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技术与环境中心、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承办的2016棕地再生与生态修复国际会议于2016年9月10日-11日圆满落幕,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棕地再生与健康城市”,两天的会议围绕主题展开了“中外棕地概况与再生过程之异同”、“棕地再生的技术与方法”、“多学科协同合作之路经”三个议题的讨论。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学者的主题演讲给我们提供了棕地再生相关的有益经验。
以下为本次会议主旨报告部分:
景观理念:建设基础设施新方式
凯瑟琳·穆尔 世界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MADE非赢利机构董事
在做教师之前我的专业背景主要是关于生态系统和城市管理、在70到80年代也做了些项目,导师是 Geoffrey jelicoal,当时我在伯明翰大学就学,我也在他的指导下发表了论文。景观影响了我的价值观,现在我们也在讨论如何平衡设计和景观之间的问题。
我的导师Geoffrey Jelicoal现在担任了世界风景园林师联合会的主席,很多项目都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我们联合会有75个遍布全球的会员机构,有两万四千多名规划师、景观师成员,其中包括包括中东、非洲、美洲、欧洲,其中中东的起步较晚。联合会主要是由全球的理事会主持着局面,也会定期的举办会议,此外组委会也有着相应的职责。还有着主席、执行秘书长,他们主要是担负起了项目协调的工作。每一个全球理事会的人都是景观方面的专家,为整个协会的所有会员服务。作为一个全球景观方面专业的组织,我们也在不停地推动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这些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另外达成一些项目,包括Jelicoe资助的一些项目。在这里我列出来了我们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组织所做的一些工作,当前我们也调整了一下我们的财务结构,之前是寻找一些资助方,现在改变结构之后,也会由建筑商、 联合会的一些朋友,以及咨询圈。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也可以上我们的网站上了解。我们是一个会员制的组织,这样也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归属感。我们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包容性的。如果既不是景观师也不是建筑师,但如果对我们的组织感兴趣的话就都可以加入。大家可以上网站去积极了解一下我们之前所做过的一些工作。此外我也想提一下我们即将在蒙特利尔召开世界设计大会,希望可以再一次见到大家。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是景观、风景。全球对于景观风景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现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方面其实是思想层面的问题,比如人们的感官、认知,感官与方方面面的问题相关。主要是建筑对于景观的认知和审美,通过这种方式把自然与人文分离,这样的认知才需要更加富有思考创造力的想法。我们要怎样通过教育将这个问题让大家充分地思考。接着把这些想法延伸发展起来,直到你的想法成为非常具有细节的东西,最终变成了现实。我觉得我现在要重新来讲一下景观,接下来请大家看一张地图。
事实上我们已经丢失了和景观之间的联系。景观主要由一些空间所表示的,有很多这样的空地,就好比一种“文化的真空”,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景观的缺失。接下来大家可以看到很详细的山脉、河流,这个是250的比例尺,使伯明翰的整个城市按照比例尺缩减。大家也可以看到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景观在逐步减少。
景观是出于城市建设的,我说的景观并不是特定的景观,当然还存在着很多地理和其他方面。2008年遭受水灾的侵袭,所以那时很多中世纪的教堂都岌岌可危,因为洪水对这些建筑造成了很大的侵害。我们在水文学、地理学方面必须做更多的努力,才能使城市的泄洪做得更好。此外,能源和电力及废弃物处理等等。另外还有太阳能的集电装置。对快速的城市化,对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使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景观和资源的需求都变得迫切。
这个是广州的一个新的酒店,12层的景观照片,窗外有很多的农田,如果我们不对这些荒地做基础开发的话,对于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再比如迪拜的棕榈岛,我们是可以做很多这种人工的东西,但在整个的流程中,我们可能会缺失很多专业的东西。因为我们实在景观设计这样与艺术相关的方式来参与这样一个景观建设的的过程。但我们不是充分的了解在水文、地理这样其他方面的整体性。所以作为替代,我们要考虑景观的意义所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
