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亚洲园林大会暨第六届园冶高峰论坛于2016年4月24日、25日在南京林业大学如期召开,由亚洲园林协会、园冶杯国际竞赛组委会、南京林业大学主办,中国花卉园艺与园林绿化行业协会、香港园境师学会、台湾造园景观学会、韩国生态园林协会、新加坡园林协会、马来西亚园林协会、金陵科技学院等协办,由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中国风景园林网、世界园林杂志承办。该分会场为:优秀设计作品交流会。亚洲园林协会主席王小麟、韩国新东亚建设部的部长郑勉、Arriola&Fiol设计师Andrea Arriola Fiol、R-Land北京源树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总工程师胡海波、上海广亩景观的总经理诸谦、武汉园林院的谢先礼、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系主任张哲、Salmworkshop负责人Gyoung Tak Park都带来了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并对此进行了精彩报告。
以下是对各位汇报人的报告辑录:
报告一:都市蓝带规划与韧性发展前瞻
报告人:王小璘 (亚洲园林协会主席)
古今中外,所有的城市几乎都择水而居。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市中的河川却成为了灾难的场所。我今天要报告的内容就是有关我们如何看待都市中的河川——这条蓝带在受到冲击后,景观从业人员如何与多位学科专家协作,贡献自身所学。所以我今天要报告的内容大概分为几个部分:第一是蓝带的主要功能,第二是蓝带现状,第三呢就是案例分析。
现在大家都关心海绵城市,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概念需要引起大家兴趣的,就是韧性城市。其实在韧性城市中,都市蓝带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首先,在都市发展过程中,河川对于城市有运输、排水、防洪、供给民生等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发电,灌溉一类经济生产上的功能。但是,随着都市的变迁和气候的变化,就使得我们的这些河川受到了冲击。接下来,我以台湾的案例来说明:出现了这些问题我们如何去应对它的方法。
在早期的台湾都市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中的河川都是与城市有机连接的,但现在因为城市的发展被盖了起来。被盖住的河川就是不能呼吸的水路,与城市没有交流的水环境变得很可悲。这样会导致交通动线混乱、人类活动空间减少、街道景观下降、植物绿化保护不利,水环境恶化等等很多不友善的状况出现。
我们举一个河川复育计划,就是桃园老街溪水岸营造计划,也被称为开盖计划。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水质。这件事需要我们和多学科专家合作。这一段河道与我们以上提到的加盖河道有着相同的问题,所以我们就希望能赋予河道更多的功能。首先最重要就是安全防洪的功能,同时包括水质净化,河道复育,生态优化等等。从我们景观师的角度来看,除了基础的功能外,最重要的就是河道环境的提升,能够为周边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友善的空间。
我们做的工作专注于后巷历史遗存的保留,利用生态手段提升水质,以及配合其他专家,将防洪设计水平从开盖前的50年一遇提升到100年一遇。其中,对水渠的改造包括岸坡和渠底的改造,将其生态化,拒绝三面光。这件事一直都有水利单位参与,包括可行性评估,水质与水量的严密监控等等。水质净化与景观是严密结合的。整个砾间处理厂就处在一个名叫新势公园的内部。我们整合了周边的配合规划——河岸翻转计划,增加公园绿地,保留并适当加盖历史街区,搭配整个河道段的自行车运行系统,增加无障碍动线。对于河道,我们多样化地改造岸线,使用了干砌石块、草坡入水等方法软化岸线。同时,新势公园的营造也满足了水质净化,教育,游憩的功能,并提供了更多的公共交流活动空间。在植物的选择上,我们选用了低维护的植物。这也是现代景观中很重要的一环。我们还对街道外立面进行了整形。
《nature》杂志指出到2100年,很多大型海滨城市都有可能不复存在了。那么我们应对的方式不再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而是应该自我修复生态平衡,即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y)生态的动态平衡。我认为应对极端气候的韧性城市就是以韧性取代抵抗。它是能够承受大规模扰动的系统,有相对迅速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落实海绵城市支援系统一环,比如:蓝带与海绵的结合、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结合。对于绿色基底也应实行保护规划,并利用网络将其连接,营造蓝绿融合的生态廊道,保障生物多样性等。在这里面民众参与也具备重要的力量,他们可以参与式规划、考虑工序、及时反馈、拟定策略等等。
最后,我认为城市蓝带系统应该是韧性的、绿色的、友善的和永续的,具备多种功能。我们应该建立大数据资料库,为了进行更长远的规划和建设以及测控。同时,利用智能科技监控韧性城市的性能。计划整体生命周期的完整性时,多期计划应与愿景相一致,分期分区进行动态规划。最后就是公司部门及跨域整合,能够最大可能地发挥专业领域的技能。谢谢大家!
