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娟 / LIU Juan-juan
孙 靓 / SUN Liang
李保峰* / LI Bao-feng
摘要:设计即生活。体验生活、内化为敏锐的设计直觉,是风景园林专业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记录了美国华盛顿大学风景园林系副教授伊安·罗伯森在华中科技大学的“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将课堂教学方法总结为“体验—参与式教学模式”,并分析了其背后学习心理学理论,以及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内化及创造力培养的意义。认为“体验—参与式教学模式” 是风景园林入门专业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风景园林设计初步
Abstract: Design is life. Experiencing life and internalizing the life experience as a keen design intui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ield. This paper records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ntroducto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tudio” course a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d by Associate Professor Iain Robertson from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he teaching reform is summed up as the “experiential-participatory teaching mode”. Supportive learning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s well as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and creativity cultivation are analyze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experiential-participatory teaching mode” is effective for introducto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tudio.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xperiential teaching; participatory teaching; introducto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tudio
设计即生活。体验生活、内化为敏锐的设计直觉,是风景园林专业学习不可或缺的 环节。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注重实地考察,鼓励学生亲身体验优秀设计实例,如江南古典园林实习。对于即将迈入设计领域的新生而言,设计课与高中应试教育截然不同。引导学生掌握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是设计入门课程面临的难题。华盛顿大学风景园林系副教授伊安·罗伯森(Iain Robertson)在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期间,主持“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改革与教学工作,笔者有幸协助并参与了整个过程。本文将伊安·罗伯森教学模式归纳为“体验—参与”式。该教学模式继承了体验式教学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参与度高,教学相长,启发性强。
1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改革背景
2010年11月,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保峰院长前往华盛顿大学风景园林系考察,了解到伊安·罗伯森“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方法与创造力的培养思路,邀 请其于2012年10月—2013年1月针对华中科技大学2012级风景园林系新生开展“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改革实践。112学时的课程教学伴随着高强度的团队协作、讨论争辩、困惑质疑以及欢声笑语。课程结束后,学生展示并汇报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参与点评的教授为学生的努力与进步感到自豪。
罗伯森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授课期间,将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内置于已有的“建筑初步”课程,占用其一半学时。“建筑初步”课程共224学时,针对大一新生,跨越整个学年。大一上、下学期分别为112学时。2014年该课程调整为96+128学时/学年。华中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培养计划(2013版)》对于“建筑初步”在整体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如下:“建筑初步课程是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旨在解决设计入门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知识框架体系,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并强化创造意识,熟悉和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及方法,掌握相关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筑初步”对建筑专业意义重大;但是对于风景园林专业而言,可能更需要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特点的“风景园林初步”。罗伯森教授的改革尝试目的便在于此。
2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教学目的
风景园林师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简单物件。设计者需要处理“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这2个复杂系统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复杂问题。这涉及人文与自然科学,需要同时运用分析与综合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并善于汇报与有效协商。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至关重要。这个课程需要教授学生陌生而全新的思维方法、 理论知识与设计技巧;不仅如此,该课程运用的指导方法与高中时代所熟知的截然不同。塔斯克在观察研究华盛顿大学风景园林的“设计初步”课程后写道:这门课程培养了学生全新的思维方法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得学生感受到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以及深刻的存在感[1]。可以说,这门课程不仅仅培养学生如何做设计,更培养学生如何观察世界、认识自我,并将知 识内化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逐步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设计师。
3 伊安·罗伯森体验—参与式教学模式分析
3.1 体验—参与式教学简介
体验式教学注重通过亲身经历去学习,参与式教学注重教师同学之间平等交流与沟通。这2种教学方法在国外都有较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体验”的解释是 “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 凡是以活动开始的,先行后知的,都可以算是 “体验式教学”[2]。大卫·库伯(David Kolb)总结了约翰·杜威(John Dewey)、库尔特·勒 温(Kurt Lewin)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在他的著作《体验学习:体验作为学习发展的源泉》(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提出自己的经验学习模式亦即体验式学习圈理论[3]。他认为体验学习过程是由4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体验(Experience)、反省(Reflection)、思考 (Theorization)、实践(Action),认为学习的起点或知识的获取首先是来自人们的体验[4-5]。
