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坛一: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王向荣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首先就北京林业大学此次进行课程体系调整,扩大教师队伍,扩充研究领域进行介绍。现阶段风景园林学科定义的边界越来越广,也没有明确的范围,凡是大地地表范围都是风景园林所覆盖的研究范围,所以学科所要求的知识领域也越来越广范,包含科学、艺术、历史等领域。
课程体系调整的主要目标一是使学生能够接受全面的风景园林教育,所谓完整全面是是能体现更广泛的知识构架和覆盖更广泛的研究领域。二是使学生具有跨学科的视野和领导多学科综合团队能力,现在的风景园林学科不只是一个单一学科,必然要跟各种各样的学科进行合作和交流,运用单一学科解决问题基本已经不复存在。三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多方位、多层次、广覆盖、互联关联和多学科交融,对风景园林来说,本质上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实践和研究是没有办法脱离的。四是结合北林风景园林学硕士学生特点,尽管学生在本科阶段都相当好的完成基础的学习,但仍存在本科教学覆盖面狭窄、课程嵌接不融合、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和研究这三个问题。五是融会贯通,建立起较为全面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风景园林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
专业课由建成环境史、风景园林与自然系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组成。
选修课由社会模块(风景园林的社会学原理、覆盖面及广)、艺术与历史模块(经典选读、中国传统园林发展、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生态模块(景观地学基础、景观生态学、景观水文、湿地再生与设计、棕地恢复与再生)、植物应用模块(自然植物识别应用、园林植物景观与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模块(风景园林工程建造技术与理论、材料与建构技术、地形设计)、景观规划模块(国土与区域规划、风景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遗产保护)、设计表现模块(风景园林高级表达、视频与多媒体技术)、城乡规划学模块、建筑学模块、考察实习组成。选修课的目的是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
北林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课程仅会占到三到四个学期,除公共课和专业课外,北林还要求学生在10个选修模块中修读13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修相关课程,此外必须从10个模块中选择6个模块,每个模块中最多不能超过3门课程选择,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涉及多方领域进行学习。
授课方式分为理论课课程,设计类课程,考察实践三个部分。要求教师在授课领域内有深刻研究,学生必须在课程之外进行广泛阅读,把以往涉及到的知识和新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了相当多有关历史的课程,如园林史,建筑史,城市发展史,美术史等,但是都是片段性的。我们其实从来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建造其实都是这些片段完整的整合到一起的。就如江南的农田和水乡、苏州的古城和苏州的园林。我们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历史,却从来没有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相通的,他们有共通的建造的思想,思考,技术、手段和目标。他们都是在一个统一的哲学思考的社会体系之下完成的。然而学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很好地将他们联系起来。在更大的尺度上来看看我们的杭州,这是当今中国城市的环境,人居的环境最理想的城市,也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对理想环境的呈现。我们看城市,西湖,大运河,城市中的长河,西湖边上西边的山峦,和山背后的西溪湿地,他们是一个整体,但是我们之前的课程把它们都分离了。所以我们的建成环境史这一门课作为必修课,是把以往的课程的知识和新的知识整理起来形成一个体系,目的是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周围环境,使知识融会贯通。
尽管是学术性的研究,设计也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未来的工作多数都和设计结合在一起,设计在我们的课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设计课程是教师以团队的方式来进行授课、所选择的地块是综合的、复杂的、具有研究性的、课程必须具有完整的现状的调研、文献的阅读和研究的成果。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硕士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的调整,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优秀的风景园林师,而是要培养出人居环境多学科交叉领域的领军人才,课程强调学科发展的全面性、综合性、交叉性、思维性、和前沿性、授课方式也鼓励开放性、互动性和研讨性。
这一版课程体系实行仅有3年时间,在一些课程的教学中已经获得了良好的评价,希望这一体系在不断的讨论、调整和修正中更加完善。
教育论坛二:定性与定量相生——21世纪风景园林学展望
成玉宁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一、科学的艺术
1. 风景园林的双重属性
风景园林学作为科学的艺术,具有科学与艺术双重属性。需要人文艺术作为滋养,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风景园林学在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中发展,定性与定量相生,从或然走向必然。
2. 风景园林是科学的艺术,也是艺术的科学
科学与艺术已经被认为是人类描述世界的两种途径,它们的原点是一样的,但在发展过程中有对立,有冲突,也有合一。两种思维模式确实不同,艺术讲究创造,科学是对必然性的追溯。所以,二者有不同也有联系。而风景园林恰恰把这两种思维模式混合在一起。
科学的艺术:风景园林超过70%要素具有自然的属性,从属于科学的规律。
艺术的科学:在符合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同时又符合人的审美意愿。
3.科学艺术——风景园林学的基础
影响风景园林的学科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植物学、地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外,成玉宁教授认为现代风景园林学还与生态学、环境行为学、数字技术三大科学技术关系密切。
生态学的影响非常的大,尤其是广义上的生态学。人为的一切都是在重复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就是关系学,因此,可以说比较起那些艺术创作思考而言,这个学科对人的未来影响最大。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和人类社群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 (刺激 )所作出的反应的学科。园林景观设计终究是为人所用,关注人的行为与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研究人的行为与园林景观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因此,研究环境行为学对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字技术:它不是科学。它给了我们全新的视野,使我们对风景园林认知更加精准,登上一个不同的台阶。它几乎贯穿到我们精确化的认知风景园林的全过程:从前期的分析,到中期的调控,一直到后期的监测都可以应用。
二、定性与定量
1. 定性与定量相生
众所周知,我们的研究离不开定性,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更离不开定量。凡是能定量的事物,一定是没有争议的。我们过去一直认为艺术、文化都是定性的,然而发展到今天,艺术与文化在某个部分,某些领域也是可以定量表述的。
对于定性的研究有两个层次,一是没有或缺乏数量分析的纯定性研究,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较浓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与定量是我们研究风景园林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的关系互为补充,如同“五行相生”。
2. 定性
定性的研究是通过语言来描述,定性可以深描,也可以浅苗。“深描”与“浅苗”的区别,实际上没有办法在传统的理性下对风景园林学进行定量。
从知觉敏锐的特征到或然性的特征再到系统思维的特征,这是我们传统的中国风景园林研究的基本特征。
3.定量
用量化的语言进行描述,问题可以量化,统计的数据,客观的事实,它引导的是直接、矢向、问题的本质。向玉宁教授认为中国风景园林学已经发展到可以定量的阶段,需要进行定量的描述。
借助于定量的技术,我们从实践中收获了一些体会,也使我们的设计获得了较之于传统办法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更加有益的表达方式。从数据采集到测控技术到实时测控技术,借助于数字技术,我们今天实现了四个系统的吻合,从前期的调研,中期的控制,后期的模拟,一直到建成效果的监测。当我们能够定量,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
4.定性与定量
定量与定性对应的情况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感性、定性指向了或然;理性、定量指向了必然。通过“定性与定量”这两者之间的互补效应,产生大于单一渠道的研究效果。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为我们的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摸索出一条可行并且可操作的路径。
三、耦合的价值
1.耦合法的方法论
