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揭晓的IFLA2017学生奖,由我们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两组同学分别摘得了银奖和铜奖。IFLA作为LA学科非常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个国际奖项,多年来被行业内的青年学子和青年教师们所关注。我们针对此次获奖的青年学子,以及背后辅导他们的青年教师,做一次专题访谈。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报道,让广大YLA们更加理解IFLA的内涵,也可以由此获得更多的启发,为将来的创造和实践带来正能量。本篇为三等奖获奖者及辅导教师专访。
获奖者采访:
获奖人:何伟、张希、遆羽欣、许少聪、邢露露(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辅导教师:王向荣、林箐、李倞
被采访人:何伟团队
采访方式:邮件采访
新青年:为什么会选择参加IFLA2017?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做过哪些准备工作?
何伟团队:学习风景园林学无疑是很辛苦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各个方面完善认知。学生时期参与的竞赛是认知中的一环,当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需要通过一个途径去检验,做竞赛或许是途径之一。回顾参与以往的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去综合学过的内容,更好地从根源上了解事物的起源与发展趋势。IFLA国际竞赛对于风景园林的学习而言无疑具有很权威的指导性和引导价值,它每一届的选题和方向都是以全球视角出发,参与这样的竞赛对于我们而言是极具意义的一件事,所以参与IFLA2017很有必要。我们是从8月中下旬开始着手准备做这次的竞赛,用了大概10天左右的时间去完成。因为平时大家都很忙,课程、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也排的比较满,很难用全天的时间去做,只能利用课余的时间来讨论和画图。开始做竞赛之前我们会一起看一些以往的获奖案例,去分析他们的图纸,也会关注近期的国际新闻等信息。因为竞赛具有时效性,所以关注最新的国际新闻有利于挖掘出新的素材和想法。
新青年:北林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要求参加IFLA竞赛。这对您有什么样的影响?
何伟团队:课程与竞赛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课程作业期间,会浏览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对设计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关键的,可以了解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无论是风景园林、建筑、规划等等,这些都可以给人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一个事物,有时还可以带来一些灵感和意想不到的突破口,毕竟设计是相通的,而这些灵感和突破口恰恰是竞赛所需要的,之后再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让思路更加明晰而且更有针对性。对于课外时间,多去阅读一些优秀设计作品,尤其是一些大师作品,了解一个场地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不要过分注重于形式,做一些脚踏实地的设计,让竞赛作为一次设计思维的发散,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仰望星空。
新青年:设计选题是怎么得来的?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国外的场地对象?是否有过对于现场的实地踏勘?基础资料是如何获得的呢?
何伟团队:首先你要研究竞赛的要求,就是“解题”,这是最重要的,如果对题目理解不深或偏差太多,肯定是难以得到评委青睐的。这次竞赛关注的是“景观的力量”和“社会公正”,评委希望看到的是,风景园林学科在解决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中扮演的统领性角色,我们的设计必须能够展示这一点。既然要解决问题,那么就要去寻找存在问题的场地,可以多关注新闻。
并不是一定要找国外的场地,而是要看场地和我们的策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国内外的场地我们都有关注。因为我们时间有限,最终决定的场地也比较远,所以没有进行实地调研,资料主要是从相关新闻、论文和政府网站上获取。因为这块场地一直比较受到关注,所以资料非常全面,也给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很多参考和灵感。
新青年:对“社会公平”这个主题,能否简要概括一下您的理解?
何伟团队:对于今年的竞赛题目“景观的力量:为社会公正而设计(LANDSCAPES OF POWER: DESIGN FOR SOCIAL JUSTICE)”,官方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三种延伸思路:第一是“景观挖掘”,挖掘新能源景观的力量,重点强调自然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关系;第二种解读侧重于景观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所展示出来的力量或者说能力;第三种解读侧重于景观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种思路实际上都是在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于是我们把设计重点放在了解决米提河(Mithi River)与贫民窟之间的矛盾上。
新青年:从解题到概念你们都经历了哪些过程?有过哪些挫折,又是如何顺利完成的?
