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第四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分论坛“可持续的城市支撑系统——韧性城市、海绵城市与智慧共享交通城市的讨论”专场于5月12日下午在清华同衡百人会议室如期召开。本次分论坛由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市政规划研究所+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承办,分别邀请到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织成员/副厅长/总规划师、汶川和雅安两次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组办公室副主任邱健;清控人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专务副总裁、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佟庆远;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张国华做主旨发言,其次对可持续支撑系统的构建与探索进行多媒体演示,最后来访嘉宾进行积极热烈的交流讨论。清华同衡官网、中国文化报、《城市规划》杂志社、《中国园林》杂志社、中国建设报等多家媒体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参与了本次论坛,现场座无虚席。本次分论坛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主持。
嘉宾介绍:
邱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织成员/副厅长/总规划师、汶川和雅安两次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组办公室副主任)
佟庆远(清控人居控股团有限公司专务副总裁、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张国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
袁牧(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
主题报告部分
四川两次地震(汶川、雅安)灾后重建规划组织管理的实践探索
邱建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织成员/副厅长/总规划师、汶川和雅安两次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组办公室副主任)
一、引言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汶川灾后重建的组织方式采用对口援建,是以中央政府领导下的纵向管理机制应对危机,采取“一个省援建一个县、一个市援建一个镇乡”的对口援建模式。这种方式举全国之力调配相应资源实施救援和重建,在较短的重建周期内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成效显著,但也存在投入较大、成本较高、规划建设标准高于地方实际需求而导致浪费较大等问题,比如医院等公共建筑标准太高。“5·20”芦山灾后重建在总结了汶川灾后重建组织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实行“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应对机制,尊重地方特点及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重建,并在芦山灾后重建过程中展开了系统的探索。“地方作为主体”的灾后重建规划组织管理,必须结合受灾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省、市、县、镇(乡)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职责。具体到芦山所在的整个雅安地震灾区,地处四川盆地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规划管理力量严重缺乏,规划技术人才极度匮乏,依靠灾区自身力量根本无法承担艰巨的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任务。为此,四川省探讨出以省委省政府为主题,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调集力量并“一线”指挥协调,市、县、镇(乡)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并发动受灾群众广泛参与实施的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管理机制。
二、规划组织和管理
(一)规划编制全覆盖
在“5·12”灾后重建过程中,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4类城乡规划和相应的项目设计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得以保质保量完成,其成果使整个灾后恢复重建在科学的规划设计指导下重建。规划项目包括:1.过度安置房的选址规划;2.“1+10规划”的三个专项规划;3.法定规划;4.相关专项规划,主要包括灾后恢复重建风景区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和地震遗址保护规划等。
“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中,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震后第一时间掌握灾情,及时争取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帮助与支持,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川组织了把家具有汶川地震规划经验的专家团队奔赴灾区,分别负责雅安八个全部受灾县(区)的灾后重建规划,形成了以一个国内顶级规划院为核心,多个省内规划设计单位密切协作,共同对口帮扶每个县(区)的工作集群,实现了灾区城乡规划的全覆盖。
省级层面直接组织了对于受灾严重的芦山、宝兴、天全3县和7镇(乡)、19村相关规划技术审查,并为其他灾区进行规划示范,保障规划编制质量。
(二) “漏斗式”并行管理
组织架构和应急抢险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流程
1、一个漏斗
中央、省和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各专业规划专家组组成的规划设计队伍,与灾区固有技术力量形成合力。住建部调集全国顶级城乡规划专家赴灾区参加过渡安置板房选址规划的同时,还与四川省组成“部省联合规划编制组”,集中力量编制“1+10规划”的3个关键性专项规划。
2、并行规划管理
国内外建设领域的院士、大师心系灾区,亲自担纲规划设计。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以及国内的规划、设计、结构、地震、地质等领域的专家到映秀现场充分论证,美国的贝聿铭、法国的保罗·安德鲁和我国的吴良镛、彭一刚、郑时龄、何境堂等院士、大师都亲自参与过映秀镇的建筑设计。崔恺、孟建民、庄惟敏、周恺等年轻一代建筑大师们亲自担纲了北川新县城的主要标志性建筑设计。
(三) 城乡规划总牵头
