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主办,风景园林新青年承办的第二十三期QQ群沙龙成功展开。本期话题是关于“传统园林的环境育人设计”。造景,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中国传统园林更是早早地把园林造景上升到了营造意境的高度,一方面使园林尺度被极大可能地压缩,另一方面使园林环境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提升。行为地理学认为,环境不仅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一定程度的物质保障,而且对人的行为习惯会产生相应的影响,美好的环境能够以“润物无声”的状态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环境而言,这种具有育人功能的设计案例,不仅是丰富多样的,而且是全面系统的。充分认识中国传统园林环境的育人设计,对提升当代风景园林设计造景的情感层次、文化内涵,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期的网上论坛特邀了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郭明友老师与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刘珊珊老师与我们分享他们对于传统园林环境在育人方面的思考与见解。
第一环节 嘉宾主题发言
郭明友: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抒情与叙事
在现存的古典园林的造景设计中,有大量的抒情叙事场景和情境,许多园林的抒情和叙事还具有比较严密的完整系统性。这些具有浓厚的抒情叙事内涵的造景设计,不仅赋予了园林环境丰富的视觉审美效果,而且具有比较深沉的育人功能和见贤思齐的召唤意识。深刻地理解传统园林的抒情与叙事设计的内涵,不仅是打开传统园林造景设计真谛的钥匙,而且对于今天的风景园林设计教育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郭明友老师首先对现在中国学界什么是风景园林,园林,现代风景园林等的语境重叠,错乱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我国风景园林现在面临的问题
风景园林的设计目标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使生态环境追求更加自然;
第二,使生产环境追求更加健康;
第三,使生活环境追求更加高雅。
现在的问题是,这三个层次明显地出现交织、错乱和缠夹。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人可以用价值观指导行为,用行为影响自己的生活。现在的风景园林学界出现了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其中的民粹主义是可怕的,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因为现在英语成为全世界通用语言,中国学术界没有谁的成果经历不是中英文同时学习,甚至很多时候对英文的研究还超过了对中文的研究。但由于某些过度西化的原因,现在的学界缺乏对自己文化传统等的基本认知,只有认识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与世界对接,实现自身的突破。
著名的学者冯纪忠先生把中国园林的发展阶段分为了五个部分,分别是形、情、理、神、意。我们当代的风景园林发展阶段是回到了唐朝以前,也就是“理”字以前。郭老师随后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写意。如竹子和建筑结合在一起就是写意。现在苏州园林的角落通常会有竹子和石头的结合。这往往让人想到郑板桥的竹石图,表达了郑板桥想要表达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追求,在园林中得以具体体现。
二、德性文化
当代,人们的行为由利益驱动代替了价值驱动,但我们依然要相信,如果人类有未来,德性文化一定将是主流文化,园林是通过叙事个抒情来表达情感的。
