省级公园体系的途径:
- 启动郊野(自然)公园规划建设;
- 启动水岸公园规划建设,指出了近期广东省将以建设水岸公园为工作重点,推动绿道网向升级公园体系发展。
最后,何舫教授总结道:
- 广东从绿道网络到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再到省级公园体系建设,无边界的绿地保护与发展理念和实践在不断升级;
- 以绿道网为基础的广东省省级公园体系构建,是中国公园体系建设和完善过程中的一次“破壳”;
- 广东省省级公园体系的构建,是填补目前我国保护体系的空白的一次“从零开始”,是省域范围有序对接国家公园体制,更好的与城市公园体系发展有机结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关于“历史”的思考与实践
关武军(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设计研究所)
关武军先生从两个问题展开了他的发言:
第一部分:为什么我想和这个“历史”谈谈?
关武军先生分别从企业文化、理论传承、项目经历、思考重点和城市风貌、文化渊源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提出要本着“以土为本”的设计观,传承中华文化,打造中国设计。
第二部分:为什么是“这个历史”?
这一部分,关武军先生从遗址性历史、意向性历史和探究性历史三个方面解读了他对这个历史的思考与理解,并以天津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改造项目为例,分享了他在项目实践中的思考。
最后,关先生以“Translation”这个单词表达了他这些年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感悟,即要创造一种与过去、现代和未来相结合的景观。
多元需求背景下风景园林的设计实践
余以平(重庆浩丰规划设计集团)
余以平先生以“重庆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设计”为例,讲述了多元需求背景下风景园林的设计实践。其发言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包括现状背景、项目演变、规划设计、建设成果、效益发挥。
余以平先生首先从项目背景出发,简单介绍了规划用地的地理区位及文化背景。接着,从项目演变角度,基于“棚户区改造,落实城市规划要求,建设滨江防护绿地”的设计任务,首先提出了创建“滨江山地生态公园”的初步构思;而通过现场勘测,基于“城市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建筑”、“居民需求”等方面,最终将场地定位于“抗战遗址公园”。然后,余以平先生快速阐述了规划设计和建设成果。最后讲述了其效益发挥:包括1.5亿的优良资产、1千多万元的年收益、12公顷优质滨江绿地,1.8km滨江生态景观示范带。
通过李子坝公园的介绍,余以平先生分享了他的两点体会:
-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变化,对项目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在此背景下,风景园林将要面临更多的挑战,要承担更多的超出传统专业范畴的责任;
- 设计师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去研究项目,去引导业主,不要习惯性地做命题作业,在很多时候其实你比他们看得更清楚,看得更透彻!”
提问讨论环节
讨论嘉宾:王向荣、陈跃中、何舫、关武军、余以平
问题1:如何提升公众对风景园林的正确认知?
王向荣:目前,全球各个国家都存在着关于提升公众对风景园林认知的问题。那么,我觉得可将以下两个方面作为我们现阶段的重点:1.风景园林师需脚踏实地做出一些成绩:创造更健康、更舒适的户外空间,让我们的工作得到大众的认可;2.通过科普教育、媒体宣传等方式拓展专业影响力,如提高公众对园博会的认知力。
何舫:在广东,项目总工程师常走进中小学,讲解风景园林的相关知识。我们可将这一做法推广至全国,实现“风景园林教育从娃娃抓起”。
问题2:在风景园林实践中,如何突出“中国特色”?
王向荣: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性文化丰富多彩,因此“中国特色”的范围显得太为广泛。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回归孟兆祯院士上午所讲“场地特征”,即融合地方历史文化于场地设计中,创造具有归属感的景观。
余以平:我觉得在风景园林实践中,只要做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设计,便已经突出了你所说的“中国特色”。
(分论坛 下半场)
城市生态修复
贾建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
贾建中所长从理论研究逐渐过渡到项目实践,讲述了他对城市生态修复的理解。
第一部分:概念解析
贾所长首先阐述了生态修复的基本概念:对生态系统停止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同时分析了风景园林学与恢复生态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关系。
接着,贾建中所长阐释了城市双修的含意及提出背景,指出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是海绵城市和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背景下提出的。
第二部分:三亚城市双修
一、三亚城市双修的认识
贾建中所长先给出了三亚城市“双修”的目标:建设健康、美丽的新三亚。这标志着城市设计由量向质的转变,标志着城市建设标准的完善,标志着城市设计方法从粗放的二维管理走向精细化的三维管理的改变。
二、三亚城市双修工作重点
关于生态修复,主要包括山、河、海岸的修复,即以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实施大力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提高沙区、草原植被覆盖率,有序实现修养生息。
- 山体修复主要是针对现状存在的城市发展对于山体的破坏,山体植被景观质量问题等进行梳理,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 河流水系修复主要是对水文过程的分析、模拟、判别和保护。雨洪调蓄区、水源保护区、地下水补给区,恢复城市水系自然形态,建立河流绿色廊道。针对河道淤塞,水系不通、岸线问题的硬质化、水质污染等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