灾后重建规划指挥部
(四)规划项目实施实行“五总”架构
芦山灾后重建规划建设管理创新了建设管理“五总”模式,即规划设计总负责、建设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总管理、工程建设总督导和组织领导总指挥。“五总”模式将受灾区域整体视为规划管理对象,以重点区域总指挥机构组建统筹全局,建立定期会议制度作为各重建责任主体信息共享、协调工作的桥接平台,以完成一个“漏斗”的规划设计。
(五) 创新农房规划建设管理机制
芦山地震遇难人员均为农房倒塌造成,反映我国规划建设系统对农房管理的缺位。针对农房建设管理无法可依的问题,国家首先制定了《四川芦山地震灾后农村住房自主重建管理办法》,将农房建设纳入了政府的逐渐部门的管理范围,强制性实施抗震设防,规范了农房建设的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管理程序,打破了“城乡建设管理二元分离”体制,在全国首创将农房建设纳入政府职能部门质量监管体系和按抗震设防标准强制性实施农房重建,保证了农房的质量安全。
(六) 建立地方农房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
如《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施工技术导则》、《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构造图集》、《芦山地震农房重建设计施工图集》等技术文件和图则,灾区各地结合地方实情制定了《农房重建就弄个验收办法》。
(七) 实施农房建设技术对口支援机制
采取省内六个市对口六个重灾县开展“一市帮一重灾县”的方式,组织培训了农村建筑工匠5500余名和镇(乡)村管理干部1000名,有力保障了农房重建需要。实施逐村逐户的技术指导机制,就芦山一县就组织了华西集团200余名专家开展现场技术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将强制抗震设防要求落实到每一户,实行农房重建全过程技术监管。
(八) 引导群众公众参与灾后农房重建
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让群众参与到灾后重建的规划选址、图纸设计、工程发包、资金筹措和质量监管等环节,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投入过大、成本偏高等问题。
海绵城市政策和实践
佟庆远 清控人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专务副总裁、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一、城市水环境现状
(一) 水生态破坏
- 水的自然循环规律被干扰,径流发生变化
- 水生态系统被割裂,导致系统碎片化
- 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 水资源短缺
- 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喊渴”,特别是华北地区。
- 水源得不到涵养,地下水形成漏斗
(三) 水环境污染
- 身边看得到的水:40%的城市河道黑臭
- 地下看不见的水:60%的地下水质较差或极差
(四) 水文化消失
- 生态的“皮”不存,文化的“毛”焉附?
- 乡愁只能在诗歌和故事里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水系统的问题,并不能对等于低影响开发建设(LID),而是强调采用绿色设施以及灰色设施相结合的方法,来建设城市水系统的一种模式。它的意义在于: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 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生态环境,涵养水源,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恢复生物多样性,再现“鸟语、蝉鸣、鱼跃、蛙叫”。
- 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新、旧城区建设和改造,每年能拉动近万亿投资,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既利于当前,又惠及长远。
(一) 转变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是一种建设的模式,它并没有一个样板可参照,其目的是优化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等,实现城市水系统的全面提高。把发展理念从以需定供变成以定供需,特别是以水定产理念上来。
- 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即以水定人/地/产。
- 开发强度控制转变为以生态环境为约束条件,进行开发强度控制。
- 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
- 传统“快排”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
(二)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思路
源头减排:产汇流的形成主要集中在城市各类建筑、设施、道路等硬质下垫面,必须从此入手,尽量将径流减排问题在源头解决。
过程控制:延缓和降低径流峰值,从降低排水强度,降低市政排水设施建设的规模。
系统治理:树立“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既要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来考虑,充分利用好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绿地、湿地等天然“海绵体”的功能,充分发挥自然的力量。同时要考虑水体的“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既不能造成内涝压力,也不能截断正常径流,影响水体生态。
统筹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专业领域很多,必须统筹宗地开发、道路、园林、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建设,水体作为最终收纳体,才能保障水量和水质。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多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自然积存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滞蓄雨水;自然渗透是充分利用下垫面自然条件,提高雨水滞渗,如渗透停车场、透水路面、渗透塘、植草沟;自然净化是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土壤和微生物,净化水质,如雨水花园、生态滤池、雨水湿地等,但污水处理设施仍然是重要基础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各专业的融合,景观、规划专业擅长做空间形态,而环境、市政专业对于设施规模控制和计算、设施所要达到的效果更为精准,各个专业之间需要紧密的配合,才能实现治理效果与景观相协调。
