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风景—— 2016 IFLA 会议报道

第53届世界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大会(53rd World Congress of Landscape Architects)于2016年4月20日-22日在意大利都灵Lingotto会议中心举行,大会主题为“品味风景”(Tasting landscapes),分四个分论坛——共享的风景(Sharing landscapes)、联动的风景(Connected landscapes)、层化的风景(Layered landscapes)和启迪的风景(Inspiring landscapes)。来自风景园林新青年的7位志愿者做了跟踪报道,并邀请2位参会的老师进行了会议评论。

一年一届的IFLA盛会在美丽的意大利都灵举行,都灵位于意大利西北部阿尔卑斯山脚下,曾在2006年举办过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本次大会的形式丰富多样,收录了来自世界各地学者的342篇论文,邀请了12位建筑师/风景园林师做主旨报告。大会开幕式还颁布了风景园林学界最高荣誉杰里夫杰里科奖( IFLA SIR GEOFFREY JELLICOE AWARD),本届奖项颁发给了德国著名风景园林师—彼得拉茨(Peter Latz),在欢迎晚宴上颁布了大学生设计竞赛奖,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中国学子获得二、三等奖。会后,组委会还组织了都灵市区历史公园和现当代公园的技术考察,参会者可自行选择。

IFLA 大会开幕式

IFLA 大会开幕式

Peter Latz 获得杰里夫杰里科奖 IFLA SIR GEOFFREY JELLICOE AWARD

Peter Latz 获得杰里夫杰里科奖 IFLA SIR GEOFFREY JELLICOE AWARD

大会报道及技术考察

大会在四个主题的主会场中,分别选定3位业内专业学者及设计师从不同角度对选定主题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主旨报告发言(Keynote)。在主旨报告之外,大会还针对各主题设置了四个平行的分会场,每个分会场又安排了三种形式的汇报: Extended Speech(15分钟的发言时间)、Pecha Kucha(限 20 张幻灯片、每张放映 20 秒)、Posters(在单张海报前进行约 5 分钟 的介绍)——以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保证参会者可以进行最大限度的交流。以下将从四个主题中的不同汇报方式对此次会议进行介绍。

共享的风景(Sharing landscapes)

主题解译:考虑到与其说城市是一个消费的地方,但更为重要的是她是食品、社会和区域间的联系,这个主题旨在将食品资源在城市和城郊区域内进行生产的各个方面整合起来。在此,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农业具有广泛的多功能的潜质。后农业景观形式和项目能够促进建构起新的开放空间形式成为共享的风景。

主旨报告Keynote speakers:

可持续城市中的营养:都市农业和风景园林师承担的角色(Sustenance in the Sustainable City: Urban Agriculture and the Role Landscape Architects can Play)

发言人:Laura Lawson,,美国新泽西大学教授

2016-ifla-06

Lawson教授从实践的角度阐述哪些设计能支持和维持都市农业。报告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承认都市农业是人与地的过程,强调都市农业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是通过列举案例概述都市农业的类型学。

  1. 自家花园(Home Garden):自家花园需要考虑充足的阳光、水和时间,也为集水带来机遇。公众和法律的争论在于这类花园可能在院子前或者沿着街道绿带,虽然阳光充足但是这样私人做法不符合审美要求。
  2. 社区或配给花园(Community or Allotment Garden):社区花园往往通过非营利组织或者公众机构靠行动来获取,耕种和保护土地;配给花园是一些国家合法补偿给曾经拥有自家花园的人的土地。
  3. 机构花园(Institutional Gardens):此类花园衍生于教育机构的系统任务,服务供应商等。这一多功能场地可能包括教育、生产、销售、娱乐等。这意味着不仅要保持养护好场地,还要忙于筹款、募集资金。
  4. 创业都市农场(Entrepreneurial Urban Farms)
  5. 泛都市农场和直接市场(Peri-Urban Farms and Direct Marketing)。 都市社区能够在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缝隙寻找泛都市农场。在这期间,创业的农民通过直接市场与都市消费者连接。这个直接市场包括农民自发的市场、社区支持的农业、农田里市场和农业旅游。

2016-ifla-15

2016-ifla-20

非城市与非郊区土地领域的共存(Coexistance in Non urban – Non Rural Territories)

发言人:Imma Jansana,西班牙JDVDP建筑规划事务所设计总监

2016-ifla-21

建筑师Jansana在大会开始提到Divad Trueba在文章《风景的目的(The aim of a landscape)》中的一句话“在我们出现之前风景就在那里,没有被毁坏之前一直在那里,特别是在这个风景谋杀之国出现之前(The landscape was there, just before us and will still be if it is not spoiled, especially in this country of landscape murderers)”。通过这句话思考当下的风景园林行业,我们是美景的谋杀者还是缔造者,或者是保护者。

文章在对风景园林师及人类建设工程的反思中提及存在于城市和郊区的灰色区域,这是一片充满了挣扎的区域,郊区的发展和城市的繁华让他们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分割开的不仅仅是文化的繁荣,思想的进步,它带来的是两者间的不平衡和割裂。城市土地和发展压力是显而易见的。Jansana提到我们需要为这一大片被遗弃的、闲置的、失去其原有功能的不毛之地重新建设,重新确定方向,去医治他们:将这些土地通过风景园林师之手转变成为填充了合理功能、介于城郊和城市之间的土地。风景园林师必须要强调风景或是风景园林真正的救援所在。项目Pomar landfill以这样的一次救援姿态开始,场地位于巴塞罗那城区外围边界,这片土地并没有得到市民的重视,它和垃圾场、机动车遗弃场地、墓地等接壤。Jansana对这片土地的定位是改造成供市民休闲的林地。1970年Pomar Landfill开始它的活动,到1999年达到使用高峰,2001年场地边缘的工业开始排放大量工业垃圾。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一片充满生气活力的场所,因此在项目中将之实现。

2016-ifla-41

2016-ifla-42

在对项目进行阐述之后,Jansana对其发言作了总结。项目的实施应该为城镇区域和自然世界提供解决传统分歧的策略,在城镇内部进行实施时需要提高对这些领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我们应该制定可行的策略,并且去分享这些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郊区的土地。

明日的风景园林:民主化的共享景观(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morrow: a Democracy of Landscape Common)

发言人:Pierre Donadieu,法国凡尔赛艺术学院教授

Donadieu教授在大会中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世界已经改变,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难以逆转的阶段—气候变化、环境破坏、能源消耗。风景园林师能否创造出比当下更好的未来呢?报告以两大主题展开,阐述了风景园林行业在未来所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