把景观看作生态和存在于城市中的一部分,比如城市的国家公园等。但景观还不止如此,不仅仅指这个天然的河流或者城市的景区,还是人可以栖息的一个地方。另外景观也是思想的一种传播和表达。同时我们要了解人和景观之间的关系,景观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全球很多重要的社区,除了伯明翰还包括海边的一些城市如澳大利亚的珀斯。在大家思考景观的意义时,我希望大家能关注一下以时间为序列的发展循环。最好在一个时空的角度中考虑景观。这样对于景观的一个全面的视角,与我们过去的习惯是大相径庭的。因为当时基本是一个片面或者单独的观点,而现在需要一种一体化的思路。
还有国际景观大会会进行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活动,在文化、教育和实践方面景观科学的循环联合起来,现在有很多不尊重地理和地域景观的行为存在。这个大会也会得到一些力量的支持,比如联合教科文组织,或存在联合性和区域性的一些景观、机构和协会。
这是在曼彻斯特附近的一个英国很大的港口,在当时已经是非常破败了,在70年代到83年的时候,政府制定了一个相关的规划来考虑修复,以重建它往日的美丽。现在整个周围环境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里我想说愿景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政府和相关机构动起来,同时要进行相关的宣讲和论述,不然就会丢失这种动力。除了要考虑当地人对于景观的愿望,同时还要考虑这个城市的宜居程度。工程师、景观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学家共同合作来促成这样的项目。1988年的时候有个工程师来问我“凯瑟琳,你希望我做的景观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为此展开了紧密的合作,但是这样的修复往往需要时间。
我们常说是政客塑造了一个城市,其实我想说这不完全是和政治相关的,但是需要政治的支持。同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看到了一个发展的变化需要把景观作为整个城市发展的一部分。
以伯明翰到伦敦之间的高铁为例,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这个目标是为了建一个铁路。这样可以减少来往两个城市所需要的时间,但好像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的人非常的少,因为在两个城市之间有很多棕地,所以这个项目的目标是确保人们生活的棕地的环境,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我们可以通过这样高质量的环境把投资引入进来,那对于一些新的项目我们应该如何将它变成现实呢?如何引入呢?可以通过一些数学和经济上的模型,当然我们要明白这个模型的效益如何,目标是什么样的,会和什么样的目标契合在一起。这就是治理的问题,我们不仅仅是进行一种沟通和对话 我们还要分享彼此之间的收益和成本。只有这样才是可行的,此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包括社会上包括物理方面文化方面的因素,都要考虑进来。再有经济学、水文学等必须的学科。
这是一个还没有得到开发的河谷,因为城市功能在这个环境更容易实现,我们进行了各种环境、社会、文化方面的压力测试,也进行了很多干预的活动。
最后考虑将这个基础设施穿过了这个河谷,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河谷,但如果做到很好的开发的话,这里的经济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所以未来这里将可以何去何从,如何来鼓励当地人更好的生活便成了重要的问题。
大家看这张图,可以发现这个区域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土地的价值进行测量,要考虑到这个项目怎么样促进就业、住房、旅游业的成长,我们可以用更主动的方式来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开发而开发,而是为了实现一个可以定性、定量的变化而开发,对这个区域形成一个愿景。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年轻人希望提高他们的技能,除了传统的方式,还有很多数字化的区域和行业能够促进我们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可以实现一些可持续的计划,包括生态住房绿色建筑的项目,其实这些项目最终目标就是促进人的福祉,保持人们的健康水平。大力促进其自行车的出行方式,同时可以看到由于高质量的生活,人类整体的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大大改善。通过构造和景观连接,让整个城市具有了更多的动态和活力。这样从景观的角度活跃的一些项目是很重要的,只要我们不超越红线就可以。除了伯明翰之外,在周围的街道区域我们也进行了很多改善工作。大家可以从灰色的部分看到很多棕地,为什么这些不能够改变呢?为什么这个车站不能新一点,甚至变成公园,让进入这个城市的人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呢?
