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QQ群沙龙第十八期于2015年9月29日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是西南地区专题的第一期,主题为“西蜀园林”。西蜀园林若干年来足不出户,独享着四川的山水与美景,也在方寸之间包容与延续着许多文人巨匠的过往,如:司马相如、诸葛亮、杜甫、李白、陆游等大家,他们用一草一木、一诗一词开启了文化园林的堆砌。西蜀园林作为这些文化的载体留给了世人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此次沙龙我们邀请了四位在西蜀园林领域有所建树和贡献的老师: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的陈其兵教授、郭丽博士、孙大江副教授和蔡军教授。在河北工业大学段建强老师的主持下,主讲老师们分别就西蜀园林的不同方面进行了主题发言,与大家一同分享他们在西蜀园林领域的研究与成果。接下来是自由讨论环节,大家踊跃提问,与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互动和探讨。希望此次分享能够唤起人们对于西蜀园林的关注,促进西蜀园林长期的发展。
第一环节:主讲人发言
陈其兵(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西蜀园林》主编)
发言主题:西蜀园林综述和内容
陈其兵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蜀园林、园林植物造景、观赏竹及运用等,对西蜀园林有着深刻的见解,此次发言他通过梳理西蜀园林的历史脉络,探析了西蜀园林起源与发展,类型与特征,历史和学术地位以及作用。
第一部分:西蜀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何为西蜀:鉴于四川的地理位置及文化底蕴(包括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将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四川盆地及四周,包括重庆部分地区的古西蜀范畴的地域广阔的空间称为西蜀。
第二部分:西蜀园林类型和特征
第三部分:西蜀园林研究内容的价值与地位
一、西蜀园林的研究价值
1. 系统研究西蜀园林
西蜀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钟灵毓秀的人文历史孕育了大量优秀的西蜀园林。
2. 地域园林独特性与保护
独特的造园背景、造园思想和历史发展,使西蜀园林具有自身的历史进程、园林类型、造园艺术和造园风格。
3. 历史·传承·创新
历史的价值在于原真性,其终极意义在于为后人解读。西蜀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地域园林的一朵奇葩,其研究价值在于籍此传承西蜀园林造园精华,保护西蜀地域文化遗产,为解读、传承和发扬西蜀园林提供参考。
二、《西蜀园林》主要研究内容
三、西蜀园林的地位
西蜀园林同中国古典园林一脉相承,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等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大体系。其以祠宇园林、衙署园林、寺观园林、陵园园林、书院园林等形式分布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受“文人入蜀”历史现象影响和文化推崇延续以及“天人合一”思想贯通,西蜀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最早形成了纪念性、公共性、游览性、传承性等特征,聚涵了“朴素自然、疏朗随意;兼容并蓄、雅俗共赏;诗情画意、家国情怀”的美学风格。
郭丽(博士,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西蜀园林》副主编)
发言主题:西蜀园林的造园思想和艺术风格
郭丽博士长期致力于园林艺术与文化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西蜀园林。本次沙龙郭老师分别从西蜀园林的造园思想和艺术理论两个方面,解析了四川地区的文化根源和精神渊源,分析造园思想和独特风格。
第一部分:西蜀园林的造园思想
一、西蜀园林的纪念性和历史精神
“名人历史纪念性园林”是西蜀园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这个类型有别于北方园林、岭南园林以及江南园林之处,在于它有一系列的“名人历史纪念性园林”的集群。很多名园,比如纪念薛涛的望江楼公园、纪念杜甫的杜甫草堂和纪念三苏父子的三苏祠,是出生或成长于四川的人们为了纪念先贤而建立的名人历史纪念性的园林。
实际上,不只是我们在做研究,普利斯顿的Jerome Silbergeld教授也曾在04年甚至更早开始做这个方向并发表了一篇文章。
二、西蜀园林造园思想里的自然
关于哲学思想里传统的自然观,包括院长提到的儒士道的思想、禅宗的思想。在四川我们所处的区域是盆地,周围是山体而中间是平原。我们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山体水性,所以它们的自然原型会成为我们的造园根基。在这个自然原型里面会有一个早期的农业农耕文化,比如川西的林盘。整个中国的古典园林都有讲“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可是在四川的西蜀园林里更加强调自然野趣,粗狂,承认自然的植物造景或理水手法。当然,名人历史纪念园林会中轴对称,但在大量的造园里面,不会像皇家园林一样富丽堂皇或者是江南园林那般细致雕琢,而是非常自然粗野的淳朴之美。