首先提到要改变固有项目的模式。自从上世纪末,做项目的方式就已改变。这些改变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实现创意和发展。第一、基于场地历史做设计,尊重场所的记忆。因此许多棕地改造的项目保留了以前场地活动的机理(blast furnaces in the Ruhr in Germany,coalmining dumps in Northern Europe and former bunkers from World War II,etc.)。第二、随着时间推移开展的项目。在当前阶段,绿地项目多依附于建筑、公园艺术和研究形式,绿地项目以做出美观的形态取悦大众。第三,生态系统的服务,第四,多重感官的体验。

其次,要建设平民化景观:主要服务两类群体。第一,平民化景观项目要满足大众对场地各方面的需求;第二,针对特殊使用的场合,包括作为日常演出用的剧场及社会活动为主的公共场合。群众的需求是实现一个项目首要考虑因素,如何实现民主化的项目是需要要当下设计师在实践中探索的。

最后Donadieu教授总结对于民主化景观探讨的见解。以上提到了做项目考虑到的各方面因素,要满足使用者想要的形式、内容、不同阶级的审美需求以及道德伦理的问题等。风景园林师有无数的方法可以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创造出包含无限内容的景观,景观项目准则和要求的不断变更可以满足时代背景下对绿地的要求和期待。

分论坛报告:

Sharing landscapes主题共收录来自欧洲、亚洲、美洲的论文56篇,主要围绕城郊发展模式,新型体验农郊景观、可持续化农业景观、农业景观发展展望等为主展开,其中涉及了全球各个地区的农业景观类型,城郊发展模式等。共享的风景以开放、互惠、共赢的角度将景观的视线从城市转移到更广阔的范围,将农村文化、郊区文化与城市互联,建立起新型体验式景观。

其中对城郊发展模式的讨论如Maria-Beatrice Andreucci(意大利)《可耕作的城市:城市农业景观作为罗马更新的机遇(Cultivating Cities urb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s Emerging Opportunities for Regeneration in Rome, Italy)》、Chi-Wei G.V. Chang(美国)《重建处方:中国城市主城区与郊区的更新(Restore the Recipe: Old Core and Rural Renewal in China)》、Nathan Heavers(美国)《路边栽种的食物:华盛顿特区和佛吉尼亚,亚历山大道路边生产潜力探析(Wayside fruit: Considering the Productive Potential of Roadway Verges in Washington, DC, and Alexandria, Virginia)》、何伟和李慧《通过建设森林疗养基地创造北京城郊动态链接Creating the Dynamic Link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ettlements in Beijing by Means of forest Therapeutic Base, China》等。

何伟作分会场发言

何伟作分会场发言

对于新型体验农郊景观的探讨如Silvia Cama(美国)《何时农业会更新为景观:一个可以实现的“乌托邦”(When Agriculture Regenerates Landscapes: a Possible “Eutopia”)》、Rossella Locatelli(俄罗斯)《阿塞拜疆的新农业:基于文化多样性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A New farm in Azerbaijan 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ning Project Based on Cultural Biodiversity)》、Greg Grabasch(澳大利亚)《郊区作为公园(Country as Garde)》、Luca Battisti(意大利)《农业公园为景观教育和都灵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场所(The Vegetable Garden as a Tool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se Studies in the City of Turin)》等。

对于可持续化农业生产景观的探讨如Gerhard Ermischer(意大利)《品味风景园林的故事(Tasting the Landscape Story)》、Enrico Falqui(意大利)《临界景观:新型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的机遇Critical Landscapes: an Opportunity for a New Public Space’s Design Approach》、Adriana Ghersi(波兰)《创造性农业和酒业景观:从传统到创新(Creative Agriculture and Wine Landscapes: from Tradition to Innovation)》Rosalynd L. Rivera(菲律宾)《超越边界:为创造森林生态多样性和生境可持续维护生态边缘:Beyond Borders utilizing Ecological Edges for fores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 Development》等。

 

 联动的风景(Connected landscapes)

主题解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意味着一个变化的容量。从经济、环境、自然和社会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对物品及资源改造、保护及再生产的过程。这个主题一方面在展示风景园林如何连接不同变量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在展示它是如何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刚性对位,因而景观工程可以作为一个通过改变地区和场所而发展经济的有效工具。

主旨报告Keynote speakers:

 流动的领域(Nomadic Territories)

发言人:Saskia Sassen,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Saskia Sassen教授多年来从事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在这次汇报中她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探索的对于城市景观中领域的研究。在19日IFLA开幕大会后的汇报中,Sassen教授从解译、方法、说明、旧时代、新地理等五个方面对流动的领域这一主题进行了阐述汇报。

首先在解译角度,教授指出我们日常中所认为的废弃地(dead land)从将景观角度其实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日常所说的废弃地其实是“被剥夺生命的土地(land from which life has been taken)”,没有一个土地是自我毁灭的,往往是外界的因素导致了其内在的消亡。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当中作为自然的解译者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声音,从而创造出人与自然的对话。接下来在方法上,教授提出必须要推翻理论才能建立理论(de-theorize in order to re-theorize)。而在说明上,Sassen教授重点说明了城市社会中沉默和隐藏(silence and absence)的问题,在此问题上,教授提出了“使存在(making prensence)”提议,将城市中多种族多社会阶级以及被边缘化被排斥的人通过社会对他们存在感的重新建立而连接起来。在旧的时代,由于国家主义的建立,所有的领域和界线往往以国家为界定。而国家往往是一个向心的政策,在中心者主导一切,而在边缘的人和事往往被写出了历史。随着时间的发展,现如今出现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后民族主义(postnationalism)和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等去政府化观点。在景观及自然的处理当中,国家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包括冰川消融、贫穷等全球性问题体需要各国打破领域的限制牢笼共同努力改善,这也就是Sassen教授最后所提出的新地理格局。

2016-ifla-44

2016-ifla-43

第二自然——创意连接性景观(Second Nature – Creating and Connecting Landscapes)

发言人:Christian Dobrick,West 8事务所景观设计师

Christian Dobrick作为West 8事务所的代表,首先介绍了West 8在景观设计当中所秉承的两条荷兰式的设计理念:运用经典土木工程方法创造景观(基于实用性和必要性);在创造景观标志的同时赋予其特定的身份认知。West 8作为当今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之一,在面对水文管理、人口增长、交通拥堵及城市发展等问题方面,通过对荷兰文化的提取,提出创造“第二自然”的设计方法。该概念不仅仅在政策或者哲学方面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在研究如何通过创造生态来完成城市的持续。

