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于5月28日、29日在北京林业大学如期举行,由北京林业大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林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杂志社承办。本次高峰论坛主题为风景园林的价值与保护,讲坛到会人数500余人,参会人员涵盖了园林行业教育、科研、实践及行业媒体代表。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7位业内一流专家学者、设计师,结合自身所研究领域,共同探讨了风景园林价值与保护的内涵和外延,提出风景园林保护实践中所面临的困惑以及区域保护的案例,达成了多项共识、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和意见。
在全球化背景的视野下,中国风景园林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风景园林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也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学科。在这个交流平台,大家一同探讨风景园林的价值与保护,积累一定的行业前沿技术、理论与思想,对风景园林价值有更全面的理解,对风景园林有更细心的保护,形成正能量的行业发展趋势,以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
苦甜瓜——美国奥本大学风景园林系荣誉教授约翰·威廉姆斯
Bitter Melon
在演讲之初,约翰教授向大家复述了这样一段对话:曾与北林共同探索小城镇村庄时,问道李雄院长:“最美的村庄是哪一个?”李雄院长答道:“下一个”。
演讲中首先介绍了美国加州的地理地貌、特殊地貌。并且强调美国非常依赖水流灌溉这一技术要点,以中央山谷为例。它在美国的地位十分显著该地。它是世界上最丰产的农业区之一,美国所消耗的行栽作物中有三分之一来自该地。它的存在就像跳动的器官一样。萨克拉门托河与圣华金河在此交互形成神秘的三角洲,这一洪乏区正面临严重的环境压力。
在十九世纪末太平洋大铁路建成后,不少华人移民在三角洲地区定居务农。三角洲地区是一个持续处于洪灾危险中的多水景观。华人建造了独特而优美的聚落,这些聚落的城镇形态将建造者对实现民族团结和抵御种族歧视的需求完美结合。另一方面,约翰在演讲中通过照片向大家展示了中国劳工通过耕作改变了景观以及中国创造了密布的街区景象。其中加州的洛克小镇是唯一一座保留至今的城镇,它见证了华人社群的文化弹性和优美乡土设计的延续。
从始至终,约翰都在强调关注历史的重要性,这也恰好呼应了他演讲的主题“苦甜瓜”。只有更好的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关注当下。没有过去,我们又怎么知道自己是谁呢?
深化植物景观设计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园林院苏雪痕教授
Deepen Research of Planting Design
先生指出建造园林应遵循“师法自然”的园林并说到:“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园林人,我们的责任更重大,其中主要靠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设计指导思想:
- 人类不重视植物将要自己毁灭自己,只有重视植物才能自己拯救自己。
- 不懂植物景观设计的作品是不能被信任的作品。
- 没有量就没有美。
- 植物景观设计在一开始方案制定时就应该作为整体而介入。
植物景观设计指导思想的4个评判标准分别为:科学性设计、艺术性设计、文化性设计、实用性设计”。
科学性设计:
- 岩石、土壤、植物的关系
- 植物耐荫性的量化研究
- 植物对污水中不同有害物质吸收及去污能力的研究
- 湿地植物食物链、生物链、湿地生态系统营建的研究
较准确地了解植物耐荫性就为设计科学性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进而增加了风景园林中单位面积绿量,大大提高植物景观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符合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
艺术性设计:
主要以竹园为例近一步讲述,并讲述了我国的竹文化
- 多样统一
- 韵律
- 均衡
- 强调
文化性设计:
- 中国古典“比德”“比兴”——竹、梅
- 寺庙园林(香港南莲池园等)
- 情侣路
- 汉遗址公园
实用性设计:
- 空间
- 生态效益、提高单位面积绿量
- 园艺治疗
(重新)塑造景观——中国的人类干预景观遗产——德国景观规划和景观生态学顾问 约翰内斯·穆勒
(Re-)Shaping the Landscape-the Legacy of Human Interference with the Landscape in China
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其导向地球特征形态的所有影响和相互依赖性,代表了地球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景观可以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在人的干预(通常是农民与农业)下达到了可以被定义为文化景观的程度。教授举了中国梯田景观的例子,梯田景观是人类干预自然景观的一个最典型的案例,人们通过降低土地的梯度从而达到降低土壤流失的效果,使得自然土地更容易被耕作。还举了水稻耕作的例子,水稻耕种需要非常精准的灌溉控制,这就必须需要人工干预的措施从而实现水稻的灌溉和水稻的种植,石灰岩构成的灰岩盆地是空心的而且是没有地表径流,所以自然地貌必须加以人工的改变,河道经过改向将多余的水排到自然的沉洞中。
