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22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国际生态会议中心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贵州省风景园林学会、贵州省风景名胜区协会、贵州省公园绿地协会、贵州大学、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
本届年会主题定为“新时代的中国风景园林”。本次会议就时代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新问题等进行深入研讨,明确新方向、新目标、新任务。会议邀请了孟兆祯院士、James Hayter教授、施奠东先生、李保峰教授、张启翔教授、李雄教授、张剑研究员8位国内外专家作大会报告,本文为大会主旨报告摘要第二部分。
大会报告4:杭州西湖——世界风景园林
报告人:原杭州西湖文物局局长 施奠东
西湖来自于自然,得之于人工。2000年来西湖的演变、发展,是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相生相融的历史,也是先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美化自然的历史。它诠释了中国风景园林“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从9世纪以来,西湖一直是中国山水美学思想体系下的诗意栖居。当代的西湖在对民族优秀文化自信、自立的基础上,沿着绿色、生态、文化相融的道路砥砺前行。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西湖,这个题目其实很泛,1989年在杭州承办召开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成立大会,匆匆已经30年了。这是我第一次站上这个讲台,惶恐之至。有人引用易经上的话说,“前半生学说话,后半生学闭嘴”,而我已耄耋之年,站上这个讲坛,实无自知之明,失言之处,请诸家见谅。从1200年前杜甫开始,历代中国文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富有哲理的古训,但现代人日行千里万里也是常事了,从这点上看,今总胜于昔。
大家都清楚世界遗产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的地位,我涉足了世界上160多座著名的园林,以及一百多个其他世界遗产地,进入风景园林行业已61年了,也与西湖朝夕相处了56年,可以说比较了解西湖山山水水的过往今来。世界上风景优美的自然湖泊很多,不少湖泊的山光水色及湖畔的建筑与村舍相映,十分优美,乃至有的比西湖还更胜一筹。但是,作为全人类宝贵财富的世界文化名湖——西湖,即使放在世界视野之下,在风景园林领域,它也是独领风骚的。
西湖从最初自然形成(泻湖)至今已经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来西湖的演变发展历史,是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相生、相融的历史,也是先人们尊崇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美化自然的历史,西湖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中国人山水文化思想、生态智慧和审美理念的综合。西湖的风景名胜是从公元八世纪以来,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持续演变发展的成果。西湖的自然山水和其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格局是自然形成的,但是,其风景园林的风景格局,却是一千多年来人工建造形成的,是名副其实的第二自然。这种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相融合的格局,基本上随着真实的历史延续千年而保留至今。2011年,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批准西湖列入遗产时,对西湖的普世价值的表述为:
一、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地理特征。
二、自唐代以来,它的美丽为众多作家和艺术家所称颂。
三、众多的寺庙、宝塔、亭台楼阁、花园还有观赏树木和人工景观浑然天成。
四、自南宋起,西湖十景是天人合一最理想、最经典的景观体现,将中国的美学理念表现无疑,为唐宋两朝文人墨客所称道。
五、西湖风景园林不仅对中国也对其他国家的园林设计有深远影响。许多地方通过学习西湖对湖堤的设计,来模仿西湖的和谐之美。
六、西湖的关键是在于仍然能够激发人们寄情山水的情怀。遗产委员会确认,西湖的遗产和外观整体性保存完好,看上去几乎与1000年以前一样。
遗产委员会对西湖的评价是来之不易的,这是三代风景园林及文物工作者为之守护并不断发展的重要成果。西湖的千年美景在晚清至民国时期遭受很大冲击。以西湖山水而言,尽管从唐代至1949年,大小疏浚湖长达23次,但从1800年至1950年,西湖是未予治理的。至1949年,湖深平均仅0.55米,山上及湖周围几乎无树木,许多文物古迹凋敝、残败,灵隐寺、六和塔等古建筑处于坍塌状态,西湖十景名存实亡。1949年开始,首先对山区实行植树造林,十年不到共植树3000多万株。同时实行封山育林,这在中国城市中是第一个如此规模的植树绿化活动,而且也是国内第一个决定在风景区道路周围开辟30到50米的绿化带的例子。第二,从1951年开始,着手疏浚西湖淤泥,至1958年共挖出淤泥720万立方米,相当于70条苏堤。湖水深从0.5米变为1.8米,是西湖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疏浚活动,也是中国湖泊治理史上的壮举。第三,1952年规划确定在西湖环湖路以内,不得新建、扩建与风景园林无关的建筑物,原有的有碍风景的建筑物逐步拆除。第四,逐步恢复西湖十景,扩建公园。1952年开始筹建国内第一个城市植物园、开放式花园,并且对历史文物古迹进行修理、修建和恢复。用现代的语汇来说,西湖是国内最早进行大范围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区域。于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恢复了西湖十景,新建了公园景点,并在传承中国优秀的风景园林艺术的同时,创新性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生态理念和优秀的造园艺术手法。其中以孙筱祥先生为主创规划设计的花港观鱼、杭州植物园,成为了当代中国园林的经典作品,开创了中国风景园林的一代新风。可以说,60年前西湖在保护建设中确立的思想观念是有前瞻性的,保护一事是靠前的,在一开始就确立了保护第一,自然与人文相交融的思想,正确处理了保护和建设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正确树立了为子孙后代留下完整遗产的科学发展观。
