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PC(Landscape Education & Practice Community)微信群一个是由顶尖风景园林教育者与实践者共同搭建的微信沟通平台。提倡纯净、健康、原创、自我反思的文化理念,致力于搭建教育者与实践者沟通的平台,凝聚东西方智慧,贡献于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LEPC成立已近2年,微信群成员由40余人成长为100人,讨论由 “主题讨论”发展为“讲坛”“对话”“访谈”等多种形式。“风景园林新青年”志愿者承担了微信群聊天记录的整理、编辑工作和发布工作,与更多的人一同分享风景园林大家的思考。
LEPC发布时均采用实名制,发布的观点、见解,其知识产权归发表人;话题本身知识产权归LEPC。如有引用、转载,请保留原文相关作者、整理编辑志愿者姓名,并请注明“LEPC发布,YLA整理”。
【今日话题】:他山之石,可否攻玉?欧美的职业制度、LA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主持人】:李悦、陈跃中
【参与人】:包志毅、成玉宁、杜春兰、高翅、黄剑、金荷仙、李宝章、李方悦、李建伟、李力、刘纯青、马晓暐、佘依爽、唐艳红、杨锐、叶强
【话题讨论时间】: 2015年03月14日
【主要共识】:
1. 梳理了美,法等国在资格考试及资质认证等方面的经验和观察,对于其他国家风景园林行业的管理及从业者的工作状态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感觉在这方面未来还有讨论的空间。
2. 比较美国的职业管理,大家的关注聚焦在了中国景观设计师注册资格工作进程上。了解情况的老师对这方面情况进行介绍。大家认识到从业者的资格认证工作目前处于胶着状态。目前看来路径选择也许至关重要。行业精英们需要审视和认真研讨如何推动此事的进程。也许自发性的组织可以成为未来行业协会的初步动员。
3. 大家针对人才培养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目前大量毕业于环艺,室内等其它专业的学生进入园林设计领域工作。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不少人发言表示出了忧虑和无奈。也有人看到优势。景观设计人才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和训练?还需进一步讨论。
4. 景观设计具有工程及环境科学属性,同时又具有文化艺术属性。前者比较容易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而后者则更应更多地立足本土。
【精彩内容】
第一, 关于欧美的职业制度精髓的讨论
陈跃中: 这是一个复杂,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我的观点是:
1.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看法己越来越多地取得了共识。不管是哪个民族,在面对人居与有限自然资源这一基本问题时,所能采取的手段、思考问题的方式、总结出来的方法都应该是人类的共同资源,因而应该共享。与之相对应的也就一定会在价值观上出现共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不言而喻的。
2. 在强调借鉴,攻玉的同时,又需要尊重各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地域属性,强调个体在精神层面的独立性。
3. 研究他山,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那些结构与体系上的优点。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 借鉴但不要迷信他山。
欢迎各位发言。
刘晖:研究他山,需要清晰的理清当时建立这些制度所面对的问题。美国应该是LA价值观和职业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但对于遗产的敏感及其所展开的评价保护方面,应该还是在欧洲。美国不太熟悉,我所了解的法国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整理一下,与各位分享:
1. 关于国土景观资源评价与景观影响评价——法国由行政大区的国土环保部La Ddiren主导,与景观师或事务所,共同对以县域为行政单位的土地,进行景观资源评价,其中特别是对农业景观的评价方法很有价值,任何一个与土地相关的项目开发,除了环评,还要做景观影响评价,就是每块土地都有其景观价值,一个普通乡村的主立面,是受到保护的。法国有国土景观资源保护法或者条例,每块或国土都有容积率控制,不许建设的地带,就是0。
2. 法国景观师注册与专业教育直接对接——在法国读景观入学考试竞争非常激烈,有淘汰机制,所以政府景观学位质量很好。
3. 法国景观行业发现也收到其传统造园的思想手法的影响——在法国,景观是一种教育,这里指的是对于公众的教育,景观师有责任的。在上世纪80年代由景观师开启的景观价值观启蒙,而且是对公众社会的影响。中国景观师有建筑的教育背景,因为传统园林文化。
