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2016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28日下午)

by , , , and Aug 02, 2016

2016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于5月28日、29日在北京林业大学如期举行,由北京林业大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林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杂志社承办。本次高峰论坛主题为风景园林的价值与保护,讲坛到会人数500余人,参会人员涵盖了园林行业教育、科研、实践及行业媒体代表。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7位业内一流专家学者、设计师,结合自身所研究领域,共同探讨了风景园林价值与保护的内涵和外延,提出风景园林保护实践中所面临的困惑以及区域保护的案例,达成了多项共识、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本文为28日下午的会议部分。

2016-world-la-summit-forum 1

 

圩田景观:荷兰低地的风景园林——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 斯塔芬·乃豪斯教师

Polderscapes: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The Dutch Lowlands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2)

荷兰的农业景观有区别与不同地区的特殊之处,在于一是荷兰的风车景观,二是荷兰低地主要由圩田组成,圩田内水位人工控制使人们可以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人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丰富的圩田景观。这两种景观都需要人类去控制,通过人类智慧的不断干预达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土地景观是动态的,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去回应景观的变化,要去通过数据支撑的研究,更好的了解文化景观的内涵。圩田丰富的多样性源于土壤的差异、水和土地的动态性和人类的干预。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3)

圩田景观是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产品。它代表着文化,经济,社会各种不同力量交织在一起,互相加强互相作用,代表着文化生产的过程和人类历史的演变。斯塔芬·乃豪斯从风景园林的角度系统探索荷兰圩田景观在形式方面的财富并加以可视化。圩田不仅作为水力现象也为空间结构和文化表达:圩田景观可以被看到和被体验,并成为荷兰文化的表达。通过对圩田景观形态的探寻,荷兰低地的场所精神可以被解读出来以便获取隐藏其中的信息和设计知识,并作为进一步发展的线索。

在这个研究中,景观设计师收集所有圩田的相关数据,然后通过系统分析和制图进行分析分两步揭示关联性和多样性。首先,调查所有的圩田并数字化,形成了荷兰第一份系统的圩区图集。GIS的使用不仅保证了工作的精确性,而且它能够把信息链接到地图上,把它变成一个空间数据库。第二,圩区作为低地的基本景观单元,进一步加以探讨。

文化是代理,自然是介质,文化景观是结果。对莱茵河畔的景观进行形态分析,不同圩田类型(湖床圩田,河圩区,滩涂圩田和泥炭圩田)的特征得以列举和类型化的解释。由于城镇化的进程造成了现在圩田的外轮廓变得模糊不清晰,这样就阻碍了景观数据化的进展,景观设计师通过追溯圩田历史的照片,从而获得圩田的演变进程。这种分析使空间设计学科触及到目前为止一直只在历史地理方面讨论的圩田景观,并对其保护与改造提供了线索。

 

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林菁

The Valu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scape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4)

如今,我们可以发现,城市越来越趋同,以往的历史的痕迹,包括自然的脉络,在城市中几乎已经无法找寻。而现在这种无视自然脉络、无视文化差异性的规划的手法伸向广大的乡村地区,对我们中国的景观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我希望能借这个机会,能让更多人关注这个问题,在我们日后的工作中,能用更加正确的方式和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

乡村景观的产生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5)

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球表面的景观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当人类出现之后,早期人类是依靠采集食物生存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后来就不得不去种植作物、驯养动物来获得更多的食物,这样就产生了农业的景观,农业也是人类改变大地、大规模改变自然的开始,随着人类农业的发展,就形成了农业景观和人类居住景观所形成的人类栖息地的景观。后来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些定居点就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财富,就发展变成了城市,工业革命之后的城市,发展成为了人类社会文明和财富的聚集点,产生了独特的景观。虽然自然景观、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产生的时间有先后,但是今天共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景观。

乡村景观的价值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6)

乡村景观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当中,人类为了生存的目的,对土地等自然景观加以利用,形成的生产和居住的景观。乡村景观是一种动态的景观,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构成了一个国家国土景观的大部分。世界各地不同的乡村景观,代表了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乡村景观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和乡村景观有关的条目就有六十多种。

影响乡村景观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具体来说,就是气候、地理、水文、经济类型、生产方式、文化类型、历史变迁和宗教信仰等因素。中国由于幅员辽阔,地形的变化、自然条件非常多样,同时又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类型也是非常多样,这两种多样性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自然环境、农业景观、聚落景观。这三种景观紧密融合,形成了我们所见的乡村景观的外貌。从自然环境来看,地形、植被和水系构成了整个自然环境的形态,同时也构成了乡村景观的本体,对乡村景观整体的产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农业景观的外貌表现为作物、农田和灌溉系统,这些反映了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的技术等等。聚落景观的外貌表现为聚落选址、聚落布局和建筑形式,反映出气候、资源以及文化传统。

乡村景观不仅在视觉上产生美好的效果,带来美的感受,同时还有着文化的内涵。太湖流域是长江和钱塘江两条河携带的泥沙所构成的冲击平原。这里气候温暖、非常湿润。但是由于地势低洼,容易受到洪水的侵害。这个地区也是一个低地地区,需要水利措施来维持生产和生活。圩田也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圩田即是在低洼地区围上堤坝,使得内部可以免于水患能够用于耕种。这是台湖地区的圩田景观,修筑堤坝的时候,泥土是就近挖掘的,所以修成堤坝的同时,堤坝之间的运河也就修成了,所以运河也是构成了太湖地区密集的水网,所以这些运河不仅是排洪的通道,同时也是当地重要的交通网络。堤坝的位置地势较高,交通比较方便,所以建筑在堤坝上修筑,所以形成了沿着运河的线状聚落系统。圩田水网加上线状的村庄系统,就构成了我们所熟悉的江南水乡的乡村景观。这样的一种景观实际上表现了一种人和水相互作用的关系。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7)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很多类似于这样的低洼的沼泽地带,那里的人们都是需要采取围垦来获取田地维持生活,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在江苏的兴化,就是直接在低洼地挖土堆高,形成很多小块的高于水面的土地,叫做垛田。在安徽当涂,很多土地是在原来古代丹阳湖湖面的基础上围垦来获得的,本来也是由一些小的圩田构成,后来又修筑了长的堤坝,将小的圩田联合成大的圩田,即是联圩。可以看出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圩田,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的历史,小块的垛田是可以靠村民个体的力量来围垦建设,太湖地区吴江的圩田则是依靠村落或者宗族的集体力量来建设的,而像联圩这种大尺度的建设,背后肯定有地方政府的主导,所以这三者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完全不同的,也就能够反映出三个地区当时的经济文化以及宗族力量、当地政府社会动员能力的不同,所以乡村景观包含了很多深层次的内容。

安徽宏村和浙江芙蓉村在自然环境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水系发达、气候温暖、森林繁茂的江南丘陵地区,而且文化传统非常深厚,尤其是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两个村落都经过良好的规划,在村落整体结构上反映了宗族为纽带的力量,在乡村规划建设以及管理过程中起到的强大作用。与上述两个村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位于成都平原的林盘景观,成都平原的乡村景观比较独特,都是小块的组团,周围遍布茂密的树林,村落散布在广阔的田野上,林盘的尺度非常小,内部的建筑院落的分布松散随意,这样的景观反映了当地相对松散的乡村景观结构。这样的结构,与这里乡村景观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关系,在17世纪,这里由于经常战乱,所以人口稀少、土地荒芜,清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移居至此,移民彼此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只是在政府拨给的土地上随意定居下来,宗族血脉关系弱,所以形成了小团形式的民居点。所以乡村景观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我们通过乡村景观可以了解到一个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8)