物理学中耦合是一个基本概念,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是耦合关系。风景园林这个学科本身存在着大量的耦合关联。所以,当那些不同彼此不相关联的要素放在一起,产生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其中就有耦合的方法。定量就是实现耦合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成玉宁教授一直将偶合法当作“因地制宜”的现代版来解释,并认为耦合是可以用来计算的。
2. 耦合法之于风景园林学的意义
耦合法强调从场所出发,与场所相对应。不同环境、不同层面、不同尺度实现“耦合”的手段和所采取相应的适宜技术是不同的,体现了一种全尺度的设计方法。“耦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设计目标与场所互相影响,最终达到和谐共生的设计目的。设计目标与场所之间的互适性是耦合的原则。
3.耦合法实现途径——风景园林参数化设计
建立因子参变模型,即通过建立在城市各相关因子相互关系上的计算机模拟模型,根据建设规模大小,地形特征,计算机可以很轻松地为设计者和决策者实时提供多种选择,从而为评估界定最佳的空间组合和多样化城市类型提供了可操作的模式。
四、艺术的科学
1. 艺术的科学
成玉宁教授认为风景园林最终不是一项科学,而是用艺术来表达科学。
2.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当代的风景园林学
生态、空间、功能、文化是景观设计必须统筹的四个基本面,在各自的维度中的展开,共同复合构成有机的景观环境,因此景观设计需要以整合为基础的集约化思维;风景园林学不仅具有多目标的属性,还需要以科学思维为基础、艺术思维为辅助。
3. 艺术的科学 ——风景园林学最高境界
艺术的科学是21世纪风景园林学的最高境界,是风景园林学能够引领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的手段,也是引领人居环境的高级形态。
4.二十一世纪的风景园林学展望
二十一世纪的风景园林学的发展将呈现以下两大趋势:
(1)全尺度服务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a.自然环境评价、保护、俢复引领,作为城乡空间利用规划的前提与先决条件;
b.绿地系统规划不再是总体规划架构下的专项规划,土地生态适宜性作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依据;
c.景园规划将变后置为先导、变被动为主动,引领智慧型人居环境规划的发展。
(2)优化建成环境,凸显绿色基础设施的价值。
a.城镇作为在自然本㡳上形成的人为生态体系,是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将基础设施的功能与城市的社会文化需要结合起来,使当今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
b.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先导,城乡开放空间系统的统筹规划、综合性地解决城市的基础功能已成为绿色城市的标志。
c.作为一种城市支撑结构,绿地空间必须成为能够兼容各种自然过程的生态基础设施。
教育论坛三:风景中的环境意识
苏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苏丹教授首先指出风景园林学科与美学有重要关系,主要谈的是设计艺术上的问题,这与他本人的研究方向中国当代艺术有很大的关系。
环境是什么?
1.社会层面——现实性
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就是这样一部影片,通过演绎一个人在特殊环境下的遭遇,完整的展现了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人永远无法摆脱社会,社会又从不眷恋任何一个人。
台湾艺术大师谢德庆用了七年的时间做了七件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绳子》这件作品是用2.5米的绳子将他自己和一位英国女艺术家拴在一起,长达一年的时间而没有解开,作品指出两个人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要素。
2. 自然层面
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历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环境不断命题,人类不断答题的过程,人永远不能打败环境。所谓风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它是投射在木、水、石上的想象构建。风景是一种文化观念的投射,这种观念始终决定我们对待风景的态度和判断。
风景同时也是门大地艺术,以大地为背景。基弗的作品画的是人类文明,更多的是自然和大地。他曾说过“废墟是文明的开始”。苏格兰艺术家安迪戈格沃茨在城市和乡村环境中创作特定地点的雕塑和大地艺术,作品全部来源于自然 ,但存在时间短暂,体现了人和环境的沟通。 河南省美术馆馆长于会见说过 :“大地是一张皮,皮上是现实,皮下是历史。”其作品是对人定胜天以及土地被蹂躏这些的反抗。
3.人类层面
米开朗基罗皮雷托斯托,意大利最伟大艺术家,作品完美沟通人、社会、自然 。创造雏形为关照环境意识,标志为未来城市发展模式。
环境比风景更重要,所以建造风景要从环境的角度出发,要有环境意识。
教育论坛四: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情·境育人”的点滴探索与实践
高翅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
我们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风景园林教育,应该重智轻情,重知轻行,重技轻思,重景轻境,重物轻人,重形轻意,重仿轻创,重造轻营,重一隅轻全局。
风景园林依托于中华美学:托物言志,寓理于情,神形兼备,意境深远;同时也依托于中华造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建设“山青、天蓝、水绿”的美丽中国迫切需要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与自觉的新型风景园林人才。
从“知、情、景、境”这四个方面对人才实施全人教育,培养在根植于人类优秀文化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基础上,管护自然与文化资源,建设可持续风景园林和美好生活境域的风景园林师。
并试图去探索一个方法,将当下我们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孩子的成人与成才,老师的教书与育人融合在一起,这是我们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目标。
一、全人教育——情·境育人
情·境教育就是认知与情感、专业与情操、教育与文化综合地贯穿于教育教学全程。它的理论依据有: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心理学中暗示、移情及心理场等理论。
王国维老师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不仅仅是情感,还包括情操、情怀;风景园林教育一定要培养爱自然、生命、生活、社会、人类之美好的情感;实现美的情感向美的抱负、美的理想和美的创造进阶。
王国维老师也指出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境主要包括境域、环境、意境、境界。
二、冶情启真
1. 建构“知、情、景、境”培养体系
知——认知体悟、专业知识;情——情感、情操等人文情怀;景——风景、景致、景象、场景、园景技艺;境——意境、境界;注重基于美好情感的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动脑、动手、动口,缩短眼手脑的差距直至协调一致。
在“情·境育人”中应着力强化整体效应,育人环节全覆盖,通过情感弥散获得持久稳定的教育效果;着力创设真实情境,通过真实情境或情境模拟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着力增强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主动发展;着力推进知行合一,强调打基础、管长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课程里面还包括基础情感、丰富情怀、情理融通、以情入境;实现从写景(认知感悟)、造景(基础应用)到造境(融通创新)的升华。
2.形成“五阶十法”实践体系
五个阶段包括从风景园林认知到课程设计,到专题调研,到业务实践,最后是毕业设计。并建立了风景园林实践中心、虚拟技术实验室、效能模拟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工程技术实验室作为支撑条件。并提出了“境育十法”,包括测绘体悟、模型推绎、经典析要、Pinup研讨、学术辩论、设计竞赛、中外联坊、海外见习、社会调查、花园营建。
三、情境化育
培养学生们爱专业、爱生命、爱自然的情怀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老师们提出了“景园八景”的培育模式,贯穿于整个学生时代,把课外无限课堂,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构建完善的胸怀养成体系。
景园八景包括以下几点:景园心晤(迎新系列活动); 景园学堂(专题讲座);景园心像(专业摄像、沙龙);景园心旅(旅行奖学金计划);景园心匠(设计营建活动);景园之月(世界风景园林月);景园之夜(师生岁末联欢);景园骊歌(毕业仪式)。
四、保障体系
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两委七责”基层教学单位管理模式;两委是指系务委员会和系学术委员会。七责是指课程建设责任、教授讲课责任、实践组织责任、基地建设责任、教书育人责任、学术引导责任、指导青教责任。
五、点滴进展
风景园林专业获评湖北省风景园林唯一品牌专业;风景园林专业被列入湖北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风景园林学为湖北省风景园林学唯一重点学科;并获湖北省风景园林行业教育科研卓越成就奖等等。
六、努力方向
依据“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等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借鉴心理学中暗示、移情以及心理场等理论,提出“情·境育人”教育思想,理论研究尚待深入探讨。
华中农大的办学理念是:全球视野、本土行动、特色发展、远谋敏远;发展的理念是:风景园林创造持续美好生活。
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应该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
教育论坛五:风景园林植物教学的新途径——以植物主题微信公众平台为例
包志毅 教授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院长
一、引子
