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如雯 / ZHOU Ru-wen
陈伟良 / CHEN Wei-liang
茅晓伟 / MAO Xiao-wei
摘要:中国风景园林的经济与管理依风景园林建设的快速发展而被业内外人士所重视、研究,从正式建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经济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起已有30年的历史。立足于业内经济与管理研究的历史背景、实践的理论、成就及趋势展开论述。涉及产业化及产业成果,商品属性及节能减排,深化管理的着力点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现代化管理手段及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风景园林;经济;管理;回顾;展望
Abstract: Chinese landscap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is valued and studied by people in and outside the industry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Landscap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Research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as enjoyed the thirty-year history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practical theories, achievements and trends of th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in the industry are expounded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s include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achievements, product attributes and energy saving, the focus of deepening management, the formulation of related laws,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modern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conomy; management; retrospect; prospect
1 风景园林经济与管理发展回顾和现状
1.1 风景园林经济与管理的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社会对风景园林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实行科学管理的要求显得更加迫切。在自然科学范围内,诸如规划、设计、繁殖、栽培等从理论到实践,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并在不断发展之中,风景园林管理问题的学术研究历史比较短。而20世纪80年代初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意识到现有的经济管理水平无法适应事业发展,尤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1983年在南京举行的中国园林学会(后改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成立大会,决定建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1986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提出了风景园林的产业性质和公共商品属性的总概念,以全新的观点探讨了园林绿化的性质、作用和地位。可以说是把经济与管理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理论进行研究的开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景园林建设的广度、深度和水准上了一个新台阶。国家建设部从1992年在全国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为进一步推动园林城市发展,建设生态良好城市,国家建设部于2004年下发了《关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标志着“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在全国正式开展。在大力发展风景园林的同时,中国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总的看来,风景园林法制建设滞后,管理工作薄弱。为此,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中,号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充分认识风景园林对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起的重要作用,增强对搞好风景园林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整体水平”成为国务院对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新要求。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已经从重建设逐渐转向重管理的时代。
1.2 风景园林经济与管理的理论与成就
1.2.1 风景园林的公共商品属性
传统观点认为,风景园林是政府的公益性事业,是“花钱的面子工程”,是配套;其建设本身强调的只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1986年11月首届全国风景园林经济与管理学术会议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园林属性”,会议认为风景园林对城市提供的使用价值不是单一的,它同时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风景园林以植物为主体,它创造的是物质产品和社会公共商品。社会把资本投入到风景园林建设、生产、养护、管理和人民生活中去,是对环境资源的累积,是再生产能力的储备,也就是风景园林通过积累的自然资本为社会创造财富。
经建设部批准,上海园林牵头组织了全国性科研课题“园林经济与管理”,有天津、杭州、无锡、重庆等10个城市参加。天津方面根据原日本林业厅的计算生态效益的方法,得出了天津城市的环境效益数据。同时提出3个效益不能偏颇,特别不能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效益,而必须同步协调发展的观点。1992年该课题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世纪80年代不少城市的风景园林系统都成立了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先后出版了《园林经济管理论文集》第一、第二、第三集,全国各城市都发表了关于风景园林管理新理念及新模式的论文,为规范风景园林的市场化、招投标管理奠定了基础。
1.2.2 风景园林的产业化性质