在这些案例中没有科学家也没有工程师,是农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掌握种植的规律,控制生态的结果。人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作为主要的生态因素,造就了农业生态景观。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文化景观,尤其是在中国,是经过90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在自然与人的相互影响中,一步步改变、影响或适应了某些生态要素。因此,造成的文化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在悠久历史中的相互关系。农耕不可能不包含定居点,因此除了土地利用系统,定义的文化景观还应包括乡村和建筑。乡村的出现代表着土地利用的需求,中国的村落具有他自己独特的魅力,中国村落狭窄的街道,非常紧密的农舍分布,中心辐射性的景观框架都构成了中国村落自己的独特性。另一个方面,建筑的材料也能反映中国地域文化的特色,中国东部民居主要的建筑材料是砖块,而且建筑通常是一层,而西南部主要的建筑材料是木材,通常是三层,这就和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当地材料的差异化相关。这些都能代表人工干预自然景观的背后是文化的根基。
最重要的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文化景观作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果,代表了一种内在的审美价值。经由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的转变,不应该被认为对是自然或自然景观的破坏,而应该理解为对景观的塑造(重塑)。文化景观在21世纪的发展可能性包括了对土地使用的强化,抑或是完全的放弃,这取决于农业的可持续性。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师,我们的任务是向公众宣传,文化景观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文化景观是必须值得保护的。
当代语境下的巴渝地区传统景园林景观的价值研究——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 杜春兰教授
A Study on Value of Traditional Landscape in Bayu Area in Contemporary Context
巴蜀园林 忽视与关注
长期以来,中国对古典园林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北方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和岭南园林,而相对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园林。而巴蜀园林由于自身的独特价值,一方面被忽视,一方面越来越受到文化领域的关注。西南地区的园林景观,在当代语境下的景观价值,以及学术意义上的景观价值以外,它在社会问题或者文化现象能够引发什么思考?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研究。
我们的研究内容包括巴渝传统园林的景观类型、特征、分布、形成机理。可能这些文字有些拗口,到底巴渝传统园林景观是传统园林还是景观呢?其实在古代,很难有一个界限去界定这两者,尤其在巴渝地区,由于它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往往并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园子,而是借助借助江山崖壁,水天一色自成一体,外向型和内向型很难去界定。
梳理和提炼之后,我们认为巴渝园林有以下几个价值,即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学术价值
研究范围和对象
古巴蜀地区,与秦楚庸毗邻,巴与蜀由垫江涪陵分割。阆中一片古称为巴,巴与蜀在历史上一直合合分分。巴,代表蛇。“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途倒戈。”可以看出巴人勇武,而且战场上并不是只有厮杀,还要先歌舞,再冲锋。另外巴国引山水为名,大山大水,性情粗犷。考古发现,巴国的古地,所有的城池都没有城墙,而是以木篱象征性地作为城墙,这是因为古巴人不屑于做城墙,认为自己的力量可以捍卫自己的城池,这也可以看出他们勇武的性格。为什么打仗的时候,他们会载歌载舞呢?因为巴地最早盛行“巫“文化、巫术、道术的盛行成就了之后的勇和武,所以我们可以将巴渝文化的本源总结概括为“巫”“道”“勇”“武”。基于这四个字,再来看古巴国和古蜀国的一些区别,就不难理解为何两地在地理上距离很近,但两地的人们却在性格、文化上大相径庭。
蜀人尚文,巴人尚武。对于传统巴蜀园林的研究长期以来集中在蜀地,却忽略了对巴渝地区文化的研究,其实尚武的巴人也有丰富而独特的丰富文化。