在园林植物的教学过程中,包志毅教授发现课堂里面越来越难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学生都在玩自己的手机。因此,包教授设想怎么样利用手机这种智能终端来开展植物知识的应用,普及和传播。
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享和传播,众所周知,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知识的能力是非常强大。因此,植物的知识、信息传播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的手段。
二、植物主题微信平台科学普及的优势
- 植物种类繁多/碎片化学习。智能终端传播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碎片化,跟植物学习的特点很相似;因此,很适合用碎片化的传播手段来进行园林植物知识的学习;
- 即使性强——更新快;
- 传播迅捷;
- 传播规模大——针对性强(传播对象基本上都是对园林植物感兴趣的人);
- 互动和反馈及时有效;
- 形成兴趣相同的学习圈(教育本身就是信息和理念的传播和分享,还有创造)。
三、植物主题微信平台的传播内容
- 植物种类认知和科学普及;
- 植物与人的生活;
- 植物与人生体验;
- 植物的应用;
- 植物的文化和艺术:绘画,文学,摄影;
- 植物主题线下活动,旅行/旅游,户外运动,教育培训。
四、植物主题微信平台的运行主体类型
- 个人或小团队为主;
- 专业人士和发烧友;
- 非盈利或不以盈利为目的;
- 植物相关教育和培训;
- 相关延伸产品:日历,艺术品,笔记;
- 相关书籍出版。
微信公众号案列:植物星球(plantplanetorg)、植物图鉴(zhiwutujian)、植物私塾(plantschool)、浙大校园植物(ZJUCPlant)、小山草木记(YC-CMJ)、森林笔记(senlinbiji)、花园俱乐部(gardenclub)、草木有语(caomuyouyu)、博物学下午茶(Nhhangzhou)、黑豹工设(geibaogongshe)等等。
五、前景展望——拥抱新媒体时代
- 马车和汽车比赛——拥抱时代;
- 适应变革,不与趋势为敌;
- 内容为王,工匠和极致精神(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制作这些内容);
- 教育:共享/共创/共进(对于植物的相关知识,从植物种类到植物应用到文化到艺术创作再到边缘场景的创造可能需要采取共享、共同创造、共同进步的思路);
- 教育:获取/参与/贡献;
- 自然和植物——信息和数据时代的认识方式。
这个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了植物和自然;微信公众平台的及时性很强,异域性也很强。包教授指出是否有可能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一个园林植物信息资源传播的联盟。并能够开展一个跨地域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园林植物的信息传播和教育。传播和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范围,还应包括很多社会人士,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植物与自然。
包志毅教授认为根据园林植物知识的类型以及它分布的广泛性,特别适合用新媒体的方式来进行传播。这种方式并不是作为一个主体教学,而是作为一个很好的辅助的教学手段,不仅仅是在微信平台,还可以利用朋友圈,以及其他的传播方式来进行教育。包教授同时希望我们风景园林界能够在自然要素教育这方面,包括植物,其他的生物,可以采用新的教育传播方式,提高我们的教育;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更好的跨越时空来进行传播,扩大传播教育的范围。
植物微信平台案例汇编:小丸子,草木有语,香榧1-2,腰果,小山草木记等等。
教育论坛六:传承.创新——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发展
肖毅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岭南园林发展
岭南园林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域发展史,我们可以从气候、历史、人文的原因找到它的发展痕迹。
一、岭南皇家园林
- 南越(公元前204 –前211):南越王宫署遗址花园
- 南汉(公元917年-971年)
二、岭南州府园林
- 惠州西湖——具农渔产业,交通生活功能
- 雷州西湖——贬谪文化影响
- 潮州西湖——园林风格简朴秀美
- 端州星湖——与民同乐的“公园”性质
三、岭南私家园林
- 杭商庭院——海山仙馆、听松园、万松园、“粤中四大名园”(可园、清晖园、余荫山房、梁园)
四、近现代酒家园林
- 文园——“文风不必成流水,园林如今作酒家”
- 泮溪酒家
- 北园酒家
- 南园酒家
五、现代公园
越秀公园、烈士陵园、流花湖公园、东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晓港公园、兰圃(岭南园林的经典作品);当时已经有了明确的绿道、水道、斑块、森林、水上的绿洲以及山体的保护意识。
六、现代园林建筑
当时广州为加强对外交流,建立了一系列可用于对外交流的宾馆,这些宾馆在设计时是由建筑和园林设计师一起完成的,因此带有非常强的建筑和园林相结合的关系。例如:山庄旅社、白云宾馆(架控式的庭院、屋顶花园、把建筑融入环境之中)、东方宾馆、友谊剧院(把园林引入公共建筑)、白天鹅宾馆(岭南园林与现代功能结合的非常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岭南园林学术传承
夏昌世是华南工学院教授(1952)、成立华南工学院建筑系中国建筑研究所任所长(1953)、中国建筑学会理事(1957-1966)、广东园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一生创作了众多优秀建筑作品,影响和培养了一批岭南现代建筑创作人才,为岭南现代建筑及岭南现代园林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作品有水产馆,这个项目可以看出夏先生是如何将建筑与园林用现代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主要著作有园林述要和岭南庭园)。
夏昌世先生之后便由莫伯治院士、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教材的著作)、何镜堂院士承担起风景园林学科的建设工作。
建筑学科发展:
1932年成立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开创探索岭南现代建筑学教育;1938年成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系;1952年成立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华南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及建筑岭南学派的奠基;1979年成立建筑设计研究院;1988年成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1997年成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03年获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开始接受研究人员;2007年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2008年学科调整,成立城市规划系;2011年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华南理工风景园林教育发展
- 1949年春季,前身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已开设了庭园设计课程;
- 1986年,获批在建筑学一级学科下设置城市规划与设计(含:园林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硕士点,
- 1990年调整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学位点),并于1993-1995年招生。
- 2003年,建筑学一级学科下自设景观建筑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获批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博士点。
- 2004年,城市规划系设立了景观教研室,景观建筑设计本科专业招生,
- 2005年,本校成为全国首批具有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之一,并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学生。
- 2011年,获全国首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于2012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学硕士生和博士生。
- 2012年,获全国首批设立风景园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风景园林研究主要内容:
1)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Landscape History, Theory and criticism
2)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3) 风景园林科学与技术/Landscap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 园林建筑设计/Architecture as Landscape
教育论坛七:“融合中西 设计创新”特色教学——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教学方法
金云峰教授 博导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副系主任
一、“融合中西”“设计创新”的教学特色
冯纪忠先生提出“东西方融合”,“在创新中保持中国文化精神”的教学理念。
“融合中西” 是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直面西方文化和现代化的现实,探索在多元化中国园林的发展途径。
“设计创新”是风景园林教学的根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针对具体设计问题的突破性分析研究能力。拷贝外国的不能称之为“现代”,硬搬古代的也不能称之为“保持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的现代园林是基于传统的创新以及对外来因素的创造性利用。
特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提前“社会化”,与风景园林实践接轨,而无须用人单位“二次教育”的过程。增强实践技能和业务能力。
