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0日上午9时,为期五天的2016第四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的第二天关于城市设计:需求与对策的专场在清华同衡16层中庭顺利召开。该会议由详细规划研究中心承办。由北京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晓光主持会议。
会议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致辞,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副理事长尹稚教授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院长及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详规中心主任恽爽女士致辞做开场致辞。第二部分为主旨报告部分,由清华同衡详细规划二所的所长高珊女士做关于面向应用的总体城市设计探索与实践的报告;由清华同衡详细规划三所的所长杨军所长做题目为收缩与整合:基于“营造”理念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的报告;由清华同衡详细规划四所的所长于润做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与管理的主旨报告;由清华同衡详细规划一所的所长李仁伟做关于城市设计实施效果评估的初步探讨为题目的主旨报告。第三部分为高端对话环节,对话嘉宾有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李锦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子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设计管理处处长汪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王伟强先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段德罡先生、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 袁牧。各位来场嘉宾就主持人提出城市设计是否该法定化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进行自由陈述。
开场致辞: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袁昕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今天是学术周的第二天,上午以详细规划的方向做一个专场的学术研讨。应该说过去几十年我们经历了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很多城市的规模扩张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目前来讲,我国经济发展是位于世界第二的水平,反观我们的城市建设质量与我们的大国地位有着巨大的落差。高速增长时期,如果用一个字形容我国的城市规划,那就是糙。仅仅通过求速来满足城市空间增长的基本的需求。但是面对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我们有了更高的目标。大家开始探讨了规划设计管理更多的是从提升品质这个角度来去解决问题。如果把规划更多的定义成考虑公平正义这个角度的话,那么设计更多的就是品质的提升。城市设计实际上既包涵了规划的内容,又包涵了设计的内容,而且在将来将会在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提升城市的品质方面发挥重要的实施方向作用。所以应该说,今天焦点聚焦在城市设计方面是与一个新时期发展需求相呼应的。希望各位嘉宾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城市设计应该具体怎么去做。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期待大家的分享,祝大家在同衡学术交流期间交流愉快。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详规中心主任 恽爽
各位嘉宾各位领导上午好,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的莅临。因为清华同衡的学术周已经举办了第四届了,每年的学术周我们都会围绕着城市规划的一些热点和学术前沿问题进行讨论,今年由详规中心举办的专场聚焦在城市设计这样一个主题。选择这个主题有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是大时代的需求,仔细研读国家的一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城市设计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城市设计不仅仅对城市的具体空间进行规划设计,还对城市的平面布局协调性进行考虑。同时对城市的整体风貌和文化的延续性也不能忽略。这一系列的举措对城市设计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我们从业者来说该如何理性的科学的应答这个问题,如何正确的有效的梳理城市对策,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
同衡规划院依托清华大学的多学科以及建筑学院的学科积累,多年来一直关注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同时我们也特别重视城市设计实践方面的积累,希望通过同衡人的努力做出在城市设计方面特有的技术及学术方面的贡献。城市设计的规划机制和实施,我们认为首先要关注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的指导要求我们的城市设计能够达到所有人对城市价值的一个全方位的共同认同,以及达到以人为本彰显特色的一个综合的要求。其次,我们要关注,到底要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来解决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对于城市设计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为了提高城市设计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我们最不建议采用单一的深入的,全覆盖的手段,需要根据城市中人的需求,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以及城市风貌塑造的需求分级分类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同时为了加强城市设计的落地实施性,我们希望考虑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问题,以营造的理念精细化完成城市设计工作。