中国乡村景观的危机

1.城市化。快速的城市化使得城市迅速扩张,城市周围的乡村被侵蚀,甚至农业用地也被侵占,乡村景观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并且在未被侵蚀的地区,也是受到了城市化的影响。这是太湖流域在1986到2006年城市化的状况,如今到了2016年,太湖流域的城市可以说一个挨着一个,基本上已经很不能看到太多乡村景观的踪影。同里古镇周围过去是乡村农田的景观,今天可以看到城市已经将古镇完全包围在中间。虽然国家的一些政策要求一些农田必须得到保留,但是农田对于当地的经济利益已经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这些农田或是荒芜,或是作为为周边城市化地区提供苗木的苗圃,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太湖流域的传统乡村景观是中国最具有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乡村景观之一,但也是中国消失最快的区域之一。

2.乡村的空心化。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大量的乡村人口移往城市,乡村家庭结构破碎社会结构瓦解为乡村带来极大危机。乡村的精英人口流失导致传统的农耕技能以及传统手工艺无人继承,文化和社会面临诸多问题。河北的蔚县,历史上处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界处,故而总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明朝时期修筑了很多堡垒来驻军和保卫当地的村庄。几百个夯土的堡垒,散布在田野中,形成独特的乡村景观。如今它和所有的乡村一样,人口凋零、房倒屋塌、土地荒芜。可见乡村人口的流失对乡村景观带来的是非常巨大的威胁。

3.乡村现代化。乡村景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与自然相和谐,体现出一种田园牧歌的诗意。但另一方面乡村卫生条件、居住环境、居住建筑质量都比较差,缺乏公共服务、缺乏市政基础设施,不能提供现代人所向往的高水准生活。当村民经济收入提高之后,必然会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村民的追求、政府指导下的“新农村”,都无疑是直接将城市建设的方式完全复制到乡村中,实际上对乡村的景观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所以乡村现代化发展必须通过区别于城市的独特路径。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9)

4.乡村工业化。近些年,乡村的土地和人力资源较为廉价,所以很多城市工业向乡村转移,一些乡村靠近原料产地,一些工矿企业也会在此建设。工厂改变了乡村的景观的同时也带来很大问题。村落被工厂包围、乡村缺乏监管,位于乡村的企业任意排放污染物,造成乡村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不仅破坏乡村的生态平衡,也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甚至出现了“癌症村”。

5.乡村旅游的资本化。近年来,尤其是一些乡村景观比较优美、传统村落保存的较好、有着独特文化特色的村落,受到资本的青睐。这些旅游资本被专门的人员进行设计、包装以及推广从而吸引大量游客到来。表面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却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贵州西江苗寨,拥有独特的宗教、文化、舞蹈、建筑等等,还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优美的农业景观,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08年旅游资本投入后,河道被取直、渠化,在河边的农田大兴土木,建造了大量广场、表演舞台和仿照当地民居的建筑,形成了一个AAAAA级的旅游景区,实际上对当地的乡村景观造成很大破坏。绍兴禹陵村,传说是大禹的后代为其守灵,在此居住形成的村子,虽然所谓的四千年历史无从考证,但这里至少也是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五年前一个酒店集团投资买下了这个村子,村民全部迁移、建筑全部拆除之后,酒店请设计师重新设计了一个全新的AAAAA级的度假村,一个真实的乡村被虚伪豪华的假乡村所取代。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景观反映了一种人和自然的共存关系,是借由人工系统对原有自然系统的改变,但这个人工系统必须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如果造成生态的退化,则应该进行调整。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11)

1.环境的可持续。黄土高原地区历史上也曾经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由于战乱以及几千年来经济的开发,植被完全被破坏之后,形成了如今千丘万壑的黄土景观。当地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难,在沟底水源能够灌溉的地方不足这里田地的十分之一,大部分农田都是在黄土塬顶上进行开垦。大量开垦的梯田,一方面早就了壮观的梯田景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土流失,这些田地的收益也非常低。独特的窑洞建筑与大量的梯田构成了这里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但是田地越开垦,资源越少,这里的人们也就越穷。于是政府倡导在谷地中修筑堤坝的方式,将流失的水土截留在谷地当中,如此一方面减少了流入黄河的泥沙,另一方面形成了水利条件比较优越的新的田地,这些田地的粮食产量更是达到了山上梯田的五倍以上,梯田便可以自然而然地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得到显著的提高。这样经济和生态都在等到改善的情况下,乡村的景观便也在发生着改变。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10)

2.经济的可持续。乡村景观是牵扯农业、经济、社会的多方面的复杂问题。杭州,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一个著名的茶叶产,西湖西边的山区由于盛产茶叶,居民的收入较高,传统民居被村民摒弃以小洋楼取代。农田荒芜且缺乏市政基础设施,这里的污染对下游的西湖造成水质上的问题,于是从2001年开始,当地政府推行一项政策,一方面收购了村里的一些土地,将其转变为湿地,使其能够涵养下游的水源,另一方面改善了村落的公共环境,提供基础设施,同时鼓励村民将荒芜的土地种植为茶园,形成山林茶叶农田垂直系统,并且利用奖励政策鼓励村民改造村舍,发展出乡村茶社等,获得很高的收益,从而推进改造的进行,因此形成了一种统一协调的聚落景观。如今这里的茶园、湿地和村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获得了经济和景观双重的发展。

3.社会的可持续。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在自然上形成的景观,土地有人耕种、民宅有人居住、环境有人维护的情况下,乡村景观才能延续。乡村景观的建设应该能够促进人才的回流和乡村社会的建设,促进人们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同,这些都有助于农业的延续、乡村环境的改善乡村建筑的保护和更新,使得乡村景观能够可持续发展。

4.建筑与景观的可持续。在乡村景观的建设中,应尽量使用乡土材料、乡土技艺、乡土植物,不仅能延续历史与文化的价值,而且往往代表了低造价、低养护和对环境的友好,是可持续的。新材料、新形式的运用要经过慎重的思考,要衡量它在环境中的适应性、耐久性、获取难易程度以及是否易于维护。

风景园林师在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

1.景观作为目标还是手段。对于乡村景观这个有机体来说,景观与建筑只是外在的躯壳,而内在的灵魂则是乡村的人和社会。乡村尽管的可持续发展,与其说是以维护某种有价值的景观而进行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改良,不如说是乡村环境、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而景观建设只是推动这种发展的手段之一。

2.有所为。我们应该做的一个是对乡村景观的解读,认识乡村景观中所蕴含的自然、文化和历史的价值,寻找其独特性,提炼景观要素,提出需要保护的内容和可以发展的内容。另一个则是综合视角的具有一定弹性的土地利用规划,综合农业、经济、社会、建筑、景观等要素,在一个多学科合作和公众参与的框架内,提出合理的乡村土地利用的调整的建议,并制定以当地民众为建设主体的实施策略。另外我们还可以引入外界支持,利用自身社会资源的相对优势,帮助乡村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包括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公益资金、企业赞助、志愿者及不以盈利为目标的专业人士。

3.有所不为。首先不能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式沿用至乡村。乡村是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经济体,以都市的价值观和方式来改造乡村,在破坏传统乡村的同时,也摧毁了与之紧密结合的生活习惯、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以及最基本的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不能只关注物质空间而忽略人经济和文化。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发展,不仅仅是景观的问题,还是社会、农业、经济和环境的问题,单纯聚焦于物质空间改善的乡村景观是不可能成功的。另外,不能用“专业的”去取代“乡土的”。乡村的土地上遗留有大量的“乡土的”经验和智慧,而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潮流中,“乡土”不是被忽略,就是成为“落后”的代名词,每一个经过良好训练的规划设计师们都具备“科学的”“先进的”的专业技能,会下意识地在工作的过程中用“专业”去取代“乡土”。也不能忽略村民在乡村景观中的主体地位,或是将景观的改善当做目的而忽视了过程。