三、西蜀园林的造园思想里面的“诗文意境”
西蜀园林的文人墨客比较多,因此除了物质性的造园以外,更加强调精神性的造园,也就是“无园不文、因景成诗、因诗成景”。每一个院子里除了物质性可以看到的元素之外,更加强调它的诗文意境或者文学性的体现,尽量通过文学性和诗文内容来增加它的历史性和纪念性。
四、造园思想是民间的审美观
早期的园囿是以私家的私园为单位,可是后来在逐渐造园的过程中,人们由于开始去看名人的纪念性园林或者去参与一些重要的区域性节庆活动,所以更加具有民间的审美情趣,无论是建筑风格、造园布局还是整个造园内容都更加强调民间审美。
总结起来有四个部分:
- 包含纪念性和历史性
- 传统的哲学思想尤其是自然观的影响和儒士道的影响
- 自然意境
- 民间审美观
我们目前在尝试能不能更系统地在一个时间维度上去做“名人历史纪念园林”的起源、发展、生成以及到现在的梳理,从主要的名人历史纪念性园林、寺观园林到其他类型的园林,如何在时间的维度里面演变、发展和生成一个更详细的解析。当然我们也做一些抢救性的保护,比如需要统计出西蜀园林目前的数据,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保证。
第二部分:西蜀园林的艺术风格
总体来讲,西蜀园林的纪念性、文学性、自然性是非常强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 “文风音韵,格调飘雅”:每一个园子都非常强调它的文学价值、纪念性和文学性,中国园林有别于其他地域或者国家的一些园林,更加强调文学性。但在西蜀园林里面,是每一个亭子,每一个建筑或者每一个区域,它的点睛之笔可能就是一个楹联诗词或者是一个匾额。
- “清旷疏朗,不拘一格”:西蜀园林的造园和布局上是比较清旷疏朗的,整个空间形态,尤其是水面,更加模拟乡野的水塘,是竹、园、建筑和水面的一个格局,更加的自然、随意,尤其是自然的栽植更像我们今天的自然植物群落。
- “古朴幽秀,乡情浓郁”:具有浓浓的乡情,自然材质上选择更多地使用竹、草、乡土的石板,基本上都是用当地的材质来做园林。比如比较有趣的是青城山,整个的布局包括峨眉山整个的建筑及园林与原来的场地结合得比较紧密,它还包含了很多节庆活动,是当地人可以参与到其中的。
孙大江(副教授,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室主任,《西蜀园林》参编者)
发言主题:西蜀园林文化与艺术
孙大江副教授主要介绍了西蜀园林在历经多年的发展中,相较于其他派系园林体现出的文学和艺术别具一格的风格,以及主要的几点特征。
一、西蜀园林的特征
1. 体现山水的特征
西蜀园林根源于自然山川,完整地体现了四川山水的特征:雄、险、秀、峻、奇。同时也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所以形成了随遇而安,俭朴率真的艺术特性。
2. 历史纪念性
西蜀园林纪念性名人园中所纪念的名人,均在全国全民族是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由纪念而产生的爱国情怀也促使文化地标的延续,使其在园林空间与布局具备较强的游赏性、纪念功能和礼制礼仪性,形成了极强的景观序列、精神序列,完善了西蜀园林的纪念脉络。
3. 艺术特征
(1)红墙竹影
这可能受到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过的大量皇家园林的影响,我们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红墙竹影。这意味着我们后人在纪念前人的园子基础上,以及扩建过程当中怀着一种崇敬之情,希望将有标志性的色彩及有标志性的崇拜精神色彩运用到西蜀园林当中。
(2)诗文意境
诗文意境来自于山川、河流,同时也可能扩展到四川的方方面面。
(3)随形就势
府寺园林、道观园林当中都选择了建在盆原周边的横断山脉有特征的山体上。
(4)自然粗狂
受到川西林盘、都江堰水系和四川人文特质的影响,西蜀园林到今年还呈现出一派粗犷,旷野的景象。
二、西蜀园林的文学意境
1. 因景成诗,因诗成景
在西蜀园林后续的建设过程中,遗址可能是模仿的基础,但更多是从作者的诗文诗词当中的意境和提到的具体元素来进行建造。
2. 文学情操
文学意境体现在一个时空的跨度上,以比德为主。
3. 时空感和悲情怀
四川人特别好怀古和寄情,往往很悲情的内容在西蜀园林当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在杜甫草堂当中有一些比较经典的文化案例,充分说明了历史时空下的文学意境,也成为成都的一个文化地标。
文学意境在时空的跨步过程当中也有未知数,也有参与带来的趣味性。比如望江公园,它是“一口古井,半副对联,满园翠竹”,半副对联就给后人提供了参与度——“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这些都加深了西蜀园林纪念的一种文化的传序性。
当然,主要的文化艺术用物质的载体来比拟的话,西蜀园林的物质载体通过它的布局,灵活地将巴山蜀水通过山、水、植物、建筑的布局体现在整个空间的过程当中,营造了一个完备的精神序列,也可以通过楹联匾额,诗词句章来展示它的历史性。因此,对西蜀园林的文化和艺术,除了它的空间和物质性的要素,还应该重点突出研究扩展它的艺术特征,也就是文学意境。
蔡军(副教授,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艺术设计系主任,《西蜀园林》参编者)
发言主题:西蜀园林的传承与更新
蔡军副教授从西蜀园林的传承与更新或者说是困境与应对方面,以西蜀园林的影响因素入手,通过对西蜀园林的文化艺术和思想特征的归纳,说明了西蜀园林传承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探析了西蜀园林传承更新的方法并提出了建议。
一、西蜀园林的影响因素
1. 地理因素
