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16:00,大会开始第三小节。
主题:城乡景观中的生活
小节主持人包豪斯大学的Alexander Schwinghammer博士宣读小节开场辞:
城乡之间的政治性的、经济的、文化的差异由来已久的,也一直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化。随之而来的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着。这样的调整变化始终是在一个“城市化”背景之下展开的。这样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空间,而在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中展开,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开始了一种“混合”的城乡生活方式。
我们生活中的行为,验证了这样的“混合”。在乡村地区形成了新的“乡村性”,同时,乡村的形态也在城市里出现了。对于这些新的事物,我们需要解读。如何理解我们日常的生活与乡村和城市交流背景下的改变呢?同时如何理解相应的空间图景和空间形态结构结合的“演变”?这些结构形态与社会行为与生活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我们又如何在这样的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城乡环境中更好地生活?
发言人:HiIle von Seggern,汉诺威大学开发空间规划教研室教授。
报告题目:城乡空间的演变——日常生活的图景缩影
她持的观点是:我们研究的空间规划和设计的内涵,基本上是人的日常生活的一种过程的反映。这样的日常生活在过程上的反应可以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造型艺术的、规划决策的、基础设施问题的、以及区域的战略发展,都可以说是人们追求生活的空间演变过程的体现。比如,人类为了居住需要而设计建造了居住区,不断改变居住形态和空间内涵,就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居住生活需要。同样地,广场及公共空间也是在适应人们公共生活交流的需要。
我们把空间看作这样第一个“过程”,就可以把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联系起来,并且在各种相关的因素下来考虑。这过程是不断地自我更新,循环往复发展变化的。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个点和阶段,都为下一个发展阶段提供历史基础。我们的社会发展就是在这一个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而我们的日常生活,既是这样一个“过程”的起始点,也是它的终结目的。我们的生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需要我们做出相应的符合需要的设计。这样的过程具备几个基本特点:连续性、流动性、多元化。我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评价,总是出于这些基本方面来的。
在目前的城乡融合的背景下,我们的设计也趋向于这样的过程演变。我们的乡村从自身的历史背景出发,同时向着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具备这种过程的趋势和方向。它就需要设计者兼顾到乡村本身的基本历史文化事实,进而朝着理想的方向去设计和发展。这个发展基本上也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空间规划和设计是要引导人们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趋向于更加有利的方面去发展。
在这样的服务于生活的过程规划态度下,我们来进行规划设计,就需要首先对于研究对象的基本内涵加以调研,综合地分析它们的历史变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和社会行为习惯,乃至所对应的现实的空间。这样的研究不是单一的视角,不是出于设计师或者个别人的意愿,而是综合的,基于客观现实的,并且理智地未来发展预期。明确了这样的设计内涵,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为目前城乡背景下的设计实践做出理性的规划。
发言人:Frank Eckardt,魏玛包豪斯大学欧洲城市化研究所城市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报告题目:作为城乡融合的青少年空间:图林根周边地区青少年生活行为空间研究
“城市性”在社会学研究里往往作为一个正面的、先进的社会进步的理想。同时,“城市性”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们崇敬的现代社会文明乌托邦式的理想图景。这样的理想,不是以地理边界来界定的,在城市与乡村里同时可以体现它的意义存在。我们的研究从2005年以来,对德国东部地区的乡村社会变迁以及乡村人口流失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应对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的理想空间设计与策略。这其中,有一个关于青少年生活行为空间的研究,体现了城乡融合的内涵。