将风景园林作为一个“以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利用和开发为主的产业”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风景园林产业化的进程。统一对风景园林产业化的认识,探索风景园林产业化的运作思路和方法,逐步完善风景园林的产业化,是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风景园林行业之所以称之为产业,是因为具有产业要素的基本特征:一是风景园林有可竞争的市场需求;二是风景园林有专属的行业资产;三是风景园林有专门的物质产品;四是风景园林有排他性的质量品牌;五是风景园林有独立的经济运行机制;六是风景园林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价值规律。风景园林是生产科技的产业,是生产艺术的产业。
风景园林的产业化需要有高层次的产业主体和产业结构、需要建立相对健全的产业链、各产业链环节间需要合理的投资收益保障。这里所讲的相对健全的产业链,不仅是指风景园林专业所包含的花木生产、辅材配套、绿地建设、花卉苗木市场的形成以及养护工作等“小园林”的概念,而是指风景园林产业应该可以包括的投资、建设和管理3个环节,即“大园林”的概念。
2 风景园林经济管理实践成就和趋势
风景园林经济与管理实践必须围绕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的指导思想,应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近年来风景园林经济与管理在实践中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1 重视生态园林建设
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风景园林专家提出生态园林理论以来,遵循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从国土整治、保持生态平衡出发,绿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国家法律、法规调控下,风景园林事业与经济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的态势。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绿地公园面积仅占10%左右,具有其他环境功能的园林却占了大多数。风景园林实践比任何时期都要丰富、精彩。生态园林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使风景园林在发展中形成了新的特点。
上海等地正在积极实行生态补偿机制。2009年9月7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关于本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和《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强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上海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工作,把这项工作放在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推进。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调整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关各方利益关系,保障生态保护地区的公平发展权,势在必行。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办法,形成导向明确、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区县进一步开展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上海市生态环境。
2.2 落实节能减排战略国策,建设节约型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最大的生态功效就是吸收各类污染物、减缓热岛效应、降尘减噪、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建设节约型风景园林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关键。
建设节约型风景园林就是转向着力提高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强化生态效益与综合功能协调发展。通过建设节约型风景园林,不断缓解城市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水资源短缺等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缓解城市中心区绿地建设滞后的矛盾;制止一些地方重复改造、高价建绿、对绿化树种反复更换等严重浪费问题。建设节约型风景园林的重点是“三节”——节地、节水、节材(节财)。节地就是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而不是减少风景园林的规划用地。应该广泛地推广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广场绿化、停车场绿化、墙面、桥体等垂直绿化方式等,尽量使每一个可绿化的城市元素都被绿化,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节水的角度来讲,应该大力推广应用本地的乡土植物种类。杭州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采用大量的乡土树种或草本进行植被恢复,仅西溪梅岸一区恢复梅树13.3hm2(200多亩),保留下来的老柿树在一期保护工程内就有2802棵。广州在天桥绿化中采用节水自动灌溉、天台绿化筛选节水植物等方面作了很多有效的尝试;节材就是在绿化建设中要尽量节约材料,以节约财政资金,节材是要提高资金使用率,要花最少的钱建最多的绿。要注重透水材料以及自然材质的使用,减少大理石等价格昂贵材料的比例。要防止盲目大树移栽和种老树,更要坚决制止从深山老林挖大树古树移栽进城。提倡种大苗,提倡用乡土植物,坚决制止盲目引进名贵植物品种和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新品种,苏州坚持植物造景,着重把握树种的选择和河岸的技术处理。以运用乡土树种为主,注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合理配置,形成明显的季相景观,做到四季有景。在河岸处理上,以土坡做法主,保持其自然风貌,采用间置湖石、石驳岸、纤道等手法,避免千篇一律。同时,在岸边植以芦苇、水蜡烛、水菖蒲等水生植物,更显自然雅趣。“三节”始终是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核心,也是转变传统园林绿化建设模式的主要内容。
减少碳排放。2009年6月同济大学碳减排研究课题组发布的《2009上海应对气候变化碳减排——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研究报告显示,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上海碳排放量增速已较2007年放缓5.4个百分点;很多发达国家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都已把产业绿色化、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纳入考虑。
2.3 风景园林产业化成果
风景园林产业化的成果正在显现,风景园林地位已从“配套”成为主角,风景园林不仅有投入,更有巨大产出,体现了风景园林行业产业化运作的基本价值规律。