海绵城市建设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保护原有水生态修复被破坏生态,减缓热岛效应,提高空气质量;初雨污染控制,消除黑臭,恢复地表水质;通过“以水定域、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缓解排水防涝压力、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供水、雨水及再生水利用的水质安全;恢复故事、诗歌和书本里的美景。
(三)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管控目标的确定
第一步:明确当地自然水文特征,如径流、蒸发情况;
第二步:依据当地降雨状况,绘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日降雨量关系曲线,得到设计雨强(mm/d);
第三步:因地制宜确定当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
第四步:根据规划布局,将径流总量控制转化为日降雨强度,分解确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
第五步:设计选用“渗滞蓄”等工程技术措施,落实规划控制要求;
第六步:依据采取的“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推演径流控制是否达到规划目标的要求;
第七步:设计或校核水系统,兼顾排水防涝。
(四) 构建工程技术体系——“渗、滞、蓄、净、用、排”
- 渗:源头减少径流,净化初雨污染,如绿色屋顶、透水路面、透水停车场、雨水花园。
- 滞:延缓峰现时间;
- 蓄:降低峰值流量,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如发挥自然水体作用,利用天然水系调蓄,水景与雨水调蓄相结合,利用模块式雨水调蓄设施,地下雨水调蓄池,下沉式雨水调蓄广场。
- 净: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如人工湿地自然净化,河岸生态滤池,合流制溢流(CSO)污染控制。
- 用:如雨水利用、再生水利用等缓解水资源短缺、节水减排。
- 排:利用城市竖向与人工机械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及时排水,确保安全。
值得强调的是,海绵城市建设从来都没有固定套路,需要因地制宜,结合每个城市现状进行分析,从经济、技术可行性等方面综合比较。以泰晤士河的治理黑道黑臭为例,从众多讨论方案中,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采用部分深邃加海绵城市的综合方法。
(五)途径
(六) 绩效评价
- 从水生态、水环境质量、水资源承载能力、水安全、制度建设与执行、显示度等方面明确绩效考核要求;
- 公共部分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
三、PPP模式
(一) PPP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
政府采用PPP模式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多方面优势:第一,为治理效果负责,促进产业升级。对流域治理进行打包,流域治理乙方只有一个,责任方明确。政府按照效果付费,可以不再对该流域的管网、污水处理厂、源头处理设施、河道整治工程进行协调,而是对最后的治理效果–水体水质、内涝发生情况进行监督检测。简化了政府管理的程序,并且实现对系统内各项目的协调。第二,从财政角度,鼓励用PPP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实现化解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目的。
(二) 相关政策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
- 要大力推广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获取合理回报,减轻政府公共财政举债压力,强调要通过PPP改造,将地方政府债务转化为企业债务。要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筛选适宜采取PPP模式的项目。
(三)项目分类
根据收益特征划分为:
第一类:传统特许经营类项目,该类项目的运营收益明晰,如污水处理厂、供水厂、污水垃圾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设施。
第二类:海绵城市公益类项目,该类项目没有明显的运营收益,如公园配套服务、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和住宅区雨洪控制项目。第二类一型:非政府业主的公益类项目,如与土地二级开发相关联的公益类项目,为海绵城市建设而增加住宅配套公用设施和住宅内绿地、开发区雨洪控制和资源化项目等。第二类二型:政府为直接或间接业主的公益类项目,如市政基础设施和市政绿地、公园和河道等。
(四) 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整体投资、监管有序、建立责权利统一,投资、建设与管理、运维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 以规模优势吸引保险、银行等大型机构与专业耦合型投资人进入,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 通过整体投资规范单独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流程,加强工程质量管理、降低政务的施工以及监督成本,避免腐败机会,压缩建设工程之间的协调成本和建设周期;
- 总体投资也便于资产统一归口管理,简化了资产移交和验收的工作。
(五) 整体打包的PPP模式
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无论在金融政策的刺激下,还是在建设部和环保部有关黑臭水体和排水防涝目标导向的刺激下,最后都会变成城市建设的热点。
智慧城市与智慧交通
张国华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
一、引言
当今中国,智慧城市显然在城市发展中是一个很大的热词。在中央政府方面,从中央部委到各个城市提出要搞试点城市。我们国家一共有600个城市,试点城市就超过500个。在企业方面,接触了一些搞智慧城市的企业,企业基本都说它的城市是领军智慧城市。在学术界方面,也非常关注智慧城市,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从这里可以看出:
- 工程思维,就项目论项目。
- 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
- 发展方向迷失,为了智慧而智慧。
我们要考虑,人到城市里到底是为了什么。人到城市来是为了商品的交换和思想的交流,在今天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以阿里巴巴为首的电商已经把商品交换的功能解决了。因此,未来我们的智慧城市要更注重思想的交流。也就是说在我国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解决从土地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而在这和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就是理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二、政府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一)如何从计划
经济的思维变成到市场经济的思维?