保持与行业管理、研究机构、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合作和沟通,进一步明确、更新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有指向的人才培养。
二、引入“原型”创作方法的设计课教学
设计课重在“实践创新”,通过梳理一套基于“原型”的景观设计创作方法,成为设计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掌握景观设计精华。
金云峰教授通过对上海世纪公园的案例分析阐明了:景观设计的关键就是寻找设计参照物,通过设计参照物与基地的相关性,可以建立起景观与人们的认知和情感的共鸣。风格、思潮,其实是理念在外部形态上的反映,是较表面化的。
应寻找出隐藏在复杂形式背后的深层结构,寻找出规定着景观特色的生成规律。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曾说过:创造过程,包含着对某一原型意象的潜意识的激活,并经过转化使之能为他同时代人的心灵所理解和接受。在景观设计的过程更加需要这种潜意识的激活,潜意识包括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两种;设计的本质就在于表现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是沉淀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普遍共同的人类本能和经验遗存。因此,这就需要引入“原型”,
原型是“原始的模式”、“某事物的典型”,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像是照相底片,必须通过后天经验来显影;原型又具有一种生成内容的能力。基于景观的创造来看,其实就是要探索生活的本源,寻求内在的本质和发展中的不变因素——原型。
1. 基于自然原型的景观设计方法——“有机设计”
实例:上海2010世博公园,就是把上海“滩”的原型表达出来,通过绿化,植物来引入原型。
“有机设计”方法归纳为三种:
- 原型的引入,对景观空间进行自然性的描摹:自然环境的空间模拟,自然要素的引入,自然景物的借用。
- 原型的共生,将景观纳入环境和自然的过程:地表连续与重构,融入城市与自然过程。
- 原型的象征,对自然形式进行隐喻:模拟自然景物形态,模拟水体形态,模拟生物形态。
2.基于历史原型的景观设计方法——“类推设计”
实例:上海古城公园的景观设计不能以复古来记录城市的历史,历史原型的表现应采取新的手法、古的意境。因此,考虑到城墙、吊桥、河流暗示着老上海的边界,就采取了了“类推设计”,提出了“界”的空间原型来进行设计。
“类推设计”分为两个步骤:
- 原型的抽取,即“元”设计:“元”是构成城市景观最本质特征的要素,“元”的集合组成了原型。
- 原型的加工,即对象设计:这是根据历史景观与设计对象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推理的过程。
3.基于地域原型的景观设计方法——“乡土设计”
实例:上海九子公园,主要是反映地域生活图景——儿时“石库门里弄”游戏场景空间还原再现。
“乡土设计”方法分为两种:
- 地域原型的还原,以再现地域空间:自然空间形态的再现,城市空间形态的再现,地域生活图景的再现。
- 通过引用文化符号对地域原型进行转译:利用乡土材料演绎新形式,乡土经验的当代借鉴,乡土的“物”的引用与解构。
4.基于艺术原型的景观设计方法——“大地艺术设计”
实例:上海2010世博公园——工业设施的修饰性表达;根据工业废弃地具有的凄美的独特气质,进行艺术包装、功能置换,使之重获新生,成为了上海近代工业时代的象征
“大地艺术设计”方法分为两种:
- 对原型的修饰性表达:自然陌生化,地形艺术化,场地生态化。
- 对原型的抽象性表达:体验场景化,要素简单化。
三、学生设计实践——绿道设计
同济大学针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一直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的绿道设计;(从研一开始参与项目的投标,到研三绿道已经建成,学生们可以看到自己从一开始做的方案到最后建成,这其中也应用了一些“原型”的方法来进行设计),提出了一些全新的不同于建筑设计的方法,使之能够作为景观的教学方法。其教学实践成果也总结成了14篇论文,发表于不同的杂志和学术期刊上。
教育论坛八:世遗评估标准与风景园林遗产
李敏 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 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带头人
一、引言
风景园林遗产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百科全书都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它又是现实存在的,尤其是在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六个专业方向的研究上,已经把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专业方向,这种专业方向也就相当于二级学科的概念。所以,李敏教授认为有必要进行专门的研究,理清它的基本概念。
截至2015年8月,全球共有1031处遗产地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共分为3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其中我国就有世界遗产48处,包括文化遗产34处,自然遗产10处,混合遗产4处;还有47项遗产地入选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审核通过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因此,近10多年来,我国各地出现了持续不断的“申遗热”,与风景园林相关的国家与世界遗产价值评估与保护利用工作,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为了解近10年来国际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热点,我选择近10年来本学科主要期刊研究论文题录关键词进行了统计,筛选在不同期刊里出现频率10次以上的10个中文关键词和5个英文关键词作进一步研究,得知当代国际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热点是: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历史街区、地域文化、国家公园、人居环境、风景园林师、城市绿地、绿道、植物园、GIS地理信息系统、Remote sensing(遥感)、Wetlands(湿地) 、Ecosystem services(生态系统设施);其中,大部分内容都与风景园林遗产相关。
二、风景园林遗产的定义
1.风景园林遗产的定义
风景园林遗产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内容,是与风景园林营造与审美活动高度关联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包括已登录国家和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及文化遗产地,以及受法律保护但尚未登录遗产名录的传统园林、文化景观、风景名胜、乡土景观等物质与文化实体。
风景园林遗产与园林历史理论的研究有密切关联,但研究对象与方法有较大不同。简单来说,风景园林遗产研究的是现存的实物,而历史与理论完全是靠文字和符号来进行推研,可以从古书里面来寻找这些理论轨迹。
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尚未就风景园林遗产的定义、属性及价值评估标准等进行深入研究、清晰定义并形成共识。现行的一些名词概念主要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通用标准,与国情接轨不太到位。
所以,科学地阐明风景园林遗产的定义与属性,理清风景园林遗产在世界遗产中的地位及其价值评估标准,对于促进我国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2.风景园林遗产的世遗地位
在世界遗产地中,风景园林遗产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按照《公约》第1条规定,文化遗产分为三类:文物、建筑群和遗址。其中,历史建筑群和遗址大都与风景园林遗产直接相关。历史建筑群里的庭园、花园及其周边环境,和大部分具有审美价值的遗址景观,均属风景园林遗产的范畴。
风景园林遗产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文化景观,它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杰作”,属于“文化财产”。“文化景观”一词包含了人类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多种互动表现,主要有三类:人类刻意设计及创造的景观、有机演进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
3. 世遗名录中的风景园林遗产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有许多遗产地本身就是风景园林遗产,如中国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庐山国家公园,苏州古典园林,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泰山,黄山,武夷山等;也有部分世界遗产与风景园林直接相关,如莫高窟,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峨眉山-乐山大佛,丽江古城等。
实例1: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杭州西湖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景园林的营造精华,所以,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其核心要素仍然能够激发人们“寄情山水”的情怀。
实例2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2013年,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云南哈尼梯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遗产区面积16,603公顷,缓冲区面积29,501公顷,包括了最具代表性的集中连片分布的水稻梯田及其所依存的水源林、灌溉系统和民族村寨。
三、世界遗产杰出普世价值评估标准
遗产的同义词是世界传承,这意味着将事物的价值从一代传递到另一代手中。遗产的价值是由个人或群体赋予遗产地的特殊属性,代表了一种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1964年发布的《威尼斯宪章》指出,遗产的价值可以用作利益的等价或者对财产的认可,平凡的作品随着时光的流逝可能拥有特殊的价值。