李建伟:美国的注册制度一是为了设置从业人员的基本标准,二是为了保护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多的是为了保证公众的利益不受侵犯。有了注册制度,你的从业能力得到了肯定,一般人不得从事这工作,这行业就不会被乱七八糟的人抢走工作,搞乱标准。同时你注册了,就要受到一定的约束,按行业的规定执业,否则会受到制裁。在中国是否适用我不敢说。看看那些其他行业就知道,都成了卖钱的东西了。首先美国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个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专业。每隔几年都要得到ASLA专家组的论证。少数没有经过论证的,去的人就少,他们的毕业生不够资格参加注册考试。职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在美国没有博士,只有学士和硕士。哈佛、伊利诺伊等学校都有一个研究学位,叫doctorade degree, 但不同于PHD, 是一个高级研究学位。也就是说美国的人材培养是分开的。做研究的MSLA, DSLA是不参加注册考试的。就像医生考试必须是MD毕业,而博士毕业是做研究的,不能行医。06年建设部组织了一次美国注册考试的考查团。我在佛罗里达州接待了他们。当时李如生、杨赉丽、张国强都去了。美国方面也一直有人和我们联系怎么样合作实现注册制度,可惜没人推动。
一定要朝着实现用景观统筹城市建设,我们的城市才有希望。取消城市规划专业,保留城市设计是关键,这事我说过很多回了。我们的规划专业是前苏联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中国的城市问题有很多都是规划得不合理。这事要专题讨论。
景观主导城市建设是发展方向。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跟上啊!注册制度、条例、管理都应该是官方的。协会负责技术层面,包括考试、培训等等。技术方面多借鉴别国的东西是可以的。基本都是一些常识性,普遍性的东西,与文化关系不大。关键是组织和管理。这事需要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做。
杨锐:职业制度必须建立,能否具体分析一下国外职业制度、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方面具体哪些内容大胆可用,哪些要谨慎试用,哪些基本不会适用?
成玉宁:风景园林具有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属性,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合乎本学科的自律性。科学与技术是无疆的,文化艺术则不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世界的发展朝向多元、多极是属必然,正如动态平衡的自然生态平衡的本来面目,也是风景园林学的必由之路。
美国的经验其价值不言而喻,是否可以直接落地中国显然是另一回事了。当代中国医学的发展不无启示,望闻问切与现代医疗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了东方的系统观与西方的分析术的互补。现代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及注册师制度要借鉴更要传承与发展,诚如植物景观,地带性群落是基本。是石并非皆玉,玩石界有“赌石”一说,可见有概率。精挑细选难免疏漏,兼听为上。
李宝章:北美专业协会的本质是: of the profession, for the profession, and to the profession,翻译一下大概的意思是由从业人员自发与自愿形成的,自治(有章程与法律保证)的,自享的(为自己行业从业人员的理想与利益服务的)专业机构。在我看来其精髓在于通过自我管理,维护本行业的社会形象,保护本行业自身的利益与发展,让从业人员及从业机构作为一个专业整体参与社会建设(包括法律与政策的指定与执行)。对于会员的切身利益有二: 一是谁可以管自己叫“景观建筑师”,二是只有景观建筑师才有“资格”做景观建筑师的服务。
李力:做景观影响评价,景观建筑师能参与到对国计民生大事的决策层面,而不是局限于对事情结果的粉饰。景观不仅仅是美化,而是结构性的需求。香港对于山体景观的控制,对于山脊线的保护,通过控制建筑位置密度高度来实现,由规划类管理部门控制。法国的国土景观影响评价是由法国国土资源保护局来实施的。
马晓暐:今天报上的消息,民政部长李立国说,三中全会要求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的要求,即将出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政府向社会组织让度的空间越来越大,未来社会组织将会承接更多的政府转移职能和事物。要抓住现届政府简政放权的大好时机!
