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评论员:孔洞一
一年一度的IFLA学生竞赛在一个月前落下帷幕。来自全世界一百多份的参赛作品中,最终由阿根廷的阿根廷科尔多瓦大学的同学获得一等奖,由中国北京林业大学的两组同学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我们在对获奖人和辅导老师进行采访后也对这样的情况加以总结,希望可以找出促进行业进步,对以后类似的竞赛有借鉴意义的要点。
焦点梳理
在经过对于IFLA2017年度获奖者和辅导老师的采访后,我们感觉被采访者的反馈中蕴含了很多需要深思的焦点问题。风景园林新青年也把这些焦点加以提炼归纳,也希望引起业内相关人士的思考,为将来行业发展有更好的启发和促进作用。问题总得来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焦点一:基础资料问题。在被采访的获奖同学中,当问到资料如何获取,如何选择方案场地的时候,回答往往都是绕不开“资料”问题,同学们为了获得更加充分的基础资料支持,也不得不选择国外的相关项目场地。下面摘取被采访者的回答:
“选择国外不是刻意为之,其实在选题过程中也了解过长江流域、三峡大坝等国内的相关问题,但总是无法找到比较全面的资料,所以都是中途被迫放弃了。只有这块场地,问题特别突出,又有很多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有充分的资料做基础,对分析问题和提出策略有很大的帮助。”(何亮)
“资料主要是从相关新闻、论文和政府网站上获取。因为这块场地一直比较受到关注,所以资料非常全面,也给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很多参考和灵感。”(何伟)
由此可见,基础资料问题是规划设计中遇到的第一个大的障碍。充分全面的基础资料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条件。IFLA竞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由于资料问题而不得不选择国外的对象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另外,采访者也都陈述自己“不曾到过项目现场”这样的一种规划设计态度,虽然对于概念性竞赛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却是很不应该的。虽然今天资讯发达,很多场地信息可以通过远程网络获得,但是,如果我们失去了设计师的“直觉力”,只流于对数据性信息的总结的话,也将会失去我们风景园林专业传统的一些精神和理念。这一点也不得不提出来,引起大家的警觉。
焦点二:社会人文关怀。风景园林专业不仅仅是解决绿地生态等自然科学问题,更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与哲学、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
“例如贫富分化、分配不公、资源垄断等现象。但是这些问题往往又与政治法律、政策管理关系更加密切,并非单纯的规划设计能够解决。即便如此,风景园林师依然可以扮演起社会活动家或者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通过制度建设、产业规划和空间设计构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实现景观重塑。”(崔庆伟)
“今年的IFLA主题Landscapes of Power: Design for Social Justice在这方面的意图就非常的清晰,要求进一步挖掘风景园林的力量,除了美化环境,更应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变革力量。”(李倞)
“人类社会脱离了自然环境就不可能运转起来,但人类又从自然获取了太多,如果抛开自然看待社会公平就是从根本上忽视了社会建立的基础。”(何亮)
以后风景园林学科会与其他学科有越来越多的交叉领域,多学科之间的学习与合作会越来越多,大家可以把想法打开,多了解一下其他学科的理论,接受一些新鲜的思维。(何伟)
由此可见,风景园林的专业发展,在更加长远和广阔的领域与社会人文类学科加以融合借鉴。目前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多是偏重于自然学科基础为主,对于社会人文的研究尚有欠缺。这也是我们需要充分关注的一个方面。
焦点三:城市化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当前风景园林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传统视野,更需要在复杂的城市发展形势下,用跨越学科的视野和高度融合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我们也从几位采访者的发言中得到印证:
“今天的城市化问题也绝不是简单的几个学科,几个惯性做法造成的,而在解决复杂城市化问题中,我们更应当强调建立一个畅通的多学科对话和协同机制。”(李倞)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非常包容的专业,在大型的项目中可以很好地统筹和组织。以我们这个作品为例,这些策略中有水利、建筑甚至是经济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但解决这个复杂城市问题用的是景观的手段,涉及到时间的演替,空间结构的结合等等。这也证明了我们这个专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可以发挥领头作用,在空间质量、生态价值和社会公正相互关系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何伟)
可见,风景园林的科学发展,是必须放到城市化背景下来考量的。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过程,欧美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都曾经走过了一段城市化高速发展期。资源消耗、人口问题、城市膨胀等城市化引发的现象何问题,也在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集中地表现出来。风景园林学科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也必然在这样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潜力。
