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第11届首都高校风景园林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垂花门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景观与建筑之间”,主要围绕景观与建筑的关系展开,论述了景观与建筑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其他专业的相互联系,以促进景观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跨界交流,从而更好地推进景观行业的发展。
为了突出论坛的主题,本次论坛邀请了专业上极具代表性的嘉宾,他们分别是清华大学的李宾、黄越、北京大学的史书菡、北方工业大学的段佳佳、北京建筑大学的甘振坤、中国农业大学的李源、中央美术学院的邓慧铭、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的刘京一、李婉仪和朱强。除此之外,还有从各高校前来参加此次论坛的观众。
活动当天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李雄院长致辞,表示对本次高校论坛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上午由李宾、邓慧铭、刘京一和甘振坤分别进行了演讲。清华大学的李宾演讲的主题是《上海传统园林小气候营造模式研究》,以上海豫园为例,分析豫园小气候要素的数据,分别列出园林中不同的布局模式与小气候营造的关系,同时指出园林各大元素的特征及其对小气候营造的影响作用,如建筑、山水、花木种植,探索出传统气候智慧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接下来,中央美术学院的邓慧铭做了题为《诗意景观与传统居民的相互融合——以闽南传统民居与乡村景观为例》的演讲,以闽南传统民居和乡村景观为例,诠释了景观是环境的依托,建筑是景观的重要组成,以及传统建筑与自然景观自然融合,展现深厚的人文底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顺应自然的理念,对当代营造诗情画意的景观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接着,北京林业大学的刘京一发表演讲,主题是《被忽视的复杂性——从后现代主义到景观与建筑的融合》,通过自己在设计竞赛中的实际经历,讲述了复杂的社会构成了当代建筑与景观的背景。后现代主义中最早提出了复杂性的问题。建筑师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问题去解决,强调不能忽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
上午的最后一位发言嘉宾是北京建筑大学的甘振坤,题目是《没有设计师的景观——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非正统都市面貌》,以建筑制图的角度出发,从城市轴侧、城市平面、城市立面、城市剖面、城市交通五个方面构建城市图景。强调城市景观不是设计师和政府官员的掌控,而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要求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城市问题,发人深醒。
上午嘉宾发言结束后,是各位嘉宾代表开展了博士生沙龙互动交流,就“如今城市化问题迫使城市规划转型”展开了探讨。
下午的论坛首先发言的是北京大学的史书菡,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做了题为《流动人口的城市化——以深圳大浪地区外来务工人员为例》的发言,考察了深圳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居住环境以及休闲活动的选择差异,研究不同背景的外来人口在城市化空间中的状态,思考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接下来,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朱强的题为《“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图画中”——浅析清代皇家园林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的发言。通过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实际案例分析,揭示其中内涵的文化韵味,描述古人在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时所体现的智慧,对当今设计工作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清华大学黄越的演讲题目是《北京城市公园鸟类生境规划与营造方法研究》,以青年湖公园为例,指出利用鸟类景观导览规划将自然游览融入城市日常生活。指出维护非人类活动干扰区域、维持完整的水生态系统、维持植被野化区域、禁止使用杀虫剂等提升城市鸟类生境的有效途径。
中国农业大学的李源发挥其专业优势,从解决现实温饱问题的角度出发,做题为《腰果计划——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几内亚比绍南部村落弃耕地修复及发展策略》的演讲,以世界贫穷国家几内亚比绍为例,设计“种植腰果以修复弃耕地”的理念,尝试在当地居民、黑猩猩和森林三者间建立新的共存关系,希望利用生产性景观来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景观,实践意义重大。
北方工业大学的段佳佳在《街区空间小气候测量与研究》的演讲中,为我们介绍了热舒适度的概念,展示了她之前做的临街空间测量成果,以及相关仪器的使用、小气候的测量方法等,为我们提供参考。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李婉仪,题目是《景观智“汇”——动态可持续蓝绿基础设施营建》,通过其IFLA竞赛的获奖作品为例,为我们讲述中国历史上的景观智慧和现代设计的景观智慧。详细讲述如何构建动态可持续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各位嘉宾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的研究,各具特色,听众获益匪浅。最后,在观众踊跃提问及与嘉宾互动、探讨和交流中,为此次论坛画上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