《现代汉语词典》对“参与”的解释是: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也作参预[6]。参与的实质是交流与沟通。参与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教学,提倡平等互助、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导”而轻“灌”,重 “学”而轻“教”[7-8]。学生的参与又称学生的卷入(Involvement),反映学生在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变量[9]。 Astin总结已有的研究,提出有关学生参与的理论,即卷入理论。他指出,集体学习比个体学习的效率高,不同思想的“交换”使得每个学习者得到更多的思想[10]。
3.2 伊安·罗伯森教学模式概述
罗伯森“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分 为6个专题:“风景园林专业简介及空间概念”“座椅与‘坐’的行为”“阶梯与空间流动模式”“入口与空间流动模式”“社交空间”“树”。每个专题包含野外观察、游戏、 动手绘制、课堂讨论、汇报等教学形式。完成这6个专题的学习任务后,学生最终进入选定场地的设计环节。作者曾经问过罗伯森教授为何选用这6个专题,罗伯森教授给予的回答是: “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常见的景观要素,学生熟悉,掌握起来容易;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在接触各种各样的设计,他们本身已经具有设计师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并帮助他们发掘潜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验与参与贯穿其中。教师身份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是“体验与参与”教学环节的设计者。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参与到课堂活动与讨论,并适时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体验—参与式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极强的课堂掌控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并能设计课堂游戏和引导学生天马行空的讨论。
下面就“树”教学模块进行分解阐述。
第一部分:树的快速绘制(图1)。
请同学快速绘制一棵树。通过分析同学绘制的形态各异的树,引入如下讨论:我们画树时往往关注树干,而忽略树冠和树根,因此绘制出没有根的死树、长着小头的或半截头的病树。树冠和树根延展得很远,需要足够的生长空间,才能保证其健康生长。学生意识到:营 造树木健康生长的环境是设计师的职责。
第二部分:树之美的体验(图2)。
鼓励同学用手触摸枯黄的悬铃木树叶以及从西雅图家中带来房屋木料,并请同学推测木料的树龄。学生欣喜地发现:原来黄色的悬铃木树叶居然有淡黄、黄绿和深黄等不同颜色;一块木头居然生长了几百年;木头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很好闻。学生通过观察领略到树之美,心理上做好了深入学习的准备。
第三部分:树作为设计要素的讲座。
已经被“树”吸引后罗伯森就“树作为景观设计要素”进行一节课的幻灯片讲座。讲座内容没有太多理论,而是基于讲者30年来的专业积淀,简单、感性、概括性强、激发听众思考。比如:“‘读懂’树就是开始学习如何‘读懂景观’,也是学会‘生态的’思考——以一种系统观思考问题‘你看得越多,你懂得越多’”“树有各种形状和尺寸,还有数不清的特点,树为设计师提供的设计空间,无穷无尽,令人激动万分”“作为风景园林师,我们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理解树木:生理/生态过程、体验/空间、文化符号/拟喻”“树创造空间,是变化的体验式景观”“也不要忘记:树在不断生长!体验式景观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
第四部分:课后作业——树木的“3种特质”观察及绘图(图3)。
绘制3张A3的图纸。3张图纸必须是在描述同一棵树。
第一张:树本身,它的生理/生态过程。
第二张:树,作为空间的创造者,体验它!
第三张:树的“个性”。
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认知、空间感知、情感表达”的统一。
第四部分:树的野外观察(图4)。
观察内容包括:
1)用皮尺测估树冠大小;
2)请同学站在树下,感受树冠所形成的树下空间;;
3)罗伯森教授站在树下作为标杆,请同学估测不同年龄阶段悬铃木的真实高度;
4)请同学在场地捡一片竹箬,在上面绘制树;
5)带同学们观察校园树林,树木为了争夺空间,长势瘦高。
通过野外观察,同学们惊奇地发现树冠直径以及树木高度比他们想象的数据大得多。华科校园树木的生长状况让他们担忧,因为树木太密,生长空间狭小,已经处于非常不健康的状态。
第五部分:课堂快速设计——情感注入(图5)。
准备与情感相关的词汇,请同学随机选择。选用樱花、悬铃木、棕榈树3种树木,请同学快速设计一个小树木园。这个树木园要清晰的、选定的情感。学生体会到设计的乐趣,体会到设计可以影响人的情感。课堂选用的情感词汇如下:“惊喜(Surprise)/敬畏(Awe)/期待(Anticipation)/安心(Reassurance)/宏伟(Sublime)/引人入胜(Intriguing)/忧伤(Sadness)/ 沮丧(Depressed)/悲观(Despondent)/伤感 (Melancholy)/惆怅(Suspense)/快乐(Happiness)/ 开心(Joyfulness)/陶醉(Intoxication)/欢欣鼓舞 (Elation)/无聊(Boredom)”。
第六部分:课后作业——“情感花园”设计(图6)。
运用已学过的景观要素设计花园,表达特定情感。作业包括平面图、剖面图。此前学生并未正式学过剖面图与平面图。这个作业需要同学课后自学,培养学生课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中反复安排的设计汇报,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第七部分:野外观察,扩展为生态学思考以及场地分析(图7)。
在缺少植物学基础的情况下,请学生辨认场地植物种类。之后,请学生低下头观察树下杂草。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场地除了较大的乔灌木,还有数不清的不请自来的小植物。学生明白: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真相,才会学到更多。随后,又请学生分析,为什么精心设计的场地会有那么多不请自来的植物,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植物生长更茂盛。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明白:植物作为生命体的“自设计” 能力,其生长与分布受光照、雨水、土壤状况、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影响。最后,请学生以组为单位收集场地植物,并制作植物标本,收集植物种类多者获胜。这个过程让学生享受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也自然而然变成“场地分析”的一部分。
3.3 体验—参与教学模式与知识内化
体验与参与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体 验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者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进行知识学习;参与的目的是通过交流沟通分享知识。通过这2个过程将知识内化,变成学习者意 识的一部分。内化(internalizats)指的是接纳、 吸收与合并外部东西为自身的一部分。知识内化(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指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成为人内在素质的一部分。所以,内化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11](图8)。
3.3.1 体验与知识内化
