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PC(Landscape Education & Practice Community)微信群一个是由顶尖风景园林教育者与实践者共同搭建的微信沟通平台。提倡纯净、健康、原创、自我反思的文化理念,致力于搭建教育者与实践者沟通的平台,凝聚东西方智慧,贡献于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LEPC成立已近2年,微信群成员由40余人成长为100人,讨论由 “主题讨论”发展为“讲坛”“对话”“访谈”等多种形式。“风景园林新青年”志愿者承担了微信群聊天记录的整理、编辑工作和发布工作,与更多的人一同分享风景园林大家的思考。
LEPC发布时均采用实名制,发布的观点、见解,其知识产权归发表人;话题本身知识产权归LEPC。如有引用、转载,请保留原文相关作者、整理编辑志愿者姓名,并请注明“LEPC发布,YLA整理”。
【今日话题】专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的异同
【参与人】杨锐,李宝章,张文英,罗华,丘荣,陈跃中,刘纯青,杜春兰,朱玲,李雄,唐艳红,黄剑,佘依爽,包志毅,马晓暐,李悦,李力, 刘滨谊,李方悦,曹磊,成玉宁
【主持人】杨锐
【讨论时间】2014年3月25日
【主要共识——杨锐整理】
1. 核心价值观是专业共同体的基石,应取得广泛共识,宜少不宜多,宜实不宜虚。非核心价值观应鼓励和包容多元,小心避免以多数人的价值观绑架少数人的价值观,以专业价值观漠视使用者的价值观,以“高尚”的价值观藐视普通大众的价值观。
2.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专业共同体内部沟通、交流、讨论和发展的结果。因此,沟通交流对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很重要。
3. 职业道德是从业底线。但也要警惕打着“道德”的旗号破坏民主自由等普世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法规比道德和价值观更重要。
4.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管齐下,尽快推动行业自律和执业注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可能是最具操作性的平台。
【精彩内容】
专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的关系——职业道德是否是专业价值观的底线?
李宝章:职业道德应该是专业价值观的底线吧,同意这个框架,寻求大家的参与!
杨锐:嗯,共同制定,共同执行!规矩成方圆,方圆持续行。
张文英:专业价值观至少要有Social awareness,至少要比业外人士更有社会责任感,因为我们能够"改造世界",所以必须慎用自己的改造能力,要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职业道德应该是从业中的自我约束,以道德的标准衡量从业的一切行动,像李宝章说的,是底线。
黄剑:非常同意张文英老师的观点。一般在工作中到了讨论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守住专业价值观的边缘。
丘荣:“当然是计算数据。零排放是很多州的要求。如果达不到就得交高的管道费。我在佛州做过一个项目,因为场地有限,实在没法平衡雨水,只好在建筑下面做了一个大储水池。否则项目得不到审批。”这个概念很好,可以考虑在《公园设计规范》中加入。支持李宝章“我希望我们可以立一个‘保护大树,严禁大树移植的保护法’!在景观与城市建设中用移植的大树无论从那个角度讲都是错误的做法!”的观点,其实不光是有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执法的问题,从设计角度,有公园设计规范关于古树保持,关于古树北京有专门的地方标准保护,但真正操作就有利益在里面。看了几天大师们谈的,个人觉得职业道德是一方面,但实际上是办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我的意思是,教育是多方面的,包括对执政执法者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所以,见识广的大师们应多开些讲座,对那些领导层,像俞孔坚那样,不仅宣传理念,还要引导方向。
李建伟:俞孔坚有很多好的思想和理念。但“把田种到城市里去”是不符合规律的。首先农业的安全需要保障,城市环境是不大可能适合的。其次农业也是有污染的,不是进了城就给城市带来了生态。
张文英:职业道德应该是从业中的自我约束,以道德的标准衡量从业的一切行动,像李宝章 说的,是底线。