大会报告5:中国园林植物多样性与种质创新
报告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张启翔
植物是城市园林建设中唯一具有释放氧气、改善环境、形成不同气象景观功能的生命材料,植物是具有生命力的景观。植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植物景观构成的丰富度,是其他生物景观形成的基础。地带性植物能够形成本地区的植物景观类型和特色,植物多样性是满足不同类型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保障。
第一点要谈的是中国园林植物多样性的特点。其实我并不反对使用外国进口的漂亮花卉。问题是我们自己有世界最丰富的花卉资源,却依然大量实用外国进口花卉,这属于端着金饭碗要饭,而且我们还尚未认识到我国植物多样性的重要。中国的植物是最丰富的,在1929年,威尔逊写了一本书,叫做《China – Mother of Gardens》,这本书准确的翻译应该叫“中国——世界花园之母”。他说如果全球的花园中如果没有中国的花卉,将会黯然失色。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的各类植物种类,平均占据世界50%以上,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占据了80%以上。中国植物区系是北半球唯一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所有气候带和完整植被谱系的国家。第二点是起源古老,多样性丰富,特有成分高。第三点是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是全球最重要的冰川期避难地,是物种形成进化扩散的地区之一,也是整个北半球大量农作物、药用植物及园艺植物的来源。
5000年的农耕文化孕育了200多种本土驯化和引种规划的作物。人们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像我们做园林植物的,有时候心里不是很好受。如全球有900种杜鹃,中国有600多种。贵州的百里杜鹃是非常著名的。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天然杜鹃林带,绵延50余公里,宽1到3公里,呈半月形分布,公园总面积180平方公里,被称为地球的彩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公园。我们很多人说英国的杜鹃花好,英国的杜鹃花大部分是从中国引种。山茶花,中国有189个种,占据世界的88.6%,而用在园林中的只有不到十个种,和杜鹃花一样。蔷薇属,中国有80多个种。报春花,中国有300种,其实大概只有三四种是用到园林中去的。中国的苦苣苔科植物种类非常多,有573种,占世界的85.3%。丁香在全球共有30种,中国有26种,但是现在所有切花的丁香,都是用的欧洲丁香。而我们有一些好的品种,比如像北京丁香,就基本没有使用。如今国内几乎所有的切花品种都是进口的。
贵州的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种子植物排列全国第4位,可利用在园林中的植物有1500种左右,是属于全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以照片上的水红杜鹃为例,根本不需要再改良它的外观。但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是德国的高山杜鹃。德国人把中国的杜鹃引进德国,培育了一百多年,德国的年轻人没来过中国,老听他们的爷爷奶奶说,中国的杜鹃如何如何的好,后来他们到了中国贵州百里杜鹃公园,德国的专家可以说眼泪都快出来了。因为他们现在最大的培育杜鹃的企业所生产的杜鹃,很多都是从中国引种的。
中国的花卉拥有非常优良的遗传品质,能够多季开花,花期长,而且优异类型多,芳香花卉多。他们可以作为培养花卉非常重要的材料。中国的资源给世界的贡献太大了,现在月季有4万多个品种,可以说都流着中国月季的血。因为只有中国月季和香水月季两个品种是能够四季开花,其他的都是一季开花。
下面我们讲一下我们的工作成果。第一个是梅花育种取得突破,培育出一批能在三北地区露地越冬的抗寒梅花品种。北京人从明代开始引进梅花,但是一直没有成功,这个工作非常不容易。后来我们用了中国的两个资源,第一个是山杏,第二个是山桃,这是两个非常抗寒的品种。这是第一个具有典型梅花香味的抗寒梅花杂交品种,它进行了25年的杂交,一开始只有抗寒属性,没有香味,现在一套技术体系已经成熟了。牡丹,我们中国虽然有一千多个品种左右,但是这些品种花色比较暗淡,花枝比较短。我们在找到规律以后,用革质花盘亚组和肉质花盘亚组来进行杂交,得到一些突破性的品种。如黄色、红色、橙色、紫色品种和复色新品种。花期从十天,延长到20到24天。花枝能长到60公分。在菊花方面,我们培育了一百多个菊花品种。其中太行银河是一年生冠幅达到两米的菊花品种,是我国获得的第一个美国花卉品种专利。
下面我简单的谈一下利用中国植物多样性资源建设人居生态环境的几点看法。第一,要充分认识中国观赏植物资源的特点,就是要充分认识乡土植物在形成地域特色景观上的作用,乡土植物是形成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园林城市景观的基础,并且要提到多样性应用水平。第二,充分认识到植物对风景园林学科水平提升的重要性,第三,扎实做好植物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鼓励产品创新,为人居环境建设做好基础工作。