杨锐:从一级学科的申报经验来看,要成功做成职业制度这一件,需要士气、气势、智慧和时机四个要素,需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重推动。要有目标、有共识、有策略、有先后顺序地完成这个任务。技术准备和行政准备两者缺一不可,技术准备需要的时间更长,工作量更大。我们得抓紧在技术方面做准备,这样行政、决策或下放就可以快速实施,减少时耗。有没有取决于行政决策,好不好取决于技术准备!即使有了,如果这个制度漏洞百出,也没用。
李悦:在中国建立景观建筑协会是一个紧迫的任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前所未有。经济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和资源带来极大的压力,已造成很多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乃至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景观建筑师,因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为人建造美好生活环境的初衷,是一个最有愿望和最有能力在社会上倡导、宣传、推动城市环境良性发展的群体。即使在美国和欧洲,这个行业也是小行业,让社会听到我们的声音是需要很多努力的。有了协会这样的实体,通过国家资金支持,媒体声援,行业执业人员互动和相互支持,我们的社会影响会加强很多。注册制度是建立这个行业的权威性的第一步,同时促进行业的提升和发展。可以中国建筑师注册制度为蓝本,加以修改。
包志毅:应该抓紧技术准备,大环境非常好。是否应该分头将美法德日英相关资料汇聚起来,整理、比较、参考,然后分头准备我们自己的。植物材料和植物应用植物景观方面我也许可以做些工作。
佘依爽:中国我们自己的体制下,有没有设计行业协会或是非设计行业协会有做特别好的?
李建伟:建筑,室内,家具都做得比我们好。最近成立了女风景园林师协会,我们可以搞个教育与实践协会。
第二,职业管理,中国景观设计师注册资质的重要性
马晓暐: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的机制,但是在专业范畴的设定上不应该全面照搬美国的标准,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中国园林与美国景观体系的最大差别在于美国的景观专业范畴是完全游离于规划、建筑范畴以外的,而中国园林体系自五十年代到现在,都坚持着专业整合的内容,规划建筑的教学一直包含在园林教育之中,这是美国人做不到的。
为什么土人能做建筑设计?是中国的园林文化给他的权利。 美国的景观设计公司只Sasaki一家成长为综合性的公司,其它一直无法达成,而国内的易兰,奥雅,甚至泛亚都在做建筑,这是美国的景观设计公司不敢想的。美国的Design Workshop总裁亲自告诉我,他们曾经几次尝试加入建筑设计,都失败了。我们的风景园林教育大都坚持上建筑设计课,研究生考试也包含建筑设计,资质里也有建筑师的要求,这是我们的文化和现有专业设置留下的宝贵资产。
我们不能一方面呼吁扩大专业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自废武功照搬美国的体系。我建议将来的风景园林师执照分A和B两类,A照按照中国自己的整合专业思路设置,B照按照美国的景观设计思路来设置。未来的发展跨专业是大趋势,我们在这方面是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的。陈圣红、沈易等八十年代园林教育出来的设计师今天都成了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我不认为园林设计师会替代建筑设计师的工作,但是学过相关知识,又能和建筑规划师通力合作,就能更好的实现我们的目标,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扮演积极甚至主导的角色。大家很难想像美国的景观设计师见到建筑师的时候那副摇尾乞怜的可怜相!我不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再看到那种情景!我在美国工作过的公司都是综合性的公司,Sasaki,HOK,Hart Howerson,一直避免去纯景观公司,以至现在的甲方经常询问我是学建筑,规划还是景观设计,每当这个时刻我都自豪的告诉他们,我是学园林的!还做过Ellerbe Becket, 现在卖给AECOM了。
