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亚洲园林大会暨第六届园冶高峰论坛于2016年4月24日、25日在南京林业大学如期召开,由亚洲园林协会、园冶杯国际竞赛组委会、南京林业大学主办,中国花卉园艺与园林绿化行业协会、香港园境师学会、台湾造园景观学会、韩国生态园林协会、新加坡园林协会、马来西亚园林协会、金陵科技学院等协办,由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中国风景园林网、世界园林杂志承办。
24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南京林业大学校长曹福亮院士致欢迎词,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来自美国、法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际知名专家出席了本届论坛,来自十几个国家的知名设计师、工程、设计、苗木资材领域专家5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结束了后的主旨报告环节,邀请到中国工程院孟兆祯院士、卢耀如院士、住建部原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先生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是三位专家的精彩演讲内容:
共学园冶,传承创新
孟兆祯(中国工程院院士)
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共学园冶,传承创新。
一部世界最早的园林专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说明继承是有时序发展观的,是很重视传承创新的。学习古代优秀的东西是怎么样采取标准,是时代的需要。所以它对我们大家一样,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的材料。他的书叫《园冶》,“冶”就是开拓,一个开始,那么后来就靠我们去继承这个传统,什么叫传统呢?相传成统,统则为统一,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我们的文化积累要靠世代传承。所以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写甲骨文?写成文字则会长期存在,所以我们几千年后的还可以看到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都是在最坚固的地方雕刻,都是希望传承。因此我们的建设也可以这么做,我们在了解了这么多以后就知道了园冶的意境。
关于园冶,我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追求的境界,另一个就是主要的理法。
一、追求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对于城市园林。对于我们的自然风景区,我们也可以说,虽由天开,宛有人矣。这就反应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天人合一,天就是自然,从我们的文字可以看见,我们写的大叫以人为大,以大为天,最大的是天,天就是自然,天人合一就是天人之际,合二为一。这种宇宙观我认为是很科学的,因为是从人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人是一个自然体,它的自然现象,和其他自然事物没有两样,但是人又兼具社会性。
当今时代信息、交通发达,飞机潜艇、这都属于人的都是社会性。所以我们的宇宙观就是人尊重自然 与自然协调。管子道“人与天条,而后天下之美生,要创造美,首先要和自然协调,这个宇宙观反映到中国文学叫物我交融。庄子是蝴蝶,蝴蝶也是庄子,物我交融,物是自然,我就是人。反应在绘画方面,就是”外师造化,终得心源”。造化就是自然,心源就是人。而我们园林从历史上讲,就受我们中国文学和中国绘画千丝万缕的影响。所以我们追求的境界,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园林学科的反应。
首先要讲我们中国把宇宙的真理,概括成一个字 “道”,所以我们是“道法自然”,这个道怎么体现呢,那就要依托于文字,书以成文,其中心就是文学。所以我们中国的《园冶》的特色之一就是“景面文心”。表面看是风景,实际上是有内涵,有内涵则能教育人,而我们的文学的特点就是缠绵,再缠绵,最后不得不一语道破。所以我们的文学也是一种感发,但不是开门见山。
