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园林大会暨四六届园冶高峰论坛分会场——新型城镇化与宜居城市论坛于2016年4月24日下午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论坛邀请了住建部总规划师唐凯、新加坡一句城市中心专家罗华端、四川省住建厅总规划师邱健、谢菲尔德大学景观系主任James Hitchmough、东南大学教授阳建强、卡迪夫大学规划设计研究国际中心主任于立、华南农大教授李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胡希军、奥派事务所亚太地区负责人Stephen Buckle、广西艺术学院教授曾晓泉共同分享了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案例和思考。
新常态下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理念与实践
邱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
一、背景——新常态
词语一开始由美国而来,现在引进后在我们的各行各业的影响都很大,已从一开始的经济领域转向了方方面面。核心要点:
- 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变为平稳增长;
- 产业结构要优化,工业本身也要优化。第三产业要优化;
- 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也改变了,由追求GDP增长变为了追去城乡居民的生活标准与质量。动力也要改变,由三驾马车变为消费、创新驱动。出口变为内需拉动,方法是创新驱动,目的是要老百姓得到实惠。
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把握城镇化的目标原则,目标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到60%,统计意义上的GDP变为不作为硬任务,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把城镇化导到正确的轨道,城镇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刹车要踩好。去年年底五大两点,美丽的城镇,一张蓝图干到底,把城市防灾大自然中,记得住乡愁等等,并且有慎砍树、少填湖、不拆房,不大兴土木。十个不准等等核心的问题,是让大家冷静下来,由经济体向人民的城市转变,GDP不是唯一的指标,最重要的指标变为人在这里生活的满不满意,是不是人喜欢的,这个是最重要的。不能搞大跃进,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不是牺牲生态环境,到处搞工业园区、开发区等等。还有五个统筹,空间规模产业是在原来的语境下转变方向,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的三大布局,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生态用地。
三、四川
在这样的语境下,规划怎么编,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是喊口号,凑指标!
落实贯彻国家三个1亿人,具体到四川是促进800万农业人口城镇化。 目录(发展基础、总体要求、主要内容、保障机制);指导思想(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
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优化布局、集约高效、四化同步、城乡一体、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市场主导政府导向。发展目标全部降下来了,完成三个一亿人的城市化的指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长江经济带、成德绵一直到攀枝花经济带全部打通,人口都落实在带与轴上,主要以这个进行我们的城市化布局,川西北这一块作为我们生态保护区,这个是我们的体系。中国的城镇化的问题在于什么都是中心,县就是县,镇就是镇,村就是村。这次规划就调整回来。这是我们对城镇的要求,从现在开始把规划的计划作为领导的审计,希望主要领导不要过分干预规划。
案例:四川天府新区。 选址还是在成都,选址上占用最少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 首先确定1578平方公里的新区中哪些地方不能建设,不管怎么布局都不能破坏结构,做了各种分析后,确定了人口承载力只有600万,由此确定建设用地面积。全部分开,形成一个通风廊道,把机场也定下来。 35个产城配套单元一个有二十平方公里,每一个产城都是一个中等城市,要求60%以上的居住和工作在自己产城里面,主要交通可以依靠步行和自行车,从源头上减少私家车的运行。 天府新区新在哪里预留大量通风口,要求在城市里面要有农村。
评估:结合一路一带的影响,根据这些来考虑,评估完了之后这个布局是很好的,大的布局没有变,定位已经变了,宜业宜居,西部的增长极,以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宜居宜商,把宜居放在了首位。对产业进行引导指导,适应新常态,调低经济增长目标,双能驱动。保证天府新区的环境是第一位,调整以后的大的是一样的,天府新区核心理念:基于国家战略的新区定位、保护两天沃土的规划选址、承载力短板控制的城市规模、生态环境有限的路径、城乡统筹、产城结合。
Centre for Liveable Cities (CLC)’s Liveability Framework – Singapore新加坡宜居发展城市框架的核心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宜居度框架