2015年在2月份举行的一个项目研讨会,研讨会的内容是一个伟大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每个人都提出来他们的想法。当时很多工程师都说,自己不会画画,他们更倾向于有一个清单,需要有领导力热情和决心,不断沟通和交流,此外还要战胜我们边界,尤其是大部分与当地人的交流,他们的相互合作,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工作落到实处。
这个区域之前是一个河谷,已经被淹没了,我们在这样的环境基础之上做了一些开发,它受到的污染是很严重的,类似于你还没有看到这个河就已经闻到它的臭味了,我们还做了一些工作想怎样更好地修复这个环境。这个区域实际上处于城市的边缘,开发区域有一定的人口,也是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河流是被污染的,但并不知道不知道这个污染源在哪,也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些污水有部分会流向市中心,不仅是图上显示的蓝色的线条还有一部分会流入地下,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水会蔓延到整个城市的不同区域。
把隐藏的河谷调整、修复,把它显示出来,要通过怎样的修复把整个系统优化。这个区域是被忽视的,正如前面所说,这里只有1200万人左右, 如何在没有大破坏的前提下保护更多的资源,实际上就是进行了战略性的开发和修复,最终希望能够争取并获得相关部门的关注。再此之前之前我告诉伯明翰这个项目需要多一点的时间去设计,我们一直在和项目负责人沟通交流,我们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方法。这条河也经过了一个被污染的区域。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一个工业用地比居民用地多的地区,这里有很多工业生产的历史。八十年代左右的时候,现在对于城市区域来说,这个区域是沿河流的区域,一层一层的区域景观。当时都读了很多的报告,当时大面积的土地和工业用地,在此之前我们对这个区域进行了调整,进行了一个固定的区域,比地平线更高的区域。此外从城市的角度来说,我们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些图开启了我们整个的项目,想的越详细,图就会画得越生动,因为这些想法,我们会对它有更深刻的构想。我们还专门有一个独立的轨迹,在下周将召开一个会议,这样会启发我们的下一步的工作。在2016年4月的时候IFLA也得到了建筑界的最高荣誉,Peter问我“你认为你的项目的特别之处在哪?”Peter在接触这个项目时其实接受了特别多的挑战。他说作为一个景观建筑师,我们可以做的东西有很多,不仅仅是简单的拼接,更重要的是挑战和一种接受,还有设想可以实现的范围等等。把审美融入自己的作品当中。技术并不是唯一的关键,重要的是我们的愿景、远见、想法坚持韧性,我们的初衷以及对文化的认知。
谢谢大家。
中国城市棕地土地再开发:问题、可持续性及政策意义
李发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
今天在这样的场合中我很开心,因为以往类似的会议都是在讨论关于土地的一些工艺方法、技术、工程技术来解决问题。包括几个大的单位和国际知名的团队,建设部、环保部、国际单位都在研讨这样一个主题,那就是怎样使中国在未来的很长一个时期,多少机会将会产生于棕地这个领域中,以及怎样做到让风景园林和景观学也参与到棕地土地的建设当中,我个人觉得这个方向的发展还是很值得乐观的,因为中国此时的棕地的数量是很大的,虽然具体的数据还需要大量的工作量,但整体上还是有很大潜力的。
正如刚才穆尔女士所说,现时的修复情况属于基础设施已有完善,达到了应有的功能但并不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其实任何一个领域,只要具有了美学价值,往往会做的很好,更有潜力。比如之前有个清华的教授和我说过,看一个学生的书桌或者私人环境是否规划得足够好,是不是美观,可以间接看出一个孩子最终职业生涯发展得是不是足够远。所以我们对于要衡量的的除了基本功能之外还有没有足够的秩序感。
我认为我们中国的城市棕地再开发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不做深刻的修复,而是把它修缮起来继续使用它原先的功能,第二个就是排除污染,做到真的修复。十月份的会,会在很大的一个棕地上和澳大利亚协办开。
棕地开发现在更多是修复,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棕地开发以及棕地开发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呢?我们之前进行了同政府和建设部的领导交流,考虑到开发的不可持续性要怎样避免和解决。
