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PC(Landscape Education & Practice Community)微信群一个是由顶尖风景园林教育者与实践者共同搭建的微信沟通平台。提倡纯净、健康、原创、自我反思的文化理念,致力于搭建教育者与实践者沟通的平台,凝聚东西方智慧,贡献于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LEPC成立已近2年,微信群成员由40余人成长为100人,讨论由 “主题讨论”发展为“讲坛”“对话”“访谈”等多种形式。“风景园林新青年”志愿者承担了微信群聊天记录的整理、编辑工作和发布工作,与更多的人一同分享风景园林大家的思考。
LEPC发布时均采用实名制,发布的观点、见解,其知识产权归发表人;话题本身知识产权归LEPC。如有引用、转载,请保留原文相关作者、整理编辑志愿者姓名,并请注明“LEPC发布,YLA整理”。
【今日话题】禅修与景观设计——“梓人禅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奥雅暑期联合设计营的教学实践
【主持人】刘晖
【主讲人】李宝章、刘晖
【讨论时间】2015年9月22日晚8-10点
【主要内容】2015年暑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奥雅设计公司和陕西白马招觉院联合开启“梓人禅境”暑期联合设计营。以专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为初衷,进而引发禅修与景观设计、禅修与教育等的思考,分享活动的过程和感悟。
刘晖:大家好!2014年,我与奥雅宝章总合作,开设了一个暑期联合设计营,取名字“梓人禅境”。
今天,我们讲的就是有关这个设计营,先看一组暖场照片。
交流的内容分四个部分。
(首先,说说缘起。)
刘晖:说到缘起,首先应该提到如孝法师和白马招觉院,就是刚按播放的照片。
李宝章:看到这些照片,我不得不说几句:白马招觉院是一个坐落在广阔农田中的一个朴素的寺院;它的规模虽小,但却具有震撼力。 寺院的大门直对着终南山的主峰,这是一个具有内在的精神的与能够让人平静下来的地方。
刘晖:2014年5月底的一个下午,宝章总打来电话,说他来陕西户县参加一个禅修活动,刚刚结束,很是受益。接着说禅修院环境不太好,希望能做点事情,身在西安的建筑院校,望能参与,并表示支持。我当时的判断是,能够三方受益,定是好事,电话里当即落实合作原则,敲定合作。其实这也是LEPC的初衷,就是搭建教育者与实践者的平台,借此展开有意义的实践教学合作,于是就开始了这个设计营。当然,这件事最初的缘起是宝章总,请他来说说事情的由来。
李宝章:谢谢刘老师。2014年的5月我在陕西户县的白马招觉院参加了一个为期6天的禅修班,期间我们有幸听了来自台湾、建筑师出身的“宽谦”法师的讲课,从而开启来了我一年半来的禅修人生。
(接下来第二部分,是宝章总谈禅修与景观设计的感悟)
这张照片我是在参加14年5月26号开始的禅修前几天在福州照的。
那几年因为公司的业务特别繁忙,需要经常在外出差,再加上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引都有问题,致使我的体重一路攀升到105公斤。我还记得去年4月LEPC第一次面微的时候(“LEPC”风景园林高校教师与从业者自发成立的微信群;“面微”是部分组员于2014年4月在北林举行的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活动), 我想坐到后排的高台子上,但费了很大的劲才爬上去。那个时候,身体超重与身心的疲惫,让我工作与生活都处在一个要崩溃的临界状态,也就是极度亚健康。
第二张照片中间站的是这次禅修的主讲来自台湾宜兰的宽谦法师。
照片左侧是我老家洛阳好友、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管的孟焕又老兄;孟师兄在此之前两年前多的身心状态跟我当时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 禅修改变了他的人生,所以他总是建议让我来试试;见到禅修为他带来的改变,我也就答应了。
修佛的人应该相信缘分,所有的相遇都是机缘的巧合。我上面说了这次禅修的主讲人是来自台湾的宽谦法师;作为设计师我尤其觉得幸运的是宽谦法师是东海大学建筑系的毕业生,在出家前做过多年的建筑师。
宽谦法师讲她自己在东海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因为建筑师有熬夜的基本功,有一次她的奶奶生病在一个佛学院开办的医院住院,家人就安排她值夜班照看病人。那所医院隔壁就是一个佛寺,寺院每天早上4、5点就开始念佛经。她初次听到觉得特别好,就翻墙过去听和尚们念经。随后的几年,她在工作之余选择在一家佛学院学佛。学佛几年后,当她在苦苦地思考是继续当建筑师还是要出家的时候,佛学院给了她一纸聘书,邀请她当学院的老师,那时候起她走上了出家修佛的道路。我在第一次禅修时就碰到一位建筑师出家的僧人来给我们的启蒙老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