焦点四:社会化组织对于风景园林发展的意义。在这样一个学科融合,复杂多元的城市化背景下,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以达到相对的和谐共荣的发展是我们所期待的。这样的问题也为风景园林专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矿业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在资源掠夺、劳动力剥削、资本角逐甚至政治军事冲突等方面表现最为激烈的地区。”(崔庆伟)
“在未来城市由扩张向精细增长的方向转变后,我们遇到的项目会越来越复杂,影响的利益相关方也会越来越复杂,我们更加需要利用我们的专业技能去为利益相关方来追求各方的利益最大化。而在沟通过程中,相关的社会组织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对话平台,可以成为一个利益团体的代表,而且往往这些团队又有专业性,又更加便于专业沟通和交流,同时具有更加专业的宣传和运营能力。”(李倞)
因此,风景园林行业的社会化组织也应该在今后的发展中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责任。风景园林的发展不仅仅是规划设计的问题,也更加应该是社会组织,公共参与,多元交流对话机制等等社会化层面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未来我们需要不断进步探索的领域。
焦点解析
从以上的问题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来,IFLA竞赛所折射出来的风景园林行业的一些问题是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学科发展的要求所提出的挑战。这些问题也不是单独的,独立的存在的,而是有着直接联系的,是互相影响的。我们需要有一个全面的、概况性的、系统化的思维来看待这些问题,同时也需要发展建设出相应的方法和机制来具体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应对这些焦点问题,要求我们需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意识:
一、 “基础科学研究”意识
如果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比作“做一套大餐”,我们的设计师和规划师无疑是大厨。但是,还有句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没有基础资料,对城市发展问题和场地的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基础条件没有很好的了解,即便是很有能力的“大厨”也难为这样的“无米之炊”。 所以,我们要建立供给规划设计师们以基础科学知识的研究,也就是建立“基础知识研究”的学科,这样的学科应该是风景园林相关的科学门类,比如地理学、生态学、人文社会学、经济政治学等多学科交错领域的综合。这个“基础科学”并不一定是要设计,要画图,要出方案,但却应该是为我们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研究”支持。在今天的背景下没有一个设计师可以全面掌握设计对象的背景知识,而所谓“天才的创意”也与熟悉场地密不可分,但事实上随着规划设计问题越来越复杂,没有人能够同时驾驭那么大的背景信息。,因此就需要这样的“基础研究”来作为规划设计的前提。
二、 “人文关怀”意识
风景园林学科虽然是研究大地上的风景,但是这个学科其实与早就这些风景背后的要素有着深刻的因果关系。长期以来,自然决定论,如经典生态学,占据了风景园林学科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深入的认知,风景园林中的人文因素被发现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这一点也是长期以来被我们很多风景园林研究者所忽视的。西方研究风景园林专业,特别是欧洲的风景园林学科,也有越来越多的从社会文化,即“人的干预影响”的视角来研究。比如,近些年方兴未艾的的“人文景观、文化景观、人文空间”等学科前沿概念,都是强调了人对自然改造的重要影响。而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确实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所处的地球环境绝大多数也是经过了人为改造的。也就是说,人的态度和改造的意志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在环境。因此,在当前环境不断恶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怀着“反躬自省,修复人类和自然发展缺陷”的态度,也就是需要怀着“人文关怀”的心态,来进行我们的风景园林建设。
另一方面,古往今来的风水师、造园家、乃至我们新中国的风景园林先驱者们也都无一例外地具备这些“人文关怀”的涵养。在我们今天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也需要呼唤和继承这样的“人文关怀”意识,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域下继承和发展我们历史文化中深厚的“人文底蕴”,并与当前国际化趋势结合,让我们的人文关怀意识更好地为地球和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三、 “公共参与”意识