罗华端(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专家、新加坡环境局原副局长)
今天荣幸受到邀请参加这次大会,我将给大家分享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的宜居读框架。新加坡是一个小岛国,人口五百多万,土地面积七百多平方公里,没有自然资源,新加坡是世界上高密度的城市之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的新加坡,新加坡面临工业化城镇化的种种挑战,比如高失业率、贫民窟、落后的基础设施、低智能的劳动队伍。在六十年代新加坡的人均GDP由1300新币上升到2014年的71320新币增长了超过50倍。失业率从8.6降低到2%。住房自有率90.5%,接通自来水率是100%
2014年美世生活品质调查,把新加坡评为少数高密度高宜居的城市,其他宜居的城市比如悉尼温哥华,幅员辽阔,建筑底层、低密度、低污染工业的特点。新加坡的特例表明,在高密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高生活水准,高密度不一定会影响生活的品质或环境。
那么新加坡是如何做到这样的呢?新加坡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没有什么宜居城市的框架可以使用,更没有什么原则可以遵守,所以我们在想其他城市学习,现在还在不停向外学习。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说我们以其他城市为镜,有的以之为戒,好的学其所长,因为我们能够想到的方法,数以千计的城市已经想到了。在建设新加坡的过程,我们新加坡的建国领导人,他们始终保证了三个关键成果:第一要既有竞争力的经济,第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第三要有高品质的生活。这三个建国的关键和成果,也就是宜居城市的成果,他们的成果也是肉眼可见的。为了要达到这三个宜居城市的成果,新加坡采用了两个系统。第一个是建立规划与宜居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国家的基础,如果系统没有打好,那么国家都会动摇。第二个系统是采取动态城市治理的模式,因为变化是很快的,所以治理的方式要随时代而更新改变。这两个系统和三个成果构成了宜居性框架,是50年代后才建造了这个特定的框架。
接下来我要详细讲一点,第一个宜居城市成果,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包括了经济要有韧性、有竞争力的劳动力、包容性的增长。有竞争力的经济将吸引投资,提供工作机会,吸引国际投资和人才,产生收入从而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二个成果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新加坡是个小国,要确保环境的可持续供应。和其他城市不同的是我们并没有采取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也没有为了发展而牺牲生态。我们在刚建国的时候就清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冲突。
在第二个成果中我们特别关注的是:
- 有足够的土地、水喝资源满足需要;
- 干净和高质量的环境;
- 绿色的生态系统;
- 对环境风险的韧性。
新加坡采用了以下的几个策略来保护环境:
- 从源头控制污染;
- 污染者付费原则;
- 用创新科技;
- 节约资源能源;
- 预先防范和及时采取行动。
同时我们感到,干净和绿色新加坡,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准,也向外展示了新加坡是一个有纪律和良好管制的国家,给外来投资者信心。第三个成果是高品质生活,包含了安全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谐多元社会、平等和包容的社会、高标准和公共卫生条件、设施和服务边界、供应充足和可负担得起。针对生活品质,早期新加坡侧重于基础设施和环境领域的建设。比如早期的新加坡,到处都是贫民窟,因此需要我们来解决人民的需求,解决租屋和水和卫生。随着新加坡的发展,目前也侧重于内在的改变。在80年代开始,新加坡也强调了品格和灵魂的塑造,尤其是提倡文化、身份和美观。
如何提高宜居城市标准,主要是平衡这三个宜居城市的成果,如果只关注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就会带来不宜居的成果,经济、社会、环境一定要平衡。将宜居城市成果与国家发展的指标相挂钩,要有宏观视野,并且要符合承诺。
为了实现三个宜居城市的成果,新加坡采用了两大关键系统:综合总体规划与发展体系和采取动态城市治理模式。
综合规划发展系统是实现高宜居的途径之一。在五十年代末,新加坡经历了快速而无序的发展。1971年新加坡提出概念总蓝图,超过二十多个部委和机构以及联合国专家共同参与。概念总蓝图的制定是一个战略和长期的规划手段,其列出横跨50年的发展蓝图,同时根据目的来确定土地使用,降低发展控制的压力与考虑重要基础设施的需要。概念规划蓝图每十年修订一次,如果需要的话在中期也会修订,这样有助于对应不断改变的情形。总体规划将概念总蓝图中的长期概念转换为发展细节,具有法定效力。总体规划作为平衡城市发展的平台,平衡三个成果,满足政治和环境的需要。综合整体规划具有五个原则:长算远略、有成效的辩论、内置灵活性、有效执行、系统创新。
以下来跟大家分享这五个原则 :
- 长算远略是帮助领导无论在规划层面还是在实施阶段,都能平衡好三个宜居的规划成果。并且让规划师明白,现在容易的决定未必会在将来带来很好的结果。鼓励他们做大胆而有前瞻性的决定。