报告二:韩国小区景观的典范与趋势
报告人:郑勉(韩国新东亚建设部部长)
大家好!今天,我希望通过一个案例来向大家阐述韩国居住区景观的新形势与理念。现在韩国地产景观主打的是健康与治愈两个关键词。利用这两个主题的小区设计通常会提升绿色价值,从而得到购房者的青睐。过去的塔楼因为拥挤和糟糕的环境而不再流行。而板状楼却因为有更好的采光与通风条件,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本次介绍的项目Kimpo就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每一户业主都能够拥有自己的花园和相对私密的自然空间。从整体来看,2015年在韩国竣工和销售的楼盘中,光建筑好是不够的,景观空间也成为了更吸引人的元素。楼盘与景观良好的结合,拥有了更多的人类活动空间,才能形成一个新的地标。这些楼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体化进行设计与施工,即景观师与建筑师同时进场,协作设计。通过多部门相互协调和研究,世宗市已经将部分作品实践,成为韩国景观的新标杆,充分体现个性化、活力化和生态化的要求。在技术和技法上,我们设计了充满安全感的交通系统以及充满活力的人居环境。我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因为好的环境能够影响人,带给人们思考。
首先从建筑说起,我们创造了新式的公寓体系,使得每一个房间都能拥有良好的视野。你无论从哪个楼看出去都能在视野中获得巨大的绿量。所有房屋都为南北向,每一个户型都有一个大型阳台或者花园,能够栽种绿植,体现了传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每一栋楼房都经过专门的生态设计,包括绿化的阳台,拥有良好视野的空中交流空间(sky community),以及体现生态化的屋顶绿化和屋顶花园。整个居住区中有一栋较高的建筑物我们称为Landmark,拥有较高的的立体绿化率。整个居住区中屋顶绿化率能够达到23%。除了传统平面上的绿化轴,我们利用房屋的高低起伏和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的构建,使低层建筑的屋顶绿化面积可以达到80%,从而配合高层建筑的立体绿化,形成了景观竖向上的绿化轴。由于本案处于水滨,所以我们在布置建筑时,就充分考虑到了风与光的最高效利用,预留出大量的绿地,并增加众多小的水环境来改善整个居住区的环境和景观。
我们在努力创新的同时,也兼顾了韩国古典园林元素的融入。所有建筑的立面几乎都拥有韩国古典园林代表:“昌德宫”的经典元素。在每个建筑的前庭绿地上,也都融入众多的本地元素。最后是整个居住区中多样化的道路系统。我们将商业模块从居住模块中分离出来,安排在不同的建筑当中,同时所有的商业建筑不超过两层,均有屋顶花园的配置。再配合居住区中的慢行系统,将商业区均匀合理地分布在整个居住区中,便利了生活,也尊重了生态。
最终,我们希望能够创造一个亲生态的人性化设计,力争做到: 生态互补。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世宗市的案例中,所有附属设施均为零碳排放。我们把城市农业和小区景观结合起来。将城市农业放在房顶,让业主体验生产的过程 。并且设置活动场地,从而实现更高的生态价值。我们也希望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能从自然景观逐步过渡到治愈性景观。谢谢大家!