如下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图,每个黄色的点代表小的城镇化的单元,大家可以看到美国欧洲、包括印度,城市化的程度很高,因而避免不了讨论城镇化的问题。我们目前有个近期的目标,就是未来的三十年大多数人都要在城市里工作和居住,我们国家在未来的时间中大部分都是在城市中生活的。所以如果城市生病了,我们确实需要有一个好的方法来修复和整理。
美国有一个国际《science》,它曾第一次做的专刊:土壤问题是最后的科学前沿其实土壤的修复和整理本应该是富人做的事,因为当国家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就没办法做修复和治理工作。专刊中谈论了各个国家的土壤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是土地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及化学污染,这些城市里的土地问题往往是重要的形式。
城市棕地中产生污染的主要是大工业、冶炼厂、炼铁、有色金属这种工业活动,在我们进行小组的研究或国家级的集采项目的基础研究时,很多区域都属于高度污染的程度的。在整个主方向半径十几公里的主导区域,污染等级非常高。这样的棕地表面很平静,但采样深入到地下几十米的时候都有很严重的化学污染, 有毒有害的污染物也很多。所以这种表面平静的地块实际上是被严重污染需要大力清理修复的。
怎样把我们的垃圾填埋场做得更有价值呢?
北京现在属于国际化的大城市,但其周边地区实际上都是垃圾场,也就是所谓的“垃圾围城”现象。从上世纪开始,垃圾填埋场都没什么阻隔措施,近些年遗留下来的垃圾场里的物质什么都有,而且随着地下水的运动不断扩张,目前我们往往不够重视,但往往当一个城市发展程度越来越好时这样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学术上是需要战略眼光的。
另外的内容就是我们平时所关注的规模很小但是数量很大的棕地,比如加油站、地上的储罐系统。
下面我想梳理一下什么是棕地,它指的是废弃、闲置的,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或者商业设施用地,这一类土地在开发或者利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现已存在或潜在的污染问题变得复杂。棕色土地其实比较难以辨别,因为在土壤里的污染往往是看不见的,棕色土地往往会通过皮肤接触、摄入、或呼吸吸入而对人体造成危害。
另外,棕色土地是具有风险的,不过风险也有几个前提条件概念:首先是有害物质,即那些在土地上的污染物。其次是受体,即生态受体或人体。有了两个因素之后,如果没有暴露,比如工场在深山里的时候,就不会具有风险。所以风险需要三个要素同时存在。美国在对风险的研究和管理都有很精准的发展,比如对于风险的预估和计算都有很好的手段。
中国现在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很多技术还是不够精细的,但在美国,北欧等国家已经有了很精密的档案系统,对于棕地的面积大小、中高低风险都有比较好的管理系统。在我国这些数据一旦梳理出来,比如数量规模问题,在景观方面怎样工作,都是可以慢慢量化出来的。
现在我国有个城市发展策略:退二进三,首都北京三十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很明显。要想比较好的掌握一个城市的棕地数量,最好是从根本上了解一个城市的棕地发展。比如从1984到2013年,北京建城区扩大了三四倍,在中国的城市变化很快。这种二三十年的大的演变在发达国家中其实很少见的。正如刚才穆尔女士提到的伯明翰的演变问题,涉及城区的土壤调查结果虽然比较粗放,但可以看出 我们城区比非城区的污染程度还是要高一点,因为人类活动密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影响。污染程度越高,之后的治理成本也就会越高。
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有条理有规划地去做,怎样使土壤从国家政策的角度,通过一些管理办法和条例完成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是怎样控制增量,就是控制现在棕地的增加数量和速度,调整原先粗放的管理模式。第二就是修复和改良现有的棕地。其实棕地改良从提出到发展,至今也只有几年的时间而已。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国际上参加重要的土壤修复的会议时我们与一些学者交流的时候收获的信息有,近几年我国的城市棕地再利用和修复事业是很有活力的,比他们预想的程度要好,政府的监管力度加强了,规模也越来越大,公众意识也大大增加,工程技术,从国外回来的人才都越来越多,大型棕地修复的工程经验积累也越来越多,国际交流平台越来越多,整个修复产业不断成熟。很多媒体棕地还是比较有问题,在棕地修复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主要是有毒的有机物。尽管如此,我们这几年通过技术的研发,很多技术也做得好很多。