低层次的思维永远解决不了高层次的问题。计划经济是一种高度确定性的经济,它可以在战争,可以在临时救济的状态中发挥非常强大的作用。而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不确定性的经济。但不确定性意味着我们可以去冒险,不完美意味着有空间可以改进,对于冒险探索的成功就是创新。城市是创业的摇篮,创新的乐园。城市的本质是不确定的。在智慧城市规划中,规划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眼里只有确定性的,另一类是眼里有确定性的东西也有不确定性的东西并且去呵护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所说的规划的留白,往市场去探索。这一点在智慧城市发展中,政府如何给市场留白,政府如何不作为,这是更有价值的。
(二)如何打破现有行政地域的壁垒?在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城市不再是封闭的。同时在智慧城市中,如何打破各个部门的壁垒使各个部门所掌握的信息沟通互相协同合作,这不是一个制度问题而是政府的治理体系问题。
- 在条块体制下的政治激励机制中,竞争是主导,部门之间互相是对手;
- 职能配置中权利交叉,惯性思维是“争权夺利”、“推诿责任”,在权利交叉的地带,权利边界模糊,责任边界也同样模糊;
- 提高协同性不能增进本部门的收益。
(三)如何让产业在城市里更智慧的发展?智慧城市最终目标要进一步为城市产业更智慧的发展做出贡献。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不同经济制度条件,在从传统物质运输网络转变到以综合高速的物质网络和“互联网+”的虚拟互联网络,二网融合的不同组织条件下,人口的空间迁移和产业的空间变迁才是重塑我国城镇空间的基础性力量。政府不能决定企业在哪里投资,不能决定个人是否到哪个城市发展,但政府能创造和改善企业发展、个人发展的空间环境、生活环境和制度条件,让企业发展的更有竞争力,让个人生活的更幸福。
(四)对顶层设计的冷思考。“设计”被冠以“顶层”就会给人以完善,可靠虚幻的感觉。顶层设计是信息工程中行成的设计方法,适合于处理边界条件已经确定的工程性问题,属于执行层次的思想方法。对于城市的战略规划是不适用的。因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在不断的转型升级,人口在向城市间流动、聚集、分散,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边界条件是高度不确定的。而智慧城市首要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而不是“怎么做”的方法,城市选择“做什么”不是靠逻辑推理,而是靠价值评估,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有风险的判断。目标选择是战略层问题,不确定因素太多,严重的顶层设计思维是无法适应的。智慧城市需要战略规划,战略规划要处理的核心关系是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三、企业面临哪些挑战?
(一)全方位转型升级的挑战。现在主导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都是中国过去了30年成长起来的大型IT企业,实力和资源不容置疑,但是一系列丰富的商业案例都表明:上一轮竞赛的优势往往会成为下一轮竞争的负资产。智慧城市的发展涉及到理念、模式、技术的全方位的转型升级,转型过程中的首要挑战往往来自企业自身,企业在进行智慧城市发展探索中要时刻警醒自己。
(二)技术主导思维转变的挑战。目前大部分的智慧城市项目都是为了建设而建设,而未针对任何具体的城市问题过发展方针,将技术落地作为了城市发展的目的。
(三)商业模式转型的挑战。传统的商业模式如设置电子眼的利益链条,是制度、法律不健全,滋生权力寻租空间的权利经济的体现。
四、智慧交通助力智慧城市
(一)物质交通网与产业发展关系。有三个经典理论:
- 农业区位论:运输距离大小决定农业耕种形态分部;
- 工业区位论:由交通指向决定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劳动力和产业集聚带来产业偏移;
- 商业和服务业中心地理论:市场原则适合低等级中心地,行政原则适合中等级中心地,交通原则适合高等级中心地。
三个区位论说明产业与交通是有紧密联系的,但只有这个是不够的,克鲁格曼的反思告诉我们:主流经济学忽略了产业经济的空间区位,主要原因是“缺乏分析工具来严谨的思考报酬递增和垄断行竞争”。所以他提出了新的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产业集聚、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的关系。产业集聚和运输成本到底有什么关系?将定量的问题定性化后,可以看到这样的对应关系:
- 资源能源性产业:其运输成本通常会达到生产成本的30%以上,所以它希望低成本的运输方式,也就是货运铁路和水路,因此我国钢铁重化工的产业布局通常都是沿海沿江或沿着铁路货运枢纽布局。
- 资本密集型产业:它要求以产品为代表的资本能在市场上快速流通,能实现这种运输的就是公路运输,所以经济开发区、各种园区都是沿着公路布局的。
- 信息密集型产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消费型服务业,以及以IT为代表的实效性比较高的IT制造业。这类产业希望加强信息的快速流通,所以这类产业在交通上的布局是航天和高铁。