报告三:URBAN CIVICPROJECTS
报告人:Andrea Arriola Fiol (Arriola & Fiol设计师)
大家早上好!我很高兴能够给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项目。今天我会向大家介绍3个项目。
1.PLACE SAINTE ANNE Rennes
我们要介绍的第一个项目在国际招标中获得了第二名,位于法国Rennes。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区域的公共性。我们设计场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因为该区域本身就很复杂,所以对场地的干预主要涉及到一些公共空间。我们主要改造的是:该地即将要建的一个铁路枢纽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将修道院改造成一个公共议会场所。因此我们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把体现这些元素的时代性、共同性。因为场地中间位置有一个体量很大又很高的教堂,所以这个建筑极大地影响了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因此,关于教堂建设的问题就有两方面:1.教堂本身的建设问题;2.教堂周围遗留的空间如何与周边城市肌理结合起来的问题。
我们在设计时,有考虑到场地中的一些公共建筑与周边城市环境所呼应的情况。设计中主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手法):
1.我们通过设计的矮墙和类似于表演台的平台将教堂与周边场地联系起来。我们结合周围的场地及公共建筑,将教堂周围较狭窄的公共空间连接起来,变成相对大的、连续的公共空间。我们把这种设计的方式叫做:结合地形的操作来解决场地的一些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正好将场地内的一些限制因素巧妙地转换成了场地的一些特征。
2.充分结合原有的城市肌理。当地有一种非常有意思、具有地域特征的立面,所以我们就利用这个立面要素来塑造公共空间。设计中,我们将立面元素转化到铺装方面,增强了场地的整体性。灯光的设计既与形态结合,又考虑到当地居民实际的使用情况,因为它考虑到了使用密度和使用强度。夜景效果图很好地展示了铺装与灯光的关系。又因为该区域是从郊区到城市中心的一个过渡。所以运用这种设计,从时间上再现了历史过程,从空间上也体现了城市面貌的变化。
其中一张效果展示的是一个大的花架,花架下面就有一个地铁的出入口。用花架来限定铁路交通枢纽的空间,可以起到强调城市的都市性、中心性的作用。
2.WAGRAMER STRASSE Wien
这个项目我们获得了2014年国际竞赛第一名,并且将会实施建设。该设计区域位于Vienna,我们运用非常剧烈的形式来进行干预。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城市和景观的联系。
在城市的鸟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比较重要的轴线。放大一些看,便可以看出:城市的肌理与周围自然的风景其实是没有什么联系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干预可以实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其实,周边城市与自然也可以是一种非常好的相互交织的情况。
我们的设计思路是对场地进行了一个非常剧烈的改变,重新将自然引入城市中。该设计与交通主轴线的结合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有中心性的公共空间。在设计道路绿化时,我们运用乔木来限定一系列功能不同的空间。我们也改造了原有的地形,使得每两个平台高差上相差50cm,并且设计了一些游乐场、镜面水池等。这种改造可以促进城市中两个建筑之间的社会活动、公共交往。采用多样性的树种也可以实现这种功能上的强化,同时也具有可持续的生态性。为了研究主路,我们还画了很多相关透视的草图。
3.LA ROSE DE CHERBOURG Paris
最后向大家介绍的这个项目位于Paris。我们也是通过非常剧烈的干预方式来改变场地的现状。该项目是结合基础设施来进行的城市现代建设的设计。
该场地原本是连接高速上下两层交通的一个高架匝道,但是它只考虑了机动车交通,对于行人则是漠视的。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这样一块地转变成为城市新的中心。我们发现该街区对于周边街区的生态连续性很重要。同时我们也试图从更大的尺度上恢复并增加这块场地曾经被破坏的交通连续性。
我们对该场地的元素进行改造,增加它的公共性。我们的设计就是希望结合交通的改变能够让所有的市民都从中受益。我们也希望把交通的界面转变为市民公共活动的界面,使之变成他们的一个公共空间。因为我们认为现有场地对周围居民形成了一种交流障碍。
改造之后,底层会有一些商业性的建筑。同时建筑结合广场又起到了一种过滤作用,能够更好的引导人流进入。在第二层则形成了一个公园,能与周围的绿地有一个联系。第二层场地是通过台阶、匝道、电梯等形式与其他场地进行交通的联系。为了促进公共空间的交往,我们参照了美国的高线公园,并且有对运动活动及路线的考虑。底层是一个很大的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主要为步行、自行车活动的场地。广场是硬质的,与餐饮等零售空间相连,非常城市化。当然也有非常自然的部分。植被设计结合了场地特征,相当于是对场地性格的宣誓。通过我们的设计,在下层能够形成场地特征的转型。比如在高架下弄了些艺术加工的设施;将原本黑暗的区域改造成了一些透明的、明亮的一些盒子;将柱子改造成一种攀爬设施,增强了场地的活力,还有网球场、咖啡厅、餐馆、儿童游戏场等设施。
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一个绿环可以将原来一个不好的区域转变为一个很好的区域,因为高速路还是像以往一样,并不影响交通。其实在城市中心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取得很自然的效果。
我们的项目能够结合场地的发展过程以及整个城市的风貌来发掘场地的潜质。而且,这些新项目将会增加现有的碎片化城市元素的连续性,提供了一种将未延续的物体转化为具有整体雕塑感的一种城市设计。
非常谢谢大家!