中国文化主要特征是推崇德性文化,而西方文化是智性文化,这两种文化构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两个方面。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只就是仁义和善,但这忽略了中国文化的智性追求。试问,中国传统文化都讲天人合一吗?答案是否定的,《荀子》就强调天人相分。所以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不关注自然科学。中国文化的尚善性特质,可以从儒家崇尚尽善尽美、道家崇尚上善若水、墨家的善言善行善政(在《墨子》中20余篇都有)中充分体现出来。当代东南大学“止于至善”和苏州大学“法古今完人”的校训,也都是这个意涵。所以,如果仅仅以欧美语系解释传统园林,解释中国传统园林哲学的天人合一理论是行不通的。就好像我们不能只以西方的外形标准来衡量人类的美丑。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三、召唤情境与叙事空间
从古典园林到现代风景园林,东西方的阐释语境有着根深蒂固的差别,根源在于哲学理念、思维方式等深层,在语言和艺术表达形式上的差异仅为外壳。因此,试图完全以西方外语语境、西方艺术理论来解读、重构中国园林艺术,既难以完成,且容易偏谬。有人据此以为中国传统文化无哲学!传统园林无理论!郭明友老师借用两个西方词汇,加以中式语境改造,来辅助解析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抒情与叙事之美。
召唤结构,是召唤读者参与创作的结构机制,如同收到潜移默化的感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园林中用作召唤情境,化为空间上的问题。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园林上就可以使用情境还原法。
接下来是空间叙事。园林空间是在说话的,用抒情,叙事表达才是崇高的标准。比如下图“狮子林”就是典型案例。
移步换景有两层意思,步移景易。比如下图网狮园的小桥流水和亭子假山,不仅体现了环境美,彩霞池画面的三个线条还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空间。
水际线,岸际线数倍的延伸使水面更浩淼,空间范围更大。
空间里的游廊和亭子、假山、步道的线条,使园林的空间分割若断还续、起承转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画卷。
天际线高低起伏,加之东春、南夏、西秋、北冬、上天、下地,使园林的小空间成为一个六合圆融之境——这里的步移景异变化的仅仅是表象的物质元素,空间叙述的内涵和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传统园林的召唤情境与叙事空间表现。
1. 禅意。那么苏州狮子林为什么古今都用湖石、竹、梅来作为主要造景元素呢?是因为它是一个有禅宗的禅林。而竹和梅都是禅宗的元素。
2.慈悲。郭老师说他在澳门看到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园(白鸽巢公园)有一处造景小品是直接用红漆在墙壁上书写了一行汉字“日行一善”。这是环境教育人的功能设计体现,教育人们要多一点慈悲为怀的善念。在网狮园潭西渔隐的冷泉亭下面,也有类似的一个设计。磴道铺地上,在人们必经之处用了一个绿色小扇子图案,意在告诉人们人生需处处行善;图案用陶瓷做成,寓意要有慈善之心;扇面上的荷花暗示人们与人相处要和善。对于世间绝大多数的众生而言,并没有几人是天生大善或天生大恶,善恶更多是在一念之间,那么,这把扇子铺地的抒情叙事价值,就既含蓄深远又自然优雅地表达了出来。
3.慎独。留园的石林小院体现的是君子慎独。在刘恕的原话中就说了有关不同类型的石头带给人的影响和启发,周易曰:“介于石。”诗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刘蓉峰本人为这个小院写了《石林小院记》,明确地告诉人们,他用这里的石头来当做自己的道德之友、人生之师,使用来砥砺品格,涵养心性的。
4.镜花水月。扬州何园的片石山房,据说是清初艺术大师、大和尚石涛的手笔,环境主题体现了人生高境。墙外窗子接触的光线透过湖石的溶洞映在水面上形成的光斑叫水中之月,用镜子把山水透在镜子中形成一层景深,为镜中之花,二者合起来比喻人生就是镜花水月一场梦。如果静静地坐在这里思考人生,就会放下很多执念,人生会因此轻松快乐许多。
5.沧桑。退思园表达的是世事沧桑,宦海沉浮。登台的台阶不是匀称的尺度,而是高一脚,低一脚,这象征着人生之路,并不是平坦的,很可能最后一脚踩空跌入谷底。周围的“闹红一舸”石舫、“菰雨生凉”水轩,也表示一种人生沉浮、世态苍桑之感。
6.创业之回忆。传统园林有些细节还能表现某种人生创业艰辛的回忆,如狮子林的听涛阁,就是为了表达主人对早年航海创业的艰苦历程的回忆,瀑布营造一种涛声水声,提醒人们不能成功后就忘记往日的心酸。
7.爱情。绍兴沈园的一处心心相印的小桥,是根据时代变迁应时顺变的当代设计作品,也很好地体现沈园的主旨思想,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可贵,如同陆游诗里描写的那样:“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生已做稽山士,犹吊遗踪一泫然。”