就“树”的专题学习而言,罗伯森教授设计了许多学生体验的活动。通过树的绘制,了解自己对树的理解原来是片面的;通过触摸树叶与木材,让学生感受到树的美以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野外观察,学生进一步理解树冠与树干的比例关系,明白树木的健康生长需要充足的空间;通过地被植物的观察,学生明白,植物的生长与分布受光照、雨水、土壤状况、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影响。
学生一次次亲身感受到:“观察”至关重要。观察得越多、越仔细,懂得的就越多。通过观察,知识得以内化。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导的,而不是通过讲者理论的灌输,知识的获得大部分来自自我观察,教师只作引导。
3.3.2 参与与知识内化
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碰撞出高质量的讨论。课堂不再是老师—学生单线性知识输送。参与式教学的目的是培育一个高效的学习共同体。把课堂转变为一个高效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12-13]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在观察体验后,学生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已经理解了部分知识,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讨论,每个学生体会到的知识得以在群体中分享,学生因此而学到其他人的知识。这种交流非常有效。因为发生在学生内部,知识的传递摆脱教条与权威,交流变得更加直接、平等(图9)。
3.4 体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学习心理学理论 支撑(表1)
4 结语:通过体验—参与学习激发创造力
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权威”,重建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打破了知识权威,让学习者体会到发现与质疑的乐趣。对禁忌与权威、对与错的重新解读,开放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体验—参与式课堂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设计师。对学生而言,这是一场发现之旅,发现世界发现自我。正如罗伯森教授所说:“我们必须去经历去体验,才能学会什么是空间,什么是情感(We can’t learn space and feelings without experiencing them)。”“试试吧,不要怕,犯些错(Try something, take risks, make mistakes)。”“帮助学生去学会观察,不仅是外面的世界,还有他们内心的世界。整个真实的世界才是真正的课堂(Help them to be observant. Both outside and inside)。”“帮助学生信任他们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依赖别人的判断(help them to trust their own judgments,not others)。”
学生在课堂拿起画笔、剪刀、胶水、树叶、塑料纸、旧报纸、鞋盒,共同完成游戏,快速绘制方案,制作简陋模型。体验与参与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变得更加敏锐、善于观察、自我主导、善于反思,这带给他们巨大的成就感。学生说:比起建筑系学生的模型,他们觉得自己做的模型就像从垃圾堆扒出来的。当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是满脸的兴奋,见一点沮丧。学生课堂练习、模型制作的材料基本不是购买的,而是废物利用。这一点就足以让他们觉得自己超级有创造力。课程结束后的课堂反馈,学生都忘记模型的粗陋,只记得栩栩如生的故事和无尽的想象空间。
体验—参与式课堂让学生明白,这个世界似乎没有标准答案。引用杨峰同学的一次课堂反馈:“相对于高中阶段数理化而言,解一道题答案是有唯一正确的,没有‘可能’‘好像’‘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他甚至诧异而惊喜地发现“景观学专业的责任是创造美,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会因多种因素而有差异”。学生开始懂得:只有走上观察外界观察自我,理解世界理解自我之路,才能成就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师。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致谢:感谢华盛顿大学风景园林系原系主任伊安·罗伯森副教授,他育人为本的热忱,深深感染每一位有幸遇见他的人。感谢华中科技大学李保峰、万 敏、熊和平等教授对教学改革的全力支持和悉心指导;感谢《中国园林》杂志社金荷仙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晖教授、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华中科技大学2012级景观班所有的 同学,你们的勤奋和努力鞭策我们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Tasker T Q. Designing Landscape and Creating Selves: Learning in Design Studios[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11.
[2] AssociationforExperientialEducation.Whatisexperit entialeducation?[EB/OL].RetrievedFebruary21, 2015, fromhttp://www.aee.org/what-is-ee.
[3] Warren K, Mitten D, Loeffler T A.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M].第4版,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009.
[4] 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10(6):143-145.
[5] 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 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19
[7] 张广兵.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 学,2009.
[8] 姚建光.参与式教学:理论建构与实证样本[J].中 国教育学刊,2011(1):54-56.
[9] 曾琦.学生的参与及其发展价值[J].学科教育, 2001(1):4-7.
[10] Austin A W.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1984, 25(4): 297-308.
[11] 周天梅.知识内化的心理机制[J].江西社会科学, 2004(7):176-178.
[12] 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 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0.
[13] Tasker T Q. Participant Structures in the Design Studio: Learning to Give, Receive, and Grow from Feedback. Philadelphia: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2014.
[14] 教育部西南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组.高等教育心理 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刘娟娟/1980年生/女/湖北赤壁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校聘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博士后/2009—2010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都市农业、生态规划设计以及风景园林教学法 (贵阳 550001)
孙靓/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讲师/同济大学博士/2014—2015华盛顿大学风景园林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武汉 430074)
李保峰/1956年生/男/湖北武汉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绿色建筑、生态景观、气候与都市形态关系(武汉 430074)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