紧接着Christian Dobrick指出设计的实施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它需要通过时间来积累财富及魅力。在West 8三十年的发展中,事务所发现对于各地区最独特的身份认知,则是对当地文脉、历史、景观及周围生态的综合定位。现如今的景观设计已经不同于曾经对田园景观的追求,现在的人们的探索及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对于景观的设计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装饰性创作。

最后,Christian Dobrick用事务所的两个案例来说明“第二自然”在设计中的实践。在韩国Yongsan国家公园的设计中,West 8通过对该地自然及文化因素的提取,通过对历史认知的加强及自然生态的保护,将该公园改变成为一个世界级公园。和West 8其他设计一样,该公园也运用认知发展来指导区域内商业的引介。而在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设计当中,West 8在通过填海而形成的土地上,对滨水公园及相关场馆的设计加入,结合艺术及文化活动的引入,强化了公园的可持续概念,并且增加了访问性及连通性,从而提高了观众和游客的体验。

2016-ifla-45

2016-ifla-23

无形的连接和深入的形式(Invisible Connections and Deep Forms)

发言人:俞孔坚,北京大学教授

俞孔坚教授在22日Connected Landscape上做了《Invisible Connections and Deep Forms》的主题发言。作为曾六次受邀参加IFLA大会作主题发言的嘉宾,俞孔坚教授首先对历年的发言主题进行了回顾,也同样让在场观众看到了教授这几年对不同角度景观的探索,进而提出这次关于内在联系(interconnection)的汇报主题。俞孔坚教授指出在现在的社会中,通过网络、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的联系其实更加疏远了自然界各场景之间的联系,包括城市路网及水道的建设其实都在增加对自然界各成分之间的隔离。

俞孔坚教授通过土人设计近几年实践项目(包括上海后滩公园、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宜昌运河公园、衢州鹿鸣公园等项目)作为案例,从保留自然资源、减缓道路流线速度、适应渗透性、清洁利用自然、海绵城市、区域及小尺度重建联系等方面来阐述如何在设计中增加自然组分之间的连接性。俞孔坚教授最后指出,在设计中要杜绝单一思维(single-minded)的现象,要增强与自然之间的考虑。在以城市水问题解决的契机上,加强对物质循环、食物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共生的生态基础手法,来重新连接和编织无形的连接,是现有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016-ifla-08

2016-ifla-07

景观的价值:在矛盾之间的脆弱平衡(The Values of Landscape: a Fragile Balance between Contradiction)

发言人:Fabrizio Cembalo Sambiase,Progetto Verde事务所景观设计师

Fabrizio Cembalo Sambiase是Progetto Verde事务所主创设计师之一,在22日的主题汇报中,他对景观如何如何在生态价值(Ecology Value)和经济价值(Economy Value)这一个矛盾之间找到价值的体现做了阐述。他指出,景观不光有意识、情感及经济等价值,同样也有更多的内在价值可以体现。不同的视角下,景观可以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就像线是由无数个点所组成一样。从这个观点来看,景观是社会和经济价值的生产者,可以是一个触发启动的过程中的良性生产力。

Fabrizio讲到,景观不仅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强大的环境内涵和弹性容量(内在价值)作用下的一个恒定状态;景观代表的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联系,它允许生命系统的连续连接的可视化和无形的相互作用(这与俞孔坚教授所提到的无形的联系相契合)。只有当我们了解到有一个全球的方式来看待地区规划,我们才能期待规划能在不同的读数之间保持平衡的“价值”的景观。同样,Fabrizio也说明了景观学术委员会的重要性,在构建营造场所精神的新景观,需要一个开明且有知识储备的景观学术委员会。在学术委员会对环境效益及城市生活质量的综合分析下,可以将一个景观项目对自然界的损害降低到最小,建立城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系。最后,他指出规划是综合考虑成本与收益需要进行分析的有效手段,这意味着景观在空间的可能性转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16-ifla-02

分论坛报告:

在Connected landscapes专题中,IFLA会议共收录99篇来自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国家的论文,其中以欧洲作者居多。在选题角度,该分会场汇报大部分围绕基于生态评价的景观规划、基于自然联系的景观设计、基于雨洪管理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这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从基于生态评价的景观规划角度,有Vittorio Amadio(意大利)《评价进程中景观的效力及角色(The Efficacy and the Role of the Landscape Project within Evaluation Processes)》、张振威《弹性景观的刚性边界(Rigid Boundary of Resilient Landscape)》、宋岩等《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的我国欠发达乡村地区本土景观格局保护及旅游发展(Landscape Pattern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 underdeveloped Rural Areas)》、Vittorio Ingegnoli等(意大利)《景观项目在抑制由于环境污染改变导致过早死亡的重要性(The Improving Importance of Landscape Project to Limit Premature Death Due to Environmental Alterations, Independently from Pollution)》等文章。

张振威老师作分会场发言

张振威老师作分会场发言

(宋岩作分会场发言

宋岩作分会场发言

从基于自然联系的景观设计角度,Gioia Gibelli(意大利)《作为关系和价值之积的景观设计(The Landscape Project as a Multiplier of Relationships and Values)》、Francesca Mazzino(意大利)《可持续设计下的再生景观(Sustainable Design to Regenerate Landscapes)》、胡杰等《北京2019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 of 2019 Beijing World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Carla Urbina等(美国)《城市植物景观(Botanical Urban Landscapes)》等文章对其进行了探讨。

从基于雨洪管理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角度,有Frank Loehrberg(德国)《第二自然下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ustructure by Second Nature)》、David Pearlmutter(意大利)《改善治理的绿色基础设施的环境效益评价(Valuation of Green Infrastructure’s Environmental Benefits for Improved Governance)》、Cristina del Pozo等(西班牙)《西班牙塞戈维亚市绿色基础设施战略(A Green Infrastructure Strategy for the City of Segovia, Spain)》、Utomo Atmoko Teugh(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绿色规划(Jakarta Green Masterplan)》等文章。

 

层化的风景(Layered landscapes)

主题解译:这个主题探索了由风景园林专业对这些多层次场所的实践—-该多层性场所的特质受历史深度影响,并且承载了记忆和功用(这些记忆和功用在历经文化破坏后应具有当代的维度)、生物和时间多样性的认知、以及空间和语意关系的再生特质。在这些文脉影响下,风景园林规划和项目成为实践创新策略和关怀、创新保护及平衡资源的工具。