我们同样关注城市设计如何更有效的同管理结合,关注城市设计完成后如何进行城市设计管理评估反馈以及动态的修正工作。都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持续关注,以及未来技术不断完善的问题。针对上面的问题,今天我们会请同衡院的四位中层骨干干部分析同衡多年来在城市设计的实践的经验积累和学术思考做出共性回答。不够全面成熟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同时也请各位专家在后面的中庭论坛畅所欲言展开热烈的讨论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无论从价值观、技术路线、思维逻辑以及相关的政策实施应对方面都能提供有效的指导。
主题报告
面向应用的总体城市设计探索与实践
清华同衡详细规划二所所长 高珊
今天我分享对城市总体设计的一些理解。主要提到总体城市设计六个方面的经验积累和探索,以及一些思考。
总体城市设计在工作历程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对其认识来自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在我国以土地资源为核心的规划体系中,总体城市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的空间层面的组成内容,其秉承大尺度和多系统这样一个特点,也使得其作为宏观空间决策首要的规划摆在所有的规划面前,第三有很强的可视性,易解读的特点,可以被公众所广泛的认知,所以它可以被公众检测以及对执政水平进行考量的这样一个设计方案。我们对总体城市设计的一个认知是城市价值观的一个空间直观载体,所面临的相应策略的推行是其之后要完成的使命。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建设不同类型的城市,而城市展示的风采体现了城市管理的水平。管理是城市建设的必修环节。管理也面临一些困境:管理目标的复杂性管理部门的多样性,以及管理流程的确定和不确定性这些特点。那其实在整个管理的需求中呢,能够是这个城市的价值观得到更好的实施体现,展现出相应的城况,这是我们所理解的管理层面的核心诉求。在我们进行总体城市设计这十年的过程中,也挺到不同言论,从刚开始的好用到不好用到不能用,我们也在反思为何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工作内容可能没有特别大的差异,但我们仔细整理后发现和管理脱节的一个问题。比如我们的城市设计更多的体现愿景和理想,很难应对城市的动态和发展。
所以我们需要的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应该具有实推性,责权明了,性质具有前后一致的连贯性。所以总体城市设计,其实体现的是城市发展中价值观的更迭,在空间中一个直接的预设。以上思路来自我们十年来发展的思路的脉络。
在我们总体城市设计的规划过程中,以五个例子进行划分,在城镇化时期两类不同的总体城市设计,和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时期总体城市设计的思路得到进一步的推演。逐渐的从最开始的完善规划体系,到城市管理到和管理的同步兼顾,一直到最后的面向实施。
那么我们在第一个发展阶段,是要完善规划体系阶段,我们的技术特点是强化城市特色并且提出技术服务的基本路径。他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是基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巨大发展的建设核心并提出改革开放,所以有经济活跃的二三十年。
第一个阶段的核心的使命是解决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发展问题,就是以积极发展为主要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规模是突飞猛进的。而整个工业行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复苏。对于各地方城市建设也进行了巨大的空间格局复苏。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画地为牢发展无知无畏,城市逐渐失去其特色和可持续的发现机会。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强化城市的核心特色,并且以技术管理的方式并入到管理中,维持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我们所做的第一件事是针对空间领域的补足,规划城市空间框架,通过多步骤完善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的认知。在内容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多个空间内含有的技术特点,为城市设计雏形确立一个良好的基础。第二,结合类型特色效果也是深度挖掘城市特色资源。从文脉与空间的的分类考量角度,及生态持续特色的保证角度体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在延续特色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管理得方法和要求,并实现与成果相应的对应。保障城市运行的后续依存上也是从技术角度提出了后续管理层面以及落案深化层面要完成的相应使命。
第二阶段,整体的技术对接管理的项目实践。在这个时间内考虑多因素的影响以及管理依据的实际可操性。
这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我们经济发展反思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保障发展为核心导向,因为城镇化战略提出后经济一直保持增速发展,整个的投资情况新旧城的积累经验也在这个阶段爆发。所以城市管理工作在这个阶段是复杂性非常突出的难度也相应较大。考虑城市设计多因素和管理的切实可行是这个阶段的核心特点。
在这个阶段首先也是从更多的因素角度尤其是现状建成的可操作性的角度对城市内部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对位叠加。增加了对位型空间因素对空间的评测。第二,整个过程中确保管理的可行性,结合城市形象化和特色化的特点更加多的把这些特点融入到城市设计的可操作中,进行了后续的推演,也为了条件的设置提供了机制。
第三阶段:技术与管理同步推进。在这个阶段强调管理内容的完整性,管理流程的进程化。在这个阶段的背景下面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强调以人为核心和合理配置资源。在城市形象角度提出了经济实用美观的相应方针。