产业从传统经济到新经济的变化带来了新问题的思考。传统经济的预测模型都是线性模型,而今天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后基础设施的共享匹配等带来了极大的报酬递增并在空间上带来了垄断行的竞争。这和传统经济学是不一样的,一旦产业在空间上集聚这个增长是指数型的增长。这个变化可以用来解决需求预测问题。因此未来要以产业为核心,识别产业种类配置相应的交通网络。
(二)虚拟的互联网与产业发展。这次互联网被成为真正的革命。提到革命不得不提第一次工业革命,它实现了分工上的突破,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因此市场经济制度学的关键词是:分工、交易、信用、定价。互联网+在交易,信用和定价上实现了质的突破,交易打破了时间空间信息不对称的限制;用户评价系统创造了低成本高效的约束方式、服务质量的信用体系;通过大数据技术,结合用户实时需求和天气等因素定价,实现了定价机制的突破,更高效的实现了市场供求平衡。
在未来的发展中,凡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行业都将被互联网打击;凡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环节都将被互联网颠覆;凡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既得利益都将被互联网清剿。在当今中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城市社会的方法是什么?是这次的互联网+。因此,有什么样的经济学、智慧城市的理论指导,将决定走什么样的道路。
同时在大数据这一端上要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是理念的转型,其次是“往上看和向下看”。往下看首先看到的是数据和信息,但仅仅有数据和信息只是作为点,点和点构成的网络结构形成了知识,知识往上升形成理念,理念再形成理论,理论再向上就形成了哲学。因此在未来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和产业转型发展中要处理好数据,知识,理念,理论,哲学这五个维度的问题。
政府在利用大数据方面,从人口交通产业都会有巨大的帮助。
同时企业利用大数据发现商业机遇进行产业升级,跨界合作创新都是有很大的空间。
(三)未来智慧的交通解决方案: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空间组织效率,创新的政企合作模式。通过政企合作,整合交通出行信息整合,构造信息平台。互联网+交通,实现交互式,实时提供服务信息。结合不同需求,提供交通服务,实现空间和产业组织的高效率。提供高效服务,实现高品质出行。这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要将交通网和互联网二者融合,将生产生活生产空间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这三个要素一起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
互动与交流
Q:我想请教下张国华,共享型交通服务系统,例如嘀嘀打车UBER,您认为新的形势下,我们需要做出什么应对?
A(张国华):因为我们城市本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有很大的交易成本。传统出租服务等并不优秀。但是新的打车APP方便了个体人群使用。公交支撑城市主要出行方式,但是不可能为每个人设计道路目的地,平均出行速度过慢。如何能让公交集团的资源与社会资源对接。我们对优步的开通,反映了中国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如何从熟人社会农业社会转型到新型现代化社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考虑支点,互联网➕与智慧城市的结合,是我们积极应对的方式。
Q(邱建):为何北川异地重建?其他地方原地重建。
A:核心,安全第一。第二,故土难离,利益纠葛。汶川没有搬,主要在于,地质原因可行,但是功能要改变,规模要缩减,水磨镇等改变功能成教育旅游。青川也是原地重建。茂县,没地方搬,第一要素是安全,第二要素是当地群众的心理感受。
Q:张国华,怎么对既有的大数据处理?如何看待大数据对现在的或者是中长期的数据的应用?
A:数学本来是经济学的工具,结果主导了经济学。不可让数据主导你。
Q:对于落后地区农村的建设有什么看法
A:农村民间的房屋建设需要农村的工匠的建设,社会发展造成泥瓦匠这些职业流失,农村内部危旧房改造,旧居的留存,有利于农村的文化保留。千城一面不容忽视
Q:城乡二元结构,对于新型城镇化如何向发达国家逐步前进,对于即将城镇化和将要城镇化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什么好的方法?
A:国外更加关注修建环境,国内何时能取消户籍制度。城镇化的过程是要城乡一起考虑,更多考虑的是农村。房山的规划,农村与土地如果不建立产权明确,就无法进一步发展。抛开规划设计,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城市?有历史故事记忆、有干净舒适的物质条件、有舒服的服务设施,归结起来就是有人文生态优秀的服务。城市的边缘设计规划,务实,切实的工作。工业化的问题被高估了,城镇化被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