蜀地的气候条件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西蜀园林的发展。局势稳定,经济发展成为园林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古代,优良的气候条件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优势,促进了四川地区园林的发展。
2. 人文因素
文人入蜀对四川园林的影响非常重大。蜀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蜀地的优美风景,吸引了文人墨客竞相入蜀,写出了许多关于巴山蜀水的千古名篇。西蜀也因为这些凝聚了古代文人心血与艺术的艺术品散发出神秘的人文魅力。
3. 农耕文化
蜀地水利便捷,水网纵横,促进了农耕的发展。古代先民的游牧生活,随水而居,后来才逐步发展到定居,定居发展到农耕。农业成为蜀地最基础也是最支柱的产业。居民们随田而居,自给自足,房前屋后皆种植物,通常还有水绕屋而过,形成独特的农耕文化现象,川西林盘“林水宅田”的格局由此而构成。
4. 宗教因素
蜀地也受到中国传统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蜀地追求缥缈安逸的神仙生活,向往超脱宁静的居住环境,受到道教的共同影响。历代寺观的发展几乎没有断绝过,因此西蜀园林中有大量的宗教活动场所的营建,构成了西蜀园林中的一个类型——寺观园林。
二、西蜀园林文化艺术和思想特征
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可以归纳称之为“三浓”——“浓厚”、“浓烈”与“浓重”。
1. 浓厚的宗教气息
西蜀古典园林大体上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脉络是一致的。受到中国造物思想的影响——“道法自然”,尊重自然的同时模拟自然,但是却由于地域上大量宗教的存在而具有宗教气息。西蜀园林的宗教气息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的共同影响。其中,四川是道教起源地之一,受道教影响较深。园林尽量冲淡人工痕迹,宛若天开。在建筑色彩上,以胡桃木甚至黑色作为建筑色彩,有点类似于道观建筑的建筑色彩,体现浓厚的宗教气息。
2. 浓烈的人文气息
四川盆地地理环境的先天条件,决定了蜀地成为贬官之地,也成为避难之所。因此大量文人入蜀,西蜀园林有了文人参与以后,显示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大量的造园活动在蜀地开展,这些园林文风氤氲,淡雅质朴,充满了诗情画意,形成自然飘逸,旷达疏朗,清丽优雅的美学风格。
3. 浓重的乡土气息
西蜀园林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造就了富于地方特色的人文风情。西蜀园林中的川西林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居民临水而居,屋外便是自家耕种的农田,这是水利与农耕文明发展的杰作,也是随田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体现了独特的生产特征。“林水宅田”构成了川西林盘的核心要素,所以浓缩在其中的西蜀园林悠然恬淡的特点也就显而易见。
三、西蜀园林传承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
古老的川西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景观的地区,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但是现在在巴蜀大地看到的西蜀园林,包括城市景观当中所体现的西蜀园林的元素,都难以体现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个性化特色。西蜀园林面临巨大的发展困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 物质文明高速发展
由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西蜀园林逐渐脱离了中国古典大众审美情境。西蜀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支,和其他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一样具有一个特点——总体上步入低谷。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为少数人服务的古典园林形式难以满足大众化审美的功能。特别是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精神文明的步伐还没有完全跟上节奏,使得传统园林的审美情境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2. 文化多元化的影响
巴蜀地区的园林工作者有的时候墨守成规、缺少突破,而地域园林与文化艺术特征、自然原型、艺术特征、园林特征及造园符号的提取保护与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如何将西蜀园林地域特征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发展传承,并且运用到当代的地域园林或者区域园林的实践之中,这是我们一份巨大的责任。
3. 文化的体验和提取
当前在四川地区,包括整个西南地区,园林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除了本土的园林工作者的大量贡献之外,也有发达地区,例如东南沿海一带以及我国其他发达地区的很多规划设计师参与,为四川园林带来了有益的指导和实践。但是也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这些外地的设计师研究者,由于在四川地区生活采风的时间不够,没有真正地植根于巴蜀大地,因此对四川对巴蜀地区的文化感悟、体验和提取方面或许有一定的欠缺。