我想举一首诗来代表我们中国的文化。欧阳修听了一个道士弹琴,道士叫无为,意为清净无为。欧阳修写诗来赞美道士。这首诗反应了整个中国文化特色:“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弹虽在指声在意”,弹琴虽然用指头弹,但他的声音在意境里,“听不以耳而以心”,听者不仅用耳还要用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这首诗我认为可以代表中国文化艺术。为什么说文很重要,以前文都是基础,演剧要剧本,造景也有剧本,所以我第一个给大家讲的是我们追求的意境是“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为什么不要纯自然呢。纯自然是一种自然美,我们需要把社会美放在自然美里面,创造风景园林艺术美。
二、主要的理法
理就是哲理,法就是手法,就是借景。所以说颐和园看到玉泉山的塔就是借景,这虽是借景,但不是典型的借景。中国有句话叫“白马非马”。马是普遍性,白马是特殊性。这个借有其他的含义,就是凭借,两个人争论起来,会说你凭什么这么说,这里就是凭借。事物都有因果关系,我们设计是“果”,但是你必须了解“因”。“觅因成果”这就是借景。借景在园林里是什么地位呢,“夫借景者,林园之最要者也”。所以在园冶后面专门有一章讲这个问题。
我们怎么去学借景,我认为可以分三个阶段。
1.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巧于因借就是巧于觅因成果。精在体宜就是精湛之处在于发挥这个地方的优势。找到这个优势懂得如何去发挥它。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艺,所以第一条就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所以简单地举个例子,有个面馆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名字叫“一面之缘”,他讲这个面就不是吃的面,这个店叫一面之缘,他希望在见过一次面以后,作为回头客你还会经常来,这就是借。林则徐在当官的地方写过两个字,叫“制怒”。因为他很容易发脾气,所以他自己写的“制怒”二字。
这个地艺,不仅包括土地,还包括在地面上的一切东西,所以找到地艺并不是很简单。比如我们欣赏石头,传统的太湖石有透瘦漏皱丑的特点,石灰岩则是一种可水溶的石材。我在西安大清真寺,看见一块一米来高的石头,透瘦漏皱丑一个字也占不上,本色是青灰的,上面很多白得乳状突起,看了以后满身鸡皮疙瘩,我不认为它很美,更不知意义在何处。但是这个石头是放在屋檐下面的,但是一下雨,水顺着石头流下来白色凸起就变成相对运动往上爬,那就很精彩了。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地艺,但是用石头的人就看到了。
2. 借景随机
借景怎么用呢,随机会。刚才我讲到饭馆,成都还有个饭馆,这个饭馆的名字我有个字不认识,第一个是口,第二个是两个口平行,第三个是品。什么意思呢?饭馆跟我们口腔发生关系,首先第一个口,人来了要吃第一口,第二个两个口放在一起念(xuan),是赞赏夸奖的意思,味道好。第三口则细品其味。所以这个饭馆的名字就起得很好。我们园林也需要这样的关系,其中最值得赞赏的是批判秦桧。桧是一种植物,为桧柏。我们有一个电影家,叫谢天,他是怎么创造电影艺术呢,都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他讲到中国人恨仇人,是恨不得把你碎尸万段。他咒骂秦桧,要找被雷劈下来,但形成层还没破坏还能活的桧柏,叫“分尸桧”。
我们有时候等到机会来了,并不需要人为因素。比如有个山体被腐蚀出了大岩洞,前面还有一座小山,小山一挡就形成了月牙,从山下看是弯月,沿路上山,越往上走月亮越大,到了山顶就变成圆月了。虽没人加工,但利用这个机会,形成了“月亮山”一景,有了月亮亏与满的变化。漓江旁边有个水洞,水洞经常有月景,“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留”,因此叫水月洞。有些景致只需要加入一点点人工,就可以因人而景。比如说东南面刮来的风,里面水分子很多,遇到泰山上升,上升的同时温度降低,降低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地理上雨泻,设计的人在雨泻的位置,选择一块天然的石头,上面题字叫“斩云剑”,斩云为雨本是自然现象,加入人工因素,成为一景。山腰上普照寺有棵松树,形体修长,枝叶丰满,最好看的时刻是月光射下来,被松树分成若干光束,如同清早太阳进入森林。大家都觉得景色好看,但是没有人为美。有的设计者根据这个机会,提出“筛月”,这个树就叫“长松筛月”。这样一来大家的欣赏水平就提上来了。“筛”是人人皆知,但是“筛月”是意想不到的。这就成了我们造景人的一个机会了。旁边有个亭子叫“筛月亭”,为什么在这里造一个亭子,为什么把亭子造在空旷的地方“不安四壁怕遮山”,是为充分利用环境和地形。
3. 借景无由,触情俱是