对于当代的国人来说自学儒家和道教可能不难。 但是,因为佛学有一套自成独立成体系的教义与语言,如果不是参加这次禅修的话,要自学入门还真是一件难事。宽谦法师用了整整五天的时间,给我们讲了唐玄奘,也就是唐僧从西天取经带回来的《唯识论》的一个大概。 宽谦法师是佛教界知名的能把“唯识论”见到最好的法师之一。这与她的建筑师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课件中她用了很多类似工作进度表与建筑平立剖面图一样的图解来讲甚深的唯识论知识。 估计不借助于图表就能把唯识论的内外“八识心王”(即外六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内心“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的概念与关系清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这六天的禅修期间,大家早上4点多就要起床,起床后要一起做半个小时的动禅(跟广播体操相似),然后是一个小时的早课;吃过早饭要坐4个小时的上午课;午饭与午休后是4个小时的下午课。晚饭后还有一个小时的晚课。上课时大家都是按打坐的姿势席地坐着,也就是说再这六天中我们基本上每天要盘腿坐10个小时。
打坐不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开始谁都坐不住。我本人从那次禅修以后的一年半中,基本上坚持每天做动禅半个小时,并打坐起码20分钟。在加上吃素与修佛,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确实给我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精神上的收获:第一,儒道佛加起来才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第二,佛学可能是最全面与最具有说服力的一种宗教与学说;第三,相信因果,并用不执着的心态生活可能是最好的生活态度;第四,“见心见性、直指人心“可能是最好的设计思维。
当然了,儒道佛加起来才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整体。实际上佛教(佛的教化)在中国是非常深入人心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佛教的隐忍与平和几乎是我们国民性的一个部分。我记得90年代初我在加拿大看BBC的一个记录片时,其中讲到了佛教对中国人的心性的影响。佛的说教实际上也是我们语言与文化的一个部分,离开了佛教的的几万个词语我们可能都没有办法将正常的中文。 我同意我的一位信佛多年的朋友的说法,在我们遇见过的众多观念与说教中,佛教的这些道理,听起来可能是错误最少的。
作为一名设计师,禅宗的唯心论的“见心见性、直指人心”是我知道的最好的设计指导。 设计吗?不就是去创造原来世界上还未曾存在的东西,如果我们不从自己的心性中去找,我们还能到哪里去找那些具有意境的、可以影响人们心境的景观呢?!
见心见性、直指人心,还包含了对世间万物的敏感,尤其是当我们看这个世界时对万物的全新的与当下的体会。 练习静坐与内观可以让设计师的直觉更灵敏,情感也更精准,我可以不负责任第说也会让我们的情商得以很大的提高。 下面的这几张照片是一些我以前看不认为自己可以看到的东西。照片中式河南新郑博物馆的几件宋朝的瓷器。
我们天天都是从上面看一个容器,那天我看着这几只碗,我突发奇想觉得要是改变一下角度,会不会看到一个不同的东西?结果也确实不同!这些碗的下面与碗之间的居然存在着这么优美的空间。
上面这张照片是我在青岛八大关照的。当我早上坐下打坐的时候,正好可以从最下面的那个窗格看出去的景色。确实,如果我们不换一个角度来看世界,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发现这个世界从这个角度看出去的惊艳与完美。
那么下面这几张照片就更有意思了,每一张都说明了“当下”的力量。 我在照这些照片时,都是觉得这个时刻非常“正好”,也就拿起相机就拍了。 当我后来又看这些照片时,我惊奇地发现照片中的环境尤其是人物后面的牌匾上的字,正好描述了这个人的性格与心性。 这确实是一件非常很奇怪的事情。
我现在认为,所谓的“见心见性、直指人心”就是指“当下”发生的事情。对于每一件事情,都有那样一个当下,所有的事情正好凑到了一起(everything comes together),人情与世界、时间和空间,形成了这样一个稍纵即逝的当下,那是的氛围与场所感是最美、最有诗意与最清晰的。 我觉得我们的设计不就是把这样的场所感和这样的人的交融汇集在一起嘛! 结论大概就是这样,所谓的景观设计不就是去发现与创造一个又一个归心的、诗意的与令人感动的当下吗?!