四、方法与建议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探讨“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四川”,关于西蜀园林的传承与更新的手段和方法的探讨,就尤为具有必要性。
首先要基于西蜀园林的基本风格和一些园林环境的艺术特征做一些思考。比如汪菊渊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园林史》当中对四川古典园林即西蜀园林有一段风格定位:“以飘逸为风格特色表现四川山水风貌的自然山水园,保留了某种程度的自然主义山水园的古朴格调。”四川本土的电视人、作家,在其所著的《川园子》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在川派园林(西蜀园林)中安放身心。” 这两位先生所表达的意思其实道出了西蜀园林的物质构建和精神本质,我们的身心安放在蜀地山水,我们的文化根植于蜀地山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任何艺术形式都植根于地域环境和人文历史,归结起来都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传承,因此西蜀园林的传承与更新实质上是西蜀文化的传承与更新。
西蜀园林现今所面临的困境,从深层次分析是源于历史上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结果,分为了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由于四川是移民大省,移民入川或者川内移民带来的文化,经过长期沉淀对西蜀文化的影响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上的四川原住民锐减,大量的文化交流融合导致本地建筑园林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使本土文化削弱甚至消失。现在我们面临同样的危机,现在的危机来自于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而并非历史上类似“湖广填四川”的强行被动影响。而这个过程需要思考本土文化怎样进行传承与创新。总体上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 回归西蜀园林艺术价值,满足大众审美需求;
- 坚守传统但不一味地固执拘泥于传统;
- 紧跟时代,寻求多样化的发展与融合;
- 体验文化,提炼文化,感受文化的浸润。
进而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表现在文化层面主要包括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的提取,这些丰富的文化类型是创作的源泉。但是文化的表现形式需要在体验中领会,在领会中感悟,在感悟中表达,而不是像现在某些规划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是快餐式设计的文化符号。
文化层面思考以后,我们认为当今西蜀园林的传承与更新应该基于以下原则:
第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第二,注重生态,强化文态,更新形态,适应业态;
第三,挖掘传统,展示文化;
第四,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成都地区乃至四川地区目前有很多优秀的案例,比如在成都市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园林——成都易园,作为西蜀园林传承与更新的典范之作,传统与时代兼容并蓄,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景观与实用相结合,文化与商业相结合,体现了生态与环保的再生。第二个是在都江堰的清溪园,也是川西著名的盆景园,体现了西蜀园林现代的一个特色。第三个,现代建设的一个乡村生态酒店——郫县梦桐泉生态酒店,酒店在2002年以后建设的部分是典型的川西民居元素和川西文化融合而建设的富有川西西蜀园林特点的作品。用梁思成先生“整旧如旧”的思想,经过维修古建,恢复结构,延长寿命的同时,保留西蜀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风貌,体现了现代的西蜀园林发展传承与更新的思想。
第二环节:自由讨论
Q:西蜀园林的边界在哪里,为什么进行这样的划分?为什么也有人称为川渝园林或者称为巴蜀园林?
A(陈):对西蜀园林的界定也是大家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随着过去叫做西蜀、川渝、西南或者蜀国,都相应的具有不同的界定。取西蜀园林的界定主要是依据四川大学历史和文学的有关研究专家对西蜀的定义,符合历史和文学的认同,按照当前这个范畴,以成都平原为核心以及四川盆地四周为限定的界限,当然也包括今天属于重庆的部分区域,有人将其称之为川渝园林,这是从行政的角度来划分的。而西蜀园林的称呼是基于古代历史和文学划分的定义,相对于其他称呼,能够更加具体地体现文化和历史的厚重。如果在川内界定界限,狭义上的定义,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中部为核心,由北而南,包括德阳、绵阳、广汉、什邡、彭州、都江堰、郫县、成都、双流等地。
Q:西蜀纪念性的园林和其他纪念性的园林差异在哪里?与绍兴的兰亭、杭州岳祠、扬州史可法亭有什么异同?