在这个阶段更多解决效果提升的问题所展开的精细发展的一个导向思路。从新审视我们规划行业应有的作为,应该具有更加多的科学合理性,而在整个技术领域也应有更完整的可控性。包括在后续实施管理流程环节有更多的调整和保证。
所以我们在类似的城市设计项目中也进行了相应得尝试。固原项目中以全要素设计对接管理程序的方式进行应用。以固原项目为例,它是整体城市空间的塑造。那么对全市域的生存空间提取活动要素提取,从硬件到软件的两个层面进行总结和梳理。要素提速之后管理全域化考量角度完成要素的实施和推进。
首先在空间领域:地域管理差异的全要素应对
第二在技术领域:分管理层级应用成果使目标性加强。
第三行政领域:全流程管理程序的完善建议结合固原项目更加强调管理机制的考量。设立了从决策到鉴定到执行的机制。
在整个的行政管理角度,强调能把具体的城市内容进行向下的推演。在不同的管理单元提出不同的行动要点。在城市发展时期,更加强调人文认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平谷项目为案例,提出了人文识别的因素。以确立公众共识并细化实施环为项目根本立意。
首先从人的认知角度塑造城市空间:从自然山水文化记忆等物理空间上的文化认知。并且在文化认知的基础上汇总到管理的途径上。并以人的认知角度塑造城市构建以人的视角出发的城市空间系统。实施推进角度进行管理环节的补足。在我们的管理中法定和非法定内容都作为城市管理依据,在微观环节如地块周边和地块影响区域的设计其实是有相应的空缺,所以在规划设计脉络的责权的环节上对责权的内容进行划定。使城市设计的所有环节保证规划思路的完整性。
第四阶段:面向实施营造
强化城市发展价值观的一致性和延续性。这是根据一系列的国家政策的出台和规划目标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以及对城市形象的进一步提升所要求的解决国家层面的实践问题。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城市成为了样本,在新型城镇化也会经历这样的实践阶段,梳理出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在这个阶段强调以“时效发展”为导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验证。这个阶段强调以人为本的出发,更多时效管理的保证方式,达成所有人对城市价值的全方位共识。形成彰显特色,以人为本的辅助技术手段,构建刚柔有序,上下衔接的设计管理要求体系,从而保证时效以及实践的落实。在整个思路方法上,强调城市科学提取其价值观所在以及这样的价值观可以在后续有效的延伸。
在城市内部注重历史渊源也就是其价值认识的根源,并且运用物理手段对其进行探知和数据化,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判断。还有在城市从线上线下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来实现当世的普遍价值观认知。从以上两种方法挖掘从而使得价值观的延续。
在价值观延续的角度,首先注重的是城市空间承载中的价值认知导向认定,从宏观和中观空间层面进行延续,宏观层面是面向公众对城市的共识,中观层面是为城市定位一个特色化空间,微观层面是保证规划实施的总体效果。强调对城市总体特色的提炼,骨架构成更丰富而且感知系统更加人性化,以这样的空间感知和思维方式来整合方案。
第二,城市空间承载中的价值导向管控并提出空间管控方法。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强调地、管、人三个方向为体系的基本思路,在人的认知角度划分不同的思路,在管的角度划分不同的管理层次,这样城市里每块地就是具体可查的坐标,在这每一块坐标之上会有每一块的管理的类型方式,实现有效化的管理手段。最后强调城市空间承载中的价值导向传承,主要为制定空间管控机制,例如工程项目要与政府的工作内容进行相应的对接,通过解读政府工作内容从而提醒管理层级,针对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和跟踪。第二就是结合城市特色的基础之上,将城市特点的工程任务提升为后续的行动计划,并制定详细的流程及成果展示。
第三在保证机制过程中,强调监督和立法的机制,强调设计和研究的机制成形,所以针对重要的城市特色审查强调专业化的审查和监督管理的方法。而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都专业化审查和监督管理的效果。
针对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思考。首先是对总体城市设计的职能再认知。城市营造是有延续性的:从顶层空间决策走向空间落实。第二因为城市营造和推进方式,具有更多方参与的营造:因此后续发展思路为从技术主导走向时政社会关注并加强对空间多意性的理解。
第三,从管理实施角度去考量成果。要顺应管理需求的营造:从前置理念走向后续实干环节。
第四,从城市营造事件去开展思路。要有延续性的城市营造确立城市方向,要有更多方参与的营造突破城市瓶颈,要顺应管理需求的营造理顺城市脉络。
以上是对城市总体设计的积累的浅见,我们想象中的城市总体设计有一天会成为设计总体城市。
收缩与整合:基于“营造”理念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
清华同衡规划所三所所长 杨军
各位嘉宾早上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叫“收缩与整合:基于“营造”理念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每一年都得到国家的关注,我们也做了很多项目。在城市设计领域,现在存在一些现象,一方面从制度层面看它是一个非法定规划,另一方面从内容方面看,它涉及的内容往往非常的宽泛,包括了定位交通功能地下空间甚至海绵城市等等,毫不夸张的说是一个万金油式规划。那么问题就来了,用一个非法定规划去统筹这么多的内容,那么它的可实施性确实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
清华从2014年起提出了重回营造的理念,提出营造的本质是针对真实的建设实践。而不是针对子虚乌有的口号来开展我们的工作。我们可以有目标可以马上行动,但不能没有工程的概念。而这个营造概念的背后依托的是清华大学的资源平台,我们作为清华大学的规划院也理应把清华大学的资源运用到真实的建设实践中去。以及清华同衡自身,五大板块三十多个专业分工研究所的组织架构。而今天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三个主要的实践项目,看看我们如何基于营造的理念展开城市设计实践。
第一个是中国微安生态文明的创新园。这个项目源起2011年李克强总理访问英国的创新园。提出要在中国建造类似的展示绿色低碳创新技术和综合解决方案的创新园。随后中英两国,也就是清华和英国BRE也就是英国创新园的设计建设方签订独家合作协议,已经在去年的六月份开园。而这个项目由中英双方将近二十个团队联合展开设计,目标是在中国建设一个世界级的可以展现在建设领域绿色科技和绿色标准的这么一个高标准的园区。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园区,我们从设计从营造的角度应该提供什么?