主旨报告Keynote speakers:

解析弹性项目和成功案例中的历史风景(Interpreting Historic Landscape for Resilient Projects and success stories)

发言人:Pietro Laureano,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规划师和风景园林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干旱地区的顾问,主要研究水资源管理、伊斯兰文明和濒危生态系统。

Pietro Laureano的主旨报告主要分为5个部分阐述了他眼中的历史风景:景观作为人与环境关系的纽带/通过传统知识的景观延续/传统景观缺失之殇/从理论到实践/景观作为人类价值。

2016-ifla-25

首先,Pietro Laureano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以景观作为纽带的,他认为文化遗产的研究范畴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演变,40年来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文化遗产定义也越来越广泛,涉及的范围从历史遗迹到历史名城直至今天的景观。在人居环境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资源和知识本质地联系在一起。自然成为了人们可以利用的资源。人类也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我们在创造景观的过程中也同时塑造了自己。因而,从景观的角度来说,自然和文化逐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因如此,一个动态的、演进的、多元文化的“遗产”概念被建立起来。

接着,Pietro Laureano定义了“传统认知”,动态景观的持续变化就是得益于技术和认知。这种认知是系统性的、实验性的,一代代传承的认知。他认为经得住时间考验所形成的历史景观所反映出的传统认知是多功用的、持久的、整合的、融汇的,而现代认知是单一功用的、短时效的、孤立的、冲突的。这种静态与动态的对比也体验在《世界遗产公约》与《世界风景公约》的差异中,遗产具有全球性、突出价值、原真性、纪念地性、保护性,而景观具有多元多样性、日常生活性、生态系统导向、动态保护、保存、管理和知识传播、普通和强调主体人等特性。然而对于传统景观的忽视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当代先进的现代化、创新技术和农业产业化导致了传统模式的危机。

随后,Pietro Laureano用实践案例Matera文化遗产的保护,解析了Matera城文化的保护是如何突破困境。Matera城是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城市之一,城市建在洞穴中,在1980s大规模的居民迁出洞穴以便更好的保存遗迹。保护规划方案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建成博物馆式城市或者填海以进行城市更新。由于原住民不愿迁回洞穴,为了唤回历史记忆并维护居民权益,在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讲遗址列入世界遗产清单并阐述其遗产价值。Sassi of Matera这个组织根据其资源短缺的情况,提供了水土资源、太阳能循环利用的思路。

最后,Pietro Laureano总结到景观作为人文价值的重要性,由于经济危机和气候变化引起了全球性的挑战,然而,文化是这一切发展的动力所在。我们需要景观就好比我们需要水、空气这些必需品一样。我们提出“传统认知”的观点及其创新应用,强调智慧和人类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恢复自然和文化间的联系,这种互动联系是真实的,并深刻地体现在风景之中。我们要感谢景观,有机地将人类和环境联系在一起!

2016-ifla-10

2016-ifla-09

2016-ifla-13

重温结构主义——恢复生存网络(Revisiting Stucturalism-Revitalizing Living Networks.)

发言人:Udo Weilacher教授,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

2016-ifla-26

Weilacher教授首先解释结构主义在建筑学语境下的起源。 在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是项前卫运动来反对现代功能主义的消极后果。到20世纪80年代,风景园林师也意识这一方法理论的重要性,但只有极少有根据的研究存在,这一方法的核心价值仍未被发现。鉴于目前的形势,特别是越来越关注景观的功能意义(比如说生态系统服务),是时候再探讨结构主义理论并将它重新应用在广泛的景观,不仅仅应用在恢复后工业景观。他强调景观不再是艺术化的绿色工作,而是复杂的生活有机体,它需要去转变但又不失其面貌(……change its face without losing its face)。如今复杂的网络结构成为景观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许多结构网络,比如水系统,交通系统、能量系统等保证今天景观的活力,还有可变性,多功能性和可行性。这些网络紧密相连,以至于很难在单纯理性的设计方法中,为了提高功能性和实用性而只分析其中片段。

2016-ifla-14

Weilacher教授用几组经典景观案例,阐述结构主义者的6个建议:

  1. 尊重人类存在的功能准则和原型的力量;
  2. 避免在规划和设计中出现单纯功能主义、片面和强烈正式的方向性;
  3. 考虑历史和当今结构同样重要;
  4. 促进和增强结构网络的可改变性,多功能性和可行性;
  5. 为了允许结构的自由接受度创造多元空间;
  6. 强调沟通作为结构的要素。

2016-ifla-12

最后总结,在这些项目中,规划师没有区别绿色、灰色或者蓝色结构,没有区别现在或历史,亦没有区别社会、技术、自然或人工。这些项目的优势在于合理地将所有网络结合在一起,创造多元空间,向人与自然的积极开放。这即是景观改变又不失其面貌的唯一方法。

河流城市的多层性景观途径(Layered Landscapes Strategies for River-Cities)

发言人:Henri Bava,法国风景园林师,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教授,创建了岱禾景观事务所(AgenceTer)。

Henri 教授在讲座伊始,就提出来风景园林师应作为团队的核心,无论在城市规划还是景观规划项目中都具有核心作用。接着他回顾了岱禾景观事务所参与的城市河流项目,现阶段关于雨洪的项目,岱禾景观事务所的理念就是有机地将基址的自然和人工地貌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其生物多样性和功用,给人们时间和机遇去感受文脉带来的变化。

2016-ifla-27

Henri教授列举了巴塞罗那城市中心项目、莱茵河(Rhine)沿岸规划项目、塞纳河(Seine)沿岸规划项目的设计理念和应对洪水管理采用的多层性策略。对于城市河流的更新改造项目,在满足其防洪功能的同时,考虑可持续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例如,Henri教授介绍莱茵河规划项目是由Montag基金会(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发起的,Henri教授的设计团队在洪水模拟的基础上,详细进行了防洪系统的规划,以保证城市安全;设计理念参考了历史画作,正如画面显示的那样,他们期待保留层次分明的小岛依然留在水面上。此外,Henri教授还详细分析了在中国湘江边的一个项目,其设计理念“山水一脉相承”颇具地域特色。

2016-ifla-28

2016-ifla-29

2016-ifla-30

报告最后,Henri教授提出了风景园林是城市化的核心(Landscape as urbanism),风景园林基础设施是城市结构的基础,是组织和连接当代多样化的城市结构的有效工具。