我国在风景园林遗产价值评估方面尚未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现行做法多为先对遗产地进行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调研,然后套用《世界遗产操作指南》关于遗产“杰出普世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评估标准,参与世界遗产的登录评估。
1.关于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的中文译名
对于世界遗产的“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以下简称OUV),国内存在多种中文译法,使用较多的是“突出普遍价值”;然而,海外华人普遍认为:“杰出普世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是世界遗产评估和列名的基准”。同时,李敏教授也非常认同“杰出普世价值”的释义,因为普世价值是全人类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的价值观。
2.关于世界遗产OUV评估标准的中文释义
《操作指南》对世界遗产“杰出普世价值”的定义是:“文化和/或自然价值之罕见超越了国家界限,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大意义”;并对OUV的评估提出了10项具体标准。鉴于官网上流传的现行译本问题较多,又经过了详细的研究,对OUV的10项具体标准的译文作了重新解读,力求完整和准确表达原文含义。
四、世遗宝库中的风景园林遗产
1.世遗中的风景园林遗产类型
在世界遗产地中,有两类的风景园林遗产。一类是遗产地本身就是风景园林,如:历史名园:伊朗波斯园林,英国伦敦基尤皇家植物园;风景名胜:以色列海法和西加利利的巴海圣地。另一类是混合在整体保护遗产地中的风景园林部分。
包括历史建筑群中的庭园、花园及其周边环境;还有历史城镇中心、民居或村落中的公园、花园等公共园林部分和邻近的自然环境。
2.世遗中的风景园林遗产分布
在2015年世界遗产名录中按5个区域(亚太地区、欧美地区、非洲、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划分筛选,共有116项遗产地与风景园林直接相关。占世界遗产地总数的11%左右。从正面来看,风景园林遗产在世界遗产体系中占的比例还是相当大,需要我们重视起来。
3. 风景园林遗产OUV评估标准的应用
现在世界遗产评估体系中,风景园林遗产适应于多个标准,常常是两项、三项甚至是四项以上的标准是可以同时符合的,其中会有一项或者两项是主要的。
文化价值是风景园林遗产地OUV评估的关键所在,尤其是条款(ii)和条款(iv)适用于大部分风景园林遗产的价值评估。这说明,风景园林遗产基于人类的生活需求而营造和使用,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密切交融,本质上是一种“人造自然”,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教育论坛九:南门花园的实验性研究
刘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 风景园林系 教授
首先提出以下几点问题:到底风景园林学科在哪些方面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不能做?城市建成环境中场地中的生态有何价值?生态怎么进入到场地设计里面?生态可不可以被设计?然后,刘晖教授从生境营造的角度来思考了这些问题。
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生态
西北地区的生态原型主要是以沙漠、草原为主,它的城市人居环境,多选址营建在位于沙漠、戈壁、黄土高原等干旱荒漠草原中的绿洲生态环境中,近年来城市的扩张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掠夺式发展,侵蚀着绿洲的生态环境。而城市建设中绿地是恢复和营造人工生态绿洲的重要场地,并逐渐嵌入新的景观生态格局,与城市化过程带来新的生态过程。刘晖教授并提出了是否有可能实现“绿洲上的城市化,城市中的人工生态绿洲”。
二、实验研究场地的生态学尺度:群落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中间又包含植物群落学,植物群落学研究的是植物和场所、植物和植物、植物和动物(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生物群落和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进而研究植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及规律。这个尺度对于我们场地的设计来讲是有直接借鉴作用的。
场地生境营造途径的初步思路——设计程序:
1.场地生境分区与优化——功能分区
场地生境主要影响因子:日照条件、水文条件、土壤条件、风环境、生物环境
刘晖教授主要介绍了日照因子的生境分区,场地中的建筑物和乔木,引起场地日照条件的改变。通过对建筑物与植物的日照分析,划分日照因子生境类型。研究适应性植物群落栖息演替的生境场地。以一年为单位,从二十四节气中的节点入手。选取春分、秋分、夏至日和东至日四个节气日,是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以一天为单位,进行研究日照因子影响下的植物生长。在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观测,来验证理论分析与实验植物群落观测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按照分区的结果,把日照分成了建筑东照半阳生生境、建筑西照半阳生生境、建筑阴生生境、阳生生境、植物阴生生境、植物半阳生生境这六种分区。
2.植物群落设计——景观设计要素:地被层最重要
植物群落设计主要解决的是植物与场所、植物与植物、植物与人之间的问题,参考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生态原型,应用了理论模型,进行了技术观测实验研究,同时在做实践性研究,把理论应用的实践项目上来。
考虑到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应注重城市绿地中植物群落的公众审美价值研究:群落整体的比例与尺度;质感与结构;色彩与环境;季节动态性与种类多样性。
3.建植方式——实施
4.连续性设计与维护——维护管理
四、结语
建立景观设计的整体性思维:使用功能、物理环境、视觉美学和生态可持续。
问题:
- 设计类学科与生态学是否是两种思维模式?
- 将生态学引入设计类学科的目的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
- 既然风景园林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其科学性如何论证?
教育论坛十:生态文明背景下的风景园林教育
车生泉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
生态文明现在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策,我们的行业当然要呼应我们的国策,与我们行业的需求和未来发展有机结合,在我们的教学,或研究环节怎么植入生态文明。车生泉教授今天主要从这个角度和大家展开了探讨。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所有生物体与其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关系生态学这个角度来讲,生态学可以上升到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它的发展模式是绿色循环低碳。
二、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
20世纪末,托马斯贝里提出的“生态生代”,主要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了大量的人口积累和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城市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高温天气增加、台风威胁、雨洪灾害、病虫害和生物多样性风险等。区域环境问题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健康事件等。
受损的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生态安全体系包括国土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三、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法
从生态文明的四个方面来解决环境问题:
- 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这个是一切的根源;
- 产业: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遵循生态设计的原则;
- 保护,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力度;
- 管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思想下的规划设计:运用空间论、环境论、生态论,进行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生态规划主要应用在城乡规划学科里面,它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生态设计较多以建筑学为背景,并融合到园林设计里面来,它也称为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
四、风景园林生态教育的四个尺度
- 城市各类湿地:园林生态学、气候学、水文学、环境工程学;
- 城市尺度:绿地系统规划、绿道规划、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气候学、水文学、环境科学)
- 国家公园尺度: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景观生态学、生态学、森林生态学、产业生态学、地理学、气候学、水文学)
- 区域尺度:生态功能区规划、流域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气候学、水文学)
风景园林生态教育的四个尺度中,在教育课程设置中,以前主要以第一个尺度为主,二三尺度为辅;城市绿地设计尺度是以植物配置为目标的生态教育。
五、风景园林教育的趋势:
- 风景园林教育应从上述四个尺度出发;
- 与我国生态文明的基本国策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学科教育要紧跟行业未来的发展需求;
- 风景园林面临的机遇:在风景园林领域如何进行生态保育、生态修复、生态重建;
- 风景园林面临的挑战:规划设计如何与生态有机结合,从空间设计——生态设计转变。
六、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教育
- 目标导向:人居环境和谐、生态系统平衡、生态文明;
- 问题导向:生态保育、生态修复、生态重建。