报告四:探寻莫奈的足迹
报告人:胡海波(R-Land北京源树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总工程师)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个售楼处的景观设计—-理想澜湾。在此也跟大家分享我们一些设计元素的构思。该项目是位于山东廊坊的一个面对中青年消费群体的,以法式风格为主的售楼中心。定位是以年轻化、都市、时尚、简洁、新贵这几个关键词为引导,进行的一场以法国自然、浪漫为主基调的景观设计。
交通入口设置了较大的LOGO,沿着停车道进来之后,先设计了一条曲折蜿蜒的景观步道,然后用我们中国“开合空间”的理念形成这样一个销售路线。引导人们从城市纷杂的交通空间到达我们园林中的一个山水自然的空间。我们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营造一个稍微郁闭的空间,然后再放开景观,给人以曲径通幽、别有洞天、豁然开朗之意。
紧接着就是莫奈花园。在蜿蜒曲折的道路引导下给人带来心理上的逐渐变化,让人们有渴望自家也拥有这种环境结构的想法。为了营造更好的植物效果,我们的设计师做了很多准备,还为此多次奔走于花卉苗木市场,精心挑选适合的植物材料。地形的变化在花园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起伏的地形变化能够带来更多视觉和感官上的动态变化,从而达到更好的景观体验效果。并且我们对不同的开合空间进行不同的植物配置,在花卉的选择上也做了充分的思考和考究。在花境的植物选择上,我们也做得格外用心。莫奈故居中的水园是一个人工湖,里面种满了睡莲。他在那里完成了他的著名作品《睡莲》系列和《日本桥》系列。所以,我们就提取了莫奈故居中水园的做法:我们在小路尽端做了一个充满法式浪漫的睡莲池,里面以睡莲为主。同时为了让深蓝色的水池效果达到最佳,设计师在池底放入一些深蓝色的碎玻璃或者是硫酸铜等蓝色物体,以增加它蓝色静谧之感。
为了做一个能够让人们身于售楼处即可远赏之外的蓝色精致—-蓝色的河。我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位于法国普罗旺斯(Provence)葡萄酒产区——米哈瓦酒庄(Chateau Miraval)。我们主要运用乔木及地被植物进行植物组景,总面积控制在350平米以内。运用乔灌木进行背景种植,形成一条狭长的空间,于此种植蓝花鼠尾草,从室内向外望去,宛如一条蓝色的河流。
这个项目我们投入了很多精力。虽然时间很紧,但是我们在各种细节方面依然很注重用心的设计。包括在步移景异、开合变化、各种植物营造空间上都多有考究。
因为这个项目获得了园冶杯的奖项,所以今天在此跟大家分享。很感谢主办方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进行我们作品的交流,也预祝我们从此的园林大会·园冶论坛能圆满成功举行!
报告五:内心的风景
报告人:诸谦(上海广亩景观总经理)
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两个我们的设计。
我们今天有幸生活在这样信息发达的社会里,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任何一个优秀的设计都能在几天内,甚至是瞬间就传遍全世界。我们的景观似乎也在互联网全球的带动下变得趋同化。因此,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们设计师应该怎样做好有特征性的设计?我们的作品不应该仅仅做出美的景观,还应该做出能够引导人们去行走、去尝试、去创新的场所。要用景观设计师的角色去做生活的一个导演。
首先跟大家分享绿地集团在景德镇的一个住宅和商业综合的项目。项目本身的基地条件是很不错的,北面是湖泊,南面是小山。景德镇有悠久历史,小山坡上的塔也很有特色,全是景德镇的瓷做的。倘若规划做的都很现代化,那么景德镇的很多青山秀水就看不到了。所以我们希望在设计时能延续这样的青山秀水。现场的建筑不多,但保留了很多,有五六十年代的、七八十年代的。马上也会有很多现代的设计师到这里做一些前卫的现代建筑。
想跟大家分享两点:1.是关于设计范围的争取。之前我们接到的设计范围是只界定到道路边界的。但是为了保证场地景观的完整性,我们的地块负责人做了很多的努力去争取到更完善的用地范围,将绿地和水系联系起来,因而创造更加完整的景观设计。2.是关于商业街的配套景观设施。我们一直想着如何做一个有魅力的活动场地,在场地里可以进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比如:社交、休憩,甚至是以后有可能发生的消费性活动。住宅景观,应该与水景很好结合,产生相应的互动性,把人们引到水景旁边去进行亲水的活动。所以,我们在水边做了一个以草地为主、有休憩活动的场所,吸引人们进行休憩活动。希望我们的设计能够在高楼大厦建成之时,也依旧能保持我们青山秀水的形态。
景德镇的文化因素在我们的设计中也多有体现,但都是在一些细节中微妙地体现,并没有大面积大手笔的去展现。因为我们不希望它出现在一个视觉焦点上,而是能在园林细微之处层层渗透下去。
