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九期网上沙龙于2015年10月16日顺利开展,本期主题为“巴渝地区风景园林协会研究与思考”。巴渝地区是一个文化地理区域的概念。先秦巴人迁徙、唐宋文人流寓、明清“湖广填四川”和近代抗战等移民和流寓文化的影响造就了巴渝五方杂居、各尚其俗的文化现象;山势险峻、河谷幽深的峡谷地貌和湿润多雨的气候环境又形成大山大水地域风貌。而这些独特地域文化和物候所孕育的巴渝风景园林,既得历代人文熏染,又兼具山之雄壮和水之秀美。本期网上论坛,特邀请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4位关注巴渝风景园林研究的学者,围绕巴渝风景的时空演进、历史特征、风景实践和物种解析等方面分享他们的思考和见解。
第一环节:嘉宾主题发言
发言主题:巴渝园林景观的研究进程及特征的提取
杜春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
杜春兰老师长期致力于景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城市设计与旅游规划、园林历史与当代景观理论研究。20余年来立足于山地城市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和地形地貌特点,结合世界风景园林建设的最新趋势,在科学研究和工程项目实践中,深入探寻山地城市“环境景观”的本源,山地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景观遗产保护。本期沙龙,杜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关于巴渝园林景观的研究进程及特征的提取。
巴渝地区的景观非常的丰富,杜春兰老师给大家展示的是几个侧面——一个是其两江环一岛的城市建设,中间的地区在古代的时候是叫做片叶成佛,就像一片树叶一样,重庆市就是围绕着这两江,而且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形成了山、城、江的一个格局。它同时依托了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带给了巴渝地区很大的变化,不仅仅是体现在人们的性格上,更多是体现在园林造景上,通过特殊的当地的材料的运用,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传统园林的特征和风格。
序:话说“巴渝”
今天我们所说的巴渝,是从隋代开皇三年,也就是583年,改楚州为渝州,作为巴渝的概念。巴渝地区是在秦汉时期巴郡的基础上衍伸而来。四川以上的嘉陵江流域,重庆主城到中线的长江干流地区和乌江流域,武陵山区以及中线之奉节一带。而如今的巴渝,通常泛指重庆地区。巴渝地区奇特的山岭,地理学家称其为平行岭谷,是一道道山岭和一条条山谷相间排列,相互平行,逶迤延展。相比同类型的横断山区,巴渝地区的山是中山和低山,谷地宽广,更适合人类生活。
巴渝不仅是一种别具特色的地域风貌,还意味着沉淀已久的历史文化。巴渝园林景观正是在这样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孕育而成。
一、巴渝园林景观的研究进程
巴渝园林景观研究的发展脉络
巴渝园林景观的发展,在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80):积淀与缘起
在50年代以前,30年代陪都时期,已经有了对经典园林的研究和地域化园林研究的雏形。到了50年代以后的阶段,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研究巴渝地区传统建筑以及巴渝地区的西南民居,这些研究是以老一辈研究者为代表,如余卓群等;第二,基于传统园林以及山地园林环境研究,以赵长庚老先生和赵光辉老师为代表。我们把这第一个时期称作为积淀期。
赵长庚老先生的所著的《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这本书,几乎囊括了西蜀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成都地区所有能够找到的园林,他通过自己的实测和规划设计,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现在的很多人在评价西蜀园林特点的时候,很多的观点都是根据赵长庚老先生的观点发展而来。
八十年代就出版的《中国寺庙的园林环境》重点是根据对山地寺庙的考察,来达到寺庙园林的特殊环境的影响。
第二阶段(1980-1990):转型与发展