- 有成效的辩论是为集思广益而争论,如果任由个政府部门自行其是,各部门便会自扫门前雪,而不理会政府的整体目标,从而打破部门壁垒和各自为政环节的环境。因此有必要进行跨部门合作的机制,同时创造一个平台,学习如何更有效的争论,达到集体快捷的结果。我上个月去过印度,印度各个部门的思想都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发展都特别的慢,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 内置灵活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计划,因为未来终究会改变,所以要定期修订规划。
- 有效执行。只有能够实施的计划,才是好计划。落实规划不单单完成项目,还要考虑运营和管理,重视长期的资金安排。
- 要创新。有了创新才会做的更好,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洞见各种的可能性,有时要有胆量,大胆的尝试。
动态城市治理是另外一个宜居成果的途径。包含以下几个原则:
- 有远见并务实的领导力。愿意推行政治上不太欢迎的政策或者项目,体现领导人的承诺。
- 树立诚信文化。公共部门的文化主要是价值和信念,需要一个正式的框架和系统来避免腐败,确保责任和透明。
- 建立健全的制度。正式的制度是为了规划和发展程序的协调,为更好的决策提供系统和程序的服务。非正式的制度、决策的理性以及尊重专业知识都是很重要的。政治和专业行政服务分开,政治人物侧重于战略和政策,专业人员负责专业和技术问题,两方要彼此尊重。
- 鼓励民众参与。让民众成为利益相关方,创造机会让政府、民众和私人部门共同参与城市的长期发展。让人民有主人问的意识。
- 携手市场。要利用市场力量来协助政府增强机理和提升效率,私人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时需要考虑政府的作用。在最后,新加坡五个世纪的发展经验,有其独特性,不一定都保罗一切。然而原则和方法是通用的,特别是资源有限的城市,要从战略、管理和政治高度,而不是从技术角度来看待城市化问题。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岛国,未来会遇到很多调整,包括变化的国际环境、受过良好教育和富裕的居民以及老龄化的社会。那么我们又要如何做呢:新加坡并没有拥有所有的智慧,进一步强化治理来开放精神,愿意倾听,尝试新的做事方式,更好的去了解居民需求、期望和感情。审视现在的政策和条件,尝试新的政策并完善所有的政策。这是新加坡面对未来挑战的一些策略。
谢谢大家!
Developing plant communities for sustainable Chinese cities 植物群落在中国城市中的可持续发展
James Hitchmough(谢菲尔德大学景观系主任、伦敦奥林匹克公园景观设计师、生态草本植物群落专家)
大家好,下面就是我的演讲了。首先,我想先介绍一点关于谢菲尔德大学的事。我们有18位专职的学术人员以及400名学生,其中包括30到35位博士研究生,社会科学、生态设计、生态历史和媒体是我们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这些学科并不是单独的存在,我们所做的努力就是让他们联合在一起。我的专业是生态科学,但是我也会把生态设计融合其中。所以我做的并不仅仅是园林设计,同时也包括植物群落调查等等。
下面为大家介绍可持续的城市,我非常喜欢可持续的城市,它让人们感到幸福。有很多方法可以让城市变得可持续,但最重要的是植被。如果一个城市只有工业就无法成为可持续的城市。工业纵然非常重要的,但没有植物的城市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要继续研究可持续的生态,让可持续这句话不仅仅停留在标语上。
所以说植被在可持续的城市当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 第一个就是其的功能,譬如降低热岛效应,雨洪管理以及对颗粒物的吸收;
- 第二个是支持生物多样性,对此我将会谈到很多;
- 第三个是改善人类的身心健康和身体健康,所以通俗的说,要感觉好,就多种树。
在这三个当中,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对城市的感受不佳,那这个城市也不是可持续的城市。没有第三点,永远也成不了可持续的城市。
在过去的三十年来,我把这个原理应用到城市设计之中。把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可持续的植被当中,因为这本书,我们把设计理念应用到了伦敦公园的理念当中。在这本书中我们介绍了如何把可持续理念和人类的需求相结合。这是另外一本关于植物群落,恢复生态需求的书,《the Dynamic Landscape》,所有东西都是这种让人疯狂的表格,但是你可以从中借鉴一些生态科学设计的理念,然后可以应用到设计当中,这就是我现在做的事情。这就是我做的生态设计当中,所做的一些动作,当你做设计的时候,你也可以参考我的步骤。这就是我们说的可持续生态步骤。
我们需要先评估现场的条件,然后选择适合的群落。我们不能控制现场的条件,但是却能控制植被群落的条件,所以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生态的理念,对于设计非常重要。所以当你设计的时候你需要考虑这些事情,这是理解生态循环里面的第一步,下面所做的事情就是实验。我做的事情就是寻找更多可持续发展的群落,然后把他们的种子洒下,我用很多的植被,但是用的最多的还是种子。我们曾利用700属种子进行实验,你可以看到他们会花费非常多的经费,过去十年当中我们做的就是田间田野试验。这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情,把新种选出来的过程。我们从中观察到这些植被生长的变化、四季的变化。所以当我开始应用这些植被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的,而不需要猜测。