接下来这个案例讲的是时光倒流—-消失的古厝和古厝生活。这是在福建村落里用红砖砌筑的古村落建筑。但是这种建筑通常和我们江南的古建相差甚远。古厝的建筑至今已经被修改了很多,所以也有些是在用硬性的方式去保留,其内部的生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古厝的一步步衰落可能是我们阻止不了的。我们的业主在泉州四大名山之一的紫帽山上发现一处颇有文化意蕴的古厝之后,就想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改造,以另一种方式去保留它。所以度假酒店的想法就应运而生了,度假酒店不同于休闲酒店。度假酒店的业主方是希望前来度假的人们能够远离现实生活的繁杂,重现一种古厝生活的文化意味。
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和建筑师、规划师一起探讨了很多,多次到现场勘测和考察,分析现场的地理、气候因素,充分协调它的各方自然和现状因素,并且结合古厝原来的特点,和建筑的改造,在景观上做协调规划和设计。古建筑的入口也是讲究颇多,王朝贵族多是九开间或者五开间;古厝是平民使用的,所以开间没有那么多,但是我们在做古厝改造酒店设计时,当然就会把入口设计的开间多一些。
最初人们都是把最基础人生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融入到景观文化设计中去。但是我们觉得这样做是不够的,应该更多地把我们晋江的文化体现出来,并深化。所以,主要是入口景观、细节的处理。但是,我们始终有一个原则:永远不把这些要素用最直观的方式直接放在人们能直接看到的最明显的地方,而是在不经意的细节中缓缓展现,希望人们在不经意间体会到它的存在。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的推敲工作,找了各种晋江的建筑、物质文化等等,去推敲它的文化因素和意味,再提取其中的一些元素运用到我们的设计中去。最初,我们的方案并没有得到业主的认同,他们认为我们的设计太过小家子气,但是后来,在跟业主多次研究探讨和微调后,用了当地一位画家的作品,把细部渗透到入口设计中。在酒店内部的各种设施上,我们也关注了很多细节,把晋江的文化因素融入到每一个细节当中去。
今天就简单跟大家分享两个小的方案设计,我主要想表达的感受是: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设计的不仅是形态与艺术的融合、生态与科技结合,还应该是生活和创作的结合,去做生活中的导演。
报告六:创新驱动,绿色园博——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总体规划概述
报告人:谢先礼(武汉园林院)
感谢主办方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机会,向大家展示过去的4年我们院里最重要的一个项目: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在过去的4年里我们园林设计院全程经历了园博会的申办、总体规划、设计实施、后期服务。
一.概况:
我先用一些简单的图片向大家说一下场地的概况。
原先场地的用地较破碎,场地现状也非常的恶劣,三环线的北面全部是生活垃圾,所以国际园林博览会的选地并不是很好。大的结构是北山南水,是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园中的格局体系为:北掇山——荆山景区、南理水——楚水景区、中织补——生态缝合;景观体系是:2馆18景。展园体系为:全园规划展园117个、城市展园82个、国际风情园10个、国际大师园4个、创意园9个;两大景区:北区(鸟瞰)、南区(鸟瞰)。
但是我要讲的重点是:创新驱动着我们这次重要的园博会。
二.理念创新:
a. 选址:场地选址敢为人先:
我们这次园博会最大的创新就在于它的选址。往届园博会大多基于城市开发的理念,选址于好山好水的风水宝地。我们回顾下:第六届园博会在厦门的一个海岛区、第七届在济南的一个湖边、第八届选在重庆一个水库山洼里、第九届是在北京的永定河边。通过园博会打造出一个好的环境后,继续带动周边土地的开发,实现政府与当地景观的共鸣。其实在前面几届的基础上,如果再这么办下去的话,大家参展的兴趣会越来越弱。所以我们在选址这一方面就做出了大大的突破与创新。
本届园博会没有选好山好水,而是选址于垃圾场和棚户区。所以我们那这次的目的就是:致力于改善民生、修复生态,化腐朽为神奇、变废地为宝地。这也体现了我们的武汉精神: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精神。我相信,这次武汉第二次申办园博会,也正是因为这种创新的思路打动了当时的9位专家,并一致高票通过。
具体到这个地段,大家看到这条红色的线是我们的三环线,基本处于插花地三不管的区域,是历届政府避之不及的地方。我们现场的左侧是一个垃圾场,占地45公顷,500万立方,700万吨,是当地居民常年投诉的地方,环境非常恶劣。
b. 主题:
我们以“生态园博,绿色生活”为主题,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倡导一种绿色幸福生活新模式,打造一座生态文明充分彰显、绿色福利全民共享的传世佳园。创新转型的原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选址的创新思路。
其实我们最后的落脚点是在回归上面。一个是生态的回归,另一个是文化的回归。这个地方在农耕时代,曾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一部分。后来在工业时期,它被污染了。现在,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我们又回归到生态文明的时代 ,因此我们要恢复曾经我们亲手糟蹋过的地方。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我们渐渐地找不到自己的根在哪儿来了,所以,在这里我们要讲述有关城市的故事,达到文化上的回归。
c. 愿景:
在讲宏观大体系统的时候,我们也是有愿景的。以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为例,我们的张之洞先生在当湖广总督的时候修了一条张公堤,一共是30公里。也正是因为有了张公堤,才有了我们汉口的繁华。所以在2011年,政府提出了张公堤城市森林的计划,启动生态大构建:“一园多点, 一点全域”。
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通过园博会形成一个发展和连接的系统,使大的府河绿楔入城,连接CBD绿地系统,接入汉江生态带,实现整个汉口地区的生态大融合。
三.设计创新:
接下来我讲一下我们在设计方面的创新。在设计创新方面我们有8大亮点:
1.垃圾治理:变废地为宝地
我们的45万方的垃圾,亚洲单体最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场。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它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最有效的综合利用。我们根据封场的时间,实现了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好氧修复。这种处理方法主要是针对封场时间特别短的区域。通过工业处理的措施,使垃圾快速降解,达到我们的要求。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封场。主要是针对封场时间较长的区域。最终,我们治理自然生态对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效果显著,垃圾场华丽转身为永久性城市绿地!
2.海绵园区:变臭水为清流,全园水生态。
我们是从2014年2月开始做水专项的设计,2014年6月武汉市被批为第16个海绵城市的试点。最开始我们的想法是比较朴素的。我们园区有213公顷,绿地面积有170多公顷,在高峰时期它每天需要3000吨水浇灌。而且南侧的湖水有10万方的储量。我们不能每天用自来水浇灌。因此我们纯粹的想法就是将山上的水或是雨水收集起来。同时我们的水要能清澈见底,不能有污染。因此我们有引水及水体净化工程、 南区水系自循环工程、 雨水收集及利用。为了保持水的纯净,我们使用了2个系统,一个是STCC碳系水体生态修复工艺,它属于不饱和性的吸附系统。二是:将南部水体由潜水泵提升至园区制高点“荆山”山腰,再由峰顶向西南蜿蜒流下,形成“高山流水”景观,汇入“楚水”景区,完成南部水系自循环曝气流动。
为了呼应海绵城市的理念,我们相应地在园内设置了12处雨水花园。而且开园之后,我们根据实际的需求,痛下决心,依托水下森林构建完整生物链:“清水+水禽+沉水植物+鱼类+大型底栖动物”。
3.生态织补:变分割为融合,将被三环线分割的南北区缝合起来。我们做了2座生态桥跨三环,一个是西边30m宽的,另一个是中间220m宽的。220m宽的生态桥应该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生态桥。它基本上把山的山脉、水的水脉、绿脉、以及我们的动物通道全部连通了。
4.废旧利用:工业遗存像轮胎、枕木、铁轨等利用,生活生产旧器:旧船、磨盘、马槽、绿色样板间等利用大家见得都比较多。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下园博会的特色运用,包括:
- 黄鹤楼废旧瓦片利用;
- 湖北马口窑废瓦片利用;
- 武钢废旧烟囱耐火砖利用;
- 废弃桩头利用(蔬果类雕塑、工业抽象派雕塑);
- 废弃盖板利用;
- 破旧张公堤道路利用;
- 建设边角余料利用;
- 原垃圾管理用房改造;
- 原垃圾运输保留道路改造。
5. 乡土植物:我们用湖北的乡土树种:乌桕,做行道树,秋景很美。当然还有杉树回归、花境与石之美、野草之美等等。