从80年代到90年代,巴渝园林处于发展期。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有一批老师从国外学成归国,而且他们在学术领域十分的活跃。例如尹培桐老师,他翻译了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以及《外部空间设计》两本书影响了一代人,这对风景园林的发展和沉淀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还有夏义民老师从美国回国过后,重点在室外环境景观和大尺度的风景区规划方面引进了国外知识理论,同时结合地域山地特色。他所编著的《园林与景观设计》一书影响了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所有在校学习风景园林的学生的思想与成长之路。为此,借着今年重庆大学风景园林系成立三十周年,重新将这本书进行了影印。
夏义民老师对国外现代设计的手法,尤其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的理论引进以后,利用这样的理论和手段,率先开启了“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南川金佛山风景名胜区”的研究。同时,也对外部空间设计开创了当年重建工画分析图的标志性的特征。
第三阶段(1990年代至今):传承与拓展
对于这几个课题,我们结合了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还有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的课题,重庆市的科技攻关的课题,以及我们的博士点研究,大量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文章,同时展开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前提下,我们也做了一些横向的设计,来印证这些研究在实际中的表现。主要的文章,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的团队发表了业界第一篇SCI文章:On the Mountain Urban Landscape Studies (SCI)。另外也有一些相关的课题,包括建设部的课题以及科技部“十二五”支撑的课题。特别,我们也集中在巴渝园林及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当中,通过课题和实际项目的研究,成功申报了大足石刻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金佛山的世界自然遗产。同时,我们也承担了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园公共园林景观设计。
另外,根据我们不完全的统计,从2009年到2013年我校研究生在巴渝园林景观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呈上升的态势,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研究。2013年由于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的招收,在该领域的论文占总毕业论文的比重达到了21%。
二、巴渝园林景观的特征研究
对于巴渝园林景观特征的研究,总结起来集中在三个方面:原象、形器、风骨。
1. 原象
首先是对原象的认知,对于风景园林来说,无外乎是两种,一种是依托于真山真水,还有一种依托于叠山理水,在狭小的空间中以小见大。但由于巴渝地区处于一个三峡地形地貌和平行岭谷的大江大水的自然地景当中,使得我们具有很好的真山真水的景观本底,所以其原象呈现出来的便是天地之浩然,山水之灵动以及生境之丰富。景观无论是作为美学的观点,或者是从地理学或者景观生态学的视角看,它的本质都是源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崇尚。尤其是在自然景观资源极其丰富的巴渝地区,真山真水是其天然的景观本底。天地气象自然是影响园林景观的原生要素。
2. 形器
“物成生理谓之形,形而下者谓之器,器者物也。”,“形器”是巴渝园林景观特征构成的重要物质要素。建筑师董豫赣强调的随形制器,不仅是建筑设计的有效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巴渝地区“随形制器”比比皆是。作为景观环境的建造范式,更是突出和卓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因地制宜的建筑布局和建造,以及因势成境的景观形态,其形式看似粗旷随意,实则大巧若拙。例如重庆龚滩古镇,它有机协调的整体景观环境,利用自然的地形,有着“江上明珠”美誉的石宝寨等等。建筑要素与环境要素的环环相扣、巧妙结合,便是巴渝园林景观形器的关键,是巴渝园林景观特征构成的重要物质要素。