公共意识是一个伴随着“现代社会”而产生的名词。西方发达国家从17世纪以来经历了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民主制度变革等一系列的时代洗礼,公共参与也与人文关怀一起成为深入人心的民众意识。也因为其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正如大家所知,今天西方国家的城市规划学科很多就是基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理论研究的。规划学科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协调社会公众的各方面利益,达到一个大众参与下的公共问题矛盾协调的平衡。而这样的“公共参与”在我们国家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原因,没有到西方国家这样的状态。于是我们也呼唤这样的“公共性”,虽然这一步在我们中国来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公共性和现代性、民主性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城市建设是社会思想意识的折射,这是不争的事实。从很多城市建设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需求“公共性”的硬件空间建设与“缺乏公共性”的软件思想意识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协调要求我们具有“公共意识”,并根据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从“公共参与”入手,呼唤社会的合力。
需要强调的是:在公共参与方面,研究机构以及民间团体等社会化组织都会有着非常积极的贡献。比如,IFLA本身也是一个民间组织,担负了社会进步,行业进步的责任。欧洲和美国的很多的风景园林机构也都是社会化组织,他们都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多方面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于风景园林学科的认知和行业的发展。而我们中国的风景园林行业的社会组织还是方兴未艾,且大有前途。我们的YLA,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脱颖而出的顺应时代潮流的风景园林行业的社会化组织。
这些问题:基础资料问题、人文关怀、城市化背景下的风景园林、社会化组织等等,需要我们首先在意识上有所觉醒。就像刚刚结束的2017风景园林年会上,清华大学杨锐教授等多名学界前辈们呼吁的要重视“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科学研究”。而我们在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的同时首先需要“意识的觉醒”,我想这也许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期待
通过对于上面的问题的梳理和解析,我们可以把内容总结为一点: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风景园林学科的体系认识。这个“体系认识”需要下面几方面的期待: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基础研究”的体系,让风园林相关的学科可以在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平台下被我们所认知所学习,数据被系统化地采集分类,服务于规划设计工作。
其次,这样的体系,不仅需要一个技术手段上的“数据库”的引入和收集建立,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种“认知意识”。这样的“意识”,需要发动社会的广泛参与,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研究核心,联合与发动社会组织\环境与文化公益人士,进而影响全社会大众对于我们学科的深刻认识和热爱,让他们都加入到这样的信息化时代的“公共参与”中来。
再次,结合目前方兴未艾的“大数据”,风景园林的“基础研究”和“认知意识”是可以凭借这样的先进技术渠道得以发展的。比如,通过“基础研究”建立相应的风景园林数据收集和分类体系,如地理学、生态学、历史文化学等,建立起来风景园林学科比较适用的“基础研究”数据库。同时凭借当前的全民参与的数据平台,也可以广泛地采纳各个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意见和信息。鼓励风景园林行业的社会组织,多代表各个层面的利益团体,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合理合法的权益。这样,基于数据平台的“公共讨论”才真正有他的存在意义。
最后,需要呼唤我们风景园林学科的“文化意识”,这是一个既古老又最前沿的话题。曾经的规划建筑类学科,不论东方与西方都是与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随着学科的发展,有些思想曾经一时间占据了主导地位。比如,曾经有过“环境决定论”,直到今天依然有“生态决定论”,等等学术界思想。但是许多前沿学科的研究表明,在环境变化和城市建设等诸多问题中“人为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为的过程产生了文化,因此我们就不得不又回归到基于“文化意识”的学科理念上来,但这不应是一味复古,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吸收归纳行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让新的“文化意识”内涵深刻,外延广阔。
结束
通过总结IFLA竞赛的作品和采访,希望可以打开广大的青年学者和学生的思路,希望我们也成为这样一个时代变革中的参与者。我们风景园林新青年本身也是一个新型的风景园林行业社会化组织(NPO),我们也将会一如既往地倾听和传递来自各个方面的声音,传达社会与行业发展带来的回响。 同时也希望能够阐述一些我们青年人对于风景园林学科的见解与主张。这里是“新青年”的天地,希望你我都能够为之而信仰。
您好,我是风景园林保研公众号的编辑,很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授权转发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