苏州的耦园是表达夫妻情感的一座园子,它非常的细腻,严整。整个俯视图看上去是对称设计,但不是等大对称。东边主阳,所以建筑物和假山偏高,西边主阴,所以偏低,阳大阴小。一进园子的柴门设计,是夫妻隐居,质任自然,竹篱茅舍心自甘的表现。
门旁的左右两株桂花树,后一进门边两株玉兰树,象征着金玉满堂。砖雕门楼的凤求凰,由于损坏,现在被错误地改动,相当于把传统意义上的凤求凰变成现在的断臂山。这是不明白情感价值所犯的错误。走进去,是记述着夫妻和谐的“诗酒联欢”砖雕门楼匾额,他们夫妻既是精神之友,又能在生活中相互扶持,是身心的完美结合。转入东园,第一站是“枕波双隐”花窗,所雕刻的双鲤鱼代表夫妻通性,有和谐之意。东花园有藤花舫,象征夫妻如青藤和大树,相互缠绕,相依相偎。男主人书房“城曲草堂”中的对联是有关于牛郎织女的典故,画室“双照楼”的名字有夫妻二人心心相印之意。大假山用黄石做成,这使男人想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黄石线条硬朗,给人一种靠得住,有品格,有担当的特点。假山有贯穿其中的潺潺流水,象征夫妻二人是高山流水的知音。“在水间”是女主人弹琴之处,东边的花窗,诗文,图画,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夫妻的情意。两边的织帘老屋,是妻子愿意与丈夫安贫乐道的意思。东南角落的听橹楼和魁星阁,均作重檐歇山卷棚式,上有阁道相,下有连廊通,互相依偎,与“耦”合意。
8.桃花源。留园的西部空间构造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桃花深处别有洞天,整体按照桃花源记的思路来设计,述说着关于桃花源的故事,从通道的走向和景物的摆放可以发现。
9.民族大爱。无锡梅园表达的则是民族大爱。荣德生一生低首拜梅花,用梅花装饰大门,窗,廊,郭老师将此处的梅花比作徐悲鸿笔下的瘦马。
把亲情友情,养心养生,志趣爱好,以及对宦海沉浮的反思,人生遭际的回忆,天地宇宙的思考等,通过空间造景来设计,来抒发和再现,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特长。
从艺术角度看,这个不仅赋予园林设计以高层次审美境界,而且园林在抒情和叙事所表达出来文化与情感之美具有内在一致性,从而使中国传统园林造景具有内在整体性,园林不仅是空灵的写意画卷,也是多情的美丽风景叙事空间,是诗意栖居之地。
四、园林设计评价的道德与情感元素
道德评价思想伴随着中国园林发生,发展,成型,已有2000多年历史,以造园过程和主人品格论园,早已成为园林品鉴的核心指标之一。
沈万山园林与倪云林清閟阁,顾德辉玉山佳处,徐达传耕渔轩,苏州狮子林同出一时,前者是土豪大大宅子,后者是德化之美境,晚清豪气渐浓而雅气未减。
现在,有些把大量农田毁掉去造风景园林是不道德的,但是也有一些优秀的例子,如奥林匹克公园的五千年大道就很有叙事风格,罗斯福总统纪念园也很好地再现了当时地情境。当前风景园林评价标准是学术界重视的前沿话题,不同类评价体系都在探索和建设中。其中道德评价元素相对缺失,这是对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思想的背离和倒退。当代利益驱动充斥着各个行业包括风景园林,道德与情感评价元素不足使园林设计在叙事方面难接地气,景境抒情的向善性方面缺少高度,育人价值难以实现,不可能成为文明德化之境。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是浸透着高雅向上文化艺术与道德情感追求的精神家园,其审美思想与工程技术,皆渗透到东方文化中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之大智慧的思考。运用环境化育人,我们只有从筑园于地,到筑园于心,到精神之园,直至重拾自我,才能够真正实现再造经典和民族文化的复兴。
刘珊珊:中国园林对女性的培育功能
中国园林中的女性活动是一个久被忽视的话题,由于闺阁文化隐秘内敛的特征,古代园林中女性的活动通常很少示人,也较难在历史上留下明显的痕迹。在中国古代女性受到限制的生活空间中,园林作为极其珍贵的与自然相接触的机会,通常会是她们成长中重要的学习场所,对她们性情的培育和文化的教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就中国园林对女性的培育作用,做初步探讨。
园林本身与女性的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下图左边的石头是寄畅园的一块湖石,被称作美人石,右边是绘画中的仕女,美人石和绘画中的美人在姿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实园林在很多地方和女性都很相似。
如果把住宅部分对应于古代男性更加严谨规整的外部世界,园林崇尚曲折、隐蔽文化则和女性的世界更加契合。女性从出生在自家园林里长大,到嫁入夫家后的园林里面,她的整个生活范围都是在园林里面进行,因此就园林在古代女性一生中的教育作用来作讨论。