3. 风骨
“风骨”原本是中国古代文论当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术语,“风”是作者思想、情感、气质、性格在文章中的体现,要求作品有生气、有情致、有感动人的力量;“骨”则要求作者文辞或者语言表达的强健有力、精简质朴。有了“风”就生动,有了“骨”就劲健,“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则是高境界文章的风骨。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传统的审美哲学和地域风俗文化造就了巴渝园林景观独特的风貌,我们认为用“风骨”来形容重庆巴渝的景观非常的恰当。“风骨”是巴渝园林景观的灵魂,表现为设计师充分尊重园林景观的环境特征,运用简洁质朴的景观设计语言,融合艺术化的情感和心态,来设计和表达具有鲜明特色的景观。我们对巴渝地区的风景园林的总结,它的“风骨”就是旷野、俊逸的景观品格。
巴渝园林的特征研究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它特征表达的内在机制,巴渝园林的特征显现是原象、形器、风骨的内在互动机制的结果。形器顺应天地之原象,自然天象、山地地形、巴渝水系等环境因素深深影响着园林景观中建筑、构筑、掇山理水等物质景观要素的构成和形式。同时这些景观的特征表现恰恰也是受到当地传统审美哲学与地域风俗文化的影响,是当时人们的情感、心态、信仰等精神要素物化的结果。这些景观特征没有绝对的自然和人工的分界,也没有纯粹的物质与精神的分隔,它们都是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地方乡土等共同作用下的景观作品。可以看出,在天地、人、物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4. 提取的几个片段
(1)崖壁上的园林
重庆忠县石宝寨堪称利用自然地形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独具匠心,蕴含巧妙智慧,其设计巧妙地利用了玉印山与长江的空间关系和自然地形,通过视线的转折交错进行建筑的叠合布局。玉印山南北长约百米,东西宽约二十多米,孤峰耸立,因此将梯云直上的重楼、垂直镶嵌的东崖靠南端的位置,将凌霄殿宇平铺山顶,注重整体的平衡和场所的地理属性,进行弹性设计,景观与功能的协同。整栋宅楼没有用一颗铁钉,大量使用穿斗式的木结构,并且材料选择非常的灵活,与山体浑然一体。
(2)书院的磐石
重庆江津区的聚奎书院的景观是非常典型的巴蜀园林的风格,园中石头有别于北方园林或者江南园林中的石头,用巨石支撑园林的主体,巨大的磐石形状浑圆醇厚,色泽铁青墨黑。有心的人会发现,这些与长江三峡中的山峦形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石头代表了巴蜀园林一个典型的特征。
(3)礼园绳桥,至朴至美
重庆鹅岭公园,桥上的栏杆采用石材仿造麻绳的形态制成,多少年来大家一提到巴渝园林都会想到这个片段。有一句诗这样形容道:“两条银线自天来,江势随山阖复开。自古巴城称重镇,半空鹅岭出髙台。”这便是描绘的重庆高耸九重、一览江山的鹅岭,其中的礼园更是极具代表性的巴渝园林之一。
(4)根抱石
黄桷树是重庆非常典型的地方树种,它可以在岩石的缝隙中生长。它的气根可以对岩石进行环抱,不仅让自身有立足之地,同时加固了水土的保持。“树根抱石紧相连,鬼斧神工出自然”就是对这种特征的描述,这样的自然景观让人印象深刻。黄桷树生长在泥土贫瘠的山地环境中,这是大自然生命的奇迹,也像是巴渝在地精神的映射与传达。
(5)飞动的建筑与空间
钟柏华先生用“飞动之美”形容中国的园林建筑,以表示园林建筑的活性和动态,由于巴渝地区特殊的山地地形,建筑鳞次栉比、高低错落,围合的街巷空间曲折起伏、游刃有余,整体的景观环境不仅是建筑的灵活布局,还有空间的多维度的组织。在这里很难说正立面侧立面或者顶立面,所以说在重庆很多东西都是这样一个多维的空间往复关系。
三、结语
巴渝园林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经了积淀、发展与传承,至今逐渐形成了地域园林景观理论研究与构建、巴渝园林及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滨江景观环境研究与生态修复的实践、山地城镇景观避灾适灾研究四大方向的研究线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关注巴渝地区生存的人、动物等的生存环境。