让我讲讲盲人摸象的故事吧,我觉得这个故事在佛经中的原意而不是我们通常知道的意思对我们景观设计师特别重要。 我们一直听到的盲人摸象的故事是说,你们这些瞎子,怎么可能去认为大象就是几根柱子,一堵墙,一个簸箕,或是一根鞭子。但佛经的原意是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但是我们不一定同时存在于一个世界里;在每一个时刻都同时存在着多个平行的世界。实际上面对这样一个大千世界,我们可能就是瞎子,我们就能看到我们在自己的那个平行的世界里自己能看到的东西。所以,当你觉得自己“看见”并真实地感觉到大象是柱子的时候,你真的不要怀疑与否定别人说大象是墙、簸箕或者鞭子是错误的。
这个故事讲了,我最好在讲讲体悟,也就是感同身受的第一手资料。佛教里常讲“说食不饱”,就是说我们没有办法通过说食物让饿着的人吃饱,也没有办法通过语言告诉别人啤酒到底是什么味道。比如说,如果你没有吃过鲍鱼,我告诉你说鲍鱼吃起来有点像猪皮,但是有点海腥味,我相信你仍然不知道鲍鱼是什么味道。但是,如果你吃过了鲍鱼,你完全知道鲍鱼的味道,但是你同样的说不出来。
说了这么多,我告诉大家在过去的半年里,我已经体悟到了“众生平等”,对内去掉“执着”,活在当下,万物皆有情感,工作是一种善行,做人应自在与心安,这些佛说我们通过禅修可以证悟到的一些基本道理。
说到证悟,如果别人和你说众生平等这个概念,你会说是挺好的,众生理应平等。但如果你在打坐与禅修时能“实证”到众生平等的话,这是不一样的,它会对你的行动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禅修让我对工作看法及专业的理解发生了许多很大的改变。 但是,“道可道,非常道”;因为你们没有体会,我全切说说,大家全切听听,我只希望大家那天也有机缘能证悟到这些东西,到那时在聊。
大家有兴趣可以加一下我的微信,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经常发表一些东西(也常常转发些有意思的文章)。比如,我曾经在意大利米兰写过一篇《你不知道我对当下的感觉》,我也写过一篇关于云南的游记《蓝色天空之下的绝对自由》,在这些文章里面有我对世界的看法与理解。文章中的描述与叙述是我以前绝对写不出来的,大家以后有时间可以看看。
关于设计,我也准备的很多,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讲讲我们和力宝集团合作的这个大理的项目。这就是一个特别难做的一个项目,因为上面是“无为寺”。其实大理是这么一个近佛近道的地方。 我们简直找不到设计的起始和依托,好在那一段时间不断地在听“六祖坛经”,“坛经”里有这样一段话:“世界虚空可以承载江河大地,善人恶人,溪流、树木、日月星辰”。 这就是在描述我们应该怎么做“无为寺”下面这个六星级的酒店景观的指导。 因为在这里,人们需要宁静,需要远离大城市的“感觉”,需要体会到大理的雪山、洱海、与苍山的溪流。 最后。我们尽量去做了一个“禅宗”的景观,即归心的即简单又有生命力的设计。这个设计当然不好做,但是禅宗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设计的支撑。
让我做一个总结,我觉得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进入精神的领域。 据说在每个男人的身体与思想里都同时存在着亚当1和亚当2。亚当1主要按经济的法则的法则做事,讲得的公平、正义、效率与效益;而亚当2呢代表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讲的是给予、宽容、来世与永生,及生命的精神价值。 我虽然我学佛还不深,但是我现在开始认识到世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现象,要用“无所执着“的态度来寻找答案,要以慈悲心来做善意与诗意的设计。 这可能也就是禅宗所说的“见心见性,直指人心”的当下就可以感动人的景观。
当然,我还可以讲讲禅修与设计创新的关系。 按佛教说法世间万象都是因为“因缘和合而生,因缘背离而灭”。我们创造的形式不过是心愿和条件的结合。 如果顺着自己的愿力与当下的条件来寻找设计的表达,那么所有的设计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因而也是全新的设计。
(第三部分,刘晖老师聊聊设计营的工作,虽然有点长,但还是有货哦!)