风景园林的产业化,关键在于转变传统风景园林行业公益性运作的思路,以产业化运作的理念打通风景园林的投资、建设和管理的产业链,发掘风景园林经济潜在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从投资环节看,其他不少行业,如大型桥隧建设、高速公路建设等早已走入“BOT”建设模式,即承建方转换成建设“甲方”,投入资金建设,参与管理和经营,若干年后政府回购。而风景园林企业长期以来一直还是建设“乙方”。最初上海园林(集团)公司进行风景园林产业化运作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以2007年建设的徐州市新城区市民广场为例:广场绿地是徐州市政府的重点绿化工程,绿化面积16万m2,徐州市政府在考察了上海绿化建设市场及上海园林(集团)公司的情况后,要求上海园林集团采用“BT”形式参与此项重点建设,双方经过多次沟通,经徐州市政府同意,采取了建设和开发联动的方式,即绿地由园林集团投资建设,徐州市政府通过正规途径,让园林集团的有关方面受让相应的周边其他土地,以土地出让金回购绿地的产权。这种方式既解决了政府建设方的资金问题,又保障了承建方(代建方)的工程资金。
2.4 风景园林行业深化管理研究
风景园林行业管理可以定义为:以精干的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为主体、以间接管理和协调服务为主要手段、涵盖风景园林行业的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正在探索风景园林行业的管理模式和办法,行业管理机构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政策和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研究。
2.4.1 完善管理依据
我国风景园林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制定风景园林技术标准,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长期缺少独立的管理依据,只能参照相近行业的法律规定,如工程质量管理、人员资格管理等;所适用的标准规范相对滞后,而且缺少强制性规范,这些都制约了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近期这一现象正在逐步改进。一系列法规和标准的编制和实施,对我国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对我国园林绿化行业管理和建设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2.4.2 加强风景园林建设过程管理
1)重视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审查工作;
2)严格控制风景园林材料的质量;
3)严把风景园林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关;
4)完善风景园林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
5)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的全流程公开[4]。
2.4.3 推动关键技术管理
风景园林建设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尤其是近十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技术和手段。
1)重视土壤检测工作;
2)开展植物检疫工作;
3)安全与质量监督联动;
4)建立招投标管理网络和智能化系统。
2.4.4 推进风景园林科研管理
风景园林的科研管理应结合实际情况和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重点从基础理论研究上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应特别注重适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应用技术研究,确立相应的科研课题,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科研实践活动。风景园林科学技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但重点应该为风景园林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促进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和提高。
主要范围:应该综合生态学原理和社会发展战略,形成一个既有科学内容,又有政策策略的风景园林发展蓝图;风景园林施工的科学技术,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开拓进取,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点的风景园林建设施工技术,园林专用机械设计、制造、维修科学技术,机械是科学的物化;风景园林动植物的繁殖、栽培科学技术,运用生物工程、遗传学等的基础原理,繁育新品种,才能大幅度地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的消耗。
各省市风景园林管理部门应有相应的科研管理办法,对科研课题的立项做出明确的规定。风景园林工作者除申请本行业的课题立项以外,还可从国家相关部委、省市科学技术协会、农业、绿化委员会、建设交通委员会等部门申请科研项目。同时,我国还有一批有影响的战略课题计划,主要有“863计划”“948计划”“973计划”等。 对科研计划的管理还包括对课题开展过程的管理,具体有:进度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成果奖励。
2.4.5 加强风景园林科普管理
1)风景园林科技推广及管理。
推动风景园林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技进步,科技推广是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环节,要提升科技对绿化事业的贡献率,必须高度重视技术的推广转化工作。风景园林科技推广的主要内容有:新优植物材料应用、新型设备材料和工艺应用、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技术、绿化施工与养护技术等。做好科技推广工作应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以政府为主体,与市场引导相结合;
(2)以基层推广组织为重点,建立多元推广体系;
(3)树立服务一线意识,提高科技转化效率;
(4)依托示范基地的建设,走产业化的道路。
2)风景园林科技普及及管理。
目前风景园林行业的建设和管理不断发展,风景园林知识的科普对象,可以是风景园林行业的从业者,也可以是市民中的绿化爱好者,向他们普及风景园林专业知识,普及养绿护绿知识,让他们了解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共同享受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成为风景园林科技发展的有力推进者。
科普的开展可以有很多形式,只要能做到普及知识、提升素养即可,一般可以有以下4个方式:
(1)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及开展现场咨询;
(2)制作发放园林绿化科普宣传手册;
(3)利用多种载体进行园林绿化科普宣传;
(4)利用专业节日开展科普宣传。
2005年以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每年4月组织“风景园林月”活动,该活动是一种组合形式的科普活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风景园林部门纷纷利用这一时机开展科普讲座、咨询服务、发放科普资料等,取得了明显的科普效果。
3 风景园林法制化、标准化管理研究