借景没有什么理由,只要打动人的感情就行。我们中国传统的假山置石,叫做“片山有致,寸石生情”。我们看苏州的怡园,有个琴石,琴石外面有两块石头,了解这个石头的形象,就必须先了解赵徽宗的一幅画,叫《听琴图》。图中弹琴的实际就是赵徽宗,旁边两个人坐在石头上,一个人仰头,一个人低头,仰头者审听,低头者回味。所以说如果要知道宋徽宗的画就知道这个是琴石而不是一般的石头。所以我们这一行就是运思无境,精益求精。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在深圳,为市政府后花园做设计,它周围有很老的荔枝树,我们起名叫“红云浦”,但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里面有机井,机井里面有两米多的池底,怎么处理呢?一个意见是把它填了,第二个意见是做混凝土花台,我认为都没有发挥它的意义。我在苏州看留园,其中一个地方看不懂,叫“汲古得修绠”。后来了解,要吸取古代文化,就要拿到井绳,那么我就把大井缩小,整体取名就叫“古韵新泉”。我觉得这个就是有所创新,因为传承了传统。所以关于创新有很多创新,首先要从立意上创新。
前两天我再苏州看戏剧,有一个叫改编历史学,为什么要叫改编,因为改编可圈可点,我们在苏州太湖过去有个山岛做了廊子,从山上直接通进湖里,让宫女穿着木头板在上面跳舞,这个地板带着角钢可以共鸣,我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踢踏舞。关于创新,我们甚至可以想一个最新的方面,这个是我们的中国梦,还可以叫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园林设计者,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是它并不是一个雕塑,也不是一个单体,而是综合的风景园林。所以我认为创新的基础在于传承,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园冶,传承我们的传统,建设我们的家园。谢谢大家!
生态园林内涵与实现美丽的中国梦
卢耀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
园林在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人类是洞穴而居,譬如北京猿人,在几十万年以前,是依赖大自然生存,捕猎,吃野果,所以人类最早接触的还是大自然。现在我们园林最主要的还是源于最早的人类的建造,所以要了解大自然,就要了解人类最早的园林。
园林是数中国最早,王国都建造宫廷,并且吸收大自然建造园林,但是这个园林和自然相比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如我们看到故宫后面的园林都是后花园,非常小。在洛阳,目前还有刘秀皇帝的园林,那个园林是皇帝墓的园林,很难到达。这些园林,有的是保留下来,有的没有保留下来,再看这个大花园,这个算是很大的园林。还有个是潇湘馆,但是现在在北京修建的红楼梦的园子就很小,周围还都是高楼。
首先谈论类型,在几千年以有四个类型,第一个是自然为主的,第二个是人工因素改变自然的园林,第三个是自然山水园,第四个主要是人工构成的园林。自然的园林这个是人工不可制作的,目前有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这个主要是自然条件,水利方面,对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就有很大的作用了。
下面简单地谈论一下。中国有高山,高原等等,种类很多。这种很多的自然现象也给中国文化一定的影响。在传统住址上也包括着文化,同时也包括自然山水,所以我们现在的园林,更多的都是景观之类的。现在有这样一些比如牺牲百分之五的草原换取经济的发展,像台湾的地区,海南的红树林。
再讲到地质作用分类,园林里并不是太全面。景观园林,景观石最主要的。这个是阿斯玛森林的石像,这个是峰林桂林,这个是漓江的。这个也是石灰岩,钙化。很多的梯田,像土耳其也有,钙化梯田的像棉花摊一样。这个是洞穴地下森林,这也是千奇百怪的洞穴,那么这些景观来讲,都是工程的,立体的。
如果按照生态分类,这些植被现在很多都可以去自然园林去考察,这是好的生态,贵州李坡地区,石灰岩地区,这个地区的森林、水都特别好,已经申请了自然遗产。这就是雅丹地貌,红尘地区,干旱地区,但是也有一些植被,这是不同的景观。这就是长江三峡,长江三峡的巫峡,这是我包了飞机,从飞机上拍的,自然的大景观。
按照中国园林类型来讲,这第一个个是自然的园林,作为自然遗产来考虑,第二个就是自然人工重叠的园林,像一些地质公园。第三个是人工要素更多的园林,像颐和园这些。园林,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建立起来,首先是建设,自然景观相和谐,当地的各种资源不能够乱开挖,只顾着目前,而随意发展。