以生态修复为例,应掌握生态修复的核心原理、主要过程、评估方法;了解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技术方法。
七、风景园林生态教育的基本框架
- 园林理论中: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
- 园林规划设计中:景观生态学、生态规划设计;
- 场地设计中:地理学、气候学、水文学;
- 园林工程中:生态工程;
- 园林建筑中:生态建筑;
- 植物配置中:植物保育、植物修复;
- 养护管理中:低维护低碳。
教育论坛十一:拓展视野•脚踏实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学科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索
曹磊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
一、学科简介
1.学科简介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创立于1937年,徐中、卢绳、冯建逵、彭一刚、王其亨、冯骥才等著名教授在古典园林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学科195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承德避暑山庄、天坛、颐和园、明清皇陵、北海等世界遗产地及传统园林的研究工作,园林学术研究历史悠久。并从1980年以来,连续出版了多部专著。
1977年开始招收景观方向硕士生;1999年开始招收景观方向本科生;2003年在建筑学一级学科下自设建筑环境艺术(风景园林)博士点;2011年成为国家第一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同年成为天津市一级重点学科;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第五。
2.定位与目标
以建设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学科为目标,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创新能力的风景园林行业领军人才。
二、学科优势与特色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形成包括外专千人、外籍教授,以及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经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高层次人才梯队。拥有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天津市景观生态化技术工程中心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基地。
学科延续天大传统特色,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群优势,逐渐形成古典园林与文化遗产保护、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两大特色方向。
1.承续古典园林与文化遗产保护传统
本学科从1950年就开展了承德避暑山庄、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公园、明清皇家陵寝等古典园林的测绘。近十年来,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借助三维扫描、低空航测等景观数字技术完成了明长城堡寨等数百处遗产测绘工作。出版《承德避暑山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风水理论研究》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专著,在该领域的研究位居全国前列。
2012年,我院参与测绘的北海、太庙等8处文化遗产被国家列入申遗备选名录。2014年参与的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冯骥才教授主持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为传统村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相关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第13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在相关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省部级科研近20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
2.突出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特色
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与环境、建工等学院单位合作,结合区域特点,在城市雨洪管理、生态修复等方面形成了学科优势特色。利用天津市景观生态化技术工程中心、环境及生态技术实验室、数字建构实验室、夜景照明实验室等平台、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形成生态与技术方面的学科核心竞争力。在相关领域主持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4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200篇。
3.发挥天大设计教学与创作实践优势
传承建筑学院以规划设计为核心的优良传统,注重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紧密结合,借助天大建筑设计总院风景园林院(甲级,本学科教师兼任正副院长)实践平台,成立全国示范性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完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天大新校区景观工程、第三届中国绿博会景观规划设计等百余项有重要影响的景观项目,获国家级设计奖33项、省部级设计奖50余项;两名教师分别荣获省部级规划大师和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指导学生在“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等国内外重要景观设计竞赛获奖百余项。
4.拓展学科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视野
学科与UNESCO文化遗产中心开展亚洲文化景观研究与实践,与法国拉维莱特建筑学院、美丽城建筑学院、凡尔赛景观学院进行硕、博士联合培养。开设的中国建筑园林文化暑期班吸引包括,与波尔多建筑景观学院联合举办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及港、台等地区院校机构的广泛参与。近4年共派出教师50余人次赴国(境)外访问学习,邀请玛莎·施瓦茨等国外著名专家学者20余人举办学术讲座并参与教学。
2016年6月30日,“中法高等教育论坛” 在巴黎笛卡尔大学举行。论坛期间,我院风景园林系与法国波尔多建筑景观学校开展的联合教学项目“景观与领土规划设计”荣获“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
与台湾多所院校的景观系建立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定期进行教授、学者、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互访与科研合作,开展学术讲座、讲学、合作教学、工作坊等活动,促进两岸学科发展和文化交流。并于今年,与台湾中原大学开展双硕士合作办学项目,出版《天津大学-台湾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师作品集》。
三、实践案例——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
主要针对天津地区的特点:逢雨必涝、缺水干旱、水体污染严重、土地盐碱。做了相应技术研发,示范实践,尤其是开始重视后期的监测与维护。技术创新方面主要有:自然与人工水循环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技术研究;基于数值模拟仿真和场所特质的生态化雨洪调控措施优化技术;环渤海盐碱地区控盐控流的生态化治理技术。
1.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景观规划设计(天津市海绵城市示范区)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弹性”雨洪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分区而治、内外联合为主要特点,即根据北洋园校区整体布局和功能组团的规划,将校园划分为三个子排水分区。每个分区结合自身的功能定位、用地特性,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了不同的雨水管理系统,系统间配合协作,从而实现校区水安全与水利用的双赢。
三个子排水分区、三种不同的雨洪管理策略有机地形成了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雨洪管理系统相互补充、互为依存的三个层级,为校区提供三重保障。第一重保障是源头削减校区雨水径流的低影响开发措施,以中心岛 LID 调蓄区采用的绿色屋顶、下凹绿地、植草沟以及透水铺装等为代表。岛内采用慢行交通,实现了透水铺装 85.8% 的覆盖率,将路面的综合径流系数由0.9降至0.5;第二重保障是校园内包括中心湖、中心河、溢流湖以及龙园湿地在内的规划水面,它们具有很强的调蓄能力。经计算,校区内景观水面的调蓄量可达到15.5万m3;第三重保障是园区内完备的排水条件。
北洋园校区内设有中水处理站,生活污水进入调节池、水解酸化池、速分生化池,并进行混凝沉淀、机械过滤、紫外线消毒等过程。然后进入人工潜流湿地,以及龙园景观表流湿地进行再次净化,净化后的水体排入景观湖,用于景观湖的补水和绿化用水。同时,中心河和中心湖水质出现问题时,也可进入龙园湿地水系循环系统进行水质提升。
该案例秉承“安全管理为首,资源利用为继”的雨洪管理策略,以总体规划为基础,构建了多层级分区的雨洪管理系统宏观框架。并搭建起一套完整高效、生态绿色的校园海绵系统。该案例很好地诠释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五项基本原则及建设途径,为海绵试点城市建设,特别是新城区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2.于庆成雕塑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天津蓟县于庆成雕塑公园景观建设项目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措施结合山区地形特点、进行艺术化创作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设计团队受到于庆成雕塑家反映乡村生活雕塑作品的启发,提出大地艺术景观设计概念,并进一步针对项目中存在的园内建筑受到山洪威胁、基地东北侧坡陡存在滑坡隐患以及硬质地面增大山区产流量三个主要问题,提出运用旱溪、梯田以及下凹绿地三种雨洪管理措施构建场地海绵体系的解决方案。这三种措施的方案设计均采用了效仿“泥土裂变”和“岩浆流淌、叠层岩成型”的景观设计手法,形成了乡野气氛浓郁、地域化特点明显的大地景观,实现了“捏泥巴”式的雕塑与建筑景观完全融合,为我国各地不同自然环境下、文化背景下海绵城市的特色化景观风貌营建提供了难得的借鉴。