6.地域建筑:2+2主体建筑,包括南边的长江文明馆,展示了长江流域文明,是最长江;西边的汉江门展示的是最湖北;东边的汉口小镇展示的是最武汉;北边的园林艺术馆展示的是最园林。
四.机制创新:
我们创新办会的模式是:众筹+统筹。
1.众筹+统筹的项目建设模式:一方面,以开放的姿态,筹智、筹力,汇集顶 尖智慧,保证思维理念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加大协调统筹,促进项目建设落地推进。
2.众筹+统筹的规划设计
(1)众筹创新意:在规划阶段通过众筹模式,筹谋筹智,对总体策划、概念规划、主体建筑以及国际园、创意园、全园公共艺术品、主题雕塑、标示标牌、植物景观等专项进行开放式的规划设计,面向全球、采撷智慧、凝聚共识,确保设计水准一流。
(2)统筹集优势。在工程设计阶段,采用统筹模式,集成化设计。在大型市政公用建设项目中首创以景观为龙头、协调统一其他工程设计。依托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成立以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组长单位的设计联合体,统筹其余上百家设计院,对场地、建筑、景观、配套四大工程进行整体设计,确保设计系统有序进行。通过统筹设计,集成优化,一方面为政府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避免了重复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前期统筹设计的系统性,加快了后续报批、审查等进程,为实施建设赢得了更多时间周期。这是我们武汉市第一次在大型的市政工程中以景观设计单位为龙头来做设计。
最后,我想说:我们风景园林本身的职责就是创建我们绿色美好生活。谢谢大家!
报告七:中国米芾书法公园“瑞墨轩法帖石刻廊”设计
报告人:张哲(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院景观建筑系主任)
刚才都是些高大上的项目,下面我来让大家“回到一千年以前”吧。我要讲的这个项目是在离我们不远的镇江丹徒的一个书法公园石刻廊设计。它已经建成三年了,是一个很直观的线形空间,与我们的园林景观联系颇多。
米芾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代表之一,文化渊薮,艺术阆苑,意象天地。中国米芾书法公园就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精神家园,做了一个集文化和景观于一体的现代化书法公园。为什么做米芾书法呢?是因为米芾现在做的人还很少。我们国家现在有几个比较出名的碑廊 :西安碑林、焦山碑廊、曲阜孔庙碑林、开封翰园碑廊、四川天宝山太白碑林。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关于园林中的线性空间设计,虽然我们平常都是说“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但其实要真的做到是比较难的。因为当你身处其中之时,可能并没有办法真的做到那样。只能说园林的空间其意是有疏有密、有多有少、有聚有散、有空灵,加之有深有浅、有干有湿、有明有暗。能做到这样变化对比的才称得上是好的作品。
园林空间通常都很强调线形空间,做到“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要曲而通达,引人入胜,又要曲中有直,转折有度。宜直则直,宜转则转,直与转相互承接,相互依衬,相互制约,相互结合。这样才能显现出转折变换中的美,且富于节奏感。
我们公园的灵感最初是来源于米芾的一首词“一曲请君来听”,形式来源则汲取于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清幽深远。设计的主体部分,灵感则来自米芾的《珊瑚帖》。在将《珊瑚帖》应用于建筑设计时,总体统筹把握,灵活布局,意求形似神似,予观者精神上与视觉上的享受。
书法公园的长廊很讲究其节奏感,根据现状的地形起伏变化,将其设计为三大段。从平坦的入口到后面高起来的终点,形成起承转合的空间变化形态。我们的碑文更多的都是在馆中,而没有放在长廊中,长廊多是开敞的空间。
建筑内部有很多宋代的元素在里面。内部结构都是木质的,然后到一些地形上升的地段,我们直接称之为“爬山坡”。长廊之外的景色太好,没忍心把长廊都做成碑文,让游人在这么好的风景下只能看内部的碑文,不如让人们在山色美景中散步,然后在不经意间走到休憩的场馆,再去内部欣赏碑文,感受文化韵味。
米芾的真迹只有台湾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两处存有,我们这里就是北京为我们提供的资料,而且米芾的一些真迹就在我们的展馆中展出。这个公园是我国第一个以人名来直接命名的书法公园。公园中还有大量的砖雕、黄石展示、喷泉等等。今天拿了一个建成的项目去跟大家讲解一个园林建筑和园林景观的关系,更多地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更多。谢谢大家!