现在国内的甲方经常提出来要景观先行,只有良好素养的园林设计师才能主导这项工作,景观设计师确实无法胜任。市场上对园林设计师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我们把园林和景观分别对待是有必要的。既然有实现的障碍,那么用AB两照去区分不失为可以探讨的方向。只要是景观专业跨规划或建筑之一,都可以称为园林设计师。西方教育体系里的城市设计专业其实包含了很多中国园林专业的内容,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内各种因素的复杂关系并拿出具体的空间形态解决方案。中国园林的核心在于跨专业整合,建议A照是指正规风景园林体系毕业的学生或者是具有景观专业和建筑或规划专业的背景才具有基本资格;B照是景观设计专业就有资格,当然还要有专业实践的要求,这样才能既保住现有风景园林专业的设置,又能兼顾社会上大量景观专业存在的现实,避免一刀切。
我很担心如果我们按照风景园林的体系去做,那么景观环艺专业会另起炉灶自己干,这个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到头来还是会纠缠不清的,我是希望把景观环艺专业纳入我们的体系,一刀切会促使他们单干的。不然有一天景观协会的会员数量会是风景园林的数倍之多,我们恐怕连自己的地盘都搞不定了。现在国家放开行业协会管理,对我们是机会也是挑战。现在的情况是一百多所园林院校,五百多所景观院校,两千多所环艺院校,园林院校是少数。
曹磊:我们虽然后发,但只要积极进取,方向正确,一定能赶超其他设计协会,室内协会虽强大,但施工捆绑了设计,影响了行业的进步,我们也应引以为戒。
李悦:综合公司美国也有,但其中的景观专业很容易被建筑专业绑架。美国的规划项目经常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往往是建筑牵头,加一大堆专业顾问,包括规划、景观、经济、市场、市政、交通、公共关系等。当市场成熟后,专业化非常强。利弊都有。景观建筑师考虑的问题和建筑师不一样。有些项目是需要景观建筑师领头的,特别是一些建筑只做点缀的项目。城市设计在美国是一个建筑师和景观师重叠的领域。中国城市的成片开发都包含城市设计的内容。多学科综合能力有优势,规划-景观也是一个好的组合。晓伟的认识和反思是深刻而有启发性的,符合本群提倡的反思文化。其实反思的过程是不断突破定见和成见的过程,很痛苦,但没有突破,没有自我否定,也不会进步和成熟。公心很重要,气度很重要,历史大局观很重要。
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对园林有无定见、成见和徧见;对风景有无定见、成见和徧见;对景观有无定见、成见和偏见?得先搞清这三个词,园林、风景、景观,没弄懂就说,一定不着边际。批判之前,先搞清楚是必要的,否则会无的放矢。我也想过AB类,但不一样的是,A是规划设计类,B是管理类。因为在中国,风景园林管理是很大一块,回避不了。A类中规划设计不宜分。
唐艳红:为什么主张分A、B类,不主合?我以为风景园林和景观只是名词名利之争,其实是一回事,在国内教育部既然已有风景园林的一级学科,也许应该相互顺应?想听听各位意见。
李建伟:没有必要AB两制,我们这儿的情况够复杂了,还是按照我国的情况来要求园林景观设计师就好了。我们就是要引导建筑,规划,生态等等的协同发展,才能解决城市的问题。定了注册后,对各不同教学单位找到方向也有大的帮助。现在也太乱了,学生该学的没学,不该学的学得很苦。
叶强:不必纠结名词,重要的是我们干的事情,我认为应该参照我国的注册建筑师制度,采用分级制来建立注册风景园林师制度,尽管我国的注册建筑和规划师制度难免有些问题,但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后才有希望解决好和坏的问题。