3.七里海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
对于地质遗迹,“不开发”是最大的保护,因此,设计中遵循“尽量减少人为扰动”的理念进行保护,并主要从三方面进行。
(1)古地质遗迹的保护
七里海湿地因牡蛎礁及贝壳堤共存而闻名于世,它们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生态环境演化的活化石。所有修复工作的实施均应以保护古地质自然遗迹为前提,并通过制定详细保护管理规定、宣传机制,建设相关保护措施。
(2)原土层保护
土壤是万物生长之母体,经历了上千年的沉淀与积累,七里海湿地的土层蕴藏着宝贵的地质信息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因此,设计中遵循“浅层动土,原位调整”的原则,只动淤土层,不扰原土层,保证保护区内土层结构的完整,避免对土壤中的生物造成干扰。
(3)理论层面的创新主要有:
- 将古地质遗迹的保护与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综合考虑,尊重原生态环境特点,进行整体保护;
- 通过科学分析与软件模拟,在规划伊始,结合七里海古地质资源与生态系统现状两方面分析、研究,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及生态脆弱性分析。
(4)技术层面创新:
- 修复规划中以保护为先,浅层动土,原位调整,保证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 从生态链的整体保护与修复的角度出发,尊重湿地原有生态特点,恢复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满足动物栖息、繁衍的生境特点,进行动态保护与修复。
- 对七里海湿地水环境进行动态模拟,确定水系调整方案。对水渠调整工程等尽量以清淤为主,浅层开挖。
教育论坛十二:功能景观建设理论及教学法研究
戚继忠 北华大学大学副校长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地方院校本科园林的教育应该如何发展,首先就是目标定位。从理论上讲,部属院校是给国家培养人才,地方院校是给区域培养人才;部属院校培养的是领军人才,主要任务是进行大的规划设计,地方院校培养的是骨干型、基础型、应用型的人才,主要的任务是设计、施工和管护。基于这样的定位,我们进行了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
二、知识体系构成
1.理论体系
(1)园林设计的目的:
中小尺度景观设计归根到底是要设计一种特定环境。特定的内涵在于:
符合一定规则——园林设计基本原理
满足一定需求——发挥对人有利的作用
按照园林设计基本原理设计具有一定功能的景观→“功能景观”
2. 园林景观的功能:
这里的问题有二,一是功能的内涵,是用狭义的使用功能还是用广义的功能之意,我们认为应取后者,这符合汉语对功能一词的解释;二是美学是否应归属到功能范畴,我们认为应归属到功能范畴。这样,我们即可将景观所有对人有利的用途统归到功能范畴之下,由此可理顺景观各功能间的关系,方便比较、评价。
3. 功能景观与设计基本原理:
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是否可以用已有的景观功能研究成果营造出上述所说具有某种功能的景观呢?生态应该是可以设计的,景观应该是可以复制的,这样可以体现我们真正利用了这些功能,比如秋天的落叶,我们去调研它的结构,把这种结构在园林之中复制下来,它的形态变小了,功能会有一些衰减。
景观的功能决定于景观的结构,而结构是可以测定和复制的,因此,只要将具有某种功能的结构设计出来,即可实现功能景观的设计。生态和美学是分不开的,保证主要功能最大,次要功能一定的发挥,这就需要一定的策略。
(1)功能景观设计方法论
戚继忠教授提出了“景观元”的设想,就像植物细胞的构成,景观设计有一个基本的构成单位,他把这个基本单位叫做景观元。只要是有结构,有韵律的景观,都有景观元,只要赋予景观元若干性质,如功能的一致性、要素的一致性、颜色的替代性等等。这样我们设计就变成了景观元的设计,只要教给学生景观元设计,由景观元的规则重复和不规则重复就形成了大的景观。
(2)取得的主要成果
- 形成了特色的研究方向:功能植物品种培育、功能景观设计,发表了系列论著。
- 形成了功能景观基本理论框架和设计方法体系。
(3)转化教学成果
- 开设了本科生课程:植物功能景观概论。
- 开设了研究生课程:植物功能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植物功能研究法。
(4)建议
- 重视园林理论的研究,园林要形成自己的特色理论。
- 其他学科原理的园林化(类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教学方法
地方院校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有三个基本的特点:
- 心理特点:知识的广博性、心理的脆弱性、表现的自我性、心态的好胜性、心智的晚熟性、目标的茫然性
- 学习能力:聪明程度高,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关键在兴趣。
- 学习状态:前1/4无论怎样教都在学习,后1/4无论怎样教都不太想学,中间1/2看引导。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们的主要工作应该放在中间的一半,我们对此也做了一些改革尝试并且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 课堂教学讨论式:把竞争引入课堂,把课堂说成故事;
- 课程考试无极式:聪明程度高,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关键在兴趣;
- 总评成绩分解式:加大形成性、减小终结性。
四、结语
风景园林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挑战多多、机遇多多,需要全国同仁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创新发展。
教育论坛十三:基于园林花卉学慕课教学设计的思考
岳桦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
我第一次听说慕课大概是在2013年,第二年正值教育部对全社会开放视频课,我也自此对慕课有了了解,但限于人手有限,建立慕课应对十六万人的授课和评价还有困难,所以在当时选择了放弃。2014-2015年,教务处长三次找我创建慕课,带着学校的信任我开始了相关的研究。
一、背景
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引发教学方式的思考;指间课程成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慕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时间、地点灵活,可获得的信息量也更多,所以慕课也是选择学生好坏的重要方式。
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指导意见课程建设》文件推进慕课建设,2017年开始认定1000门国家精品慕课课程,慕课现在已经成为了在教育部政策导向下的一个课程平台。
慕课新进展:到2020年全球慕课课程将达到10万门,中国慕课课程将在未来三年剧增。
二、《园林花卉学》课程建设前期基础
2000-2001年,园林植物系列课程教学研究的改革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一等奖。
教学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它要求每个实践者能够灵活的运用理论与技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是一门学科。岳桦教授认为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具有创造性,做出自己的特色,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
- 园林植物与应用类(1999-2011)
- 数据库及专家系统研发的历程(15项)
- 参加“十一五”期间精品课程建设评选
- 2006年,《园林花卉学》获得东北林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 2008年,《园林花卉学》获得黑龙江省精品课程
- 2010年,《园林》获得黑龙江省推荐国家精品课程
- 2010年,《植物景观》设计获得东北林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在准备精品课的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积淀,不断的拍照片,建设资源、查找资料和做软件,收获很大。
- “十三五”期间建立网络平台,开放课程“慕课”
- 2013年,东林启动慕课建设
- 2015年,建设《园林花卉学》慕课(72学时)
- 秋季40学时(理论32学时,实践8学时)
- 春季32学时(实践)
- 计划2017年3月春季上线
3. 《园林花卉学》慕课教学设计研究及表达
在慕课教学研究中,考虑把学院的植物学生社团融入其中,联合哈工大、东北农大、东北林大进行课程竞赛,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还是基础的问题,像花卉的栽培、植物和环境的关系等等,我在课程里主张把这些和生态概念直接相关的东西联系实际,用我们自己的花园来设计,并把花园所有的数据作为课程的数据,补充了一些尺度的照片。
课堂整体设计想要体现的理念是人心理的正能量的概念,只有有正能量,有情节的状态才能让学生有跟进课程的动力。我也认为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建慕课,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够建慕课,一定要有好的团队,有理论-实践综合的能力,有自己的创新才能够建设好慕课。
教育论坛十四:风景园林教育的挑战与思考
杜春兰 重庆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我国自古就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对于风景园林学的认识也是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推广和认可,风景园林教育也走过了一段不平坦又艰辛的风雨之路。
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框架下的风景园林教育发展