近年来,法制工作以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建设部关于在建设系统贯彻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五年规划》为主线,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为重点,不断推进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标准工作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基层、转变职能的总体要求,以不断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为主线,积极推进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相结合的标准体制改革,风景园林的法制工作和标准工作得到加强,成绩显著。但是,在当前形势下,法制工作和标准工作如何为推动风景园林事业科学发展服务,为推进依法行政服务,需要不断地在法制制度、法规框架和标准体系等建设方面继续进行探索和完善[4]。
3.1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立法工作取得新进展
建立健全高效的立法工作机制,建立实施立法责任制度是确保立法计划实施的组织保证。改进立法方法,坚持开门立法,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提高立法工作质量,建立完善立法征询意见新形式,推进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如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2006年审议《上海市绿化条例》(草案)过程中,针对居住区内绿化管理有关问题,探索进入社区开门立法的新形式,首次尝试进入社区举行立法听证会,直接听取小区居民的意见,完善法规相关内容,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听证会的召开,既为利益相关方表达意见诉求提供了渠道,也有利于立法部门提高规章制定质量,效果明显。
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紧紧围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与风景园林建设和发展明显不相适应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开展修改,完善与法规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为保障风景园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根据风景园林建设和管理需要,完成《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国务院令第474号)修改及制订与其相配套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使用管理办法》(建城[2007]93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办法》(建城[2007]247号)等规定与制度,制定颁布《国家重点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建城[2006]67号)、2007年2月1日对原2006年5月23日、8月23日分别印发的《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标准》(建城[2006]122号)和《建设部园林绿化一级企业资质申报和审批工作规程》(建城[2006]182号)进行修改并重新发布“关于印发修订《建设部园林绿化一级企业资质申报和审批工作规程》和《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标准》的通知”(建城[2007]27号)等。同时,研究起草《城市园林绿化市场管理规定》以及《风景名胜区条例实施办法》《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管理办法》《风景名胜区门票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的立法调研。
3.2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工作机制,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成效显著
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工作机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逐步深化,根据国家关于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以“为民、便民”,建立“高效、快捷、透明”的审批运转程序为目标,积极开展审批制度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风景园林行政主管部门相继建立了行政许可“一门式”服务窗口,集中受理行政机关负责行使的行政许可事项。各风景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行政许可配套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程序和许可方式,制定操作性强、透明度高的审批操作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改进审批方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保证风景园林法律、法规、规章的全面、正确实施。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公布了《建设部行政审批集中受理办公室工作规程》(建办[2007]246号)等。
此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年国务院令第492号)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风景园林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初步建立了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条件、公开审批结果、限定办事时限的行政管理新机制,强化审批服务意识,从方便自己向方便群众转变,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办事公开,促进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
3.3 建立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迈出实质步伐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37号),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深入开展,积极探索适合风景园林行业特点的执法责任模式,建立以执法有依据、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过程有监督、违法有追究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景园林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部门要求,全面清理执法依据,规范执法主体,落实执法岗位职责,严格执法工作流程。2006年6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制定发布了《建设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文本》(建法[2006]152号),指导各地做好此项工作。同时,完善考核评议机制,建立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责任追究,将过错责任追究和干部任免、年终考核相结合。