此外,生态园林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些建筑物,这些建筑物要有一些当地的,和当地相配合起来,在南昌有名的滕王阁,结果上面修了几十层的高楼,都挡了起来,还记得王勃写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但是都挡了起来。
应建立正确保护与开发的观念。也有开发的价值,但是我们一定要从自然的角度,要保护生态的理念。生态园林和人文的景观来讲,是开发,好花也要绿叶护,当然也需要适当的人工建设。在修建与自然相和谐的小道路之类的,在宾馆的外围,应当有小规模的休闲区。南京的夫子庙、中山陵、玄武湖,夫子庙中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前面两句描写花,乌衣巷有王谢,都是贵族。从诗词方面,中山陵之类的明陵,要很好的发掘起来。
西湖底蕴很高,苏轼的诗,勾画出了西湖,对于整个自然的园林来讲,配合文化底蕴,显得非常有内涵,有价值了。但像淹城,淹城的建筑到现在都还有,把景观和历史放在了一起。但是我们不知道更好地去保护,70年代围湖造田,农田污染,本身有污染,后来老百姓都不买产出的粮食,因为有污染。现在昆明的滇池,都缺乏水,预备从金沙江上修水库,但是会淹没有价值的村庄。这些情况说明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
根据这些情况,园林的建设,应该是更好地和我们追求的中华梦结合起来,追求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管理的更好。有一些休闲的地方,生产上也有一些管理的。园林,不仅仅是观赏的对象,也是我们追求中华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生态园林的最大目标,在于建设,建设美好的中华,建设生态的中华。所以生态园林是中国梦中的一个重要的举措。所以我们要贯彻中央提出的理念,更好地实现中华梦想。
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唐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
首先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祝贺亚洲园林大会的召开。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去年年底,中央经过20多年,开了第四次中央城市工作会,在会议上提到了一个尊重和五个统筹。我想讲一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以及国内的一些做法,主要是这下面四个方面。
第一, 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当前的环境恶劣,生态文明,是一个我们要面对的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认为人定胜天的这个思路,刚才几位先生也在说,天人合一的理念实际上就是东方的哲学,那么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我们中国到底做了些什么呢?如果回顾一下生态城市这个词汇的话,2001年在崇明岛的东滩,上市公司和英国的一些学者开始在崇明开始做了一些尝试,后来因为种种的原因就停下来了,那么在这个之后,我们不断不断地从一点点尝试,到学者的讨论,再到政府的行动,一直到了2007年的时候,中国政府,由国务院的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的总理李显龙在新加坡正式签署两国合作的“天津生态城”的项目。现在各地也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做这样的事情,大概有两百多个项目。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城市一定要划定刚性的生态控制线,城市建设用地不能过线等等,都做出了一些具体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城市规划研究会与阿特金斯公司也共同出了一个课题,由英国政府资助,出了一个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法的课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怎么理解生态城市,怎样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等等,最后在前年结题。在这个过程中,当时唐山的曹妃甸和瑞典的一些学者,就到底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展开讨论。他们提出用生态的理念来建设新区,包括能源结构,资源的循环,绿色建设,对规划的传统布局,道路用什么样的形式,城市是否要有更紧密的结合,等等都提出很好的方法。另外城市的密度是不是要提高,应该综合混合使用,而且在交通中是以私人汽车还是绿色交通为主,都做了很多尝试。