刘晖:宝章总讲的好,我理解参禅的过程,一个感悟的过程中,设计有心的结合。我来开始介绍一下设计营的工作。暑期设计营,我原来做过很多类似的工作,有点像公益。听朋友聊过,我认为禅修挺神秘,禅修和设计是什么关系?禅修设计营和一般的设计课有什么不一样?我没有禅修过,不知道这样的一个工作营到底会发生什么。工作营的各个环节是按照设计课教学内容来安排的。
两次工作营都是在7月下旬到8月下旬期间,共四周时间,包括禅修体验,现场测绘、观测和调查,方案构思讨论、成果制作和汇报。我们是面向建筑学院建筑、规划和景观所有专业的学生,每期人数10-12人,有本科生和硕士生。为了让学生有积极性,工作营可结合本科专业的业务实习。这样的话,学生参与这个工作营,工作成果达标,是可以拿到奥雅出具的实习证明。
招募工作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参加,第一届是最难的,也是由于第一届做的好,第二届通知虽然晚了,报名很快就满了。
设计营的具体阶段,想强调我认为特别重要的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禅修的体验,就像刚才宝章总所说的,他是直指人心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能通过禅修发现自己的内心,通过发现自己的内心,他更能有能力去发现他所设计的环境中使用者的内心。第二个,不同于学校课程设计有现成的任务书,禅修院的设计没有任何什么具体的设计内容要求和设计规模,法师和长住的师兄们,可能也说部出具体的要求,所以在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制定任务书。第三个阶段就是设计方案的不断推敲,一草二草三草,在方案的初始阶段和中间的汇报阶段反馈以后,最终成果绘制和成果汇报。
这是第一期设计工作营的合营,这张没有如孝法师。前排左二是从香港来的师兄,记得他用香港普通话对我们的学生说:“我想告诉你们我人生六十年的感悟,最难得的是有一颗清静的心”。
工作营一开始就是全过程禅修体验。学生在禅修过程中除了观察了解禅修活动功能需求之外,他们扛着测绘仪器进行现场测绘,所有地物定位及场地标高,完成现状地形图绘制。其中流线调查是从linkage分析开始,要求学生观察发现所有发生的流线,找出不同流线的重要和主次性,以及各种流线中交叠的点,这些点可能是活动过程中发生交流的最重要场所。
这些是学生在白马昭觉院所看到的一些场景的不同视角的照片。
第一轮设计,是刚刚从白马招觉院禅修体验回来,同学们有很多想法,干了整整两天两夜,做了三个方案,就是下面三张图片。非常用心,花了很大力气,信心满满。但汇报时,我就把学生狠狠批评了:做出来的方案根本就不再是白马昭觉院了,这样做没有任何依据,没有规模计算,没有功能需求下的空间划分和流线组织的依据,没有考虑基础设施系统,只有各种意向和畅想,什么都没有,到底是怎么得出来的总平面布局。(现在我也觉得太打击人了,用90后的话是“被虐”。)
在这一论方案后,没有继续做方案,而是研究和制定设计任务书和案例研究两项工作。任务书制定包含了三个工作。首先就是对整个禅修院的基本活动内容及其相应的空间组织进行了分析和整理。这是设计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理清禅修院到底需要有哪些功能空间,这些空间之间的关系如何,流线又是怎样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不同功能的建筑、户外场地、道路的经济技术指标的计算。这个禅修院的规模,到底可以接收多少人来禅修,禅修住宿的方式是怎样的?面积有多少?斋堂应该有多大?出坡、清洁和男众女众的流线组织?禅堂应该有多大?能有多少人去坐禅、羯磨和行禅?学生们通过人的的活动需要,计算建筑和道路、场地的建设规模。学生如果没有这些量化指标,总平面的布局就没有依据。此外,对给整个用地的给排水、强弱电、卫生、标识、安防、能源等系统进行了规划,为将来的场地景观设计提供基础。这三方面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任务书提供的,设计营训练学生自己拟定任务书,是一个挑战。
案例研究。我的经验是做方案以前,希望看到学生能够找到合适的案例,看到案例,就能知道学生心里的设计想法。个人认为这也是针对本科设计课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有意义案例的有效解读,是一种再次设计过程,就是进一步对功能、空间布局、建筑形式、材料,特别是空间尺度的理解,并作创造性的表达。设计营的学生找到的是实际案例,这样可以现场参观并具有可比性,进一步感受空间的尺寸与尺度,建筑物的布局、铺地材料等。学生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案例探究,图纸上表达的就两个。案例研究的过程中还让他们看了几部电影,理解空间的场景感、精神意义与人的关系。