过去我们在美国的超级基金里边,总结了很多案例。其中有一个机械通风技术,通过对于土壤的扰动,使得有毒气体减少,达到修复的目的。土壤其实是很复杂的,它的水相、气相,土壤的吸附、再生长时,污染物都是很难再出来的。工程公司在以往都是比较单一的吸附模式,可能之前都是把土壤简单的挖走、填埋,还会因此使得居民抱怨之类。过去我们有几年是这样处理的,但我们现在在美国机械通风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在通过一些廉价的工艺技术,我们的发展反而做得很有规模,成本也控制得更好。在全国用了很多,包括产品的有效性在全国范围内,除了冬天和春天比较冷的时候有一些超标,总体范围内还是是满足技术要求的。这样讲就可以为我们提高一些信心,我们国家虽然起步晚,但现在拥有的技术,甚至我们通过这些交流以及棕地的美学价值都会在棕地治理时大大提升。
接下来我想讨论的是,我们有哪些活动才使得我们的发展不可持续,也就是关于中国棕地再开发的几个可持续性的问题?
一、关于棕地的柔性再利用(soft reuse)问题
也就是讨论怎样通过一种深度的治理,不通过化学物理一些因素的干扰就可以很好的把棕地利用起来。这是一个国外比较时尚的概念,在我国还没特别广泛。但依然有一些不错的案例,包括798这种将工业园区,把废弃地通过改造变成艺术活动中心或者具有美感和知名度的地方,再例如北京焦化厂、首都钢铁公司都在开始做这个工作。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就是使老的工业区焕发活力的好案例。老房子的文化延续,功能保持都是很值得推广的,所以柔性利用的存在必然会呼吁中国今后不要大兴土木,建设和拆毁都很快,这样是很浪费的。
1、棕地柔性再利用有很好的国际经验
2、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国情要求
经济指标下降、增长速度下降了。我们要注意成本,不能大拆大建。是一个很不好的观点,我们国家将来一定要在这个方面,改变棕地利用这一块也要有这种理念。
3、中国有一定的基础和实践但需要进一步推动和推广
二、棕地修复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
1、邻避效应 (not in my back yard )影响
2、棕地原位修复和异位处置的应有一定的比例,因为邻避效应带来的影响,我们现在推崇原位修复居多。(美国超级基金计划的图 二三十年前原位异位修复的比例显示,之前百分之二三十是原位修复,不过现在已经超过一半是原位修复。现在我们要求比美国还快,希望百分之八十都是原位修复,这就有点难度,不够理性了。所以在修复模式上我们需要好好思考解决,也要落在实处跟各个部门积极协调。
3、修复模式的环境经济性
三、棕地再开发和修复的美学景观学问题
现在我们的棕地在治理的时候景观学管理做得不够合理。在修复完整的前提之下,还应该注意美观景观的优化上做些努力。
1、污染土地 更需要赋予其美学内涵
2、修复和整治方案制定的美学介入
3、修复过程的美学管理
4、治理后场地的景观增值
放眼望去中国的很多场地都是平地,就少了空间高差的丰富变化,如果可以充分利用棕地原有的地形和条件使它丰富美观起来,整个景观就会很有活力了。此外还可以增加土地的收益,经常有这样的案例,一个棕地项目地做完之后,不仅没花钱反而综合效益还比较高,这就希望我们设计师可以拿出合理且优良的办法。
这是我们的尼尔教授的一份著作 ,我国第一本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的团队治理的办法和理念的书。另外一本是这样的专家和我们一起 梳理了整个意大利几十个棕地治理的经验和整个内涵。通过国内的学者不断地引入国际上的内涵,我相信很快我国就会进步的越来越好。
四、符合中国国情的棕地治理责任机制问题
在中国的公有制前提下怎样才做得到责任制度的明晰。我国的棕地修复主要是由国家来承担的,这样的土地处理方式在某些程度中是合理的,但如果一直沿用这样的模式,始终是国家出钱,这样无代价的心理状态就会使得工程无法保证质量的完成。这就是我国在土地治理和纯量的修复中需要考虑的。
实际上在土地公有制的条件下,很多问题都会因为这种生产方式而衍生出。因为没有实际管理中利益相关方,大家都不会做到完全的自觉,在修复的工作中积极性也会降到很低。但是我们国家的工业悲剧这样的经济学原则是需要精细化的措施来理清责任,做到更好的修复。