现在的重庆地图,和古代的巴国基本接近,长江由东至西穿过,我们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着长江和嘉陵江进行的。三峡库区,在重庆市境内有九县六区一个直辖市。从将近开始沿长江而下的临江区县为我们的研究范围,基本和三峡库区的范围相重合。
可以看出园林分布特点为宅院、祠庙、寺庙,寺庙类型最多,长寿和重庆主城区分布较为集中。
园林特征
独特的山水形胜关系。巴渝园林的山水格局,大多是像这样的绝壁断崖。
真山真水的园林环境。园林基本上都是与真山真水相融合,而不是以传统意义上的“园子”的形式存在。所以一些园林的范围是很难界定的,甚至有时整座山都可以作为某个园林的一部分。
自然与日常生活交织的滨水公共空间。水码头是长江三峡地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人们往往都会因水而居,在这里这个现象尤为突出,人们在水码头这样的空间里,进行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的交流。水码头的空间层次是因循就势的,通过对水码头空间形式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园林的选址策略。图中的石宝寨,选址巧妙利用了玉印山与长江的空间关系和自然地形,通过视线的转折、依山靠水的半边街布局形式、垂直等高线的建筑和街道布局形式,纵横向顺应地形。不仅在立面上,塔身与山体巧妙得穿插在一起,在山顶,最高的三层塔身又与山顶塔后的院落具有一定的空间关系。可以看出独特的山形地貌对于这里的园林选址的影响。
依山靠水的半边街布局形式。半边街也是巴渝地区所特有的,因为房子另一面不是临着绝壁就是临着大江,所以只能使用这种狭窄到几乎只能过人的半边街形式,街的两边各有建筑物。
垂直等高线的建筑和街道布局形式。由于地形特征,建筑物往往会像这样竖向分布,即便在今天也是如此和其他地区需要专门设立很多人行道不同,这里的人和车的分流因为这种布局形式而自然发生。
- 堆石。和江南园林的叠石不同,巴渝园林往往使用这样的巨石与建筑、亭、桥、石碑和诗词题刻等相结合,石头可以直接作为建筑或构筑物的基底。石绳桥就是自然与石材的结合,也是巴渝园林所独有的景观元素。
- 理水。景观似乎随江水顺流而下,给人动态的感觉,而且这种动态的感觉和坐在园子里单纯地去看水景是截然不同的。凿池引泉、利用瀑布也是一大特点,自然的泉水和瀑布为人所用,水体的高差所带来的也是一种动态的美感。
- 植物。独特的根抱石景观。植物能够以根缠绕山石,有着天然的固坡作用
- 建筑。建筑与山水关系的和谐共融。吊脚建筑依山修建,结构材料也是取之于山间的树木,轻巧的结构却能带来大的空间。
- 题咏。以咏山川水泽、尚武精神以及保家卫国的内容为主,这也和江南园林以咏自然现象、体现心境的内容有很大区别
社会价值
万州、云阳、大昌都是因为三峡水库修建而搬迁的新移民城镇。万州的新城已不见了老城的的水码头,不见了依山傍水的建筑,而变成了江上平川。因为大坝的修建导致了水位的上升,过去的万州已被淹没大半安。云阳不见了亲切怡人的街道空间,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其他地区随处可见的小区住宅。大昌古镇解放里舍热气腾腾的烟火味道,也随着石板路变成了混凝土而消失殆尽。整齐划一的街景取代了老镇狭窄的街道、凌乱的布局,人们看似安居了,但安居不代表乐业,三峡移民城镇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土地政策、人口政策都卓有成效,但是新镇却未能给移民们心中的家的感觉,心理认同感存在缺陷,乐业的问题成了移民生活中困惑的问题。作为风景园林师,对寻找“原乡情节”“恋地性”的途径的探寻和对象的切入的探求也即是对希望的探求。
在气候变化时代保护文化景观——美国俄勒冈大学 罗伯特•梅尼克教授
Protecting Cultural Landscapes in the Era of Climate Change
我们是和国家土地文化景观研究组以及国家公园局共同合作,长期研究气候变化对国家公园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不管是否是因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全球范围内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正在见证文化景观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对其历史状况甚或是存续造成威胁。虽然文化景观学者和从业者无法阻止或改变气候变化,我们可以探索如何减轻其对于宝贵景观之影响的方法和工具。罗伯特•梅尼克教授介绍美国国家公园的现有研究状况,特别关注那些将环境科学知识与文化景观分析管理相互融合的新工具,目的是了解气候变化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识别景观受主要气候变量影响的可能性。
那些可能增加景观稳定性的潜在干预活动也将得到讨论。接下来又一一讲述了确定文化景观特征的优先顺序;识别气候变量及历史因素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理解景观之气候接触度、敏感度、适应能力和脆弱性以更好规划其弹性和未来。加州红木国家公园、加州死谷国家公园、夏威夷Pu’ukoholaHeiau国家历史遗址、华盛顿州北瀑布国家公园、加州Eugene O’Neill国家历史遗址、爱德华州Nez Perce国家历史公园的案例来说明景观的生态和文化具有多样性,他们的演变历史是研究气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最好的佐证,并且也通过这些案例的历史照片的收集以及对这些公园文化景观变化演变的记录,得到了可以减轻气候变化对景观造成影响以及预测未来景观变化趋势的工具。