丘荣:看了几天大师们谈的,个人觉得职业道德是一方面,但实际上是办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我的意思是,教育是多方面的,包括对执政执法者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所以,见识广的大师们应多开些讲座,对那些领导层,象俞孔坚那样,不仅宣传理念,还要引导方向。
佘依爽:在城市里不分具体情况的引入生产景观我也很反对。但俞博士的沈阳农田是应对低成本速成的最佳方案,奥森的田方案也是集中表现中国几千年农业传统。至于其他方案,良莠参差,得具体分析。
陈跃中:依我看中国的许多问题就是规则的制定及制行的问题。景观设计行业也不例外。美国人的经验最可贵的地方也是在这方面。丘荣刚才举的就是一个执行方面的例子。个人觉着把道德动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上。规则应该成为明确的底线。否则很难跳出是非不分的怪圈。规则之上,应鼓励多元及包容。大家应集体发声对违反法律破坏环境者施行压力。大家应集体发声推动行业规则的制订与执行。例如注册制及注册考试。大家应推动监督制定执行环境条例,例如零排,雨水管理䓁条例。总之底线应该在明确的规则上。美国人做的比我们好,不是因为其更讲道德。而是其更注重规则,我们应出力推动规则的执行。
李宝章:同意丘荣的看法!我的观察是大家都要做布道者!当一个正确的观念深入人心,达成整个社会的共识时,社会就会发生改变。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向所有专业之外的社会各个阶层传播我们的纪理念,尤其是我们自己,相关专业,学生,消费者及光大市民!以专业组织的方式参与正确的政策的制定是行业协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朱玲:个人拙见,职业道德是以社会道德为参照,建立在普世价值基础上,以专业的角度完善道德体系。专业价值观一定包含个体的价值取向。交叉部分体现在职业诉求的道德底线。
唐艳红:如果大家能推动协助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有了规则底线,则道德底线的压力就小多了。
朱玲:技术能力是道德底线的保障,但却不是方法和原则。
佘依爽:职业道德是底线,需要统一,需要社会的监督和监管,专业价值观应该多样化,鼓励多元,特别是对一个新兴的上升学科,如果一个专业的价值观单一了,这个学科基本已经很成熟了。
马晓暐:大家提到的行业规则要由行业自己来制定和监督,而不是靠政府。那么,我们的行业协会在哪里?!今天正在闭幕的人大,云不允许行业自己成立协会?我们应该关注,呼吁,行动起来。学会不是协会,学会是学术性的,管不了行业,也没管过。协会还没有。ASLA就是典型的行业协会,从教育,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监督入手规范行业行为。从十八大报告看,行业协会是被鼓励的发展方向。立法同样重要。
刘红滨:没有规则其实专业道德底线很难守住。规则应该是底线。在社会普遍浮躁,整体社会都没有普世价值观的条件下,奢谈设计师的个人道德底线不现实。还是立好规则最好。
杜春兰:初期阶段规则很重要,但是规则的制定需要德行的支配,德不配位就会渐行渐远,所以德行和规则相协和十分重要。
李力:我的理解是,专业价值观学术一点,各个专业之间有所不同。比如说开发地块时景观建筑师会关注到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会想到这个环境美不美;经济师会关注到投资的回报率,是否有价值。职业道德有很多职业之间的共性,更偏重于做人做事。景观设计师和经济师都要求员工敬业,不弄虚作假,不剽窃,保守行业秘密。专业价值观有专业关注点的不同,职业道德在各行业之间有共性。说到行业协会和行业标准,我知道北京石材行业有协会,有协会制订的行业标准,由行业里面的主导企业参编,行业里的企业自愿执行。国标、地方标和行业标并行。有时候行业标比国标还严格。石材供应商会告知他的石材符合哪些标准。使用方会评价自己选用哪一个标准的产品。
唐艳红:推动制定规则和执也就是坚守职业道德底线。plus每个城镇的zoning code,landscape code。
包志毅:最近仔细学习了各位同行的发言。我也谈一点。我觉得做我们这一行是在很实在、持久地改变这个世界,无论是梳理营造地形还是植物景观,所以我们的角色是导演,在安排各种要素,尤其是生命要素,一定程度上说,我们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因为我们通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决定了所用植物的种类、组合、规格、密度等,决定了多种植物动物的命运,所以我们要有历史使命感,我们设计的香樟,可以存在上千年,银杏可以存在3000-4000年,我在山东莒县定林寺见过3800年的银杏,胸径4米,每年还结果1000余斤。杭州花港观鱼公园已经建园60年,所种植的雪松有的胸径已达80厘米。我经常说,我们图纸上画的圈圈,不是抽象的,是活生的,很多树木存在的时空超越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的职业是值敬畏和尊重的,我们的笔是很有威力的。