- 海岸修复是针对港口、河口区的污染现状、海岸绿化建设硬质化、人工岛等修复的重点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
- 关于城市修补,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形态、建筑色彩与风貌、城市标识广告牌匾、城市绿地景观、城市夜景观、违规建设拆除这些方面。
第三部分:实践案例——两河修复
从水体、破案、空间、植物、交通、设施着六个方面对河道生态修复工作要点进行阐述。系统规划红树林,建设海绵河岸,创建连通滨河绿道,达到维护海岸自然风貌特征,建立中国热带红树林基因库,设置国际候鸟中转站,打造三亚生态旅游品牌的项目。
最后,贾所长说道:城市双修的实践,切合了当前发展的宏观背景,针对城市形象风貌和城市品质等突出的现实问题,采用一种以空间环境管控和建设为主的规划建设工作,试图改变以往单纯追求规模发展的旧模式。在新常态下,探索提升城市品质和健康发展的新模式。三亚的“双修”实践,注定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探索。
传统与融合——当代地域文化景观实践
高静(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高静女士从风景园林项目实践出发,基于她对风景园林的认知,开门见山,指出风景园林的实质为空间营造及文化传承。接着,以“旧空间”与“新空间”的处理与融合,分别通过成都地区两个典型的案例:铁像寺现代都市水岸空间营造项目和锦里二期工程项目,阐释了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综合设计,包括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平面设计、雨洪管理、民间工艺、艺术收藏、景观照明等方面。最后,提出环境与建筑融合的空间营造是解决新旧空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沙一世界:小型场地生态设计探讨
张东(上海张唐景观设计事务所)
张唐景观事务所主要从事小型项目的实践,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十分重视生态的指导地位。
第一部分:深圳万科建研中心
该项目是2014年ASLA景观设计专业获奖作品,旨在创造以自然为主的生态系统,探讨的是雨洪管理和低成本建造及植栽材料的实验设计,该项目重点设计了其中三块绿地,波纹花园、风车花园和廊道花园。
一、水量控制
通过整地的手段改变径流流动方式;通过波纹式整地减少地表径流量且增强场地内入渗来实现水量控制;在每个不同地形中填方不同基质作为入渗材料,以检测不同的入渗效果,使得水量得到控制。
二、水质改善
雨水处理系统的循环方式改善径流水质并维持在较低水准的能耗;绿屋顶径流处理流程及屋顶参观动线;暴雨径流流入滞留池中并随即溢流至毗邻的生态草沟;收集的径流通过植栽通过植物进行灌溉和水质净化;
三、低成本建造及植栽材料
选取预制混凝土、淡竹、葱兰作为铺装材料和将植物应用在中心廊道,连接波纹花园和风车花园,以降低维护成本。
第二部分:长沙中航里城“山水间”
该项目旨在创造一个可参与的生态循环系统。其属于居住区绿地,因此,设计中既要考虑作为社区公园怎样将人的活动和公园紧密结合在一起,又要充分展示场地的教育意义。
项目基地位于高强度开发的社区中央,该区域绝大部分原有林地、农田将被建筑、停车场和不透水铺装取代。于是设计师思考景观示范区的区域位置是否能够hold住全场的用水量,尽可能地开发整合整个场地的水文状况。于是,设计师提出分期开发、雨水管控的构想,即优先管控东区的水、再管控西区的径流,最终管控全区的构想。并展示了最终雨水处理的效果,目标达到三个月不下雨,场地自身水循环依然能够满足景观用水的需求。并将参与性活动和场地、雨水以及概念有机融合。
自净其意,寂灭为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家公祭所)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简介
姜洪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姜洪庆先生首先分析了场地现状条件,接着基于场所营造目标:战争与灾难、寂灭与觉悟、形式与仪式、正义与和平,从世界文化遗产层面、国家公祭场所层面和城市活力高地层面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家公祭所)周边地区城市设计进行准确定位,然后从交通圈层、地下空间、空间圈层、风貌圈层、千峰彩翠改造和旅游策划这些方面,提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家公祭所)周边地区城市设计方案。最后,希望通过风景园林设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问讨论环节
讨论嘉宾:刘滨谊、贾建中、高静、张东、姜洪庆
问题1:请谈谈重庆大学教育对您的影响。
张东:我觉得重大的教育对我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重大学风淳朴,全体师生脚踏实地;另一方面,在导师夏义民教授的指导下,让我们养成了开阔的思路和开放的心态。这对我日后的风景园林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高静:重庆大学交叉学科的教学模式使得我们在学生时代广泛涉猎了不同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如城市规划、工程设计等知识,这些知识在项目实践中让我获益匪浅。
问题2:高校该如何培养公司所需的人才?
贾建中:在项目实践中,我们需要具备风景园林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包括对问题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解决方法。因此,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需注意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姜洪庆:思维能力、手绘能力和设计的规范性是风景园林实践的基本要求,故高校应培养三者相结合的学生。
张东:我觉得态度非常重要,因为态度是项目从想法生成到最终落地的保证,因此高校应加强学生的态度培养。
刘滨谊:尽管我不是公司领导,但在同济大学多年风景园林教育实践中,我觉得应培养学生的“专业品性”,即持之以恒的精神,这将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