做这些事情能够让我可以有能力有信心应用这些植物到设计当中。你可以看到在这些田野当中,这些植物能够覆盖10公顷的土地,这些植物还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生长体验。我们看到这不仅仅是他四季景观的变化,还有生态体验。在这张图片你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草坡覆盖着植被,草坡的植被形成阶梯的变化,最后延伸到水中,要做到这些,你必须要知道这些事怎么发生的,否则可能会走反。
这是另外一段伦敦奥林匹克公园里的设计,我们就是用这些植被当成穿越时间的工具,这些是郁金香。我们当然也知道,景观中的色彩对公众才真正具有吸引力,这就是普通人对我们园林的感知。如果你想要让普通人享受园林,就必须要让他们享受色彩,我们的植物能在五月到九月间保持良好的视觉体验。由于这些植物多为多年生草本,所以使得可持续设计成为可能,而只用技术并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同样是奥林匹克公园,这里有更多的植物,这些种植都是用播种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在西欧非常的普遍,因为是播种的方式,成本相对较低。这就是我们伦敦公园的一个场景,在这里形成了事实上的雨水花园,因为草本植物配合碎石的大量运用。
但中国又是怎么的呢?我们都知道中国拥有非常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将近三万多种,但是很少被利用在城市中,这简直是一个悲剧,我们需要改变这个想法,这可能成为中国可持续城市的契机。在中国广大的气候带上,大多数植物都是通用的,可以看到城市的植物都一样,所以千城一面。当我来到中国的时候,发现中国城市的同质化发展实在是太严重了。
其实每个地方的生态都有其特有的野生资源,我认为这才是设计的核心。虽然生物多样性并不能让观众感觉到兴奋,但是视觉上的兴奋就可以吸引他们,所以我需要在自然的植被当中选出能够吸引人的植被。譬如长白山,这就是一个自然的海绵城市植被群落,但是为什么我们在中国城市当中看不到这样的植被,他们全都能吸收雨水。
巴郎山草甸的植被 一个美得让人想哭的地方。这里离成都只有两小时车程,有大片的栗树林,从这里可以发现新的品种并且应用到城市当中气候去,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从13年我就开始在中国研究可持续的状况,我的第一步是来到了重庆的开县。我们从两百多钟植物中选取了数十种能够运用到景观中的野生草本。让我最兴奋的事情就是知道植被长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去了重庆的开县。我们在这里做实验,看哪些植被可以生长的更好。经过一年的实验后,一些能长好,一些失败了,然而这些植物在中国从来没有应用过。令人遗憾的是这里非常的湿,水非常的多。
我到过中国的很多荒野,我需要知道你们的种质资源,我永远都看不够这些植物,因为荒野很美,永远都有变化,当你看到这些美丽的植物的时候,你会想去触摸它。你必须要准确的知道这些植物的特性,所以我在研究你们的植被。但是同时我也在研究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的植被。
我们也在与沈阳建筑大学合作,因为在当地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很自由。我们在沈阳找到了大概有两千种野生植物。我们需要从两千多种植被当中找出满足功能的植被。最终两百种植被应运而生,现在我们在考虑如何应用这些植被。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在荒野当中发现这些植被,因为这些植被大多数不够起眼。同时我们希望建造一个种子库,希望能够得到筹备这些种子的资质,然后我们的研究才可以开始。我们把这些植物种在了沈阳,所以在二三十年后,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种子的帝国,这也要得益于当地部门愿意和我们合作。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所用的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全世界,我所用的方法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但是却是神奇和有效的,你需要的是许多方法,并不是这单独一种。你想把科学融合起来,仅仅一种方法是不够的,很多事情会变化,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不会变化的。
城市空间的营造与提升
阳建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
我想中国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阶段,城市面临着转型。从数量的增加,到质量的提升,包括存量规划的提升。在这个阶段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城市空间的品质。在我们当下的中国建设中关键的转折点,就是“特色危机”和“千城一面”。在现实过程当中,我对城市建设非常重视,但是问题还是经常出现。有的城市标新立异,在整体的环境上无法获得好的环境。有的注重大尺度的设计,而缺乏人的尺度。在大开发的过程中,很多传统的特质已经消失。城市设计的工作最近很重视,南京大量开展城市设计工作,我参与了很多评审和竞赛。但是这些城市设计给我们最终带来了什么,这需要我们的思考。目前我们所做的城市设计,是不是真的是城市设计呢?因此我们要从现实出发,进行讨论。