巴渝园林景观特征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地方乡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真山真水的景观本底、因势成境的景观形式、旷野俊逸的景观品格是巴渝园林景观的独特体现。
发言主题:巴渝沿江场镇乡土景观的物种解析——以“九宫十八庙”为例
李畅(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学博士生)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李畅博士以“九宫十八庙”为例为大家讲解了巴渝沿江乡土景观的物种解析,李老师演讲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巴渝沿江乡土景观与文化物种
首先李老师解释了什么是乡土景观,乡土景观是指地域性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地理环境是乡土景观的自然属性。李老师从地形地势方面分析了巴渝沿江景观的分布情况,一方面巴渝景观的选址与山体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巴渝的水系相关。又从空间主体差异的内在者和外在者来分析乡土景观。紧接着李老师介绍了乡土景观的主要类型,包括精神信仰景观、市井生活景观、生产劳作景观、乡土名声景观。然后李老师介绍了乡土景观典型的文化物种,比如吊脚楼、码头等。
二、信仰景观与“九宫十八庙”
发言中李老师列举了巴渝沿江城镇的九宫十八庙现象,例如三宫五庙、七宫八庙、九宫八庙,它们统称九宫十八庙。接着解释了这些现象产生的背景,如移民会馆主要与“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事件有关,行业会馆与明清商业经济的繁荣有关,其他的一些寺庙与巴渝信仰传统有关。紧接着介绍了巴渝地区“九宫十八庙”的时空分布,大多沿长江及其支流沿江城镇分布,这是由于水路作为、交通文化廊道在明清巴渝沿江城镇的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九宫十八庙”的空间形制
“九宫十八庙”的空间形制一般是一进式或两进式院落,其中主要分为管式形制和民间形制,其中管式形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类型,而民间形制则偏向于民居。两种形制基本都是以“北屋为尊、倒座为宾、两厢为次、杂屋为附”。管式形制是巴渝“九宫十八庙”的理想类型,具有“中轴对称、围合院落、前楼合乐、后殿祀身”的基本形制,从而营造出一种严谨和雄伟的场所氛围。民间形制往往呈现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规模性,并且根据用地情况而灵活安排空间要素。
四、空间分布与场镇格局
1. 居中
“九宫十八庙”分布是巴渝沿江场镇多中心簇群结构的隐形因素,由地缘、业缘和志缘等社会关系构成的“九宫十八庙“以及其附属的簇群,共同形成了巴渝场镇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从而有“先馆后场,多馆兴场”的说法。
2. 控边
在巴渝沿江场镇,”九宫十八庙“独特的位置和选址往往是划分出城镇内外的空间界限,例如在巴渝沿江城镇比较有普遍性的王爷庙,他们往往有在场镇的上游地区,是进入场镇的一种标志性建筑,这种空间的标志性往往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迎来送往的终点和起点。
五、建筑形态与空间隐喻
1. 符号
封火山墙:“九宫十八庙”的建筑形态也具有一定的空间隐喻性,例如会馆在形式上追求原汁原味的家乡特征,造就了巴渝沿江场镇会馆封火山墙的形态各异的建筑形式蔚然成观。
2. 象征
由于九宫十八庙是一种正式性建筑,所以在营建方面就极其考究,在巴渝沿江城镇分布最多的吊脚楼往往是适应地形的,又是适应文化的,所以产生了不同的空间象征,例如“坐北朝南的礼制之轨,金生于水的富贵之轨,心向蜀汉的忠义之轨”。作为场镇中凝聚社会群体的象征性标志,”九宫十八庙”所具有的“正式性”使其在营建方面极其考究。而选址则是诸事之首,既要考虑地势、朝向与场镇的关联,又要考虑聚财积气、发科举等人文理想的实现,因而就产生了“形法文荫”的选址特征和朝向。
六、“人神同乐”情景与体验
1. 礼与乐
九宫十八庙作为一种信仰景观表现为礼乐相合的核心功能,每到节庆和会期都是两种功能的集中体现,从而形成“隆崇其殿宇,雄峙其戏台”的空间形式。礼乐建筑在九宫十八庙里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 庄严肃穆的祭祀空间