接下来,在功能分析、指标计算的任务书制定和案例研究基础上,完成第二轮的方案设计。中轴对称的院落式空间布局,是方案的基本思路,以此构思了两个方案,一组是更为传统的建筑空间设计——“人间佛境”,另外一组鼓励他们用现代的空间构成手法——“春夏秋冬又一春”。第二轮方案完成后,宝章总来西安听取汇报,(学生们很重视,加班熬夜,第二天汇报有一组竟然睡过了,快中午12点才来)。随后和宝章总一起拿着图纸到现场,宝章总非常耐心而风趣地讲解禅修、解释合理的设计,并一起给法师和常驻师兄汇报,共同讨论。印象很深的是,宝章总不断地给学生提起的要懂得“过日子”,并极力推进方案保留简朴气质、具有本土性和现代性。
第三轮设计,pass掉了第二轮那组现代手法的想法,因为法师最终更希望是传统手法的。这一张是他们最后的方案,看起来有点“呆板”。这是来自功能构成流线分析、指标计算、基础设施可行性的基础上,来做出的总平面布局和总体的立面设计。虽然到这个时候已经结束了,但依然要求学生做了一些节点的设计。因为节点的设计,都有了一些更为细致的考虑,考虑具体的人群、具体的功能和具体的场地,而从新触发的一种感受。
这个工作营的设计工作和课程设计不一样,同学们的主动性很强,也欣欣然地享受着做设计得过程。第一年的设计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地实施,仅仅就是一个触发。
学生也非常的有趣,将他们设计营整个过程的感触都一一地记录下来,比平常的设计课更加的轻松有趣。就是这张曲线图记录了禅修营过程图,日期和工作内容是时间的横坐标,心情好坏是纵坐标。最开心的那天是在禅修过程中给一个同学过生日,情绪最低落是第一次方案被批,当然明显看出整个做方案期间,情绪不断波动。
这两张是我们第一期研修营的十位同学和他们的个人感悟,五位本科生,五位研究生。
2015年暑期,第二期设计工作营。这一年是由去年参加设计营的研究生负责招募组织,由大三景观专业和建筑专业的学生组成。这是第二期的合影。
工作营的各个阶段与第一年相同,只是设计内容在去年总平面的基础上,完成白马招觉院入口前空间放生池、山门和山门内空间环境的设计。第一阶段除了对现场的调研,功能流线、指标分析等工作,学生又做了一件有意义事情,就是调查了历年参加禅修营的禅期次数和人数规模,并分析他们来自祖国的哪些地方。
颜色越深的省份参加禅修活动的人数越多,陕西省最多,其次是北京、河南,还有湖北、山东、辽宁、福建、广东,以及哈尔滨、山西、四川、江苏和浙江,并且人数逐年增加。白马招觉院每年暑假都有“青春菩提禅修营”,规模都是两百多个人,年龄九到十岁。不同的年龄的人在禅修过程中,我发现是希望找到发现自己的一种方法,我也就慢慢去理解对于年轻人的教育过程中,禅修的一种价值,更能关注人心的成长、人的成长。
这张图是他们对禅修活动一天24小时不同内容和持续时间的调查成果,是对去年功能分析的补充。
今年设计工作营的主要目标是能够落地,那怕只有小小的一点。与如孝法师交流后,定在寺院入口前空间,主要是放生池和白马招觉院大门的设计,很难啊!设计方案的过程就不多说,最重要是随着同学们的心性,撞响每个人心灵的钟声。最终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方案。
第一组的方案叫做“与石语”。今天的禅修院是否要有很浓重的寺院的氛围,对于普通大众参与禅修活动,可以更接近现代环境设计的语汇,白马招觉院作为接收普通禅修活动者的定位,我们对它的定位是“平静、质朴和平等”。设计不需要奢侈和繁琐,而需要简洁和细节,用最简单的材料和施工来表现,不一定完全遵守古代传统寺院的组织方式,这一组同学用了石头。平面空间布局、石头的形态,入口空间的序列场景,以及早中晚光影变化,以及春夏秋冬的季相变化。
这是第二组的方案,一个比较遵循传统的方式,方形的放生池利用了陕西本地涝池的做法。学生案例研究的时候,有学生拿来了日本寺院水池和一些高档酒店的水景图片,这些很漂亮,但是它们似乎不属于白马昭觉院的性格,就像你喜欢某个明星,但她的装束不一定适合你。这里,不一定是那种高档的,而应该是像田野般的。大门的设计花了很大的心思,风格样式、位置关系、大小比例,处理好与内部的塔和外部的水池的空间关系。通过各种流线的场景序列,推敲山门的位置和尺度。这也是第二组学生花费时间和经历最多的地方,最后法师和老师、老总和同学们都比较满意。
另外,这个组方案的特点就是场景设计,在人的主要流线中,如何看到水池、墙和山门,也就是空间序列或者景观序列。同样在时间光影中、季节气象中看到不同的场景。