所以最基本的我们要回到,我们的城市空间品质构成的要素到底是什么? 如何来科学的理解城市设计?我们到底要遵循什么样的目标和核心价值?如何营造与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 我想围绕这些简单和基础的问题进行交流。
实际上构成我们城市品质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自然的环境。因为作为一个城市,首先它的发展是依托于自然,我们把自然的环境特征上升到艺术,构成环境品质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著名的城市,依托于自然,创造出独特的空间魅力。这是捷克的布拉格,这个城市的形态和自然融为一体。如中世纪额城市,西班牙的shaduomier,与自然山体结合成一体。还有很多著名的水城,像威尼斯。比如北京,在创造都城结构里面,也是非常注重利用自然,比如把水引入城市,如玉泉山。我们再来看南京,南京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有三种元素融为一处,是很独特的城市。
在明朝时建造都城时,就把都城和自然不规则的形态想结合,在南京中心地区还有如此自然的形态。同时正是南京这些大量的历史的基础,让城市具有内涵。基石是断崖,悬臂,是一些重要的古迹,印证了历史,让城市更有沉淀。我们可以看到希腊雅典神庙,我们南京中华门瓮城等等佛罗伦萨这个城市基本是把文艺复兴的结构保存了下来,正是这些赋予了城市更多的魅力。除了这些,城市里大量的为人提供的公共的空间,给人提供了生活的舞台,让人更能满足需求。
大家可能看过罗马假日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西班牙大台阶,把教堂与一般性交通变为城市的舞台,和下面的喷泉融为了一体,让城市充满了和谐的空间。纽约洛克菲勒城市中心,也是一个下沉的广场的交通地铁通道,结合周围的空间,提供了可以让人停留的积极的空间。像我们南京,南京也是结合城墙城门,创造了这样的空间。比如苏州同里,简单的三个桥,赋予了很多的文化内涵,为居民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将物质空间与人的生活空间融为一体。再比如江南的水乡,可以看到很多把人的日常的生活结合到一起的丰富空间。
第四作为一个城市,它的美也要体现在了视觉当中,通过城市设计有意识地把空间组织起来。有很多优美的城市,有的是巧妙的、无意的。再回到罗马,罗马这个城市,有的是散落的纪念点,在巴洛克时期,通过很多轴线,把空间节点串联了起来,构成了视觉的整体。刚才从西班牙大台阶看到方尖碑,进入这个广场,又和公园结合起来,顺着引导,再走到山地公园,可以看到整个城市的景象。这就是城市设计的魅力所在。最后除了自然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例如传说、绘画、风土人情,使得城市更有内涵。这是我们做的徽州生态保护区的所做的调查,在徽州除了传统的村落,在背后还有很多隐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村落再到徽菜徽剧等,构成一个立体化的文化网络。把品质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针对这些如何把要素上升到空间的品质?这是城市设计的工作!
城市设计——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工具。城市设计,古已有之。设计不能只停留在图纸的表面上,不能忘掉很多基本的东,我们再来回头探讨一下什么是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从古代就有,在今天外延变得更加的宽广。从19世纪至20世纪,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里面不仅是美学上的内容,必须和经济、和社会,形成一个以经济环境为核心的这样的一个学科领域。定义包括空间组织、环境优化和品质的提升。
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规划策略。第一、要从不同的尺度进行规划。从大的尺度,包括新城和老城的处理。对南京浦口中心城区,我们要做大量的空间形态的分析。另外也要规划重要的城市轮廓线,比如伦敦,从远处可以看到城市的时候,天际线非常生动。又如杭州西湖跟城市的关系,包括天际线的控制。整个空间形态要形成整体,比如费城,在整体控制之下形成了优美的城市。在具体的区域空间,乃至一些建筑的小品,从很小的尺度到更大的尺度,也要融为一个整体。 第二、要彰显城市空间的特色。比如常熟到今天发展保留了历史上的城市意境和格局。比如南京我们可以保护了历史古迹。这里是老城,在这个大的外部,更大的区域,看到南京的山川形盛,在整个保护规划里面,应该把这些都很好地展示出来。南京城市里面重要的街巷,秦淮河观光带等都要保护。
对于历史风貌也要注重,对于传统的历史街区和风貌,中西融合的传统风貌,比如南通、苏州。每做一个地段,都要考虑到大的整体格局,以及水向并行的结构。也要进行改变的需求,必须处理好新和旧的关系,要把新的和老的很好的结合,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路径。比如美国的波士顿广场,有的通过一些对比,有的通过不同设置的变化,但只要处理好,是能放在一起的。再看伦敦,这个新的桥,比如圣保罗大教堂,新旧之间,相得益彰。比如我们熟悉的巴黎的卢浮宫,新老馆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想说南京始终是老城和新城融入的整体。他们的有机和谐创造了城市的魅力。谢谢大家!
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
于立(英国卡迪夫大学规划和研究国际中心主任,英国皇家规划师学会会员,英国注册规划师)
为什么我们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型城市化?