传世的园林画中保有大量男性文人雅集的描绘,后世一直以为园林主要的使用对象是男性,实际上大部分时间使用园林的是家眷,考察园林画中的女性活动可以对古代女性的园林活动有浅显的了解。宋代《婴戏图》中描绘了姐弟二人在庭院漆凳上玩弄枣磨的游戏,「推枣磨」是以枣子和小树枝组合的平衡游戏,将一颗较大的枣子削去上半部果肉,露出核尖,下边插三根小树枝作为磨台,另取两颗大小相当的枣子插在树枝的两端,完成后把树枝放到磨台的枣核尖上平衡,用手指推玩转动以维持平衡。推枣磨虽然只是宋代一种简单的游戏,却是儿童认识自然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男孩和女孩是没有差别,都跟随者母亲一起探索自然。
长大后男孩会送到私塾读书,进入社会,游览名山大川,从更广阔的环境中来了解世界;而女性则会留在园林,跟随年长女性学习女红、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成为古代社会的理想女性。
园林中的女性教育主要从自然教育、德行教育、文化教育三个层面来叙述。
一、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主要从植物、天文、时令三个方面来介绍。
首先古代女性对于植物的认知很多都是从园林中所种植的植物中得到的。比如古代有一种起源很早也非常流行的游戏——斗草,斗草是指家里的女眷在一起,大家分别寻找奇花异草,然后放在一起,进行比对,给每个花草想出一个奇异的名字,说出花草的奇特之处,是需要很深厚的植物功底的。下图中所描绘的就是女性在园中斗草的场景,前景中的姐妹们围坐一圈斗草,远景中有几个女性在花园中寻找奇花异草。唐代王建的《宫词》中有对斗草的描绘:“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通过斗草,女性对花草的种类、生长的地方和习性有所认识。园艺是中国古代女性自然教育的重要部分,她们种植花草,辨别花草,知道花草的性质,这对于她们将来把花草作为食材或药材,都是重要的知识内容,也包括了解植物生长,对基本的农事能有一定了解,这些都是在园林里完成的。
对于天文方面,南宋《乞巧图》中描绘过七夕时女性在园林中乞巧的场面。乞巧和拜月是一种非常女性的活动。乞巧活动是通过在庭院中置办宴席,供瓜果,向牵牛星和织女星祈求自己能有灵巧的双手,擅长女红。在园林中建高台赏月,观测天象,学习星相和月相。通过对星象和月相变化的观察,能够学习到很多星象知识,比如辨认牵牛星、织女星、北斗星和南斗星等。拜月也是非常女性化的行为,古代有“男子不拜月”之说,认为月亮的形象和女性心理更为契合。古代一般人家都会在庭前或者园林中设置一个小台子,供家中女眷赏月或拜月。
通过七夕拜月、重阳登高一些列活动,让女性对时节有更深刻的认识。《四季仕女图》中描绘了女性春天水边祓禊,夏天摘采荷花的场景。春天的时候,女性在园中荡秋千,沐浴春风,上巳祓禊用以去除灾祸在远古时代是一种巫女的行为,在女性的园林生活中一直被延续下来,很多皇家园林里有为宫女设置上巳节沐浴和举办活动的场所。
二、德行教育
德行教育是古代女性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劳动角色,主要从女红、饮食、育儿三个方面来叙述。
女红是古代女德中最重要部分。古代男耕女织,织布从种桑、养蚕、纺织都要和自然有很多接触,中国自古不管平民女性还是贵族女性都需要接触和学习这些部分。平民家女性到山上摘菜桑叶,即使贵族的园林里也会种植桑树,养蚕,清代皇家园林里依然有保留为皇后设置种桑养蚕的地方。下面两幅图描绘了园林中女红纺织的场面,上图是织布,下图是纺线。
补衮是指缝补衣服,描绘的是古代宫女补衮的场面。衮指的是皇帝的龙袍,补衮不仅指缝补衣裳,做女红方面的女德,更多是指校正皇帝的过失,作为一个内帷的女子,对丈夫的一种辅助、劝谏和支持。下面一幅绘画表现是一个贵族女性在园林中补衮的场景,图中的女子补衮不仅是在表现她在园林中缝补衣服,更重要的是表现她是一个有德行的女性,能对丈夫辅助和劝谏。古代皇家园林里也有很多相关设置,如元代园林中的刺绣亭、缉衮堂。
古代女性的烹饪教育不仅包括家里饮食的调配,也包括祭祀等活动。《礼记·内则》中“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葅醢,礼相助奠。”描绘的是女子酿酒,制作肉酱,为了给丈夫的祭祀提供帮助,下图描绘的是两个女子在园林中调酒的场景,前景摆放着高贵的礼器,旁边则摆放着采摘自自家园子的植物,她们调配这些东西可能是为了祭祀,也可能是为了家庭的烹饪。古代的调酒和烹饪本身和医药有着很深的联系,食物和酒也有医药的功能,很多植物都源于家庭种植,包括《朱子家训》有园蔬胜于珍馐的说法,指在园林中种植蔬菜,作为烹饪的一个重要内容。
女德中另一个重要职责是育儿。孩子在入学前跟随母亲生活,园林除了提供一个舒适的育儿环境,同时她们也是通过这个环境对孩子进行教育,除了前面所提及的自然教育,也会对孩子进行一些道德教育。下图中左边的小孩正拿着功课给母亲检查,右边母亲抱着孩子,有仆人正向他递上桂枝,给予孩子“折桂”这类意向性教育,从小接受美好的祝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职责。