我们去保护文化景观,我们是不可预测未来的,科学有效的工具能帮助我们提高气候变化对景观影响的概率,评估文化景观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从而不断增强对文化景观的保护力。
圆桌讨论:
李雄:今天上午我们,我们的6位嘉宾就风景园林的价值与保护做了精彩的演讲,感谢他们带来的报告。那么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有些关心的事情需要考虑一下,时间关系呢,我就不一一提问了,能代表大家的就代表大家,代表不了大家的,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
Q1:首先呢,约翰·威廉姆斯教授讲述了加州的景观变迁的过程,华人居住对街区的影响成分,我特别想问一下,加州华人的居住方式跟国内中国人的居住方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想问一下他们的关联性和本土的原真性,以及有哪些差距……
约翰·威廉姆斯: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我想让同事帮我回答,因为我主要研究的是加州华人街区的变迁,但我没有把加州的华人跟中国大陆的进行比较。我发现最有趣的是加州的华人建设的村落的建筑肌理跟美国本土的建筑肌理有很大的不同,可能是加州华人把从中国带去的文化与当地进行了一定的结合的结果。这里面肯定是有差异的,但是我没有去细究其与中国本土的关联。这样的回答可以吗?
李雄:我们今天的主题是风景园林的文化性景观,主要重点是文化背景这一块,城镇建设的诸多方式中怎么去与文化结合。苏教授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关于植物方面的,也向我们提了非常高的要求,认识600种1000种植物包括拉丁名这样的几乎让人绝望的要求。但是文化景观是最近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像苏教授所说的,文物方面,不仅仅是古树名木的挂牌,而要从文化景观的视角,我们园林植物和植物资源的角度对文化有哪些贡献?
苏雪痕:中国植物文化丰富,所以我就说我们要去了解中国特色植物文化。因为平时咨询我的人比较多,有一次去西安。他们要考察汉代的遗址公园。因为遗址啊,城墙啊,都被埋在了地下,那么怎么表现遗址公园?我给他们提了三条线:
- 在汉唐时,植物是有阶级性的:比如说皇帝用松,诸侯用柏,丞相官员用槐树、栾树,百姓用杨柳。
- 丝绸之路用柘树。寺用栓皮栎、麻栎等等。
- 张骞:西域引进了很多东西,韭菜、香菜、蒜。
有个设计院向我咨询珠海滨江大道的情侣路怎么表现,其实非常好表现。中国文化太多了,哪些树代表帅哥、美女?外国人通常用月季表示爱情,中国古人用芍药示爱,刚开始谈恋爱时羞羞答答的;热恋时用相思树,结婚成家,到生孩子又有不同的树表现。这样一边走一边看树上挂的说明,科普完了,路也逛完了。
李雄:谢谢苏教授,还是念念不忘没讲完的那条情侣路,传统文化景观的角度思考,我们中国的植物景观能做什么事情。我们现在做的远远不够,只是把古树名木分成一二三级挂牌,那就是有文化吗,我觉得这个太浅薄了。我希望大家去思考传统文化方面的问题,也能够积极地跟老师交流。第三个发言的约翰内斯·穆勒教授,给大家带来了非常好的文化景观的阐述。从地形、人类改造梯田的视角、灌溉的视角,建筑材料,甚至堆肥什么的方方面面的不同视角阐述了文化景观形成的过程。我觉得非常精彩,而且是拿中国的案例。我比较有兴趣的问题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在中国村庄城镇化的过程中,通常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是——“住在村里的人特别想改变,不在村里的人就不想他们改变”。这是个很大的矛盾,我想听听约翰内斯·穆勒教授的想法。另外一个呢,他之前放了很陡的地貌环境,我想就“25度以上坡度的梯田要退耕还林”这条很大的国策问一下他的看法。
约翰内斯·穆勒教授:我想阐述一下,文化景观是人类和景观之间的呼应,所以我们很难划一道线,我们不该绝对的把这一块景观放弃掉(退耕还林),而集中造林,我们对每一个地块都要因地制宜,我们要合适的利用,不要破坏。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既保留经管的特点,同时又结合文化,既不破坏历史,也不破坏生态的平衡点。这是复杂的议题,特别是在经济的大环境下。在欧洲也有这样的情况。城市化很快,有很多人农村居民移居城镇,农村景观被忽视掉了。这是个任重道远的理念,一方面要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能为农民带来必需品;一方面发展现代化,一方面保留村庄的活力。
李雄:谢谢。现在城市已经被建筑师、城市规划师、风景园林师毁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又把手伸向了村镇。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以文化高度的意识来重视乡村景观的建设。同时,我们不能过度关爱,以我们的思维去替代乡村人的思维。我们要专注,要发现,但是我们手不能伸得太长。所以大家做乡村保护的时候,拜托大家一定要手下留情。我们问杜老师,第一个问题,杜老师上来就讲巴蜀,八百里巴蜀文化,一会儿开讲园林的时候呢,就变成了巴渝,是因为重庆大学在重庆,就把巴蜀篡改成巴渝了吗?