刘红滨: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就是毕业生不会种植,一个方案如果不说硬质景观、道路铺装、文化。就不会做了。经常把同事们的公园方案从20%的铺装面积拉回来。可是一给那么多绿地,很多人不会做了。
包志毅:确实如此,办法只能不断。耐心教。我们还是少批评和责怪,我们不妨回想一下我们刚刚毕业时状况,要有耐心。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对我抱怨现在的,毕业生,请大家共同努力,我想在座各位无论在高校还是设计界,都在担任教师和师傅的角色。
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与道德、伦理、审美观念的不同作用
李悦:一个群体的价值观是发展的,形成和改变都靠此群体成员的交流和互动。比如这种微信讨论,行业内评奖,行业年会,专业教育等。道德是个很难的话题,是一个高于法律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宁肯靠法律。最要命的是道德是有情感性的。我想价值观和道理观的共性应该是,它可以指导行为准则,但不能当作基本要求来执行。否则会与民主自由的法则背道而驰。
杨锐: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比道德、伦理重要。行业规则是硬核,应体现最少原则和共识原则,但执行一定要严。规则之外,应鼓励多样性和差异性。这就是为什么昨日话题是统一性还是多样性。共守行规,包容多元。
马晓暐:我们的专业的问题之一就是情感大于理智,中国人讲情理之间,情是放在前面的,情感至上容易失去科学客观的判断能力,也不能理性的面对不同认知的差异性,喜欢打马虎眼,躲避实质问题,采取拖延战术,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反过来伟了执行力往往采用权威手段强行执行。我反对行成统一的审美观,因为人群是多元的,审美诉求也必定是多元的。价值观应体现在基础性认知上,但是也没必要转变为详细强硬的规章制度,因为我们对社会发展的认知也是动态演变的。我们要避免走极端,就像房市调控等政府行为,要么不管,要么不许。建议商量出一个十年行动计划,来让大家的激情转化为实质的行动。我们应该首先行成讨论的机制,然后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来实质性的走下去,包括理论建设。守住底线,鼓励多元!道德不能靠自觉。
陈跃中:规则不清,关键是是非不分。历史上搞砸的事往往有高尚的道德理由,大到文革,小到假湿地。应该强调的是推动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以此成为底线。在此之上应鼓励风格多样,主张各异。
刘红滨:审美观本身就不可能统一。应该有统一的行业定位,行业规则、规范标准。否则难以称为行业。规则是底线,道德是各位的修炼。规则有了会好很多。
定义行规——社会各界与学会共同推进行业自律问题探讨
杨锐:另一话题将是:定义行规。
李雄:什么样的机制共守行规,谁包容谁?
杨锐:理想状态是行业自律,相互包容。
包志毅:可以考虑先搞一个行业规则纲要,先发动大家自愿参加自定,自愿遵守,逐步取得共识,从民间到政府,先草根后树木,你们俩牵头,就像当年华为技术公司的华为基本法。
李雄:自律不完全是自觉,应有机制约束。相互包容主体不明。
李建伟:包志毅你是管执法的,你就做这个法官好了!
马晓暐:应该有李雄,杨锐,包志毅,高校等院校和一线设计师共同发起,越快越好。
杨锐:以目前的状况看,行业自律最可操作的办法是推动学会动起来,我已经在学会的会议上大声呼吁了一段时间,还需更多力量加入。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有我们共同的权益,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马晓暐:机制的设定要有包容多元的内容。学会已经成了退休官员俱乐部了。信息时代草根力量大,共同倡导会很快有作为的。
包志毅:马晓暐制订,广泛讨论,自愿签名遵守,到时候水到渠成,成为行业规范,从农村包围城市。我认为我们现在就可以干,先有个东西,同时可以联络学会。
李雄:目前学会是可行的平台。
马晓暐:那么能不能把我们的倡议提交给学会,而不是等待学会呢?倡议促动学会。
杨锐:是一种路径!先形成非强制性倡议,类似《马丘比丘》,然后争取立法成规。官方、半官方、官方循序渐进推动行业自律。我建议,倡议组织工作由李雄负责;学会协调请王向荣、高翅出马;倡议起草由马晓暐、包志毅、杨锐多劳。谨供参考,或请自荐或他荐。刚才建议只是为了推动迅速行动!建议只是建议,现征求志愿者:组织者2名左右,协调者2名左右,执笔者4名左右。嘿嘿,都是苦活,可能得出力不落好,但很有意义,也许也很抢手,大家赶快报名啊!