这几年我们看到关注生态已经越来越在全国受到重视。由2009年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首先开始的绿道,需要在珠江三角洲内通过绿道把9个城市串通起来。2009年珠三角的绿道做了有2千多公里,而且这个绿道的做法现在在全国各地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做。在生态的保护过程中,有的规划严格划定生态控制线,比如厦门,深圳,并且对城市考评系统也要进行改变,比如是否是以GDP为导向的考评模式。
在城市的环境和生态治理工程中,我们在地表水的治理中也有很多进步。比如在广州荔湾冲,过去的改造水体,通常是改造河道,而荔湾冲将过去水利的做法人工驳岸的砌法,改成了比较生态的做法。但这个时候还是重视河道,重视经景观的改变。后来在平山河的改造中,开始注意流域的改造,除了河道以外,也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生态。前几年在福州,他们是对整个流域进行改造,在整个改造过程中,将片区单元分划出来,然后把城市的雨洪,城市的供水,和景观用水,都要加入进去,和城市的交通也要联合起来考虑问题。在不同的地方,设立其不同的生态小设施。到福州在做生态小流域的时候,已经和绿地和文物保护,和各种各样的功能都结合起来来做的一种生态。到了厦门,他们提出小流域规划本身首先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治理。治理先治人,所以在治理的时候,对业态,对人的生活方式都要治理。可以看到在小流域治理中关于生态的一个逐步的进步。
另外在建设中要注重城市的尺度。在建设中,可能因为突出权利都要建设宏大的尺度,运用强烈大的轴线,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按照这样思路来做,大部分要为人考虑,所以在抗震救灾做北川新县城改造的时候,没有说体现人定生天的力量,而是尽可能考虑人,考虑文化,考虑环境,比较强调仰天看山,低头看水。道路不要求一定要笔直,要宽,基本都是上下两车道,这是在北川的一个做法,所以说尺度对我们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集约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过去浪费用地,城市内部很乱,外部很空旷,实际上城市建设形成了扩张、破败、找钱再扩张、再破败的恶性循环。从国家来说并没有很多的资源能够让我们浪费下去。十八大之后各地都会强调,如何集约用地。比如上海,提出土地不是由增量决定的,土地还要发展还要转型,总体来说是一个存量建设城市的概念。在这样的过程中,上海做出了这样的办法,借局部改造的契机来开展城市的更新工作。第一个是城市要改造,第二个城市的改造和转型升级是相辅相成的。在改造的过程中他们提出了几个注意的事情:一是规划用地的有些条件的转型,二在建筑物的高度是有限定地增加,三在建筑的容积率有奖励调整政策,四是对历史文化风貌的大力度保护河利用,五是对生态环保水平的提升,这些都是在城内建设,而不是去开发新区。
另外北京的例子。北京堵车的背景,为此要增加轨道交通的建设,在轨道交通内所有的路、站、点,都要有标准。这个建设的过程中一开始是工程师来做,但是缺乏规划。于是北京现在要求有规划师统筹起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绿地等开场用地的开辟,然后使交通顺畅。熟悉北京首都机场到东直门的这条线路的人都知道,东直门的机场线无法几步路换乘地铁,需要繁琐地出站进站,所以如何让几条地铁线,和机场快线,和周边的建筑物,和地上的交通环境结合起来,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利用轨道加环境的做法得以实现。
实际上在城市的改造中,还有旧区的改造,比如深圳旧厂房的改造。还有成都,依靠社会资金,对崇德里改造成了高档次的酒店。还有佛山南海千灯湖的积极转型,原来是农村乡镇企业,经过对旧厂房进行拆迁,把环境、建筑物连接起来,现在效果还不错。还有历史地段的保护也是采用整体保护的办法,比如厦门的鼓浪屿也是要求在保护中提高质量,首先他们对鼓浪屿进行评估,条件有什么,问题是什么,然后提出整治的行动策略。还有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比如广州市城市中轴线演变,不是大轴线、宽马路的做法,而是把机动车放在地下,把绿化留给行人,这种做法也是搭接都比较赞赏的。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像深圳的前海,没有强调建筑物后退多少,没有要求建筑周边多少绿地,而是鼓励建筑物的串通,多功能使用,这样的做法,并没有用一个僵化的思维去想一个城市。