何伟团队:选题初始,我们看中的是米提河问题突出却又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然而这也导致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纷繁复杂,涵盖了不同的层面,而设计策略又太过零碎,所以我们的想法一度无法落实到策略层面。经过团队讨论以及与老师的探讨,我们认为还是应该将关注点放在河流与贫民窟的关系上,于是提出退堤和建立城市引洪区域的弹性策略还河流以空间,同时营造“城市生态绿地—都市农业区—城市紧凑型社区”的新模式,通过时间维度上的景观演变与景观引导下的空间布局,最终达到城市与河流之间的平衡共生。
新青年:你们的设计综合了“河道污染、泄洪、城市贫民区”等城市现实问题,给出了综合的策略概念。评审团的评语也肯定方案具有“前瞻性”,但是缺乏立足实地的借鉴手段。能否解释一下您们对这个评论的看法?您们是如何看待风景园林在解决城市化的复杂问题上的角色和潜力的?
何伟团队:这次ifla的主题中提到“景观设计整合及策划未来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具有潜能对如何从事景观进行改革”,因此我们认为我们的设计应该试图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我们的选题——孟买的米提河本身就是一条问题复杂的河道,我们解决场地问题时也觉得特别棘手,所以分别针对治污、泄洪和改造贫民窟提出一系列的措施,并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将这些措施进行整合和梳理,一步步解决场地问题。这个体系的建立是比较有前瞻性的,在以往的竞赛中不太常见。但同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的一些策略还是缺少深思熟虑,特别是对贫民窟改造的部分措施没有更好地针对这个地块。所以评委们的评语还是十分中肯的。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非常包容的专业,在大型的项目中可以很好地统筹和组织。以我们这个作品为例,这些策略中有水利、建筑甚至是经济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但解决这个复杂城市问题用的是景观的手段,涉及到时间的演替,空间结构的结合等等。这也证明了我们这个专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可以发挥领头作用,在空间质量、生态价值和社会公正相互关系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新青年:有没有什么最想对风景园林的同学们说的话?
何伟团队:对于风景园林的学生而言,做竞赛图纸表现能力肯定是要有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重要的是方案的逻辑性与推导过程,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锻炼。其实我们在平时接触到的更多的是实际项目与课题,实际项目落地性较强,可以用成熟的或者借鉴一些成功案例来进行,但竞赛可能会探讨一些不太成熟的思维,有一定的前瞻性,我们这次的方案旨在解决场地中一系列城市问题,用风景园林学科的思想来统筹多种学科,关于最终这种想法对不对,到底能不能实现,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但这也正是竞赛最大的特点。以后风景园林学科会与其他学科有越来越多的交叉领域,多学科之间的学习与合作会越来越多,大家可以把想法打开,多了解一下其他学科的理论,接受一些新鲜的思维。最后想说的是,大家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把方案做到你所能达到的极致。
新青年:感谢你们的回答!我们风景园林新青年,将会一如既往为大家提供公共参与平台,让青年风景园林人得到展示自我的媒体平台!
辅导教师采访:
获奖人:何伟、张希、遆羽欣、许少聪、邢露露(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辅导教师:王向荣、林箐、李倞
被采访人:李倞(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
采访方式:邮件采访
新青年:请您谈谈对IFLA竞赛的整体评价和印象?
李倞:IFLA竞赛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能够参加的最重要的学术竞赛之一,已经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力。竞赛的很多获奖作品探索性都非常强,学生的嗅觉十分敏锐,切入点也很有趣。IFLA竞赛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一个世界性的青年设计交流平台,参加竞赛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这种跨文化的视角非常的有意思。而且,从近年的一些中国学生获奖作品来看,很多研究场地已经从中国开始走向世界,正在形成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开始尝试解决世界性的复杂问题。每年的IFLA竞赛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展示平台,学生们可以通过研究获奖作品了解世界风景园林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很多时候完成竞赛的研究过程以及分析获奖作品所带来的收获远大于获奖本身,对自身的成长非常有好处。
新青年:您如何理解今年的IFLA选题?