结语

乡村景观产生几千年来,人们对土地的生产和利用,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变迁和演进,保护一些具有美学和文化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实际上是为地区保存活生生的历史档案,具有重要的意义。乡村景观一直处于持续的变化之中,今后也仍将继续变化。乡村地区的任何建设活动和乡村土地利用的调整,需要在尊重当地乡村景观整体协调的基础上进行,必须能够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乡村景观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新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中“新自然”的起源、演变管理——麻省大学阿默赫斯特分校 杰克·艾亨教授

Novel Urban Ecosystems:Origins,Evolution and Management of “New Nature” in Cities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12)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在这里。到现在为止今天的演讲都非常振奋人心,我期待接下来的研究和圆桌讨论。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新生态系统,我会尝试带大家领悟它们对管理的意义以及我们称为新自然的现在和未来。下面是一些提纲,我今天下午会从现在的城市现状开始解释,然后是新的城市环境,最后我要谈的景观设计师会如何适应他们的工作做它来满足一些通过调整设计和学习实践这些挑战的方式的一些策略。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13)

大约十年前,世界上正式成为以城市为主。世界上超过50%居住在城市。这个数字已经增加。更重要的是,这是你们的未来,尤其是对年轻观众,因为在中国,这肯定是你们的未来。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14)

我们面临的世界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挑战是改变环境的未来。30年前在“可持续发展”第一次被提出时,是针对世界上的发展中的部分来说的。但是世界人口和世界城市人口将继续增加,直到这个世纪中叶。到那个时候,城市人口将达到世界人口的70%左右。因此,如果世界要可持续发展,城市必须要是可持续的。这是我主要的论点。

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必须理解城市化这个巨大的改变,并且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改变就在不远的未来,跟在座的各位息息相关。

大约15年前,科学家们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地质纪元,当人们控制世界和全球,人们的集体影响已成为显著足以被认为是地质力量。我们可以从气候变化来看。我们正在修复大气层,我们开始对当地的气候产生影响。人类已经改造地球几个世纪了,但是随着几十亿人口的积累,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人类可以控制地球的时期,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这个前提已经困扰很多人,环保学者说,“这是生命的尽头,因为我们知道,我们面前有一个愚蠢的生态危机”。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15)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人类有使问题的能力,造成污染,而且做的不好,但人类也有解决问题,创造美,并找到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我相信这是很大的挑战,人是这两个趋势的主导力量。而这些人将是越来越多地习惯城市。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的未来是由在城市的人和他们选择在城市里做什么来决定的。是生存,使城市可持续发展,使城市有弹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城市生态系统出现了。随着城市在世界各地已成为更加主导,自然的新形式一直保持的。

城市受益于上几代人对景观的保护的,人对于城市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我们听说过人怎么能创造性地改善恢复或修复环境的例子。因此,对新的生态系统的概念,我建议,包括四个方面:从维护\完好\自然\恢复自然已经严重的受到人的影响。

新型生态系统可以解决人们的潜在工作或行动。自然的力量能够进行演替,并且自然能够在没有认为干预的情况下恢复。植物的种子风四处移动,它们是由鸟类和昆虫传播各地,种子可以找到新的地方并建立栖息地。因此,这可以成为新的城市世界的新动态。如果我们可以说,城市的结构取决于人们的直接参与或者不参与。人们在新的生态系统里面解决吃住行还有娱乐、体育活动,所以一切都依赖于生态系统。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16)

这对于你们来说也许不太清晰,看这个连续环。这是一种尝试,试图进行分类和组织这个新型生态系统的想法,左侧是本地的生态系统,在右边是新的生态系统,上面是那些剩余或非托管的生态系统,还没有被毁掉的地方和那些幸免强烈的人类活动的地方,下面是被集中管理的生态系统。后面的演讲中我会给出很多更具体的这种类型的例子。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17)

在城市环境中,新型生态系统的这种想法挑战了关于大自然的许多传统的思路。这是一些长时间存在的意识形态,当环境不好人应该做什么,当自然很好时人又该做什么。人类可以找到解决办法,可以发现美,更重要的是能够产生我们在城市需要的生态系统。这是充满希望的前景。你知道,人类可以做的,可能是非常多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为了避免和抑制的东西。

之后用美国、北京、加拿大、纽约、深圳、德国、葡萄牙、纽约皇后区等例子,展示了新的生态系统的一些可能性。为了达到提供有价值的服务的目标,为了满足未来的挑战,我们需要进行适应性设计,和对设计方法进行试验。每个地方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有适应当地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需要在各个地方去尝试。而世界的气候变化、人口变化,让已经完成每一个设计项目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一个实验的可能性。当然,我们有时候为了从实验中得到一些数据,需要学习如何监控实验中得到一些数据,以找出它是否发挥实际的作用。这里是一个很好的BIOS为例,可监控的学习,如果它的实际改善水质和多少水含有过滤交易进入BIOS很好。这里是监视在绿色屋顶昆虫授粉的存在另一个例子。它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大家都喜欢认为它发生,但如果我们不采取监视它的方法,那么我们就不会知道它的实际作用。实验可能是危险的,可能没有结果,人们不希望失败,因为失败会导致问题的声誉,并造成法律问题。所以,我提出的“安全的失败”的概念,让更多的实验提供可能为,使失败的风险不会是毁灭性的。让客户,赞助商或社区了解风险,然后再做监测,看看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每一个项目都有产生新的知识的潜力,这是对于希望建立我们的出路这一问题的大创意。城市化不再是作为一个问题和环境工作的一部分,城市化可以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新的解决方案,因为我们需要新的解决方案。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18)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19)

 

景观价值与保护的地理文脉——美国环境系统研究院高级产品工程师 马劲武

Landscape Values and Preservation in Geographical Context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20)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21)

摘要:此论文试图针对自然与文化高价值景观进行偏向于地理手段的分析。文章先列举古代世界六大文明发祥地,然后聚焦在中国的名胜景观。文章采用依多种景观价值的不通过表现分类,总结依据不同需要来进行不同景观表达的方法,试图找出最为合适的景观价值展现手段。各种不同景观之地理关联需要强调其地理空间上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近现代景观尤为如此。景观保护亦先需要对不用应激因素进行分析,如人口、工农业发展、人类消费需求等。因此景观保护政策亦应依据这些应激因素而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控。

我是这些从海外来的嘉宾里唯一一个离开北林最久,但是在北林呆的时间最长的人。我以前在北林学习和工作了8年。所以现在回来呢,很高兴,感谢李院长和王副院长邀请,有种回家的感觉。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景观价值与保护的地理文脉。我的重点是讲一种工具的使用,就是地理信息系统(GIS)。我在ASRY美国环境系统研究院,一直在那里的3D开发组工作。

今天汇报的内容是我们可以帮助风景园林、园林师用地理信息系统做的一些工作。在这里只能显示很少一部分内容,从软件的功能来讲可能不到1%。那么今天主要讲景观的价值和保护。首先要搞清楚,景观的价值在哪里。

  1. 自然价值:实际是什么样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2. 观念价值:头脑中的价值。在中国的景观里尤其明显。构思。意境。当景观不存在的情况下,还会有图象在我们头脑里面显现。观念价值就指的这些。

所以呢,景观的价值在两方面,一个是physical value,就是自然价值,另外一个就是mental value,跟自然没有直接联系。理想的景观,最好是两个都有。当然有些也没有办法,比如说存在你头脑里的圆明园,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只能存在我们头脑当中了,那是外力的结果,没有办法。当然有些景观是最理想的,比如像杭州西湖,就是典型的代表,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丰富的文化观念。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景观的价值。