我们的中国的学生在IFLA获奖的有很多,说明中国风景园林师的设计水平很高,但是,弱项就在园林植物方向。我们发现树种多了,鸟都少了,虫子都没了,生物多样性越来越少了。那么我们说要想像国外一样看见松鼠,松鼠都要有吃的,它们吃的就是栎类的植物。所以城市的公园,如果要想提高生物多样性景观,那么这类栎属树种或者椴树应该多种。像流苏树也是我们的乡土树种,应用的也不够。其实专门种植一种植物也能够形成一种景观,像日本的地肤公园。还有就是法国的薰衣草,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影响很大,我们国家做了无数的薰衣草公园,但是说实话,中国的薰衣草,都是造假,我到现在为止没有看到真正的薰衣草,我们中国都是用的马鞭草和鼠尾草,这和薰衣草完全不一样。它的香气和质感是完全不同的。有的薰衣草庄园还往里面喷香水。所以风景园林一级学科里面的园林植物应该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努力,提高植物的研究水平,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提供更好材料,谢谢大家。
大会报告6:贵州山地公园标准体系建立的条件
报告人:贵州省风景园林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张剑
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山地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使其蕴藏着巨大的山水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立体气候资源,这些资源又创造了当地民众的山地民族习俗和文化资源,使整个贵州成为一个“山地大公园”,也称“公园省”。因此,得到了国际、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国务院目前批准我们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在全国总共有三个试验区,我们贵州的这一个主要就是做山地公园的概念,因为贵州的资源确实很丰富。贵州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山地,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长约509千米,平均海拔为1100米左右,最高山海拔2900米,国土面积17.62万平方千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岩地形分布广泛,形态类型齐全,构成了特殊的溶岩生态系统。地貌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其中山地面积为国土面积的92.5%。
这就是我们的高原型喀斯特地貌和山地型喀斯特地貌。我们贵州有两处世界自然遗产地,都是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今年梵净山也成功的申请了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茂兰也是贵州世界自然遗产地之一,它的水质非常好,可以和九寨沟媲美。
这张图是赤水丹霞,它的地貌切割,形式比较典型。赤水丹霞里有一个瀑布,瀑布的宽度实际上比黄果树瀑布还更宽。梵净山海拔比较高,也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里面的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很丰富。
还有一处世界地质公园,也就是织金洞(打鸡洞)。洞穴跨度有几十米高,刚才我们的专家也说了风景资源要有特色,我认为首先应该从名称上就有特色。
这就是织金洞,现在的织金洞没有这些色彩了,这也是为了保护洞内的生态环境。贵州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8处,省级森林公园3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四处,省级地质公园三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31处,省级水利风景区73处,国家级湿地公园45处(含两处城市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30处,城镇山地公园2000多处。2016年省政府公布的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显示山地旅游资源8万多处,其中新增山地旅游资源3万余处,以上资源占全省国土面积生态保护红线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山地公园省。
这是城镇山体公园,公园从外面看不出,但是从里面看也就是另一番风味了,是典型的鬼斧神工。
第二个讲的是建设标准体系的依据,200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下达的《关于强化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提出,制定城镇山体公园的技术指标,并每年给各市州县下达完成山地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的考核目标,在州县城区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单列一章进行评审,2008年,贵州省制定了《城镇山体公园化绿地设计规范》,是全国唯一的山地公园行业技术规范。2015年,国务院将每年的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会址定在贵州,以推动国际山地旅游活动的发展。2016年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7年国务院确定三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实施方案,贵州为其中之一,总体目标为“多彩贵州公园省”。这些规划和标准,填补了我省乃至全国山地公园标准体系的空白,也是引领多彩贵州公园省标准体系尽快建立的推动力,能够促进将这一品牌在全国和国际上得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