第三,发挥文化的力量,使城市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古代人就说,从城市师什么样子,就能看出城市人得心态、素质。对于城市文化,吴良镛先生提出了这样分解方法: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和心态层面,行为层面,并且描述每一段应是什么状态。运用文化的力量,利用文化的遗存,应该是我们需要认真理会的。我们每年在德国有市长培训,在洪堡大学,入口处保留了马克思的话,在阶梯教室保留大玻璃,对历史文物都予以保留。除了继承,还有有包容和创新。因此我们一要坚持文化方向和欢迎文化多元,二要与当代生活需要进行结合,保护真实遗存。
举几个著名的案例,比如天津五大道,他们通过不同年代的不同认识进行了不同的规划深化和调整,包括对建筑、环境以及街区的保护。还有一类是改造的过程中有一定变化,如吴良镛先生的菊儿胡同。当时经过调查大部分居民都表示不愿意搬离这个地方,如果按照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做法会造成交通的拥堵,因此在设计中采用底层多密度的办法,添加很多背弄等,最终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山西大唐华清城的项目中,设计中以提高整体环境为目标,巧妙利用地下空间,利用玻璃展现脚下的历史遗迹,有助于实现项目和周边的联动。宁波市对文图文化的归类,包括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宁波商帮的文化等等,他们归纳出文化的内涵以指导之后的设计,比如如何体现宁波的三江六岸。另外我们看到在中国一下大城市对传统街区的保护,比如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田子坊,厦门的曾厝垵等等,都在用慢慢转变和生成的方式,保护和协调。当探讨敦煌的城市设计中如何把握城市的面貌,他们考虑到敦煌的气候、景观、历史、艺术特质、建造传统等,最后归纳出风貌的定位,具有西部风情的沙漠绿洲田园城市,从而决定建筑景观的风格定位。
第四,以人为本,让居民成为社区的主人。
在流动人口非常多的今天,如何考虑人居?我这这里还是想运用吴良镛先生关于人和环境两部分关系的理论,吴先生将人分为个体的人,社会的人,环境又分自然环境和人造的环境。那么人和环境要有什么样的关系,对聚居又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观念的哲学基础是要用整体的观念看问题,注重整体观念和普遍联系,这就是东方整体观的哲学。西方式主要强调的是还原论,注重对每个问题的细分,但是最后再将那些零碎部分组合在一起之后,并不能回到原先的状态。然而,整体观最后是否还是会落入细部的划分。吴先生认为完全用东方或者西方的思维是不够的,所以他提出来第三条路,这个过程中一是整体地看待人居环境,把人和环境协调起来,二是在看的过程中坚持五个原则,五个系统以及五个层次,最终归纳为,复杂问题,有限求解。在这个过程中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通过整体观和普遍联系找到创新点,再组合新的体系中可能出现新的突破点,最后再解决问题,体现成果。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美好环境需要共同缔造。
比如厦门的实践,他们提出和居民共同缔造人居环境。第一出发点是把社区作为基本的单元,原则为社区是基础,群众是主体,也提出了一套基本的目标和做法。比如海沧区青椒村院前社社区,原本打算拆迁,但是居民提出我们来改造,要求不拆迁,最后与政府达成一致共同缔造新社区。于是院前社自行成立了合作发展社,跟台湾建筑师合作,共同做出改造,最终成为一个年轻人自发缔造社区的典范。另外在老城内,政府将一个破败的剧场作为停车场,后来听从居民的意见,改造更新成了新的剧场,相应地开设了一些咖啡厅、酒吧等服务性建筑和设施。还有一种是厦门的沙坡尾,原来是个渔港,现在也进行改造,过程中也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提出从蓝图设计走向制度设计的新模式,从政府主导变为共同缔造,从大规模重建走向小尺度更新,从快速式突变走向渐进式营建,这也是在去年获奖的见着项目。
刚刚向各位做了一些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的简单介绍,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致谢:感谢主办方对风景园林新青年的参会邀请!感谢南京林业大学杨云峰老师对本次志愿者活动及参会报道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