我认为风景园林行业人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尽快推动注册制度的建立,一个没有制度和规范约束的行业难以有什么大的发展,我正在研究注册制度的问题,还认为注册风景园林师制度应该与现有的注册建筑师和规划师制度很好地协调和连接,不然在实际中会很难操作,在公众对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的认知方面我认为与建筑和规划学科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还有巨多的工作要做,学科规范和评估标准不是已经搞好了吗?应该尽快推动实施。建议风景园林学会聘请专门的律师,协助我们处理有关法律问题,我们的法律制度是没有大问题的,主要是执行的问题。
我对注册制度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在这个方面做些贡献。由于自己本科硕士是学的建筑,博士是规划,现在有幸成为风景园林大家族的成员,虽然半路出家但态度还是好的。感觉对三个学科的融合和贯通比较感兴趣。我认为风景园林学科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但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同样巨大,团结和包容是最好的应对办法。
我思考的分级制考虑了风景园林行业和学科的复杂性,最近正在整理文章,希望能把砖头尽快抛出来。如果我们都认可做这个事情是有益和正确的话,可能与地盘无关,与我们做的这个事情的好坏和快慢有关。这个事情考验制定的人智商、情商和胸怀,也就是人格和品格。
曹磊: 齐心合力办好风景园林学科和职业注册,其内涵和外延可以不断认识、修正和发展。
刘晖:先用一个词统一,内涵可以重新赋予,个人觉得与学科名称一致比较好。
高翅:先解决有无、可分级、管理类可在分级中考虑。风景园林教育需要由行业协会主导进行评估认证。
杜春兰:与建筑、规划等学科相处,为什么无论是在公众认知、政府理解、行业发展、执业制度等方面明显存在差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精力内耗,大家花了很多心血和精力在名词、名称、名义、名目等上面纠结。
叶强:前期牺牲一点质量去保证团结和干成注册这个事情都是值得的。在解决有和无的阶段就是如此,等到了解决好和坏的阶段就是别的方法了,要在推进中解决问题。
李悦:对这个事还是得想个稳妥的方法,度很重要,有底线的妥协有时是必须的。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刘晖:500多所景观院校,景观和风景园林分属不同领域,面对这么多学校,学科背景差异又比较大,职业注册,行业标准的门槛和质量的保证是个挑战。还是先将各国经验好好了解和总结,认清我们的问题和现状,十分重要。环艺的学生能力不同在于,他们一般说自己是做景观的。但是真的有问题。最近有一次在西宁,一个省政府参事说,大意是,什么是景观啊,景观就是放一堆设计垃圾。考研学生,设计就是平面填充,只是比比看谁填充的笔触有感觉。
高翅:自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中国大陆将再无景观设计学、景观建筑专业,只有风景园林、园林专业以及艺术类的艺术设计专业,所以建立与职业认证制度相衔接的教育认证评估制度是可行的,也是迫在眉睫的。职业资格只是从业的底线和最低要求,门槛确需适度。
杨锐: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需要深思的是,如果不在风景园林的框架内给景观和环艺适当的地位,可能会产生新的分裂。沟通→对话→共识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杜春兰:注册之前的评估,评估之前的专业规范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重在推进。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环艺和风景园林并不是一个学科,包容的同时,也要避免混淆?
李宝章:当下建立注册制度的关键是要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或者叫“景观建筑师”)与公园管理,施工企业等分开,现在的环艺与景观学科的内容相重叠的部分大概不到5%!
