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主题是“城市绿量”,衷心感谢华中农业大学姚崇怀副教授组织的这批稿件。
跟海绵一样,绿量这个概念也被某些人搞得一塌糊涂。大约十五六年前我和陈自新先生聊过,他提出绿量概念的初衷,从生态原理上说是想了解单位面积上光合作用效能的大小,但这东西因素太多,变化太大,很难有稳定的定量,所以才想到用单位面积上叶绿素的多少来替代。而用叶面积 (注意,没有枝干) 来替代叶绿素,正好国际上已经有人提出过LAI(叶面积指数) 的概念,比较可行,不过已经是再一步的近似,因为不同叶子的绿色浓度不同、活性不同、叶面朝向不同、受光强度不同等,其光合效率当然也不同。这些陈自新都考虑过,我也大加赞赏,称赞他是真正的科学工作者。
后来有人提出用树冠体积 (原始的表达是“植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的大小来表达三维绿量,则距离研究植物生态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效能的初衷越来越远,甚至很不可靠。如果陈自新先生还在世,是绝对不会这么干的。原因很简单,同样大小不同植物的树冠,其叶 (以及叶绿素) 的密度相差很大,而且,这种方法忽视了地被层和下层灌木的作用。把如此荒疏的方法直接推广,至少很不严谨,这里谈不上是学说问题,而是个思想方法和科学态度问题,即对表象和实质之关系的理解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用三维绿量来替代二维绿量 (绿地面积) 本来是好意,也很适用于景观的量化。但在中国城市绿地还很少,总体绿量严重不足的时代,用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来替代绿地面积,推行结果只能是更加促进城市绿地的减少。一个根本的问题是 :当城市规划和相关法规的指标还处在平面的时代,不科学地强调三维绿量,后果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自从“理念”这个东西传入中国,我们老祖宗的实事求是精神被很多人抛到了脑后。我以为,中国革命的成功,根本在于走的是事实求是的路线,而不是靠听起来高大上的理念。实事求是,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心中有数,要掌控变化,要了解条件。拿海绵这个理念来说,中国城市里有多少土地可以海绵?占 1/3 的房屋地基不能海绵,占 1/5 的道路下面不能海绵 (除非这条道路不再承重),这就去掉了一半多城市用地;此外,很多市政工程、交通工程、基础设施、工业设备等的下面也不能海绵,原有的水面下面本来就是海绵……把这些都除掉,可以海绵化的城市土地可能仅剩下 1/3 左右。即使如此,还要考虑避灾、防险、市民活动等的需要,不能一概海绵化了之。总之,我们再不能不加思考地把某些西方人在人少地多条件下搞出来的“理念”捧到天上,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特别是大学里不能再由这类东西肆无忌惮地流传。而这类现象,正是我所收到的很多论文的通病。
我的学生告诉我,过去他很欣赏网络上的大 V、大咖,觉得他们很能发现问题,说的很有道理。现在他明白了,面对中华民族承担的人类历史重任,中国现在需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真正地解决问题。在这方面,所需要的知识、思想方法和人格修养,远不是仅靠读点书,发点议论,再加上胆大妄为就可以达到的。
王绍增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