“祀身”是“九宫十八庙”的最重要的功能。九宫十八庙往往将正殿置于地形的最高处,从而烘托神灵的至高地位。各类祀庙不论规模大小都必须供奉神灵,神灵作为“九宫十八庙”中的一部分,其意义并非只是供奉神灵本身。就祭堂本身而言主要有两种形式,主要是穿堂式和近端式。前者比较平和,后者比较庄严隆重。
3. 轻松惬意的观演空间
“合乐”是巴渝沿江场镇“九宫十八庙”在明清世俗化社会环境中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先秦时期的巴渝乐舞酬神的祭祀方式到了明清已经演化成为“人神同乐”的民间活动了,从而促进了明清戏剧的兴起和繁荣。比较适宜的观演环境创造出惬意的空间氛围。
七、“九宫十八庙”的景观启示
总结九宫十八庙的空间和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几个特征:
1. 复合多元的公共空间
相对于西方城镇的广场,九宫十八庙相当于会客的客厅,主要是祭祀和演戏的功能,在平时主要作为集贸空间和餐饮空间等。具有空间功能的复合型。
2. 异质同构的建筑格局
基于地缘、业缘和志缘的建筑空间形式,虽然在形式上过异,但是他们都是在礼乐相合形式的统一之下的。
3. 人神同乐的场所精神
“人神同乐,礼乐相合”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上,也表现在建筑装饰方面,如上图所示。每个地方都是统一的。
4. 形法文荫的空间象征
封火山墙的地缘特征,也有选址朝向的礼制之轨。
发言主题:重庆民国时期的山地园林
欧阳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本期沙龙,欧阳桦老师以重庆民国时期不同风格的园林景观为例,为大家讲述了早期巴渝地区的山地园林景观特色。
一、 公共园林
1. 市区中央公园
建于1926年,是重庆最早的公园。整个公园依山形坡地的变化和道路的走向保留原有自然地形,创造多层台地的空间,错落设置了各式亭台楼阁、时莳花木,是利用狭窄陡峭的坡地修建的城市公园。
2. 江北公园
建成于1927年,是当时重庆市最大的公共园林,其中有亭台楼阁、水池、假山、花草修竹、名木藤蔓,以及当时比较少见的运动场、动物园等。最有趣的是园内用假山组成的空间组合复杂的八阵图,气势十分雄伟。
3. 南温泉公园
南温泉公园是处在群山之中的一个园林。四周有群山环绕,山体均为坚硬的石灰岩构成,多天然溶洞,中间有花溪河流过,溪水形成多级壮观的瀑布。悬崖深渊,风景秀美而壮丽。南温泉公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遗迹与人文资源,是一座典型的自然山水园。
二、私家园林
1. 盘溪石家花园
江北早期较大的私家花园之一,主人石荣廷,热衷于在园林中建造人工和仿自然的地下洞穴空间。石家花园共修建了类型不同的三处景观石屋,这些石屋除了景观的作用之外还有避暑以及抗战时期躲避空袭的作用。
2. 鹅岭礼园
位于佛图关附近,早期商会会长李耀庭修建。礼园在鹅岭最高处,大有揽两江之盛的雄伟气势。园中布局依鹅岭山形地貌的自然变化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地设置了若干园林景点。说到鹅岭礼园必须要谈到著名的鹅岭绳桥,绳桥所在的榕湖是凿岩取石而形成的蓄水池,湖岸黄葛树密布,浓荫蔽日,湖上建观赏小桥(绳桥),桥栏圆柱形,刻纹似绳,桥身呈扭曲状,桥拱顶端镶嵌以钟乳石,形状奇特。建造者曾返工九次可见难度之大,被誉为稀世之桥。
三、园林式学校
1. 平儿院小学
平儿院小学创建于明代,园中巨石散布,形状各异,突兀而散乱,有着粗犷的野趣。最具特色的是十多块巨石,如观音石、望江台、菩萨石、卧佛石等。据说明代留下来的简朴建筑就坐落其间。抗战时期,平儿院小学迁来此地,利用书院遗留的房屋办学。
2. 聚奎书院
校园所在区域是一个山体布满巨石的园林,与平儿院小学不同,这里的巨石都是规则的圆形巨石,校园中以山体、巨石、植被等风物作为园中景观的基本元素,早期曾经有多位在日本学习的归国学者应聘来到聚奎学校任教,还参与了校园建设,外来植景造园手法被带了进来,修建了若干仿日式和西式的建筑物,其风格有一种日式园林特有的暧昧之中略带社会性的神韵。
3. 道南小学
道南小学创建于1922年,位于南川区曲流半岛上,此地原建有尹子祠。江水环池流淌,沿岸古木参天,修竹苍翠,岸柳成行。远山、近水、树木、岩石、亭、台、楼、阁相映成趣,有一种幽静与神秘的趣味。
4. 井口第二机器制造学校