我们的答案是,首先是一套低冲击的基础设施平台。我们充分的利用了原生地形,实行了单位填挖量仅0.28立方米。第二,本土化低维护的种植原则,我们的景观的造价是周围公园造价的50%。第三,在雨水方面,利用湿塘和能体现当地工艺的石篓技术,以及它的开放表面能达到98%的曹格系统作为路面,保证雨水最大程度的下渗,在污水方面,我们在污水的源头采取就近分离的系统,采用了三套管道及三套不同的污水处理设施,保证了污水全部回收利用,实现了污水零外排。当然还利用了周围大量的建筑垃圾,实现了再利用和再生利用。
第二我们是要提供一套基本的信息技术平台。我们在园区的建筑层面采用BIM系统,再把这些这些BIM系统组合成一个城市级的ZIM系统,利用绿色生态的传感器我们可以在北京的控制群里实现对当地的水系统进行检测,能源消耗实时监控以及室内环境的实时监控,而基于这个园区的联合研究平台,现在已经纳入了习近平主席2016年的访英成果,也得到了央视人民网等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
第二个项目,2009年北京世界园博会的世园小镇。这是世园会历史上第一次用原生的村庄去展示主题参与商业。荷兰村和丹麦村都是后来建的, 在这个的设计当中,我们除了要在形态上展现美丽乡村外,我们的核心目标是把城市设计作为技术平台整合清华大学和农村建设相关科技的研发成果,探索中国理想的乡村人居环境。清华大学拥有对乡土聚落长达20年的持续测绘,有持续十年的全国范围内对农村能源的定量调查,长达20年的对建筑环境的监测,也参与了大量的国家标准制定,同时有大量自有专利的产品,比如说可以将秸秆变成可以燃烧的设备,我们将当地的一个机械厂的厂房改造,之后可以装纳这个设备。包括高效的太阳能两用集热性技术,我们探讨它和农民建筑如何深度的结合,包括了解决供水的,污水处理的,包括直接将农村的餐厨垃圾直接变成化肥的技术。我们同时还引入了我们清华自有的智慧导览系统。最后,我们提供了其实将这些技术真实的结合到建筑层面的集成的城市设计手册,这比我们用一张表现图更能说明我们是怎么探索的中国乡村理想的人居环境。
第三个想和大家重点分享的是,中国重庆前沿科技城项目,我们试图在一个中国大尺度层面上去探讨营造的问题。重庆的前沿科技城位于重庆的北部,国家级新区和两江新区的核心区,它的定位是中国整个西部开放合作的先导区以及重庆市科技创新的联动区,它的整个范围有21平方公里,一期建设范围是10.2平方公里。从它的特征来看,整个场地内高差接近300米,非常复杂的地形。第二从整个建设量来看,这是原来的控规,其实建设强度非常高,毛容积率达到1,也就是城市正常的中高强度。第三,他的功能是服务于前沿的科技研发以及创新创意人群,所以它的特征是面向高端功能的复杂地形中高强度开发,而现在重庆针对这种项目的开发方式基本上是把山推平了来建设,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同衡针对这个项目组成了一个十几个团队组成的大的团队。同时从工作流程上,我们改变了过去从现状调研直接多轮方案不同设计的这种工作方式,把它加入到规划预评估和运营监控评估和规划后评估这样的工作模式上就对过去的工作流程进行改造。
首先说规划预评估阶段,这个阶段是我们常规都会做的一些现状分析,但是我们在规划中加入了海绵城市的预评估,我们通过对场地内三年连续的年径流模拟,预订我们的年径流控制目标是80%,也就是我们开发完的场地和原来的场地对雨水的控制是完全一样的。同时我们对雨水中的悬浮物的处理率要达到40%,雨水比原来还干净,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通过对整个场地下垫面的分析,汇水分区的分析以及汇水线和山势山形的分析,得出了我们基于海绵城市预评估的城市山水景观图。这不是一张平板把空地都拍在上面,它是有大量的现实存在的地形条件,同时我们利用现状的汇水区规划滞留池,也就是利用雨水来给我们做景观。
第二个是加入生态城市的预评估,首先是保护它的生态敏感性,这个很多规划也会做但我们更强调的是对其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这个是基于我们景观生态学的理论,首先我们对生镜种类和类型的质量进行评估,看里面到底有多少物种,第二对里面值得保留的面积在一定数量上的斑块的要素以及连接这些斑块给生物繁衍生息的廊道的要素进行保留分析,最后会的出来一个完善的生态廊道。在这个生态廊道的基础上,相比于原来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它更利于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保存,未来更利于行成郊野型的绿化系统,因为这个项目本来就位于重庆市的北部而且现状生态环境比较好,郊野型的绿地系统可以大大降低绿地的维护成本。
第三个是对低碳城市的预评估。根据重庆市本身的能源结构,以及当地政策能源导向,去预设我们的规划节能目标。初步判断能在当地采用的能源技术,以及这些能源技术之间的组合方式,并对这些能源技术如何在规划中展开利用提出最开始的设计标准。
第四,城市光环境的预评估。因为重庆是一个非常温热的地方,主要解决它夏季温度的问题。那么基于这么多的预评估,组成了我们建设基底的判断。首先是海绵城市角度,生态城市角度,包括我们不能建设的25度地区和地质灾害点,包括落实到现状的已批和已建的项目,最后得到的这个灰色的部分才是我们在这次建设中可以用到的用地,在借助这个生态敏感性分析去判断我们每一块用地的建设强度。基于这样预判断做出来的方案,它才是一个扎实的可以营造的方案。
在第二块,我们称为多专业同平台数字化设计阶段。其实我们原来设计也是多专业结合。但是它存在着问题,第一它没有办法特别精细化,第二各专业往往是流水线,每一次迭代的时间非常的长,而我们通过三维数字平台的引入可以实现非常精细化的即时迭代即时检校和即时修正。现在的一些三维软件可以做到这一点。这是在这个项目中应用到的。。。virtual work 。。软件,可以看到对于道路的选线和土方问题,它在选线的同时可以立即算出这条道路哪些地方不合理转弯路径不合理,土方量过高,它可以即时的调整。例如我们在做一个跨河的桥时它会自动的解读地形,把河的地方去用作柱础,而且这些柱子的半径都是经过力学设计的,等等很多的职能。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多专业在一起合作,它就可以做到即时迭代。包括这个也是可以直接算出整条路的造价的。
借助这个数字化平台,我们进行了整体的竖向设计,包括道路包括场地的竖向设计,可以看到我们的设计和我们的场地的吻合度是非常高的。包括可以对地块进行地块级的土方量精细化测算,最后通过我们的精细化测算相比于原来的控规我们的土方量减少了54%,如果按照当地的施工造价标准,光这一块可以给甲方减少14亿的土方造价。
可以基于数字平台展开更多的景观视线分析,可以展开光环境设计,详细的去探出哪一块的微环境建设比较差,通过架空一层提供底层的微环境。这是设计师通过肉眼和感性分析评判不出来的。包括海绵城市设计,通过雨水耦合模拟分析计算,得到地块级的海绵城市指标,每个地块需要控制多少雨水,要用多少下沉绿地,多大的绿化屋顶,多长的植草沟可以做到每一个地块的定量。因为我们有每一个地块的定量计算,所以我们才可以控制整个场地的年径流量在80%,固体悬浮物去除量达到40%,市政管网造价相对于传统的造价降低12%。