我今天很强调的是空间的景观价值。就是和地理有很大关系。

下面那张图是颐和园,它是模拟杭州西湖的景观,它有自然的山水,也有非常丰富的人文背景。

我们讲景观,离不开历史,历史呢,又离不开地理。没有地理的历史就不是历史。中国的历史发展都离不开地理。我最近在看一本书,这本书把中国划分成一个九宫格,关东、江东啊,分成了九个部分。就讲了中国地理的重要,在古代的军事上重要。实际上不仅在军事上,在文化和历史发展上都离不开地理。只不过很多人头脑中没有意识到地理的重要性。实际上历史是很重要的。这本书叫Past time past place,它试图把历史和地理结合在一起,主要用地理的理解解释历史,还讲到了GIS的本质和历史关联。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22)

中国本身这个概念从地理上是比较模糊的,大家看过一个动画,讲从古到今中国的边界的演变。很快,几分钟的视频就下来了,但是从上古一直到现在,中国的边界一直在演变,

中国不是静止的固态的东西,边界一直在变化,这就讲的是地理。所以很多东西我们讲呢,都不是静止的(state),而是变化的过程(process)。

具体讲GIS,肯定离不开信息,我们从信息开始,但最终的目的是从信息中抓取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从数据开始,然后得到信息,然后得到知识,最后得到智慧,这种一层一层的像金字塔一样的上升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数据——信息——知识——智慧)。那么在数据表达的过程中,所谓的数据表达、信息表达和知识表达,我们有不同的层次。那么我们讲最简单的文字,我们看一本书,或者看一道文字,这是最基础的,但是文字有时候会变得很复杂,当仅仅是文字不够用时,我们要把它变成图表,变成一个表格,变成一个矩阵一样的东西帮助我们理解、消化。

还有呢,我们把它变成图片,俗话说,一图胜千言。但是图片始终只是一张图片,一种格式。我们拍的照片是图片,卫星拍的照片也是图片,但是二者的意义不同。卫星拍的图片是由地理坐标和地理位置的,和我们一般的相片不太一样。再往高一层发展,就是地图,实际上是非常丰富的这么一样Infographics

我们研究什么问题,最开始就是想知道是什么东西,然后想知道是如何产生的,最高一层呢,就是想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会产生)。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从“What——how——why”。

我们利用GIS主要关心的是where,就是在哪里,很多情况下它可以把所有的都解释清楚,what、 how 、why。这就是我提出的叫地理基础设施,又叫生态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这个词,表达了它是一种基础,是赖以产生其他相应产品的最底层的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叠加在上面的是我们注意到的东西,底层东西还是GIS。比如说导航、规划方面的东西,设计还稍微远一点,但都离不开GIS。做这类研究不是为了兴趣,而是必要的。Not very interesting, but very necessary。

最简单的地理问题就是在哪里?找地名是最简单的层次。但地理远比这个要复杂一些。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一、世界六大古文明:

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河、黄河流域,古中国

中美洲、南美洲

这个比较简单,我们不用地图,就大概能知道在什么位置。

二、这里有三个点,如果我不说,你们猜这是什么?

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对应了三句诗: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23)

通过GIS还可以直观的看到景观压力因素和人类对景观的影响。有个APP叫做GIS online 可以放很多图层,如果要反映人类的影响,可以把人的图层加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城市化、人口密集、乡村人口转向城市。也可以在GIS上直观的判断景观是否生态,通过生态基础、表象来判断景观的健康程度与否。

三、APP

专门为本次演讲做了一个App:因为我看到一个叫“最美中国”的APP,很美,但是没有地理位置。但是地理信息很重要。那些漂亮的景点在哪里,分布在什么地方?在空间分布什么样子?属于哪一类(自然美?人为?混合?),如何管理?我想一览无余,所有的名胜都展现出来。

48个东西,8大类,每类6个。不管是哪一类,都可以实时显示。比如说六大草原,六大沙漠。每一类内部,比如说六大湖,在一类里面也能发现具体到哪个湖是在什么位置,也能点击打开了解长白山的具体信息。反过来也可以点,在图上找到一个点,就能知道是什么名字。

当然这还只是Working process(尝鲜版),我们还可以加很多信息,只要是我们想要的都可以加进去。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24)

四、鄱阳湖

最后给大家看一个例子,鄱阳湖,用客观的数据给大家看一下什么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我们现在通过一些卫星数据来看。我们有1984年、 2001年,2014年3年的卫星图数据图片。

我现在把2001年的水位叠加到1984年的水位,可以看到水位变化,看出2001年比1984在缩小,2014更小。这是非常客观的。我们可以算出具体数量,在这个表格里可以看到面积和百分比。从2001年降低8%,到2014年18%,也可图表说明。

水位缩小的两个因素,长江三峡大坝(直接影响)和全球变暖(间接)的影响,导致鄱阳湖和洞庭湖水位的降低。如果没水,我们还怎么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现在落霞就变成了雾霾满天,孤鹜不在,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望穿秋水。

所以客观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作为基础,对景观价值分析的不带人的分析的这种环境。

最后,我希望大家重新思考作为风景园林师的角色。从前我们觉得风景园林师是一种很美的职业,它是一个象牙塔,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但是从现在危险的环境来看呢,风景园林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的东西。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生活。比如说,治疗地球(heal the earth),麦克哈格提出的概念。所以我们做风景园林,一定要跳出框架,不要被专业所局限,不要觉得这不是我们管的东西,不属于我们负责的东西,我们就不做。

实际上,整个的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

我们景观价值和保护不仅是景观,是对我们生命的价值评估和保护,关系到具体的生命。地理应该成为基础,作为景观价值和保护的手段。而且我们要取得自然和人的环境的和谐。

最后送两句话给大家。

供求平衡。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

各尽所迂,按贪分配(资本主义)。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25)

 

交通变迁:保护线性文化景观——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风景园林系副教授 海蒂·霍曼

Transportation Transformations:Preserving Liner Cultural Landscape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26)

“几乎没有一条道路实现了视觉上的特性,即便是那些安全且高效的。”、“高速公路是艺术的成果,至少也许是。”、“在途径上,有关道路的科学研究是有辉煌未来的。”

然而这类研究似乎在文化景观的研究中消失了,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我们不再乐观地去考虑道路和车这部分,而是更愿意去思考全球气候变暖。道路是一种混乱的文化景观,它不再是一种传统的人与场地的关系。它被通用的全球文化所代表,事实上是基于对其他文化的毁坏,来唤起技术的发展和场地的发掘。公路依旧很混乱,它不能很好地与文化景观相适应。公路也似乎符合某些明确定义的景观范畴,但与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与社会经济相关定义的景观来说,我对它是否能有机地涉及于此仍保留意见。遗产应该是与宗教、艺术或自然元素有关而不是物质文化范畴的。

有关公路的文化遗产包含以下分类:

  1. 作为文化遗产的公路,这些路需要以正确的方式存在,并且具有一些设计元素,比如路面、路堤、桥梁、种植等。
  2. 文化遗产中的公路景观,它们具有一些观赏性,周边有类似于农场、卡车停车场、灌木篱墙这样一些景观元素。
  3. 在公路景观上的文化遗产,也就是和公路或有联系或没有联系的历史遗迹和建筑。

我会从以下几个例子来阐述公路在景观转变中的作用。

第一个案例是Rim Rock Driver,它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大章克申,这里气候比较干旱,伴随密集的暴风雨。Rim Rock Driver绵延26公里,建于1931至1950年间,它的建成对于地理学及工程学来说,具有很大意义。道路特征包括隧道、挡土墙和超过250个涵洞。为了抵抗突然而又剧烈的暴风雨。涵洞的直径在60cm到2m之间不等。传统的保护措施包括道路表面修复和石工方面的重修。人口增长改变了这里如今显现出烟雾和谷底的景观的发展。这些景观的转换又使得科罗拉多州的人口增长,道路使用率提高。这些就造成了对景观的一些影响,也造成了一些污染比如雾霾和光污染。即使夜晚高速公路上的灯光也许在照片上很美,改变了景观和道路本身。Rim Rock Road 新的用途包括自行车、马拉松等重大体育赛事的赛道。这样的使用对于道路结构没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公众景观的保护,公园是一种积极的使用方式。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27)