五、给在座的领导一些政策建议
1、推动建立棕地柔性再利用的激励机制
2、引入风险交流机制,制定合理的环境经济政策,化解邻避效应问题
3、通过跨文化交流和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度是有很大差异性的,提升棕地在开发的美学景观学意识和实施能力
通过优化土地污染防止立法,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和投融资机制,促进中国棕地再利用和修复之力的可持续发展。
谢谢大家。
中国棕
Niall Kirkwood 哈佛大学景观学习的前系主任
我想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棕,所以我觉得可能棕色的体恤更适合我而不是绿色的。首先我要感谢清华大学和在座的各位,可以给我这样一个平台来作报告,就像我在开幕式中提到的一样,我也很高兴看到很多的同事今天能够加入我们的会议。这是非常具有内涵和丰富性的活动。
中国棕其实是指我们视觉可见但通常被遗忘和废弃的景观。它的修复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愿景的实现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棕地的修复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同时在环境、生态、文化、经济、美学等等都是影响深远的。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中国在这个问题中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来谈论一些在中国之上乃至国际上的一些问题。及我对棕地过去二十年发展的一个研究,另外我还对关于棕地的一些设计方式、设计策略的总结。这些都是关于棕地的再生修复,我想他对于城市景观和发展都是非常关键的。我之前出版了一些相应的书籍,都是基于我对于棕地再生的研究成果。在这里我希望能够通过生物、物理、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景观的问题。在这里我希望可以在座的各位可以听一下我的假说和关于棕地的理论,同时也希望各位联系中国的实际讨论一些实际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一个解决棕地问题的标准,很多方式都是在各位的工作中、如各个部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或者工程实施方等、或者学者,都是亲身参与到了这个过程中。都可以在解决棕地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你们自己的意见。
中国棕,要考虑到地理和整个国家资源的思考,我们如果把它看成一个大的集群,这是非常大的一片区域。当然我也知道中国有很多的土地是遭受过农业和工业的污染的,当然中国也是有很多被称为神圣的,未经亵渎的自然美景的,但为了更加契合本次会议的主题,我想为大家展示的是除自然美景之外另外的景观的样子。以便更加全面的呈现出中国从建立到现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面貌。同时也要更加广泛的从国家、省级来整体看到的景象。
其实整个世界都是一个棕地,所以这里的中国棕其实用全球棕更合适。
从这个最近发表的另外一本书中,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一亿年间,已经产生了大量的被污染的土地。这是一个假说,那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将近一亿英亩的棕地对于我们人类想象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但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发现事实上我们所面临的情景是非常严峻和复杂的。所以棕地给了我们一个修改的机会。我们可以想一下伊甸园,假设我们现在在外太空,那曾经我们的星球也是这样美丽的。在地图上我们是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区域,他们之间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划分的。中国有很多超大型城市,包括2025年的城市化的目标是达到百分之七十的城市化程度。大家也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的其他的景观的发展。