包志毅:我愿意出力,为执笔之一。
马晓暐:建议陈跃中,李宝章,李建伟共同参与起草倡议。建议李雄老师和杨锐老师负责组织,同意杨老师的建议,我也报名执笔之一。
杨锐:我报名组织之一或执笔之一。其实我的兴趣在执笔上,不过服从需要。
李建伟:不用那么复杂,有一个人执笔就行了。大家一起讨论。
杨锐:嗯,这样如何:愿意起草的,各备一份,然后选择一份为基础,整合成形。
马晓暐:还是分章节由几个人起草效率高些,要全面而不是过于抽象,越具体就越有可操作的价值。建议先讨论个框架,就目标和范围基本达成共识再开始起草。
杨锐:嗯,那就请马晓暐和包志毅商量出个框架供讨论。有意见与建议请发言。
陈跃中:谢谢马晓暐提名,个人兴趣及精力所限,难當执笔大任。但一定参与讨论,献计献策。另推荐李方悦参与此事。
马晓暐:杨锐要不就是包志毅,我还有李宝章或李方悦先提出个框架来供大家讨论?
杨锐:好!各位辛苦了!共同事业,共同担当。
刘红滨:能说明专业价值观就不容易了,再加上职业道德,还要比较异同,天啊。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描述能够让社会明白我们的专业是做什么的?
马晓暐:我觉得我们专业的目标是用创造性的手段解决人们生活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和矛盾,为人们的居住,工作,游憩等活动提供亲近自然的环境条件,用规划设计手段促成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与自然资源条件之间的合理平衡。如果有人问我专业是干什么的,我一般就会说我们的专业是设计环境的,包括住宅,公园,度假区都做,从大区域环境到小花园设计都做。
刘红滨:我通常说除了大建筑不做,出了建筑门基本都有涉及。
包志毅:我认为我们是风景园林、人居环境和大自然的规划设计者、营造者、守护者和管理者,不单纯局限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杨锐:我认为风景园林学的本地是“转地为境”,即人类个体或群体为了提高生存、生产、生活和生态质量,维持和增进土地品位的过程。途径主要包括保护、规划、设计和管理4种类型。中文“境”可在学科专业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个“境”是环境、地境与意境的化合。景园林学本质上是土地营造学,进一步讲是“境其地”之学。“境”昰深植中国文化的概念,即可做名词,也可扩展为动词。即是空间概念也是过程概念。“境”是一个枢纽,可辐射境地过程中的8个要素,即道、德、理、术、用、地、象、意,它们覆盖了风景园林学的8个基本范畴,共同塑造了“境”这一核心范畴。一家之言,请拍砖!应包括建设或建造,因为根据我的理解,营造涵括保护、规划、设计、建设、管理5种途径。营和造的内涵很丰富。
刘纯青:这段话收藏了:我认为风景园林学的本质是“转地为境”,即人类个体或群体为了提高生存、生产、生活和生态质量,维持和增进土地品位的过程。途径主要包括保护、规划、设计和管理4种类型。一直跟学生说风景园林是处理人与土地的关系,是对土地的评估分析、规划设计和保护管理。没想到“境”上,这是不是也可以引申到“写意”的传统园林精髓上?
黄剑:杨锐已经彻底参透了“境”。
杨锐:苦参六年,敝帚自珍。拋砖引玉,草船借箭。意是境的8范畴之一。
陈跃中:杨锐对于境的理解和解释颇为全面,有深度。
刘纯青:杨锐还研究风水吗?知道、用术、读象都是风水之道。
有关业界的联盟,业界与学界的合作
黄剑:请问前辈大佬们,有关业界的联盟,业界与学界的合作,大家到底有什么提案?既然群的目标是搭建学界和业界的联系,大家也讨论了学生们缺什么,学界的期望,业界的需求,能不能就先切实的谈谈业界怎么才能更好的支持学界。从学生们的角度,找工作找实习已经开始要进入高峰,9月新学期的筹备是不是也差不多要放入议程了?
刘红滨:黄剑,学界怎么适应业界要求比较需要讨论一下。适合需要的学生还是很抢手的。
【文章整理及校对志愿者】
王田媛,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硕士,CCLA西悉设计景观设计师&品牌专员。
彭孟宏,华南理工大学2013级博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