成玉宁:专业要规范、职业要门槛、注册要准入、市场要选择……系统工程!任何单一环节的调整均不足以改变现状。
李建伟:实际上是同一个学科,不同的叫法。市场重叠比例方面,环艺的学生大多数来景观,小部分去建筑和室内,总的来说环艺的学生思路开阔一些,表现能力强一些。经过一些时间培养还是可以成为好的设计师的。
马晓暐:设计公司里环艺的比例多过三分之一,大量的知识只能企业自己补课。 我们也开出了学校名单,以后环艺在一线事务所里是有局限性的,但门不会关死。环艺专业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天美,中国美院的学生基础技能很扎实,他们建筑设计能力强过很多园林专业,设计公司是需要这类人才的。我们现在的专业面临的话题和美国的同行有交集,但不是完全重叠。美国景观设计师张口闭口就是生态设计那一个套路,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抓住我们能抓住的机会。生态设计是必要条件,但远不是充分条件,至少在中国如此。个人的看法。现在的景观行业太多的话语主导权都掌握在美国教授们的手里,是到了改变这个现象的时候了。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和国外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应该行成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需要学习和借鉴,但不是唯美国马首是瞻。
李宝章: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综合的规划、设计、分析思考的能力,及在对社会、经济、生态自然的理解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这方面讲,把景观作为形式与艺术来做的思路连跟甲方(社会对景观服务的需求)的对话的机会都没有。奥雅招的新员工主要希望招北林、南林、西建大、华中科技大、同济等园林与建筑院校的毕业生。我们现在的员工里还是有不少是环艺的学生,但我们需要的是全程化与一体化的综合人才。
生态不是不重要,而是只讲生态不够用。中国的问题特别复杂,没有一个项目,只要规模大点,就要统一考虑经济发展、生态问题、地域文化、市场需求、实用功能、工程设计、最近包括旅游策划与城镇化等项目!这些项目没法只考虑生态。
我们发起这个微信群的初衷就是将教学与实践的力量联合起来尽我们一己之力来改变这个现状。景观是关于土地的学问,景观建筑师的终极目标是营造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风调雨顺的生产、生活与休憩环境。景观师提出的景观都市主义与生态都市主义的理论是到今天为止是最好的城市建设的指导理论。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专业聚焦到土地、社会、生态、人文与自然综合的视野与营造诗意的栖居环境上来,而是与建筑师比形式与空间设计能力,与规划师比当下的过时的规划手法,我们当然是二流的设计人才与二流的规划人才,我们当然也就没有办法吸引一流的人才加入道我们的行业中来。面对当下,志存高远。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用务实的态度来推进这个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注册制度)。让我们吸引有才华的学生,让我们的从业人员有专业的自豪感,让更多的人的眼睛亮起来是我们共同的利益,责任与义务!
马劲武:Landscape architect(一直不知道中文该怎么翻译好)的作用应该更大一些,中国有便利条件,现在的不规范或许有其优势。
李力:我是注册建筑师,本科建筑研究生环艺,我说说中国注册建筑师的一些情况。执业注册建筑师制度是对设计人员的准入资格限定,不是对管理人员的资格限定。也就是说作为管理人员可以有注册也可以不要注册证。在注册认证时不用考虑人员拿到证之后的从业行业。通过毕业之后的需要不同从业年限来区分不同的专业考生。比如建筑学毕业三年可以参考,工程类的专业毕业七年可以参考。这个体系比较开放,我本科学习的就算不是建筑学,我要是自学了通过考试也能够给到我资格认证。我拿到了资格证,我可以去做建筑师,我也可以去当老师,我也可以去做公务员。区别在于我要做建筑师,我要出图必须要有我自己的这个证书,做老师可以不用考察我的这个证书。
李悦:李力,你知道注册城市规划师的例子吗?设计与管理混在一起,我假设,如何有那么多环艺学生就业,一定有它的市场。马晓暐,你看重环艺学生的什么优点招入公司?
李力:我在学习注册规划师的资料,我晚些时候了解一下看看。就我接触的感觉来说规划师和管理是分不开的。规划师有可能到政府相关部门任职。规划师的资格认定和政府公务员的资格认定还是不一样的。
资格认定和签约分开看。资格认定由政府的管理部门来提供,比如说建设部的人事司来发布这个资格证书。签约这是市场行为,设计公司会更跟有资格的员工来签约。有资格的员工贵一些没有资格的员工便宜一些。建委管理设计公司的资格认证,控制甲级公司必须要有几位注册建筑师,乙级的又要有几位。我这里欢迎建筑学院里培养的环艺学生。思想、审美、造型、材料,来自农林、建筑、艺术教育背景的学生各有所长。
曹磊:环艺有好学生,但对于景观来说成材率较低,也有好学校但对于整体而言太少,对于个体来说文化课成绩太低会限制其考虑问题的深度和长远发展。现在普遍浮躁。其实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环艺还是比较好的,我们这也有不少好学生,只有那几年利益驱动盲目发展到一千多个,问题太大了。
陈跃中:在美国,一些大事务所和ASLA所推动的方向也不一致,之间也有不少问题,看来大家都关心职业注册这事,这事己经努力有些年了,不知部里或学会对这件事推进到了什么程度,目前存在什么问题?哪位老师了解情况?