3.4 完善配套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动标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以不断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为主线,以完善风景园林行业标准规范、加强风景园林行业技术指导为重点,以满足经济社会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要求为动力,加强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风景园林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风景名胜区分类标准》(CJJ/T 121-2008),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积极推进地方标准规范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如上海市2007年制定了《上海市植物铭牌设置规范》《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养护技术规程》《上海市绿化植物保护技术规程》《行道树养护技术规程》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现行风景园林标准规范拟制定和修订工作加强了前期调研,近年来重点抓好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体系、城市管理示范城市标准等制定;组织修订《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等;研究制订《屋顶绿化(花园)及垂直绿化工程技术规范》工作,推动节约型园林绿化各项工作的落实。
4 风景园林管理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随着风景园林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科学、精细和定量化的现代管理理念已成为未来风景园林管理的发展趋势。风景园林的科学管理同样离不开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所组成的现代管理方法和日新月异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撑。
近几年,我国在分析国外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和风景园林管理的现状,创新性地进行了管理方法的探索和技术应用的探究,并进行了工程应用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4.1 “3S”技术的应用
所谓“ 3 S ” 技术, 即遥感( Remote Sensing)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
通过对卫星和航空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进行绿化资源的宏观调查。借助解译结果所生成的绿化矢量图能够掌握绿化资源和园林设施的消长变化,为管理者和执法者提供管理依据。同时,运用合成处理的真彩色遥感影像图,通过遥感影像使用工具软件,如Skyline Terra Suite系统使管理者足不出户即能直观地了解各类风景园林和周边环境的信息。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实现绿化和园林设施定位和面积测量的有效技术手段。运用带差分校正的GPS装备,能使定位精度达到亚米级(一般小于0.8m)。可应用于城市行道树、绿地中单株乔木、园椅、园灯和设施的精确定位;灌木丛、草坪、不规则绿地、水面、园林道路、假山和辅助建筑面积的精确测量。
地理信息系统是实现空间信息分析的重要工具。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任何一块绿地资源进行分类查询和统计;同时,依靠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能够对特定区域进行绿地总体规划布局、绿地规划选址分析、与园林土壤调查结合进行土壤质量专题分析、与区域动物资源调查结合进行动物生境分布分析、与人口分布密度结合进行绿地服务率和人均绿地面积等空间结构的分析、与植被绿量信息的结合可进行绿化生态效果评价。
4.2 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智能化控制技术所涵盖的技术领域相当广泛。它由综合布线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广播监控系统、绿化防火监控系统、电子门票系统、游客导航系统、给排水监控系统、强电监控系统、环境监控系统、空调控制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门禁和红外报警系统、巡更系统、会议管理系统和智能化集成系统等组成。
综合布线系统已成为景区和公园建设的基础线路工程之一。依托综合布线系统,可实现园区内各办公点电脑和电话的通讯。同时也是各类监控系统的信号传输通道,为智能化集中控制奠定网络基础。
4.3 网格化管理方法的应用
网格化管理是基于我国现有的“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理论进行构筑的管理方法。其核心管理环节由问题发现、立案、分发、处理、反馈、核实和结案7个步骤构成闭合管理流程,其中发现层负责问题发现和问题处理后的核实;指挥层负责对问题的立案、分发和结案;处置层负责对问题的反馈;处理层负责问题的解决。
网格化管理系统整合了移动数据办公技术、无线和有线传输技术、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对园林绿化的管理部件(如行道树、绿地、园林设施)调查中充分应用“3S”技术进行定位和测量;巡查人员通过配备的掌上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设备,对照巡查和发现问题的标准以照片、文字和语音记录的形式对责任网格中所发现的问题上传给指挥中心,同时对指挥中心下达的核查指令对处理后的现场进行取证,并上报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巡查上报信息接收后,可实时通过卫星定位系统的定位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发现问题的地点,通过专用链路将案件分发给相关处置部门处理,并可依照系统设置的处理时限提醒功能进行督办。目前,网格化管理的方法已应用于园林绿化的日常养护质量管理、绿化病虫害的专项调查、野生动物的专项调查等领域。
作者简介:
周如雯/1952年生/女/上海人/高级经济师/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经济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 200023)
陈伟良/1962年生/男/上海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园林技术总监/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经济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 200023)
茅晓伟/1953年生/男/江苏苏州人/原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苏州市风景园林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经济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苏州 215002)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