第三在能源方面,我们根据不同建筑物的能源需求预测,给出不同的能源供给方案,在这个方面可以定量计算出一年能源消耗降低1.68万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化物排放量都大幅的下降,这就是三维数字平台支撑下的跨学科同平台即时迭代设计,而这个带来的纵和效益不是原来设计师通过感性的语言可以达到的。
在规划后,这也是我们最近在尝试的方向。传统的规划后评估是一个以实践度为核心的体系,但是这里存在一些问题,就是我们既定的规划目标和我们的规划蓝图之间一定是有必然的联系吗?第二个我们希望在监控和调控方面有更多的硬件支撑和技术支撑,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多的采用与人性化相关的这些语调。首先在海绵城市方面,借助清华大学研发实力,可以在当地搭建一个利用硬件的对于海绵城市相关数据采集的数据采集平台然后传送到调控管理的市区级海绵城市调控平台再进一步传送到国家这边建设部的海绵城市考核的平台,实现了监控从国家到当地真实数据一体化管控,这个平台是有硬件技术支撑的。第二个我们通过绿色传感器可以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控,实现环境质量的统化,对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控,节能减排效果的实时分析,这些能不能达到我们的设计效果其实都是有数据支撑的。
这以上是我分享的三个项目,最后回到我们基于设计的营造方法探讨,核心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收缩。其实有两句话可以体现这个词的思想,这句话是我们院张晓光院长“城市设计其实是一把很大的雨伞,它撑开来其实覆盖面非常的大,远远超出了我们规划师的掌控范畴,我们怎么去把握它,不是东碰一下西碰一下,应该是紧紧握住坚硬的伞柄。”伞柄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我们能掌握的大小合适的,第二它一定是坚硬的,而通过伞柄来掌控整个伞架来影响整把雨伞,也就是说我们规划师要把城市设计收缩到我们真正能处理的城市系统,通过做好自己去影响别的城市系统,城市系统是有相互关联的,通过这种关联性去影响,最终实现美好城市。那么这个伞柄是什么,引用尹稚教授的话,“我们应该从全社会的设计者转为有限平台的搭建者从新回到我们最擅长的东西就是一个基准的信息技术平台和一个强化环境友好的基础设施平台而更多我们掌控不了的内容传给距离的使用者和创造者”。
我们想强调的词是“整合”,城市设计强调多学科整合是一个行业的共识,整合不仅仅是搭台子也不是资本整合,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说整合是多学科真实有限技术精细化的解构重构和提供,所以设计大量的定量的跨界预评估,定量的跨界学科交叉技术,强构的是对城市设计最新的行业支撑技术和工作范式的学习和优化。对于这块还有一些个人的理解,营造是什么,它其实是蕴藏在城市设计里的工匠精神,之前看了一个节目讲的是为什么中国现在呼唤工匠精神,给出的答案是现在没有人为工匠精神买单,其实看我们的邻国日本是一个工匠精神非常发达的国家,它在战后二三十年也是没有工匠精神的,也是一直抄袭和模仿欧洲为主的,但是当它到六十年代末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换的时候,这是日本的服装设计师他通过度服装的剪裁告诉世界既有西方的服装美学也有东方的服装美学。
那么其实我们中国现在有最大的城镇化市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是我们刚刚引入的一项跨学科的技术叫,IBE,生物多样性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些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那么里面的生物是否在过几年之后真的如同我们设计目标一样的生长吗,所以我们先去普查它里面的生物多样性,然后定期的去做这项工作,来看我们的规划是否真的能对生物产生好的影响。当我们认真做这项工作时,当我们的设计师和专业的调查师一起趴在草地上进行调查的时候,用这种工匠精神我们的职业才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与管理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详细规划研究四所所长 于润东
在此次报告中,于所长对过去十年的实践进行反思,从而得到日后再实践的方法。
过去十年,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虽然在短短几年内已经有整体框架下的实践,但与真实的目标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城市设计为什么难以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
1. 需求层次决定产品供给
过去十年,我国规划总体停留在一个蓝图的框架。这种城市设计在第一发展阶段能很好地引导城市结构发展,尤其是以路网为主的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在更多情况下,这也是城市政府进行招商引资的工具和方法,也是资本或者开发企业来打动政府的手段。因此过去十年需求使城市设计停留在第一阶段的发展。
2. 城市设计语境发生变化
不再只是强调增长,城市建成区和半建成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的位置,这些位置面临着大量的、真实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因此需要运用资源的整合和提升城市品质。
3. 政府能否与资本达成共识
老城区的规划可以体现出政府和资本的博弈情况,这一点不同于新区规划。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若想成为良性的引导,首先要多方达成一个共识。在一线城市如北上广深等城市,总体表现为强势政府和相对弱势资本,因此可以以城市设计为导则的方式要求开放商严格遵守但是在三四线乃至五线城市,更多地面临着向开发商妥协的现象,只能能招来什么项目就落实什么项目。
4. 城市设计自身原因
目前虽然有整体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的程序,但是城市设计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呈现出碎片化,不同区域之间缺乏整合和延续,与上位规划不能协调。结合目前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面对诸多变化,针对如何增强城市设计的可实施性,如何进行一种以实施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于所长提出一个整体的思路和框架:
5. 整合评估势在必行
由于目前的城市规划多是围绕已经实行了一部分规划的区域进行的,必然要对原有的规划、现状的情况、资源的挖掘以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和评估。