报告八:“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小型花园/景观
报告人:Gyoung Tak Park(Salmworkshop 负责人)
由于时间关系,我会很快完成我的报告。今天我的报告有五个关键词,就是渴望(Desire)、技术(Technology)、学科交叉(Adjacent Filed)、感知体验(Sense Consumption)和专业沟通(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首先是渴望。回想在这个被电子产品控制的时代,我们逐渐学会了像电脑一般思考,却忽略了我们最本真的、最原始的东西:对世界的好奇心,对事物的渴望。所以,用我自己做个例子:我上个月才结婚。此前,我都是以一个单身狗的身份出现。在那个时候,我非常渴望一个相对私密的场所能够让我和姑娘谈情说爱而不被打扰。我将我的这种渴望带进了我的设计项目中。下面将通过一个影片来描述这个项目。我希望能够我们这些年轻人创造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设计中,通过木制结构将传统素白的染布悬挂、翻转、排列,形成一个似透非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暧昧空间,会让人产生走进其中的渴望。并且,这个空间也为恋爱中的年轻人创造了不同的、更多的私密空间。在整个构架中,在一些不经意的点上,我也布置了一些能够唤起韩国人幼时记忆的东西,比如:妈妈的洗衣盆、侍弄的花草等等。这样能够让整个装置更具有人性。从影片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情侣在里面做了一些我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当然不止他们,这个装置也适用于其他更普遍的人群。
第二就是技术在景观中的应用。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爆炸的年代,却少有先进的科技应用在景观中。我下面介绍的项目就是利用数控技术在首尔一处公园中构建的“蛋屋”。在旧时的首尔,还没有什么高楼大厦,更多的是农家小院。那里面有很多家禽,比如:鸡,它们会下蛋。小孩子看见了就会捡起来拿到厨房里吃掉。于是我就尝试用装置再现这种美好的回忆。但这次,蛋里装的不是鸡,而是人们。在将这些现实的“蛋屋”做出来之前,我将它的每一个片层都用数控机床做了出来,形成了详细的模型,验证了可行性。然后再大规模的生产。我本人也参与到装置的搭建。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景观师,不仅应该知道怎样出图,对技术层面也应有所了解。
在” 蛋屋”做出来放到场地上以后,我们发现其使用率出奇的高。它不仅成为了一个景观,也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并唤起了人们对于旧首尔的记忆。从第二个项目中大家也能看到我的渴望在我项目中的体现。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学科交叉,或者称为景观在相邻领域的应用。在看到MIT学生团队利用折纸为无家可归的人创造庇护所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是否能利用纸创造景观?于是我们实验出了,利用折痕创造可变的立体纸张技术。并且将其运用在了室内装饰上。
第四是感知。实际上就是人与景观的互动。我举一个旧金山的例子。在旧金山一条路上,停车带两边布置有大量的休息空间,但人们似乎从来都不注意这些东西,通常都是快速通过。如何让人参与其中呢?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人们看到一条很可爱的狗时,总会忍不住上去抚摸,这就带来了参与。旧金山政府希望在48小时内能够提高整个绿地的参与度。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利用动物吸引人。狗太普通,马太大了,兔子又太小。最终,我们选用了羊。当我们把羊引入绿地中以后,无数的人就此驻足,吸引人参与绿地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最后一个案例我要说中国的。我们在北京与AECOM公司合作了一个地下空间入口的设计。在这个设计中,我们与中方设计师经过无数次的沟通最终确定了建筑形态。矛盾的是:我们坚持使用石条贴面,但中方人员认为石条工程技术难度太大且较为浪费。希望我们可以通过涂料的方式解决。最终他们说服了我们。从最后的施工效果看来,不用石材是明智的。我想说:在不熟悉的场地进行工作,就应该随时咨询当地的工作人员,会少走很多弯路。
这就是今天我要说的五个关键词。谢谢大家!
致谢:感谢主办方对风景园林新青年的参会邀请!感谢南京林业大学杨云峰老师对本次志愿者活动及参会报道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