李倞:相比竞赛主题,我想首先提起今年大会的主题“改变世界的10天”,非常有意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这应当是IFLA有史以来开的最长的一次会,之所以时间长,是因为本次会议试图为风景园林、建筑、规划等专业搭建一个共同的交流探索平台。当今面对新的问题和城市发展方向,所有的学科都在重新定义自身的核心领域,通过不断地模糊专业边界,开展积极的学科专业对话来不断地拓展自身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学科的重组已成必然,这点对风景园林学科是非常的重要。今年的IFLA主题Landscapes of Power: Design for Social Justice在这方面的意图就非常的清晰,要求进一步挖掘风景园林的力量,除了美化环境,更应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变革力量。我们可以预测这将是未来几十年风景园林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向,学生作为未来的风景园林师,通过竞赛的思考也许可以让他们提早为此做些准备。
新青年:在参赛团队的创作过程中,辅导教师主要在哪些方面给予学生帮助?
李倞:这个获奖学生团队是由王向荣教授、林箐教授和我共同指导的。每位老师都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地帮助。学生们自身也都具有非常好的研究能力,对竞赛投入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热情。回想起来,在竞赛创作过程中,我主要发挥了两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帮助大家拓展视野,提醒大家不要陷入固有的思维模式,要用风景园林的独特手段发挥更加积极、有创造性和独特地改变世界的能力。这也是本次竞赛的一个核心主题。另外一方面就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更多地倾听和提问。学生们一直在做思考,我只需要提出我的疑惑,为大家提供讨论的方向,引导大家不要偏离主题。通过不断地提问与修正,方案本身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也会随之不断完善。
新青年:您如何看待风景园林学科在复杂城市化问题下所扮演的角色?未来风景园林可以在城市化方面有哪些潜力和发展?
李倞:近年来,“景观+”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话题,像景观都市主义,景观基础设施等都是当今世界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风景园林的确为认识城市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也因此为解决复杂城市化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很多学科在处理城市问题时都可以加入一些风景园林所擅长的手段——更好地协调与自然的关系,拥有更加人性化的使用功能和公共活力,营造更加优美的环境等。这些可能恰好是其它学科所忽视的,很多问题也来源于此。但是,我们确实需要有自知之明,尽管现在整个中国都在重视环境建设,使我们的学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容易让我们觉得风景园林无所不能。但实际上,很多学科的积淀非常深厚,远没有我们想象的简单。今天的城市化问题也绝不是简单的几个学科,几个惯性做法造成的,而在解决复杂城市化问题中,我们更应当强调建立一个畅通的多学科对话和协同机制。今天的时代背景恰好使风景园林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和认可度,开始有机会与其它学科开展合作。
风景园林的未来潜力和发展一定是非常巨大的,很难简单概括,就我个人而言,我最近比较关注两个领域:一个是城市的绿色更新,尤其是传统基础设施空间在更新过程中,风景园林如何介入,以形成一种新的混合空间形态,功能也更加的多元和完善;另一个是在新数据环境下,如何运用普遍人群的行为数据为风景园林营造更加人性化的场所提供支持。
新青年:您如何看待当前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与社会化组织,比如与NGO&NPO组织的关系?
李倞:我一直非常关心风景园林在社会学领域的拓展,这个领域在目前中国的风景园林研究中非常薄弱,但我认为未来将非常重要。除了专业技能以外,我认为风景园林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应当是一个协调者,尤其是在未来城市由扩张向精细增长的方向转变后,我们遇到的项目会越来越复杂,影响的利益相关方也会越来越复杂,我们更加需要利用我们的专业技能去为利益相关方追求各方的利益最大化。这也将是项目未来是否可以实施的一个关键性环节。而在沟通过程中,相关的社会组织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对话平台,可以成为一个利益团体的代表,而且往往这些团队又有专业性,又更加便于专业沟通和交流,同时具有更加专业的宣传和运营能力。像纽约高线公园等许多非常复杂的城市项目,在项目前期调研、立项、设计、运营、宣传等过程中都可以看到这些社会化组织的身影,可以毫不夸张地将他们看作项目得以存在的关键。当然,社会化组织所能发挥的价值非常多,我认为未来中国也会向这个方向发展。
新青年:就IFLA的话题,您最想对青年园林学子们说的话?
李倞: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预估20年后的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应对,提前做好准备。
新青年:感谢您的回答!我们风景园林新青年,非常欢迎您能够经常参与我们的青年风景园林人的讨论,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大家提供公共参与平台,让青年风景园林人得到展示自我的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