三、文化教育
古代女性虽然不被推崇文化教育,但是文化教育依然是她们园林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主要从琴棋、书画、博古三个方面作一个管窥。
卫泳《悦容编》“ 美人所居,如种花之槛插枝之瓶。沉香亭北,百宝栏中,自是天葩故居。”是说一个女性成长的地方本身是美的,才能在美好的环境里陶冶出好的情操。下图分别描绘的是女子在庭院中弹琴和下棋的场景,左图描画的是一个女子在一棵梧桐树下弹古琴,梧桐本身有一种高洁的意喻,与琴曲和情感产生共鸣。
习书和作画也是和园林联系很紧密的。古代诗人有一种很风雅的学习书法的方式——在芭蕉叶上写诗。一开始是因为买不起纸,在芭蕉叶上练字,对后来的女性来说是一种风雅的练习方式。古代大部分女性画家没有机会游览名山大川,更多来自父兄教导和看其他画家的作品来完成的,她们唯一能描绘自然和接触自然的方式是在自家的园林里面,很多女性画家都有花卉和虫草这类绘画题材。
古代关于博古的绘画里所描绘的场景以男性雅集居多,关于女性博古场景的绘画并不多。因为古代女性到博古赏鉴这个程度,不仅要求有琴棋书画等基本的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些史学见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美学知识。绘画中生动描写了很多女性聚集在园林中,一起赏鉴古代器具和绘画,互相切磋交流,体现出一种很高的文化氛围。清代《红楼梦》中有描写女子结社,咏唱诗歌的场景,在明清时期,女子结社活动不仅在亲缘关系中,也在不同大家族的各家园林中进行,园林不仅是对一个女性的单独培育作用,也作为女性相互交流促进的场所,这些园林对于女性的培育就成了一种网络关系。
《才子佳人图》中饱读诗书的才子向女子诵读书籍,女子倚琴倾听,表现出女子有很高的修养,能理解丈夫在各方面的感情。清代对女性的理想,不仅对女性在女德上有要求,更希望女子“伦则夫妇,契兼朋友”,能在智力上、情操上和品德上都是和自己对等的一个对象,通过园林的一系列培养,在自然、品德、文化方面培养出一个完整立体的女性,是与古代理想男性对应的另一半,一个更为饱满立体的传统社会理想女性。
最后以《三世同堂图》作结,画中男性居于相对外围的空间里,女性带着孩子则居于相对内部的空间位置,组成了一个理想的家庭场景,也是中国传统家庭的理想构成。
第二环节 自由问答
两位老师精彩的发言,引发了大家的深思,并展开了如下讨论:
Q:如何还原古典园林原有的语境,使其恰当表达原有含义而不被我们过度解读?
A(郭):首先是以园林主人的身份用心感受,希望空间的主题是什么?需要这个空间为你提供什么?然后再反过来看这个园林是否满足了这些需求。这样的还原往往能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Q:如何评价新加坡的兰园?
A(郭):从内容上看,新加坡兰园更倾向于西式花园,着重表现花卉繁复的美,虽然在设计中使用了许多传统中国园林的造园方法,但却缺少中国园林的意境与情怀。
Q:传统园林中的叙事与情感的人文性,是不是与当代的场所精神相契合?
A(郭):这个说法我非常赞同。我今年申报的一个社科类的课题就是基于场所精神的传统园林空间环境育人研究。场所精神在西方最早是出现在宗教场所当中或是希腊神话传说场所中,但是它负载和传承的空间精神以及人们对这种精神的敬畏之心在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都是相通的。
Q:您对现代园林的育人作用怎么看?
A(郭):现代园林的育人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现代的园林环境育人环节的实现比较少。今天的风景园林设计更多的是追求休闲、放松,当然休闲本身也是一种育人。但是人的审美感知和审美追求的层次还可以更高一些,尤其是育人教育的内容不仅是为都市生活中的大家创造休闲的空间这一个层面,还需要有更高的精神需求、道德引导以及对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的教育。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在园林规划设计之初,设计师缺少这一方面的思考,以至于缺少其对应的空间。
Q:您觉得现代私家庭园设计中,女性如何发挥作用?
A(郭):今天的私家庭院设计恐怕还没有到庭园化设计的阶段,特别是中国。私家庭院设计更多的侧重于植物绿化、财力的显示,还没有涉及到系统的、自觉的、道德情操方面的引导以及对完善人格的塑造。并且现在的私家庭院多是在受大环境制约的住宅区中,庭院是半开放的状态,既缺少主观的愿望和关怀,也乏于对空间结构的变化的思考。庭院只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空间存在,并没有赋予庭园的精神内涵。