分论坛报告:

分论坛“层化的风景”(Layered landscapes)共有五个主题:分别是A)层次场地、历史园林;B)自然的层次;C)乡村文化景观;D)生产景观和基础设施;E)城市和城郊层次。在此分论坛中,共收录了来自美国、意大利、中国等15个不同国家的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和设计事务所的123篇论文,内容涉及对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和城乡景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

在主题报告中,演讲者描述了对“层化的风景”(Layered landscapes)的不同理解。首先, Layered landscapes可以被理解为麦克哈格的千层饼结构这一概念的延续,即将景观单元分为不同层级加以处理,如北京林业大学的Liu Jingyi等人的《过程中的呼伦贝尔:在城市-草甸生态单元中基于复杂性及动态性层级的创新性城市化》(Hulunbuir in process: Innovative Urbanization Generated by Complex and Dynamic Layers in a Forest-grassland Ecotone)。在这一规划研究中,景观单元被以时间(动态性层级)与空间(复杂性层级)进行分类,并对结果进行相互作用关系的处理。在将动态性层级对复杂性层级的影响确定为气候变化导致的洪水、农田扩张和森林萎缩等城市化中的变化后,研究确定了不同层级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尝试逆转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基于呼伦贝尔这一案例,规划策略包括以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保护自然及环境及建设可持续和紧凑的新型城市。

此外,具有历史深度的景观单元,如文化或历史景观单元都可归为Layered landscapes。在来自威尼斯大学的Margherita Vanore的演讲《作为景观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水系遗产》(Heritage of Water as Resource and Infrastructure of the Landscape)中,阐释了复垦土地景观在可持续发展中可以作为资源和遗产两种形式出现。在对复垦土地景观的重新解读中,作者发现了遗产价值与系统化的基础设施的关系,即一些诸如运河、堤坝等人工设施对自然要素产生影响,并共同组成景观有机体,景观基础设施的遗产价值也因此得到确立。

尽管演讲者对于层次景观有着不同的理解,研究对象和尺度也各异,对于景观可持续、文化和历史景观、景观基础设施、景观作为一个整体等方面的研究仍然是当前景观研究的重点。

最后,在Pecha Kucha论坛中,由有来自8个国家的13个演讲者进行了7分钟演讲,并分享了不同尺度的以Layered landscapes为主题的景观规划和设计理念和实践项目。其中来自意大利ICOMOS的Maria Chiara Pozzana分享了题为《丰饶城市:作为UNESCO缓冲带的佛罗伦萨绿道项目》(The Fertile City: Florence Greenway Project for the Unesco Buffer Zone),旨在将佛罗伦萨大道作为绿色遗址评价其基础设施价值。演讲讨论了绿道的生态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将其作为人、公园、历史园林和自然、半自然的连接载体,提出了连接历史遗迹和博物馆的步道系统规划以及基于自然和文化的文化旅游项目。

 

启迪的风景(Inspiring landscapes)

主题解译:这一主题旨在强调风景园林在构筑集体想象力与创造力、积极地承继富有诗意的人类文化遗产等方面重要的社会功效。由此,各种形式的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勾勒出“风景”与“自然美”的轮廓,景观从业者也可以努力再造具有共识性的文化场所,哪怕是借助来自艺术领域的空前的“染指”。

主旨报告Keynote speakers:

漫谈景观(A Daimon Roams the Landscapes)

发言人:Raffaele Milani,博洛尼亚大学美学教授。

Raffaele Milani主要研究方向为通过对不同艺术、不同媒介的比较研究界定美学的不同种类。在大会所作主旨报告中,Raffaele指出,风景园林的理念与形式受到希腊罗马、文艺复兴自然观的的影响。风景园林师将人源化(humanization)的自然组织于城市之中,这便是自然化。根据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作家对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哥特式等不同类别的美学和艺术学理念的研究,风景园林的自然同样是绝对人工化的表现。并且,描述、观察和定义风景园林对于艺术学具有重要意义。

Raffaele进一步论述,通过心灵沉浸我们可以理解景观是什么,所以自然风景被我们看作是其内在与外在的和谐共生。Raffaele Milani从注视、观察和感受、与生活碰撞的各角度阐述了风景对人所产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风景园林师成为界定空间时间的规划者;以我们自身的感官去体验风景的审美价值;风景营造中激发虚拟景观对现实的表达。他认为,一旦时间停止,历史将被遗弃。无论是寺庙还是废墟,我们的感官都能触及希腊神话中的精神本质,就像风景园林师通过风景营造来实现感官与心灵的双重价值。

2016-ifla-11

布伦特福德街道的“连结”(Brentford High Street”Making the connection”)

发言人:Lynn Kinnear,来自英国伦敦的风景园林师,于1991年创建了KLA景观事务所,旨在将风景园林设计和艺术的热情结合起来,并且用开放的方式促进多方合作。

2016-ifla-31

首先,Lynn Kinnear提出城市区域策划并不仅仅是一项户外装置艺术工程,而是把艺术和设计用作改变城市环境的催化剂。她以布伦特福德大街“建立连结”为案例,向我们阐述了她们设计工作室的新理念。

2016-ifla-32

这是KLA(Kinnear Landscape Architects)的一个关于城市策划的实际项目,它的灵活性和多方合作的特性使得KLA有机会将艺术家和其他协调员联合起来一起合作完成空间与社区项目的展开。这个方案旨在重塑布伦特福德大街这个成功的宜居城市中心并且重申其场所感和识别度。该项目的主线“连结”包括了集市和布伦特福大街的公共区域作品。该项目的共同愿景是提高当地居民的使用感受,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和材料创造的多功能场所给公共区域带来欢乐。这是个真正的跨领域合作项目,是布伦特福德局部地区外环境远期改造计划的一部分。

KLA把定义布伦特福德大街作为首要任务,其次要解决布伦特福德大街面临的巨大挑战,大街南侧的大规模再开发和为增加自行车道而拓宽道路的提案把布伦特福德大街置于一个不断地变动和不确定性的状态。这在短期内十分影响该地区的活力,出现了许多空荡荡的店铺,传统小吃店也逐渐被快餐店所取代。为此,该项目重新配置的市场空间和公共领域是灵活多变的,可承载多样的活动形式也提供了一个位于市中心的生活空间;另外,该设计引起了交通模式的转变,停车场作为以前的市场中心广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可容纳市场摊位的灵活的公共空间;公共喷泉与一颗新栽种的柳树剪了与运河之水的连结;还有当地造船工人与拱木家具的连结;路面铺装由某种再生石拼接的纽带构成,马赛克拼接细节的变化也起到了指路功能;该项目还提出了一个由自行车网络连结新市集和运河中一个小岛形成一条“移动的大街”;棚户区内部黑暗的空间成为威胁布伦特福德市中心和Golden Mile社区安全问题的关键,KLA和艺术家Simon合作用新的材料结构将这里重新包覆,新木材雕花立面允许光线进入空间,在夜晚则变成一处灯塔。