像一些沿海的区域、河道、三角洲。知道这些事情发生之前,我们还要对现有的棕地的考量,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兰溪,这是在杭州附近的一个县,这里有一个被废弃的金属冶炼场,同时也显示出了即便是这样一个这样简单的工场也是非常复杂的,就像刚才穆尔提到的,表面看起来非常平静实际暗地里是波涛汹涌。其中的污染物还是很多。我们可以看到兰溪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全球的趋势。棕地的修复和景观的布置影响了一个城市的扩张。这是墨西哥西北部的一个炼油厂,这里有一共十二个炼油厂被修复。这是印度孟买附近的一块纺织厂附近的棕地。整个的土地和地下水都被污染了,所以现在这里被用作一个创意产业园,也因此得到了一些科技公司补助。此外这个是中国的朝阳区,我之前也指出棕地事实上在整个中国的城乡结合处非常容易找到的东西。在五十年代初,未来加快工业生产的进程,我们进行了很多城市周围的工业产业的开发,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小型的工业生产。比如大炼钢铁、后院炼钢等。这张图片就非常有趣,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区域里面,也就是这个村子的后面就建了一个炼钢厂。大概这种黑白照片中都可以显示出很多小型的炼钢炉,我要告诉大家这是非常强的污染过程,而且对于土壤的污染在五十年之内都无法消失。土地和地下水都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生态也很大程度的遭到了破坏。此外还有很大片的棕地,在苏州的郊区除此之外苏州有150多万的居民巨大的人口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另外还有煤矿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土壤的侵蚀已经空气污染的一些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还是有很多利用修复机会变成生态和文化的资源的。很多修复办法都是把棕地变成一个公园或者采用植树造林或提升水质的办法。
接下来我想提一个小问题供大家思考,那就是棕地对于中国的景观,对于现在还有未来的发展情况或者是对社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对于我们的科学、法规、美学形成了什么样的挑战,谁要负责这些因素的协调呢。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要怎样恢复那些废弃的矿场和厂房他们的本性呢?另外还有2002年的概念,棕地开发的地点是一个真正的土地,再开发和再利用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它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危险物质。
在英国棕地是被定义成在规划过程中,任何之前被开发过和使用过或已经停止使用的地区,使得整个国家的棕地都被纳入到被修复的可能性之中。在苏格兰西岸,海区的化工填埋场的修复工作。我们已经经历了在7、8年的时间,其中的信息、技术、资源都用到了极致。其实和棕地有关的机制,从美国、英国、欧洲等,从1924,47年到61年其实展开的都是有关于二战之后工业用地的修复。
在德国,棕地的立法在语言上不仅仅是经济规划还有环境的词汇,在棕地是被充分使用的城市区域,全面的政府机构专门负责处理。中国也出台了环保法,主要关注的是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其中有一条相应的法规,说到政府需要保证农民的土地的质量,保护水资源,预防农药污染。同时也规定了农民要保证土地的质量,比如使用农药的时候要用合理的方式去使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对土地的污染,管理法中还有对土地污染保护相关的描述,农业、森林、草地和湿地的保护。所以这些不同层级的政府都要去预防污染提高土地的质量。另外根据中国的法律,一些部门的法规也专门制定了对当地政府的指南,也讲了很多预防土地污染的相应的法律。
中国并没有这样针对受污染棕地的专门法,有三大问题是需要注意的。而相应的法律法规中也会涉及到棕地,当前现有的相关法律是缺乏实践性的指南,很多时候还是靠政策的强制性实施,另外还有测试评估,发起融资,以及审核的程序都没有得到详细的制定。第三缺乏足够的信息披露,也缺乏让人们了解关于城市在棕地方面信息的机会。那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由谁来做呢,由谁负责管理和清除修复这些棕地呢?