首先要谈谈什么是生态文明,这个内容非常的广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效益的需求,要求融入到经济文化政治建设的全过程。这是国家发展的大战略。
生态文明有的原则: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那么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生态文明是转变的发展模式。要变更几十年的发展方式。因此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的载体,需要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是因为我们要面临很多生态问题,我们的发展带来的严重的污染,面临快速城镇化率不符合的问题。因为统计的问题,很多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但是并没有享受城市发展的福利,这些即将进入城市的人,必然会带来资源消耗的增长,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生活水平,这是政府一个必然的任务。因此我们需要找一条新的出路。
将近四十年的建设我们付出了重大的成本,中国将近百分之六十的水是严重污染的,10个污染最严重的而城市当中,中国占了7个。99%的城市人口呼吸的空气的标准,是欧盟安全标准的3.5倍。经济发展的成本是1573亿每年,我们的GDP增长的1%-2%是用于污染所带来的健康支出。治污成本上升到了6%。贫困的差距,过去是城乡差距,现在城市之间,乡村之间的差距也开始增加。在东部美好的乡村生活,但是西部中部却又很多非常贫困还待开发的环境。中国的碳排放是全球最高的。可是这些年我们在全球,说话的声音受到了反对,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碳排放太高了。中国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比世界水平高5倍。我们还有几亿人要到城镇去,我们不得不在相对很少的资源上要完成全球21%的城镇化,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非常严峻的。
一直以来,但是我们的土地利用效率极为低下。过去的几十年的城镇化是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占用耕地的过程。我们土地虽然不足,可是却在这样的发展蔓延过程中,形成城镇化。不仅有之前的问题,还有新的气候变化的问题。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最有可能遭受洪灾。2013年高温在整个国家持续了一个月。大城市的发展,造成热岛效应导致城区雨水过多,到了郊区需要雨的地方却没有雨水。2012年 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给我们带来沉重的反思。北京的干旱让密云水库明显的萎缩 。
这不仅仅是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的现代主义,在城市方面,体现的是钢铁,预制板等材料。通过化石能源,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结果就是发展的不可持续。我们自以为大自然能够吸收排放物,供给物质能源,这种发展的改变,需要转型和创新。
新型城镇化强调相互的依存与制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变更常规的思维方式。污染、环境这些都是在转型当中需要考虑的问题。需要政府从新的角度来认知这个社会,管理部门跟企业不应该成为对立面,而应该成为合作方。我们提到低碳发展,绿色技术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人的使用和意识,要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没有消费者的有效使用,绿色技术不一定能够发挥应用的作用。
例如天津生态城的一栋绿色建筑内,居民并不知道他们居住的是绿色建筑,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绿色生活。我们如果每个人去认知,去接受绿色的产品,那么能对企业进行倒逼的转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关心这个,那么多久都不会成功。而又比如海绵城市,发展绿色经济,在根据联合国发展署调查GDP中只占2%的绿色经济,将会对未来有重要影响。通过绿色的发展,开发清洁型的产品,能够节能减排,减少污染,而这种方式,能够把我们的污染,变为产品,变为能源,变为资源,这对于企业来讲,对于市场来讲,也是有前景的,也是有可能的。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这几年政府的重要战略之一。
2010年,财政部做了研究,光中央财政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就有120.4亿。中国的能源结构逐步转变,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增加。但瓶颈仍在供给一边,以德国为例,我们可以利用政策规定生产中能源使用比例,增强能源生产并促进经济增长。
人的城镇化绝大部分面对的是农民工,农民工制约因素:教育、职业、居住、及子女的上学等问题的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是住房问题。能够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是否能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以北京为例,城中村的改造失去了了农民工的生存环境,他们只能向外围进行搬迁。现在也在保障性住房中考虑到农民工。现在也正在解决。
就业问题、子女教育这是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能否转型的重要因素。高知识与高技能的工人的缺乏,低素质工人不能带动城镇化进程,不能融入城市。生态文明和新兴城镇化需要有创新和继承模式,需要自由浮动的思维思考的方式而非局限在某个领域与行业。可持续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问题,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各自有目标,会有相应的矛盾。如何改变制度性的思维方式?如何以人为本?我们的规划师和设计师不能坐在计算机前面做设计。思维方式制约了很多行业的发展我们要改变制度性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跳出传统的某些思维桎梏,寻找到妥协的发展出路,强调创新和脚踏实地。