第二个例子是Colonial Parkway,它位于弗吉尼亚州的约克敦,全长37公里。Colonial Parkway 的修建时为了连接连接弗吉尼亚的历史性三角形:詹姆斯敦,威廉斯堡和约约克敦。它具有革新性的,以浮露骨料为表面的三车道。它将文化遗产中的历史道路与现代公路道路结合,与历史景点相联系,但由于创新没有继续下去而导致了退化。流线型的、摩登的混凝土桥受到潮汐的影响和街道形式形成对比,行驶视线中的跨线桥是由手工制作的移民风格的砖块建成。威廉斯堡的人口和发展增加了非渗透性道路在道路中的比例,传统的排水系统和小型的排水渠已经不能应对增长的雨洪量,于是基础设施进行了一些升级和修复,这些修复的排水系统可以很好的和与历史条件相区别的的当下的条件相兼容。工程上的新设计,在符合现有资源要求的标准上,缓解了该道路和环境的关系。道路景观快速变化,使得娱乐和交通之间能够实现相互的转化。

第三个例子是Lincoln Highway,位于爱荷华州,全长480公里。它是由当地政府融资建造的一条跨洲道路。Lincoln Highway经过的主要都是农业景观。这种农业文化代表了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出独立精神。它有一些不完整的道路存在,主要作为洲际道路来使用。Lincoln Highway的历史完整性和特征得到了保护,也作为一种历史遗产存留至今,越来越多非政府组织的支持、旅游业和娱乐业的增强以及对当地社会提供经济发展的可能,Lincoln Highway得到了保护和支持。景观道路的保留包括物理道路的保留和社区价值的保安刘,这些保留也帮助人们保留下一种记忆。在满足运输更多人员和货物的需求的同时,保护道路及风景,维护爱荷华州的形象,体现出景观、文化和历史的沿革。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28)

经济、农业、文化、生态以及交通资源未来的状况,影响着道路发展的规划。文化景观是全球性的,旧风景、新景观和未来景观发展方向共同组成了景观的文化意义。在宏观是表现为历史文化不断发展的动态形式,在微观上则表现为设计与关系、延续与改变。

 

景观价值和意义的多样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 韩峰教授

The Diversity of Landscape Values and Meanings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29)

什么是景观?景观即文化的栖息地、管理者、贡献者、连接者。韩教授主要通过“景观类型、价值的多样性”“景观的多层次阅读”两个方面开展了一场激情的演讲,无不感染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首先,韩教授指出景观的重要价值贡献:基于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长期的双向建构关系,人类对自然从物质性智慧利用到非物质性精神认知和建构。

其次概括了景观存在的三大特征:

  1. 在广义上,景观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的相互作用中
  2. 景观不能独立于自身文化而存在
  3. 景观需要创造力

即人和自然的关系构成最基本的景观哲学基础。

以及世界遗产文化的三个景观:

  1. 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
  2. 有机进化的景观:遗址性景观、持续性景观
  3. 关联性景观:与自然因素相关联、具有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价值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30)

最后韩教授在演讲中指出景观的本质,即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景观是人类对自然长期而深刻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景观是人类对自然的精神认知和社会建构、对自然的智慧生存和生活利用、对自然生物多样性管理和贡献的完整记录文本。景观蕴含着各文化族群的自然观,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信仰、智慧、知识和情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景观是全人类遗产价值,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见证。

景观是所见,景观是所知,景观是所信,景观是所建。

 

城市景观中文化遗产的再思考——英国谢利菲尔德大学 安娜·约根森

Rethink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Urban Landscape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31)

今天的论坛一直在讨论文化景观、乡村景观,我们都在谈文化景观的意义、景观本身的意义,现在,我也会继续谈这些,但是首先有三个疑问:

  1. 什么是文化景观?
  2. 什么是景观遗产?
  3. 基于遗产保护和地方特征的对于文化景观和景观遗产的再思考是什么含义?

首先,什么是文化景观呢?

传统意义上认为文化景观是乡村景观的一部分,乡村景观也就是那些在土地管理上有着传统实践的那部分景观。我们能看到现在屏幕上是一本关于淹水草甸的英文遗产出版物。你可以看到这种景观在控制洪水中是如何操作的,如何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实现对物种和继续生存的特殊途径的探讨,以及在景观中,这些生命的印记是如何的,这些也正是我们今天早上所谈及的。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32)

今天下午我想继续和大家探讨的是文化景观的扩展定义,正如我们的优秀文化不太一样,在欧洲,对景观的定义也不太一样。欧洲对于景观的定义是人所能感知到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相结合的结果。无可争议的,景观是一种具体的重要的场地,它由人所保留、被人所体会、对人类产生意义。所以我想说,所有的景观都是文化的,景观是我们思考的产物,我们赋予它形态和情感,赋予它功能和意义。所以如果我们都试着去想景观,那些最原始的景观、最少被人类涉足的景观呢?事实上,我可以用这些图片说明这个问题,这些是在很多方面受到人类影响很深的景观。人类活动全球气候变化,气温升高。这张图片是在北极,北极可以说很少有游客涉足,那是否意味着就不受人类活动影响呢?这张图片可以看出并非如此,图片上的这些国旗也说明了北极已经成为各个国家争权夺利的地方。所以北极圈也并不是一个人类不曾触碰的地方,他也同样被开发被利用,也同样对一些人有着某些意义。

所以,景观是具有价值的,公约的序言如此写道“景观在文化、经济、环境和社会领域,都扮演着重要公共利益的角色,作为构成经济活动的有利资源,对创造、经营、管理等方面就业机会、对地域文化的形成都做出了贡献。并且景观作为欧洲自然文化遗产的基本构成成分,对人类良好行为和欧洲特性的整合,也作出了贡献。”

所以反观“什么是文化景观?”这个问题,我认为,城市景观也是一种文化景观。景观是人们高品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在生活质量低的地方还是质量高的地方、在公认的美不胜收的地方还是很日常的地方,景观都是个人和社会幸福的关键因素,为所有人保护、经营、规划着必要的权利和责任。

所以文化景观中的文化是什么呢?是文化产品的内容、整个景观、以及单个元素的景观,比如地形、水体、植被、生境等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文化景观就是景观,或者景观就是文化景观。

什么是景观遗产?

我们在思考景观遗产的时候,我们在思考什么呢?历史年表?上市建筑?还是景观中的精华?