中国国情大多是国有企业所拥有的,通常缺乏足够的资金,难以承担起棕地修复的费用,而且如果把棕地修复的责任完全交付给新的拥有者的身上的话,这是不完全公平的。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些相应的技术和法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减少土壤的污染,在这样的法律当中要减少工业的污染,还有严格的去管控这些污染。
再者我们可以采取以市场为主导的引领,对工业废弃用地进行商业化的再开发。这是主要的一个方法,使用这个办法的时候是基于对过去的部分结构的推移 以及可以建立起对工业设施的投资的策略,把修复作为一种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而不是仅仅视为环境技术,两种方法有一些重合点,在工作中就可以利用。比如在阿姆斯特丹,对于工业用地的阐述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综合理解,对它进行了原工业用地的改造。
举一些欧洲和中国的例子,棕地和棕地不同项目之间的特点。例如在阿姆斯特丹用到了整合性的修复基础设施的投资结合的方法。另外一个是中国唐山的棕地修复技术,经过修复把它变成了全国性的示范基地。
由于时间有限,我想列举一下我们在修复这些项目时使用的基本战略和原则。
首先是位于阿姆斯特丹中心的气化厂(west gas brick),因为在过去四十年当中造成了严重的地表土壤和水的污染,与他的环境相关,也不是出发于这个项目本身的,也是与整个棕地的文化价值相关,另外还有一个荷兰的创业园工作的朋友同时提出的创意与城市国际化的概念,所以希望通过把这个地方变成重大国际事项的举办地。这个气厂被废弃之后,人们想要把它发展成一个城市公园以保证这个地方的文化,因此需要把这个区域保护下来,包括一些装气机为了把它创造出来,保证文化与活力。在清洁干净之后就可以重新设计,并进行新的活动了。这里渐渐的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这是市中心棕地的直接修复。这是对于这个项目的生机与活力的关心,对于一个巨大的文化社会的价值。即使之前是被废弃和污染的区域,但这个古老的社区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餐馆聚集地了。我们还对他进行了很好开发,还做到了很好的柔性的综合利用,让周围居民很好地融入进来。景观设计师把这个公共开放的区域利用起来,建立起了土壤利用的概念,还进行了整个城市的布局和框架,充分利用了整个用地的空间、土地还有水。这个项目结束之后还有了一些好评,在现在分析它的时候,它的一些结构和设施以及一些公共用地比如草地、水池路径等等。
我们回到中国来,就是我们唐山的开发项目。在2016年的园博会中,唐山位于中国的河北,曾经是一个重工业城市,距离北京大概三个小时的车程。在1976年发生了非常可怕的大地震,摧毁了这个城市,后来在重建时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成为了新的重工业开发的聚集地,同时也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污染问题。唐山一直以来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之一。我之前的学生也是我现在的同事Wilson没有用任何的滤镜,渲染出了这个城市现在的效果。
唐山是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为他的居民重新塑造和修复他的土地。整体的面积是540亩左右,主题是城市与自然和凤凰涅磐。为了这个主题他们关闭了很多的工厂,也为了城市的修复和再造提供了园博会的场地。为了去展示公园和娱乐的设施。这个项目是由北京林业大学景观学系的主任带领的,指明需要重焕生机,来修复这块污染的土地。这个项目在实施的时候利用了很多的元素,比如混凝土、水、等平面的结构,设计师把这些元素综合利用起来,也同时把不健康的土地尽力地治好。我们可以对这块区域的修复持有乐观的态度。这个项目给我们提出了非常好的方案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植入一些稳定的地垫或者植物来做到迁移,并且可以减少土壤的退化以及一些其他区域的环境恶化的情况。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曲折的土地,通过种植不同的花草变成了生机勃勃的东西。通过创意和想法,把棕地再修复做成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宣传。
最后在考虑到中国棕这个题目,这个会议其实已经起到了很大的进步。我想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对于棕地现在还是缺少一定的知识的,我们需要考虑在全球在每个国家和大陆,现在棕地到底有多少呢?这是我们最需要了解的。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尽快做好规划和分类。另一点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各个棕地所占的比例是什么样的,比如市棕地和农村棕地他们之间相互占的比例是多少。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另外就是棕地会多大程度的改变我们的经济和社区,所以我希望我刚才给大家展示的例子可以让大家明白,棕地修复中,文化和历史的维护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并不是为了勉强做出怀念历史的表现,我们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联合政府官员、工程师、艺术家、景观设计师、生态学家等都可以团结起来共同塑造一个中国的全国性质的棕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