位于沙坪坝,建筑外部形式采用中国传统的殿宇风格,这幢建筑在自然环境的利用上很有特色。在建筑的外围地形平整开阔,而建筑的内侧内外结合,保留了一座十多米高自然形成的山体,这个长条形山体从外面延伸进来,山上绿树成荫,创造出“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宜”“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治”的理想空间。形成与建筑相配的非常巧妙的借景。
5. 世德小学
创建于民国七年,位于刁家堡子岗上,此地居高临下,左观刁家场镇,右眺山川田野,大门外是刁家堡祠堂,山下溪水环绕,视野开阔,环境宁静而优美。抗战时期学校改建时,为了应对日机的频繁轰炸,避免伤亡过大的情况发生,将原本集中修建的教学楼分散成若干单体小教室,依山形布局排列,整个学校在山脊上参差错落、井然有序,这也形成了世德小学的独特校园景观。
四、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别墅园
1. 林园(利用自然风貌的别墅园)
位于歌乐山南麓峡谷中的林园的最大特点是园林中形状各异散布各处的奇异巨石阵,其色泽灰白,石质坚硬,形态粗犷而夸张,断面肌理均斜向堆叠挤压拉扯而产生流动感,有一种奔放热烈的动态美感。人文与自然景观交错,相互陪衬,成为抗战时期重庆最为经典的一座别墅园。
2. 于庄(人造景观别墅园)
于佑任先生的郊外别墅园,这座别墅园最有特点的是围合式台地和花园的造型。外立面模仿古典城门城墙,左右各设一个角楼,这种古朴、坚固、凝重的外形与内部幽静、雅致的意趣交织在一起,庄严肃穆中透出一种灵秀而浪漫的情调。
3. 戴笠别墅园(多层台地别墅园)
中美合作所总办公室花园曾经是戴笠的公馆,公馆前面坡地上修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三层台地大花园,但是这处大花园在设计风格上不太统一,布局大但设计简单而且微生硬,空间处理缺乏匠心,尤其台地上镶嵌的“福”“寿”二字在这个办公的场所显得不伦不类,第三层台地的设计则有明显不同,手法显得文气优雅而老道,形式感也较强,成为这处大花园的点睛之笔。
4. 觉园(多层台地别墅园)
渝中区嘉陵新村觉园也是由三层台地组成,第一层台地的架空层为主入口,上面为大花园和观景台,种植有花草树木,摆放有旱地假山。第二层台地为小花园和观景台。第三层台地为房屋的台基,右侧墙边有从鹅岭悬崖顶上流淌下来的泉水所形成的小瀑布。整个觉园利用台地的高差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既开敞又自成一体的别墅园。
结语:
重庆民国时期的园林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受到时局、地域、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在园林风格和建筑形式上受到了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也出现过一些园林的佳作。梳理和研究这个时期的园林,探寻其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这些园林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使重庆园林在继承和创造中呈现出新的生机。
发言题目:重庆近代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地域风景实践——以北碚为例
毛华松(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博士,注册城市规划师)
本期沙龙,毛华松老师带我们走进了重庆近代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地域风景实践的历程中去。
前言:
说到重庆,人们都会联想到它作为陪都,在中国抗战时期非常重要的堡垒作用。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城市。而在与它相邻的北碚城,曾在此为防患而建设三峡防洪团,以至后来成为北碚管理区,在1942年还是为人所不熟知的区域。迄今为止,北碚作为中国近现代建设最成功的一个案例,它所取得的成就背后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内容。
在民国时期,北碚被许多文人学者称作“城中福地”、“世外桃源”。在抗战时期的文献中也可见对北碚的风景建设的评价之高。
一、问题提出
在此我们应该探寻北碚建设是如何做到“国际风格”与地方传统文化相融相生,以及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具体取得了哪些成就。以下从风景营造、场所建构和集体精神三个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并寻求其对当下风景园林的建设的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资料来源