杨锐:学会去年开过一个研讨会,印象中滨谊,向荣,胡洁,高翅,李雄等都参加过,会后向建设部提交了一个文件,等待批复。行政准入是强制性,地方政府认可度高,社会认可度高。注册建筑师和注册规划师都属于这种情况。但我们走这一途径的障碍是无立法依据。
佘依爽:Denis Hector美国迈阿密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代院长今天下午在北大科技园演讲,演讲题目是New Urbanism in United States。在听讲座时边在思考今天各位老师的发言,为什么崇尚独立精神的美国人都集体推崇Urbanism,而我们自己却在诸多理论思想中莫衷一是?
李建伟:因为美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Suburbanism.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土地,造成了贫富隔离,种族隔离。现在是要回归城市。当然要生态宜居的城市,所以城市主义流行。
李悦:目前的主要昰路径问题,是选择行政准入还是行业自律。前者需要立法依据,现在没有;后者学会说需要部里明确放权。行业自律是非强制性,容易一些。
《建筑法》中有明确要求,规划是争取了一个国务院文件。但国务院现在不会再发这种文件了,行政准入是卡在立法上了行业自律是走得通的。我曾经和建设部人事司赵琦副司长探讨过几次,她也管注册建筑师和注册规划师,建议走行业自律。
请示文件递到部里了,注册文件是指什么?签名信很重要,建议两封,一封业界,一封教育界。征集志愿者!信件起草志愿者。信不必太长,一页半即可,可加若干附件。签名要有代表性,区域覆盖完全。融合有2个层面:1是个体融合,2是制度整合。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三项共识是否能形成是快速有效地推动注册制度的关键,即路径为行业自律;名称为注册风景园林师;平台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陈跃中:为什么不走这条路呢?好歹先有个资格,至少可以先规范一下。将来再求共识很重要,是统一行动的基础。关键是要形成几份签名信,然后递交相关部门。一级学科申报时,院士签名信,院长签名信,系主任签名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升级。强烈建议大家从行业共同利益出发,齐心协力,由易到难。经行业自律途经拿下注册资格!行业自律,去行政化,这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行业内必须统一行动,目标一致。有注册资格,对于行业的发展会产生很大助力。美国人至今都对景观行业的注册制津津乐道。呼吁各方尽快协调商定策略,把争议放到一边,共同制定路线图。指定行动小组专事此事,避免扯皮。李雄,丘荣你们可能更了解情况。你们看呢,能否与学会协调一下?