被授权的景观遗产有着明显的特点:

  1. 有专家认可
  2. 与特定的故事相联系
  3. 这些故事通常会和更宽泛的国家地位描述甚至世界遗产的概念相关联
  4. 在空间和时间上有界限
  5. 会“被”参观者挤满。

所以这些授权景观遗产的描述有什么问题呢?首先,能被认证的景观遗产都是有特定类型的,比如最大的、最好的、最壮观的、保存最完好的,然而其他类型的遗产却被忽视了。另外,具有排他性,大多数人都不会有文化认同感。其次,景观遗产与人不能进行互动和改变。所以景观遗产应该有恒伟整体的和多元化的描述,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是某种被修建的东西,而是每个人都会对其有贡献的东西。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20世纪初在谢利菲尔德有这么两个废弃的冷却塔,但是当地的人们特别爱它,不想让它被拆除,所有人都对这两个冷却塔有着很深的文化认同感,他们甚至做了这些标志来纪念它,每个人都在为这两个冷却塔做些什么。这些过去遗留下来的景观,会将人们的记忆物化,使人的情感寄托于此,通过线条和途径,我们保留了对原始的记忆的感觉,所以景观遗产不应该只是那些“辉煌的”“庞大的”,这些日常的景观也是一种遗产,而却总被我们所忽视。所有的遗产都有其时间的厚度,社会经济进程中,人也在构建其中发挥着作用。

在英国中部谢利菲尔德,有一条Parkwood Spring,2公里长、最高的地方海拔175m、占地大概144公顷,有着自我更新的绿地、溪流、老水车、墓地和森林,是城市的边缘,然而在1975年的时候,这里进行了拦河发电、与英国西部渐渐接通、又与美国市场建立起联系,城市化在这里蔓延,这里多了电厂、矿区等等设施。后来随着Parwood后山坡的发电厂填埋场的关闭,这里作为开放地被保留,慢慢的改变和改进变成了一个后工业时代风格的公园。公园的设计考虑到了尺度、文化、生态以及未来这里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变成了一处新的文化景观,并且是半自然半人类文明的文化景观。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33)

第一层主题是让Parkwood重现并且在文虎上更加亲切宜人。由于工业化的破坏,只得在这里设置了一个人工林,随着自然变化天然更新,人工林渐渐显示出原始景象,而这种原始的自然地景象与文化赋予是不矛盾的。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34)

第二层主题是富有生产性的景观。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35)

由于人的因素砍倒的大树就让它倒在那里,根部日然地变成腐殖质滋养泥土,树干则成为独特的景观。另外还将孩子们的活动与生产相结合,周围建有成产加工的厂区,孩子们可以和大人一起参与其中。这里还结合地形坡度设置了葡萄园,而对于密集林地昂贵的维护,则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替代方式——墓地,并且放养一些动物进来,采食植物的动物自然地控制了林木的生产。

第三层主题,干预。自行车通道的设置鼓励了人们主动地参与到自然中去,给这里带来了骑行的干扰,促使新的生态发展。野生动物的影响是的栖息地范围扩大。垃圾杂草渐渐被自然地消耗掉,为人们带来更大更高更为惊艳的景观。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36)

第四层主题,新的自然。公园门口的花和观赏性的大叔,会引导游人进入公园,参与到其中,对景观的发展产生影响。

总结

无论是重建的栖息地、人造林、人为的景观还是荒野自然,他们都是文化景观。人对景观的要求反映着自然的规律,自然的景观也作为文化景观的一部分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如果想要更多的想象和概括来定义一个文化景观和景观遗产,Parkwood就在很多反映了出我们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文化。

 

圆桌讨论

2016-world-la-summit-forum-28-b (37)

杜春兰:前两位嘉宾从景观的角度来谈了中国乡村的景观价值,或者景观的现象,也谈到了中国乡村水稻田的圩田景观。同时也谈到了,比方说川西的鱼潭,也谈到了徽州的宗祠,他们俩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带来了乡村景观的固有本底的模式,我们怎么样用今天的景观角度去认识他。第三位演讲的专家非常有意思,使我们印象非常深刻,他带来了城市当中的新自然主义,他说叫做人类纪。他正能量的引导了我们,人是能够在城市当中做好事的。我们现在特别担心乡村城市化,我们一定要特别小心翼翼的避免把城市设计的思路带到乡村去,那么我们也在想,难道城市当中就应该乡村化吗,难道我们就能把乡村的模式带到城市吗?这也是一个问题的思考。接下来呢,马劲武先生为大家带来另一个视角。当我们还沉浸在设计、模式、方法的时候呢,他说你怎么定位?把我们飘逸的思想固定到了某一点上去了。第五位嘉宾则讲了线性景观,看似简单的一条公路的设计,但是揭开现象看本质,居然一条路带动了沿线乡村的发展,经济、文化、活力的问题等等,再次让我们的思维回到了景观价值的认同上面。接下来韩锋女士和安娜女士两位非常坚定不移的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化景观,她们甚至鲜明的提出了,所有的都是文化景观,不知道大家怎么想。这是她们抛出的观点,下面我给所有的嘉宾提一个问题,剩下的机会就留给大家提问。

Q1:我在想,今天我们都在讲正面的景观价值的认同和怎么样进行保护,或者说保护的原则,但是反过来,在价值认同和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避免什么?或者我们小心翼翼的应该维护什么?怎样认定景观的价值?

斯塔芬·乃豪斯:I think landscape is integrated by nature, when you look at the profess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it is not about making distinctions, but rather putting things together. There’s multiple aspects, all the landscape is valuable and that we should    distinguish and describing. And uses that a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So actually when we look at the landscapes, we should be careful of the meaning attached to it and use that for the basis of the future landscapes.

林菁: 实际上你这个问题我在我的ppt里面是做了回答的。这里我再强调一下,我们作为风景园林师在乡村景观环境的过程当中,第一点就是不要把城市的建设方式移植到乡村。第二是要注重乡村整体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不要只注重物质空间的改善。第三,注重主体,就是乡村居民作为建设主体对于景观的发展未来的主导性。应该他们去发挥这个主导性,而我们只是作为介入者,或者建议者,而不作为主导。乡村景观一直在不断地发展,非常难的一点是如何可持续的维护,内在的含义特别多,文化的、历史的、地方的差异性。如何既保留他的价值,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我们专业和其他专业共同努力的一件事情。

杰克·艾亨:This is a questions of values. Suppose to get it today and that question is of whos and then this democracy versus expert opinion,we have to admit that all of these day of whether with landscape its   topic for the generation, and ultimately the society has to decide when things need to change, when things not to change. In my talk it may be interpreted to use permission and license to running it, because nation can revolve.

这是我的一个说法,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自然本身一种反馈还有恢复。包括文化、资源和保障。他们是值得我们去进行保护的,所以在我看来主要是怎样去做这个决策。这个决策流程是一个简单的投票吗,还是以科学的评估为基础来测定?界定哪些资源是最有价值的和最敏感的部分?其实这本身有可能受到辩论,所有的问题会变得复杂和互相交叉,而在全球,越来越多的对土地进行竞争的时候,这种趋势还会变得更加明显。

杜:下面5个提问的机会给在做的各位。

Q2:关注功能vs价值。对于价值,应该有一个价值体系,或者价值评价体系,那么对于风景园林价值的体系,诸位是怎么考虑的?

杰克·艾亨:我觉得这是个很难的问题,如果我们要定一个对于景观的价值指标的话,是非常困难的,至少是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的,我觉得我们可以去尝试,尽最大的努力去做,看是不是最好的方式,这就是我的工作流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改善。我们学校的动植物科学系十年前他们做的是纯科学性的研究,但是现在他们也看到了实践方面的成果。他们不再是纯科学的研究了,一部分改为研究人的行为对景观的影响,但是我们不光看景观的价值,而是要看他们所有的价值叠加在一起,包括不同的参与方,包括人、动物、景观的价值都要结合来看。

问题补充:林菁女士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价值体系的框架,希望您能评价这三个方面。

林锋:我愿意补充一下,这个指标体系,在我们国内,就是讲到的其实刚刚不仅仅是遗产。遗产有很多级别的,有可能是地方上的价值,有可能是地区性的价值,有可能是国家性的价值,最高的以及是世界遗产。世界遗产评估最主要的是一个标准,就是要通过指标来量化的。虽说是量化,但是有很多都是定性的,不是定量的,这个体系。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评估这个体系的时候,更多的把我们文化的跟自然的结合起来,原先比方说我们对乡村价值的评价,可能更多的是看乡村的房子、聚落,引起这些文化性的构筑,那么现在,在乡村文化上面就扩展到一个体系,它的聚落,它的生活系统、生产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这三个系统里面都会有一些指标因子,比方说山、水、农田结构、农田肌理等。同时现在加入了乡村对土地的利用,包括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现在加入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生物多样性,所以有两个大家需要非常关注的就是CCD和CBD,CBD就是生物多样性(convention of bio diversity)还有文化多样性(conven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这两个东西在教科文联合国所有机构是完全放在了一起,现在是自然和文化的指标一起在做。

杜春兰:就是说还是有一套很完善的指标体系的,但是跟您想象中的价值还是不太一样吧。

Q3:人类史生态系统,人类介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怎么样的方法论来指导我们?我们的理想愿景是什么?