我们收集了很多资料,包括卢作孚先生对乡村建设和乡村运动的思考,以及其他文人对北碚的建设成就的总结和旅游方面的记载。
三、北碚近代风景建设的核心思想
卢作孚先生作为风景园林的指导者和建设者,他在建设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乡风景建设思想,凭借新的场所,新的生活形成新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看来。公园、广场、风景区是很平常的空间环境,然而在当时卢先生考察了全国各地包括青岛、上海、大连后,总结得出应该在这样的落后的地区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形成新的空间。同时他关注了大众的生活,即在封建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势下的,自发性的生活逐渐过渡到组织性的生活,同时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习惯和公共秩序,对城市建设、产业建设以及文化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北碚近代风景建设的建设策略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有三个方面是十分必要的。第一个是基于“模范”的开放式城乡风景体系。第二个是基于公众参与的地域集体精神培育。他非常强调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各个领域的整体优化以及多元一体的思想。
1. 基于现代“模范”的开放式城乡风景体系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它非常注重每个产业项目的本身。相对于陪都时期,重庆常见的高楼大厦、大马路的建设,北碚较注重实业、教育的建设。这是它建设上的一大特点。由于当时作为陪都,国民党以及中央政府的影响,包括博物馆和动物园等建筑,都有意识的作为一种模范以一种高标准来进行建设。并且这些建设结合了相应活动的组织,共同形成了模范的风格。
我们可以看到在北碚旅游指南和旅游手册中,名胜古迹只占到42%,北碚的各类模范实业包括文化实业也是北碚的重要的旅游景点。它们共同形成了北碚城乡建设的模范化体系。其中最美丽的还是北碚风景园林的建设。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北碚公园。这是北碚的一个城市绿地,也是卢作孚先生当时考察的一个案例。因为北碚是民国时期新设的一个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巴蜀园林和北碚园林的一种转换,在建设目标、建设成本和建设技术上更注重大众的集体式的活动,同时引进一些新的技术和新的元素,甚至是从国外引导一些新的文化。因为一个地域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在原有的文化上对新的产业、新的社会模式以及生活方式进行适应。这一过程在现在看来是很平常的,对当时来说是一大跨越。
2. 基于公众参与的地域集体精神培育
北碚的风景园林建设十分注重公众的参与,有意识的引导大众过渡到一种现代的阶段的生活,组织建构一种多级的生活空间,因此北碚平民公园是北碚风景园林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案例。它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平台,比如北碚夏节的赛龙舟景象、学生在北碚体育场晨练情形等等。
我们也可以看到北碚城乡建设对于人们地域集体精神的培育,特别是通过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来提高公众参与度,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是它对于我们中国政教合一的公共场所建设具有的重要的教化意义。
此外,在平民公园中,我们可以看到引入了动物的元素如狮子、老虎等等,诸如此类基于日常生活视野下的多样性的公共活动组织和新知识教育,既激发了场所活力,又促进地域集体意识的培育。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地域性的风景园林建设和人的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3. 基于地域风景资源的园林实践建设