6. 打造一个设计整体平台
城市设计应该是是立体式的蓝图,更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平台式的蓝图,有一个相对的方向、共识的导引,并在其中不停地纳入价值体系、学科体系、需求体系、技术体系。
7. 迭代递进
在设计平台达到社会共识的基础上,要从整体城市设计向下细分,达到能够指导具体地块的目的,从而进行动态维护和逐渐更新。
8. 分解实施
市政管线、景观环境、夜景照明、建筑设计、交通设施等分项打包;第二强调开发时序,分解为近期开发、中期开发、远期开发;第三注意资金平衡,从收支核算、招商计划、实施方式、成本汇总以及拆迁预算五大方面来控制资金的流动。
城市设计不是孤立的,而是城市复杂问题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密不可分,有着极强的关联度。不能为了城市设计而进行城市设计,要把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抓手与工具,为解决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的真实问题与需求,为将城市的生态系统完善、城市结构缝合、功能优化织补、资源价值潜能挖掘与分配、空间品质提升方面,发挥平台性作用。
从城市设计向设计城市的角度转换演进,重视空间载体的设计重要性,发挥城市规划师自上而下的主动性,与建筑景观设计师等多专业自下而上的设计保持高度的开放创新高与兼容度,为城市设计的实施共同努力,城市应该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设计实施效果评估的初步探讨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详细规划研究一所所长 李仁伟
李所长结合宁波规划的一个项目对城市设计实施效果评估进行主题发言。
目前我国有法定要求的评估是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评估类型包括规划方案评估、规划实施过程评估、规划实施效果评估三个方面。并且详细类规划方案评估多,实施评估相对较少。城市设计实施效果评估主要是对城市设计实施的过程进行监督和反馈,从而调整方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评估流程的总体框架为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执行评估方案、得到评估结果,最后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得到反馈。
城市设计实施评估的三个主要因素为程式设计方案、方案利益相关者、方案所处政策环境。
一、 城市设计方案验证
通过对比法、空间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等法师,判断设计方案是否实施、落实的程度和空间使用效果,对是否存在设计方案没有预计到的后果进行分析。
二、 对利益相关者影响的判断
三、对政策环境的实效分析
通过经济指标分析的量化方法,结合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分析政策环境的具体需求,也就是规划所处的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现实情况,确定核心利益者,并且判断城市设计实施效果是否满足政策环境的具体需求,以及是否出现了意外的社会后果。
四、保障实施的四个因素。
- 工作方式:协调与跟踪的平台,从常见的分层单线工作模式,转变为合作协调、动态跟踪的模式。
- 开发模式
- 制度保障:纳入出让条件,保证金制度与招商挂钩,建筑多单位多方案的比较,增强公众对整个项目实施的认同度。
- 公众参与
最后要建立编制城市设计的标准,增强目标与指标的衔接,把指标的阐述融入到目标中。同时注重定量指标的引入,即充分利用大数据以及学科交叉的优势。评估思维方法对规划设计的启示不容忽视,要关注规划实施后对不同利益群体差生的影响,掌握全局,以分析利益相关者为中心,修正规划进程,从而保证规划实施。
高端对话:“城市设计——需求与对策”
对话主持人:
- 曹宇钧(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对话嘉宾:
- 李锦生(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 朱子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设计师)
- 汪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设计管理处处长)
- 王伟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 袁牧(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总规划师)
主持人开场致辞:
伴随着同衡的成长,在十五年的风雨历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着城市设计的理念,不论从总体还是详细,从单一的空间尺度到现在的平面接融的运营模式。从2014年开始,城市设计这个词就出现在各种国家文件中,而在2016年,更是明确了要提高城市设计的水平。但是他的解释是城市设计实施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前两天在注册规划师继续教育里面,石总所分享的北京市总体规划的一些经验,在北京市总体规划的里面有六项基本工作方法,但是有一些令人沮丧的是在最后一条机械化设计里面还出现了城市设计的字样。然而这只是一个很表象的反射,我们也相信城市设计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会发挥更多的作用。但是也有些疑惑,城市设计是不是只是沦为空间指导的一种研究?
我们的理解,城市设计是一个广义和狭义并存的概念,现在既然明确了城市设计要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中发挥作用,那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城市设计的概念。不同层级的城市设计会应对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解决不同层级的城市问题,改造不同层级的城市风貌。
这次对话,我们将以城市设计的稳定问题为主线,研讨城市设计怎样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并付诸实施等多个问题。今天我们特意邀请了六位业界专业人士,共同研讨此话题。
Q: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空间的研究手段,始终是处于法定和非法定之间的,作为法定文件的城市规划也有很多不被实行的部分。如果城市设计没有一个明确的身份,其实施和管制的效果还是非常令人担忧的。那我们就要讨论,城市设计是否需要法定划一,如果需要的话怎样实施法定?是否和城市规划体系相结合,还是另外寻找其他的途径?