激活都市空间 营造幸福场所
Stephen Buckle(贝龙 澳派事务所亚太地区负责人)
各位大家好!我是澳派景观亚太区总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激活生活空间城市的原则。澳派景观工作室的总部在墨尔本,也是一个全球工作的模式,澳派景观的一直坚持的设计理念是打造具有幸福感的场所。我们具体体现为规划、设计、公共空间管理融为一体,打造难忘的场所,让人们身体健康、幸福快乐体现起,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心灵上。那么对于一个独特项目的展现,我们需要进行文化的创作,将独特的闪光点进行文化的展现。另一个则是要激活场所的全天候活力。
在人类的基本需求里面,我们非常重视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在商业地产这里面,角色是在变化的,不仅仅是交易的场所,也可以是不断变化的体验场所,那么我们希望在这个场地里面,人们停留在这个场地的时间比较长,我们希望通过设计,让商业场所得到更多的消费。澳派众多的项目的经验,一个最佳的公共场所不仅满足基本消费的需求,也还能满足安全、舒适、健康、平等、参与度、自我展现、归属情感等的需求。另一个的就是场地的安全感,打造这样一个空间确保人的财产安全、人身安全。
接下来的舒适度和健康生活方式也同样非常重要,希望人们来到这里是非常放松的,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另外一个就是参与度,参与度在这里面鼓励社交,让人们的联系日益增长起来。还有一个倡导的是平等,设计里面为不同年龄的人提供需求包括每个年龄段的活动需求。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些澳派设计的中国与澳洲项目,介绍一下这几大原则是如何应用到设计当中去的。
案例介绍:
首先第一个介绍,是澳派哈特做法的游乐空间,位于阿德莱德港口的转角。通过分析其港口文化和面粉厂的文化,将其融入设计作为指导原则。在这里面根据空间分布以及流线的需求进行空间的布置规划。在里面非常醒目的元素是鲜红的钢管的元素。场地历史中有黄色的印记,与面粉厂的关键词进行结合,因此我们也运用了鲜黄钢管的元素。因此我们这个项目不仅仅是关注青少年及儿童的游乐,我们把周边的社区的人们场地功能都融入在了里面,形成了跨界的多功能场地。周边的话有一个环形的散步自行车道,我们关注的不仅是白天的效果,把灯光设计也进行了考虑。
第二个项目是悉尼大学绿色心脏的例子,这个项目设计理念非常简单,将大学的学生和白领聚集到这个空间进行感受,将绿色、生态和社交活动融入到一起。在设计里面对场地进行分析的时候,对生态的雨水回收,白天晚上的时间段的使用,以及人群流线的分析之后帮助我们进行设计设计的平面。项目设计时想提供更多的可能,中间是绿色的心脏他是一个多功能草坪,可以举行很多典礼。 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和业主方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将打造成本进行了沟通,打造绿色心脏边界的时候是一个多功能的空间,打造多彩缤纷的校园,教学楼的屋顶我们也考虑到成本,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都有考虑到。
接下来是在中国的项目,首先是重庆的西九城市广场,那么万科这个项目在设计的时候非常有趣,这个场地在街角原来的社交功能十分有限,周边的老人想找一处休息的地方都很局限。一般的中国商业街区的项目,为了营销目的最大化,都想要一个非常大的硬质广场。但业主这次提出了人性尺度为主的打造空间的要求,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周边绿轴的打造以及配合边界的打造进行空间的勾勒。从项目的夜间效果来看,我们是将整个空间规划的活动层次非常丰富,这个项目的景观成本并不高,我们充分应用了当地石材和植被。我们在去这个项目建成的第一张照片就是最喜欢这一张,这个老人终于有一个可以让他和邻里拉家常的空间,这些是实景项目的夜景照。
那么从大型尺度的项目进入小型可爱的项目,是两个办公楼之间的小巷,天使街只有50m我们将场地氛围进行重新激活。我们这个项目虽然尺度小,但是进行了地面和空中艺术品的一个结合。将场地的候鸟栖息地元素挖掘并将艺术进行融入,将遗忘的历史时光融入到项目中去。
澳派正在设计的项目上海梦中心西岸进行的改造,项目的业主是香港的兰桂坊、中国华人基金会以及东方梦工厂的项目,也是澳派最引以为傲的项目。这块场地最早是上海的石化水泥厂,有非常有趣的历史印记和厂房。我们设计首先遵循的是绿色生态的元素,我们将比较简单的元素从三维到二维进行绿色的延伸。这边一公里长的独特用地利用了母亲河的特点,提取特色进行延伸。我们致力于场地多功能的使用,中间也有是10米宽的滨江林荫路的改造,设计也考虑到将工业历史的痕迹反映到设计里面。以景观为艺术,以滨江为目的,无论是游乐还是商业空间都致力于将人们的感受激活,将场地的活力持续到夜晚。
悉尼的高线公园,是过去贸易的通道,承载丰富历史活力聚会的场所。澳派强调层次感的设计,结合历史特色和文化的设计,进行多功能场所的打造,具有粘性,并且容纳,不仅仅是直线的通道空间,设计也考虑到他的建筑的立面也结合到设计中去。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详图景观保护
李敏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系主任)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谢谢主持人和专家,接下来为大家讲一点,就是新城镇背景下的乡土化保护的问题。之前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了关于城市空间,实际上在风景园林我们还有很大的一个空间就是乡村。乡村的建设能不能和城市的建设同步的发展,同时注重乡村的遗产保护,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进程能不能推进的问题。我记得在2013年城镇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的话。习近平同志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要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那么乡愁指的是什么呢?