同时,北碚并不是大量的刻意的建设公共活动的空间,在与重庆市区普遍的大体量城市建设的元素相比,北碚更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园林风格。在自然资源的挖掘方面,都是非常简单的去营造。在人文资源这块,更多的赋予它知青的活动和内涵。这样体现了它的一个本色的特点。
五、北碚近代风景园林的典型实例
这里列举了一些案例,是当时北碚的一个现状。
1. 北碚城与平民公园
这是后人复原的一个场景。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北碚城的建设过程当中,从一个老城到建设以后的新北碚,它的基本的城市机理是延续的。如北碚平民公园,它基本上还是保留了一些礼制的元素。
2. 温泉公园
这是温泉公园,也是通过募捐进行筹资的。所以说北碚的城市公园基本上市民都参加了投资,参与了建设环节。所以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充分参与的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过程,包括它的广告宣传等,在建成后也作为大众的游赏的区域。
结语:
1. 结论
- 产业、文化与风景的统筹融合:注重城乡整体环境的系统建设,将各类产业项目、民生设施、公园广场及农村建设的可赏、可游作为城乡建设的核心目标。
- 以社会教化为目标:注重风景园林的阶层适应性与现代化活动组织,从而达到新文化、新科学、新生活的普及,引导社会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 自上而下的“循吏”式传统城市风景建设模式:北碚乡村建设运动的城乡风景建设延续了中国历史“循吏”式城市风景建设模式,是卢作孚个人社会理想的实践表征;也体现了新时代下社会精英的理想社会模式。
2. 研究的遗憾
研究进行到最后,因历史考证资料的相对缺乏,未能系统探寻到卢作孚先生对园林建设的具体设计手法、建设方式,只能对当时卢作孚先生的建设思想进行适度归纳。且大量案例是产业项目与城市风景的融合,冲淡了风景园林研究的主题。
第二环节:自由问答
Q:自然地理对巴蜀地区园林空间的层次影响是怎样的?
A(李):自然地理在巴蜀地区非常明显,应该说是对我们的园林空间的层次影响是比较大的。但除此以外,就像现在大家常提的一个社会经济文化整体的园林观的概念。这里面我们肯定会受到社会对城市的影响。巴蜀地区的文化的兼容性上,多元文化的交融这一块是很强的。比如刚才李昌博士讲到的,比如玉王宫,就是一个观音斗的山墙的一个做法,这个是建筑方面的。在文化方面,在理智,纪念性的空间上也会有些特定的转型。有时候跟产业方面也有一定联系,我们这里面有不同的产业,比如说,鳄梨的胜桥这个园林类型是来自于李家的家族类型,跟自贡曲言的盐井里的绳子是紧密相关的,包括在北碚的感受中,他很多的功能是和产业紧密相关的。包括运河公园的码头文化,都是对产业紧密相关的。
Q:推荐几个巴渝特色的文人园林。
A(毛):我一直也在想什么是园林,我们很多的外部空间也好,包括一些自然山水,简单说,我们刚才讲到的北碚公园,近代的很多遗址都还保存着,包括鹅岭公园、神桥,是非常典型的做法,包括历史上的人民公园,一些大格局都还在。但我觉得我们巴渝更多的是,比如像大足石刻,它其实也是一种园林化的环境,包括摩崖石刻,传递着巴渝那种比较洒脱的环境。就像上次孟院士来重庆,讲到重庆的川剧的帮腔,就是上面有人在唱,下面有人可以融合进去一起唱,这也是一种特别融合的形式。还有忠县的石宝寨、张飞庙,都是很有特点的。我们跟孙老师那边祭奠性园林那种典型园林空间类型,就是相对独立的空间类型也有,但更多的是和建筑,场所紧密结合的。比如说南山上的黄山,是非常著名的近代历史遗迹。但你说是园林呢,又是一个建筑群。说不是园林呢,它又和自然山水紧密结合。
Q:乡土景观的分类?
A(李):乡土景观在专业领域上来说是按照景观、建筑和规划等层面来分,或者说是按照点线面来分,比如说按照主状空间,线状空间来分。依据我的调研与考察来说,其实涉及几个方面。其一,现实空间——是为了生存产生的空间,包括居住空间、生产空间以及劳作空间,是生活生产的附属品。其二,理想空间——与文化信仰相关并且只存在于我们传统的园林当中,是理想化的造园。有时候涉及到神灵空间,在传统中信仰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空间则是所谓的信仰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种纪念性的意味。巴蜀地方上的园林也多为纪念性,这是它的特色。所以最后总结为精神信仰空间、生产劳作空间和乡土名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