2016-ifla-33

景观项目——当代风景园林实践的新途径(Landscape projects: New ways for contemporary landscape)

发言人:Jordi Bellmunt,西班牙著名的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

2016-ifla-34

首先Jordi Bellmunt回顾了20年来罗莎·芭芭欧洲景观奖的参评项目都有一个常规的过程会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他们正对当代景观塑造的不同风格进行论证和溯因,这就导致需要对不同的项目和方案进行分类以便理解。过去的几年,新的设计思潮引起了Jordi Bellmunt开始试图超越现在的传统的排名方式而是引导新的设计方法。以下是Jordi Bellmunt列举的新的景观设计方法要关注的:

  1. 背景和人物:重点了解项目的背景和人物/视觉艺术的概念/建筑和自然
  2. 几何和感觉
  3. 新的边界:复杂边界和城市自然的关系
  4. 景观阅读景观
  5. 景观生态
  6.  与自然相关
  7.  新技术
  8. 旅游和景观
  9. 景观和地图
  10. 社会性景观

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项目选择,旨在更新评价景观设计的途径,没有想要总结和寻找新的认知的链接。Jordi Bellmunt认为是景观设计是灵活的,他所做的这个回顾综述也只是为新的知识和争论提供了开放的平台。

2016-ifla-35

2016-ifla-36

分论坛报告:

Inspiring landscapes主题共收录来自欧洲、亚洲、美洲的论文共64篇,其中半数左右为意大利本国作者提交。论文的选题颇为广泛,提倡对风景园林文化性与艺术性的开放解读,关注世界不同地区具有创新精神的景观实践,着重探讨了景观与人、城市的动态互动关系。

其中对地域景观特质的讨论如傅凡《中国文化景观的文学特质(The Chinese literarily 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s)》、Wybe Kuitert (韩国)《水之味:日本景观设计(The taste of water: landscape design in Japan)》、Michele Cornieti(意大利)《Corzano Mule造路计划:重温记忆引向未来(The Corzano Mule-road project: recovering the memory to inspire the future)》、许愿《“桃花源”的当代再现(The contemporary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等。

傅凡老师作分会场发言

傅凡老师作分会场发言

许愿作分会场发言

许愿作分会场发言

对人与景观互动关系的讨论如Robin Winogrond(瑞士)《想象之地:氛围,体验及其他不定意向(The geography of imagination: atmosphere, experience and other slippery intentions)》、Alexander Robinson(美国)《意识之流:台伯河景观画意、表现力、场所性的营建(Streams of consciousness: recuperating the picturesque, performance and place on the Tiber)》、Renato Bocchi(意大利)《故事般的景观(The landscape project as a story)》、Collettivo Pomaio, Analogique(意大利)《红松游戏(The Red Pine Game)》等。

对创造性景观营建方式的探讨如Thilo Folkerts(德国)《下一季:风景园林的激发作用(Next Seas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 incitement)》、Juan Articardi, Ana Laura Goni(乌拉圭)等《光景观:为未来景观设计师而做的实验性装置(Lightscapes. Experimental Installations for Future Landscape Designers)》、Dirk Junker, Christian Nollen(德国)《视觉追踪仪在景观设计中的引入(Introducing mobile eye-tracking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等。

技术考察(Technical tours)

本次大会组委会组织了多条线路的技术考察,包含都灵历史公园和当代公园的考察,也有会后的米兰世博考察。会议的Welcome party就在技术考察的最后一站—La Venaria Reale(维纳利亚宫)举行的。维纳利亚宫在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单,是世界遗产Residences of the Royal House of Savoy(萨沃王宫)的一部分,其府邸花园兴建于17-18世纪,花园汇集了古典和现代花园的设计手法,具有古今交融的魅力。在此,既有历史遗址的印记,又有当代艺术作品的渲染,值得称赞的是花园的一侧轴线延伸的尽头是阿尔卑斯雪山。组委会将welcome party在此举办的确颇具匠心,一方面为参会者展示意大利古典园林的杰出艺术,另一方面也是期望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遗产的保护中。

2016-ifla-38

2016-ifla-39

2016-ifla-03

2016-ifla-04

 

特邀评论

2016年IFLA年会概述

傅凡老师: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虽然会议赋予Tasting the landscapes 主题丰富的内涵,但是由于欧洲的景观传统,农业相关主题在此次会议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主要集中于Sharing Landscapes,例如主旨发言的Imma Jansana和Laura Lawson。生态相关主题主要在Connected landscapes中,例如主旨发言中的Saskia Sassen,christian Dobrick和俞孔坚教授,俞孔坚教授的发言特别受到与会者的欢迎,掌声经久不息。Layered landscapes的主旨内容比较广泛,既有Pietro Laureano对历史传统的关注,也有Henri Bava对城市与河流之间的设计策略的运用。Inspiring landscapes关注文化多样性、社会参与、美学、视觉等内容。例如主旨发言的Jordi bellemunt, Raffaele Milani和Lynn kinnear。

总体而言,农业、生态、社会、文化是会议发言中最多的话题。我国学术界对于生态、文化两块比较重视,在农业、社会方面相对薄弱。农业作为景观的一部分,乡村作为景观的实践场所,在欧洲似乎十分流行。而且,农业景观是脱离了狭义的审美的,不像国内只有花田、梯田才被作为有美感的农业景观来实施。对社会的关注既包括对以景观为手段或者媒介来解决社会问题,也包括把景观作为社会(社区)的组成部分来实施。这一块国内已有实践,但是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Resilience作为关键词出现在Connected landscapes,而且有多篇会议论文涉及于此。国内期刊已有弹性景观专题刊出,但是在此方面研究还不多,到底弹性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实践的新理论,还是一句空洞的概念,还需关注。

这次年会,中国学者的发言很多,除了主旨发言的俞孔坚教授,还有8个选为Extended Speech和5个选为Poster speech是中国学者作为作者,而且非常可喜的是有2个Extended Speech和5个Poster speech的第一作者是在校学生,这说明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学术研究正在走向国际,而且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的水平获得国际认可。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有3个Speech的发言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来,例如签证时间和缺少资助。

品味景观——亲历第53届IFLA大会

张振威老师:北京建筑大学讲师

1. 品题:民以食为天,景以品为胜?