杜春兰:肯定是巴蜀。巴蜀是一个统称。因为今天只有三十分钟时间,我如果讲巴蜀肯定什么都讲不清楚,巴渝也讲不清楚。其实我们对蜀地的研究比较多,今天就没有给大家汇报了。更多是把关注点聚焦到巴渝这一块,以前很少被人关注的区域,大家都觉得这一块善武,好勇,文化的东西少一点。其实今天给大家汇报的只是课题的开始,并不是阶段成果或者最终成果,以后随着我们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多的探讨、交流。
李雄:特别好的思路,研究方法。建筑、历史角度,从大的视角诠释了自然、人工的体系,我觉得很好,也期待有更多的交流,有更多的机会、更长的时间请杜院长讲巴蜀园林。罗伯特·梅尼克给大家带来了关于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的精彩的报告。美国国家公园NPS体系健全,但是对文化景观的认识是与时俱进。我想知道NPS的管理体系中对文化景观如何逐渐的重视?是在分类上,比如说National park,national monument,对文化景观的历史的推进有新的分类或者新的保护措施吗?
罗伯特·梅尼克:非常感谢刚刚的问题,我们一直在研究文化景观,我觉得确认文化景观,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重要,哪些方面重要,主要了解这跟人类活动的关系。
李雄:后面还有三个提问机会给大家。
Q1:价值与保护,当地文化越来越多的收到了海外的影响,我认为它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特征了。设计师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何避免全球化将景观也同化掉?他们在设计本土的风景园林的时候可能会忽略本土文化的东西,我想了解一下设计师在保护当地的文化景观时,如何防止当地的文化消亡?遇到哪些方面的困难?
杜春兰:我先开始,再传给大家。
最好的保护文化景观的方式是对大众的较好的教育。可能需要从小培养保护文化的观念,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要耐心的经历,世界是需要变化的,文化景观是会发生变化的,我们不能阻挠文化景观的进程。对于风景园林的使用,在经济上也是合理的。因此我们会有一些困难。还有经济本身的影响。风景园林具有文化性,在我们中国也要考虑它的民族性。我们要在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要考虑它的经济使用,一方面要考虑整个风景园林基础结构的保护。目前来讲,在任何国家都会有这样的问题,中国,文化景观的担忧。一到两代以前,欧洲也遇到这些问题。可持续性的意义不仅在于城市,也在于乡村。
李雄:两个方面,风景园林具有文化性。不管世界变化多快,我们要保持中国特色和民族性。
Q2:NPS对于缓解气候变化方面的措施。
罗伯特·梅尼克:我们风景园林所做的只能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抵消,但是并不能人为的阻拦气候的变化、海平面的上升。我的观点是在某个时间,我们需要对文化景观进行记录、理解它,然后看着它消失。我甚至没有觉得有必要对所有文化景观进行保护。
Q3:约翰·威廉姆斯教授,我非常喜欢你的演讲苦甜瓜。我认为农村地区的风景园林,怎么在过去与现在找到平衡,怎么保护乡土景观?事实上很多古老的做法并不适合当下。保护工作和创新工作怎么平衡?
约翰·威廉姆斯: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让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在做的各位,因为我代表着过去,你们代表着未来。我相信通过你们的教育,并且一定会对价值、文化以至于对你们自己有更深的理解,然后将能够决定我们需要保护哪些,我们要选择抛弃什么,然后将这种内省。我相信你们都会变成优秀的景观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