20年代~30年代,我们的教育是以师徒传授的方式延续,直到50年代Landscape Architecture引入国内,50年代到当下,可以说是由起步到迅猛的发展。50年代开始,是我国LA学科建设的重要起点,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和迅猛发展,至201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将风景园林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
1.1951年至1978年——社会基本诉求下的教育起步与过渡
风景园林学科在此阶段的起步,奠定了学科的发展将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从1951年开始只有几所学校招生,到1958年后大跃进为学科带来了一次繁荣,发展到了近十所院校,同时还出现了农学、建筑学院校进行学科招生。1965到1978年中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停顿,国家在政策上对公园和园林事业的发展明确后,学科得以恢复。
2.1979至1992年——改革开放后的学科平稳发展
1979到1992年,在三中全会之后,伴随着一些政策的出台,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得到了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支持, 学科教育主要追求自身的完善和体系的建构,形成逐渐丰满并有扩张的发展趋势。
3.1993年至今——地产火热背后的学科迅猛增长
从1993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到了快车道的发展。地产火热有益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城镇化率自1993的28%,在2010年首次突破50%,至2014年达到54.8%,标志我国正式从农村生产为主的国家进入城市发展的轨道。此间风景园林学科面临的问题是社会经济规模总量快速的递增,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经济体之一,不断优化的第三产业于2012年成为首要结构。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不断落户城市,一方面源于经济发展的潜力,以及城市环境品质的不断提升,风景园林功不可没。国家进行的内需扩大和资金注入,让我们看到的风景园林的春天。风景园林的扩招,园林企业有干不完的活,建筑与规划在2003年后增加值的迅速提升,都与国家的经济建设息息相关。
自1993年以来,国家的相关政策鼓励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1999年的高校扩招均使得学科的办学更加灵活化、自主化。随着市场经济的需求剧增,虽然加快了学科的办学诉求,但是也出现了无序发展的态势。
在1993年,只有几十所学校对学科本科招生,到2015年学科院校经过迅猛增长,达到了几百所,加上环艺可以达到几千所。这个阶段的学科发展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一方面主要源于国家对城市绿化建设的要求,大力推进创建园林城市的活动;另一方面,居民对城市环境的审美诉求和生态诉求的关注与日剧增。
二、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1.实践融合和特色倡导的问题颇多
不同学科背景招生规模的较大差距,造成了具体的教学流程中很多教学资源的不均等。
2.市场行情主导下的流水线式教学模式有待改善
从2004年到2014年,城镇化的提速扩张带来绿化建设量的需求猛增,刺激了行业人才培训供给的规模和速度。由于扩大招生带来的是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状况,快速或功利的输出导致了许多毕业生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3.社会需求的综合化与学科教育细分的矛盾
城市建设的问题呈现出综合化、复杂化的趋势,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多,但我们的教育存在单方面的输出。
4.新常态下经济与学科的发展导向转型。进入2014年,经济建设推动已经放缓,以点带面的棚户区改造正在稳定的推进,风景园林教育的存量空间如何转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三、风景园林教育的机遇与思考
抓住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机遇是未来学科发展的立足之本。
1.抓住研究热点,提升学科的对外影响力。在生态景观方面和文化景观方面和国家的大问题直接对应上。
2.立足新思想和新技术,抢占时间的首位性。
四、风景园林教育的展望
- 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让社会认同我们,提倡要有大众普识教育的责任感,还要融入社会,深入基层;
- 匠人精神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不忘初心,要营造诗意的人居环境;
- 包容性和生长性的学科教育体系建构;
- 特色性和专长性的学科教育内容制定。
- 能动性和批判性的学科教育理念;
- 开放性和国际性的学科教育态度。
教育论坛十五:国际联合设计教学与清华景观设计教育
朱育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副系主任
我将分享了清华大学国际设计教育的方面的一些事情,通过案例展示,同时期待不同的学校积极就各自的情况展开各自的合作。
一、清华大学风景园林学教育及课程设置
清华有自己的整合体系,整个教育的理念是围绕两个Studio展开的,一个是规划的Studio,一个是设计的Studio。
清华大学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发展方向包括大尺度景观规划和小尺度景观设计两个方面,景观规划可以细分为国家公园和保护区规划与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生态规划与设计、区域景观规划、旅游与休闲地规划等方向。景观设计偏重于地域文化和人性空间的设计和管理,可以细分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调研分析法、大尺度景观的高效实现、中小尺度设计学层面深度拓展、雨水花园设计、棕地修复设计、文化景观设计等方向。
城市景观设计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第一个设计课程,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设计调研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场地分析的能力,全面接触土壤改良、生态恢复等景观技术,提高对形体及空间的驾驭能力,掌握设计解决场地内部功能及与外部联系的能力。
二、国际联合设计教学的发展
关于设计Studio,我们每年只有6-7个全日制科学硕士的名额,加上在职研究生每个班平均25人左右,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尺度。经历了开始的阶段,在最近的三年里,清华大学开始加大设计教学的投入,收益的是我们的学生。在2011年,我有机会去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授课,教授风景园林史并辅导设计课,并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朋友,拉开了另外一个序幕。我们从2011年至今一直进行不间断的合作,全方位从教学体系开始制定,制定互访制度,我们彼此都受惠于这个项目。
此外我们还发展了更有意思的项目,就是多校联合Studio,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四校联合。我们第一次的讲评大概有九个人,他们带动起了整个学科,是真正意义的本土化,有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物:Frederick R. Steiner 和Ron Henderson,他们的到来种下了一颗交流的种子,建立了中美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008年,我们开展了第一期真正意义的Workshop,国际化中一直夹杂着多元的因素,虽然其中也有一些不完美的经历,但在坚持过后那些不美好也变成了很好的经验。
我认为所有的学校并不需要寻找真正的大师,更重要的是老师能否真正投入教学。图中的老先生是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的Miquel vidal,今年已经70岁,即将退休,他不是我们所谓的“star”,但他对于教育的投入程度恰恰对于我们整个体系触动极大,也正是因为他持续的努力,让我们的成效非常明显。
设计项目中我们选择的点是中国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我们看到外国人在解决时有时会有一些“不靠谱”,不过这也会衍生出一些转折点,一种可贵的混乱。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流程:9月份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三校的studio, 11月12月份再来回访,最后形成两个Workshop。
在设计的教学上,我们发现中国的学生很容易被教成画图的机器,但出不了思想,这是目前中国设计教育存在的非常大的问题,学生的技能可以被培养得很好,但最后只能给人打工,中国下一步肯定需要创造型人才。
我们最好到现场去看最好的案例,on site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事情都解决不了on site的问题,场景的触动绝对不是平面可以给予的。通过studio,将中国、西班牙、欧派的理解叠加在中国的事件上,对中国的学生和老师的促进是非常明显的。
历年的选题:
- 2008首钢二通更新改造
- 2009天坛外坛景观环境改造
- 2010金融街景观空间设计
- 2011颐和园西南地块景观设计
- 2012颐和园西南地块景观设计
- 2013黄石铁山区矿坑景观设计
- 2014巴东黄土坡遗址公园及巴东水泥厂改造
- 2015潘家园古玩市场景观改造
- 2016首钢焦化厂地块景观改造
这些选题都是非常好的案例,提出很好的问题让学生们来解决。
国际联合设计教学成果展示
我们在教学中也引入了AA的教学,大家学完当时的感觉是很虚幻,但全部学下来之后,发现它增加了另外一个思想的维度。这些项目理论概念的提出和选址与美国、西班牙的优势有很大关系,西班牙会提供很多先进的欧洲经验,我们在设计中也看到了西班牙的大屋顶和美国所谓的四合院之间的有趣碰撞。
今年适逢清华大学七十周年,我们的集子得以出版,里面包含了2012-2015年所有学生的作品,这是我们坚持六年的成果,非常珍贵。
最后谈谈我对于国际化意义的理解:
- 视野;
- 形成一个混合式的平台,这个平台是从学校、系到学院再到校际;
- 形成一个滚动式的文化,要真正去理解各自的文化,最后才能真正理解我们自己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