本届IFLA大会的主题是Tasting the landscape,让我不禁怀疑热爱美食又颇以此为傲的意大利人会不会真的是以吃来命题,大会第一天以城市农业为题的多个主旨汇报更应此景,以致于我很想把Tasting the landscape意译为《舌尖上的景观》。 但乍一看大会的四个分主题Sharing Landscape、Connected landscape、Layered Landscape、Inspiring Landscape,又让人不得要领——这一大四小有关系么,意大利人的逻辑在哪儿。事实上,tasting是一个双关性的隐喻,正如汉语中的“品”,所品者,下至饕餮盛宴的器物景观,上至人地哲学的思想景观,可深可浅,意味深长,包罗万象。四个分主题也是基于AIAPP(意大利景观师协会,Associazione Italiana di Architettura del Paesaggio)多年来对层化景观、景观与农业的关联、景观设计的经济与价值的多维思考而提出来的。看似俏皮但却颇为玄妙的主题与极具发散性和开放性的分主题,映射出意大利人跳跃的思维、包容的文化性格和独特的景观视角。

在去年提交简短论文(short paper)时,我对意大利人不按学术会议套路把风景园林专业国际会议办的如此任性,如此“文艺范儿”颇感不适,但只有通过参会接触到更多的意大利同仁,方能深入理解这一主题背后的文脉和社会思潮。

2. 意眼看景观:流淌着文化血脉的景观?

“文化”必然是广义的,但这里使用的“文化”一词却想表述一种与技术、功能等相对立的维度,因为我感觉相比主流的国际视野,意大利人眼中的景观几乎就只有文化性。我们听不到意大利人讨论“雨洪管理”、“雨水花园”、“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大数据”、“GIS”、“城市化”、“气候变化”、“低碳”等相关国际会议必修的主题,甚至连“生态”一词都很少听到,我们最常听到的是“当代”、“明天”、“传统”、“历史”、“故事”、“启发”、“经验”。意大利人眼中的景观,那么传统,那么文化,那么生活,又都那么思辨。意大利人不拘泥于景观的器物问题,而更倾向于景观的文化哲思。甚至演讲人也可以是文人、社会活动家或演说家,主旨发言人Carlo Petrini先生不打稿,亦无PPT,但他却博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他对现代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远离农耕的土地、远离自然,与传统生活方式及文脉相割裂、相异化的状况极为忧心,在他眼中,年轻人不知晓作物如何种植与生长,甚至不知道如何去采摘、去食用。很惭愧,国内80后普遍属于这样的年轻人,更为可怕的是,作为学界新生力量的我们,却不得不躬身在主流语境和体制下,后者所缺的正是为思辨与文化批判提供生长土壤的环境。

意大利面临的很多境遇与我们相似,文化传统的遗失、城市蔓延、(移民)人口压力、经济发展放缓、社会分层等,但从风景园林专业的出发点进行回应,却表现出与我们不同的进路和节奏——极有可能的是,在处于发展稳定期又极度尊重历史的意大利,风景园林专业的重心是如何保护历史景观或让人工、自然景观在历史文脉中获得新生,所以其关注点也落在文化层面;但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过于关注文化又可能丧失景观的其它属性,如我们所关注景观的自然、生态与环境等。仅相比国内城市的一般水平,都灵的绿地与开放空间都少得可怜,意大利的城市蔓延也有无序之势。如何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并不能用“文化多样性”这剂万能灵药来简单涂抹,通过物质空间实体来重塑人与自然关系,改变社会行为和观念,这正是风景园林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所能带给全社会的宝贵财富。从这一点而言,也许我们是个中庸的行业。

3. 日常景观:一个新视角?

正如AIAPP主席Anna Letizia Monti女士所言,本次大会Tasting the landscape是2000年在意大利签订的《欧洲风景公约》的应用/操作版(operational version)。而在我看来,《欧洲风景公约》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遗产保护条约,提出了“日常景观”的概念和可实施的制度框架。从法学角度而言,《欧洲风景公约》中的“风景”的定义并不科学,因为它无所不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不满足排他性的基本要求,无法独善其身,充其量是一个宣示性条款,不具有实际意义。但是它的思路却非常值得国内学界借鉴——我们的景观保护机制应该从以具有杰出性、代表性的各类“遗产”为对象的历史时代与行为惯性中解放出来,而拓展至以普遍性、日常性景观为对象的全面、系统、整体机制上。《欧洲风景公约》虽然没有创设统一的可实施的制度,但它却规定了签约国在各国制定日常景观保护与质量提升的法律与制度体系。这也是我们现阶段应该借鉴之处。

4. 变化的景观: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机遇?

很可惜,由于分会场和个人行程安排的原因,我并没有把所有报告都听完,但纵览20多位报告人,可以明显感受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风景园林界所面临的议题、问题、挑战和机遇有一定的差别,但也有很多共同点和相似之处。在冷餐会上结识的瑞典农业大学(SLU)的Fredrik教授告诉我,瑞典同样存在与中国相近的状况——城市化人口(主要是欧盟的新移民)激增、大城市住房严重短缺与房价疯涨、城乡景观快速变化、景观设计师不难找工作等等。这颠覆了我对有“全球最幸福国家”之称的瑞典的印象,由此可否推测,景观的快速变化已经成为全球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机遇?而面对这一全球/区域共同挑战/机遇的不同动因,如信息时代虚拟技术的进步vs人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战争或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移民、气候变化等,我们又有怎样的解决方案和应对能力?而面对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状况,如快速城镇化、社会老龄化等,风景园林界是否已经做好应对的预测和准备?