需要持续的做工作,有专人当做项目来做。否则难免会被置于案边,如果路径不对,可能会耽误多年。行业需要协调各方,研讨一下。路径选择得有人推动拍板选定。建议大家持续关注。建议先由本群人员发起组织沟通协调聚焦此事,事关大家共同长远利益。
金荷仙:年学会计划里有一个注册制度的考察,目前走的应该是法定路径。
刘晖:每次话题应该达成几点基本共识,充分讨论,形成共识,共同遵守。一旦形成,对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也大有裨益。
罗华:目前注册的难处恰恰遇到上述出身不同,标准难统一。国内林业、建筑、美院及其它类型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同样供职于景观设计公司,他们分别在种植设计、小品铺装、图纸表现等方面略微突出。主创设计师的知识面及跨界要求较大。作为好的设计,个人觉得多学科综合性团队设计比较好,如今这个年代,单打独斗的李小龙式的人物,不多见了。目前注册的难处恰恰遇到上述出身不同,标准难统一。环艺等专业出身的从业者存在一些问题,但组队后有优势。优势互补,他们植物几乎不懂,建筑有限,铺装及表现不错,适合方案后期。
马晓暐:个人感觉一线的环艺专业学生很不错,思路活跃,院校目前的毕业生相比之下暮气有些重,比较被动。除了好的环艺专业外,90%的环艺专业严重不靠谱。环艺专业的优点在于专,缺憾在于窄,有点无知者无畏的胆气,没见过货真价实的好的景观设计,把设计看得很简单和表面化,年轻的时候很好用,成熟后如果自己不提升则难堪大用。
最让我难过的是,我在美国读书的美国室友去哈佛GSD读完决定去做GIS,他对我说美国的一流人才都去学建筑了,学LA的都是眼睛里没有光的人了!这是二十几年前的事。美国的景观专业就在这二十几年中被这帮眼里没光的人变成了一个张口雨水闭口棕地的环境工程学,专业前景越来越渺茫,著名公司不断被并购,江河日下,只能依赖海外市场苟延残喘。是我们在中国给美国的景观专业套上了一个巨大的光环,我们要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在环艺专业还能看到一些眼中闪光的年轻人,虽然那个光芒存在的很短暂。没有地方吐槽,和员工、同学、亲友都不行,吐槽对方就会说:少挣点钱嘛!钱是挣不完的!因为在对方的脑子里,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钱?
李方悦:我想用人单位的感觉都差不多。我多次和人事说要从建筑城规学院招人,特别是老八校,这些学校的建筑学培训非常重要和宝贵,是设计的基础。而大多环艺专业缺乏系统的建筑、规划教育,设计偏平面化,思维也缺乏深度广度。综合的人文修养也非常之重要。我在AA 参观,看到他们第一年的课程没有一门设计,而是哲学,历史,艺术等综合人文课程,为设计类学生提供广泛的人文基础和思维视角,非常值得借鉴!
另外,我做管理多年,有一个很大的体会,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即景观也好,园林也好,环艺也好,招不到一流素质的学生。一流的学生学建筑,二流的学规划,三流的才学园林或者环艺。没有一流的人才,是困扰我们这个行业最大的一个问题。我讲的不是个体的情况,而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普遍的人才的状况。
我一天到晚在找眼睛里有光的人,找得好辛苦!我给人事的标准,就是看看来面试的人眼睛里面有没有光。但是后来我也放弃了……能有是你的造化,没有又能怎么样呢?!有些有光,但是基本功跟不上,本来可以是人才的也被一个浮躁的物质的世界埋葬了。
艺术特长生也是个很大的问题。表面上了照顾了艺术上的特长,实际上忽略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我最为不解的是环艺专业没有对英语的要求,造成环艺学生既不重视英文,基础又差,无法自主学习国际最前沿知识理论。公司里的设计书籍,就是看看画,无法理解内涵和思想,这样如何产生合格设计师,更不要提国际化的设计师?
刘纯青:我现在教书的学校,园林和风景园林是一本招生,城乡规划是二本,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特长生。生源的差别在课堂上表现很明显。
陈跃中:其实涉及到人才培养和价值观。今天大家发言异常涌跃,精彩纷呈。
1. 梳理了美,法等国在资格考试及资质认证等方面的经验和观察,对于其他国家风景园林行业的管理及从业者的工作状态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感觉在这方面未来还有讨论的空间。
2. 比较美国的职业管理,大家的关注聚焦在了中国景观设计师注册资格工作进程上了。了解情况的老师对这方面情况进行介绍。大家认识到从业者的资格认证工作目前处于胶着状态。目前看来路径选择也许至关重要。行业精英们需要审视和认真研讨如何推动此事的进程。也许自发性的组织可以成为未来行业协会的初步动员?
3. 大家针对人才培养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目前大量毕业于环艺,室内等其它专业的学生进入园林设计领域工作。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不少人发言表示出了忧虑和无耐。也有人看到优势。景观设计人才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和训练?还需进一步讨论。
4. 景观设计具有工程及环境科学属性,同时又具有文化艺术属性。前者比较容易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而后者则更应更多地立足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