城市化过程中的乡村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生活方式,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也是很显著的。项目研究是在图林根州的几个城市展开的。着重对青少年活动空间和生活方式进行了研究:包括对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进行调查;对不同的相关人群进行采访以了解他们对于生活的需求;考察来自不同乡村和城市的背景家庭的孩子对于生活空间的不同的需求;并且通过与当地的相关部门(例如城市青少年管理机构、市政建设机构)的协调而达到对未来青少年生活空间改造的可能性探讨。得出的结论有:
- 青少年对空间的需求,往往不取决于其面积的大小,而是它所处的位置和具备的功能内涵。
- 相对于大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更多的乡村和小镇需要青少年的活动场地。
- 青少年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城市,而是需要在一个区域内建立网络,通过活动场地的建立达到青少年的活动需求。
对于这些研究,可以增强青少年对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接触和联系,可以让他们的生活空间更加多样化,同时也为区域内涵的城市和乡村带来新的活力。那些偏远的,不太便于发展的地方也可以通过青少年的活动参与而变得有活力。
项目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研究的空间分析与管理方法。通过对于青少年的生活空间的规划与管理,达到教育与引导的目的。
发言人:Katherin Wagenknecht博士,蒙斯特大学。
报告题目:村镇生活空间的不同
乡村生活相对于城市生活而言,是否真的意味着更少的汽车更多的独栋别墅?城市化影响下的村镇生活方式到底是怎样的?是否都是一样的村子和一样的小镇?带着这个问题,她在报告里通过自己对于德国不同乡村地区的调研,以及其内部的人们生活的行为方式研究,来说明目前现实中的村镇生活,以及与生活方式相应的空间是怎么样的。
她选取了一些指示性的研究指标,比如,通过对于不同的村镇里的小汽车保有量和独栋别墅的数量和质量的研究,来衡量这个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她选取了20个村镇,发现村镇里的私家车保有量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分布有关系。交通设施相对比较便利的村镇,往往每家只有一辆或者更少的汽车; 而基础设施覆盖不到的地方,私家车作为代步工具在一个家庭可能有两部以上。另一方面,对“独栋别墅”的研究表明:乡村里有着大量的独家小院的建筑,从表面上看起来是独户人家的建筑,内部的生活和家庭构成却有着很大不同。有的别墅内部可能居住着两代甚至三四代家庭成员,有的别墅可能只有一家三口人居住。这样的内部构成的不同也反映了经济水平的不同。一般来讲,从独栋别墅数量和居住的人数来看,西德地区比东德地区具有更高的“城市化”水平。
这些村镇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很不相同。一些村镇是作为城市“通勤”而存在的,没有太多的工业和工作岗位。而一些村镇则是生产和工厂角色,有着大量的工作机会,内部也更具备城市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传统的古镇和村镇,世代居住的人们依靠农业和旅游业来谋生。这些不同的村镇,在经济方式和社会结构上有着很大不同,也造成了它们的空间形态和内部使用功能上的不同。
Wagenknecht最后指出,这些研究表明:目前德国的村镇发展十分多元化,已经没有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或者社会结构可以概括众多的村镇内涵。村镇在它们的传统的空间形态下时刻发生着内在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空间功能和形态的改变。在研究村镇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确这样的现实:对于村镇的变化,需要对实际问题加以研究,并且往往涉及到城市对于村镇的影响。
发言人:Sabine Rabe 和 Thomas Gräbel ,汉诺威大学景观设计研究室,研究员。
报告题目:在乡村和城市背景下的青少年“教育景观”
青少年的教育机会往往是与所处的地方和所在区域的教育资源分布有关系。造成教育资源分布的因素有:空间的城镇体系关系,交通可达性,以及人口流动性和社会文化条件等等。但是,尽管有这样的不均衡,青少年的教育也在每个地方都时刻进行着。那么,稠密的都市空间和空巢的乡村空间,对于青少年的生活都有哪些影响呢?
他们的研究,受到Wüstenrotstiftung 基金会支持,是以青少年的行为和教育为目的长期项目。他们采用社会调研的方法,对分别来自城市和乡村的四组青少年进行了环境置换。他们将会被安排在与自己的原来生活地(乡村或城市)不同的环境生活一周。通过各自的交换空间,来让他们体验对方的城市或乡村的生活。他们中的来自城市的孩子,觉得乡村生活充满了神奇,有体验自然的乐趣和更加自由的时间。来自农村的孩子在城市里,发现了更多的人群和高楼,也体验了与以前不同的生活场景。这其中也有一些不适应、埋怨的地方。比如,乡村的生活不能满足城里的孩子逛动物园逛游乐场的爱好。城市里的汽车和密集人群也给乡村的孩子带来陌生的不安感等等。他们的研究,通过这样的实验对乡村和城市的儿童生活空间的表述,将会被研究者作为教育景观的一个实验性图景来加以关注和转译出来。于是,实验的青少年们对城市和乡村的两个图景的理想,都会被这样表述出来。
规划设计师和社会学者可以对他们需要的空间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活空间设计与改造。通过这样的规划设计和社会工作,可以在城市和乡村建立起对于青少年所需要的理想的生活图景的“教育性风景”,让他们在差别对比的环境中,去感知自己在原有生活中无法体会的多样化的环境,进而发展出更为健全的人格和综合能力。
(第三小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