朱子瑜:是否需要法定,如果城市设计作为我们规划工作的一部分,作为我们日常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一部分,显然,他应该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这样城市才能理所当然的开展这些工作。但是他作为一种方法,一种技术,如果过于急迫的将它法定化,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他自身优势的发挥。所以这是一种相对的看法,他既有非法定化的所具有的灵活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但是作为工作开展,城市政府也应该重视其发展。那在城市设计方向当中,也有很重要的一条,是将设计工作看做城市规划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也等于把城市设计拉回到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当中。所以他是对城市设计和规划技术的补充与完善,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法定还是很有必要的。
李锦生:这项工作的法定化,对总体规划的法定化规定的很多,在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有一定的内容的控制。而城市设计呢,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他的编制需要什么,要根据地方的发展需要进行和城市发展实施的可能性,来取舍城市设计的问题。有四个化是城市设计的工作法定化,地方化,管理法规化和执行全过程化。全过程化应表现在规划设计条件,一直到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管,从施工到整个工程的完成,应该全过程地执行全过程化。然而全过程化需要一个管理的过程化。然而管理的全过程化是应该从上而下还是从下而上的?我想我们现阶段应该是从下而上的,是应该根据地方发展的现状上制定适应的城市发展的制定应该纳入到什么样的法规的过程。
汪科:从我的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个话题是过于钻牛角尖。如果不法规化,那还有什么其他的方式?我倒是觉得应该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我们现在在研究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我们为什么要根据部门的方式设置城市设计的管理办法?第一,我们不可能在全国性的很多人来研究一个条例放弃其他工作不做。我们目前还需要一个逐步规范和完善的过程。或者说,即使要法定化,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第二,从城市设计的法定化来看,昨天的国务院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说要简政放权。其中主要的三句话就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简政放权,优化社会服务。那么从很多的政策要求来讲,城市设计没有特定的法定要求,那么他的推进,可行性和必要性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从城市设计的法定角度来看,推动法定化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城市设计这项工作到底要法定什么?比如说如果我们要依法执行城市设计,城市设计这项管理制度则一定要法定化。那城市设计的技术内容,实际上比较尴尬,由内涵也有外延。但城市设计的自动技术体系,也便是要这种法定化。这也包括从重要到地方的一些区别,地方化也是法定化的一项内容,所以从城市设计的制定上来讲,中央政府制定政策,各级政府如何进行监督,各个城市如何进行编制,加快落实,都会涉及到法定化的链条,也就是建立城市设计的法规体系。
王伟强:我们讨论的城市设计的争议,实际上是符合中国现有阶段国情的。我们知道在1956年,哈佛曾经举办过一个城市设计会议,这是城市设计发展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时就有评论说,这样一群人连城市设计的定义都不能达成共识,那他们的讨论有意义么?一直到今天我们也不能用一种简单的话来概括出什么是城市设计,我们还没有一个像其他学科一样对概念的一个基础。但是当时哈佛院长回答的智慧,他说如果我们对城市设计有不同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所在这里与讨论交流,这本身就是城市设计的魅力。我们在城市建设部规划城市建设办法的时候看到,城市设计是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的,从整体到区域到修详到共详,这些阶段都应该反应了城市设计的思想。这也造成了在外行人来看很混乱很复杂的状态。
但是,从我们本专业来看呢,又恰恰是一种魅力。它相对于城市建设有一个相对自由的自由裁量,这个自由裁量又是我们工作方法的自由裁量。我们如果做总规做详规必须要求成果要求来做,但是我们在做城市设计的时候就比较多的是根据问题导向、个人目标或业主要求来进行。这不是那么具备严谨的规范,也使得这项工作更具有很大的创作性,也有很大的研究的指导性。这样在一年多前,在城市 设计领导的视野比较强调的时候,我也比较排斥要把这样一个很自由,设计师能够主导的工作方法变成一种八股文似得研究,是很排斥的。但是这一年中在不断地与专家学者的讨论当中,尤其是子瑜去年在深圳办理的城市学术论坛做了很多的交流。这样的认识也就有了一些改变,城市设计的工作方法应该保持他的研究特征,问题导向特征,和自由开展的做做法。但是如何把这样的研究结论变成是一个法定的内容,贯彻落实到城市设计规划和实施当中。
去年也是在和上海市规划局在开一些会议,一起讨论上海市的总规,上海市也在编制城市设计导则。在这里也是和大家基本达成了共识,也就是认为,城市设计的法定化并不是意味着再做一套城市设计的法律体系来落实城市设计的成果,而是探讨如何把城市设计的结构成果和现有的法定规划来进行结合。这样可能更有效进行城市设计的法定化。
段天罡:城市设计要不要法定化的问题,我们要搞明白城市设计为什么要法定化,为谁而法定化这样一个问题。我所理解的城市设计的概念是空间加生活,也就是我们创造自己的空间来完善自己的生活,或者反过来我们为特定的生活创造特定的空间。而我们的规划行业的统一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设计,就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从这个方面考虑,城市设计应该有它本身新的设计重点。城市设计应该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那城市设计是否应该被法定,其实在今天这样的高度,他具有着太多的历史偶然性。从法定和非法定的角度来说,从行业资深的角度来看,是没有必要法定的。因为作为一个规划师是应该对城市设计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并且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中去运用城市设计的观念和方法来自觉的在设计中反映出城市设计的成果。而法定化的必要性来自于城市的管理方,来自于公众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城市设计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应该是地方官员的一种诉求,我们做的城市设计可能更多的是对城市的商业经济的辅助支撑等问题。所以城市设计的法定化不是对我行业内的法定化,而是对于政府官员的法定化。法定才能确保计划实施,不法定计划可能就会被搁置。