A(郭):可以从两个方面阐述,首先是在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这个文化区域里面有一系列历史名人的分布集群,而不是单一的历史名人纪念,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聚集于此,都与西蜀的历史和文化息息相关,也是文人墨客集体智慧结晶的体现,西蜀园林是属于整个群体,而无法将其中的脉络剥离开来。
其次,相对于其他园林,文人墨客在西蜀所参与的历史活动与造园史实都是有据可考的,都可以从历史和文学的文献中找到,纪念性的园林也都是根据历朝历代的历史和文学文献准确定位历史文化名人生活和活动的区域。历史文化名人纪念的表现方式主要是文学、诗词、绘画为主。后人在园林的建设时会从历史文化名人的史料和文学作品中找寻线索,再现历史文化名人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面貌。
还有纪念活动本身的扩展性,从时间上说,同时代以及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以及当下我们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纪念,共同构成了纪念活动的一个时间线。从空间上说,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纪念,不仅限于这个园,也拓展到整个城市,成为城市的象征。此外,西蜀的纪念性园林在构成上分为纪念区和生活区两个部分,这既是一个纪念性的场所,也与大众产生很好的互动。
Q:现存西蜀园林大概的建造年代与同时代江南园林的关系?
A(孙):以西蜀园林典型的案例来讲,宋代建成的莲花池,唐代建成的东府,这些都和名人的活动有关。西蜀园林和江南园林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阐述:“长江头与长江尾,共饮长江水。”长江是作为西蜀与江南的纽带,通过交通运输的手段,随着人的流动,尤其是文人墨客的辗转,带来的是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不能否认江南园林对西蜀园林产生着一定影响,西蜀园林也吸取着外来文化加以与古蜀文化的沉淀,树立了自己独特的形象。
Q:现代景观中强调生态的功能,如何把西蜀景观的纪念性以及诗文性应用到现代的造园中?
A(蔡):西蜀园林通过本土植物营造生态景观,承担生态功能,在造型手法上,师法自然,以水岸线为例,在人工建造的水体中,水岸线多模仿自然形态。我们可以在城市化进程中,以生态修复的方式来修复自然,把人工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成本。第二点,植物的选配上除了竹子之外,还有很多植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把握植物本身的内涵,这都是传统的造园手法,通过对文化符号的提取以及对地域特色植物的运用以达到诗文造园的目的。
Q:西蜀园林中石文化表达如何呢?
A(郭):造园中包括的物质要素有建筑、山石、水体。其中,西蜀园林中掇山主要有以下几点:土石为山,土石、土山石为基础堆砌的假山,模拟自然的一个原型,如桂湖的翠屏山,东湖的伏岩;叠石为山,当地石材堆砌而成;以墙为山,类似墙体部分的掇山理石;巨石题名,江湖里比较大的石来题名。
Q:关于流域与地域文化的解读?
A(郭):以都江堰壁画《高流千古》为切入点,西蜀园林中古代城市多以都江堰的水域灌溉,重要的文化城市因为这个水域的流过,农耕文化得以发展与兴盛,才有了造园文化的兴起。所以流域一个重要的载体是水,不仅是水的流向,也是文化、文明的传承。通过壁画可观测到这些文化散落其间,星罗分布其中,复兴的名园名人也是在其中发现。因此,可以作为一个更大的文化区域与园林区域。当然,地域园林并不是说它是区域的,我们也可以在一个更大区域做园林的对比,看相似性,差异性。
Q:为什么是以1840年为研究的断代界限,而不是保路运动?
A(郭):我们并没有划定一个界限,历史上1840以前是古典园林一个大的范畴,1840—1949是近代园林。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以1840作为一个大的节点,而是以中国古典园林几个阶段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发展、兴盛的界标。而保路运动是现代人民运动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一个纪念碑。所以在时间的划分和历史研究中,在时间的维度上来补充历史园林的内容。我们尝试在一个时间,一个具体的点来弥补这个历史事实。通过研究史料来看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发展,怎么被生成,而不是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