抛开专业知识和经验所得,这次都灵大会让我体会更深的是中庸之道——我们要像意大利人一样尊重文化与历史,保持一种民族的自信,但同时,也要审慎地秉承功利主义对现状与问题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要有前瞻性和独到视野,勿盲目跟风,对自己民族、国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视而不见。

零散思绪,是以为记。

望新青年共勉!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赵烨

赵烨,YouthLA志愿者,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博士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理论与历史、文化景观。

许愿

许愿,YouthLA志愿者,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及其理论。

宋岩

宋岩,YouthLA志愿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毕业生,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地理学院城市景观转型专业(双学位)硕士研究生,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拟录取博士生。研究方向:城市生态及生物多样性。

刘济姣

刘济姣,YouthLA志愿者,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博士在读,慕尼黑工业大学景观与区域开放空间规划联合培养博士。

何伟

何伟,YouthLA志愿者,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荒野景观、乡土景观,热爱绘画。

叶沁妍

叶沁妍,YouthLA志愿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本科毕业、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在读;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规划。

孟宇飞

孟宇飞,YouthLA志愿者,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遗产保护。

2 discussions
  1. tommy says:

    非常详尽的报道,赞新媒体的力量!

  2. T says:

    报道非常详细、清楚,很棒!让没到场的我也能学到很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赵烨

赵烨,YouthLA志愿者,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博士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理论与历史、文化景观。

许愿

许愿,YouthLA志愿者,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及其理论。

宋岩

宋岩,YouthLA志愿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毕业生,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地理学院城市景观转型专业(双学位)硕士研究生,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拟录取博士生。研究方向:城市生态及生物多样性。

刘济姣

刘济姣,YouthLA志愿者,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博士在读,慕尼黑工业大学景观与区域开放空间规划联合培养博士。

何伟

何伟,YouthLA志愿者,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荒野景观、乡土景观,热爱绘画。

叶沁妍

叶沁妍,YouthLA志愿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本科毕业、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在读;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规划。

孟宇飞

孟宇飞,YouthLA志愿者,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遗产保护。

布法罗河湾散步道 纪念碑 喷泉 德国市民花园 RTD 铺地 便携 几何 银泉市 Silver Spring 步行街 风景园林学 马克 垃圾 太阳能 清华 绿色屋顶 国家公园 永昌河 区域园林 迪士尼 Disney 欧洲 加州花园 年报 植物园 NITA 数字图解 灾后 花园 原子城 日本 水景 老人 视觉文化 城市空间 钓鱼岛 国际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 住宅花园 Ruggeri 人文 Gleisdreieck Xeritown 证书 空间 哈佛 技术 西班牙 希望小学 绿道 预制混凝土 ASLA学生奖 何巧女 哈普林 halprin 2013北京园博会 马晓暐 调查问卷 经验 玛莎·施瓦茨 刘秀晨 Gesche Joost 弗吉尼亚大学 UVa Ron Henderson 西安世园会 反思 王欣 流浪汉 马萨诸塞大学 UMass 联谊 BIM AGER 参数化设计 合作 Hans Joachim Mader 清华同衡学术周 华南 新年 意识形态 Prof. Jürgen Weidinger 枡野俊明 概念方案 王劲韬 鸟类 京津冀 野生动物廊道 Malden 雕塑 公园 公益 Prof. Loidl-Reisch 绿墙 Peter Walker 历史 滨水 多样性 博士 华盛顿 五角大楼 城市建设 墨西哥 碳补偿林 北川 风景园林 校园 法国 建筑 檀馨 棕地 考研 LAM 休斯顿探索公园 摄影 LIM 城市雨水 实验 迪拜 三倾园 Julius Fabos 环境 种植装置 历史理论 俞昌斌 理论 南湖中央公园 护栏 城市景观 枯山水 Prof. Gesche Joost 河流 龙安寺 非言述性和默会性知识 可持续化 幻觉 9.11 土人景观 纪念性景观 普渡大学 宋晔皓 苗木 毛细水 首尔 Jack Ahern 香格里拉植物园 设计研究 竞赛 风景区 城市 Diana Balmori 加拿大 Juergen Weidinger 陈俊愉 创业 伊利诺伊大学 UIUC 客座教授 MLA 长椅 贝聿铭 职业实践 翻译 海平面上升 开放空间 WEST8 铺装 鹈鹕湾 巴塞罗那 地砖 设景 景观都市主义 设计竞赛 鹿特丹 什刹海 朱育帆 挪威 保研 洛阳 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 罗马奖 跨学科教育 2012IFLA Vista Hermosa 低收入住宅 洪盈玉 沥青 教学元素 康奈尔大学 LEPC 绿色基础设施 古根海姆博物馆 Prof. Wolfgang Jonas 瑠公圳 Media Ship IFLA 现代主义 会议 水文 孟兆祯 可持续城市 地域性景观 托马斯·丘奇 生态 Greenway 英国 2012IFLA亚太区会议 广州市绿化公司 上海 宾夕法尼亚大学 自然文化资源 散步道 布鲁克林 数字化 湿地 年会 游乐场 Michael Van Valkenburgh and Associates 教育 禅修 张唐景观 Vertical Greening Systems logo 自杀 IGA 雨水 SWA 北林 ASLA 卡尔维诺 庭院 雕塑公园 韩国 铁路 韩炳越 Kingston University Prof. Nigel Cross 张乔松 TOPOS 政治 Mader 碛口古镇 数字景观 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 公共交通 新青年读老经典 台湾 多伦多 TAMU 购物中心 Waterboxx 冯纪忠 Brownfield 纽约 捷得国际 保护 北角公园 维格兰 万科 LABash 雨洪管理 中央公园 广场 绿色设计 图解 视频 低能耗 留学 交通节点 新西兰 香港 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 ARC 骑行 佛罗里达 天津大学 GSD 植物 就业 雪铁龙公园 种植 托滕堡公园 James Corner 布鲁克林大桥 深圳前海 机场 场所 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 世博 沙龙 设计展 安友丰 美术馆 儿童 风景园林月 SANAA 岭南园林 青海 如园 矶琦新 纵向耕作 盆景园 牛雄 buffalo 裁员 毕业设计 北欧 商业建筑 人居环境 沃夫岗·哈勃 夏成钢 环境效应 水盒子 居住区 西方建筑 风景园林新青年,就在你身边 城乡 工程 可持续 安藤忠雄 辰山植物园 禅意 批评 书评 美国 讲座 Stoss Landscape Urbanism 迪士尼音乐厅 新加坡 学习方法 论坛 自然观 设计未来城市 志愿者 行业 北京 盐湖城 园博会 地震 珊瑚礁 泰山 教学 手绘 钢笔画 日本设计 德国 文化景观 展览 维吉尼亚理工大学 Dr. Rosan Chow 经典 成范永 朱胜萱 树屋 旅游 狼牙山 苏州古典园林 空气污染 公共花园 方塔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