袁牧:我的思路和段老师可能会有一些相像。我不反对城市设计的法定化。我们最关注的是城市设计是否具有一个正确的法律地位,但至于是不是法定化这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城市设计涉及的问题非常多,这样的法条化是繁杂的。城市设计与规划也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总说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实当我们仔细分析的时候发现我们的规划和城市设计是两个不同的价值观所形成的不同体系。城市规划是一种单独的价值观,但城市设计是一个多元价值观的综合体,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这些不同的价值观中寻求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共同点。在这样一个多元的体系中设定一个规范体系是非常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法律角度认可他,并不是思考要设定什么样的法条来规定,而是能不能制定一个能够符合把多元的价值观规整到一起的规则。可能这个比我们法定化角度的理解要重要的多得多。我不反对城市设计法定化的大趋势,但是在真正的工作生活当中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足。其实我们只是在寻求怎样找到一种机制来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
汪科:大家有很多误解,我想说的是城市设计是为了实施而设计,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这就一定要有规范和法制,他的法定化就是为了说明。第二点是当前中央文件涉及到的城市设计的要求,是在大多城市大多领域的参与下综合出来的,严格来说这是一个群策群力的一种要求。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家政策的选择,这也从城市的问题出发,其中一个问题是很多城市发展城市设计,但为什么很少有效果,是因为没有中央的法律文件规定城市设计到底要做什么。城市法律化的过程,也是对城市过去问题的一个总结。对于一些大的城市例如天津上海,他们的城市设计有所成效是因为他们的城市具有一定的地方立法权,他们通过丢法律的制定要求确立了他和城市规划的关系。法定化还是涉及到重要和地方层面的,所以我们不能狭义地定义到底怎样法定化。第二大条是我们要求城市设计的法定化,并不是要求城市设计全部内容的法定化,城市设计中包括管控和技术的规定,吴良镛先生也说城市设计中涉及到艺术的部分就没有办法法定化,但是城市设计这项工作这个体系需要法定化的制度。
主持人:各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其实大家还是有一定共识的,城市设计的法定化或者法律地位,都是因为他现有的这个特殊阶段,我们还是要保证城市设计自由灵活的特点,这也有一些个人的主观因素在里面。
Q:如果把城市设计提高到一个很高到的地位上,对于城市设计来说也是有很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应对手段也很多,比如投资的分析、环境、绿化等等。也想问一下在场的各位嘉宾,我们现在的工作还有什么看法?
段德罡:我们是搞城市设计教育的,我们在城市设计的目标当中,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进入到生活当中。城市、城市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大量的技术、手段发展出来后,成果的实施可能会缺少一些管理的人、制度。在高效率的这个时代,我更希望设计师可以慢生活地了解老百姓的需求,人生活的状态,城市设计的目标应该给城市中的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人才会更幸福。另外一个话题是关于地域设计,我们比喻考虑区域的发展程度,区域发展的差别程度。
王伟强:我们在给本科生的教学当中会简化一些课题,主要教授一些设计方面的知识,但是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能让学生深入到生活当中。所以在研究生教学当中,我们给他们的课题不提供任何地形的资料,他们就不得不深入到居民当中调查分析,在成熟的社区中进行,就可以研究城市设计在成熟的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城市设计要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创作为导向。
袁牧:昨天尹老师的报告中说道,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第一是价值观,第二是素质,第三是话语权。首先价值观,是多元价值观,是作为设计编制的价值观,我们设计规划师的价值观和这个社会的价值观。二是多元诉求,诉求到底在哪?诉求的群体,是以个人、群体还是团体为一个诉求方?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第三是话语权每一种诉求的权重是多少,使我们需要考量的。我们要考虑最大影响的才是最大的诉求方。
汪科:我的观点可能和大家的不太一样。城市规划在各大院校中都设立了相关的专业,但是城市设计的教育方面有不同的地方。而且在城市设计的实施中,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城市设计司区完成,我们城市设计有编制工作,还有大量的实施监督的过程,我们的视角和看法是不同的。第二,城市设计中我们到底怎么看待价值观、诉求、话语权,我们今天每一个规划师、建筑师,我们的社会地位是在帮助政府实施一项进度,实际上我们很难协调各种利益的诉求,更多的是社会利益的协调的工作。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是参与者而不是评判者。利益、诉求、话语权多元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法定来进行协调。
对于现阶段城市设计的不足,我觉得现在他的整个过程中的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城市设计工作与理解和认识不同,国内外的城市设计研究不同,我们应该在现在国情的基础上来建设城市设计,从实际出发来讨论问题。城市设计应该有新时期城市设计的问题。城市设计的工作机制,更多在讨论社会的参与者和知情者,增加老百姓随城市设计的认知。从近期来讲应增加城市设计的培训,更多的要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完善整个学科的内容。
王伟强:我补充汪处长的观点(笑),我一直在谈城市设计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过程导向,过程导向就是城市设计的问题、政策与实施,这些问题在教育过程可能会有一些缺陷,但是学生们在通过实习等工作经验当中还是能逐渐的体会到这样的知识的。
段德罡:我也补充一点,我们是想要学生不忘初心的,并且已经开始准备进行开展城市设计专业。
朱子瑜:如果说今天的城市设计还缺什么,我觉得不缺少什么了,我们只能期待城市设计的方案,如果进行了法定化的控制,方案有问题,我们只能期待城市设计有个保障,这就只能交给两位负责初心的老师了(笑)。另一方面就是,当我们有了一个城市设计的价值观和方法,我们真的就能做好规划。我们在人居环境的搭建方面,规划是第一关,所以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李锦生:城市设计中包括三个设计:营造设计,制度设计,推进体制的设计。对于第一个设计,我所担心的是天马星空,这一定要是可行性的。制度设计主要强调的是地方性。推进体制的设计更强调的是协调性。我锁主要讲的就是三句话:可行性营造体系设计,地方性制度体系设计和协调性推进体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