第二期设计营期间,同学们一起与宝章总共同参观草堂寺,共同学习佛教历史与思想,共同感受空间的不同含义。同时,带领学生根据设计方案,现场放线,体验现场尺寸感受。
(最后一部分是感受与思考)
刘晖:最后一个部分是与各位群友分享一下我们做设计营的感受。学生的感受:一是师资很好,有企业精英,学长学姐,还有刘老师。二是,与平时设计课不一样,有场地,有甲方,真正感觉在做设计。三是,禅修本身很神奇,禅修的过程中改变挺大,最起码每天都六点起床,家长们也特别满意哈。
李宝章:多谢刘晖老师,讲得辛苦了,每次看到老师尽心教学生,我还是非常感动的。这次的禅修包括我们为寺院设计景观,感觉特别好,实际上我们并不是为哪个甲方设计,我们是为禅修和佛设计的,所以我们真正做的就是真诚和善意,包括皈心。
刘晖:同学们说,心情也不一样,原来他们课程设计的时候是非常焦躁的。设计营工作过程虽然强度很高,但心态完全不一样。
在这个设计工作营的过程中,我还有一点感受,景观设计是针对人的,所有的人都是有心的。禅修学生开始关注人,首先从观察自己考试,学会观察自己才能体察人心。经常倡导以人为本,禅修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思考这是怎么回事。还有我自己的改变,在第一期活动中,我对学生的批评和要求较多,教学中的各个细节和环节都希望学生做得非常到位,有的时候伴随着脾气。记得第一期禅修营结束时,与法师交流,明白了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你要用心陪着他们一起成长,陪着他们就好了。
还有今年在禅堂给法师和常住的师兄们汇报方案,法师说的一句记忆深刻,他说我们也没钱,也没有那么多的材料,我们什么都没有,但是有一点我们是有的,我们有时间,可以慢慢去修建。这是其他的项目比不上的地方,每一年的感受都不一样。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正如刚刚宝章总所言,设计是一种禅修。
李宝章:我年轻学设计的时候,要是有人这么教我,该多好。设计先发自于内心的体验,你会有一个价值观,你会生活在这儿,你会拿着竹竿去量你住的地方,你的体验本身讲的就是心和感觉,你怎么样通过你的心和感觉对这个地方进行提升,并且这种提升是非常本源而且充满善的,什么都能接受。我们实际在做雨水收集,农田等等都是非常对的。
所以我在前面讲到的我自己的设计,也是一个平行的过程,你会发现禅修和自己修行,你是得到一个全方位的人生体验。说实话我自己也走过了一个从刚开始禅修心性很下,脾气很大,到最后真的开始用这种慈悲的心情来看待世界,我觉得自己还是挺有提升。
谢谢大家,那我们也就讲完了,要说的还有很多,我想说的还是关心自身,关心环境,找回心性,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伟大之处吗。景观设计师,风景园林设计师,之所以入门还很快,就是因为我们是这种有心境的人,我还是很高兴做了这件事情,我希望我们的禅修营能做下去,确实要感谢如孝法师的奉献和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缘。
说到这儿,还是说我们的LEPC群,我们做了一年半的时候,题目说了很多,放假前我和刘老师商量要讲些什么,好在暑假后我们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分享和讲课的方式,号召大家积极参与。我觉得在这儿的九十二个人,每个人都可以讲自己的故事。对于“风景园林新青年”承接我们的课件我们也表示感谢。大家的聚集,是一个价值观的聚集,是一个认同的聚集。分享能让我们走得更近,把这个专业办得更好。
【讲座后讨论】
李宝章:当然,大家在讲座期间可以发文字信息参与。讲座完后也欢迎大家的语音参与。本周的话题可以是(1)怎样在高校展开景观实践教学。(2)大家对当下佛教,佛学与禅修的复兴的看法。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刘晖:不要老说我们的教育不行,我们应该能够做的更好吧,找到东方智慧和西方理论结合的路径,风景园林是可以做到的。理解、体验、热爱、传承不能仅仅是知识,需要成为一种思维和价值观。
李宝章:我本人一直在探讨文化的景观,我认为讲文化的景观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儒道佛”三个方面的传统与传承,而佛教的学问与实践可能是我们设计实践的短板!通过对佛教的了解其实也让我能够看懂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说心学是佛教与儒教的融合!