杰克·艾亨:我试着回答你的问题吧,我们现在的方法,叫做跨学科的方法,是什么意思呢?跨学科这个词很多人滥用或者误用了,我非常喜欢一个欧洲人的定义,他说,这是持续的信息流动,和很多不同专业的专家还有利益相关方、政治决策者在决策中共享信息,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没有阶级等级的决策方式,这是一个大框架。在这个大框架运行是非常公平、智慧的。那么如果以这种方式工作,就能展示出价值,还有人类的渴望,其中包括检查平衡,权衡决定带来的结果,使得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能达成共识,所以跨学科这个词是现在来说,实现可持续规划的最佳方法。如果想获得环境生态和社会的平等,那么你就得让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共同讨论,这个决策才可以做到。

Q4:乡村景观中,乡村危机有一种是空心村,大量青年人步入城市,以后某时间段,空心村会演变成什么,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

林箐: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刚才几位嘉宾也谈到,中国目前可能还处于其他国家的一百年前的状况,未来还会有相当多的人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但是乡村人口的减少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把乡村整个社会结构的最中间段、最精英段、处在支撑段的人全部撤走,如果把这些人全部撤走的话,乡村的社会结构就全部坍塌掉了,那么人口是可以逐渐减少,比如说有一部分家庭移居了,但是留下来的人当中,结构仍然是完整的,有老有少,也有中间力量。所以真正的乡村建设和发展,要把一部分中间的人吸引回到故土,在故土就业、创业,这样的发展才是良性的,能够支撑起乡村社会。无论是乡村景观、经济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都依赖于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而不是说人口的多少。人可以走,但是说必须是一个健康完整的人口结构。

Q5:两个问题,林菁老师,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村落的繁荣主要在文教和基础设施比较繁荣,比方说祠堂、戏台以及一些书院的建设,使得村民能够积极的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有乡村自治。目前乡村缺少公共设施,如果我们给他建设书店、自然博物馆或者酒吧之类的,直接把他变成一个旅游景点,想问一下如果景观设计师去进行乡村节点的改造,可以进行一些公共活动的区域是否有助于乡村的再繁荣。第二个问题,韩锋老师,想问一下,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虽然处于别的国家的一百年前的水平,但是可能目前的城市化出现了一些问题,城市化进程较慢或者停滞的状态,是否为了避免过于粗暴的改造,等之后有更好的发展方式再去进行城市化发展是否会更好?依照现在的改造方式,是否会出现问题?

林箐:乡村的建设,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是设计师可以预见的,它必定是随着乡村的人,他们自己的主动要求,以及社会的发展来体现的,一个地方,并不是建一个图书馆它就有文化了,它必定是先有需求,有需要阅读的人,建设这个图书馆才有意义,之所以我们乡村有很多文化、宗祠建筑,是因为我们有乡绅的阶层,我们有民间的社会组织,有宗族的力量。乡间的管理主要是靠宗族的管理来进行的,乡村的文化主要是靠乡绅来进行传播的。今天呢,宗族也好、乡绅也好,和现在国家的乡村管理制度不太一样,也不再说这个词,但是社会仍然需要这样的纽带来联系的,需要有一些乡村的精英阶层,才会有文化的传承。相信在乡村里头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必定文化建筑的存在就会有意义、有需求,当然外来的力量也可以有一定的介入,通过建立一些乡间的文化活动。比如说慈善基金等乡村教育活动,都会在乡村中形成一定的文化层次。至于你说的,把乡村变成酒吧,只有个别的乡村有这样的可能性,只有成为旅游开发、大量游客的地方才有市场,绝大部分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谈的是普遍的乡村,而不是个别作为旅游景点、过度开发的乡村。

韩锋:发展是硬道理。现在中国50%出头的城市化水平是中国城镇化最关键的一个时刻,大家知道,等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个大坑,就是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全世界的经验告诉我们,有80%的国家没有冲过去,而是陷进去了,所以中国必须持续、勇猛的往前冲,才有可能跳过这个中等收入陷阱。巴西、阿根廷都是例子。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乡村在做的时候,刚才我一直在说价值,我们乡村最需要的是经济结构的转型,需要新的造血功能的注入。我们在做的景观保护,它是所有的乡村经济、乡村社会的外现,是一种现象。但是我们现在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在保护这个景观,保房子、保好看的农田,那么,我们说,“皮之不存,毛将焉复?”乡村的经济都没了,哪来的乡村景观呢?这一点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做什么都是徒劳的。

Q6:请问海蒂·霍曼教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马拉松的这个奥林匹克运动当中,然后马拉松运动在中国也越来越普及、流行,我想请问一下,在现有的线性景观怎么与马拉松的新文化结合以来。

海蒂·霍曼:我们的新的马拉松文化怎么融入线性景观,是说的道路吗?我这样去回答吧。从我的角度来讲,这个主题实际上是我的论文的一个出发点。我认为娱乐的关注在美国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因素,来引领了在风景园林和景观的变化。我认为其中有关于人的因素,我们现代人经常坐在电脑面前,生活当中很少运动,但是运动型景观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参与运动。马拉松在很多地方已经有长久的历史,这一定是大家会做的更多的,所以我们要去适应这种新的文化,它只会变得越来越多。

Q7: 我过去曾经在新海岸从东向西驾车,看到很漂亮的公路风景,但是驾车时有很多野生动物,会有鹿跑出来,那么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些也是动物跟道路景观的关系?第二个问题,在中国我们通常会用过街天桥和立交桥来让动物同行,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廊道?

海蒂·霍曼:我个人是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说,我所做道路上没有碰到过太多的也是动物,但是呢,在美国有对你讲的这些方面的研究,黄石公园打算做一个这样的立交桥。但是由于保护灰熊,让它能够完成自己生态系统中的繁殖使命可能需要几千亩地,道路景观在其中只是很小一部分,而且在美国,建造一个类似的立交桥碰到的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很多土地都属于私人的。而且鹿乃至较大型的野生动物在爱德华州并没有受到特别的保护,因为它们有很多,它们并没有受到像灰熊、或者狼这种类型的物种的保护。这也是道路大小的问题。我们说到了文化景观也说到自然景观,我们还是会从总体的角度思考栖息地,还有其他的一些动物的权利,移动的权利,它们的相关价值也应该被纳入其中。

Q8:杜老师和韩老师提到乡村“宜居”但不“乐业”的情况,但是你们如何看待当前大城市“不宜居也不乐业”的现状?在这样情况下,我们对乡村的宜居乐业是不是应该有一些新的思考?我想这更多的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认不认同。

韩锋:我说乡村“宜居”但不“乐业”并不是针对所有的乡村来说的,现在有的乡村既“宜居”,又“乐业”,老百姓有的还是挺高兴住在那的,但这要看实际情况。当我们没有对外联系的时候,比方说哈尼梯田的老百姓过得特别的开心,但现在他们过得特别的不开心,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外面发生的所有的一切。所以一切事情都是相对的,那么我们说城里“不宜居也不乐业”。宾大的理查德·瓦勒说上海“三两棵树,两三只鸟,还有一堆房子,其他什么都不是,这个城市是没法呆人的。”为什么说城里“不宜居也不乐业”?不乐业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去大城市?不宜居是肯定的,因为我们把上海的生态系统、自然肌理差不多都破坏完了,所以上海的生态质量应该是很差的,当然,雾霾天数比北京还少一点。但是我们整个的生活质量那肯定是有问题,所以刚刚有位教授提出“城市需要新的自然”,教科文的新建议,城市的景观包括城市历史上的自然景观的肌理都需要回复。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征兆是生态危机,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英国的雾霾死了那么多人,我们中国还没有死那么多人,所以中国可能还没到最严峻的时候,但是已经意识到了,所以整个的城市化转型都在转,要新型的城市化就是这个意思。既要宜居也要乐业,还要健康,最后风景园林最终的目标是要“诗意的栖息在大地”,那要求就更高了。