乡愁实际上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刻印在乡村田园的一种精神痕迹。有了乡愁,我们就可以表现出人们对特定景观的有感而发和触景生情。所以乡愁的物化就是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土景观。换句话说,乡愁是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习近平同志说我们记得住乡愁,是指我们应原汁原味的保护当地的乡土特色,延续当地整体的社会结构和历史风貌,保护和继承原有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发扬乡土文化及其普世价值。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展开了。我首先要强调的是乡土景观使我们在城市景观之外,同样具有魅力甚至更加美丽的一类的景观。这是我在广东梅州的乔乡镇所看到的景观,这些都是果树,在春天开花的时候及其的美丽。我们所说的新型城镇化,就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有效保护好乡村已有的文化遗产,以及乡村的固有的社会价值的核心。
我们中国的城市化以及超过了50%。所以新型城市化的过程已经很严峻的摆在了我们所有城乡建设工作者,也包括园林工作者的面前。我们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不能把农村都变成城市,绝对不能搞一样化的发展。由于乡土景观具有很强的多样性,所以我们在保护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去发掘当地的本土的乡土特色。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在广东闵粤边区的客家进行了详细的乡土景观的研究,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继续讲了,就直接把这一段视频给大家欣赏。
试论城市更新路径与“乡愁”的构成和发展
曾晓泉(广西艺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
我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关于乡愁的理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镇更新是怎样的呢?世界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1958年在荷兰进行的,这里特别提到的是人在更是中的各种需求。关于城市建设,我们要进行持续的改善。2010年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全球都有对城市设计的思考。在2012年,深圳出台了《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今天我们的城市设计不仅仅是增量的设计更是增值的设计。2015年上海发布了《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网上也有论坛的各个方面的讨论。在我们提到城市更新的时候更多想到的还是城市拆迁和改造,关于城市从城市的更新,关于城市更新的几个原则如何与“乡愁”联系到一起。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是用来追忆的。何谓“乡愁”,乡愁与故乡有关,我想与大家探讨一下当代的乡愁要怎么发展。
乡愁是用来回忆的,我们都有乡愁,都想重建美丽的乡愁,可是乡愁也许是没法回访的。在城市更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地方的城中村是大大的拆字。那么在旧城改造当中,除了要美化城市,不仅要让城市更加现代化、美好以外,要对城中村的住户有什么样的理解呢。他们既有自己的需求,也有对于商业的追求,更有作为乡愁的追求。在原住民中,老年和中年占了很大的一部分,青年和少年更多的往外搬迁。更多留下的是老年人进行房子的出租。而外来的人口,更多是以中年或者青年为主,他们需要在城市中间打拼,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第二代、第三代农民的孩子越来越不愿意从事农业生活,正如第一代农民不愿意原理故土一样,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不愿意适应乡村没有商业,没有交通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活的便利度,不论是本地还是外地人大家的需求都是一样的。城中村应该考虑到这些问题更不应该直接赶走人群,设计时应包括对人的关注,对社区环境的分析。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讲一下我的“乡愁”。今年我在湖南过的春节,第一次我在黑石渡,现在浏阳河的河畔旁边已经被各种楼盘占据。浏阳河畔有九十九道湾,在大冬天很美好。也是我很熟悉的一条河,今天在美丽的大桥旁边,到底什么是城市里的乡愁?乡情包含着今天的人的理解,而不只是历史的摹仿或者再现。因为城市的旧城区,城中村也是有情的社会。因为他的尺度就是熟人社会。我们的社会是否能够活化,借用俞孔坚的一句话,我们的大脚美学是不是能够在城市存在呢?
从2007年开始柳州在城市引进了第一小丑艺术节,从2015年引入水上艺术节已经将两者结合,它已成为新的文化的一部分。我在广西,曾经有瑶族的婚礼这也是乡愁的一部分。武汉首届马拉松,但是马拉松的背景却是红绿灯,当我们想要慢生活的时候城市却不能够满足我们的生活。我曾经一个人在米兰待了一段时间,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设计,无论是大人做的滑梯,还是转转椅,许多微小设施的改变都是乡愁的一部分。既然大家都重视乡愁,可以注重党政领导考核的通知,要求考察领导的是绿色GDP,不准超标发展,经济指标要慢下来,绿色指标必须要保证。可视我们要建示范村,我们要树立乡愁。而具体的规定是什么呢?无论我们建设特色村还是示范村。不能使用涂料,不能使用瓷砖。我认为这些有些做法矫枉过正了。何为乡愁?乡愁只是昨天吗,是不是只是仿古建筑?我希望今天我们的创造更是明天的历史。我希望我们的设计是为自然所拥有的,是为自然服务的,只要是为本地设计的就是最好的,这就是我们理解的美丽的乡愁。
致谢:感谢主办方对风景园林新青年的参会邀请!感谢南京林业大学杨云峰老师对本次志愿者活动及参会报道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