余洋:问一句图片中提到的一句话,“万事皆有因果”怎么理解?
李宝章:好!应该是佛教的一个基本的道理: 今天的结果都是昨天的努力,今天的作为将会决定明天的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佛教(佛学)就在我们中间,佛教是我们民族心性与秉性的一个部分!
史明:"修心+修学",训练营本身就是一个构思精妙的教学设计
李景奇:今天的形式耳目一新,二位开场很精彩,把工作、学习、禅修与设计工作相结合,是个行知合一的好形式。“万事皆有因果”,这句话一万个人有一万个说法,弘一法师,星云大师与南怀瑾及曾仕强的解读各不一样,其核心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教人行善积德,布施天下,广种善缘。2010年暑假去少林寺观看了——宗教音乐大典——户外大型实景演出,禅宗是特别个体的修行体验,怎么用大型音乐剧来表演?结果禅宗文化指导——易中天,音乐——谭盾,武术表演与禅修师傅皆为少林寺的武僧参演,很是震撼心灵,很久还在回味。
郭明友:理解、体验、热爱、传承。不能仅仅是知识,需要成为一种思维和价值观。其实,中国传统园林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成功的精致的写意造景,更在于她凝聚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李方悦:听了一半,没有能完全听完,但是我已经被两位的投入和认真精神感动,其实,这就是禅宗的活在当下的精神吧!过程的专注,用心,体会,思考,那样一种积极的态度,就是教育本身,而不是知识和技能等表面的东西。教育,最终是要改变人心,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实践来获得。我觉得这一实践太精彩了,看到结束时刘晖老师和学生们灿烂的笑容,是从内心里发出的,有光透过来一样,非常美!这样的教育,就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心智的提升。所以禅修真是应该是每个program应该有的一门课。我也觉得在奥雅可以推荐给我们的设计与管理学院!
李景奇:2012年清明节中南财大艺术设计硕士——出家当了和尚的力乾到了湖北赤壁的雪峰山,我去赤壁雪峰山看望了他,和了他一首词,请大家欣赏提意见。 毕业时之后他在南方办有景观设计公司,业绩很不错。后来在某位大和尚的讲堂上听了几次课,后来自己看书,修行,最后彻底放下事业,淡出红尘,遁入空门,逃离尘世,现在一直在山上念经学佛,在大学演讲,希望学生关心袍泽,广布善缘。
《沁园春 •赤壁雪峰山》
李景奇
20120402清明,201406修改定稿
风和日丽,陆水湖畔,雪峰山上。
望三国战场,狼烟散尽;诸葛周瑜,随风而去。
阡陌纵横,村舍点点,堪比人间桃源地。
须沉思,暮春迟来到,候鸟归巢。
春光如此明媚,催无数山花争献媚。
拜雪峰禅寺,山空水静。
力乾和尚,谈经论道;看破红尘,笑谈人间,须臾已忘疯狂言。
要登高,一揽众山壑,阅尽春色!
余洋:再次听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学生们很幸运有全过程的体验式学习。不仅是设计的全过程,有甲方,有老师,有实践;而且是个体作为人的自省,以及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学习成长。难得的机遇,可遇不可求,也不可复制。回到宝章总的第一个话题,这门槛不低啊。专业实践教育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催化个人的内心成长与成熟。
李景奇:几年前很困扰,曾问过修佛的法师,似懂,之后又不懂了。这种状态应该是很正常,不同阶段悟出的东西不一样的,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反而不得其要领。所以是行知合一,而不是知行合一,会有些偏差。
【文章整理及校对志愿者】
陈画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本科生。
高金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本科生。
李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研究生。
请问是否有可能放出更清晰的设计营图纸版本?拜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