杜春兰:其实宜居和乐业不矛盾,我上午说的“宜居,请问乐业吗?”我不是说不乐业,而是问“乐业”的程度,我指的是移民城市。是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搬迁到其他地方去以后,他可能有他的原乡情节,这是第一个纠正观念。第二个,我很赞同你对价值观的问题,比如说你对年龄段的,还有你这一段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比如说你在打拼时期,或者说你需要进入大城市去体现你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时候,你会觉得住在城市并不是不宜居也不乐业。如果这个时候天天让你住到农村去,交通也不方便,走到哪里都不对的话,我觉得你也不宜居,这就是为什么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过几十年再反观你今天提的这个问题,你可能会有新的见解。这个跟年纪相关,宜居不宜居,跟自己的价值认同观、自己的经历和人生目标是放在一起的,但是生态环境好坏,或者说是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应该都是一样的。但是大家的标准和价值观可能有不一样。

志愿者:唐潇潇,李木子,胡晓丹,卜瞳

报道志愿者:唐啸啸、李木子、胡晓丹、卜曈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唐啸啸

唐啸啸,YouthLA志愿者,北京林业大学16级园林专业毕业生,2012-2013年在荷兰留学一年,喜欢旅游、阅读、听音乐、摄影。

卜曈

卜曈,YouthLA志愿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胡晓丹

胡晓丹,YouthLA志愿者,景观设计师,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景观建筑设计专业。

李木子

李木子,YouthLA 志愿者,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园林专业本科毕业生,现就职于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田园工作室。

吴忧

吴忧,YouthLA志愿者,青海西宁人,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园林专业。喜欢旅游、摄影、园林、建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唐啸啸

唐啸啸,YouthLA志愿者,北京林业大学16级园林专业毕业生,2012-2013年在荷兰留学一年,喜欢旅游、阅读、听音乐、摄影。

卜曈

卜曈,YouthLA志愿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胡晓丹

胡晓丹,YouthLA志愿者,景观设计师,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景观建筑设计专业。

李木子

李木子,YouthLA 志愿者,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园林专业本科毕业生,现就职于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田园工作室。

吴忧

吴忧,YouthLA志愿者,青海西宁人,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园林专业。喜欢旅游、摄影、园林、建筑。

MLA 佛罗里达 捷得国际 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 盆景园 考研 钓鱼岛 Vertical Greening Systems Peter Walker 五角大楼 合作 夏成钢 Jack Ahern 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 绿墙 种植 贝聿铭 环境 Kingston University Michael Van Valkenburgh and Associates 何巧女 公共交通 学习方法 植物园 滨水 风景园林学 美国 韩国 花园 Malden 骑行 毕业设计 国家公园 创业 理论 购物中心 哈佛 交通节点 人居环境 设计未来城市 普渡大学 法国 陈俊愉 如园 Julius Fabos 职业实践 散步道 洪盈玉 Ruggeri 2013北京园博会 机场 摄影 种植装置 Hans Joachim Mader 西安世园会 志愿者 论坛 纵向耕作 庭院 岭南园林 野生动物廊道 绿色屋顶 布法罗河湾散步道 广场 马萨诸塞大学 UMass 维吉尼亚理工大学 城市空间 长椅 垃圾 教学 鸟类 韩炳越 年会 张唐景观 区域园林 伊利诺伊大学 UIUC 居住区 RTD Waterboxx 新加坡 冯纪忠 设景 Ron Henderson 设计研究 沥青 自杀 雪铁龙公园 2012IFLA亚太区会议 弗吉尼亚大学 UVa 希望小学 NITA 牛雄 IFLA Greenway 碳补偿林 城乡 卡尔维诺 SWA 环境效应 俞昌斌 开放空间 沙龙 上海 设计展 博士 BIM 保护 风景园林 调查问卷 植物 ASLA学生奖 华盛顿 预制混凝土 ARC 巴塞罗那 LEPC 欧洲 华南 首尔 联谊 玛莎·施瓦茨 现代主义 康奈尔大学 挪威 美术馆 Vista Hermosa 龙安寺 钢笔画 商业建筑 水盒子 LABash 风景园林月 概念方案 会议 展览 纪念碑 9.11 辰山植物园 自然文化资源 新西兰 教学元素 新年 AGER 瑠公圳 书评 公园 湿地 空气污染 Prof. Loidl-Reisch 世博 鹈鹕湾 Diana Balmori 游乐场 历史理论 灾后 托马斯·丘奇 图解 生态 自然观 原子城 风景区 城市 便携 喷泉 低收入住宅 地域性景观 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 禅意 盐湖城 地震 可持续化 住宅花园 北京 跨学科教育 新青年读老经典 老人 宋晔皓 罗马奖 什刹海 Gesche Joost 苗木 Brownfield 空间 Prof. Wolfgang Jonas 国际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 年报 迪士尼音乐厅 意识形态 张乔松 清华同衡学术周 北川 证书 泰山 手绘 技术 James Corner 铺地 流浪汉 清华 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 马晓暐 视频 迪士尼 Disney 土人景观 IGA ASLA 数字图解 香格里拉植物园 布鲁克林 雕塑公园 沃夫岗·哈勃 城市建设 京津冀 古根海姆博物馆 休斯顿探索公园 客座教授 政治 成范永 文化景观 南湖中央公园 珊瑚礁 苏州古典园林 人文 深圳前海 实验 绿色设计 英国 批评 迪拜 logo 儿童 Juergen Weidinger 旅游 广州市绿化公司 布鲁克林大桥 维格兰 校园 西班牙 棕地 留学 Prof. Gesche Joost 禅修 铺装 碛口古镇 哈普林 halprin 城市雨水 雨洪管理 就业 Stoss Landscape Urbanism 马克 LAM 日本设计 TAMU Prof. Jürgen Weidinger 城市景观 纽约 几何 毛细水 教育 护栏 水景 场所 工程 北角公园 王劲韬 德国市民花园 中央公园 加州花园 绿道 SANAA 安藤忠雄 历史 幻觉 宾夕法尼亚大学 讲座 经验 非言述性和默会性知识 三倾园 银泉市 Silver Spring 多样性 朱胜萱 朱育帆 纪念性景观 安友丰 香港 可持续 Dr. Rosan Chow 建筑 西方建筑 行业 多伦多 北林 裁员 檀馨 反思 Media Ship Prof. Nigel Cross 北欧 枯山水 步行街 TOPOS 数字景观 日本 视觉文化 Gleisdreieck 翻译 buffalo LIM 竞赛 水文 Mader 设计竞赛 园博会 狼牙山 GSD Xeritown 太阳能 鹿特丹 铁路 参数化设计 雕塑 永昌河 海平面上升 王欣 青海 洛阳 德国 地砖 公共花园 公益 2012IFLA 万科 加拿大 WEST8 枡野俊明 低能耗 方塔园 雨水 风景园林新青年,就在你身边 刘秀晨 景观都市主义 数字化 树屋 矶琦新 天津大学 托滕堡公园 绿色基础设施 河流 可持续城市 孟兆祯 墨西哥 台湾 经典 保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